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理性與信仰衝突嗎?為什麼佛教是最理性的宗教?


謝葯 - -

關於理性和信仰的關係,從我個人理解的和研究方向,有一個詞可以很好的說明這兩者並不一定是截然對立的——理性神秘主義。這個詞在基督教傳統中範圍非常之廣,甚至可以用來涵蓋基督教的神秘主義(mysticism)傳統。在這種傳統中,理性不一定是與信仰對立的,相反理性也是可以引人走向上帝的階梯。

需要說明的是,就我個人的理解,我們所謂的「理性啟蒙時期」的「理性」(這是現代人語義上的理性),與在「理性神秘主義」中的「理性」有著既不同又相關的意思。前者傾向於認為,我們的理性足以解釋一切的疑問(譬如,像黑格爾哲學那樣的人類理性的Leviathan,我用這個詞來形容其碩大無朋,並意在消解宗教上的上帝。);後者則以基督教神學為代表(我認為佛教也表現了類似的觀點)認為,人的理性不論是從整體上,還是在個人上都是有限的——基督教認為人是陷於「罪性」之中;佛教認為人是陷於「我執」之中。前者會認為,人類理性之外別無他物,我們不需要藉助一個「外在的」概念來幫助我們思考;後者會認為,人類理性是局促的,若是不追溯到理性的外在「源頭」,我們是斷然無法讓理性正常工作的。

這也就是說,實際上在歷史之中,基督教和佛教都發展出了一整套應用理性的方式。不過這套方式都是建立在「理性之外」仍然有一個更為高級的源頭(上帝也好;佛陀也好)。宗教認為它是超越理性的,不過它未必是以破壞理性的方式發揮作用,相反它會協助理性走向自身(「進天國」或者「入涅槃」都不是一個理性的狀態,而是一個超理性的狀態)。

信仰在宗教中也是需要理性訓練的,學習相應的宗教知識才可以達致。很多人認為自己的個體信仰就等同於這種「理性狀態」(覺得自己已經理解這個宗教了),這其實是不太準確的。如果沒有一定的宗教知識做基礎,信仰只能是很不成熟的。對宗教缺乏了解的人來說,他們也容易以這樣的案例來否定宗教中的理性的緣由。當然,在中國目前的狀態下,確實很多信教民眾缺乏這個教育。

--------------------------------------------------------------------

說了這麼多,實際上我已經間接的回答了第二個問題。

說某個宗教是最理性的,那不如說宗教就是某個黑格爾哲學體系的異化——沒有一個宗教本質上是理性的。不過這也不說明宗教是排斥理性的。就如之前說過的,上帝(基督教神學的理性神秘主義傳統)和佛陀(佛教中也有「般若部」這種非常強調哲思的經典)不反對人使用理性進行認識。反過來,即便從理性主義者的角度來說,經歷過當代的後現代批評之後,也會說人的理性本身是有限的,我們其實也很難對「理性之外」的內容進行真假判斷。

當然,題主也可能想問,佛教對於理性訓練水平是不是最高的?我不這麼認為,不過肯定「最高之一」。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道教的理性訓練水平都很高的,在我看來大家彼此只是方式不同,絕談不上高低上下。

-------------------------------------------------------------------

對於宗教上定義的異議,我接受,但出於篇幅和複雜性的考慮,我並不打算予以回答。請有異議的人,請先把觀點放在「理性」之上,而不是「神」或者「佛」的定義。因為本答案的旨趣不在於提供某種佛教和基督教的無可置疑的對比,而是我認為佛教和基督教同時都具有各自的理性傳統,並且不認為理性和宗教相違背,也不認為佛教是所謂的最理性的宗教。


嚴格來講,信仰是反理性的。這個答案主要從信仰層面出發來談。

信仰這個詞如今已經被用濫了,在進行論述之前很有必要先確定一下信仰這個詞的內涵。現代漢語對信仰一詞的解釋是這樣的「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其相信和尊敬」。從這個解釋來看,信仰似乎等同於相信和敬仰。然而這樣確實是把信仰從一個有著神性光輝的詞強行拖入人道。

