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腳在武術中有什麼作用?
猛然發現今天忘了問問題…我看太極拳八極拳都有震腳啊。這個震腳幹嘛用啊?踩腳面?加手勁還是啥…望方家指點。
看回答贊同數…大家更多覺得震腳起的作用是戰爭踐踏呀,對其他答案抱觀望態度
雖然練過陳式太極拳,但是對於金剛倒錐的震腳還真沒搞明白是為啥,怎麼看都和太極拳的思路不大相稱,不過陳氏拳里保留了更多的長拳的東西。總之,我沒研究清楚,這裡就不做評論了。八極的震腳有各種用途,總結起來就是破壞對方下肢支撐、配合發勁和迅速倒換重心。咱們就以小架中的招式為例,拆開了講吧。這裡說一下,就不以孟村吳式的說了,被改得比較嚴重。相比之下韓派的、台灣劉雲樵的都保留的比較完整。鑒於筆者最近在練韓派的,就拿韓派的說吧。不清楚架子的,請觀看包頭韓來魁先生的視頻:韓氏八極拳第三代傳人。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首先說破壞對方下肢支撐,八極小架的起手勢後的第一個動作頂心肘就是代表。上步時,前步或踏中門往裡闖,或者踏外門。不論踏在哪兒,都要求自己的前腿貼著對方的前腿落步,擰腰轉胯,震腳沉氣。這樣,自己的前腿在落穩的過程中,就會將對方的前腿壓倒(多是走外門時)或者崩開(走里門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要保證落步的沉穩和迅疾,震腳就自然被帶出來了。下圖是台灣金立言先生的演示,不過他這裡把頂肘換成了摔法,落步的位置是一樣的。
再看一張落步的特寫: --------------------------------------------------------------------------------------------------------------------------------------------再說配合發勁,迎面掌是代表。上步側身避開對方攻擊,把步子強到對方手肘外側,左手捋帶對方上臂肘部,身體配合擰轉下沉,右手就貼著左小臂擊出。這時候,由於要通過身體下沉配合左手達到理想的捋帶效果,而右手又要向斜上方推出,只靠屈膝下蹲無法為上手提供足夠的爆發力,自然也帶出了跺子。下圖是台灣徐紀先生的演示,可以看到,他把式子下得很低,這時候上手的發力就靠跺子來幫助了。--------------------------------------------------------------------------------------------------------------------------------------------
最後說倒換重心,咱們看雙砸錘後的那個換式接上步掌的動作。由於有左式換右式,要隨著換式右手發鞭錘,還要接上步。所以這看似簡單的一個換邊實際上裡面有很複雜的動作。要在這一系列動作中隨時掌控自己的重心,是這個招式的核心。而且這麼複雜的動作,要是一個個來,等你做完了,對手早就跳出你的攻擊範圍了。所以要快,要一氣呵成。如此,右腳的震腳就把這一切統一在了一起,什麼換邊、換重心、為上步提供助力,統統在這一震中完成了。下圖是換邊前的動作:然後是震腳換邊,可以看到,這時候的重心就完全轉移到右腳上了,而且左腳已經在做向前跨步的動作了:
最後這是換邊後的上步發勁:
======================================================================
