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2017年11月27日播出的電視辯論節目《世界聽我說——全球華人辯論大會》?

剛剛看到,感覺又是一個高質量的電視綜藝節目。

節目嘉賓有來自台灣的「最佳辯手」林正疆,和資深媒體人陳文茜,

「超級演說家」 陳銘和男神式學者酈波。

在線觀看鏈接:《世界聽我說--全球華人辯論大會》 20171127

《世界聽我說--全球華人辯論大會》 20171128

youtube也可以觀看了。


每期節目時長一小時,兩位導師的實力無需多言,兩位嘉賓也是很值得人尊敬的學者,循循善誘,和藹可親。

場地布置的很漂亮,背景音樂流暢自然,主持人時時尬聊,觀眾也積極配合。

怎麼評價呢,作為一檔央視播出的節目,願意選取辯論這樣一種形式,真的是對各界辯手的極大鼓舞。特地下載了app,每晚十點準時守著陳銘老師和林正疆老師出現。

但是看到今晚,積分賽第五場了,從節目的環節設置,到觀眾的投票,我幾乎沒有感受到,辯論賽的意義。

其實是心疼一些辯手,可能抱著最大的希冀,以為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舞台,卻沒想到被當頭棒喝,這個節目告訴你,要麼正兒八經的講你的學理和邏輯,但也別指望得票。要麼靠你的可愛美麗帥氣去講好聽動人的故事,渲染氣氛,也請你放棄,來好好打一場辯論的初衷。

2017.12.7

——————————————————

昨晚看完了最後一場比賽,真的很精彩,詹青雲成為年度總冠軍,可以說是實至名歸,一直以來特別喜歡青雲大仙的風格,動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之下透出的是廣闊的知識儲備和自己對於事物的獨特見解,整個人散發著柔軟又堅定的氣場,很是讓人欣賞。

比賽結束後,林正疆老師特意在微博發了一篇文,特意稱讚樂正傳媒和CCTV4的工作人員真的是很用心很努力的在做這檔節目,投票環節也是實時進行,絕對真實的。

想了想自己之前的回答,怕有失偏頗,還是決定補一些話。或者這檔節目的初衷就是選拔一部分精英來探討當下熱門的話題,以此引發社會更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也給予觀眾一些啟迪。只不過表現形式上,他們選擇了辯論。

所以我們可以不必苛求,以辯證的眼光去看待,跟隨著每個人的表達去思考,去反省,去總結,這樣就夠了。

你看 我是不是也得到一點點的成長

有些事從此改變 那時卻渾然不知

the end


作為選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會不會不太合適?這個節目很多缺陷大家也都看出來了,說白了,整個錄製階段,從上到下,所有人都是蒙的。

關於選手的部分:

32個選手,一半打過辯論,一半沒有。

沒打過辯論的人,不知道該怎麼打辯論。

打過辯論的人,不知道該「怎麼」打辯論。畢竟誰也不知道,這180個社會評的跑票判准到底是什麼。

八期小組賽,所有人都在摸索著成長。

前幾期,陳銘導師告訴我們要思考一下如何讓辯論被大眾接受,拉票之類的。

到最後,陳銘導師直接告訴我們,不要在意票數了,只管展示最好的自己就好。

所以吧,其實所有辯手的發揮,都不是他自己的最高水平。

唯有陳銘學長,每次導師發言都能一針見血的指出大家忽視了的論點,而且往往還是都議題最重要的部分。如果要評的話,在我心中,陳銘學長是這個辯論大會的全程最佳辯手。


說實話這個節目的定位沒有找准,要麼就是像奇葩說一樣,借辯論的殼,更多來展現每個選手的獨特觀點,凸顯個人魅力;要麼就像專業點的辯論賽靠攏,聚集一些辯論高手,評委儘可能專業,這樣節目神仙打架,加上更多元賽制的呈現,可以變成辯手的狂歡。但這個節目又想用辯論的形式,讓所有選手強行學習辯論技巧,為觀點服務,又想像奇葩說一樣吸引年輕人的喜愛,用演說的形式渲染,結果只能是有力使不出,白浪費了一手好牌。


中國戶口算作海外華人……

綠卡持有者算作海外華人……

海外留學算作海外華人……

留學歸來當著書記也算作海外華人……

反正宣傳上就不能有土鱉中國人這種華人……

我覺得這個節目很好,非常接近當年的侯總賣表……


看過一期,頂著「辯論大會」的名號,內容跟辯論搭不上。

想做「故事會」就坦率地做嘛,何必拉「辯論」做招牌。


我表示…

只想看陳銘和林正疆對決…

(唉,不過他們兩個都是老恐龍的,恐龍應該和殭屍PK啊!)

