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歷史上沒有發展出太監階層?
難道只有中國歷史上有閹人太監階層么? 為什麼在日本歷史上沒有出現?
我國也不是從一開始就任用閹人為宦官的,在東漢之前,宦官是宦官,閹人是閹人,兩者之間可說沒有必然聯繫。
早期閹人大都是因為犯罪而受刑的人,他們的社會地位比較低,從事的大都是一些打雜工作,不能介入高層政治。而在有記載的秦朝和西漢時期,宦官不一定是閹人,只不過確實有些閹人在這一階段受到了特別的重視,比如說司馬遷在受宮刑之後擔任漢武帝的中書令時就特別受漢武帝寵信。只是到了東漢之後,考慮到宦官需要經常出入內宮,所以開始全部用閹人擔任。後來到了隋唐之後,宮刑被取締,大量宦官都是自願閹割以進入後宮任職的普通人出身。宦官確實是我國古代歷史中一股比較重要的政治力量,但很難說在我國古代形成了穩定的太監階層。他們往往是皇帝培植起來,平衡朝內局勢的一股勢力,因為出身低、缺乏穩定的血緣繼承,所以很難長時間把持朝政,在大部分時間內需要依附皇權或者其他政治集團而存在。我個人認為在兩漢和明清,可以說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宦官專權,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所謂「宦官階層」。要思考日本為什麼沒有形成宦官勢力,其實還不如思考下中國古代宦官作為政治力量而存在的特殊性。在中國,宦官是皇帝的內官,他們的職責範圍基本是從皇帝和後宮的私事中引申開來。大部分智商正常的皇帝,培養宦官並不是純為了驕奢淫逸,而是把宦官們當炮灰和馬前卒使用。東漢時候用宦官來制衡外戚,唐朝中期任用宦官原本也是政治鬥爭中的一種手段,只不過之後宦官掌握軍權脫離控制,而明朝時候皇帝用宦官來與朝內的科舉集團形成短期平衡。宦官一般沒有子嗣,也沒有家族傳承,他們所掌握的權勢很難穩定的傳遞下去,加之社會對他們的歧視難以消除,他們也幾乎不可能謀朝篡位,所以幾個大宦官所擁有的那點權勢,是很難傳到第二代的。對比下很容易挾持幼主的外戚,握有軍權的將領,家學代代相傳的士族門閥,門生遍天下的科舉集團,宦官要安全得多。而日本的情況就與之不同。我個人認為,日本未能形成宦官集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目前的記載中,日本從未大規模使用過閹割作為刑罰,所以也不可能有足夠多的閹人來承擔政治職務。有人認為,日本因為初期畜牧業不發達,所以很晚才發明閹割術,這也是一種合理的解釋。也有研究者認為,閹割作為刑罰,早期一般是在與異族的戰爭中起用的,比如古埃及就有大量閹割戰俘的記錄,而日本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早期沒有和異族發生過比較激烈的戰爭,所以也就沒有類似於宮刑這樣的刑罰,這也是較為合理的解釋。其次,日本皇室的妻妾有限,一般直接由年長的女性總管,不需要另行招募更多男性協助管理,所以沒有形成如中國這樣的宦官制度(無論是否由閹人擔任)。沒有宦官的制度,自然無從形成宦官集團。最後,自從鎌倉幕府建立以來,天皇的世俗權力長期受到限制,他們的主要面貌是精神象徵和精神領袖,雖然有過數次爭奪權力的嘗試,但失敗次數居多,想要像中國大一統王朝握有實權的皇帝那樣培植一個新的政治集團,也確實力有未逮。順便,還有兩點想跟題主說的。第一,閹人在埃及、羅馬、亞述、阿拉伯等多個國家都出現過,羅馬著名將領納爾西斯就是個閹人。第二,在中國古代史上,太監這個詞略顯不準確,畢竟只有少部分宦官中的精英,才能被冠以「太監」這個稱呼。不要以為這是個社會發展的問題,其實這跟道德宗教人品都沒關係,而有一個非常基礎的生物學原因。
