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中」「庸」二字如何解釋?
12-31
如按照《爾雅》的解釋,中是符合,庸是規矩,中庸就是符合規矩了?求解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體也;庸者,明德也,用也。中庸者,用中也。知體能用,此謂誠於中行於外。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也。
----整理時留下-----
文質彬彬,三代之變
中也者,恰當也,讀若中靶之中,庸也者,平常也。每件事皆做到以恰當爲平常,謂之中庸。
例如比試射擊,共十次,每次皆射中頭部者為勝,不中者負。勝者中庸也,不勝者非中庸也。但若以每次皆射中心臟部位者爲勝,射中心臟部位者,中庸也,射中頭部者,非中庸也。
是故中庸也,因事而論,無一繩之準,一事恰當與否,全在己身與客觀之判斷,此需長久磨礪,故中庸曰「賢者過之,愚者不及也。」「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吾輩當敬小慎微而行修也。
順安喵~。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子曰 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之失矣。所以結合來說就是守中
何謂中,不偏不倚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儉以僥倖。富貴無所驕,貧賤不自棄,夷狄弗慕外,患難若尋常。不放肆感情私慾以喪中道。無過不及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以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即要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勿好為人師,在體人之難。第一層意義:中不偏,庸不易,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意義: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意義: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月牙山人看了下上面的回答再補充一點點吧其實中和庸各自的解釋也有很多人闡述過了,比較貼切的我覺得上面的 @李從墨 解釋更好理解。換一種說法,中庸為什麼說是至德呢,因為它就是德本身。或者可以說中庸是各個事物本身。我們可以看到儒家的理論中對於切身行己是很看重的,最終是追溯到你作為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那我們要做到中庸就是說我們要做回人本身。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說中庸很容易又很難的原因。容易是說只要做我們身為人所應該做的事就可以了,難的是你在生活中可以保證你所做的事情都是出於你作為自己,作為一個人而應該做的么?好像有點遠了,然後回答問題。做到了中庸自然就合了規矩,因為我們人就是規矩。但是只把中庸解釋成規矩未免落了下乘。希望有點幫助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不遵循法家而是儒家?
※既然善為道 為何從善難 墮惡易?
※儒生怎麼看待漢服復興運動?
※電視劇衛子夫中兄妹五個親密同坐,共同歌舞,不符儒家禮數吧?
※儒家禮樂制度中的雅樂在現代中國的傳承情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