每個選手發言的時間太太太少了啊,三分鐘?完全不夠展開好伐==

還有,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

接受質詢的時候,先認個慫承認了又能怎麼樣==一直死不承認真的很沒意思啊

比如,昨天討論該不該跳槽。

正方支持該跳,正方辯客團有人發問:「如果工資高,該不該跳?」

反方如果還是死豬不怕開水燙說不該跳,我覺得就有點強詞奪理了。

不如大大方方承認:「該跳,但是高工資同時也意味著更大的工作量,意味著更少的休息時間,你的工資看似增長了,但是平攤下來每個小時還是差不多的,如果你想換一種方式更充分的壓榨自己,那闊以跳,但這種方式不是我方所倡導的,也不是一種利於個人發展的方式。」

再比如,有人問:「如果新單位有更好的資源,更好的發展機會,以及各類學術交流,該不該跳?」

這種優勢一邊倒的發問,如果死不鬆口,會讓觀眾覺得很心累吧,感覺像在硬掰。

不妨直說:「該跳,但是這些東西並不是只有跳槽才能得到,你可以選擇深造,可以和業內的大佬套瓷,你跳槽過去,你只是一個新人,這些資源不會優先照顧你,你要從零開始。而且從時間成本來看,跳槽這種做法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

So,我覺得先認個慫,再解釋,效果會更好。

而且在其他接受質詢的人都死不承認的情況下,冒出一個承認得如此之快的,也是一股清流不是嗎?!

章子怡說:演戲是要成全對方。

我覺得,打辯論,也是闊以成全對方的。

(啊,說得我都想去打辯論了==)

以及,我覺得,對於母語不是中文的人來說,真的太難了==

在辯客團PK環節,母語是中文的辯手真的是可以充分把握機會撿軟柿子捏啊==

實力完全不對等==

對這些母語不是中文的人來說,能把自己的觀點表達清楚都很不容易了,還要去接母語是中文的辯手的質詢?隨便一個說了幾十年中文的人都闊以碾壓他們好伐==

以及,還是奇葩說比較好看==


有辯論經驗的最好不要看下去,會被觀眾投票氣死。


看了一集吧,很明顯看出真正辯手和演說者的區別,為長生學長打電話。【原諒我拍不出前輩的帥氣】

一個默默路過的辯論新手

看到了1205那場,很心疼專業辯手,感覺有力使不出。心疼青雲學姐


看不懂投票的方式

這一屆觀眾XX

雖然我很喜歡陳銘還有侯漢庭


好幾次鏡頭掃到觀眾席的時候,我都能看到許多40歲以上的中年大叔大媽,不是我以貌取人,這些大概只能算是群眾演員吧。

投票機制問題太大了。180個人,如果最初的預投票出現120:60這種票數,那120這一方怎麼贏?把對面打成140:40?可能嗎?詹青雲那場,就是一開始預投票比例懸殊,毫無意外的分數上的崩盤。

如果60這一方講得好,從對面拉爭取到10%的票數,那就是120×10%=12票。而另一邊只能是60×10%=6票。

還不如就把規則定成從場上4人中選出2個你認為表現出色的的,類似我是歌手的投票機制,簡單明了。

後面1對1PK時,你覺得誰表現好就投誰。每輪清空,不累計。

說一千道一萬,觀眾投票水平不行,都是白搭。

其實直接請幾個辯論界前輩大佬來,專家打分模式就行了,非要想搞觀眾投票的噱頭。

有時間的話,慢慢更新,給每一期做一個復盤。

對中小學生或者說經濟較落後地區的孩子來說,電視,尤其是央視,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你在電視上看這麼「積極健康」的節目,父母不會說你什麼,甚至很可能非常鼓勵。你要是整天抱著手機說我在學習辯論呢,父母很可能覺得你是在偷偷玩王者榮耀。

