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阿根廷存在大量納粹同情者?
看央視的紀錄片大量的納粹德國軍官逃亡阿根廷,阿政府也給與庇護的原因是什麼?
具體參看 軍事歷史研究 2006年第二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阿根廷與納粹德國的關係初探》(曾強,夏正偉)文章中總結為五個原因:
1. 首先, 阿根廷是一個移民國家。到 20世紀 30年代末, 阿根廷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具有德國和義大利血統, 其中德裔約 25萬。經過長期在阿根廷的生活, 他們已逐漸融入到阿根廷社會的各個領域, 同時, 他們對他們或他們父輩的祖國---德國, 仍然懷有強烈的休戚與共的感情, 再加上納粹德國蠱惑人心的大量宣傳, 容易形成一股很強的親軸心國勢力。因此, 如果阿根廷向德國宣戰, 單單在生產領域所造成的消極影響就可能會導致社會的混亂。即使不宣戰, 僅僅是斷交, 這些德裔也可能會起來給阿根廷造成危害。
2. 從經濟上看, 阿根廷以出口初級農產品 (肉類、羊毛、皮革、穀物等 ), 進口工業產品為主, 其進出口市場主要在歐洲, 工業基礎薄弱, 國內投資、信貸等對歐洲依賴程度高, 因此阿根廷經濟易受到世界貿易市場波動及國際局勢的影響。二戰爆發後不久, 德國佔領了西歐, 英國對歐洲大陸實行海軍封鎖, 這對阿根廷經濟的打擊是巨大的。貿易驟降, 出口在1940年收縮了 20%; 1938 年, 阿根廷的出口 40% 銷往西歐, 而 1941年這個比例下降到了6% 。雖然阿根廷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市場---英國依然進口大部分的阿根廷的肉類, 但阿根廷的糧食卻進不了西歐大陸, 從而導致大量農產品積壓。與此同時, 英國擁有的出口物則越來越少, 無力向阿根廷出口對當地工業有用的貨物。結果, 阿根廷的出口收入在戰爭期間始終以「英鎊餘額」(只能用來從英國和英帝國內購物和向英國債權人付款, 也不能用英鎊餘額清償債務或把其兌換成美元 )的形式積壓、封存在英國, 阿根廷人根本用不著。由於阿根廷農產品結構與美國相似, 美國對阿根廷的農產品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太平洋戰爭爆發後, 美阿在建立泛美同盟上的嚴重分歧, 再加上阿根廷拒絕對德宣戰, 兩國的經貿合作進展緩慢。英國對阿根廷的經濟統治、美國對阿根廷農產品的歧視性措施, 引起了阿根廷的不滿, 國內反英、反美勢力高漲, 納粹反西方民主制度的虛假宣傳得到了國內民族主義者的附和。戰前阿根廷與德國每年的貿易額很大, 德國充分利用阿根廷依賴對外貿易和歐洲市場的弱點。當時面對外國市場日趨萎縮, 國內的剩餘產品愈積愈多, 阿根廷急於在德國開闢市場, 與德國通商。德國大量購買商品暫時緩和了阿根廷的銷售困難。不過, 阿根廷所獲貨幣, 是以」補償馬克「的形式存入德國銀行, 不能在國際上流通, 只能用於從德國購買商品。二戰爆發後, 阿根廷政府面臨兩難的困境。一方面, 阿根廷不能倒向軸心國, 那樣會有失去英國市場的風險, 」英鎊餘額「很可能付之東流; 同時, 美國及拉美市場將徹底對阿根廷關閉, 而使其在西半球陷於孤立。另一方面, 在經濟上, 阿根廷也不能與納粹德國決裂, 那樣將會喪失整個西歐大陸市場, 「補償馬克」帳面餘額同樣將等同於廢紙, 尤其是在納粹德國席捲歐洲、節節勝利之時。同時, 也基於對未來戰局的發展難於把握。按照當時形勢, 阿根廷政府認為選擇中立最符合自身的利益。阿根廷的中立政策也得到了交戰雙方英國和德國的默許。因為, 英國在阿根廷有著廣泛的經濟利益, 英國人擔心如果阿根廷完全接受泛美主義, 美國將損害英國在阿根廷的利益。因為之前英國人為了讓美國參戰, 在拉美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如果讓美國勢力在美洲再擴展到「合恩角」(南美洲最南端 ), 英國人將喪失幾乎所有在拉美的利益, 這是英國不能接受的。同時, 戰爭爆發後英國也越來越依賴阿根廷肉類和雞蛋等的供應, 而游弋在大西洋的德國潛艇不會攻擊阿根廷的運輸船, 這對英國是有利的。因此, 英國人也傾向於支持阿根廷中立。同樣, 納粹德國從自身利益和將來考慮, 當然希望阿根廷保持「中立」。
3. 納粹德國在阿根廷的滲透。阿根廷是納粹德國實現控制拉美、並使之成為」納粹保護國「的野心計劃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在經濟上, 德國需要拉丁美洲供給的主要物產等,這些產品主要從阿根廷進口。德國以輸出工業品, 交換其物資。到 1940 年, 德國對拉丁美洲的總投資額達到 9億 6900萬美元, 其中有 5億 4000萬美元在阿根廷。當時阿根廷資產階級中有些人與德國企業的貿易和金融關係密切, 所以他們也傾向於支持納粹德國。在思想意識上, 德國通過在阿使館、外交使團、金融機構、出版機構、無線電廣播、學校和團體積極開展納粹宣傳活動, 並把這些機構作為間諜活動的中心。同時, 大量德國移民的存在, 營造了有利於納粹滲透的氣氛, 納粹利用他們的民族情感, 廣泛宣傳希特勒的」大德意志「思想, 建立各種組織, 發展納粹黨徒, 進行秘密活動, 使之成為」第五縱隊「的基礎。