日本自古以來,很少養豬養牛養羊。出土的彌生時代(前10世紀到公元3世紀中期)物品,基本都是有水稻種植的痕迹,偶爾有養豬,但後來一直到17世紀都不再養。肉類基本都來自雞。江戶時代(17世紀)開始,才有引進牛肉,還被視為時尚。
就因為畜牧業一直沒發展起來,所以才沒有去勢的需求。一直到19世紀才有日本人寫關於去勢的書,那還是因為德川幕府從中國引進了戰馬和相關知識才發展出來的。
所以,牛羊都不騸,怎麼會騸人。沒有發展出太監階層,是因為沒有太監,不是因為沒有階層。
確切的說日本歷史就沒有宦官(太監)。
具體有以下幾個重要原因:
1.古代日本的畜牧業落後。閹割手術是個技術活,本身就發源於畜牧業,人類是在畜牧過程中發現了「去勢」後的牛羊和不具備繁殖能力的牲畜(如騾子)的綜合體能更好、更容易長膘,所以才開始探索對牲畜進行閹割,從而摸索出了「閹割術」,或者稱之為「去勢術」,技術成熟之後,這種手術才有可能成功地被運用於人的身上。否則在古代落後的消毒止血條件下,隨便下刀基本上會導致閹人的死亡。如果閹割牛羊的水平都沒有,閹割人肯定出人命。
而日本直到19世紀末,其畜牧業都是及其落後的,自然不可能發展出成熟的閹割手術,等到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在醫學、畜牧業等領域擺脫落後狀態時,日本已經接受了現代宮廷制度,不可能產生宦官了。
2.扶余文明中本來就沒多少宦官情節,除了日本,無論是百濟還是高句麗(不是高麗),歷史上都沒多少太監伺候後宮甚至擔任官職的記載,中興之主 小獸林王時期,高句麗全國的各類閹人加起來不到300人,且多來自戰俘和罪犯,百濟的閹人也源自被征服族群和罪犯,琉球也只是在明朝後期受到中國影響才有太監的。
3.日本是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社會(領主分封,層層附庸),國力資源、國家機器權力根本無法集中在一個家族手上,自然就難以維持宦官階層。而中國在秦始皇大一統後,皇權獨大,逐漸偏離了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社會,宦官本身就是大帝國皇權的副產品,龐大的帝國在「朕即天下」的意識形態下,帝王擁有絕對權威,有能力也有需求維持服務於自己家族的宦官階層。
古代的日本在除了飛鳥時代(593年~710年)和平安時代(794年~1192年)勉強算皇權時代,其他絕大多數時期都是封建割據狀態。
在皇權確立之前的古墳時代,日本被分割為大大小小上百個豪族勢力範圍。皇權沒落後,日本天皇更是窮得叮噹響,朝臣自己耕地補充口糧,天皇賣字畫、宮女賣身維持宮廷開銷。孝明天皇去世時,皇宮甚至沒錢舉行葬禮。這樣的天皇,怎麼可能養太監。
有人說,天皇不養宦官,那些封建領主們難道就不養宦官嗎?其實仔細想想,日本歷史上的多數大名領主、豪族 的統治規模 也就相當《水滸傳》里的梁山泊。一個日本 的本州島多數時候可以被分割成80多個諸侯國,每個諸侯國內部又進一步分封,這個氏、那個氏的,下一級領主基本上已經小到中國的村長級別了。他們哪來的能力維持宦官。
4.日本性文化開放。
宦官產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君主為了防範自己的女眷與僕人私通。但日本文化中的婚姻、男女關係並沒有受到儒家文化、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主流宗教的影響,日本文化保留原始人類的性觀念成分更多,比如天皇貧困時,甚至靠宮女賣身賺錢維持宮廷開銷,可見日本社會對於亂性的容忍程度。鑒於日本的性文化,其君主對宦官的需求沒有其他文明那麼強烈。
5.武士道 文化的興起。
嚴格上說,儒家文化中只有一個理念 在日本根植並強化——忠,武士道最強調的道德品質就是對主公的絕對忠誠。各大領主、將軍基本可以信賴忠誠的家臣(武士),權利穩固性高。沒必要像中國的很多帝王那樣去刻意扶植依附於皇帝本人的宦官集團去制衡文官集團、外戚集團。
