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終關懷方面,我們能做什麼?

在臨終關懷方面,除了組織一些志願者給他們帶去溫暖之外(減輕他們生理的痛苦可能比較難實現),我們能做些什麼?能不能生成一個新的產業?


5/28 14 PM 更新

這個問題很多人想過,卻不敢細想,雖然誰都會生老病死,這很有可能將會是個朝陽產業,

但畢竟這是個比養老院更隱晦的話題。

在思考養老院問題的時候順帶查閱了許多資料,在這做一下國內的有關介紹。

這個問題註定冷門,見到的有緣人麻煩給個贊,給點動力吧。

臨終關懷,hospice,又譯為善終服務。它關注的是姑息性(care),而不是治療性(cure)。

這項【服務】的目的即是讓臨終病人有尊嚴的死去。

我將它定位為服務,意思是它是由需求產生。

那來源於那兩樣需求呢?

【一】是很多人沒有很好的面對死亡,緊張、焦慮或痛苦,即便是親人環繞,也是需要臨終關懷的。

服務人員可以提供【適合的醫療】,【貼身的照顧】與【心理緩解】。

如果能讓病人走的時候好受點,對家屬也是一項慰藉。這可以發展成商業行為

【二】是出於人道主義,為低收入晚期癌痛患者提供最後的關懷。與上者不同的是,這是一項慈善行為

就像贈送的免費午飯,教育與醫療等【服務】一樣,你基本沒有定製與選擇的權利。

通過上面分類大家也就清楚了,要想商業化,應該培養【一】這樣的市場,其實目前市場上是有這樣的【需求】的,而隨著未來經濟發展,需求還會更多,但這個市場目前還沒有人開拓。

在這分享些不一定正確的私貨:目前:【一】這部分市場要麼不被重視,要麼給醫院掙去了。而醫院有過量醫療的嫌疑,例如就快死的病人了,通過在ICU下猛葯,使病人多活幾天。但最後這些天病人要麼承受痛苦,要麼昏迷不醒;病人家屬承受了巨額的醫療費用;病人和家屬也沒有受到心理上的慰藉。在這沒有證據的懷疑:醫院的「臨終關懷」做得並不好。

但目前出於道德倫理,市場需求不夠高或被低估,依然極少有人開闊【一】這樣的市場。

之後分析二,臨終關懷這項【慈善活動】總的來說是比較少人關注的,

目前在做的有【李嘉誠基金會的項目全國寧養醫療服務計劃】:

通過每年捐資2000萬在全國20多所重點醫院設立【寧養院】來具體施行,不知道@慶黨 接觸的是這個不?

每個寧養院的人數較少,僅有醫生兩名、心理師一名、護士兩名、司機一名,搭配上百乃至數百名志願者。工作需要依賴志願者(義工)完成。

注意申請者需要是低收入晚期癌痛患者。這就完全就把這件事當慈善來做了。

但這樣的話,有一些錢,又需要這服務的怎麼辦呢?

非常有錢的人可以請廚師定製服務,窮人可以尋求施捨,大部分有部分錢的人卻找不到餐館,有些廚藝不好的就生活在混亂中了。

這就是目前的現狀。

竟然有贊,又得爆肝。

接下來幫大家分析下這個產業中道德倫理的問題。

上文說了,醫院由於某些原因可能並不適合做「臨終關懷」這項服務。

是否可以開設另一個機構運行這個項目呢?

可這與傳統觀念不相符。

我們都能明白,機構的專業化程度越高,服務越好,

但一旦讓病人接收「臨終關懷」,就表示病患及家屬明確放棄治癒性治療,以安詳寧靜地走完人生為目標,藥物也以鎮靜、止痛為主,病患及其家屬須接受事實。

做出這種決定,可能會面對親屬的質疑:「為何要放棄治療?」

所以即使開設臨終關懷的科室或民營醫院,也是不受歡迎的。

「孝」的觀念在中華民族文化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

如將老人送到養老院一樣,

兒女將老人送到臨終關懷機構,除了同樣會承擔高額的費用外,還可能被扣上一頂「不孝」的帽子。

對白血病與其他先天遺傳方面疾病的孩子時也是同理。

很多人可能覺得臨終關懷挺正確的,沒什麼呀。

請大家看下這則新聞:

誰來關懷「臨終關懷」

再跟大家談一下錢的問題,沒錯就是這麼直白。

我認同一切社會問題都是經濟問題,資金來源不足是限制這產業發展的核心。

@浪琴 表示需要政府支持,這我表示贊同,國外的臨終關懷機構能夠得到發展也是因為大都能得到慈善捐款與政府的支持。

但在我國現有的經濟條件下,想從政府資金渠道挪出專項經費來開展臨終關懷事業,建立沒有盈利的關懷病房是相當困難的。而由臨終者家庭負擔經費,又會是筆巨大的支出。

除非你願意多交很多錢醫保多交很多稅?我想大部分人都不願意。

慈善捐助的話,一是國人思想仍不夠開放,對這個問題比較隱晦,自身的宣傳力度不夠等原因,還是比較少人願意捐款與幫助。

但我相信這個問題最終會解決的,但解決方法不限於其中一點:

在大眾改變了思想觀念後,需求得到解放,會有更多人人願意為此花錢。

在國家經濟發展,醫療改革後,省下的錢將會部分投入到臨終關懷中去。

在社會重視了這一點,例如像李嘉誠一樣的人老了以後,就會給這類慈善組織更多的投入,這類公益機構就會得到蓬勃發展。

當解決經濟問題之後,專業的機構、專業的臨終關懷護士,專業的營養師、心理醫師、理療師及社會工作者、志願者,這些該有的都會有的。

以上三點是同時進行的,也只有這樣,這個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還有贊的話會再加些細緻的東西。

了解更多:

蘭大一院寧養院:臨終關懷,給生命最後的陽光--新華網甘肅頻道

李嘉誠基金會「人間有情」全國寧養醫療服務計劃 -- 寧養之窗

我國臨終關懷的現狀及發展--中國期刊網

美國臨終關懷之中國啟示

科學網―臨終關懷亟待產業化


對於已經處於臨終狀態的人來說,有時候延長的不僅僅是生命,而是痛苦。人離世是一個正常過程。人走的時候神志是特別清楚的,感覺是非常敏銳的。有的人在肉體不能使用的當下,精神也就解脫了。如果人真要走,走的當下是越平靜越好,如果再插東西灌東西,痛苦會很大。而且干擾了整個自然過程。

人在臨終的那個當下有無窮種可能,可以往上,也可以往下,但是人們習慣於追隨自己的慣性去走。對於老人家來說,如果我們能讓老人家安安心心平靜的走,意識在《意念力》評分中偏高,那他將往上走。反之,則往下。

所以,我認為,臨終關懷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能不能護持老人家的意識始終在仰角的狀態直到往生。這就需要我們積極的剝離許多世俗中的諸多觀念。具體不細說。

在臨終關懷這個問題上,李辛老師的觀點相當棒,下面摘一個李辛老師的文章,寫的極好。

關於臨終關懷,首先是診斷已經明確,病人確定到了終末階段,現有的醫療條件已經沒有辦法救治,因此,這裡討論的重點是,後續的「搶救措施」是否有必要。

要不要進ICU搶救?

臨終關懷,首先要尊重病人的意願。我看到有不少例子,老人或病人本身希望安安靜靜地走,不希望被折騰一番,全身插滿管子,拖了一個呼吸機躺在那裡慢慢地等。往往是家屬放不下,拚命要搶救,要延長親人的生命,這就變成了一個強迫。

西方醫學有一個倫理標準,包括這個搶救有沒有價值、要考慮病人的尊嚴、生命質量……會綜合考慮,不是只要送去醫院就實施一條龍搶救服務。

我有些朋友是西醫,他們實話告訴我,如果自己的親友到了這一步,他們是不會建議再搶救的。所以對於來問我建議的朋友,即使不是臨終狀態的病人,我也會建議他去問一下熟悉的西醫,後面的一系列檢查和相隨而來的治療措施,以及它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這兩個問題一定要了解清楚,尤其是必要性。

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或者是腦出血,他可以救過來,而且,通過後期西醫、中醫的調理,能夠恢復,那麼這種搶救是有價值的。但是如果已經到了臨終關懷這個階段,很多搶救是沒有價值的,很多已經無法恢復的病人,依靠醫院的呼吸機、吸痰器延遲一兩個月的生命,甚至更久。這其實是在增加病人的痛苦,浪費錢財和整個社會的醫療資源。

進了ICU你還能做什麼?