到 20世紀 30年代末, 阿根廷就有 102個納粹組織, 40000名納粹黨徒, 僅在布宜諾斯艾利斯, 就有 400個納粹黨支部在活動。在阿的德國企業, 必須把其利潤的 10%, 作為當地納粹組織的基金。在阿根廷軍隊中, 德國也能施加很大的影響。二戰爆發後, 納粹德國利用阿美在泛美同盟上的矛盾, 大力爭取阿根廷, 並許諾: 「戰後的歐洲市場」將會向德國的朋友們開放, 這對以歐洲市場為主要貿易對象的阿根廷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此外, 在軍事上, 阿根廷一直有著在拉美充當領導角色的夢想, 為了克服現實的軍事弱點, 阿根廷在發展民族軍火工業的同時, 需要大量擴充軍備, 而大部分武器進口只能仰賴於納粹德國。
4. 民族主義在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阿根廷政治中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潮流。民族主義思想伴隨著 30年代經濟蕭條在阿根廷迅速擴散。民族主義者的主張表現在許多方面:他們要求阿根廷經濟獨立, 發展民族工業, 擺脫對西方國家的依附, 反對帝國主義對阿根廷的經濟控制; 要求政府根除那些以階級仇恨和無神論為依據的學說; 主張在學校重新實行宗教教育; 反對共產主義, 抵制自由主義, 執行反親猶太人的政策。阿根廷民族主義運動所包含的思想很容易與希特勒法西斯理論和法西斯思想合拍。當時在一些知識分子和軍官中有一股同情納粹主義的反帝國主義、反寡頭的民族主義傾向。這些激進的民族主義者, 甚至把自由民主與在幕後操縱政治制度以使政治制度為自己利益服務的寡頭政治等同起來。他們認為, 納粹德國可以成為反對英美帝國主義的盟友。同時, 他們也不願意放棄歐美市場, 因為這對於阿根廷經濟至關重要, 所以要求政府在盟國和軸心國之間持中立的外交政策。
5. 阿根廷與美國的關係。阿根廷主張拉丁美洲一體化, 反對美國插手南美事務, 特別反對美國干預阿根廷內政。阿根廷政府害怕美國在美洲大陸上稱霸比害怕軸心國獲勝還厲害。阿根廷在歷史、文化和經濟方面主要是與歐洲聯結在一起的。阿根廷只有維持同歐洲的貿易, 才能保持它的經濟地位, 並相信因此才能保持它政治上的獨立, 實現它領導南美大陸的野心。1941年至 1942年, 阿根廷政府領導人深信軸心國將會獲勝並在經濟上控制歐洲。因此, 在他們看來, 阿根廷有必要保持同希特勒的友好關係。阿政府認為, 以美國為主導的泛美同盟只能會助長美國在拉美的勢力擴張, 使拉美各國成為美國的附屬國。因此,美國與拉美簽訂的貿易協定和種種許諾只適用於戰爭的非常時期, 是暫時的和權宜之計, 一旦戰爭結束, 就會失去效力, 是沒有保障的。由於阿根廷戰時拒絕與德國斷絕關係, 也就沒有從美國的「租借法案」等對外援助中得到多少好處。而一直被阿根廷視為在南美最大的對手---巴西, 在美國的援助下, 迅速發展壯大, 並改變了地區勢力平衡。阿根廷當局對此十分恐慌, 由於阿根廷在拉美充當領導角色的理想有可能就此破滅, 再加上阿根廷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也未取得成果, 國內反美暗流涌動。這一切使得阿根廷採取「積極中立」, 倒向軸心國。@未來的回答不錯,我是道聽途說,en阿根廷的白人比例很高,混血少,血統比較純,所以阿根廷人比較歧視巴西,墨西哥這種血統比較不純的民族,這些理念跟納粹應該比較合拍。
因為真實的歷史是:納粹當時在西方大受歡迎,即便搞大屠殺也無妨,只是後來納粹失敗了,西方國家大量跟納粹撇清關係,痛斥德國。 嚴格來說,納粹就是西方人的共業,生命共同體。
西方一直想掩蓋這個事實
最高票提供了很多信息。很值得一看。
在我個人看來的話,因為阿根廷自20世紀初之後,民族主義愈來愈強烈。尤其是在軍隊裡面,很多人秉持了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他們對於同是民族主義思潮的納粹抱有某些好感並不奇怪。而在1943年政變之後,阿根廷主政者都是軍人。(庇隆也是軍人出身),他們執政,自然對於納粹逃亡者來說,是比較便利的。阿根廷,民粹主義最後的樂園不是白叫的。每次各種行業罷工都喜歡到 9 de julio上鬧鬧,玫瑰宮前面搞搞。越是底層的人越看不起有色人,對美國趨之若鶩,BA的美國使館居然是美國在全世界第二出簽多的大使館(第一是北京)。剛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時候,遇到一個抗議,是說最近煤氣費漲的太厲害了,大家於是就相約在某個周四的晚上八點站在陽台上敲鍋蓋。然後煤氣的價錢就下降了。
去過阿根廷的人都知道那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
推薦閱讀:
※在阿根廷、智利、秘魯生活是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阿根廷對中國人簽證要求這麼嚴格?
※南美經濟情況到底怎麼樣?具體的說
※巴薩隊的梅西為什麼遠比阿根廷隊的梅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