這年頭有營養的電視節目簡直屈指可數。央視真的應該利用好自身的影響力,多做點實事。

撒貝南主持的幾個科學節目,真的辣眼睛,理科知識以及邏輯能力匱乏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很多話說出來,並不讓人感覺是在賣萌,很可愛,反而是顯得很愚蠢。

我覺得《世界聽我說》如果好好辦下去,節目影響力達到《中華詩詞大會》的高度,並不是問題。

更何況,你看了一期《中華詩詞大會》,看選手答題,並不一定能真正學到多少東西,但每一期《世界聽我說》,某些選手的發言,真的是有閃光的地方,引人深思。

我家機頂盒是能回放並且隨時暫停的。很多時候,我都會暫停下來,細細品味選手的發言思路,或者說仔細審視一下,選手的邏輯有沒有問題?如果是我,接下來會怎麼應對?怎麼反攻?

中國大眾整體上真的很缺乏邏輯能力。這些年來輿論場上的風風雨雨,很多無謂的、雞同鴨講般的論爭之所以會發生,真的與大眾的邏輯能力的低下關係密切。很多公眾事件中,不是沒有高質量的發言表態,而是很多人根本沒有能力接受整個邏輯思維的鏈條。大眾的邏輯基礎不行,看了半天看不懂,最後自然導致好文章不能傳播開來。

搞得好像我是來替節目做宣傳的……


以前在學校模擬過這個,還看過獅城辯論那場。

現在秀的痕迹太明顯了,不如以前一上就「辯」那麼爽。


不太懂都是什麼人在做觀眾,完全是反向打分啊,很扯,得分很不公平


挑選手時暗箱操作太明顯。沒經驗的統統真情,有經驗的各種花樣;第二點得分機制漏洞太大,有點像奇葩說了。觀眾預設立場太明顯,尤其是雞同鴨講拉扯的時候,觀眾會先濾鏡再投票。


我覺得吧,辯論就是要 「辯」 「論」才過癮,重在體現強大而合理的邏輯,令人眼前一亮的思想,還有兩個人對峙碰撞後的酣暢淋漓的感覺。

對於場上那些非專業的選手,動不動就講故事,真情流露的,我看的真累,還有在第二輪上來的,一張嘴就「我只是為了給大家講一個我的親身經歷」,歐呵呵,去故事會講吧。沒有代表性的例子,和類比,有時候不具備說理功能,只有輔助說理的功能,你把理說清了才能舉例子強化表達,幫助別人理解是吧,除非你的例子真的非常精彩,但沒有理可說就舉例子我真的忍不了了。還有道德啊,人性啊這些東西不適合在這種場合出現,因為什麼玩意問題都可以被這兩個詞解決但實際上什麼也沒有解決,它們背後更有說服力的根源。

而且辯論賽啊,怎麼才能像辯論賽呢,不管狀況怎麼樣,辯手最基本的氣質和淡定總是要有的吧,有些辯手那麼用力的用身體張牙舞爪去說服別人,額,我總是齣戲。

觀眾投票就不想吐槽了,節目組就算是為了照顧到各個年齡段和工作領域,也不能請這麼不專業的,,。吧,,,看見投票結果我就生氣,,,索性捂眼。。。

不過場上還是有很多有氣質有邏輯讓人佩服的辯手的,,,特別是詹青雲,我覺得很符合我心目中辯手的形象,還有很多,我就不說了,心疼他們。


本文劇透較多。分割線前少量劇透,分割線後大量劇透,提前預警。

非辯手,《奇葩說》愛好者,利益不相關:)

近幾年高質量的文化類節目不斷湧現,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大眾的品味需要迎合,亦需要培養。

