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粵語區,還有哪些方言區有自己的一套文字系統?
我不知道該怎麼描述這個問題,尤其是在香港,給人的感覺是有一套獨立的文字系統,用一些生僻的古字或者自造字來書面表達粵語的讀音。舉個讓我困惑的例子,比如商店招牌寫「xx商店」就好啊,就算讀的時候仍舊讀store也罷,但是有的商店直接寫成「xx士多」……store明明有很對應漢字辭彙啊,看到「XX士多」總感覺有點怪……另外我發現很多粵語母語者在文字交流時也是使用這些字來音譯方言。同一方言區的兩個人文字交流時,對某種物品使用本方言的音譯,這種現象各地都常見,但幾乎整句整句都是音譯的我只在粵語使用者間見過。這種現象是自古就有嗎?還有沒有別的方言像粵語一樣擁有如此多「專屬字」呢?
都是用漢字,不算獨立的文字系統。
只是叫做「正字法」,因為南方方言有很多特有的辭彙和字,甚至有一些自己獨特的語法,使用白話文只能翻譯而不能體現原意,所以需要正字來記錄我們自己的白話。比如閩南話的正字:(五月天的《勇敢》的某句歌詞)有時陣想欲放棄
* ū-s?-tsūn siūnn-beh hòng-khì
想欲怨嘆想欲流目屎* siūnn-beh uàn-thàn, siūnn-beh lau ba?k-sái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有時候想要放棄,想要怨嘆,想要流眼淚。嗯 我覺得說這是單獨的文字系統也不太合適。大概自古南方北方方言都有很大差別,但你看南方的書面語言還是統一了的。像上一位回答的原因那樣,應該是在官方字詞中加入了一些普通話沒有的但是方言中存在的詞(像閩粵方言區,有很多普通話沒有的聲調和拼合規律)。 至於士多這樣的詞,其實和沙發,巧克力一樣被看作是現代漢語中的音譯外來詞,只是普記錄沒有後兩者高,我們也還是能看懂的嘛。況且南方沿海是最先接觸英語的地方,一開始引進的時候,肯定是翻譯成老百姓能看懂的中文而不是store了~ 想這樣的現象,應該只會在極多人群使用和官方語言差別較大的方言區才會出現的比較明顯,中國的北方方言本身就接今普通話,西部方言區人口較少,所以這樣的情況不太明顯。
謝邀。
吳語區的來回答一個。
貼下我以前的回答吧:吳語常用字
你家鄉的方言如果寫成書面方言字,會是什麼樣的? - 吳語微信君的回答吳語文章:為什麼讀文本時,粵語比吳語上海話更好懂? - 吳語微信君的回答首先,粵語區用一些自造字或生僻古字來表達粵語的讀音,並不等同於有自己的一套文字系統,一套文字系統必須是自成體系的,而不僅僅是借用。比方說上面答主說過的藏語。其次,關於你說的那個士多的例子,其實跟文字系統無關,因為粵語中出現許多英語單詞經過音譯之後的對應單詞,這種「洋涇浜」式的英語,是在清末才開始出現的。從廣州一口通商之後,為了和外國商人進行快速、簡便的商貿往來,就出現了這種現象。粵語中有哪些從英語音譯的辭彙? - 翻譯然後,身為潮汕妹紙,我覺得我們也不是擁有自己的一套文字系統,也很多是借用辭彙來表達讀音。關於最上面那個答主說的她的舍友對於潮汕的情況介紹,還是忍不住來正正經經來個介紹,下面是我之前在另一個問題下面的答案,主要是講美食的。(對,答主就是這麼任性)如何評價汕頭這座城市? - 生活
然後關於婚嫁的問題,其實之所以會出現很多喜歡找和自己一樣的潮汕人,最大的問題還是語言問題吧,因為很多老人(就是指30、40年代出生的人,)很多人是不太會講普通話的或者普通話很差,那麼對於外地人而言,溝通首先就成為困難,所以很多老人會比較傾向於找本地人,大概他們不能接受說一句翻譯一句的生活場景吧哈哈。其次,就是潮汕文化相對而言,與其說保守不如說傳統,老人總是會覺得潮汕女的相對而言比較溫柔賢惠,潮汕男的比較顧家,什麼潮汕地區的離婚率很低啊神馬的,也是側面的一種體現。不過我覺得現在的年代應該有所變化。
都是漢字,什麼叫自己的一套文字系統?
潮汕話,客家話,藏語,維語 and so on
哦,想了想題主對 「士多」這個詞好像比較感興趣。
猜著你應該是剛剛開始接觸粵語,或者接觸時間沒多久,T_T 因為四年前剛來廣東的時候我也是對粵語充滿了好奇新奇的感覺,班裡1/2的同學都是講粵語的,大學也選修了粵語課。我曾經在香港的大山裡走了四天,基本上都是靠士多店補給食物和水的,渴到不行的時候,就問路人下一個士多店還有多遠……士多其實就是小賣部啦(廢話-_-||) ,賣點啤酒賣點水賣點煙偶爾還賣豆腐花 ,因為存在便利性,試想……一個英國人在香港的市井社區想要買點生活用的小東西,但不知道哪裡有,他是問路人 where is 士多 ?還是 where is 商店?英語人多了問得多了,慢慢的,一問store,路人皆指士多店。
同理的還有:士多卑梨——strawberry——草莓。
很搞笑的是,如果你在和普通話不太好的廣州或香港老人講英語 「strawberry」 或者 「草莓」 的時候,他們根本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但是說「士多卑梨」,他們立刻明白。
嗯嗯,樓上說的對,士多 和 沙發 吉普一樣,只是沒沙發吉普用的普遍而已。
其實這裡也涉及到香港的英語語言文化,我的一個英語老師在講英語美音與英音的區別時,就曾經說過,除了這兩個外,港式英語也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因為粵語發音緣故,很多英語單詞講粵語的人是發不出來的,比如:three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你找他們講他們會瘋的)同理,store,strawberry.
