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為什麼反服貿?

近日台灣學生反服貿活動引起了各界關注,想深入了解一下台灣學生反服貿的根由


就是近二十年台灣教育和文化的去中國,反中國的副產品。

我們天真地以為台灣對於我們的血緣將帶來親緣,乃至於最後走向同一的理念追求,同一的社會政治經濟共同體,殊不知,這都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以下為轉載直擊太陽花學運:所謂的同胞感情可能只是單方面的

直擊台灣「太陽花」學運——訪北大中文系碩士生歐陽月姣

  3月18日,台灣發生了聲勢浩大的「太陽花」學運,以「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的年輕成員林飛帆、陳為廷、魏揚為核心,發起了「佔領立法院」行動,以反對3月17日國民黨立委張慶忠用短暫30秒闖關「兩岸服貿協議」,指責馬英九政府「黑箱操作」,要求「退回服貿」、「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23日晚,因對日間馬英九召開記者會上的表態不滿,魏揚帶領一部分學生和群眾衝擊並試圖佔領「行政院」,24日凌晨警方對佔領「行政院」的人群強行驅離,發生流血衝突。至此,台灣民眾對此事件的態度存在諸多分歧,一方面,「黑島青」準備在本周日發動「330凱道集結」,繼續對馬英九政府施壓;另一方面,也有台灣民眾認為這是一場鬧劇,學生的訴求並不能代表所有台灣人的意願。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一事件,記者採訪了北大中文系當代文學碩士生,台灣文學與文化事件研究者歐陽月姣,請她為我們談一談台灣學運的那些事。

  記者:歐陽你好,聽說你這些天都忙著刷Facebook,主要看些什麼消息呢?

  歐陽:是呀,我主要都在關心台灣的學運這個事情。其實在學運第一天剛開始的時候,我只是偶然看到的。當時還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只是看到幾乎所有的台灣小夥伴都在討論一件事,就是「服貿」。讓我覺得有意思的不是他們討論的內容本身,而是其中的分裂與對峙。我一打開facebook就看到有三個認識的老師,一位是台灣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的,一位是政治大學新聞傳播系的,還有一位世新大學政治系的教授,恰巧他們三個的發言都排在了一起,就造成了一種非常不同的效果。清大的老師說:「在這個時候,與正在進行中的佔領立院重申服貿這件事相比,今天的講課顯得毫無輕重可言,現在不去佔領一場,來日教室也將不屬於我們,也許我該宣布今天不點名。清大的人社院不應該還有這麼多人在上課。」政大的老師曾經做過新聞類的政府官員,她針對「逐條審查」的問題說,她服公職期間,任何條案從來沒有被逐條審查過。世新的政治系老師說:「用數人頭代替打破頭的多數決是基本常識。我教授政治學三十年了,還看不出那些以公共目的掩飾私人慾望的野心人?」還有一些學生,包括我在台灣時候一起上課的台灣同學,他們有的人已經親身參與到這個活動當中了,他們在facebook上發自己在立法院的自拍照片,也發言論,一直在跟進整個運動的狀況。當然還有很多人保持沉默,不過整個facebook已經看起來是一片兵荒馬亂的樣子了。

  記者:立法院現場大概是什麼景象?

  歐陽:他們其實開始很文明,堅持非暴力,現場還有學生糾察隊,看看有沒有不文明現象,現場垃圾有沒有分類,有沒有坐好。但這樣沒有什麼效果,政府比他們還冷靜,於是一部分人無法忍耐,就發展成了衝擊行政院的行為。

  記者:先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服貿」大概是什麼內容吧,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不滿呢?

  歐陽:「服貿」就是「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台灣一方主要的不滿在於開放了大陸資本來台,有一種要被「吃掉」的恐懼。因為台灣經濟產業目前是以服務業為主,他們認為大陸資本來台會擠占他們的生存空間。

  記者:但是相應的大陸也向台灣開放了很多投資機會吧?

  歐陽:是的。其實大陸對台灣開放的項目其實比台灣對大陸開放的項目要多,但一般台灣人認為能來大陸賺錢的都是商人和財團,跟一般人沒關係,他們還是想保住自己的飯碗吧。

  記者:他們的恐懼是名符其實還是有些反應過度?

  歐陽:既名符其實也是過度緊張。怎麼說呢?因為這觸及到了台灣社會最深層的焦慮,說穿了就是統獨問題。

  記者:他們從「服貿」里感受到了統戰的氣息?

