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銀行為什麼要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 ?銀行業內人士是怎麼看的?

7月28日,A股交行漲停,帶動銀行股大漲。媒體給出的信息是「交行正在深入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並與報國務院批複」,請問如何看待國有銀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骨頭要挑最硬的啃,柿子要挑最軟的捏,這次是交行難得硬氣地主動站出來挑大樑,因為中央尚未點將,詳情只能靠猜,難免就給人無限遐想,所以它火了,火勢幾乎蓋過當紅的申萬宏源合併,原本混合所有制改革算不上新聞,從今年5月董事長牛錫明透底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強烈意願說明交行高層已經研究幾個月了,研究重點在於如何「深化」上。

首先國企本輪深化所有制改革完全是國有上市公司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不徹底的後遺症。較早提出這方面問題的是厲以寧教授,早在2006年他老人家就提出要進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具體就是「國有民營並行發展」,「除了極少數行業是國家獨資和控股以外,大量存在混合所有制是趨勢,包括法人治理結構健全的公眾持股的股份制企業以及各種基金的所有制」,厲教授將其概括為「新公有制」(這個有爭議),不過這兩年在中央「二次改革」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大背景下,特別是厲教授的好學生李總的大力推動,堪稱「二次股改」的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爭議中變為現實。

為什麼說首輪股改不徹底?舉個栗子,還是拿交行來說,交通銀行自1987年重建以來就過的無比擰巴,它在中國現代金融體制改革中創造多項「第一」,第一家全國性的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性質上就是國有四大行與以招商中信為代表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過渡段,可以說多年以來頂著股份制銀行的累,受著國有銀行的罪,論規模不如四大行,四大行突出特點是「大而不快」,走的是規模效益;若論效率又不如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市場和客戶細分上反應不夠靈敏,是管理效益路線,這種兩頭堵的境地令無法突破體制約束的交行頗感不爽,致使交行上市前夕因授信業務管理、內部風險控制上的短板屢陷醜聞。特別在信貸上方面,作為以股份制商業銀行之名行國有銀行之實的交通銀行,2005年之前有相當比例低息貸款被產能落後效率偏低的國企佔用,再加上經濟周期波動致違約率大幅飆升,交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下降到7.41%,低於巴塞爾協議8%最低標準,不良資產率為13.31%,不良貸款則有694.79億元之巨。

形勢刻不容緩,交通銀行上報股改整體方案欲以破局,並要求補充資本金,但中央把資金撥給了建行和中行,雪中送炭的反倒是社保基金和滙豐銀行(HSBC),最終交通銀行敲定以引入戰略投資者形式,社保理事會出資100億(約佔股本14%),滙豐以144.61億元人民幣獲取交通銀行19.9%的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財務重組後交通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提高到8.43%,資本充足率提高到11.62%,此時匯金公司再度出手增持,交行股改告一段落順利上市。

事情遠未結束,2005年股改紛紛以國企上市而終,股權結構多元化,已具有混合所有制經濟特徵,實際上主要還是要化解融資難來做大規模,核心問題懸而未決,比如國有企業管理層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董事會自主決策權、公司治理結構、自主經營權、市場化競爭、去行政化等,事實證明出來「混」遲早要連本帶息還,拖得越久,利息越多,長期繞道走是行不通的。話說交通銀行繼股改上市以後就更為擰巴,什麼叫混合所有制,誰跟誰混?國企中即使只有10%的非公股本它也是混合所有制,真正的混合要相對平均的混,交通銀行一季報披露交行前三大股東財政部、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香港上海滙豐持股比例分別達到26.53%、20.07%、18.70%,前十大股東中國家及國有法人持股36.27%、兩家境外法人持股比例38.77%,形成國有資本、社會資本和海外資本共同參與的股權結構,交行已經是標準均衡版混合所有制,國有持股比例四大行都低,然而迄今為止交行尚無混合所有制之實,交行管理層主要還是行政任命。別的不談,單說五大行之中的黨委,雖然首輪改革中已通過上市手段初步實現政企分離,但是黨委會、董事會、經理層大半重合,交行即是如此,黨委成員身兼公司董事又有行政級別,這種情況下董事會重大決策要敢繞道走只會讓人覺得「不懂事」,這是交行第一個擰巴之處:市場化結構行政化管理。