所以,八極中任何震腳都不是隨便想震就震的,要有嚴密的拳理支撐,有嚴格的應用場景的要求。這麼要求有個很直觀的原因:震腳後再移動,尤其是前腳震腳後,比普通移步後的移動要困難,也就是說,震腳是犧牲機動性換其他的東西。這樣的步法在使用時當然要慎之又慎。可悲的是,如今不少八極習練者,都只知道震腳有助發勁,於是玩命打跺子。時間一久甚至忽略了其對於上肢發勁的幫助,成了為了震腳而震腳。筆者見過太多腳下跺得震天響,手腳發勁時間都不在一個點上的,唉,不動腦子,拒絕思考。這拳要是傻練能練成,那才是奇哉怪也!--------------------------------------------------------------------------------------------------------------------------------------------
那咱們往深里說說,其實這震腳不是上來就練的。就小子師門所傳,一開始是搓步,就是腳不離地,只有擰腰轉胯配合腳步搓、碾,沒有跺子。等搓步練熟練了,再打跺碾步,把腳步稍微離地,加速落地,其餘和搓步一樣。跺碾步可以看成是一個加速版的搓步。這個搓步就不一樣了,腳不離地,隨時發勁,隨時移動,很是靈活。而且由於其中腿部的擰轉很劇烈,所以在實用時可以很輕鬆地破開對方的下肢,達到「吃根」的效果。您看,練好了搓步,再練跺碾步,事半功倍。上來就跺腳,其實不是個很好的訓練方法。不過當今真懂行的老師少之又少,大家人云亦云,甚至以訛傳訛,就這樣了。想看搓步,可以看看呂寶春先生的八極小架:八極拳小架 - 呂寶春。他的練法里就有大量的搓步,少用跺碾步,身法靈活,步法很快,很值得八極習練者借鑒。有答友說這題有窗戶紙的性質。
又看到黃瑋答主提到了崩拳,以前不在知乎上答題因沒時間,最近休假在家跟很多知友交流,也看了很多讓人不愉快的言論後心裡有點感慨,心癢想答。練法上黃先生說的基本都對,我在說點別的,水平有限,盼討論。
用法上拳如其名,不是懟拳扎拳而是崩拳。先用慣拳(崩拳握拳法)打透,跟步為了配合對方中拳或差幾厘米中拳的反應再次發力,靠勁里的壓挑頂,身體的緊鬆緊擊飛或擊躺或擊傷對手。有的門裡是不是好像也叫入混元。————————
從崩拳把人打飛的前輩事迹到拳名到歌訣到規矩,再靠多練和聯想就能猜出謎底了然後當以為猜透謎底之後才發現謎底只是謎面,師傅會欣慰的告訴你還有下一個謎。這種一步一步解開迷題,彷彿在和遙遠祖師和前輩交流笑談的感覺,和一群同樣擁有這種感覺的同門的認同感和親密感,才是真正讓我們陷進拳里拔不出來的原因不是么。剛練的時候不明白為啥是拉筋跑步站三體劈鑽崩炮橫十二型八卦太極這麼個順序,問師傅師傅會說讓你練你就練問個毛,等自己走過了這一趟才明白了緣由,感謝師傅師叔師大爺師兄師姐不劇透之恩,以後說拳也知道應沉默應半假半真。
中國的傳統,武術也好藝術也罷都傾向於用思想的減省和紮實的技術營造意境,意境為了豐富體會和廣泛啟發,這是文明中的高級部分。
可惜今人從小隻被教育什麼是「正確」,於是不求體會,只求告知,求用不求體。 電影看的懂音樂聽的懂文章讀的懂功夫說的懂成為越快越好的標準,我不懂的一律是裝嗶的騙子。專業評論也得靠插科打諢吸引眼球,求娛樂不求學問。外行鄙視更外行的,然後佔領內行後拉起群眾擠走內行。 群眾也高興,因為哪個領域的內行玩的都不是色味形,而是心神意。一點都不直觀,沒人喜歡。——————————人們往往熱衷於給自己貼標籤,我搖滾,他中醫,您MMA,咱們咸豆腐腦,我們紅小兵,大家小白領,人人為公知。
所以流行傻嗶,西醫傻嗶,武術傻嗶,甜豆腐腦傻嗶,黑五類傻嗶,公務猿傻嗶,我的一切對立面都傻嗶。