6.日本的棄老傳統,扶余語系民族自古壽命就長,為了給部族騰出足夠的資源,年老力衰得個體自然會被及時捨棄,即便是日本貴族,人到老年都不便麻煩別人伺候自己,以免浪費勞動力,很多武家的老人選擇自裁結束生命,武士的生命就應當像櫻花一樣在最美時飄落,不給別人添麻煩。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在日本的扶余文化看來簡直就是歪門邪道,所以說日本整個貴族階層光老年人群的僕人需求就比中國、朝鮮少了一大截,太監更是無從談起。
7.日本無論是天皇、幕府將軍、大名,其後宮大多使用女仕,由女官照顧領主的妻妾、未成年子女,做家務,干農活,修理房屋等等。這與原因3相輔相成。某種程度也反映了日本古代生產力水平較落後:一個諸侯國若要維持領地上經濟生產的正常運轉以及與周邊領國的戰爭,大多數男性勞動力都必須投入到耕戰中(足輕和一些低級武士閑時也會自己漁獵 甚至種地,補貼家用)。維持宦官階層對一個本來只有幾千名男性勞動力的小諸侯國是極為奢侈的。
8.日本的宅院規模和領主的妻妾數量,日本古代的宮廷宅院規模較小,遠不及同時代的中國、印度、阿拉伯帝國,領主的妻妾數量也是有限的,三宮六院並不適用於日本,所以即便幾十萬石的大名,其天守閣規模的建築面積還比不上中國的一個郡王府邸(若要比私宅、花園、亭台樓榭、墓園,那就差得更遠了,別被日本時代劇的拍攝現場給騙了,現實考古發現很多大名的御所都小的可憐),妻妾數量可能是個位數,本身就不需要太多人伺候自己的女眷 ,可能幾十個女仕就足以應付天守閣的日常起居了。
9.邊際效應,即便一個國家、城邦有宦官需求,有發達的畜牧業,也要有專門的閹割「手藝師傅」才能造出宦官,這個行當是需要拜師學藝的,苦練多年後才能獨擋一面。沒有一定的閹割市場規模,維繼這個手藝行當的邊際成本是相當高的。
總的來說,日本在政治制度、社會制度上向中國借鑒的並不多,華夏文明只是日本文化的肉,而扶余文明才是日本文化的骨。日本沒有從中國引入 科舉制度,社會階層固化,從而保留了封建士族(層層分封)的社會架構,長期弱化皇權。在這樣的社會架構下,除了「忠」以外,儒家文化中的綱常多數難以在日本根植,日本保留了不少原始人類的男女觀念。日本本來國土就狹小,有限的資源還被分封成眾多的小彈丸,更不具備足夠的人口、國力去維持太監。加上畜牧業落後沒有成熟的「去勢術」。日本難以產生太監階層。
日本太監網的解釋出處見最後1 最大理由,沒有征服過其他民族+明治初年都不會騸馬 =沒想到騸人這件事2 沒有貞操觀念+後宮規模小=只用宮女就可以了
また、日本は唐代にさかんに大陸文化を輸入しましたが、何故か宦官制度を輸入しませんでした。これは「必要がなかった(知らなかった)」からだと思われます。中國での宦官の存在理由の一つに、中國人の嫉妬深さから來る「後宮の純潔を守るため」、「內廷の運用のため」、「刑罰として宮刑があったため」などが挙げられますが、日本に於いては中國と後宮の概念が異なり、男子禁制でもなく「貞淑」という概念が希薄でしたので、後宮の純潔を守るためということに関して必要がありませんでした。また內廷の運営も後宮の規模の違いなどから女官によって運営されており、わざわざ宦官を使わなくても問題はありませんでした。また、宮刑は唐の前の王朝である隋の時代に廃止されていますので、制度としては唐の時代にはありませんでした。これ故に唐の刑罰制度を輸入しても宮刑=宦官は導入されません。
このような理由により日本には宦官制度が入ってこなかったものと思われます。不光日本沒有。同期的朝鮮,歐洲都很少。
只有奧斯曼帝國這樣的大一統帝國才有類似的官宦階層
只有大一統的集權大帝國才養的起宦官。你看中國除了統一全國的皇族外,其他大臣貴族家裡哪養的起?
