如何主要通過分析和挖掘借款人基本信息以及其交易明細數據來識別借款人之間的隱性關聯關係?

例如,某A,找了5個馬仔B、C、D、F、G、H,向銀行不同的分支行申請貸款,也就是用這些人冒名。最後A拿去使用,可能是B的資金直接支付給原料方,不一定經過A的賬戶再去採購原料。A通過其他收入賬戶過渡資金給B,用於還本付息。

更多的情況是B、C、D、F、G、H貸款放款以後,全部轉到其他銀行、或者取現金。前期還本付息也是現金。直到A出了事情,B、C、D、F、G、H這些貸款都跟著出了問題,但是這時候已經晚了。

請問,刨除銀行內外勾結的因素,單純從技術上,銀行系統,如何通過數據挖掘在事前有效識別這種資金圈?有這方面經驗的聊一聊,啟發下思路?


作為一個銀行內部審計人員,這確實是非現場審計經常要考慮的事情。

先說說題目吧。

首先,題主說的這種情況,我更願意將它稱為「代位融資」,而不是「隱性關聯」。怎樣是隱形關聯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是A企業有貸款,B企業也有貸款,而AB兩企業的實際經營人又合資了C企業,但是C企業跟貸款銀行沒有合作,所以AB兩個企業之間關聯關係對銀行就是隱性的。

其次,現在動不動就說數據挖掘,我個人認為,這裡只能叫數據分析。純粹個人觀點,不太喜歡用excel看看幾個人幾千行的交易明細就稱挖掘。

進入正題。

先說主要觀點:交易明細只是證據來源的一個小方面,如果借款人有意欺詐,資金流向基本無法追蹤。

從交易明細來分析,能夠揭示代位融資的線索主要和題主考慮的一樣,就兩個方面:貸款資金去向和還款資金來源。最直接的證據就是貸款資金流向同一人(多對一)和還款來自同一人(一對多)。從當前形勢而言,貸款流向一般規避得比較多,而還款來源規避得比較少。原因有二:一是貸款流向銀行監控比較嚴格,容易在前台就被發現,還款來源沒人管;二是,還款很多時候是按月、按季還息,次數很多,每次特意規避操作太麻煩。如何依靠機器判斷資金去向和來源涉及到具體的演算法,我就不具體透露了。

如果客戶不嫌麻煩,就是通過行外賬戶或者現金來完成交易呢?這就只能手工查看資金進出對應關係了,存在一些適應於特定情況的演算法。

其實,除了資金關係以外,其他信息也能提供更多的支持。比如擔保關係,互保、連環保、擔保多對一都可以說明關聯關係;比如抵押物來源,來自同一所有權人;比如貸款人工作單位,一個小公司的多個員工同時辦貸款,等等。

由於審計工作的關係,很多具體做法不可能在公開場合討論,當然私信我也不會說。

最後啰嗦一下,我們的思路能過跟上違規行為創新的步伐就很不容易了,思路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方面總結歷史的內外部案例,尋找案例中具有一定代表性而又不正常的行為或特性;另一方面,多到一線走一走,聽聽吐槽或最新的市場傳聞,東邊不亮西邊亮呢。


數據挖掘的前提是數據,如果業務過程並未沉澱相關的業務數據,那再強大的數據倉庫、數據挖掘都發揮不了作用。

一些思路供參考:

1、銀行在貸款產品設計時候已經考慮到了各種可能的風險並會有對應的風控措施,但不同產品的數據沉澱情況不同。

像金額較大的經營貸,一般要求提供上下游合同、辦公場所租賃合同/水電煤等、抵押物產權證、擔保人、聯繫人、徵信報告、
全國法院被執行人信息等資料。

這些資料中實際上是有諸多數據可供挖掘的。例如:上下游企業的法人、股東的信息;租賃場所的產權所有人信息;聯繫人/擔保人信息等;貸款關聯人(作為法人、股東、擔保人、聯繫人等等)日常行內出近/入金記錄等。

