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沒有可以戰勝F35的飛機?
中國有沒有可以戰勝F35的飛機
F35本職是戰鬥轟炸機,對比F22專門加大彈倉犧牲速度,正規工作是欺負S-300和XX神盾,人家被稱為肥電總要有點收穫嘛,要不然為什麼造這麼肥?是否參與空戰取決於對方水平。隱形飛機之間到底會不會發生空戰,這個問題還很難回答呢,直接將敵人消滅在機場肯定比空戰更省事。
這個得問張召忠
F35雖然飛行性能略平庸,但雷達航電比絕大部分三代機都要好,而且有一定的隱身能力。同時,美國的機載武器水平較高。
中國的現役裝備,應當沒有能單挑F35的。殲11B和殲10A都是典型的三代水平,1553B匯流排加機掃雷達,並且不隱身,這對於與隱身戰機超視距作戰比較不利。
未來的殲11D和殲10B大幅改進了雷達航電,應當在內線作戰的時候能夠對抗F35。而殲20的空戰能力幾乎一定比F35強。飛行員報告:「F-35A不能狗斗」報告的中文版
發布時間:2015-07-05 原作者:Armstrong感謝雙垂尾Luna的技術支持解釋一下為什麼說是「F-35A不能狗斗」報告,這是引用事件始作俑者war-is-boring博客的文章標題《Test Pilot Admits the F-35 Can』t Dogfight》。飛行員5頁測試報告也來自該博客。War Is Boring
非專業翻譯,出現錯誤請不吝指正。
F-35A大迎角作戰機動
2015年1月14日
測試飛機:F-35A AF-2,測試編號715,飛行編號505,飛機構型10-001B(翼下無外掛),軟體版本0.1-v12.006 (R33.1)
測試飛機:F-35A AF-2
參加測試的F-16D Block 40翼下掛兩個370加侖副油箱
目標
此次測試的目的是在典型大迎角作戰機動中以及使用攻擊性操縱桿/腳舵輸入對飛機的大迎角控制律進行壓力測試。集中評估飛機在動態環境中執行各種指定機動的整體有效性,這些機動包括在10000-30000英尺(3000-9100米)海拔高度範圍內的進攻、防守、及中立情景設置下的傳統基本戰鬥機機動(BFM)。飛行品質的標準應該是飛機響應積極且可預測,同時不能出現無關的、意外的、或不可預測的響應。最後根據飛機的大迎角能力、進入低能量狀態的表現、以及各種人為因素考量作出定性觀察。
測試飛機
F-35A AF-2的彈艙是空的,翼下也沒有掛載,軟體版本R33.1.5。需要注意的是,F-35A在此次測試時沒有可用的CATM(戰鬥武器培訓和維護)訓練設備,及可用的任務系統,也沒有用於模擬武器發射的控制彈艙門開關的試飛協助系統(FTA)。F-35的頭盔顯示器(HMD)安裝了一個固定在瞄準線上的瞄準,具用於輔助截獲/跟蹤任務,但頭盔沒有符號防抖濾鏡。目標飛機是一架F-16D Block 40,安裝GE-100發動機,翼下掛載兩個370加侖(1400升)副油箱,沒有掛載CATM設備。除了副油箱用光前法向載荷被限制在7G外,F-16不受其他限制。
任務執行
此次任務遵循海上測試靶場的標準管理作業,還進行了搜索練習來讓F-35目視熟悉目標飛機。F-35在22000英尺(6700米)海拔高度/400節(740公里/時)的狀態下完成了一次6000英尺(1800米)斜距和3000英尺(910米)高度差的進攻截獲/跟蹤任務,其餘所有測試都是在傳統BFM場景設置中進行的,從22000英尺(6700米)海拔高度和440節(814公里/時)進入6000英尺(1800米)或9000英尺(2740米)高度的戰鬥,以及從20000英尺(6100米)海拔高度和380節(704公里/時)進入3000英尺(910米)高度的戰鬥。中立交戰的起始高度約為18000-20000英尺(5500-6100米),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沒有速度或高度限制。所有戰鬥的最低海拔高度限制都為10000英尺(3000米)。兩機共進行了17次交戰,在不受限制的油門、操縱桿和方向舵輸入下,沒有超出飛機的過載或其他限制。