宦官與其說是一種高級侍從,更是權力角斗中不可或缺的平衡勢力。看看明朝就知道了。因此養宦官、並且大規模的養有文化的宦官的,非帝王家不能為也。
日本天皇從來也沒說的算過,下面分封諸侯該幹嘛幹嘛,日子過得苦哈哈。而且有分封侯之間權力的相互制衡。不存在皇權-相權之間的角力。更何況閹割是一件很高難度的事情,好像日本也不太擅長。所以沒發展出來。用不著,養不起。
因為窮
首先,太監在明代可是尊稱,不是所有的宦官都能稱得上太監,也不是所有人都配被人稱為宦官,說你是個小黃門就算抬舉你了,太監的稱呼最早見於歷史記載的是遼代,對,同時代的宋朝木有這個稱呼
再一個,有人說漢朝宦官有正常人有殘疾人,這有明顯嚼蛆了,其實只是漢代的內宮之中,士人和宦官並用,比如西漢的大長秋就雜用士人
以下說正事
第一,沒那個醫療技術
第二,人口少,男性勞動力更少,不能浪費了
第三,窮,養不起
但是呢,人家現在闊綽了,什麼都成王道了,都牛逼了,所以這些都不管了,日本沒宦官成了人家人性化的表現,就像韓國導遊跟我說,韓國景福宮都沒恭王府大,是因為人家朝鮮國王愛惜民力
反正近代以來混得好,確切的說文化產業做得好有電視劇動畫片兒化妝品輸出,在小清新看來,就什麼都好,社會固化,階層板結,祖祖輩輩做壽司做點心,成了工匠精神
我就看有的人在這個問題下面怎麼吹,怎麼捧
另外,日本人是不是扶餘一系還有待考證,到有的答主那裡直接成了結論了,歷史欽定者在知乎上層出不窮啊
又,高句麗怎麼沒有宦官了?在琉璃王,太武神王,故國川王時期都有宮廷宦官的記載,而且,在小獸林王在位時期,宮廷內宦者多到三百人(考慮高句麗當時的總人口,這個比例不算小吧)
以後答題前多看看書,別瞎說,馬xx也應該多看看書,別瞎點贊
作者:蔡歷鏈接:太監的由來是什麼?起源於哪個朝代?發展軌跡是什麼樣子的? - 蔡歷的回答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太監是歷史著作和影視作品中一個很特殊的群體,忠烈勇武者如鄭和,奸詐狠毒者如魏忠賢,滑稽可憐者如李蓮英。但無論如何,一想到他們失去生殖器,我們總是會覺得這實在難以理解,會報以同情憐憫,會對這種「愚昧」的「蔑視人權」行為感到遺憾和憤怒,甚至噁心。
太監起源於何時,何地,史籍並沒有明確記載。目前對此也有一些解釋,但是都是出於推測、猜測,甚至想當然地附會杜撰。但無論哪種解釋,都是基於這麼一個假設,認為太監肯定是中國歷史、文化自身的產物,而從未考慮外傳的可能。
在中國的典籍文獻中,關於太監的最早記載出自《春秋左傳·僖公二年》,裡邊提及一個叫「寺人貂」的人,他是齊桓公的寵臣。鄭玄註解,「寺人」就是「侍人」、閹人,「貂」是其稱呼。
鄭玄的註解是有所本的,後來的《韓非子》、《呂氏春秋》和《史記》均有對此人的記載,信息也增加的很多,不過名字換成了「豎刁」或「豎刀」。根據這些記載,豎刁是一個閹人,而且是個自宮的閹人。為啥要自宮,就是為了取悅齊桓公,獲得權勢。後來此人也的確得寵,不過做盡了壞事,敗壞了朝政,甚至活活俄死了齊桓公,最後被殺頭。
這些更詳細的記載有可信的地方,也有後來人杜撰的地方。可信的地方有二,一是中國的太監起源於齊桓公時代的齊國;二是,太監的出現,他們的閹割行為是自發自願的,而非被強迫的。是先有了太監,先有了自宮的人,然後齊桓公一看很合胃口,而不是齊桓公依靠自己的權勢,去強制性地閹割別人,強迫別人去做閹人。明白和記住這個先後順序很重要。不可信的是,對太監起源的功利主義解釋,將太監的自宮行為,完全歸因於功利的考慮,說是為了邀寵國君而獲取權勢和財富。這太不划算,也太難以讓人相信。
據《韓非子·十過》記載,管仲老病,齊桓公就去問他,哪些人可用。問到豎刁時,管子的回答是:「不可。夫人之情莫不愛其身,公妒而好內,豎刁自獖(自宮)以為治內,其身不愛,又安能愛君?」管子的回答,指出了一對矛盾。一方面,每個人從本性來說都會愛惜自己的身體。另一方面,豎刁為邀寵,居然嚴重損壞自己的身體,搞自宮。管子的結論是,一個連自己身體都不愛的人,又怎麼能去愛惜齊桓公你呢。也就是說,閹人的自宮有違人之常情,管仲是絕對反對和排斥的。
