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果漢語很早就使用拼音文字記錄,現在會發展成什麼樣?

我想漢字對於漢語的發展必然有很大的影響,從讀音甚至語法。

假設周革商命,覺得甲骨文艱深難懂,不方便書寫,於是改用一種新發明的拼音文字取而代之,漢語特別是官話還能像今天這樣么?


開一下腦洞好了,權作拋磚。

我們假定:

1、周初就實行了單一的、相對成熟的拼音文字;

2、周以後中國的王朝更迭大致不變。

那麼:

書面語語法語音更加滯古

漢藏兄弟語言中很多是有屈折變化的,既然同根生,我們可以設想,漢語的始祖也是有類似語法變化的。從我們現有的資料看,漢語在周代也確實是有格變和動詞變化的殘存,比如「吾」字不能作為動詞之後的賓語;聲母濁化往往代表反身,類似德語的sich和俄語的ся;有的學者甚至認為有前綴後綴,s-表示使動,-s表示動詞名詞化等等。可以想像或許也存在過其他的屈折類型,可即便古人在說話中意識到這種屈折,但是也缺乏恰當的工具說明它,所以也無法體現在文字中,久而久之就隨著語言的簡化而被遺忘了。

但是如果有拼音文字,那麼古人就可以更好地認識、理解並傳承這些屈折,甚至產生書面語法之類的東西,將其固化下來。即是某些地方的口語中失去了屈折,讀書人也能根據文字描述刻意保留它。正如同清代的北京儒生試圖強行人為保留入聲一樣,也正如南方某些方言的文讀會保有白讀中沒有了的發音一樣。這麼一來語法屈折的消亡時間也可能晚一些。

在語音上:到了漢代,很多書面字的發音已經不能為常人所曉,人們需要「讀如」「讀若」「急氣」「舌腹言之」之類的叫人根本摸不著頭腦的辭彙來描述書面字的發音,其效果是值得懷疑的,以漢人的學風,可能就亂讀一氣了。可如果當時已經有了拼音文字,那麼讀書人就可以依據拼寫而較好模擬出發音。這麼一來,讀書音會更貼近古代一些。還可以推想,即便在更往後的複輔音業已衰微的中古時代里,市井語言中已經沒有了複輔音,可讀書人看到神聖經典里的複輔音時,還是會如同強行保留屈折一樣,強行保留它。此外,讀書音也有可能會被借到生活語言中去,從而也影響到白話音音系的面貌。因此,整個漢語的音系在一定階段會保守一些,比如複輔音消亡可能會遲一些,乃至不發生。

春秋戰國時期「國際」文字差異會更大

即便是用比較超語音的象形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還是不同的,否則也就不需要秦始皇統一文字了。從留存的春秋戰國史料看,當時的各國已經有了明顯的方言區別。如果是用拼音字的話,這些方言特色一定也會體現在拼寫中,那麼各國之間文字差異只會比歷史上的更大。但是孔子講課還是會和真實歷史上一樣,用各國間較通行較權威的「雅言」,寫下來的經典自然也會貼近古典標準一些,少一些地方特色。

還是會有統一文字的嘗試

歷史上的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六國象形文字皆有不同,秦始皇下令統一文字以秦字為準。如果統一後,各郡的公文函件還有方言特色的話,想必是強迫症的秦始皇所不能容忍的。此時秦始皇定會命令官方文書以拼寫秦音的秦國正字法為準。他甚至可能會下令毀滅以六國正字法拼寫的書籍。以後,大秦帝國給地方的公文什麼的都是秦音而非當地音,當地受過學習訓練的官吏可以閱讀並解釋給居民。這對老百姓也無所謂,反正無論是本地字還是秦字,大部分人一樣都讀不懂。

但是我們也可以設想,拼音文字比象形文字好學,所以在拼音化的假想次元中,六國文字的群眾基礎會比真實歷史的強些,民間可能仍會局部流傳地方文字。

語言學會有更好的發展

用作標準語的方言也在不斷緩慢變化,文字的變化雖滯後於語言,但也不能獨善其身,所以可以推測文字的變化會比真實歷史中的要快。所以人們在讀古書的時候往往有困難,但又不敢用自己的發音篡改神聖的經典上的拼寫,所以兩漢經學家的一大任務就將會是解釋周音到漢音的變化。再者,拼音文字本身也為更精密地分析語音提供了實用工具。所以語言學語音學可能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漢承秦制

漢代替秦之後,仍定都關中。 大帝國需要一個通行的行政語言。在當時的條件下,可操作性最強的應該就是繼承秦朝文字制度了。在漢朝數百年的統治中,關中語言及文字將成為不可動搖的全國標準語文,成為官吏及知識分子的交流語言。可推測:在長期的大一統之下,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緊密,統一的語文將進一步完善,將產生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而秦朝之後倖存下來的地方語言的生存空間會減退。