中醫怎麼看臨終關懷呢?

中醫第一注重神,第二是氣,就是能量,第三才是形體,當人的形體無法再恢復的時候,要保護人的神氣不受過多的干擾。

什麼是干擾呢?

過多的探訪、過於嘈雜、過冷或過熱的環境,過多的移動,尤其是過多的侵入性檢查、治療。

人在臨終狀態的神氣非常的弱,因此也非常的敏感,這就使得任何一些細微的影響都會造成病人極大的痛苦。

所以,只要病人能夠自主飲食、喝水,不存在嗆咳的情況,就不要做鼻飼,導尿管也是一樣,這些都會對人體正常運作產生干擾,也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萬不得已不要做。

如果要鼻飼,也要考慮病人的中焦脾胃是否能承受,這時候,溫熱的米湯、參湯比寒涼的營養液、果汁之類的要合適很多。

2003年,有一位江西的國家級名老中醫,九十多歲,年老體弱,家人以為老人處在彌留之際,送進了ICU,住了兩周,情況不好,後來用參湯、米湯混合,每天鼻飼三次,在中西醫合力之下恢復了。

最有效的關懷,就是愛和陪伴

西方設有專門臨終關懷的病房,它的環境跟普通病房不一樣,更像家,而且鼓勵病人放上自己喜歡的東西,如小傢具、檯燈、照片,甚至模擬一些自然界的聲音和光線,家人也可以陪著他。國內目前這些部分還很缺失。

人都會有這個階段,而最後這個階段,也許是幾天,也許是幾個月。這個過程,如果有親友陪伴,喂水、按摩、說話、洗臉、揉揉身體,甚至給他念經、祈禱,這些部分才是臨終關懷最重要的一部分。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充滿關懷的交流,也是一個充分的、盡責盡孝的功課。有了這個過程,雙方都會很圓滿,很安心。最後病人走了,家屬心裡不會有太多的後悔和遺憾。

但是我們現代人有個很大的問題,很多人一沒有時間,二沒有主見,也不敢擔責任。我碰到好多人更願意把病人留在醫院裡,他寧願多花錢,能讓自己安心一些。尤其是家裡有好多兄弟姐妹,好多不同意見的時候,會產生自保心態,而忘了什麼才是對病人更好的選擇,最後由醫生宣布「人沒了」。這會是一個空洞,永遠都在。

按照中醫和道家的觀點,西醫認為的臨床死亡還不是真正的死亡,呼吸心跳停止後,三魂七魄才會慢慢離開身體,這時候神很虛弱,飄忽不定,但什麼都能感受到,所以在那個時候對身體的任何刺激,比如,進行擦身、換衣、防腐、冰凍……這時候的觸覺和痛苦比平常要大很多,但這時候家屬在精神上給予他的幫助,他也能感受到,這份感受也會比平常大很多。因為這個時候精神的連通性,比活著的人要靈敏很多倍。

如果病人有宗教信仰,在整個過程中,家屬誠心為病人念誦經文,或靜心打坐,目的是保持雙方內心的安穩平靜,就能形成很好的感應,這個部分對於臨終病人來說,是最重要的。臨終階段,房間不要放電視、收音機、電腦等等,而且如果能夠安排單獨的房間最好,然後只安排病人喜歡的人、安靜的人探視,不想見的人就不要見了。不然對病人來說,就是傷害和干擾。

如何減輕親人的痛苦?