這樣一來,如果第一個自宮的人,的確是出於功利的考慮,那麼他將面臨雙重損失。一方面他本人承受巨大直接損失,失去身體和人生最要的東西之一。即便他後來的確可以獲得權勢和財富,但這個失去的東西,卻可以讓一切權勢和財富變得沒有任何意義:不能享受男女之樂,不能享受父子的天倫之樂,家庭之樂。另一方面,即便自宮的代價如此高昂,但是自宮後的你,很可能不被社會接受,遭到歧視和排斥,讓你邀寵計劃成功的概率變得很低很低。事實上,管子的對閹人的態度代表當時中國社會的一般態度。甚至說,當時中國社會對閹人的排斥程度比管子更甚。
《三國演義》有個故事。夏侯惇在一次戰鬥中被箭射中了眼睛,急忙拔箭,不想卻把眼珠帶出。隨後,夏侯惇做了一個現在看來怪異但又悲壯的舉動,一把抓住眼珠,吞吃了。吃前,他還說了一句話,算是對自己行為的解釋。他說:「父精母血,不可棄也」。
夏侯惇的話也是有所本的。《孝經·開宗明義》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同是在《三國演義》,曹操一次下令說,破壞農民莊稼者斬。不料,話音未落,曹操的馬不知何故驚了,跑到農田把禾苗踏壞了一大片。曹操接下來的反應被稱為奸雄表現的經典案例。曹操說,軍令如山,我違規了,也必須斬首,但是,我要「割發代首」。現在人們一般把這理解為曹操耍滑頭,但是問題的關鍵是,為何「割發代首」在當時能被他的軍隊如此信服?現在哪個國家領導犯了事,他說要「割發代首」,這有絲毫的可行性、可信性嗎?「割發代首」透露給我們的更多信息不是曹操有多麼姦猾,而是三國時代的人們,至少是中原一代的人們,普遍對頭髮有多麼重視,重視地把頭髮看得和生命一樣重要。
夏侯淵的生吞眼珠,曹操的割發代首,以及《孝經》要愛惜身體髮膚的諄諄教導,共同指向一個我們早已遺忘的事實:在早期的中國,存在一種高度重視和愛惜自己身體的人生理念,這種理念甚至說是一種宗教性的崇拜。
身體是受之父母的,來自父母的就是一種天生就有的狀態,天然、自然的狀態。早期中國這種對身體的崇拜情節,根源於對「自然」的重視和崇拜。
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自然」,和現代意義上「自然」有本質不同。中國傳統意義上「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它對立面是「人為」、「干預」。所以自然也可以解釋成非人為,不干預,就是「無為」,「自然」和「無為」是一體兩面。而現代意義上的「自然」,指的是人之外的物理世界,其特質是物質的、機械的,它的對立面是人。人對自然的態度不是崇拜,而是利用和歧視,這需要積極地干預,不是無為,而是有為。這種理念的文獻起源是猶太教、基督教《聖經》,但真實起源更古老,來自古西亞文明。
在反對佛教時期,韓愈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入主出奴」,宋儒也經常講。「自然」一詞含義的今古變遷,就是一種典型的、新一代的入主出奴。一種外來的意義進入了,成了主人,而原來的意義卻被驅趕走了,成了僕人。
對中國自然崇拜的最好總結和體現來自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甚至也可叫「自然學」、「無為學」。不妨引用一些句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為無為,則無不治」;「愛國治民,能無為乎?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由於普遍存在重視、愛惜,甚至崇拜個人身體的思維理念,由於存在「自然」崇拜、「無為」崇拜,太監起源的功利主義解釋絕不可信,太監也絕不可能在中國歷史和文化內部產生。那麼自宮行為究竟出於何種目的,它又是出現在哪裡?
