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話和台語的區別有哪些?

題主是泉州人,從小說的是閩南語。暑假去澎湖,因為住青旅和一個同宿舍的台灣人聊起了閩南語和台語的區別,「台語有部分日語辭彙演變而來,如wasabi わさび--芥末 , sashimi さしみ --生魚片」 「台語有十分之一是日語辭彙演變而來的,所以台語和閩南語還是不同的。」這是他的原話。我想知道是否如此,以上。


不學無術又自大的傢伙在吹牛罷了。

他說台語有十分之一是日語辭彙演變來的.我就用最最簡單粗暴的數據來說話.

台灣教育部發布的的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收錄了兩萬筆詞條,另有專門的外來語附錄,那麼,這些所謂的日語外來詞有多少條呢?172條.

外來詞頁面戳這裡→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這個收錄了台灣閩南語2萬筆常用詞的辭典里,有172條日語借詞.

20000分之172=十分之一?

我數學不好別騙我.

-----------------------------------------------------------------------------------------------------

話說回來,這個台灣官方(教育部)發布的辭典都自稱"台灣閩南語"了...........如果台語不是閩南語...那這部台灣官方編著的辭典為什麼要叫台灣閩南語?

台灣教育部主持的閩南語等級考試→104年臺灣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 報名系統

台灣教育部終身教育司閩南語相關資料頁面→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

台灣法律條文中使用"閩南語"一詞的,我所知道的有&<&<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百度就可找到全文,這裡就不貼了.

台語=台灣閩南語=台灣人講的閩南語,與福建人講的閩南語是閩南語兩個不同的分支,好比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

------------------------------------------------------------------------------------------------------

關於容易出現的錯覺

閩南語在某些地方比普通話更接近古漢語,而日語又是向古漢語學的漢字.因此一些詞語日語和閩南語讀音相似.這部分詞語可能也順便被一些台灣人誤認為是"受到日語影響"了.

判斷台灣閩南語中的詞是否是來自日本/受到日本影響,只要看大陸閩南語是否有同樣的表達就行.

比如"世界""簡單""時間""了解"這些詞,台灣人會覺得這些詞台語和日語發音相似.但實際上大陸閩南語也是這樣叫的,因此這只是閩南語存古造成的結果.並非受到日語影響.

比如"醫院"這個詞,台灣閩南語普遍稱"病院".而大陸閩南語,包括未受過日本統治的金門,都是叫做"醫院".因此可以看出,"病院"這個詞是受日語中的叫法"病院"的影響.


不多,絕沒有十分之一。上面已經有人發了《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辭典》記載了共計172。其實這裡面好幾個也是日本從歐美其他國家學過來的。

這172個裡面有一部分是根據日本發音,比如題主說到的wasabi還有沙西米等;還有一部分是根據日文裡面的漢字然後用閩南語譯讀出來的,比如有人提到的病院(其實漳州這也說病院)、便所等。這裡面有些是因為原本中國沒有的東西經由日本傳入,那也有一部分是因為當時很多人接受日本教育一些詞便習慣性的用日音。

但其實這172個詞也有很多已經不用了,只保留了一部分。特別是當下的年輕人,很多人台語都說不好了更別說這些詞。像蘋果(大多說pong go,抱歉我不會台語音標)、運將、氧氣、汽油等等這些已經拋棄日語的那種讀法很多都採用直譯,倒是早期很多綜藝節目有一些主持人受過日制教育,所以會在節目中穿插一些日語。話說台灣話裡面也有一些吸收了荷蘭的啊,這個怎麼不說。

台灣早期許多閩南人移民過去,大部分是泉漳人。有這麼一句話說中南部平原漳州人,西部沿海泉州人。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慢慢的會有爭鬥、混居、通婚等等就造成泉漳混合。這樣的情況跟廈門很像,實際上鄭成功收台之後也遷入了許多廈門人,因為廈門夾在泉漳之間,她的很多發音語調也是融合泉漳兩地的,再加上五口通商口岸後廈門不斷發達,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廈門閩南語總會被當作閩南語的代表。因為發達也因為融合的原因,因此台灣在某一段時間也把廈門閩南語視為標準,後來經過日本的國語家庭(相對的日本便稱呼台灣的閩南語為台灣話)、國民政府的推廣國語限制閩南語這之後年輕人的方言能力便不是很強,再之後教育部就出台了《台灣閩南語常用辭典》規定了台灣優勢腔,也就是融合度比較高的有二次移民多次混合的高雄和台北,但是根基依然是泉漳話。