信仰跟相信其實有著天壤之別。

比如,你說我相信桌子上有一個蘋果,這時你「相信」的前提是你「看到」;再比如,你說我相信他是一個好人,這是你「相信」的前提是你對這個人的認知和判斷;一言以蔽之,相信都是有理性推理為前提的。可是當你說我信仰上帝,或者我信仰共產主義時,你的前提是什麼呢?你看到上帝了嗎,或者你看到共產主義的生活了嗎?顯然沒有,所以,當你說「信仰」時,這個詞的重量遠遠超過了簡單的「相信」。

或者可以這樣說,因為看見而相信,因為推理而相信,都不能算是信仰。

當有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時,很多人站起來反對:你看那古剎禪院遍地,你看那香火鼎盛,你看逢年過節,搶頭炷香的人群,都能上新聞頭條;你再看,那許多店鋪,供著財神,關爺,誰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呢?可是,那高高在上的菩薩,彌勒佛,神明們,聽到的都是些什麼呢?總結起來怕是也無非四個字:升官發財。如果這也算是懺悔,那隻能說連神明也是全天下第一大貪官了:你給我上香,我給你發財;你給我上香,我給你陞官;你給我上香,我給你因緣;你給我你上香,我給你送子。

這是出於對現世的利益的「信仰」,是功利的信仰。這樣的信仰有著另兩個詞來表達,那就是——賄賂。當然這些人目光短淺,只關注現世。還有一類人,關注來世的幸福。

《金瓶梅》中的西門慶,雖然壞事做盡,卻也大發慈善修建廟堂,為自己積陰德,而且居然也成功了,來世又生在一家富豪府中,享盡榮華富貴。當然這是小說的藝術設計,如果現實中的神明也是如此,那還會有人去相信嗎?雨果在《悲慘世界》里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一毛不拔的富豪在教堂里聽了一個傳教士的佈道,這個傳教士將地獄講得萬分恐怖,富豪為了避免下地獄,開始「行善」,他給七個乞丐分一個蘇的錢。德高望重的福來主教看到後對旁人說:「看吶,他準備買一個蘇的天堂呢。」

這些都是赤果果的賄賂,算不得信仰的。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信仰呢?

真正的信仰,當然是純粹的,當然是要剔除這些雜質的。真正的信仰是走向內心的深處,尋求心靈的對話,而不是走向外出,尋求世界的繁華。《聖經》上說,世界不是屬於你們的,是屬於魔鬼的,而天堂才是你們的家。這也是教導人們,不要太關注外在,若得了全世界,而丟了性命,那又能怎樣呢?

真正的信仰,同時也是反理性的。它不可能靠人類的理智來得到,正如上文所說,那些靠利益,或者現世的恩惠,或者來世的幸福,或者永久的生命,或是擺脫輪迴的慾望,所有的這些都不能成為信仰的根基。因為任何這些東西,都會玷污信仰二字的同時玷污神的神性。因為神不是在做買賣,不是用金錢、幸福、永生來收買人的靈魂的,如果這樣,那上帝與魔鬼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真正的信仰,不能靠推理來作為根基。

信仰的後面沒有支撐物,信仰就是信仰。就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信仰某種程度上就是這裡的「法」,就是那指向月亮的手指。

既然所有信仰都是反理性的,那自然也就沒有誰的理性最強之說。

---------------------------------------------------------------------------

宗教問題過於敏感,以上答案主要是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歡迎探討不同意見,人蔘攻擊自覺滾粗。


謝邀。

佛教說無我,其實是說無「我性」,意思是萬物並沒有一個確定的自我存在。比如人,肉骨血和合,

時刻代謝;加上意識,而意識也是遷流瞬變。當我們說我時,其實說的是一個和合體;當我們說我時,其實這個和合體已經在變化了。

其他一切都是如此,你說山,山也是和合而成,也時刻在變化,只是這種變化,是我們難以察覺的。

你看,這難道不理性嗎?當你真實了解了佛教中的那些概念,了解佛法的內容,你就會發現原來它是如此科學,不是說信仰,而是說真實義。

而信仰,這個詞本就是以感性為前提而造的,你說它跟理性怎麼能不矛盾。但你也可以理解為,基於認知缺陷的情感認同,這就是理性和感性摻雜在一起。比如有些學佛之人,一邊理性地學習佛理,一邊感性地以佛陀為偶像,督促自己精進。

這時候理性和信仰就和諧共存著。


誰告訴你佛教是最理性的宗教的?你去問問基督教信徒答不答應?