二
關於閹人最古老的傳說和記載,不是來自中國,而是來自古西亞和古埃及。
一開始閹人不是來自世俗領域,而是來自宗教領域,他們是祭司,是在神廟中,服務於神的。只是隨著王室的出現、祭司才從神廟,走進王室,由服務於神,而服務於國王、君主。事實上,在古西亞和古埃及,乃至後來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文明,甚至現代已很世俗化的美國,國君、政府都和神、和宗教有剪不斷的關係。在古埃及,法老本身就是神。在古兩河,國君不是神,但是神在人間的代理人。所以,在古西亞和古埃及,祭司由服務於神到服務於君王,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那麼在古兩河和古埃及,作為閹人的祭司是起源於何時,又是出於什麼目的才閹割生殖器的呢?
很遺憾,對這些問題,沒有任何直接的歷史記載,而且目前也沒有任何令人信服的解釋。事實上,古埃及和古兩河文明本身也在公元前4世紀,隨著亞歷山大的入侵而迅速消失。他們的語言、文字、祭祀儀式,早已被人遺忘,目前這兩個區域都被伊斯蘭教文明覆蓋。只是到了19世紀,隨著考古發掘的興起,人們從這兩個地方的地下和古墓中,發掘出大量的古代實物和文字材料,並且很快破譯了發掘出來的古兩河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被埋在地下兩千餘年的古文明才得以重建天日,為世人所知。
不過,也不必太遺憾。因為仔細研究這些考古資料,就可以梳理古兩河、古埃及文明的歷史沿革,進而可以理解他們的精神和思維,尤其是在與同期中國文明相比較的情況下。在這個基礎之上,是可以找出我們所需要的答案的。
閹人祭司由兩個要素組成:祭司和去除生殖器。所以,研究閹人祭司的起源,就分解為兩個問題,一個是祭司的起源,另一個是和生殖器有關的祭祀行為,它的起源。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合起來,可能就是我們所要找的答案。當然,這兩個問題本身並不是真的絕對分離的兩個問題,而是存在緊密聯繫的,是一體的,只是從思考邏輯上這麼分。
研究祭司的起源,必先從研究神的起源,以及祭祀的起源開始,因為祭司是服務於神的,是祭祀儀式的制定和主持者。
一提到神,現代人的印象是,他是全知、全能的,世界的創造和主宰者。對於神,人只能無限服從和祈求。事實上,這樣一個形象的神是後來才有的,準確地說,是公元前1500年,「一神教」出現以後才有的。最典型和成功的一神教是猶太教,但是,除此之外,大致同一時期,印度教也具備一神教的核心特徵,古埃及也出現了一神教化的宗教改革,但不久失敗。
一神教出現之前的神,或者說古兩河、古埃及的神,不是一個全能神,而是一個能力有限的神,甚至說無能的神。人對神不是無限的服從、崇拜和祈求,而更多地是為其提供幫助,人要幫助神去做事,去增強神的能力、能量。
古兩河-埃及的神,都是一些自然神,生態神,這些神都和自然循環,生態循環有關,進而和食物的收穫有關。主要有三類,太陽神、植物神、生殖器神。
事實上,古兩河-埃及人,所關注的並不是太陽本身、植物本身和生殖器本身,而是一種更內在的力量,支撐植物每年都正常發芽成長的力量,不妨叫它「生態力」。為什麼要關注這種「生態力」,原因很簡單,在於這種生態力直接和食物的有無和欠豐相關。一旦這種生態力消失,或變弱,作為植物的小麥將不能正常生長,古西亞人將不能收穫足夠的小麥,要餓肚子,甚至整個社會面臨生存危機。