發音s變成了shi.
其實,如果真的對粵語感興趣,可以研究一下它的語法,音調(相對於漢語的四個音調粵語有九個),以及粵語與古言文的關係等等。比如:飲啖湯先——先喝口湯;你(lei)係(hei)邊(bin)度(dou)人(yin)——你是哪裡人;食嘢——吃東西;搵(wen,找的意思)食——賺錢;老豆——老爸
是不是很像文言文,嘎嘎,附圖一張廣東話版《出師表》嫩們感受一下:
粵文化有很強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也表現在語音上,很難被其他語言文化影響,話說以前毛大大還是某大大想推廣普通話,在粵語地區就沒有成功。
除了粵語,較有凝聚力的語言文化在廣東省範圍內還有潮汕話,客家話等等。
很難描述那種詫異的感覺,同一個寢室四個人,一個廣州人講粵語,一個澄海人講潮汕話,一個韶關人講客家話。同一個省,三種語言,互相之間都不會講對方的語言,也都聽不懂對方說的是什麼⊙﹏⊙……對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哎呀,我也不知道這個用普通話怎麼講啦,反正用普通話沒法表達的啦!」⊙﹏⊙
最有意思的是,晚上都回到宿舍和家人視頻聊天,她們三個balabala 和家人聊天的感覺……額。-_-||
其實粵語是廣東省內眾多方言中,個人覺得是比較好學好掌握的一種,其他的方言,潮汕話最難,客家話其次,其他的如湛江話什麼的都是在粵語基礎上的音調變化。大學四年熏陶下來,粵語日常用語聽說都沒問題,但是潮汕話客家話依舊聽不懂不會講一句-_-||,但是能分清誰講的是「潮汕話」誰是「客家話」也算是一種收穫了。
文化凝聚力除了體現在語言上,還有民俗,飲食,民眾性格喲。比如潮汕美食,舌尖上的中國不只出現一兩個吧,潮汕的女人(姿涼)出了名的賢惠,潮汕的男人出了名的溫潤顧家,感想能闖(李嘉誠,鍾漢良),潮汕文化很排外,潮汕女只嫁潮汕男,潮汕男只娶潮汕女,只有社會經濟地位不好的人才會娶外面媳婦嫁外面郎(宿舍妹子原話啊,我知道現實情況不盡相同,不喜勿噴哦~),注重家庭及家族(寢室妹子有5個兄弟姐妹,這種情況很普遍)……跑題了
至於題主問的其他的語言,多了去了吧,藏語,維語,阿拉伯語……很多呀。
不常答題,語無倫次的,嗯嗯就醬紫吧首先,粵語/白話沒有什麼所謂方言區獨自一套的文字系統,粵語/白話這個概念也是近代才發明的,粵語/白話的文字系統是繁體字唐詩宋詞唐宋八大家作品等所代表的古代文言文漢字。其次,士多是store的音譯詞,近代隨著洋人進入廣東(包括香港)才產生的新詞條。而且要注意的是,「士多」要用粵語/白話念才跟英文store對得上,而不是用普通話年。store的中文意譯應該是小商店、小百貨店。再次強調,粵語/白話不是什麼獨立的方言文字系統,粵語/白話是漢字文言文里的讀音,比如唐朝宋詞創作時的近似發音。沒有了解粵語/白話的歷史淵源,就沒有資格評價粵語/白話跟漢字語言學的關係。
客家話也同理,也是跟漢字文言文對應,,但是客家話出現的年代比粵語要晚很多。
不接受沒文化的人無理取鬧,請不了解粵語/白話淵源的朋友先跳牆到維基百科好好看 粵語/白話的介紹。最近網上出現了上個世紀的四川話詞典 囊括了四川字詞語語法 像「木石木」讀qia←手機鍵盤打不出來 意思是把東西放入其他東西形成的小空隙里 「香奉」pong 意思是迸發出香味 「月逢」pang 意思是迸發出臭味。等等
進來前以爲是要吐槽粵語區用很多口字旁俗字呢,一看描述,不就是音譯外來語多點嘛,算得上甚末事啊=。=
你以為的終究是你以為的
恩,他們還把紅包叫做利是。難道也是音譯??
推薦閱讀:
※廣東人真的會天天煲湯喝嗎?如果有的話都是什麼品種?
※如何看待廣東省教育廳指定賽事軟體一審被判違法?
※你知道有哪些搞笑的粵語段子?
※廣東揭陽機場的對廣東或周邊地區經濟影響有多大?
※一個北方人在香港講粵語會被人嘲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