因此台語就像是閩南語的一個分子,就是早期閩南人帶過去的一個閩南語分支。雖然在後來因為兩岸關係種種原因還有自身發展融合,導致這個分支會有新的元素出現,但是從台灣和閩南人能用閩南語正常交流(口音問題不算)來看她的根基還是閩南語,所謂的十分之一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本人是台灣閩南人,我認為兩岸閩南語詞彙的區別微乎其微,台灣話裡面的詞幾乎都在泉漳話的範圍之中,而台灣話引進的什麼日語、荷語借詞根本可以略過不計。我認為區別主要在音調上,我聽了一些漳州話和泉州話,會影響我聽不太懂的原因在於不熟悉的音調,相對的,閩南同學比較常聽到台灣話,所以完全不影響理解。這種口音問題只要適應一下就可以聽懂。

我倒是很好奇閩南同學覺得台灣話的聽感如何?會不會覺得粗俗?台灣話感覺比較生硬一些。


唉,真心搞不懂,一句話而已,然後就開始說優越感啥的,到底為甚麼可以這樣就連結到優越感去?還連沒當人看這種話都跑出來了?

要我說,閩南語裡面確實混雜了不少日語,因為有的時候我講個名詞就會想到好像是日文發音演變的,所以呢?這只是個感覺,就因為他提到的是日語,就要被噴嗎?

我個人不稱為台語,是因為我認為這是不尊重在台灣島上生活的其他族群,像是客家人、原住民各族語言,憑甚麼人數比較多就可以說它是台灣的語言呢?所以我說它是閩南語,又或者難得同意教育部的說法,台式閩南語,跟很多人想法不一樣,不是因為它到底跟大陸的閩南語像不像。

你知道台式閩南語的肥皂怎麼唸嗎?


我簡單地解釋一下。閩台兩地的閩南語有兩支大源流,分別是泉腔和漳腔。台灣島的閩南語是泉腔和漳腔的混合,漳腔略佔優勢。而廈門島內的閩南語也是泉腔和漳腔的混合,不過泉腔略佔優勢。兩地方言殊途同歸,彼此相似性和互通度極大。換句話說,台灣島的閩南語和廈門島的閩南語之間的相似性,要遠遠高於泉州和漳州兩地閩南語之間的相似性。雖然台灣經過長期的日治以及國民黨時代國語獨尊的統治,但是台灣閩南語是一種相當保守的語言,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所謂日語外來語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廈門人到了泉州,會發現泉州人一旦說快了就聽不懂,但是打開電視看台灣節目發現理解台語完全無礙。


攏是乎所謂「民主」騙ㄟ死囝仔巴訴有差,這掛儂要吊起來打卡好勢。


台語不過是閩南語其中的一個分支而已 這些差異 在我個人認為 根本不構成「與閩南語不同」題主遇到的這個台灣人有點放大這差異了

這個差異就如 漳 泉 廈人的閩南語口音差異,我第一次聽到泉州口音閩南語的時候也被驚呆了(無冒犯之意!)真的聽不太懂 一直和對方 阿!阿?阿… 很尷尬 哈哈 還被他說台灣人怎麼聽不懂閩南語 後來解釋了他也才明白差異之大…

在台灣南北部閩南語也有差異 我在高雄和計程車司機說閩南語 他馬上就判斷出我是北部人…例如 好吃 在南部是 「ㄏㄜ ㄐㄧㄚˋ」而北部是「ㄏㄜ ㄐㄧㄚˇ」


其實根本沒有台語這個概念,語言學上的「台語」,指的是侗台語系,也就是壯語、泰語那一類的,和閩南語根本不是一個語系


那個台灣同學肯定沒把你當自己人看。

(本來看到某同學的回答第一句還想把相關內容(如第一句和最後一段)刪除的,結果看完我決定不刪了。——為什麼我認識的大多數在上海的台商家同學、在金門碰到的台灣人基本上和他們聊到這方面都是很same to you的感覺,基本上都說"都是泉州過來的啦"沒什麼人會強調日語啊之類的影響,而題主形容的那個顯然就是有別的意思,而樓上自然有朋友已經舉例出來了127/20000的概率,還有什麼好說的?再有,說我"不當人看"請問你在哪兒看到的?如此造謠這麼有敵意作甚?)