評論
下文並未提及某些評論,因為這些評論不是無足輕重就是保密級別較高。建議能讓更多飛行員參與此類測試,因為數據收集的效率會遠遠超過測試描述卡片。
能量機動性
總體而言,F-35A在視距內空戰中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缺乏能量機動性。F-35A飛行員有2000小時F-15E飛行時間,飛過F-16 30/40/42/50批次,飛過F/A-18F的大迎角機動,並且與上述所有機型以及F-15C進行過異機型BFM交戰。F-35A的能量機動性遠不如安裝PW-229發動機的F-15E,因為F-35A在機翼更小的同時重量卻與F-15E相當,發動機加力推力還低了約15000磅(6800千克)。所以總體而言,F-35隻要一使用大迎角能力就會顯著降低後續的機動潛力。即使在面對受限制的F-16目標機時,F-35A在每次交戰中都處於明顯的能量劣勢。
F-35與F-16的一些數據對比
俯仰速率
俯仰速率的不足進一步惡化了F-35A的能量機動性。隨著時間推移,F-35A在空戰中與敵機的能量差距也越來越大。在交戰中出現了多個在戰術上能以損失過多能量換取短暫武器射擊窗口的機會,但被飛控控制律所扼殺(並阻礙了射擊)。這種情況也發生在剛脫離高度優勢佔位發起攻擊的高能量狀態時。儘管飛行員已經向後快速全力拉杆,F-35A在轉彎中或進入盤旋時的平均法向載荷只能達到約6.5G或更低,飛機隨著能量的消耗而不斷減速,直至被限制器限制機動。俯仰速率不足的情況也發生在速度較慢的情況下,如嘗試機炮射擊時。F-35無法通過向後猛拉杆佔位來抓住猝不及防的敵機進行領先追逐(機炮射擊三要素:射程包線內,共面,領先追逐),由於機鼻指向速率慢,讓敵機能輕易在炮口前溜走。從機炮防禦角度來看,缺乏機鼻指向速率也阻礙了F-35逼近敵機,因為敵機在控制區(敵機後方的一片區域,進攻飛行員可在此進行武器射擊或其他任何攻擊行動)前端附近時甚至也能逐漸拉開距離。
大迎角
由於存在上述的能量和俯仰速率限制,所以沒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來讓F-35A在大迎角狀態下進行戰鬥。這架飛機進入大迎角時會抖振、座艙蓋上方氣流減弱、全拉杆俯仰無變化的現象。當穿越F-35的轉彎圓環(轉彎圓環是飛機在空中轉彎時穿過的路徑)或在3/9線後方觀察F-35時,其前緣襟翼可以作為一個額外的目視標誌。前緣襟翼看起來似乎不如F-16的顯眼,但由於更大的尺寸,使F-35在戰鬥中較易被敵機察覺。
F-35在試飛中表現出了極佳的大迎角性能,但能量機動性阻礙了該機在戰鬥中發揮這一優勢
測試人員發現了一種能在大迎角時製造一些進攻機會的戰術,而且證明能夠被複制。一旦建立起大迎角,長時間滿方向舵輸入能產生足夠快速的偏航率,從而製造足夠的航向夾角帶來滿足導彈發射條件的機鼻指向。在開始防守時,這種戰術似乎比依賴俯仰速率和管理升力矢量與敵機比賽轉彎更加有效。但這種戰術需要損失能量,必須有足夠的能量保證完成機動後的安全高度,而且在進入再次防守前只能獲得一個短暫的攻擊機會。簡而言之,F-35飛行員決定致力於大迎角交戰就意味著戰鬥失利,除非敵機犯錯,否則無法保護自己的3/9線。在這種情況下,F-35A在恢復能量發起進攻方面也要面對極大挑戰。