這些關於人的信息是可以作為關聯度分析的相關因子挖掘的。

而對於信用貸,一般金額較小,提供的資料較少,可供挖掘的數據也相對少。

2、不要只盯住已有的靜態業務數據,建議對相關貸款產品的流程進行梳理,只有在理解業務場景的情況下,數據的價值才能全方位顯現出來;另外形成數據挖掘-&>風控模型調整-&>產品設計-&>產品運營的閉環循環

接觸過幾家銀行的貸款產品,填寫了一大堆紙質的資料。要求提供的相關資料,有很多地方並不是很標準化、結構化,且貸款流程基本上都是形式化,導致往返多次。預計錄入系統後,也不一定是以結構化的信息存儲的。也即意味著業務流程的數據很難直接做挖掘。只有在熟悉業務場景及業務流程的前提下,才知道如何優化已有的表單,以沉澱出有價值的數據。

對不合理的流程或缺少數據,通過梳理,也能夠規範整個貸款流程。


從實踐中從看這種挖掘是十分困難,因為信息不對稱嘛。但也不是說無從下手,主要是通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企業資金流水。從企業的資金流水中查找關聯企業。一般來說,再隱性關聯的企業,也會存在資金上的聯繫,要特別關注與企業沒有業務來往但卻有資金頻繁來往的公司。

2、工商局的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雖然該系統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但我們可以從股東入手,分析是否存在股東關聯。

3、企業徵信系統。主要分析擔保關係,從擔保和被擔保的企業中篩查可疑的企業,作為進一步分析的重點。

4、萬能的百度。查詢政府、企業發布的信息,就算企業用盡心機,也會有百密一疏,將你想知道的東西明白的告訴你。

舉個實例:某企業與千里之外的兩家企業簽訂了大量的購銷合同,是該企業主要銷售收入的來源,從企業提供的流水來看資金來往也很頻繁。但從企業經營規模等分析存在較大的疑點。首先從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其中一家按公章名稱沒有找到該公司,心中的疑問一下就擴大百倍。但交易對手在千里之外,不可能面核,只能拜託百度了。功夫不虧有心人,在另一家交易對手公司發布的信息里聯繫人具然是本地號碼,又進一步挖掘,發現是企業自已在千里之外註冊的公司。公司就是依靠這些偽造的東西,從國家套(pian)取(qu)了大量的補助,這才是公司的主利潤來源。

以上。


這麼說吧,國內銀行普通信貸在這一塊基本都是靠運氣。貸款審批和貸後管理基本上都還處於比較原始的手工作坊階段,如果B、C、D、F、G、H分別由不同的審批人員和貸後管理人員審批和管理,發現A分拆貸款和可能性是極低的。當然也不是毫無辦法,比如審核B、C、D、F、G、H申請貸款金額和用途的合理性;要求借款人貸款支付後在一定時間內補充增值稅發票(很多企業會真實開除,檢查完後再註銷,這一點比較容易查出來,如果不註銷,相應稅費比較重,一般行業承受不了);關注B、C、D、F、G、H每次還本付息日前扣款賬戶的資金來源(工作量較大,如果A匯出的資金通過不同銀行多繞幾圈再分別進入B、C、D、F、G、H的賬戶,這招就沒什麼用了;如果各家銀行願意共享數據並且有合適的模型,通過大數據分析,這招很管用);分析A、B、C、D、F、G、H法人代表,股東,管理人員,辦公地址,實際控制人的交集。


1、風險前置。經辦客戶經理面談面簽。做好盡職調查。經營性貸款的話,了解到方方面面不為過,舉幾個容易出風險的點吧:借款人日常愛好,比如說賭博;言行間初步鑒別,有無涉及民間借貸;實地看看經營場所,是否正常作業;再比如餐飲類行業,傍晚就餐人多的時候坐在店門口數數人流量;看看小店一天營業額;

2、企業流水。企業資金流及其經營相關上下游;順藤摸瓜,看看資金流密切的企業經營情況;民間借貸盛行的地域要看看有無和資金、皮包公司有瓜葛;

3、企業徵信報告。企業股東狀況;企業的關聯方,及關聯方經營狀況;企業有無對外擔保;企業歷史有無逾期記錄等;