辯論一直是比較小眾的領域,但它天然具有的對抗性、思辨性,使得其實它的受眾面可以很大。《奇葩說》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它並不是純辯論,為了普通觀眾的觀看興趣,引入了很多綜藝感,但事實證明是一種成功的嘗試。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觀眾從開始關注娛樂性多些,慢慢也習慣了辯手的風格,被動地也提高了自身「辯論水平」,就連肖驍都成辯手了(滑稽)。而央視作為官方開始推廣辯論,對於培養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國民,是具有深遠意義的。

說回節目本身,以普通觀眾的心態來看,2017《世界聽我說》這檔節目還是不錯的。雖然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依然有很多亮點。

先說一下它的缺點吧。

首先,最大的感受就是賽制不合理。

2V2團隊戰,很多辯題上來就有明顯的傾向性,觀眾初始投票壓倒性地倒向一邊,當然後面好往回拉,畢竟正反雙方一定都有的辯。這種情況下勝負基本上是可以預知的,對於當場發揮好卻輸了的辯手很不公平。包括挑戰辯客團環節,是在上一個環節的投票數基礎上繼續跑票的,那這又造成了新一輪的不公平,甚至可能是4次不公平。

團隊戰按觀眾跑票決定,擂主賽卻不考慮觀眾初始傾向性。

其次,觀眾投票看不懂。

話還沒說,先負一票。幾乎每個人開口前都要先丟兩三票,觀眾也是真任性。

胡說一氣,迷之勝利。有沒有點基本的邏輯?有一次連導師都忍不住發話了。

最後,節目組欠缺一點仁愛之心。

所有人初始分值都在百分之內,而觀眾有180位,事先考慮不到這種零和遊戲會導致有負分出現嗎?選手會不會難堪?稍微用點心就應該能想到,但可能為了分值小落差大更有節目效果吧。

雖然有諸多缺點,但是依然阻擋不住選手的很多亮眼表現,加上導師和嘉賓的精彩點評,節目依然可圈可點。

海選環節,雖然有大家提到的暗箱操作問題,非辯手講故事,辯手講道理,但這一點可以理解,否則真的隨機,可能會把人掛在上面,那就慘不忍睹了。而一場純辯手的盛會,對於推廣是不利的。我覺得這個環節大部分人表現都蠻好,作為一場簡短的演說還蠻好看。

排位賽,2V2里後發言的那位一般發言質量都比較高,1V1環節也都很好看。如果交鋒時間再長一些就更好了。

擂主賽,幾位擂主都挺喜歡的,基本都是理性路線(感性路線好像也難以穩定取勝)。如果能在陳述後也有交鋒環節,會更精彩。

———————————————有劇透的分割線——————————————————

詹青雲實至名歸。她是所有人里我最喜歡的辯手,最終登頂冠軍也如我所願,很開心。最後和曾銘胤對戰時抽到反方其實替她捏了一把汗,實在不好辯。但她能引申到時代洪流,並舉出動人又有說服力的個人例證,讓全場心服口服!

最後一場的楊笑楊完全就是個笑話啊……整個一個給青雲大仙做烘托的。其實藍隊有不少實力選手,最後居然讓他進總決賽,真是遺憾。其實如果倒數第二場的擂主賽,嘉賓有一位投給賽娜的話,曾銘胤也是同樣能進決賽的,那最後一場會好看很多。不過也理解嘉賓,那一場確實賽娜辯得不好,對方說的點不去回應,是硬傷,要我我也投給曾。

還有幾個喜歡的辯手,游斯彬、程若茗、賽娜、呂思墨、陳迪。前幾位都是理性派,娓娓道來又暗含強勢。呂思墨感情很充沛,表達方式也很容易得到好感,氣質落落大方,不愧主持人出身。陳迪則是有種雄辯家的氣勢,振奮人心。(不過發現陳迪的海選被刪了,連節選都沒有,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沒有海外背景)