在古西亞人看來,生存依賴於食物,食物依賴於「生態力」,太陽、植物、生殖器都和生態力有關。那麼崇拜太陽神、植物神、生殖器神,其本意並不在這些神本身,而是在蘊含其中的生態力;甚至崇拜生態力的本意也不在生態力,而是在食物,能夠維持他們自己基本生存的食物。
由於植物的生長周期與太陽的南北移動,在時間上是同步的。太陽的南北移動製造了四季的變換,植物也隨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古西亞人就依據這種同時性,在生態力和太陽之間建立了聯繫。然後,他們構造了太陽神,並且認為通過祭祀儀式,去增強太陽的力量,就可以增強生態力的力量,進而促進植物的正常生長,保障小麥的收成,最終保障食品的供給。
在植物本身與生態力之間建立聯繫比較好理解,因為植物就是直接在生態力的支撐下而發芽、成長的。西亞人也構造了植物神,並且開發了相應的祭祀儀式,通過這些儀式去幫助植物神進行正常的生長循環。
如果在太陽、植物與生態力之間,進而與食物之間建立聯繫還是比較好理解的,那麼在生殖器與生態力和食物之間建立聯繫就很難理解了。於是,後人,尤其是當代人對生殖器崇拜產生了諸多誤解。一個典型的誤解,就是把它和性、性功能聯繫在一起,說成是性崇拜。或者不再那麼色情,而解讀成一種生育崇拜,為了想多生孩子。這種解讀的始作俑者是弗洛伊德。
其實生殖器崇拜和太陽神崇拜、植物神崇拜是一樣的,依然是一種生態力崇拜,是食物崇拜。現代人看到生殖器神的生殖器形象,想到是性、色情,或者生孩子,而古西亞人看到生殖器神,他們想到的是保障食物供給的生態力。
在生殖器和生態力之間建立聯繫,依據的是一種相似原理。孩子的孕育、出生和成長,和植物的結果、發芽、成長類似。於是,古西亞人認為,人類的生殖器和生態力之間存在關聯,並構造了生殖器神,開發了相應的祭祀儀式。他們認為通過這些祭祀,就可增強生殖器的力量,增強蘊含其中的生態力的力量,進而促進植物的生長,最終保障食物的豐盛。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能猜到閹割生殖器是怎麼一回事了。沒錯,閹割生殖器,是一種祭祀行為,把自己的生殖器閹割掉,獻給生殖器神,就可增強生殖器神的力量,進而增強生態力的力量,然後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長,從而保障社會的食物供給。
至此,我們揭曉了閹人祭祀為何要閹割生殖器這一問題的答案。那麼閹人祭祀又起源何時呢?
對這個問題,我們沒有直接的證據,但是卻有可靠的間接證據。通過這些證據,我們可以推測祭祀和神出現的時間,推測職業化祭司出現的時間。這一切都要感謝考古學。
考古學有個分支叫「聚落考古」,就是發掘早期人類群體性的居住地遺址,通過研究房屋和墓地,來推測當時的文明狀態,精神思維狀態。通過這樣的考古,可以發現,在公元前9500年左右,也就是距今11500年之前,一種現在被稱作「祭室」的房間在古西亞出現。「祭室」就是專門用來舉行祭祀儀式的地方,是後來的神廟的前身,當然也是一切專門宗教建築和場所的前身,包括現在的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的清真寺,以及中國的少林寺,它的方丈目前正在遭遇舉報。
有了專門舉行祭祀儀式的「祭室」,就說明這時已經有了神。是不是也有了生殖器神呢?也有。在大致同期,發現了一個泥塑的男人雕像,這個雕像是裸體的,而且突出了其生殖器。很可能,這就是早期生殖器神的形象。再後來,生殖器神的形象只有生殖器了。這樣的生殖器神,以及祭祀儀式,目前在很過國家依然存在,印度有,甚至日本也有。