我覺得如果全部現金結算的話,技術上是實現不了監管的,這就要求銀行客戶經理在前期調查中對客戶BCDEF的貸款用途真實性進行詳細調查,例如電話諮詢原料供應商,現場查看借款人生產經營情況,三品三表的調查一定要真實可信。只要做好了前期調查,甲貸乙用,多人貸款一人使用的問題很容易被杜絕。


1.目前所知銀行中,基本上沒有從現有資料庫等系統中能識別這種冒名貸款的能力。

2.針對A使用BCDE的名義來貸款,在前期調查中,需要依靠調查人員仔細識別。主要分倆種情況

(1)如果BCDE是不參與實際經營管理的人(很大一部分名義借款人都是這種情況)那還好說。因為他們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都不甚了解,你詢問的問題基本上都答不出來,需要商談的貸款細節(比如額度、還款方式、利率、期限)他們無法當場給你答覆,往往把事情都交給會計來做(當然真正的大老闆也喜歡讓會計來處理貸款的事)。但是你能明顯感覺到,他們和會計溝通的時候是一種平等的態度而非老闆的態度,為什麼?因為他們本身也是企業的員工,和會計一樣都是給別人打工,自然不會有那種居高臨下的氣勢。

(2)如果BCDE是和老闆一起實際經營的人,比如合伙人,那就比較麻煩了,不存在(1)的問題了。這時BC用兩個公司、兩套手續來貸款,哪怕經營場所、廠房是一樣的,碰巧調查和審批B貸款的是一波人,調查、審批C貸款的是另一波人,倆波人互相不知情,那基本上無法預防這種情況。想依靠審批人員的經驗、人脈和閱歷來預防?拜託,一個城市的企業也多了去了,他能認識幾個(算上間接、拐了幾個彎的估計也沒多少)。

所以這事,依我的認知,大部分情況想要弄清都是挺難得,基本上都得靠調查人員的良心和能力了。


個人感覺很難。這意味著你要從銀行系統中走出去了解企業自身環境。除非能夠建立一個完整的供應鏈金融體系,否則企業完全可以給你造出一個企業生態圈。查驗成本高到你不可能查驗。目前真正成功的查實這些只能是專註於供應鏈金融的某些外資銀行,國內恐怕只有阿里系能針對系統內商家資金鏈做到一定程度的把控。而大多銀行的所謂供應鏈金融風控手段就是個笑話,如應收賬款質押業務要求抵押房產土地價值完全覆蓋。

你說的情況去查實只是運氣。比如同一個會計經常辦N個公司的銀行業務,那你就可以知道這N個公司可能(只是可能,還有兼職的情況)是關聯。如果老闆一個銀行放一個會計,公章手章互相不雜串,你作為底層客戶經理不可能查實。除非你為了增加企業造假成本要求你手中所有的企業的上下游乃至費用流水全部有正規發票。好企業也不會配合你的甄別工作的。

這種情況下你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相信行里的大佬。他們通過N年的經驗,個人的關係,平時的閱歷已經與很多企業建立了了解和信任,能夠在需要的時候通過聊天吃飯喝酒就知道哪些企業是一個老闆。或者你也可以成為這樣的大佬。鄙人不善喝酒,所以做不成也沒打算做成這樣的人。希望你可以


數據挖掘感覺只能起輔助作用,最關鍵的還是通過非現場或現場走訪,多方面多條線了解這筆貸款。


蟹妖。@Vas Brandon 這是個貸款用途真實性問題,普遍困擾銀行,至今還未能解決。談點關於此問題的一些想法吧:

1、假定貸款純粹是經營性需要,A在銀行貸不到需要的金額,需要BCD等關聯或表面不關聯的企業協助其貸款,銀行一般是採用受託支付的方式,直接將貸款支付給A的欠款對象(對應合同客戶),BCD的貸款同樣操作,這樣銀行就掌握了現金流向。即,通過不同的企業貸款,最終銀行貸款流向了A企業的上下游應付款客戶。如果A經營不善或者盲目擴張,A的資金鏈出現問題後,將引發BCD貸款資金安全問題,與擔保圈的連鎖反應本質是一樣的。