大迎角耦合操作區間
F-35A在容易發生耦合操作的區間內的飛行品質(20-26度迎角)既不直接也不值得稱讚,這特別令人沮喪。因為在空戰中,很明顯,這架飛機無論在轉彎或建立一個樹形/剪刀機動時的迎角就位於這種迎角區間,帶來了往往是不可預知的橫向/方向控制。這次測試似乎特別有效地揭示了這個缺陷,因為在此前的大多數測試中,飛行員會時刻注意迎角值(或按照目標迎角值飛行),因此他能預測飛機的響應。但在動態戰鬥中,飛行員關注的重點是敵機而不是具體迎角值,飛機的橫向/方向響應在大迎角耦合操作區間往往就撲朔迷離了。有多次,F-35A的滾轉速率未達預期,或機身中軸偏航率達到預期卻出現了航向偏差。在其他一些例子中,隨著F-35的迎角落入此區間,飛機的響應也在一同隨機動變化。
在一次樹形機動中,F-35的抗尾旋邏輯直接導致了這種不可預測性。當時F-35A已經獲得了3/9線優勢,跟在敵機後方進行機動。飛行員的一次蹬滿腳舵輸入並沒有讓飛機做出響應,但幾秒鐘後,當他放棄之前的操作改為使用操縱桿時,方向舵卻偏轉了起來。一旦方向舵輸入在一開始遭遇延遲,那麼飛控就會儘快重新操作方向舵以完成機動,隨之出現了很理想的偏航率,但是這個機動已經被抗尾旋邏輯破壞了。抗尾旋邏輯令人驚訝地強勢,由於飛機已經完成了其他大迎角飛行機動,所以抗尾旋邏輯獲得了足夠的控制許可權來消滅偏航率。鑒於方向舵輸入的遲鈍/漸進或延遲感,所以抗尾旋邏輯是直接、突然、有力的。也許在防止飛機出現航向偏離的同時應該分給飛行員一些可用許可權。
綜上所述,看似有價值的改進就是把耦合操作的限制區間調整到至少30度起。這出於兩個原因,第一是保證可預測性。由於這架飛機最佳戰鬥迎角區間應該是在20度附近,所以就不該在這個區域附近設置大迎角耦合操作的限制。飛行員在25度「大」迎角下不會察覺異樣,但在40度會,這也肯定了提高起始迎角的判斷。第二個原因純粹因為幾何學,只是也有助於提高可預測性。在幾何上,26度迎角還比較「淺」,因此飛機能對滾轉輸入做出直接響應,完成一個穩定的軸向滾轉,也能在方向舵輸入下出現偏航。在數學上,平均耦合(50%)也是發生在30度(sin30),設置成30度似乎也符合飛行員「屁股不離座椅」的感覺。
機炮防禦
在這次測試中沒有發現F-35進行了有效的機炮防禦。飛行員根據方位角、能量和逼近情況嘗試了多種戰術。飛行員嘗試通過保持在20度左右迎角區間憑藉升力矢量來維持逼近,以及使用方向舵來脫離機動平面,結果就出現了上節所述的不可預測性。對卸載-滾轉-拉起(卸載指操縱桿回中以降低過載)的擺離線動來說,由於在卸載和拉起時較慢的俯仰速率,結果成為了一個很容易被跟蹤的漸進的脫離平面機動。對最低高度和低速擺離線動來說,大迎角控制是夠了,但飛行不能完成有效的運動。結果就是:儘管F-35努力改變機動輪廓/飛機姿態,但還是無法從敵機準星中擺脫,更大的迎角通常只是形成了一個輪廓更大的目標。
抖振和跨音速翼下沖(Roll-off,或wing drop)
儘管在F-35項目早期出現了的抖振擔憂,但這次任務並沒有發現抖振對機動有害。實際上抖振的出現還是有利的,是對能量狀態的一個很好的提示,在這點上類似F-15。無論抖振程度如何,敵機處於軸線或離軸位置,頭盔顯示器的符號都能保持穩定,沒有發生抖動。在F-35向敵機機炮射擊時,飛機是低於抖振能量水平的,穿越敵機轉彎圓環是向軸線上的敵機發射導彈時,飛機是處於卸載狀態的(這名飛行員曾參加過在抖振條件下的頭盔顯示器可讀性測試)。F-35需要面對的一個更困難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頭盔顯示器機炮準星的精確性,特別是考慮到安裝新的「游泳」濾鏡(用於降低抖動的一個濾鏡)的情況下,但是這超出了本次試驗的範圍(這架全尺寸發展飛機也沒有安裝濾鏡)。此次F-35A在BFM交戰中沒有發生翼下沖現象。
