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數據強大到可以準確匹配求職者和目標職位,獵頭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獵頭的存在是因為信息的不對稱,當有一家公司能夠擁有足夠多求職者數據並能夠進行深度分析。企業一有需求就可以推送符合條件的候選人。。那獵頭的優勢是不是就被消除了?


這個是基於一個假設,擁有足夠多求職者數據並能夠進行深度分析。

第一,足夠多求職者,這個貌似有可能做到,雖然要燒很多錢

第二,深度分析,這個難度就大了。

對一個求職者匹配一個崗位做深度分析,這個深度有多深?如果用拆分維度來說,可以拆到上千個,還未必夠。這並不是聳人聽聞,聽過專業顧問與候選人溝通就知道,獵頭幾分鐘溝通裡面包含的信息量,結合顧問的經驗判斷,得出的結果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培養一個合格的獵頭,已經無法通過知識量,還是方法去教會她,只能通過不斷重複,逐步提高顧問的,Sense。

舉例來說,候選人的性格,溝通風格,成長環境,婚姻狀況,對具體工作的看法,價值觀,學習能力,習慣,上下級關係,同事都是那些人,目前工作壓力,方向,任務量多少,曾經的工作內容,曾經承擔過的的壓力,管理方式,偏好的工作氛圍,偏好的企業文化,偏好的上下級關係,成長環境等等,而這些還要加一個時間維度,也就是說這些信息,在當下這一刻具體是什麼情況。

基於這麼多信息,再根據顧問多年經驗,來判斷職位匹配程度。才能寫出一個推薦報告。

如果我們目前是討論工具能否減輕獵頭的壓力,讓工作簡化,我覺得靠譜。如果我們在討論完全替代獵頭,呵呵,請把上面的信息全部拿到在給我算出來。

我們做實體的,不是研究數學模型,更不討論計算理論上能否做到,只看你做到了百分之多少,再來談還要哪些改進。


這些理論說白了都是toVC的,真正圈內從業者有多少相信這一點。從51job的出現,就是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搶奪一部分獵頭的生意,快20年過去了,獵頭不但沒有減少還越來越多。

大家都吐槽51job不進取,只在中低端做,實際51job最明智的就在於此。這個廣告張貼模式只適合中低端職位。堅持不越界,才有這個成績,已經很不錯了。

目前打著各種旗號說幹掉獵頭,顛覆招聘,51job不行的,沒有一家做得到人家51job的成就,他們自己不知道么?喊給VC聽罷了


假設~

大數據大到一定程度,那麼我們不妨假定下,

大數據可以涵蓋方方面面的時候,那麼針對一個公司,不只是簡歷庫更豐富,而且,針對每個個體的數據量更多,也就比如針對A求職者,不單有他的簡歷,還有他在公開網站上的一切信息,比如微博,博客,知乎的活動,甚至是朋友圈,QQ好友什麼的,那麼就可以做出一個數學模型,給這個人打上一個模型標籤,

比如:A是在甲公司入行的,那麼甲公司的企業文化和該崗位的重點方向是怎麼樣的,就可以反映出A入行的時候是在什麼環境下工作的,那麼根據合理的推理就能知道A可能具備某些素質;然後他去了乙公司,乙公司當年在這個崗位上對A同學的評價是怎麼樣的,這個崗位當年在A任職期前有沒有存在一定的負面信息等等;那麼這個就是A同學的工作背景調查做完了。

然後,資料庫里有A微博上都關注了什麼,跟什麼人互動比較多,OK,大體能知道他的興趣愛好怎麼樣,他平時泡微博的時間是怎麼樣的,是不是一邊工作一邊玩知乎,是不是興趣廣泛;

繼續,能從公開的社交網路上看到A跟之前他在甲公司或者乙公司的同事是否有互動,是否還保持較好的聯繫等等,大體可以判斷出這個人的人際關係交流能力如何。

最後,再根據職位模型上面去分析下他還有那些方面可能是需要F2F了解的。那麼再去溝通下就好了。

那還需不需要獵頭呢?


實名反對 @坡下碎石 的回答,獵頭工作遠不止打個電話。

1.大數據的量能有多大?

2.大數據對於招聘來說,目前還只是個概念,因為招聘本身的不確定性太難估算。

3.獵頭的本質是識人辨人,好比廚子的本事是做菜。你可以自己買菜做飯,甚至可以用機器人做飯,但是廚子永遠不會被幹掉。


是的,到這個時候就不需要獵頭了

但是這個是屬於有生之年系列的


顛覆有難度,但會促使獵頭走向高端定製化方向


1.獵頭的存在不是因為信息的不對稱, 獵頭實際上和醫生、律師類似,本質是賣服務,幫企業解決其個性化的高端人才需求,找簡歷只是工作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諮詢師」和「說客」的角色