在此不得不贊國際老牌銀行滙豐的清醒程度,正是基於這一點,滙豐自入股交行之日起即表示,由於持股份額較低,會在公司治理方面提供一些幫助,比如風控和內部稽核,其他方面仍會按要求。起初交行或許真心把滙豐視為戰略投資者,不過金融危機以來滙豐(包括社保基金在內)基本淪為拿錢湊數走秀的財務投資者,無可否認滙豐在改善交行財務、業務和經營上所作出努力,比如交行信用卡業務採用的是滙豐的成熟技術和配套管理,交行風控在引入滙豐風險管理工具後達到近乎苛刻的地步。再改下去就砸過界了,就要觸及核心利益,什麼是核心利益?引用牛錫明原話就是「堅持國有控股地位」,以交行現有股權結構國有股減持彈性空間有限,政策不變的前提下滙豐難以越過單一外資法人持股不超20%的紅線進一步增持交行提高話語權,把混合基因的交通銀行改的不倫不類,這種擰巴集中反映在公司報表和員工荷包上,基層薪酬競爭力略低於四大行,中層感慨薪酬合理程度略不及股份制商業銀行。這正是此輪交行難以抑制改革衝動的原因。

交行存在一些問題並非孤本,在國有商業銀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義,而且四大行深化改革會比交行更加任重道遠,四大行首要解決是股權結構均衡化,目前四大行固有持股比例均高於57%,從「一家獨大」到「三足鼎立」離國資逐步套現退出實現國有資產效益最大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上一輪改革形式上都具備混合所有制經濟特徵,改多少,多大比例,改到什麼程度就是國有銀行本輪要解決的。之所以交行深改引人注目,首先交行自重建之日就有改革傳統,作為金改試點,其成功經驗在國內銀行業內具有示範效應,部分思路在四大行也可以複製,國有銀行深化體制改革一直缺乏明確時間表和具體實行方案,如交通銀行上報並得有關部門研究整體改革或將提速;其次結合交通銀行股權結構和上半年能源類央企探索實踐,打破領域壟斷、行政壁壘,降低准入門檻,引進新型戰略投資者成為首選,簡言之就是國有商業銀行放開民資入股。

上一輪股改基金可以進,外資也可以進,這回輪也該輪到民資了,確實有一部分民企不差錢,你不讓它進人家自己辦民營銀行,你有技術我有資金,你有市場我有渠道,國民互補,本來是件好事,單以目前五大行治理結構、股本狀況,民企進來難免淪為出錢的和跟班的,一句話國企要效率、民企要公平,跟民企就得談公平,不能先結婚後戀愛,不僅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完善尚需時日,更需要五大行自己拿出魄力與擔當,否則仍逃不脫為改革而改革的怪圈。


我認為當前情況下的中國搞所謂所謂的混合所有制不過是徹底改旗易幟前的分贓大會罷了,所謂的民間資本不過是權利代表而已。


做為一個交行員工,負責任的告訴你,交行任何自上而下的改革,在交行現在的發展形式和管理模式下,最終會變味。自我工作以來,是口號天天喊,精神天天學,花樣越來越多,但效果是重要指標全面下滑,基層士氣低落,中層人浮於事,高層得過且過,在現在如此惡劣的經濟環境下,難以想像交行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變化,請問一個失去基座的大廈,靠改改內部結構,能挽救嗎?


混合所有制改革,核心是民資是否有話語權。相比其它大行,交行「更好混」,看下中行,國有股東持股那麼高,讓出一點點股份,也無濟於事。在銀行業,民資持股是否有話語權呢?現實中已有的非常少。從公司治理來講,混合所有制改革最重要是民資有話語權,能夠平衡國有股東想法,能夠調動員工積極性等等,這些是表面文章還是會產生實際影響,且看看吧。


交行總是被拿來做實驗的那一個 實驗成功了再拿去給四大行享受成果 交行總說自己是五大 好笑


交行成立之初就是國有銀行改革先鋒,任務就是研究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現在只是執行下個任務.


一個是迎合最高層的意志,另一個是那些私人老闆看到交行每年賺那麼多錢,眼紅想分一杯羹唄。


熱烈歡迎工人階級的優秀代表新資產階級入主國企!


推薦閱讀:

銀行一般有幾個數據中心?是並行的還是實時熱備份?能實現無縫切換嗎?
四大銀行信用卡各自的特點、優勢?
大陸的 ATM 自動櫃員機是先取款後取卡,香港,歐洲則是先取卡後取款,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的設計?
銀行與銀行之間的現金是如何流轉的?
如何看待2016/9/6借貸分離政策執行對金融支付業的影響?

TAG:銀行 | 改革 | 交通銀行 | 混合所有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