後方視野
對於座艙內部空間而言F-35A的頭盔過大,無法讓飛行員充分看到飛機後方。有好幾次看不見敵機時(並未被座椅遮擋),頭盔阻礙了飛行員頭部進入一些位置去觀察(座椅頂端背後、座椅內側周圍、或升力矢量附近的高處)。也有好幾次是座椅擋住了視線。當敵機在高處時,頭盔的「帽檐」還經常阻止飛行員發現目標。每當頭盔抵住座艙蓋時,飛行員繼續努力轉動脖子會導致符號偏離眼前。在空戰中,頭盔顯示器報了多起BRST故障(錯誤代碼),這也許是這架全尺寸發展飛機的特例,但不排除生產型飛機發生此問題的可能性。此問題除了造成干擾外,還會通過限制飛行員動作或使符號消失進一步限制武器的使用。
頭盔過大,阻礙了頭部的運動
保持符號顯示的精確和穩定也是頭盔顯示器的一大設計難題
總體而言,飛行員要花費很多體力去轉動身體獲得目視。飛行員經常要在左轉彎中相當費勁地推開大腿外側的座椅護腿,扭動腰部,還要用一隻手搭在撐住座艙蓋上才能向後方觀察。發動機集成產品團隊(IPT)指出發射這種情況時(左手脫離油門桿),飛機急需的動力往往會被不經意降低(油門阻尼在6點鐘位置),也會延誤發射干擾彈。除腰部勞損外,頭部後仰會使HVI(頭盔飛機介面)電纜扭曲成彈簧狀,進一步增加頸部肌肉的緊張度,並不是說會不舒服,但飛行員有明顯感覺。頭盔顯示器的重量不是問題,實際上比傳統頭盔更舒適。總之,即使F-35A在低於預期法向載荷時,飛行員轉動頭部也要消耗比預期更大的體力。
綜合警告和提示系統(ICAWS)
除了頭盔顯示器的BRST故障,INS DEGD(系統定期自檢發現INS故障)、SFD ATTITUDE(飛行姿態數據異常)、和HDG DISAGREEs(航向偏差)故障會不時出現,對戰鬥造成輕微干擾。F-35A在一次樹形機動中試圖從敵機上方轉換位置時,出現了FUEL FEED TANK(發動機供油油箱)故障,全推桿輸入加最大推力產生的俯仰速率遠低於預期。這次測試中並沒有因飛機子系統的限制而終止任何戰鬥。
結論及建議
- F-35在轉彎戰鬥中處於明顯的能量劣勢,飛行員應迅速明白轉彎並不是理想的辦法。對於使用武器來說俯仰速率太慢。過載維持在低於限制的水平,暗示機體能有更大的機動性。建議1:增加俯仰速率和可用法向過載能向飛行員提供更多的選擇,特別是考慮到固有的高能量損耗率。
- 雖然該機已經被證明能進行大迎角飛行,但並不能有效擊殺或躲避,主要原因還是缺乏能量機動性。也許,通過加快迎角起始加速度,能在交戰時選擇更大迎角方面獲得一些優勢。建議2:考慮增加迎角起始響應速度。
- 大迎角耦合操作區間是不可預測的,主要原因是該區間太接近理想的戰鬥迎角,而且在該區間飛行對飛行員來說不夠直觀,因為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敵機上而不是顯示的迎角值上。建議3:考慮把耦合操作的迎角限制區間設置為30度起。
- 這次和其他大迎角飛行已經證明抗尾旋控制許可權過於強大,即便在緩慢和漸進的操縱輸入下,抗尾旋響應也是突然的、靈敏的、強大的。建議4:考慮增加飛行員的偏航率控制許可權。
- 頭盔顯示器和座艙蓋構型不利於視覺觀察,應該對該組合進行評估,看看是否可以改進。頭盔顯示器BRST故障會阻礙武器的使用。建議5:提高頭盔顯示器的瞄準性能以適應動態機動,並考慮為頭盔創造更多的運動空間來改善後方視野。