這並不難理解,畢竟自己面對這空曠的世界太可怕,有個一群人建個房子藏著自己才有安全感和認同感不再孤單不是么?可是靠貶低別人抬高自己而得來的認同感和安全感真的不會感到脆弱和輕飄么?站在高地上頤指氣使對根本沒有實操甚至完全不了解的領域說三道四,要不就是靠些文字錯誤而假裝聽不見題的狡辯成功,真的就能讓你有如此的成就感么?靠拯救所有對立面的「弱智」,真能讓你產生那麼大的使命感么?沒錯,我們上不了ufc,打不過職業選手,真比兵器也殺不死擊劍冠軍,可你們不也做不到么?按照你們的邏輯難道不應該把把自己的參賽記錄,職業成績,揍躺冠軍的視頻發上來么,然後再說別人是傻嗶么?——————————
題偏的厲害,主要是在知乎上看了太多無語,發發牢騷罷了。傳武就是這樣,好說難練,好練難用,好用難精。祝大家武進吧!————————
哎呀呀,大家都要掏乾貨,這樣可不好,網上說的東西都是真假摻半,看來做為啟可以,真練還是問師傅吧。既然問題說的是震腳,那咱還說崩拳,崩拳是槍拳,明了拳理和用法,換回到槍上一樣。崩拳的胳膊就是大槍的槍桿,但是因為槓桿作用,帶敵槍時的作用力到手上也大,槍就比拳更容易離身。或被帶走重心露出腿腳破綻,或被敵槍直接攔拿擠開中門。這時後腳習慣性的跟一步就能整了身勁,即防止破綻大了對方槍遞進來,又能靠著這一踏的力調整手上的勁,靠著槍桿著力後的彈性變勁或壓或挑或頂扎進對手的防禦圈。如果單說震腳,很多拳法里都有,八極是抬的比較高的,震的也比較猛,是為了發出剛猛的勁力來,當然也有其他用法了。不論你蹬踏還是震腳,如果你的大腿前後肌群、屁股上的肌肉有一部分是軟的,腰背是鬆散的,那就說明你做的不對。原理就是反作用力,力源不在震的那個腳上,在支撐腳上,通過震腳整個動作,把支撐腿的力引到前面來,震的越猛給支撐腿蹬地的動力就越大,反作用力就越大
練八極的。
戰爭踐踏的不要太搞笑。
根據我多年浸淫的經驗以及師傅的指導我認為震腳(我們叫跺子,好像是這兩字吧)的作用主要是3點:
1 調節發力:一般震腳都是加在沖拳或者推掌的動作中,拳(掌)一般是從腰際衝出,這個動作中會伴隨一個擰腰的動作,這是上肢,下盤的震腳,腳是腳掌先著地,然後以腳掌為指點,腳跟扭正然後落地。這腰擰腳扭使全身勁力協調和順,從而有助於上肢、軀幹等部位的整體發力,增加打擊力度和打擊效果。2 扎穩根基:震腳的這一下產生的下墜力迅速增加了腳掌和地面之間的摩擦力,穩固了下盤,符合了八極講究落步生根的道理。
3 攻擊下盤:上面講到腳掌著地,腳跟以腳掌為軸扭正落地的動作,我師父說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踩腳趾。沒錯,其實踩上的一下不是最有殺傷力的,關鍵是那一扭,那一下你可以找人試試,簡直酸爽。小學時候打架用過一次,那小子腳腫了好幾天。時隔多年的今天,我感覺如果發力完整的話,以我的功力(還有體重)估計骨折什麼的沒什麼問題。當然如果那一下踩不中,也可以輔以擠靠等動作加之腿的絆力將人撞倒。4 壯大聲勢:練得好的震腳悶而沉,充滿力量感。說白了就是能嚇唬人...... 作用說完了,還想說明一下練習震腳一定要注意方法技巧和發力,搞不好真的會受傷的。像我這種小時候區別不了震腳和跺腳的孩子最後生生搞了個後腳跟骨裂我會亂說.....協助發力。
不了解太極拳,不評價太極拳的震腳。
在八極拳中,震腳是一種取巧的方法,身上的間架在行動中保持不住,勁裹不住含不住,只好用震腳來取巧了。