理性和信仰當然是衝突的,不管分析得多取巧,說白了就是,理性的人不會深信有觀音菩薩這種毫無存在證據的生物會關注他的一舉一動並保佑他,談到原始佛法么,也不會相信輪迴轉世,業力繼承,一切唯心造等等等等。

佛法是你先認同它的很多很多基本設定以後才開始弄得好像理性思辨似的,如果你不相信它的前提基礎,那整個一套思想系統都不能成立。事實上它也確實沒成立過,心理學發展到了今天,佛法所說的意識分類的等等古代心理學理論完全沒能被確認,坦白說就是想得不太對。


木木老師來啦~

簡單回答一下第一個問題;至於第二個問題,就見仁見智啦~

答案:理性和信仰並不衝突。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大家往往會認為二者是衝突的。

這是為什麼呢?為了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釐清一下相關的概念(當然每個人對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這裡只說說木木老師的觀點)

------------------------------------

首先我們需要設定幾個初始條件(後面木木老師將會說明這些初始條件是可以改變的)

一、人是主體性的存在(更具體地說,「我」是主體性的存在)

二、人的主體性表現在兩個方面:理性和經驗。具體而言:

1.所謂理性,指的是人們可以依據某些公理,通過演繹推理來構建抽象的內在世界

2.所謂經驗,指的是人們可以依據特定實踐,通過歸納總結來解釋具象的外在世界

三、理性的運作方式

根據上述的設定,理性是一種過程、一種工具,而不是一個對象(後面木木老師會說明理性可以是一個對象),其最簡單的表現是三段論的邏輯推理(演繹的一種形式):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只要大前提和小前提是正確的,且論證的方式符合三段論中的24種設定,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結論。換句話說,這個過程具有不可證偽性,但是大前提和小前提有可能是錯誤的。所以為了保證結論的正確,我們不僅要保證論證的過程是正確的(符合理性),還要保證大小前提是正確的,而大小前提又可以作為更之前的大小前提的結論。於是我們不斷向上追溯,最終必然有一個終極的正確的前提,我們把那個前提叫做「公理」,它是不證自明的。反之,如果我們找不到這樣的終極的前提,我們的理性世界的所有的結論就沒有了保障,就算其符合推理的過程,也不一定是正確的,這樣的理性世界就崩塌了。

四、經驗的運作方式

根據上述的設定,經驗也是一種過程、一種工具,而不是一個對象(當然大家也可以認為經驗是感知後的結果,這個只是定義上的差別而已),其最簡單的表現就是我們通過感官,來感知整個世界。雖然從長期上看,人可以通過其他工具,拓展自己的感官的能力,使得自身所感知的外在世界趨向於無限;但是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空內,人的感官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換句話說,在任意一個時空節點,人只能感知到感官(無論是否得到工具的強化)所能感知到的世界。由於這些感知是零碎的、混亂的,人會運用歸納法將它們加以簡化(即俗話說的「總結經驗」,這裡的經驗是對象不是過程;而木木老師將「總結經驗」這個過程稱為經驗)。但是由於歸納法是基於現有的感知的結果的,因此我們無法知曉,在下一個事件發生之時,它是否會符合我們之前的感知(俗話說「符合經驗」),這意味著經驗這個過程本身具有可證偽性。

五、理性和經驗的結合

人的主體性是統一的,而不是分散的,這意味著人的理性的過程和經驗的過程是相互重合的,由此人類得以認識這個混亂不堪的世界,於是就有了以下幾個步驟:

1.人通過感官感知外在世界,通過歸納法對既有的感知進行總結(經驗的過程)

2.將總結的成果作為頭腦中的前提(從經驗轉向理性)

3.在大小前提的基礎上通過邏輯推理得出特定的結論(理性的過程)

4.將特定的結論與新的感知加以比照,如果正確則強化之前的感知,如果錯誤則進一步歸納總結(從理性轉向經驗)

如前文所言,其中第2-3步是不可證偽的,而第4-1步是可證偽的。

六、信仰是什麼

1.如前文所言,理性的過程最終會訴諸一個初始的前提,即「公理」,而這個「公理」是不證自明的。但是由於理性和經驗是相互結合的,因此這個「公理」具有一個現實的來源,即它一定是終極經驗的結果,我們把這個「公理」稱為信仰。

2.「公理」是可以改變的,而且公理的改變與理性的過程無關,而跟終極經驗的結果有關。這意味著,人的信仰也是可以改變的,而人的信仰之所以改變,也跟邏輯推理無關,而是跟自己生命中的巔峰體驗有關。所以在世俗生活中我們往往會說,某件事情讓我們信仰破滅了,而不是理性的過程讓我們的信仰破滅了。進一步地,信仰是一個對象,而理性是一個過程,兩者並不是一個次元的東西,並不存在衝突。

七、如果理性是一個對象呢?

當理性作為一個對象的時候,理性就成了一個「信仰」,換句話說,是「我相信理性」(這裡的理性是一個對象),而不是我根據邏輯推理論證理性這個對象是正確的(因為需要大小前提,而這個大小前提其實來自於人的經驗)。

八、為什麼有時候有的人會覺得信仰和理性是相互衝突的?

1.一般而言,人主體性的兩種表現在權重上是有很大區別的,絕大多數人「走心不走腦」,更加註重的是外在的感知,而不是內在的推理。在這種情況下,人的「信仰」會隨著經驗的過程不斷擴大,而理性的過程則遭到了壓縮,最終就是憑藉著感官和信仰活著(這就是俗話說的「體悟」)。

2.但是越是受過訓練的人,其理性的過程所佔的比重就會越高,很多「信仰」都會不斷地被砍掉,取而代之的是某種終極信仰的一個邏輯推理的結果。

3.換句話說,任何人都有「信仰」,只是大小多少而已。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會理性的過程。

九、木木老師的總結

以上所有的內容都屬於木木老師的「信仰」。裡面有很多邏輯衝突,概念不明的地方,希望大家「體悟」一下。


2017.8.31更新:

人的境遇與習慣不同,那麼能接受的法門是不同的。佛教在中國也分為許多宗派,各派別側重點不同。與科學最類似的是唯識與中觀,可以了解一下《瑜伽師地論》等經典。這些派別的理論是比較晦澀的,但也一定是嚴謹的。

信仰與理性並非方枘圓鑿,理性的信仰稱為正信,盲目的「信仰」稱為迷信。

有人提到了傳習錄,王陽明的心學我只是稍有涉獵。格物致知,在佛教的修行次第中,應該是比較靠前的,意即後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答案並非自誇,只是陳述事實:佛教本身就是一種理性的教化。知乎作為一個優秀的平台,我很久之前就開始用,隨著體量變大,優質內容越來越少,這是人多了之後的必然,普羅大眾就是這樣的。同樣,對於佛教,普羅大眾必然只能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還不一定理解的正確。

原答案:

你可以嘗試讀一讀《楞嚴經》。再對比一下世界上宗教的教義。

我已經完全為楞嚴經里嚴密的說理所折服。

同時在字裡行間體現出的悲憫,阿難尊者一次又一次詢問世尊,世尊不厭其煩的解釋,從現象總結到路途指引,慈悲與智慧俱全。

信解行證。信了還不夠,要允許有疑問,直到搞清楚明白,親自實踐了,親證「確實是這樣」。然後循序漸進。這是很理性的。


以下言論出自弘一法師。

一、佛法非迷信

  近來知識分子,多批評佛法謂之迷信。

  我輩詳觀各地寺廟,確有特別之習慣及通俗之儀式,又將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內,謂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異之現相,也難怪他人謂佛法是迷信。