體系作戰時代單一武器對比都是耍流氓! 體系作戰時代單一武器對比都是耍流氓! 體系作戰時代單一武器對比都是耍流氓! 重要的話說三遍! 於是。。。本題好像沒多少意義了。。體系支援下J10J11打過35應該還是可以的,畢竟35制空能力尤其是格鬥能力有點弱。 都有體系。。。就不是單挑了(雖然上面那個算一個35單挑一群飛機。。。)真正的單挑。。。請回到本回答開頭。
首先,支持上面的回答:
體系作戰時代單一武器對比都是耍流氓! 體系作戰時代單一武器對比都是耍流氓!體系作戰時代單一武器對比都是耍流氓! 嘛,題主想問的事兒可以這麼說:我國有沒有戰鬥機在數據上能艹翻丫。答案是現役的幾乎沒有。10B(我知道10B已經成打了,不過從數量上還是沒有形成規模,姑且算作未服役)和11D可以勉強一戰,至於20,可以想一下22打35會是什麼場景,估計沒什麼區別。就像樓上說的,體系作戰時代,是一整套系統的對抗,包括一整套的硬體,軟體,技術,管理,說白了就是一群很牛叉的人,用很牛叉的方法和手段,靠很牛叉的默契和協同,操縱很牛叉的武器
如果是在三哥手裡,我PLA大殲7可無損一打五所以說周邊國家部署f35也不用擔心
當然真和美國幹起來美國人也不會用f35來和你打空戰,必然是等f22清場後鑽進來扔炸彈的F35的專業是對地攻擊,兼職空優。
中國的飛機大多跟毛子學的,現役缺乏這方面的飛機,無可比性。F35單獨出動的話,那是在欺負空中力量不對等的區域性較弱對手。對於中國,肯定會出動其他制空戰機,如果F35單獨來的話,蘇27改裝型號在較完善的空戰體系支持下分分鐘教他做飛機。如果是一對一隻說倆飛機不考慮其它,咱還干不過F35. 不過快了,如果買了蘇35鹿死誰手難說,如果是殲20的話這就是大人打小孩了。(都是如果而已,這種事件基本不會發生)兩年了,現在可以告訴題主,有。說白了,f35空戰就只能靠蹩腳的前向隱身,瘸腿的4s性能,拋開隱身f35連三代機都狗鬥不過,碰上空優型的j20與f22根本毫無還手之力。 論中國有沒有能戰勝f35的飛機?這對肥電不公平,你讓一戰轟和人家空優機玩空戰?只要是能做到4s的五代機,都能戰勝肥電,當然,目前中國現役戰機只有j20一款可以做到,各項性能肥電都差了j20一大截。 f35的優勢是建立在代差上的,很絕望,中國空軍曾經以為用3換1和反隱雷達能搞定五代機,結果在紅劍演習被藍軍兩架j20打了個10:0,紅軍還有預警機,然並卵,紅軍死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代差足以讓五代機虐殺四代機。 我想說,題主要對中國有點信心啊,不僅在軍工,時間證明了,我們可以追上美帝的步伐。
題主應該是覺得f35代表了現在戰鬥機的高科技水平,所以拿它來做對比。這個飛機不是設計用來專門空對空的,空對空f22要強上不少,f35聯合攻擊戰鬥機是與f22「猛禽」戰鬥機聯手,形成類似f15與f16的高低搭配。不是專業軍迷,不提戰鬥體系啦。
先支持一下樓上兩位的回答,體系作戰中單個武器裝備的對比沒有意義。 再說我國到底有沒有能戰勝f35的,我認為,f35的設計思路是符合美國的戰術布局的,一種側重對地兼顧對空的多用途戰機。在美國看來,很多情況下他的對手都是鶸雞,面對雞一樣的空軍,f35雖然側重支援但也能壓制,而面對強大空軍時,有f22負責對空壓制,f35隻需要安心對地即可。再來看我國,我國的假想敵是誰不說了,要和外星人一樣的美帝打,以我們目前的研發實力,既不可能也不需要一款萬金油戰機,萬金油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啥都行,啥都不精。我們不謀求對外的擴張和攻擊,所以在國土範圍內,能有效執行對地支援任務的選擇是多種多樣的,而空軍也有大量的2代機能夠應付低水平的對手。結論是,我國不需要f35這種定位的飛機,既然如此,為什麼非要有一款戰勝f35的飛機呢?