所以,在八極拳演練中展現震腳並不是什麼值得炫耀niubility的,努力的目標應該是不震腳卻還能比震腳勁更猛更整更快更靈活更不易被干擾。八極不懂,估計是把勁踩上來加勁的。太極貌似就陳氏有震腳,其應用眾說紛紜,比如金剛搗錐的震腳我聽到的應用有:
- 踩腳面
- 把敵人打倒後補刀
- 把地踩個坑增加穩定性
- 振動身體解脫對方控制
其實現在來說到底是幹嘛的不太重要,把它當成鍛煉方法就好了,畢竟發好這個震腳的勁還是很不容易的,水很深。
捯步
應該屬於純是練法,師父的說法是不在於震腳而是為了沉丹田。感覺這個解釋應該接近原意
沒錯…就是戰爭踐踏……陳氏現在的掌門授課時候講的金剛倒錐用法。以及陳氏前輩寫的拳譜中的注釋也是在對方倒地後進行殺傷…………為了踩對方腳背…為了用這個動作氣沉丹田啥的基本都是扯犢子………不匿不辯……附圖兩張…
這個問題有窗戶紙的性質。
自然而然的發力
用處很多 拳擊的重拳是後腳跟到拳頭 放出很重的拳 倒錐要斷根 根在足 根一斷 俯揚 上打咽喉下打陰 腦後一下要真魂 捶一手打三手 外三合 手 肘 肩 足 蓋 胯 金剛搗錐 含開合 圓襠 半個虎抱頭 虛靈頂勁 纏絲 呼吸 丹田……
謝邀。
不過我記得這個問題了有朋友回答得很正確的,不用我再補充啥了。但既然被邀請了,還是重複說一遍吧。
2個作用。
1. 整體力的發力輔助。
2. 身體節奏的調整。尤其是在難以發力的情形下發力時使用。
以上二者是兩分的一回事,可以分開使用,也可混著使用。沉勁,勁沉的越深(整體勁),根扎的越深,(跟身形低無關),力越大,力從腳下起。
劈拳,勢往斜下走,幾乎整個身子砸下來,沒有打擊目標,就往腳走,搓跺地面。鑽拳跺腳時由束變展,像彈簧炸開時抵住一端,另外一頭自然勢更猛,就那麼多吧
擊打倒地敵人是最直觀的用法還有一個在使用器械時可以瞬間調整自身重心,可以做出一些對手意料之外身法。
不請自來,羅疃八極習練者一枚。震腳這個東西,得結合具體拳式才能方便儘可能通俗地說明,這裡舉頂心肘(叫霸王請客、開胸肘、悟空問路都可以)和撐捶為例,因為這兩個動作屬於八極最為核心的單式,展現了八極的發力特點,也是需要練習一生的單式。 撐捶分為定步與活步,就是把八極發勁練上身的媒介。定步是像書法臨摹一樣慢慢地把發勁熟悉,打一下定一下,待發勁形成一定的反應後,可變為活步,兩腳交替上步,發勁連綿不絕(非馬步,是四六步,方便靈活)。頂心肘屬於招式,是前輩的經驗之一,不光可以練習發勁,也是可以直接用的,發勁和撐捶大同小異,折臂成肘而已。 在練習上述單式時,震腳(不是跺腳,說跺腳的也不怕震後腦)的作用就能感受到了:1.穩固下盤。八極拳行拳中的長期震腳,會使你的腳踝會更加堅實,踝關節在運動中得到很好的鍛煉,同時震腳也能在實戰中遇到下盤突發性不穩時創造一個穩定的機會。2.促使發勁完整,包含了類似於加了慣性的「剎車勁」3.交替上步,當用「四六」步練習撐捶時,不用換步,可以通過震腳迅速切換支撐腳,前後交替向前逼。4.踩,」北腿」多指北方樁結構的穩定,下盤的堅實,並非單指腿技,尤其見於八極、形意一系列短打拳術。這裡用踩而不用前某答主的「踐踏」,是因為震腳不是跺腳,很多北方的暗腿腿法里都有「宜踩不宜踢」一說,況且平時練的就不是跺,而是隨腰胯擰轉下沉的類似「踩」的「震腳」,實戰時用起來哪個會更得心應手一些呢(況且跺腳預動大,易被對方察覺,且不說震傷後腦)?踩過落葉的人應該能體會「踩」和刻意的「跺」的區別。 Ps:本來不想答這個題,只想老老實實地在知乎上學習,僅此而已。因為在這裡得到了很多不錯的答案,也思索著是該反饋反饋,再加上看到「抱朴」大濕這樣的神棍將樸實的傳武禍害成今天的模樣,導致粉黑兩極化,痛心疾首。