對於一些重症病人,在疾病的後期,身體上會承受很多痛苦。除了西醫的一些祛除疼痛的治療之外,還可以用傳統的一些方法,幫助緩解痛苦,讓病人舒服地離開。

如果病人的神智還很清醒,艾灸就很合適。古代搶救,艾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尤其對元氣沒有的人,艾灸是第一位的。可以給病人艾灸,也可以讓健康的人把溫暖的手放在病人的小腹上,這也是在補病人的元氣。如果身體不舒服,就給他輕輕地揉一揉,這個過程,已經不只是一個觸摸了,其實是心理上很大的支持和交流。《扁鵲心書》裡面講了很多,可以看一看。

人總是要走的,不管有病沒病。到這個階段如果病人願意待在家裡,有熟悉的親友陪著他,喝點參湯、米湯,或者吃喝一點點他喜歡的東西,祥和而平靜,沒有人打擾他,這樣是最自然的臨終關懷。我們上幾代的老人都還能享受到這些,最後時間到了就走了,整個過程都比較安心。

什麼才是對病人最合適的?這些需要家人靜下來體會、思考。這個階段,金錢、技術和設施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儘可能減少病人的痛苦、慌亂、打擾,多一些安心,多一些家人的陪伴最重要。

【名家簡介】

李辛,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專業畢業,天津中醫學院心身醫學碩士。師從國家級名老中醫宋祚民先生。擅長方葯,針灸,靜坐和精神分析。現任上海自道-熙和堂診所顧問,北京東文診所顧問,平源堂整合醫學中心顧問,瑞士自然療法專職工作者協會(ASCA)繼續教育項目講師。

本文摘自正安聚友會微信平台。


如果從商業的角度我覺得可行性不大,從純公益的角度來說還可以考慮。

理由1、臨終關懷一般人做不好,這需要有愛心;

2、很難商業化,無論是家屬還是病人(如果病人還清醒的話),一般不願意為此花錢。具體分析如下:

臨終關懷這個情況很特殊,涉及到生命何去何從,沒有信仰的支持是很難的。這方面我只知道有一個成功案例,特蕾莎修女的臨終關懷院,我一哥們去年還跑印度去實踐了。你可以讀特蕾莎修女傳,她到印度做的第一個項目就是臨終關懷院。

另外一個例子,我們教會一個弟兄的媽媽,49歲才,得了癌症,晚期,放棄治療,上個月去世的,她生命最後幾個星期在臨終關懷院度過的。相比於其他病友的冷冷清清,去看她的人很多,從住院普通治療到臨終治療一個多月的時間,幾乎每天都有人去看她。具體我知道的不多,有一次我抱著女兒坐地鐵從松江到楊浦去看她(路上單程花了兩個半小時,來回五個小時),發現那天就有另外三個人去看她,一對大學老師夫婦和一個姊妹,那個姊妹第二天還要上班,結果當天晚上就住在醫院裡幫忙照顧了,一個年輕未婚且與那個弟兄沒有情感關係的女子完全樂意照顧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這種其實電視劇裡面都很少見。

最後三個星期搬到松江臨終院來。我們又去看了幾次,其中有一次我就在家燒了七個人的飯,打車送到醫院裡給他們吃,就是照顧病人的家人,大家吃的特別開心,因為一直吃外面的飯菜,吃到家裡做的簡直太香了...看著盤子都空了我也特開心。

我只知道我的情況,探訪的別的弟兄姐妹比我做得更好。以至於阿姨去世以後,一直照顧她的兩個姐妹以及她們的家人都信主了,阿姨的丈夫也信主了。我在這裡不是要宣教,基督徒也不是為了這個帶著目的(使他人信主)而來做這樣的事情,相反,我們先前也沒預料到後來她們會信主。