2、從目前此類貸款引發的問題貸款來看,藉助其他企業貸款的A企業多是投資、償還到期債務(包含民間借貸)等非經營性需求,A企業藉助其他企業進行投資來規避銀行對企業投融資、擔保和民間借貸等條目的審查,ABCD之間的利益分配或有博弈、或是A完全主導,最終目的就是切斷銀行對貸後資金的監管,實現企業高風險投資的目的。事實上,銀行也確實難以監管,一旦貸款資金流出貸款銀行,除第一手資金流向可以跟蹤外,銀行難以實現資金的全流程監控。

銀行的風險監控系統對這種人為的風險遊戲較難識別,多數靠審批環節經驗判斷。我認為目前存在題述情況的ABCD之間多為人情關係或業務關係,在這兩種關係的數據積累上做文章,應該是比較重要的部分。

1、關注地區產業集群。地區內同行業企業關係較緊密,通過企業規模、訂單合同金額、貸款金額等數據劃分企業等級,試圖建立不同企業、不同發展規模下對應的合理貸款金額的數據模型。

2、梳理企業實際控制人關聯企業情況。首先要研究公布的數據、企業提供的數據,第一層關聯關係肯定是無法滿足題主的;其次重點獲取軟信息、暗信息,題主要建立數據分析,還是要先研究基礎的有效數據如何獲取,優秀的客戶經理是稀缺人才啊。

以上。


個人覺得吧,題主說的情形更多符合小微企業融資中的集中用款,尤其是幾年前盛行的共同基金產品。而題主說了一個重要條件:沒有內外勾結!其實銀行在產品設計時已經很嚴謹了,如果嚴格按照制度要求落實貸前調查,真實放映客戶經營情況,按要求受託支付(可別為了存款那啥,業內人士懂得),嚴格執行貸後管理。那我覺得集中用款可能性很小,或者說包裝成本很高。出現問題的原因其實就是人的問題,一線不暴露風險(不一定是利息輸送,業績壓力也有關係),評審不熟悉行業(行業規律,知名企業等),受託支付,貸後檢查不落實,發現風險隱患不暴露都是根源。至於數據分析,首先要解決數據收集問題,集中用款如果刻意阻斷資金流向,尤其是跨行轉賬加現金,要發現關聯關係很困難。不過大量使用現金除了特殊行業本身就有問題,認真審查還是能發現蛛絲馬跡。有了數據還得熟悉行業規律才能有效分析數據,不然也沒用。綜上:落實好制度執行,防範好道德風險,熟悉行業規律,了解企業圈人脈。做好貸前調查。其實沒有大數據也沒事哈


額,雖然做這塊,但是還是要說,沒有較好的模型或是識別手段,主要還是通過基本的資金異動模型進行人工判斷,數據挖掘不是萬能。


本人做的P2P小額貸款這塊,首先聲明對銀行的貸款不是很熟悉,就從自己行業簡單說一下針對題主問題的解決辦法。

首先,這是一個難題,因為申請人的貸款目的永遠是比較難核實的。像我們公司有一個部門,就是外訪部,會實地考察申請人的單位和家庭。可能這幾個申請人同屬於一個公司,那這樣就比較好辦,我們去考察這家公司,看他的負債,從現場正面或者側面了解這家公司的資金需求到底在哪裡,資金缺口有多大。如果說同屬於一家公司的申請人,在同一時間提出貸款申請,而且我們又核實到該公司有大額的資金需求,那麼我們會認為他們實質上是通過不同申請人進行的同一類型的貸款。

當然,幾個不同的申請人不會坦白他們是用自己的資質為了其中的一個人而去貸款的。那我們分別核實各個申請人的真實貸款用途,舉個例子,家裡明顯是精裝房,剛裝修好一兩年,現在申請人說需要貸款來裝修房子,我們可以斷定其貸款用途有假。而且我們又了解到申請人單位需要大量資金,其法人也在申請貸款。從此也可以判斷其貸款實際為同一用途。

另說一點,如果申請人對貸款有自主償還能力,那麼只要他人還能找到,他為誰貸款也就沒那麼重要了。畢竟不管是銀行或者我們行業,不放出去貸款,盈利要砍一大半。


我只說一種情況,借名或者借殼貸款(借款人我在這裡稱為「殼企業」)。

一、企業借名或者借殼貸款的原因:

(一)企業確確實實想融資,卻因為國家政策及自身原因無法進入銀行的准入門檻,如之前的房地產企業、國家限制類企業(如兩高一剩行業)、企業或企業的法定代表人及股東徵信情況出現問題、企業本身就存在無法掩蓋的其他問題等(如財務指標),因此不得不選擇殼企業作為借款平台進行融資。

(二)企業為了獲得更多貸款或者為了規避貸款行的審批許可權而選擇借殼融資,比如企業想貸款5000萬,但是貸款分行超過4000萬必須上報總行,因此化整為零,選擇表面上沒有關聯的兩家殼企業一家貸款3000萬,一家貸款2000萬,在銀行的分行可以得到快速的審批。

(三)為掩蓋企業真實貸款用途而選擇符合銀行貸款要求的殼企業進行融資,這裡的貸款用途可以是正常的企業經營,也可以為套取銀行資金挪用至其他項目。

(四)比上述第(三)點更為惡劣的,就是純粹為了騙取銀行資金,利用殼企業作為平台申請借款,這類貸款最終肯定將形成不良貸款。

上面提到的情況,實際用款企業是操縱人,關聯企業或殼企業是傀儡,自然一榮俱榮一損俱碎,實際用款人A出事,殼企業BCDEF……自然跟著倒下,爆發客戶集團性違約風險。

二、借款企業的關聯關係識別。

(一)顯性關聯企業。

1.集團客戶(母子公司)。

2.在股權上或者經營決策上直接或間接控制其他企事業法人或被其他企事業法人控制的、主要投資者個人的關鍵管理人員或與其近親屬共同直接控制或間接控制的。

上述兩類情況均可以通過查詢「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式系統」(http://gsxt.saic.gov.cn/)、到各地工商局列印電腦諮詢單、從徵信系統查企業和股東個人徵信情況(徵信報告中會顯示投資管理、高管關聯、擔保關聯等關聯關係)的方法了解各企業之間的關聯關係。

(二)隱形關聯企業(殼企業)。

1.實際用款企業通過第三方收購或控制的。

2.按融資比例支付相關費用「租用」的,租金為貸款融資金額的3%至8%不等(當前行情),一般在貸款成功後一次性收取,租金高低通常去取決於殼企業較之銀行的受歡迎程度。比如,成立滿三年的、生產製造類型的、註冊資本在500萬以上的、年銷售收入高的殼企業或者經營範圍涉及到國家鼓勵行業比如涉農類企業、中小微企業等,租金相對較高;貿易型企業、成立時間不滿三年的、經營收入一般的殼企業租金相對就便宜。總之,就是越經得起銀行審查的殼企業租金越貴。

上述兩類情況無法通過類似識別顯性關聯企業的進行識別,因為這些殼企業相對較為「乾淨」,通常之前都不跟其他銀行發生借貸款系,企業法定代表人及股東與實際用款企業基本上沒有直接的關聯關係,查詢他們的徵信情況幾乎都是「一紙空白」。

此外,殼企業如果以不同的身份向同一家銀行申請借款,但是由不同的支行受理、以及不同的審查人員審查,基本上無法直觀的判斷多家殼企業的實際關聯性。

最後,如果殼企業把貸款資金倒騰N手之後再轉給實際用款人,只能高大上的銀監人員才可能有許可權追查到(如果他們心情好且想查),然並卵,貸款此時都已經放出去了。

(三)隱形關聯企業(殼企業)目前相對有效的識別方法。

1.認真調查核實企業借款用途的真實性,方法有很多,請捫心自問客戶經理是否嚴格按照內部規章制度進行調查。

2.進一步核實企業的現金流情況,最直接的就是查詢企業的銀行流水(這個年代銀行流水也能造假了,拿A3壓感紙通過電腦設置好的EXCEL模板列印出來,刻一個某行的蘿蔔章敲上去,流水要多少有多少)。如果流水是真實的,請核實借款企業與交易對手業務往來的真實性(能查出交易對手的名字,就能查出它更多的企業金融信息,銀行客戶經理都懂的)