我作為一個八極和散打的初階習練者,親自體會八極這樣的傳武是能實戰防身的,但並不是有什麼相對於西方搏擊術的優越性與過分誇大的東西,在這裡希望大家能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一起進步。本文沒有半點玄乎的東西,同時漏了一些活兒,算是對之前看過的有價值的答案的感謝(當然,估計那些答主也不會對傳武有多大的興趣,哈哈),「萬兩黃金不傳藝,十字路口贈緣人」,老祖宗的東西不是神叨的玩意兒,只是有助於基本功紮實化的要領,若是您知道我藏的東西,恭請您拿好嘍。結尾,裝個X,這一首短文算是一些感悟吧: 當今魚龍混雜,多有宵小之輩以玄之又玄之言行苟且名利之事,嗟乎國術環境之江河日下也。今日之網路,神棍猖獗,噴子泛濫,或雲前輩神功蓋天,自閉而不取他人之長;或妄自菲薄,以一文不值之態度待之,徒使國術技術之漸落後於世界也,悲矣。縱鄙人藝低術淺,然睹群騙之橫行,不由得螳臂當車,只求揚真理於污泥,昭乾坤之朗朗。以慨然之憤,破群小之虛偽;以樸實之語,揭貪騙之滔天,非苟圖一時之名利,實不欲無辜橫遭欺騙也。故不惜身好之不結,而求天下之兼濟,縱有所懼於謗言,千萬人吾亦往矣。
陳氏太極,金剛搗錐。不同於其他絕大數學習戚繼光拳經的招式,這一動作是學習少林的,其實就是少林震腳砸拳。武術中有打法和練法,打法就是擁有格鬥擊技涵義的,練法是為鍛煉某一項素質而要求不斷重複練習的(如打沙袋,增強拳頭硬度,增強距離感;踢腿壓腿,提高柔韌性…)。套路中招式以打法為主,但也有練法。個人推斷:震腳砸拳屬於練法,在流傳過程中被添加解讀從而附有了打法,就是格鬥擊技涵義。以陳氏太極拳的傳統套路為例,懶扎衣、金剛搗錐幾乎是所有套路的開頭動作(是的,沒有名為「起勢」的動作),那其實這兩個招式動作擁有套路的起勢作用:懶扎衣源自戚繼光拳經,這個動作就是讓身著長袍大褂的習練者用左手把褂前擺從右邊拉到左邊再至身後腰間別到腰帶上(憑空猜測:所以我認為戚繼光拳經這裡的「懶」可能在當時是通假「攔」)——左手動作哪有什麼攻防涵義~~右手推掌應該是有攻防,但總結這一招式就是練拳開始的準備動作。但現在我們解讀這一動作不大多都是全部認為是攻防擊技嗎?包括左手,我所學左手動作涵義的就是解脫手腕被拿的。震腳砸拳(金剛搗錐)是源於少林的,現在少林寺不都有僧人不停跺腳把地板都跺出的凹下去的坑嗎?這個動作就是鍛煉腿部力量、增強腳跟擊打能力的「練法」,在編排在套路中也主要為「振奮精神,活動熱身」的功能。但現在我們一般也認為它有攻防涵義,我所了解到的(陳氏太極拳)有:一,左踩腳,右頂膝。二,左撩襠,近身右勾拳打下巴…
雖然我練的形意裡面沒有震腳。但是很多拳法都是相通的
我個人認為應該是以下幾個作用1練一個沉。 是身體和腳坐下去的松沉。而不是單純的拿腳往地上踩。2體會力由腳起。沉下去的話就是整了 再有一個感受就是由腳起的從下往上的回溯。更好的感受身體整體性。 3求個整。震那一下是有衝擊力的 正好檢查自己其他地方的東西有沒有歸位。找六合找整。如果按照我自己的這個認識再多深一步
就會發現形意拳的跟步 比如崩拳跟步和震腳 就根本一回事了。震腳搞不好是要傷脊柱的 傷腦的。因為你脊柱做不好會沒減震。這一塊知乎那麼多大神肯定有來解的。所以這個東西別自己試 風險大。
上面胡說一堆 拋磚引玉。更是求拍磚引玉。推薦閱讀:
※為何綜合格鬥中亞洲人表現的如此不堪?
※一龍這麼厲害 為什麼不去K1 UFC呢?
※如何松肩?
※為什麼複姓的人更容易成為武林高手?
※實戰中投摔技能的實用價值高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