  歐陽:很自然地,他們會認為這是中共「以商逼政」的策略。其實那些早已來大陸工作的台灣人會認為「以商逼政」的過程早就開始了,並不是從「服貿」才有的,大陸早就具備這個能力。但是處於本土封閉環境下的台灣人未必明白。台灣也有人分析過,反服貿學運有三個訴求:一是反自由貿易,二是反不民主行政程序,就是反黑箱,三是反親中。

  記者:那麼服貿這個條款的通過到底涉不涉及黑箱操作?

  歐陽:這個各方面說法不一,其實去年關於服貿的議題就已經開始了,那個時候的新聞報道,就報道了很多相關的聽證會。國民黨很快就開完了,民進黨就一直在拖延聽證進程,一邊是消極怠工,一邊是馬英九在呼籲台灣不能再等了,所以服貿並不是一般人認為的「三十秒通過」的狀況。

  記者:現場的學生中最強的是一種什麼聲音?

  歐陽:上學期我在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聽課,聽說現在他們整個所傾巢出動支持學運去了。其中有一個最激進的同學,他從第一天佔領立法院的時候就去了,每天都實時更新現場情況和心得體會。沖行政院那晚他也去了,當時我看到他更新了一條狀態,說同行的人現場演講讓他熱淚盈眶,講的什麼呢?就是讓大家不要破壞行政院的公物,因為行政院是三級古迹,是日本殖民時代的台北市役所。演講者還很動情地講道:「它是殖民者蓋的,是殖民的象徵!所以我們佔領行政院,就是反對殖民的政府。」我的這位同學感慨道:「這是台文所學生才能說出的話吧。」很有意思的是,我也不禁想到這一點,只是作為旁觀者,心情跟他有很大不同吧。老實說,這就是台灣文學界一直流行的「後殖民主體」的觀念,所有的壓迫結構都用「殖民」來解釋,把國民黨執政時期界定為「再殖民」,那解嚴跟民進黨執政之後自然就是「後殖民」了。這樣一種概念在台灣文學研究領域非常普遍,跟我們大陸研究者的認知有很大差別。後來這位同學提早離開了,在警方驅離過程中沒有受傷,但是他的朋友受傷了。這時也是學運第六天了,他幾乎精神崩潰,哭著打電話給他的媽媽質問為什麼要投票給國民黨,事實上他是外省家庭的小孩,自認從小很藍很藍。所以他的心路歷程讓我很感興趣,他的本土化認同在台灣年輕一代中間很有代表性,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激烈。在學運之初他曾經就預判結果不會樂觀,而且也一向預測統一在即,面對這種難解的矛盾,他的選擇是明知會輸但還是要抵抗,「至少留一些歷史的痕迹給未來」。所以有些台灣人並不是理性上無法認知,而是情感上不能接受,這種情感或者說台灣意識是真實而切膚的。這就提醒我們,一味地去否認或指責甚至貼「台獨」標籤是沒有用的,你越刺激他,他越認為受害,你也就坐實了加害者的形象。

  記者:馬英九在這件事情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歐陽:他是一直在強調簽「服貿」的好處,而且台灣經濟停滯已經很多年了。我的小夥伴們說,現在台灣一個大學畢業生拿的薪水還沒有十年前的大學畢業生高。他們有一個說法叫22k,就是一個月台幣兩萬二的薪水,這是政府規定的薪水最低限,他們覺得這點錢不夠生活,年輕人一直為這個事情很痛苦。所以這個學運不只是關於「服貿」,馬英九的支持率一直在下降,現在已經到了9%。也許這只是一個爆破點,下面積累了很多深層次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對馬英九執政的不滿,是民眾,主要是學生對政府的不信任。馬英九越是宣傳服貿的好處,大家就越懷疑。而且,即使是贊成服貿的人,也確實感覺到兩岸關係在加熱當中,台灣有種「身不由己」的感覺。

  記者:就是說其實他們內部遠遠也沒有達成一種共識,

  歐陽:是的。他們Facebook上有句話叫做「我們團結起來,把我們彼此撕裂。」其實這次學運某種程度上還是複製了他們長久以來的矛盾。可能他們真正的共識只有反黑箱,支持程序正義這一點。從學生沖了行政院之後一般人的觀感也開始變化了,認為這個運動已經不是非暴力的和正義的了,因為他們本身採取了非法的行動,這也讓很多重視民主法制的人不能忍受。很多人口口聲聲說支持法制正義,但他們的行動卻不是這樣。但是也有很多人真的只在乎民主法制。

  記者:台灣學生的父母也支持他們參加學運嗎?