3、財務報表假的誇張離譜的,基本上都是殼企業。

4、實地走訪,是騾子是馬拿出來溜溜,如果到企業經營地一看就是一個辦公室三張辦公桌,然後年銷售收入幾千萬的,基本上可以扭頭就走了。

5,再捫心自問一次,你是真的看不出來它是殼企業,還是睜眼說瞎話?或者,你有苦衷……

(四)其他防範方法。

1.銀行內部建立企業黑名單制度,把所有不良貸款或者隱形不良貸款的企業、企業法人、企業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親屬等等信息羅列在一張表裡,定期在銀行內部公布,或者提供一個查詢系統讓客戶經理辦理業務之前先去系統裡面查一查,起到事先預防的作用。

2.嚴格落實企業擔保,確保第二還款來源足值、真實、有效。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審慎辦理信用、保證、聯保、動產質押、權利質押類貸款,不動產抵押類貸款要嚴格控制抵押率,防範價值虛高風險。

3.其實各地的金融圈子都很小,但是小小的金融圈子裡面也有白道(如金融監管部門、銀行)、黑道(如投資公司、融資公司、小貸公司)以及灰道(如各類金融中介)等,作為金融圈子裡的人,尤其是客戶經理,一定要在圈子裡的各個道里混一遭,打探各種信息,這將有助於你去識別貸款風險的第一手也是最鮮活最及時的信息。

4.多向行里的老前輩學習,他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肯不肯教你就看你的表現了。


從數據分析的角度來看,我把A、B、C、D等看作節點,A具有其他節點不具有的特點,就是其現金流出量會是其他節點還款現金流的總和,因為除了A,其他都是空殼帳戶,本息只能靠A去支付,但存在一個複雜度就系,A讓其他人向B、C、D等支付本息。那麼是否能把精力放在具有這類型特點的節點上?再而觀測與其交易帳戶的現金流特點?


只要有ABCDEFGH在資金往來、交易往來等方面的記錄,可以通過社會關係分析方法來發現。如果ABCDEFGH在信息方面是完全隔離的,基本不可能。


從實務角度如果有心隱瞞基本查不出來,只有一個機構可以,銀監局,有權利去所有銀行查貸款,別的人很難


不邀自來,題主談大數據說想法。我就設定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就把想到的都和題主分享。 我覺得對於信貸風險把控來講,永遠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覺得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主動與被動的問題。很多信貸需求,是客戶來主動找銀行。失去主動權的一方想要規避風險,難度太大。所以換種思路,變被動為主動,我們只做想要的大數據分析。我的思路是,自己找沒在本行做過貸款的,小的,時間長的,資金流穩定的,對手方固定的企業。這樣的企業,流水數據相對真實,違約率低,且取得資金成本高,有保障也有需求。另一方面,是國內徵信數據不完整,且違約成本太低。這個是個國情問題,很難處理。目前銀行的手段,諸位已經答過,大體上每家銀行都會這麼去做。我再補充下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將個人信息與企業信息相結合地去看。甚至企業主個人信息有時更能說明問題。刻意隱瞞的,關聯方查徵信,查工商幾乎無濟於事。但是一個做了多少年司機的突然開了家公司,好奇怪;一個外來打工的投了家企業,是啥情況;從來沒有相關行業的,聽朋友聽遠親講什麼東西賺錢就開公司了,你會不會想認識下這位好心的朋友。 所以盡職調查,去查下直系親屬,查下近親。也很有必要查下履歷,甚至去社保查下社保以前誰繳的。


套模板。。


樓主強迫症


推薦閱讀:

如果一國要實現在其他國家的海外 ATM 聯網,需要對 ATM 機進行哪些改進?
存摺與銀行卡相比,優勢是什麼?
銀行同業部里一天的工作是怎麼樣的?
不想做客戶經理,銀行里還有哪些職位能得到高的薪水?
我的銀行卡被複制盜刷了兩萬元,該走什麼法律程序,怎樣處理達到索賠的目的?

TAG:數據挖掘 | 銀行 | 風險 | 風險控制 | 銀行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