我是說這樣的臨終關懷,沒有信仰給不了。志願者也不見得願意去這種地方,這不象支教。我記得我們一家一次去探訪,那時天已黑,兩歲的女兒拉粑粑哭鬧,偏要呆在一個陰暗的小房子門口,清潔工阿姨數次暗示我們不要讓孩子呆在那裡,我就知道了,那個小房子是停屍房。一般的志願者早嚇死了,下次肯定不來了。我第二天就燒飯給他們送來了,因我感覺到他們有這個需要(當然買個水果最方便,但水果已經很多了),倒不是我覺得自己高尚,或者膽子大,或者麻木——那麼小的孩子也不會注意保護,而是因為我知道靈界的東西傷不了我們,所以無所謂,平常心,做得很開心。

最後,話又說回來,我說機會不大,並不表示沒有機會,機會是做出來的。但你需要事先考慮這些劣勢,提前想好應對方案,到時候遇到了就不至於沮喪。


看到臨終關懷想到了在藏地住過一陣子慈善賓館,後面就有一個臨終關懷院,如圖

經常從房間的窗子看到院里藏族老人捻著念珠念咒語。感覺他們對生死並無忌諱,也許只想在生命的盡頭清凈一些,多多修習。看到他們的泰然,平和,自己都平靜了許多。住了一段時間後發現這個賓館還有個標語,如圖

也許賓館所說的慈善事業就是用於資助後面的這個臨終關懷院?覺得這是一種不錯的經營方法,能幫助到院里的人,也能使旅客升起善念。

一面之詞,在這種信仰很濃郁的地方,或許能形成新產業吧。


西安國醫臨終關懷:

1.臨終關懷不追求無意義的治療。

2.當病情已經無力回天時,在我們醫護人員專業的護理下,最大程度的減輕臨終病人肉體的疼痛,給予最舒適的服務和照顧。

3.輔助末期病人和垂危病患接納臨終的事實,讓病人安心舒適的走完最後時光;最大化滿足臨終者家屬心中夙願,患者走的安享,親人不留遺憾。

西安國醫臨終關懷入住條件:

1、臨終前無處安放、大醫院拒收的病人

2、病重或生命瀕危病人,需在ICU長期觀察和住院的患者

3、長期劇烈疼痛無法緩解的患者

4、各種晚期腫瘤及腫瘤術後患者,晚期惡性血液病患者

5、因長期受疾病困擾,需要長期專業治療和長期醫學護理的患者

6、獨生子女四個老人,家庭養老送終難以為繼的老人。

7、半自理老人: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心衰、急性腦血管病、老年痴呆、帕金森。

8、不能自理的老人:各種晚期腫瘤、腦血管後遺症、截癱、偏癱、肺心病晚期、心衰晚期、尿毒症晚期、臨終關懷等患者。

西安國醫臨終關懷服務內容

西安國醫腫瘤醫院臨終關懷主要是給臨終病人解決臨終前及臨終後的一系列問題。從心靈開始,多談心愿,少問病情,為各類晚期疾病患者的姑息治療和善終照護,緩解疼痛,保護患者身體功能。讓家人無遺憾,讓親人安詳離世。切實做到為老人的兒女盡孝,為老人的兒女分憂。

服務項目1:身體關懷

1、照顧病人服藥打針、翻身擦洗、進行功能鍛煉。

2、控制排泄紊亂,做好皮膚護理和口腔護理。

3、提供營養配餐,輔以助消化葯或必要時給予鼻飼、胃腸外高營養等。

4、對主訴疼痛的病人對症進行疼痛控制。

5、為呼吸困難的病人給予間斷輸氧或持續輸氧。

服務項目2:心理關懷

1、主管醫生和責任護士與病人進行有效交流,解除病人的孤獨、焦慮和恐懼。

2、組織能活動的病人做簡單的遊戲或手工作業。

3、重視形象管理,以滿足病人對美好情境的需求,提高病人的愉悅感受。

4、用美如天籟的背景音樂按摩病人的每一根神經,減緩病人的心理疲勞和心理壓力。

服務項目3:癥狀護理

主要癥狀包括:疼痛、噁心嘔吐、躁動與擅忘、焦慮和失眠、呼吸困難、尿瀦留、腹痛、腹瀉、便秘、痙攣等的護理。

服務項目4:對臨終病人家屬照護

1.對家屬給予支持和關懷:臨終病人家屬往往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和壓力,提供適當的幫助,減輕期悲痛