  但佛法本來面目則不如此,決無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儀式莊嚴,規矩整齊,實超出他種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與以正信,豈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故知他人謂佛法為迷信者,實由誤會。倘能詳察,自不至有此批評。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宗教,此說不然。

  佛法與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茲不詳述。應知佛法實不在宗教範圍之內也。


三、佛法非哲學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哲學,此說不然。

  哲學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測而得之某種條件即謂為真理。其結果,有一元、二元、唯心種種之說。甲以為理在此,乙以為理在彼,紛紜擾攘,相非相謗。但彼等無論如何儘力推測,總不出於錯覺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見象之形狀,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謂是為象之全體。故或摸其尾便謂象如繩,或摸其背便謂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謂象如地。雖因所摸處不同而感覺互異,總而言之,皆是迷惑顛倒之見而已。

  若佛法則不然,譬如明眼人能親見全象,十分清楚,與前所謂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須親證「真如」,了無所疑,決不同哲學家之虛妄測度也。

  何謂「真如」之意義?真真實實,平等一如,無妄情,無偏執,離於意想分別,即是哲學家所欲了知之宇宙萬有之真相及本體也。夫哲學家欲發明宇宙萬有之真象及本體,其志誠為可嘉。第太無方法,致罔廢心力而終不能達到耳。

  以上所說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學,僅略舉其大概。若欲詳知者,有南京支那內學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一卷,可自詳研,即能洞明其奧義也。

  四、佛法非違背於科學

  常人以為佛法重玄想,科學重實驗,遂謂佛法違背於科學。此說不然。

  近代科學家持實驗主義者,有兩種意義。

  一是根據眼前之經驗,彼如何即還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經驗不足恃,即用人力改進,以補通常經驗之不足。

  佛家之態度亦爾,彼之「戒」「定」「慧」三無漏學,皆是改進通常之經驗。但科學之改進經驗重在客觀之物件,佛法之改進經驗重在主觀之心識。如人患目病,不良於視,科學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則努力醫治其眼以求復明。兩者雖同為實驗,但在治標治本上有不同耳。

  關於佛法與科學之比較,若欲詳知者,乞閱上海開明書店代售之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學英國,在理工專科上迭有發見,為世界學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創立新理論解釋佛學,因著此書也。

  五、佛法非厭世

  常人見學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與世人罕有往來,遂疑佛法為消極的、厭世的。此說不然。

  學佛法者,固不應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決非是冷淡之厭世者。因學佛法之人皆鬚髮「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為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弘願,不惟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雖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學以預備將來出山救世之資具耳。與世俗青年學子在學校讀書為將來任事之準備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謂佛法為消極厭世者,實屬誤會。


六、佛法非不宜於國家之興盛

  近來愛國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謂佛法傳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此說不然。

  佛法實能輔助國家,令其興盛,未嘗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國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統一興盛其國家。其後婆羅門等舊教復興,佛法漸無勢力,而印度國家乃隨之衰亡,其明證也。

  七、佛法非能滅種

  常人見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滅種。此說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為僧尼,此實極少之數。以外大多數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與他教之牧師相似,非是信徒皆應為牧師也。

  八、佛法非廢棄慈善事業

  常人見僧尼惟知弘揚佛法,而於建立大規模之學校、醫院、善堂等利益社會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學佛法者廢棄慈善事業。此說不然。

  依佛經所載,布施有二種,一曰財施,二曰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為主,故應多致力於弘揚佛法,而以餘力提倡他種慈善事業。若在家之佛徒,則財施與法施並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作種種慈善事業,近年以來各地所發起建立之佛教學校、慈兒院、醫院、善堂、修橋、造涼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錢、施棺等事,皆時有所聞,但不如他教仗外國慈善家之財力所經營者規模闊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經濟學者,謂人人能生利,則人類生活發達,乃可共享幸福。因專註重於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惟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於人類,此說亦不免誤會。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礙於職業,士農工商皆可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議。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觀之,似為極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蟲。但僧尼亦何嘗無事業,僧尼之事業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間接直接有真實大利益於人群者正無量矣。