說的好像都很了解一樣。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的人真多。
首先糾正不少朋友存在的誤區,隱形戰機並不是不可探測,而是相較非隱形設計的戰機極大地壓縮了雷達探測距離,比如同樣的N001加倒卡天線(側衛基礎型的雷達配置)探測F-16可能有80公里,對F-35能有35就不錯,而進了35公里就到AIM-120不可逃逸區了,這就是隱身的意義。說到F-35,這是一個集目前戰機設計大成的機型,沒錯它的寶石柱航電體系比F-22還先進。但F-35是不是最好的空優機?肯定不是,翼載有硬傷,B型死重大,沒有格鬥彈倉。F-35是不是最好的打擊戰鬥機?很可能是,隱身優勢加比較大比較深的彈倉,潛力是很大的。那麼土鱉是不是沒有戰機能對抗F-35?未必,現役機型可能在BVR階段都有劣勢,但狗斗幾乎都有優勢,所以看情況。那麼土鱉的防空體系是不是拿F-35沒轍?目前來看不是。首先F-35的隱身優勢對抗運作良好的全維度防空體系時是要打折扣的,至少隱身修形不是F-22的全向隱身,而很難想像F-35能在視距外不受干擾地把所有防空導彈和雷達都點名,那麼面對大批高性能三代空優機+遠程要地防空導彈+機動部署的中程防空系統+現代化高炮群,F-35對土鱉打擊所面對的困難其實是和三代改進型沒有本質區別的。
單說現役飛機,沒有。但是如果題主想問的是中國有沒有能力擊落F35,那毫無疑問是有的。中國的防空系統師承蘇聯,現在更是表現出一種青出於藍的勢頭。南聯盟尚且能用薩姆3擊落F117,F35對於我軍裝備的S300和紅9來說並沒有超出能力範圍。從我軍組織的突防與反突防的軍事演習來看,J10想要突破以上防空導彈系統是比較困難的。況且蘇系防空體系並不只有防空導彈,而是防空導彈與高炮系統的有機結合。以越戰為例,美軍被越南防空部隊擊落的戰機中只有一小部分是被導彈擊落的,另外一大部分則是在為躲避導彈而低空突防的過程中被埋伏的高炮擊落的。同理,我想F35甚至F22都還沒有先進到大搖大擺進入中國領空的程度,只要我軍防空導彈系統的威懾仍在,F35就有可能率先成為我高炮部隊的槍下鬼。最後說一點,現代戰爭永遠是兩個體系的對抗,任何一件武器(哪怕是高達)都不可能成為改變戰局的決定性力量。美軍的先進並不在於其三軍明星裝備,而是其有效發揮主力裝備最大能量的作戰體系。而這個體系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最最後放點美國空軍(不太準確,包括其他軍種航空兵)用得最順手的裝備(圖片來自網路)
目前我們國家最有可能遇到的第四代戰鬥機,除了PAK-FA和大型第四代可控隱形高達核心戰鬥機之外,就是F35B了。小腳盆的直升機護衛艦大概可以裝8--12架F35B,安裝純粹的VTOL起降方式,不會超過兩中距兩近距。在面對可以用輕載跑道隨時保持500公里20分鐘防空圈6-8架戰機的遼寧艦時,並沒有及其大的優勢。在低烈度衝突地帶在主要方向保持2架戰機差不多是出雲的極限了,在數量面前,質量不會起到太大作用。
沒有
看你怎麼打,一對一單挑的話殲20完全不怵,且很有可能遊刃有餘,就好像比試武藝一般,F35估計並不是對手。F35不是這麼玩兒的……它的重心越來越向平台化發展,信息化集成程度應該並且有可能遠在殲20之上……所帶來的戰術戰法的革新我們有沒有跟上或者擁有針對性對策我個人抱悲觀看法……讓我說兩者的個人看法的話,我傾向於20姬可對美軍之前運用F22的打法形成優勢,就是說讓如今的20和曾經的娘娘過招,無論是單機還是體系下我們都絲毫不弱,但F35這貨真難說,單機性能的確讓看慣了娘娘的我們失望,但若美國不玩脫,隨著相關概念的成熟,F35的技術優勢可能再一次為美國空軍乃至其他軍種帶來優勢。
任何國家戰機的雷達及電子戰能力都是絕密,所以這裡沒有真實答案。
推薦閱讀:
※《智取威虎山 3D》里的汽油桶大炮在科學上是否可行?
※如何評價軍費上調10%?
※如果俄羅斯與美國發動戰爭,其他國家,比如中國,日本,韓國會如何站隊?
※現階段人類世界所能製造出來的最具威力武器是什麼?
※八路軍屬於「國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