2.指導家屬參與護理,有助於病人癥狀緩解和減輕病人孤獨無望的悲觀情緒

服務項目5:姑息治療

姑息治療中更強調對癥狀關注,如疼痛、厭食、便秘 、疲乏、呼吸困難、嘔吐、咳嗽、口乾、腹瀉、吞咽困難等影響生活質量的癥狀控制。減輕患者病痛,改善生活質量,同時重視精神心理問題和心理照護。

服務項目6:增值服務

A、為臨終者家屬免費提供陪護床位

B、為臨終者料理後事服務(穿衣、告別、殯儀)

C、24小時「保姆式」全方位呵護

D、西安市內可以車輛接送。

西安國醫臨終關懷收費標準

  西安國醫腫瘤醫院臨終關懷中心收費主要由床位費、伙食費、護理費、治療及用藥費用等組成,具體收費標準需根據老人的身體評估以及服務需求來決定。

1.可刷醫保卡,西安國醫腫瘤醫院是西安市醫保、新農合定點醫院,臨終關懷期間的檢查、用藥和住院等費用,醫保可報銷,最高可報銷85%,切實為患者家屬減輕了精神上及經濟上的負擔。

2.所有收費均按照西安市物價局標準執行,老人及家屬可放心入住。

西安國醫臨終關懷醫護團隊

西安國醫腫瘤醫院有一支經驗豐富的醫護團隊精心護理,情同親人,對入住老人從健康教育與維護、心理疏導、物質代管、購物助引、口腔護理、沐浴更衣、修剪指甲、端水喂飯、二便護理等,這些細小環節均建立了具體的服務標準和流程。24小時全天候服務,確保老人開心、家屬放心。

  護士團隊具有愛心,技能嫻熟和上崗資質的護理員嚴格按照標準CIU病房服務要求和操作規範,24小時為老人提供貼心和細緻的護理服務。

在國醫,每個臨終者不再孤單,時刻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讓患者在安全、祥和的環境中安度最後時光。

西安國醫臨終關懷病房環境

病房環境舒適,設有帶獨立衛生間的兩人間和單人特需病房為主,配有軟椅、電視、衣櫃、微波爐、空調、暖氣等設施。切實為患者提供了「就醫不出門,服務在床前」的高效便捷的就醫條件,家屬可隨時過來看。

西安國醫臨終關懷聯繫方式

醫院地址:西安雁塔區雁南一路13號

乘車路線

八里村站:乘公交19路、215路、215路區間、217路、229路、239路、323路、407路、408路、504路、527路、K600路、603路、616路、704路、K616路、K631路在八里村站下車,廣電大劇院向東步400米即到。

紅磚南路小區站:乘公交12路、407路、44路,下車向西50米即到。

地鐵線路:緯一街站C口出站:乘坐地鐵2號線緯一街站C口出站,廣電大劇院向東步400米即到。


其實能做的很多,但是一己之力總是微薄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觀念的普及,我有一份關於臨終關懷大眾認知度的調查問卷,有超過20%的人表示從來沒聽說過,60%的人表示聽說過,但是並不太真正了解。其實這個結果我已經是欣慰的,至少大部分人還是聽說過這個詞的,只是不太了解罷了,這其實已經是進步。

很多填完問卷的人,都表示「漲姿勢」了,至少看到了臨終關懷的作用和推廣意義,即便一部分人認為這種方式有悖於傳統孝道,但是觀念的改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了解臨終關懷,選擇臨終關懷。

會有更多的人將心比心,明白生命尊嚴的重要性。

附,調查問卷的鏈接:https://sojump.com/m/15715064.aspx?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利人處,常利己。

譬如給予臨終關懷的幫助,何嘗不是在消除自己對死亡的恐懼。


「在臨終關懷方面,除了組織一些志願者給他們帶去溫暖之外(減輕他們生理的痛苦可能比較難實現),我們能做些什麼?能不能生成一個新的產業?」

看描述猜測下題主是站在臨終關懷行業從事者角度寫的。

1.我們能做什麼?