2. 需求匹配推送各大招聘網站早就在做了,對獵頭也沒多大影響,大數據匹配前提是數據準確,高端人才除了少數迫切看機會去,其餘大部分人是不上網更新簡歷的,他們的跳槽意願、薪水情況、期望職位等關鍵信息是不會輕易向別人透露的,而且信息是動態變化的,拿n年前的簡歷匹配出來結果不可能準確


獵頭公司會更積極主動地使用大數據來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只要他們的效率及綜合成本好過客戶公司自己來做大數據,那麼獵頭公司就依然會存在,並且可能越來越強。

而在獵頭公司內部,由大數據來替代或者幫助傳統的人工匹配,是趨勢。我軟目前就在幫一家國際著名獵頭公司實施一個大數據項目,進行職位和候選人之間的自動匹配。在這之前匹配完全靠人工,找到一個合適的匹配一般需要花兩周時間,而使用大數據分析後只需要一個小時。當然後續的跟進還是需要靠人,但是在匹配環節可以節省極大的成本。

當然,要做到較高的匹配效果,這個技術含量真心不低,所以目前來看一般公司自己是沒法做的。而且由於規模效應,小型獵頭公司也沒法做,掌握的數據量就這麼多。


如果有足夠的數據,是不是程序員就可以被代替了呢,是不是產品經理就可以被代替了呢?是不是銷售也可以被代替了呢?是不是ceo也可以被代替了呢?

如果不能,就請停止這樣的問題


如果真的可以強大到這個程度,我們確實可能被取代。

但是我始終覺得獵頭,以人為本。

並不是單純的崗位交換和買賣。

其中參雜更多的是用人單位和候選人的情緒。

看到有人評論說還需要獵頭打電話,

打電話只是我們工作中最最基本的一步。

打電話之前我們要調研用人單位,要研究崗位信息,要研究技術點,要看簡歷。

有可能看了幾十上百份才會打出一個電話。

打電話之前我們會準備很多份腹稿,想至少三個要問的問題,只是為了使得雙方更匹配。

如果願意考慮,那後面推薦給HR,跟用人單位溝通人選情況,預約面試,如果萬一通過了三面甚至四面,還要溝通offer薪資和入職時間,入職之後還要關注雙方滿意度,會不會通過試用期。

等等


有,特別是針對特別的高端職位,比如董事,C-level的職位。這些職位敏感度高,招聘期間大多需要保密;另外,在僱主和候選人意向達成前,需要一個第三方去協調溝通兩者的需求。此外,除非招聘方有強大的招聘團隊做mapping,mapping到的人不如專業獵頭那麼全面。


用人的特點很多因子沒法量化、你也不可能搜集到用人部門的主管的特點,公開的數據根本做不到,還有一些由於用人部門臨時的感性的變化,你數據模型能及時跟上嗎?模型永遠是落後於現實的情況。


最近和獵頭打交道比較多。確實發現獵頭的整個服務水平大多不盡如人意,其對簡歷的篩選和甄別,相當多也是不負責任的和不專業的。其專業能力未見得就比企業HR高。相當一部分企業HR之所以找獵頭,恐怕也是想著給自己省事兒吧,反正花的是公司的錢,又不用自己掏腰包。

誠然如果能在技術上實現智能化的簡歷精準篩選和甄別,那確實可以解決這個痛點,可以取代獵頭。但這種技術上突破,短期內估計還無法實現。畢竟人太複雜了,而且各個行業各個崗位乃至各公司都各有不同,很難客觀,公正,詳實地來建立數學模型。

現階段要解決獵頭缺乏專業度的問題,倒不如藉助行業協會或者諮詢管理公司的平台,在特定的專業性的圈子內實現人才信息的流動。比如一些城市就有一些專業性的圈子,比如某城市的互聯網行業就有一個內部微信群,人員都是行業內的資深人士,裡面就會分享各種招聘信息和簡歷信息,因為都是一個圈子裡的,也都是一個行業的,這樣的針對性,我覺得比那些漫天撒網的獵頭要強多了。


熱點崗位的招聘,已經由「找不到」轉變成「搞不定」。


hr常用的人才測評工具有哪些?各有什麼優缺點? - 人力資源(HR)

如果和這個問題對照著看呢?

通過專業的人才測評工具進行價值觀、性格、目標能力值的匹配,然後通過基於大數據的建模來評測一個候選人的真實匹配度。

當然這裡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候選人刻意的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答案而非真實的答案,或者大數據的積累的真實性是否可靠,等等。


有個叫簡尋簡尋-你值得擁有更優質的offer,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題主應該邀請一個VC來做一下modeling看看


代價比請獵頭還大,沒意思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幾年就翻新一把,根據理論模型做了系統,還沒通過反饋調節參數,估計理論已經更新了。只有重複不變的處理,做成系統才有經濟上的意義,否則,人來做比系統便宜多了


推薦閱讀:

對於房地產獵頭來說,哪些(家)房企的員工在地產界內是最受歡迎的?
一份讓獵頭眼前一亮的簡歷是怎樣的?

TAG:人力資源HR | 獵頭 | 招聘 | 獵頭網站 | 大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