到了公元前4500年左右,古兩河文明進入一個「歐貝德文化」時期。在這個時期,出現了比祭室規模更大,結構跟複雜的宗教建築,這就是神廟。這種神廟有專門住人的房間,住在房間里的人就是職業的祭司。所以,職業祭司的出現時間是公元前4500年左右,即距今6500年左右。
生殖器神的出現時間是在11500年前,職業祭司的出現是6500年前,那麼閹人祭司的出現應該在時候?要確定這一點,必須確定閹割生殖器這種祭祀行為是什麼時間被開發出來的。一個合理的推測,應該和生殖器神一起出現。不過可能很少使用,而只是在遭遇嚴重威脅時才使用。到了職業祭司群體出現以後,某些祭司為顯示自己的虔誠和奉獻精神,可能會自願將自己的生殖器獻給神。這樣閹割生殖器的祭祀行為就成為常規性的東西。
所以,有理由推測,自願閹割生殖器的行為,即自宮出現的時間最早可以上溯到11500年前。而自宮成為一個制度性、常規性的事情,可能發生在6500年前。
中國的太監階層(注意「階層」二字)在政治上的意義,實質上是皇帝用來制衡官僚的力量(當然有時候皇帝也會被太監階層反噬)
太監相比於普通官員,有以下特點:
1 直接聽命於皇帝,在地方上沒權勢
2 沒有後代,不用擔心家族坐大
3 被民間瞧不起,很難得到民間的支持
那麼日本天皇大部分時間無實權,就算有太監也難以形成階層了
太監是中央極權的產物,最早產於埃及,拜占庭也有。近代才廢藩置縣的日本還真沒有這東西。
因為不會。閹人是門非常高超的手藝,洪秀全佔領天京十多年,閹了好幾千人做實驗也沒成功,最後宮裡只能用女官。朝鮮有太監是中原傳過去的手藝,因為最初朝鮮有給中原提供太監的責任。日本因為離的太遠,這手藝沒傳過去。
一句話,不是大帝國,根本養不起
閹人服務內閫,東西方雅有之。而倭人無者,余嘗聞之諸老,非不能也,蓋力有不逮也。日本書紀逸本,囊者天照下凡,欲以閹割之術授島倭。其刃長三寸寬可寸半。島倭陽道細弱,天照挈之再三不捉,遂罷之。此不傳之秘,不足為外人道也,齊東野語,不堪君子一哂。余時未總角,聞之嘿然不解,或好學君子為我解之。
因為日本女人地位高,太監是男權社會的產物,連歐洲都有太監
另一個回答說得很對,這個集團在世界歷史中是個不正常的現象,你還是思考為什麼中華文明有這種存在才對。沒有太監集團很正常搞不清楚太監階層(宦官集團)與閹人奴僕的區別不要評論
因為日本屬於農耕+漁業國家,歷史上缺乏牧業傳統。閹割男人需要以牧業傳統的閹割牛羊為基礎。除了中國以外,部分阿拉伯國家也有太監階層,不過歐洲貌似沒有。
為了防止皇帝被NTR,中國和阿拉伯國家想出的辦法是把服侍妃子的男人全切掉小雞雞,而日本想出的辦法是讓女性擔當這一職務,於是就有了平安時期《源氏物語》《枕草子》等女性貴族文學的繁盛。
戚繼光打完倭子,倭子不是要向大明每年進貢了3斗睾丸嗎?怎麼能說人家沒割呢?
沒想到騸人這種理由經不起推敲,"史記","後漢書","三國志"早在奈良和平安時代就流入日本,
日本的上層總不可能不知道趙高和十常侍。沒有技術這個理由也同樣經不起推敲,真要動了心思引入宦官,閹割又不是什麼黑科技,怎麼可能學不來。
另外,德川幕府時代的大奧(也就是後宮)人數最鼎盛時期有1000人以上,但基本是用女官管理。推薦閱讀:
※古代救災會動用軍隊嗎?
※古代的女性是如何做到「吹氣如蘭」的?
※古代有哪些吊炸天的人物?
※古代嫡出的女兒和庶出的兒子哪個地位高?
※「腳穿粉底皂靴」,這是形容古代當官的穿著。粉底皂靴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