我是站吃瓜群眾(大眾)角度給的一個反饋,僅代表個人想法,以供參考。

我希望的臨終關懷從業者(也針對個體,也針對整體):提高/保持住你們的專業度。

家裡有親長,從一想想他們可能會離世,到這裡就無法再往下繼續想了,之後慢慢地可以直視這些,繼續接著往下。當他們到離世的那個階段時,而我在旁無法很有效地給到他們需求的那些心理支持的時候,【這可能是我自己的原因,我沒辦法直面他們死亡的過程,帶入的情緒太多(簡之,情緒不穩);

或者我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足夠的心力去給到他們需要的心理支持(簡之,時間/經濟不夠);

或者是我雖然有心有力,自己也能總體上較為平靜地對待他們離世的事,可是相比較從業者來,我的經驗不足以讓我有那麼高/合適的專業性來處理這些事(簡之,臨終關懷能力不夠);

也可能是他們的原因,對於我,還是有些話有些情緒不想/不願意和我分享/說出來。

如果比較幸運有另一半,那麼他的父母親長,那時又該是以怎樣的方式去做事,不止是伴侶的父母親長,還有伴侶的情緒也要關注,也有可能還有小孩,那我自己極大可能是分身乏力,個人精力不太足夠去應對這些。】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做為一個吃瓜群眾,會很希望得到臨終關懷從業者專業性較高的幫助。

專業性較高的幫助:你們對於將要離世者的臨終關懷,在給他們提供的心理支持方面,會比我能給的多/查漏補缺,把我沒注意到或者錯誤的途徑給指出來並加以改善。在對於生理性的醫務人員以及親屬方面,能透過你們的角度來給我們一些建議,大家怎麼配合在一起,使將要離世者也較為安詳地度過人生這一程。

2.能不能生成一個新的行業?

我稍微多嘴加個限定,在天朝能不能生成一個新的行業?

按將來天朝社會的可能發展趨勢,在本土沒有大範圍動亂或大程度的特別意外狀況的話,區域之間的差異,個體之間、群體之間的貧富差距可能比現在這個時期要更大,而這些可能是很多社會問題浮出水面的契機。

另外,老齡化的社會,一胎化時期恰在人到中年,二胎化時期正是青少年/青年這個階段,所以個體家庭的人力/物力/財力/精力在應對人離世方面,可能有時候是精力不足的,那麼對於來自家庭外的力量支持就會有需求。

有一些物力/財力的,會對臨終關懷有需求,這主要是無數個個體家庭聯結起來的市場需求。

沒有物力/財力的,也會對臨終關懷有需求,這主要是社會的基本道義/底線/維穩,所以可能更多以政-策性的需求表現出來。

怎麼讓更多的人們意識到,需要臨終關懷(把潛在的需求曝光出來,讓大家覺得,啊,我們是需要這個的。)

怎麼把這種需求和臨終關懷這個行業對應結合起來?(像某些教會啊/x教徒啊等等之類的,事實上從本質看其實也是某種程度的臨終關懷,只是叫法用的方式之類的不太一樣)

怎麼去宣傳?

怎麼做行業定位?

怎麼保持行業的競爭性和自我協調發展?

……

綜上,需求有,需求量也很大,足夠能生成一個新的行業。但是怎麼生成?什麼時候能生成?生成什麼樣子?能生存多長時間?等等…我就不知道了。加油!!!


推薦閱讀:

怎麼評論快手主播直播公益發錢 拍完收回?
為什麼接受慈善關懷的人通常跟慈善者的關係生疏甚至交惡?
怎麼樣可以成為熊貓飼養員或者志願者?
什麼是「神經多樣性」?如何看待 2016 年世界自閉症日的主題中「神經多樣性」這一提法?
如何評價戛納電影節中由開雲集團主辦的「躍動她影」公益活動以及開雲論壇和開雲晚宴等相關事宜?

TAG:健康 | 公益 | 醫療 | 公益活動 | 臨終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