晉朝

一個叫不準(音 Fǒu Biāo)的汲郡人在自己的老家盜掘了一座古墓,挖出很多很多書,但是都是用古代魏國方音拼寫的,一般人完全拼不出來。朝廷召集了幾位研究古語言發音的大學問家,雖然大家都不怎麼了解魏方言,但是還是根據古代雅音知識而勉強翻譯出了一些古書。

十六國+南北朝

佛教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傳播,在印度梵語的影響下,漢語古典語言學達到了一個高峰。南方的近體詩歌格律形成,書法興盛(誰說拼音字母不可以有書法?),佛經翻譯達到了一個高峰,而且字母文字譯音的準確性遠高於真實歷史上的漢字標音。

北方各民族在學習漢語文的同時,也學會了漢語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但是這些文字大多和這些民族所建立的政權一樣短命,所以後世的考古學家會發掘出很多寫著奇異語言的古物,就像今日考古學家在中東一樣,其中有些可能是永遠無法釋讀的了。

總體而言,有了適合自己的文字後,內遷少數民族對漢文化漢文字的依賴性會少很多,文化自卑感降低,民族意識增強,被同化入漢族的進程可能慢很多。文明落後的民族隨著戰爭的失敗往往也就漸漸銷聲匿跡在勝利者之中了;但文明較高的民族就不一樣:比如直到明朝,遠離河西故鄉而數代居於保定的党項人後裔還能寫西夏文。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假想次元之中,某些較強勢的少數民族文字可能會存活得很久,鮮卑語的大量歌詞可能到唐朝還被傳唱,羌文可能會在吐谷渾一直存活到唐朝乃至更遠。

唐朝

天下再度一統,關中方言依舊是全國範圍內的權威方言,但是早就和昔日的關中方言不一樣了,所以人們讀古文古詩時困難很大。全國可能出現了三重的文字系統:很多文化人仍然能夠用較純粹的漢晉的文學語言閱讀並寫作,熟悉孔孟,但是現實中已經沒有人用這種語言講話了,大部分人也完全不知道孔孟說的是什麼了;官方使用簡化的、多少摻雜新語音語法的漢晉語文作為行政、軍事語言;民間則是「地方文字」盛行。

這時候,如果你是一個有志氣的作者,那麼用什麼文字寫文學呢?往往有兩種選擇:

1、寫高雅的通行的古語,讓各地的士大夫都看懂;

2、寫我這旮旯的俗語,讓我家鄉的人不分雅俗都看懂,外地人若看不懂就別看,不看拉倒。

其實在我們的真實歷史中也是有類似的情形的,比如明清,一方面有文人的文言文學,一方面有市井小說文學。但是其實在我們的真實次元中,中國各地乃至越南的通俗漢文小說雖然讀出來口音千差萬別,但是文字寫下來差別往往不是很大。一個地方的作者的通俗作品給在九州另一端的讀者閱讀,困難也不大,這是漢字的「超方言優勢」。但是如果用拼音文字,就不存在這種優勢了。

我們的假象次元中的唐朝和歷史上的唐朝一樣文學興盛,當時主要會有兩種文學:一種是高雅的古語文學,主力軍是各地的教育較好的士大夫,討論天地社稷的大道理,書寫優美的古體詩篇,但是遠離群眾;一種是「地方文字文學」,通俗易懂,但是僅僅是對於某一個地方的人而言通俗易懂。

地方文字文學的具體面貌會怎麼樣呢?可以參見敦煌變文,其文字充滿方言土語、錯字連篇(相對於標準語),但是很貼切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迎合了其文娛需求;各種宗教也會想盡一切辦法向老百姓傳布自己的教義理念;唐代的很多詩人作詩也希望讓耕夫歌女傳唱。而拼音文字本身也有好學習、好傳抄、好印刷的優點。在唐朝盛世之下,群眾對於文化消遣也比較饑渴,地方拼音文字文學將迎來高峰。而高雅文學將僅限於一個較小的、文化素養很高的士大夫圈子,類似中世紀歐洲能懂拉丁語的僧侶及貴族。

到時,一個一般的學習者花費不多的精力學會漢語字母拼寫規則之後,立刻就能閱讀自己地方的地方文字文學,但仍不能閱讀古語寫的孔孟。雖然有人會試圖翻譯孔孟為通俗的地方語言,但是立刻遭到了士大夫的抨擊,認為是用粗俗的土話玷污先聖。也會有人試圖用古典語言敘述抗拒階級桎梏的男歡女愛、編織怪誕不經的神話、讚美手工業者商人等逐末之徒的生活、揭露統治階級的腐朽墮落,但是這種低俗的作品根本不入那些能讀懂古典語言的少數士大夫的法眼——《十日談》如果用拉丁語寫,是不會有人看的。總之,地方文字文學將比高雅文學有大得多的閱讀市場、自由得多的發展環境、豐富得多的題材範圍,具有強大、穩定、活躍的作者和讀者隊伍。可「高雅文學」則步履蹣跚,久無突破。