——以下是上回答案:

我曾經也對台灣閩南語感興趣,就我台灣的姨婆(一半本省閩南人血統)詢問過,她給我當時的答覆是: 台灣閩南語的確有一些日語外來詞,比如摩托車,溫泉,黑輪,胖(麵包)之類的,這就有點像我們上海話裡面也有許多英語外來詞一樣,都是大環境造成的,比如老克拉(王老五的意思),門檻精(monkey精),撒度,沙發,等等。無論是台灣閩南語還是上海太湖吳語中這些辭彙僅僅代表一些當時的流行元素,基本上也是能用本土詞代替的,就像蘇州話嘉興話之於上海話這些辭彙都能用土話替代,也就是你們的泉州閩南語之於台語。

眾所周知的原因,部分(部分!!部分!!少數人!!我可喜歡台灣啦!!)台灣人存在對於大陸人的優越感,所以會特意強調你們和他們的差異,尤其是日本語這種"高大上"的外來詞喔!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的,即使是那些日語外來詞,很多也是從英語翻譯的,你學過英語的話肯定聽的出來,比如otobai(忘了是不是這樣讀的),而且年青一代的方言能力估計也是向國語辭彙靠攏的。請參考金門閩南語和台灣閩南語的區別。

綜上,的確有日語外來詞,不過沒那麼關鍵致命影響交流。


台語關日本什麼事,早期日本人都是引用我們大中國的語言和文字。

上面有人說「台語不過是閩南話的一個分支」這句話我很贊同。~~


我深深以為大陸人聽台灣人,講這類事時,聽聽就好,不用放在心上。因為,台灣的教育制度,搞壞讀書興緻。高中、大學畢業後,大多不再讀書。因此,大多人都不學無術,也沒興趣研究台灣閩南語的來源……而且這幾年,教改改壞了,年輕人腦袋更是「空空」。你要當真,就完了!


大概和俄語與聖彼得堡俄語的區別差不多


可能像【世界】這種詞彙在閩南語和日語裡同音,所以那個台灣人才會以為這個詞是從日語裡借的,其實正好相反。

平常用的日語詞彙也就是o to chia(摩托車),o ba sann 歐巴桑這種,其它的日語詞彙很少見


語音語調不同而已


台語和閩南語都是河洛話的別稱,河洛話是一門語言。

台語是一門獨立的語言,這個是日本人佔領台灣之後從學術層面上確定下來的。

閩南語只被定義成現代漢語的一個方言,被取消了語言資格。在泉漳潮地區,沒有字典,沒有教課書,沒有學術研究。很多兒童已經不會講自己的母語河洛話。

可以說,沒有台語,閩南語今天的境遇只會和吳語一樣悲慘。

台語給閩南語在政治上贏得的那一點點尊嚴,正如港澳帶給粵語的一樣。

------------

當然,題主所說的那個台灣人對台語和閩南語並沒有常識,屬於深綠政治觀指導出不符事實的價值觀,沒有做到實事求是而是主觀臆想。


應該有差5%啦,除了日語辭彙,兩地方言的外來辭彙還包括從其它外語翻譯過來所帶來的差異,基本上跟兩地國語辭彙習慣用法不同,帶到閩南語自然也就不同啊。比如,摩托車,是大陸說法,台灣用auto~bike的音譯啊,這類佔比蠻大的,都是兩地翻譯體系帶來的差異,並非語言本身的差異。


南京條約五口通商,1840廈門開埠之後,大量漳泉人士湧入廈門島,島內腔調至此漳泉混講,成為一種漳泉濫音。

台灣開台之後也有大量的漳泉移民,漳泉之爭在這裡就不贅述,總之台語也成為一種漳泉濫音,但以漳腔為主體。台灣南部大部地區漳音,台北市及其周圍則以廈門腔為主。金門離島以漳腔為主。

現如今的台語更融入了日語元素,最接近廈門島外石碼腔,從台灣電視八點檔和電視歌仔戲的講述中不難看出。現實生活中最接近廈門島內腔,廈門島內腔從台灣所稱的海口音。


推薦閱讀:

在大陸,為什麼粵語歌曲比閩南語歌曲更流行?
為什麼有的辭彙在閩南語里讀不出而需要用普通話代替?
閩南話里表示拼合的那個字怎麼寫?
「Q」到底是一種什麼口感,用傳統漢語怎麼表述?
如何看待虛淵玄新作《東離劍游紀》的各種意義?

TAG:台灣話 | 閩南語 | 台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