十、佛法非說空以滅人世

  常人因佛經中說「五蘊皆空」「無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說空。若信佛法者多,將來人世必因之而消滅。此說不然。

  大乘佛法,皆說空及不空兩方面。雖有專說空時,其實亦含有不空之義。故須兼說空與不空兩方面,其義乃為完足。

  何謂空及不空。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雖知無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雖努力作救世之事業,而決不執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實了解,乃能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作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也。

  又若能解此義,即知常人執著我相而作種種救世事業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間促,不徹底。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於佛法之空義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業乃能圓滿成就也。

  故知所謂空者,即是於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之建設乃得實現。

  信能如此,若雲犧牲,必定真能犧性;若雲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堅堅實實,勇猛精進而作去,乃可謂偉大,乃可謂徹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須向空上立腳,而再向不空上作去。豈是一味說空而消滅人世耶!


因為「佛教」本來就不是宗教。

用引號是因為佛教這個詞本來就是方便的說法。叫「佛法」可能更好。

那些看上去宗教感很強的部分都是後來發展出來的善巧。


1,這輩子我要當霸道總裁!

2,下輩子我要當霸道總裁!

哪個更理性?


主要是古代的幾次「滅佛運動」把佛教治服了吧


中國人了解的佛教,都是大乘佛教(無論是漢傳藏傳),這個宗教完全就是個打著佛陀旗號收智商稅的宗教,就像道教是個打著老子旗號的宗教。真正的佛教確實是個理性的宗教。工業神教教徒不用聽到就高潮


有感而發,可能文不對題哦

一、理性真的可靠嗎?

人類創造了計算機,計算機擁有一定程度的「理性「:它能自動運行一些程序,完成一些看似高難度的運算……

那麼,計算機認為:我既然可以用理性做這麼多牛逼的事,那麼我也可以用我的理性獲取真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是不是很可笑?

計算機可以理解你寫的程序,可以根據你寫的程序做出一些智能化的事兒,但他無法獨立理解你的世界。同樣,人類和人類的理性是宇宙的創造物,那人類就無法通過思維、理性去真正理解整個宇宙。

二、宗教提供了可能性

許多宗教里說的不一定經得起理性的推敲。況且,宗教根本沒必要符合理性。

宗教是什麼,有兩種可能,都不是靠理性來的。

A:宗教是高維度的上帝通過人世間的先知們所傳播的一套獲取真理的理念和方法,不是人類的思維裝置所能理解的(你理解不理解不重要)

B:宗教是人類出於心靈慰藉而臆想出來的自欺欺人的世界觀。

假定兩種可能性各佔一半。

我傾向於相信A:宗教是一套獲取真理的理念和方法。

於是我去實踐:先相信你的理念,然後用你提供的方法去實踐驗證。

各大宗教的理念大同小異:有一個偉大的力量創造了宇宙和人類,只有順應並融入這個力量才是人類的終極目標。

好,為了臣服和融於這個力量,各大宗教都提供了方法:道家有許多秘而不宣的修鍊法門,佛家有坐禪,印度宗教有瑜伽冥想,基督教有祈禱……

假如我實踐了一輩子,結局也是兩種:

A:開悟啦,明了宇宙萬物奧秘,與上帝合一啦(天人合一)。一句話:賭贏了,賺大了!

B:好像還是凡夫俗子哦,但我不做壞事,內心比較安定,心裡有個寄託也挺好的,嘿嘿。

這一輩子就算你賭輸了,但,你有輸什麼嗎?你有因為宗教信仰變得更不幸福嗎?