屆時認識地方文字、熟悉地方文學典故的人將比認識高雅文字、熟悉傳統典故的人多很多。地方文字將在除正統教育等一切方面擠壓高雅文字,先秦漢晉經典的普及率也將遠不如我們的真實次元。所以識字群體的大部分對於傳統的、「共同中國」的文化將會有較大隔膜感;相反,由於地方文字文學只能在一個地區得到流通,勢必加速文學題材的地方化/本土化,從而促進地域心理轉變。

有人可能會說:「即便是敦煌變文,也有萬里之外的吳楚的伍子胥故事呀,有的古老文學題材會是不滅的,跨地域的,將為各個地域提供共同的文化記憶。」但是我建議參考下古代越南漢文小說,裡面各種抄襲中國題材,但是大範圍本地化:加入本地山水草木之名,把中國人的英雄情結附會到本土人物身上,而把各種大反派以及倒霉蛋都改成中國人等等。這一切都將在我們的平行次元中發生。

到時,一個「以安史為聖人」,讀著頌揚曳落河勇士屠殺蠻子的詩歌而熱血澎湃的河北武士,和一個在水鄉小鎮走街串巷,因敘述陳後主、梁元帝屈辱地被野蠻的北寇擄走的小說而流淚的江南貨郎,彼此之間除了幾個「漢語同源詞」之外將幾乎沒有共同點:我們語言不通,文字不同,地隔萬里,三觀也天壤之別,還有世仇。什麼?你說我們是同一個民族?

唐是一個強盛、開放的年代,唐朝統治者面對形形色色的外來宗教、文化、藝術都相當寬容,所以自然也會容忍自己家內部的差異,應該不會及時採取實際措施以制止地域之間的文化離心的趨勢。

在日後的藩鎮割據、五代十國的政治背景下,聰明的地方統治者會懂得如何把以上心理利用到極致的。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呀,碩法好!

————

腦洞而已,歡迎各種不同的、乃至完全相反的平行時空假設。


首先需要注意到的是,以古代平民的識字率之低,當我們現代人以今律古的時候,往往會大幅地高估漢字對漢語的影響。


即使當時造了拼音文字,也難以阻止普通人的語音變化。但是各個時期的語音都可能記錄下來


假設的時間點太遙遠。在蝴蝶效應下,就算假設的是什麼別的,比如不用毛筆寫字而是用刀或錐子刻字,比如某王在不該病的時候病了,比如某年降雨量少了,也可能極大改變漢語今天的面貌,甚至於還有沒有中國、還有沒有一種叫漢語的語言都難說。目前還沒有一個這麼大尺度的模型可以描述清楚改動一個什麼初始條件一定會得到一個什麼歷史結果。所以,盡情暢想吧。

我不知道你想的是什麼。所謂文字對語言的影響最好先不要說「必然」,太多東西論證不了了。暢想可以參考漢藏語系其他語言的面貌。跟漢語很像的語言絕大多數用的就是拼音文字,它們並沒有變得特別多音節或者因此丟掉聲調。


方言+拼音+地方文化,我覺得中國統一的希望不大,語言也會變得五花八門


文字拼音化的話,隨著時代變更,字的讀音也在變更,而我們又不知道古音為什麼,也就不可能如現在隔了上千年我們依然可以理解甲骨文的內容。

所以說,象形文字在我國文化傳承中超越了地域,超越了時代,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YY一下,千萬年後,有人在知乎(如果還在的話)看到這個回答,說不定能看懂並點個贊,而英語的發音不斷變化導致拼寫的改變,說不定就讀不懂現在的英文了。

倉頡萬歲(≧▽≦)/


歐洲大陸的翻版


答非所問。

不可能產生徹徹底底的由字母表構成的表音文字。原因1:中文(非漢字)是音節語言слоговой язык,不是音素語言фонемный язык(不知道漢語是不是這麼翻譯)。原因2:(在知乎看到的,鏈接找不到了)歷史上所有原生文明的文字都是由象形文字發展而來的。拼音文字是外族肢解了這些原生文明之後發展出來的。