先寫這麼多,後續有時間再更新~


我很奇怪,為什麼那些基本沒有辯論經驗的人,環節基本都是真情流露呢,而那些有辯論經驗的人按到的題就比較重知識、邏輯思維和思想了。

很奇怪,雖說之前經過了海選,但是在後面的環節仍然可以看出來他們在辯論過程中比較弱。

以情動人固然珍貴,但是關鍵是他在他說的內容有邏輯有值得傳播的思想情況下動人啊,這就比較難了吧。

最喜歡陳銘老師,永遠鼓勵隊員,永遠踏實地面對辯論


不把節目當作辯論賽來看的話其實是蠻好看的。

前幾期的演講接龍和看圖說話大多是有過辯論經驗的辯手,他們用邏輯、用觀點輸出獲得席位。還有一部分沒有辯論經驗的人用真情表達環節來講故事,故事講的固然好,可看不到一點辯論的影子,可能這樣節目受眾會廣一些,可以接受。

暴露問題更多的應該是個人積分賽的環節,問題不在選手而在觀眾或者說是賽制,觀眾的跑票看著能把人氣死,觀眾預設立場,大比分局面只要對面能說服一個人都能贏,而觀眾的評判真的是活生生的社會裁啊。

總之,說節目不好就不好在它扯上了辯論,卻又不是辯論。但很多選手觀點和切入點新穎,思路清晰,值得一看!

準備找個時間二刷 推薦看賴長生 詹青雲 程若銘 游斯彬等學長姐的環節!


看了幾期,感覺不咋地。

近來央視的很多作為我也真是服氣,幹什麼都跟風,地方台某些啥啥好聲音唱過的歌,三套的節目也跟著唱;地方台辦過的節目,央視也跟著山寨。本來地方台的節目就是抄外國的,已經炒了一遍剩飯,結果你還要炒一遍。估計是看了奇葩說比較火,也想辦個辯論節目。你說你想辦成綜藝吧,乾脆像奇葩說一樣借辯論之名,行娛樂之實,放開了玩兒(原來的《中國成語大會》倒是放得開,收視率也猛,結果停辦,央視反正是什麼節目好就停辦什麼)偏偏又不,又要保持央視的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逼格;你說你想辦辯論吧,乾脆就重新辦國際大專辯論賽,正兒八經請專業辯手來參加,樹堂堂之陣,偏偏又不,又要體現親民,要接地氣,結果弄幾個人上去講故事。說難聽點,奇葩說雖說是娛樂節目,某些論點說出來還能讓人深思,這個節目就沒幾個論點讓我感覺眼前一亮或怦然心動的,更何況選手發言還被剪輯剪得七零八落。要不你就乾脆辦個「華人故事會」吧,偏偏又不,擔心講故事逼格太低,要用辯論的形式才能體現出來,到最終,是以辯論的形式去講故事。

所以最後我很凌亂,如果是綜藝節目,為什麼節目氛圍正經到我整場看完就沒哈哈大笑過?如果是正經的辯論節目,為什麼都在講故事,邏輯到哪裡去了?如果是故事會,為什麼每個人講故事都淺嘗輒止,時間那麼少,跟辯論賽一樣還限制發言時間?

回去再看01年以成敗論英雄和金錢辯余磊的講話都比這節目有娛樂性。


也許心智初開的民眾有反方情節

我就沖著兩個人去看的,結果我詹撲街了,賴長生也撲街了,都是靠嘉賓的20分奶回金字塔尖,紅隊夢幻開局看得真是心疼

這節目時間太短觀點輸出完無法展開和深入,賴長生開新戰場都沒能好好展開來說,只能說狹隘

冠著央視的名號,形式沒有放開,雖然不像奇葩說那樣過度娛樂化,但是也要考慮這種形式的節目對於觀眾的接受程度。

哦對了忘說,受眾的口味是真難搞,尤其是battle那裡


為啥要扯上辯論,跟辯論有關係么?


推薦閱讀:

在外國的人們是怎麼知道知乎這個平台的?
現在美國的華人處境和二戰前歐洲的猶太人,有什麼相同之處?
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如何解决子女的中文教育问题?
為什麼印度尼西亞難成大器?
在集成電路或者晶元設計領域,世界上有比較知名的華裔學者或者工程師么?

TAG:華人 | 台灣 | 綜藝節目 | 留學生 | 辯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