總之,宗教不會讓你的人生更壞,但卻能給你帶來幸福,甚至超凡入聖的可能性。假如你可以不費錢不費力天天買彩票,何樂不為?(哈哈,我是實用主義者~)

註:本次討論不包括一些邪教,或者正統宗教里所的錯誤人為觀念(各大宗教發展了幾千年,難免有糟粕)

三、實踐

首先,正如我們現在看到的,你可以看見我,我可以看見你。 

我可以看見這盞燈。我說:「噢,這是一盞燈」。這意味著我不是那盞燈,因為我可以看見它。

接著,「我可以看見這個房間」--或者說這是一個房間。這意味著我可以看見這個房間。那就是說我不是這個房間。

「我可以看見這雙手」。所以我不是這雙手。

現在我說:「我可以看見這個身體」。所以我不是這個身體。

「我可以知道我的思想」。那麼我不是這個思想。 

所以有一個東西在那兒知道--它是超越思維的--那就是你的本來面目,是它在看、認知和了解。那就是駐於你心中的,由你的心反映出來的靈。

在梵文它被稱為Atma(真我)...

——————— 來自印度靈性導師 Shri Mataji Nirmala Devi

我相信的觀念是:

身體+記憶+思維+情感,不是真正的我。

通過基於印度三脈七輪修行理論的靜坐法,總有一天會讓人明白自己的真實身份是什麼。

其實佛家裡的修行方法跟這個也很相似:打通了中脈,人就能開悟了!

上張圖吧……

縱觀下自己的答案,好像挺沒邏輯的 ==!好吧,我的本意不是說服誰,沒邏輯就沒邏輯吧。


即便是把怪力亂神之大乘批判一番的南傳佛教,談到的「無始以來的無明」、「輪迴」、「涅槃」是超驗的。這就是不理性。


理性來自思維,信仰有時候也來自思維,信仰也分為頭腦中的信仰和來自人性本身內在所需要的真理,通過我們的良知,通過我們內在的純真去體會什麼才是信仰,或者說,也許我們更應該去探索做為人類應該如何正確的生活。


理性與信仰衝突嗎?為什麼佛教是最理性的宗教?

這問題很有意思。我在看到我關注的Johann回答了之後,越發的覺得這問題有意思。

忍不住食指大動,胡說八道一番。

首先,理性是什麼?

在哲學中,理性是指人類能夠運用理智的能力。相對於感性的概念,它通常指人類在審慎思考後,以推理方式,推導出符合邏輯的結論。這種思考方式稱為理性。

引自維基百科中文版:理性

Rationality is the quality or state of being reasonable, based on facts or reason.

[1]

Rationality implies the conformity of one"s beliefs with one"sreasons to believe, or of one"s actions with one"s reasons for action.

引自維基百科英文版:http://en.wikipedia.org/wiki/Rationality

這就很有意思了。英文版的解釋除了談論保持理智的能力和狀態以外,還特意談了與信任相關的一部分,理性意味著有根據的信任。

信任與信仰的關係:

Faith is defined as confidence or trust in a person, thing, deity, view, or in the doctrines or teachings of a religion, as well as confidence based on some degree of warrant.[1][2]

It can also be belief that is not based on proof.[3]

The word faith is often used as a synonym for hope,[4]trust,[5] or belief.[6]

信仰可以被認為是無根據的信任。

如果我們採取這樣的定義,那麼理性與信仰的矛盾是非常明確的:他們在回答「你為什麼相信XXX」時,一個基於「邏輯和事實」,另一個不需要。

要說服思維,必然有理由。但是這個理由,不一定是「事實或邏輯」,有可能是「媽媽說」。前者是理性,後者是信仰。

從基督教的發展來看,最初的教義是很粗糙的,基本上沒什麼論證,都是在講故事,下結論,讚美神。而在後來,思維不滿足於這樣的信仰,本能的希望通過理性來認識神,親近神。於是越來越多的推理,證明產生了,甚至發展出了嚴密的體系。

這和一個人的信仰之路類似,在最初,信仰往往是不需要事實或邏輯的,只需要信任的人介紹,閱讀,或者參加一次體驗,就可能產生最初的信仰。但是這種信仰是不牢靠的,思維的信任是需要理由的,思維的本能更相信那些事實和邏輯。所以在信仰之路上漸行漸遠,思維會主動要求信仰出示證據,論證自己。