漢字裡面有沒有表音成份?有。戔錢賤淺箋餞盞棧。從某種意義來說 戔=ian。古漢語也有研究發音的學科吧就是研究「XX切」云云的,沒接觸過不清楚。

即使獨立得改革了朝拼音方向發展,發展的路線大概也是這種從音節入手的路線,而不會是徹徹底底的生造出一套字母表走拼音文字路線。而現代漢語拼音的字母表完全就是參照西方字母表而不是獨立發展出來的。


做不了宏大的回答。小開一下腦洞。

前幾天上課講Creole語特點,缺乏屈折變化什麼的,我一聽,這不就我們大漢語么,英語也差不多了,曾做過流行語的法語也有傾向但沒英語變得這麼猛。

大家討論之下覺得一定程度上,這體現了多民族通用語的必然演化。所以漢語若變成拼音文字,一定程度上可對照英語。當然中國老大帝國和近期才語言殖民世界的小島也有不同。不過我猜測:

屈折變化可能會有一定保留,但在同南北各民族融合以及大帝國成立各地交流的過程中會極大磨損。

在同周邊民族交流中會吸收更多外來詞,並且音譯的比例會增大。

地方方言乃至本無文字的少數民族語言會藉助表音系統發展自己文字。

語言學家或許會很happy,但一般人讀古書要更煩一點。或許會像英國人讀拉丁字母轉寫的赫梯語?

手機碼完

起床上班去???


如果漢語一開始就拼音化了,結果就是現在的藏語。


不負責任地開啟一個小視角,以後再補充:

前提當然是假設拼音文字很早出現並長期存在了。

首先當為題設找到一個合理的前提。為什麼發生了拼音文字的設計?這一點很可以從現在的朝鮮語的最初產生借鑒。另外也可以參考元代的八思巴文。

其次如果單純從語言學層面討論問題必然涉及語音學,文字學(這一點似沒有看到詳細答案。?),語法學語義學語用學種種方面。很好理解,因為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文字了。而語言學這個龐大系統中的各方面都是相互影響的。

然後語言上的問題將會滲透到社會和國家的層面。從制度、文化普及的角度是一說,贊數最多的答案腦洞已經開得很大了。

不過還有一條路可以從語言-思維-國家社會的角度做一些文章。這種語素-音節文字的缺失是否意味著計算或者某些抽象思維能力的下降?二維漢字的缺失是否意味著空間分布和美感把握能力得不到訓練?表音文字對語法標記的注重是否意味著智性思維的發展?那麼沒有漢字的中國和今天的歐洲還會有本質上的區別嗎?

暫時似乎只能想到這些思路。期待指正。


佔個坑~不一定答不答,吼吼

編輯了好幾次答案都因為在教室里網路不好丟失了,木有心情再寫了,心好累-_-||

反正我的觀點就是漢字造字法象形會意更適合由易到難的規律,穩固性更強,因而能流傳至今,至於拼音只是推廣漢字的輔助工具,假如真的如題主所說的,某個君主心血來潮換掉了漢字,那估計他以後的君主會一直換下去的,很難固定的用一套拼音體系吧。


jiu xiang wo zhe yang da zi hui fu ni,er ni neng gou zhun que de fan yi guo lai bing qie bu neng you ren he de cuo wu,zi xi xiang xiang zhe shi yi jian duo me kong bu de shi qing?ru guo shi zai he tong zhong shi yong pin yin de hua,na me ding jin de "ding"ni zen me zhi dao shi na ge ding ne ?zhe jin jin shi yu ge jian dan de li zi er yi.hao le yuan liang wo dou ge ji ling.shou dong zai jian.


我們老師認為,漢語拼音將代替文字,雖然我覺得不可接受,但是有幾點還是得承認。

準確的來說,漢語拼音書寫應該是詞式書寫。就像英語中漢語 用一個詞chinese 表示,那麼漢語的詞式書寫就是 hanyu。這樣降低了漢語學習難度,都是由字母組成,其次是看見可以知道怎麼讀,還可以減少誤解。

詞式書寫還有很多規則,比如我要學習漢語 應該是 Wo yao xuexi hanyu。具體想了解百度搜索彭澤潤,不謝。

最後我希望漢字一直流傳 就是這麼難學你打我呀


沒有標點符號連空格都沒有的英文文章你們想累死線下的學生啊。

話說韓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能怎麼樣?

可以確認的是,幾乎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外來詞引入。當然這個漢語也不少。然後語文考試的主要工作就是監督你U字頭上有木有莫名其妙多了兩個點點。

我們的科學和政治如此的不嚴謹,都是拜中文所賜,想想換成拼音,未必好到哪去。


推薦閱讀:

為什麼南疆也說中原官話?
"蘋果是好"這種說法有沒有問題?
想研究方言,有哪些必看的書籍?
你們覺得出個《中國各地方言考》怎麼樣?
怎樣閱讀《說文解字》?

TAG: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