沒有辦法,因為思維有個能力叫「反思」,對於個體來說,有些人反思多,經常反思,有些人反思少,甚至幾乎不反思,但是反思是思維的本能,也是思維發展自身的途徑。思維經由反思,會從信仰中脫離出來,主動走上理性之路。

對於一個基督教徒來說,一個全能全知的神能夠滿足他最初級的需求,能夠給他安慰和寄託。但是一旦他反思自己的信任,他會本能的覺得不可靠,會主動要求更多的事實或邏輯來支持自己的信任。當他被質疑「上帝是全能的嗎?」這樣的問題時,他需要說服別人,同時也要說服自己。

這個邏輯可以很奇葩,但是卻是必要的。比如「神是超越全能的」之類。

但是在佛教中,這個事情又不一樣了。佛教分兩部分,哲學部分和宗教部分。其中,宗教部分是為哲學部分服務的。佛教的哲學部分並非為了親近佛陀,理解佛陀,相反,是理性的集合。佛法精深之後,會認識到,佛陀不過是普通人,但是是不依賴他人或者他物而自行了悟的覺者,雖是牛逼之人,卻不是神。至於會不會有神,其實佛教到是不很關心,佛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唯一的實相就是剛剛說的那兩句話。

因此,越觸及本質的佛經,越是否定信仰。與基督教信徒的信仰之路不同,佛經主動的發起了這種理性對信仰的揚棄,佛經的哲學部分會逼迫信徒拋棄之前所秉持的一切低級信仰,反思就是修行的目的,反思是為了通往理性。佛學所蘊含的理性主動的揚棄了信仰,或者毋寧說,佛教的信仰之路,就是信仰揚棄自身,最終到達理性的過程。

為什麼說修行是以反思為目的的?

第一,持戒的實踐為反思提供了素材;

第二,入定的行為為反思提供了環境;

第三,反思是發慧的唯一途徑。

佛學的世界觀本身就是理性的,參考佛教的大概面貌是怎樣的? - 上官人的回答

當然,我不是佛教吹。佛教本身受限於歷史,存在著很多局限性。這裡列舉幾點:

  • 分不清「意識認知的客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本身」
  • 「諸法無我」在邏輯上觸及了最大集合悖論
  • 所謂「實相」,只能解釋為「規律之規律」,規律是無我的,規律之規律是永恆不變的
  • 在因果律和不可知論之間苦苦掙扎。


其實歸根究底就是信仰的本源吧。佛教是無神的,將就眾生平等,皆可成佛,信佛的估計信得都是因果循環的吧……至於什麼信如來信觀音的教徒就是來搞笑的。。。而基督教跟伊斯蘭教都是有信仰之源的,基督教信的是上帝,伊斯蘭教的是真主,兩者在其教徒中都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樣一看佛教的信仰就比較理性了吧。至於一些別的宗教就不提了……


理性和信仰不但不衝突,相反建立信仰是很理智的做法。因為人生總有未知之境!在你到達之前,對未知境地的任何猜想都不是完全正確的。所以那裡有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建立信仰。信仰一旦建立,你邁向未知之境的旅途便有了意義;在你最困頓迷茫的時刻,你就有了信念和陪伴。當你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踏足那未知的境界!你看到了什麼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認識已和到達之前不同……


哈哈,佛教最理性的話,那我大道教情何以堪。基督教,伊斯蘭,印度教,摩門教,錫克教,巫毒教怎麼辦。飛天拉麵大神教也表示不同意。

嗯,飛天拉麵大神教應該是最理性的。


外表理性,內心狂熱。


高學歷(研究生學歷)是關鍵


推薦閱讀:

關於信仰,你有什麼看法?
你是怎麼找到自己的信仰?
靠信仰生活著是怎樣一種體驗?
天堂在宇宙中嗎?
藏傳佛教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其小團體的特點是否會加大對信眾的吸引力?

TAG: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