  歐陽:一般還是不支持吧。他們立法院現場有個橫幅叫「爸媽請放心,我們很安全」。可見一般爸媽還是有一些擔心。但是也有例外:帶頭衝進行政院的魏揚,是台灣新文學史上重要作家楊逵的曾外孫,楊逵也是白色恐怖的受害者。這個魏揚的母親楊翠,就是楊逵的孫女,就十分支持她兒子的行動。為此她也招致了一些家長的非議,認為她鼓動學生去革命。

  記者:這次學運到目前為止都只是局限在學生的範圍內嗎?有沒有其他階層參與進來?

  歐陽:沒有。這個活動事實上非常精英化,參加的基本都是名校的學生。雖然這個活動是為了勞工,但是真正「受傷害」的人並沒有站出來。而且學生們還是有一些和群眾脫節,好像是為一個「大寫的人民」在抗爭。在一些參與者身上還可以看到一些挺身抗暴的自戀與悲情。要擺脫這種情緒其實是非常難的,你很容易被自己感動。但這確實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認為你是在救贖大眾。甚至有人自比五四運動,引用了「外爭強權內懲國賊」的口號。但他們並沒有認識到「五四運動」真正起作用的是後續的工商階層的加入,而不是一個精英範圍內的學生運動。似乎沒有人真正想想,這些勞工為什麼沒有站出來,他們到底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他們接觸的只是一些宏大的概念。

  記者:那麼就你的感受而言,在台灣大學生當中「反親中」的情緒是不是特彆強烈?

  歐陽:是。

  記者:是從馬英九執政開始強烈還是一直都這樣?

  歐陽:不同族群和代際對這個問題想法不一樣。就說年輕人吧。確實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他們出生在「解嚴」以後,成長在台灣民主化快速轉型的過程中,所以他們是在民進黨執政時期接受了中小學教育。那個時候強烈的「本土化」可能非常有效地奠定了他們認同的底色。他們從根本上就認為,「我是一個台灣人」。

記者:那他們怎麼看大陸呢?是跟一個普通的「外國」一樣嗎?

歐陽:對一些年輕人來說可能真的是這樣。因為大多數人並沒有真正大陸經驗,而課本中非常正統的中華民族教育體制也隨著民進黨執政而成為過去式了。可能70後的一輩還受到過「大中華」的教育,80、90之後就基本上是本土化的教育了。

  記者:那他們對大陸的某些反感情緒是由何而來呢?

  歐陽:我覺得這是每一個到台灣去的大陸人最先會經歷到的震驚體驗。就是你認為他們是同胞,對他充滿了好感。但是他壓根不認為你是自己人,甚至認為你是敵人。我們上學期在東海大學交換的時候,一個中文系大三的師妹在台中搭公交,因為她是北方人,司機聽出了她的口音,問:「你是中國來的吧?」師妹很自然地說:「大陸來的。」司機說:「我們這不叫大陸,叫中國。大陸是美國人叫的,台灣人都叫對岸中國。」這件事情讓她有點受傷。但是遇到事情越來越多,就習慣了台灣人這種態度。而且去年發生了張懸的「國旗事件」。就是張懸在英國開演唱會,在台上展示了台灣的「國旗」,並說「這是我們國家的國旗」。一個大陸留學生當場表達了不滿,喊出了「NoPoliticsTonight!」後來在豆瓣和facebook上引發了不小的爭論。當時有一個在台大讀碩士的大陸女生,就對這個事情說了一句話:「(參加爭論的)那些大陸人太天真,他們天真地以為兩岸之間還有感情。」可能每個在台灣待過一段時間的人都會感到,所謂的同胞感情只是單方面的,是被我們自己的教育所想像出來的。

他們對大陸人的反感最大的來自於一種現實的恐懼,因為他就認為你是一個要吞併他的國家。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只要台灣有什麼政治上的動作,大陸的國台辦就要「強烈譴責」,媒體也一直宣傳中共有多少多少飛彈都對著台灣,台灣一直處於大陸的武力威脅之下等等……這種反感不是完全自發的,而是被媒體所引導的。比如說,2004年的「紀念二二八」活動,我們這邊都不知道。是陳水扁組織的,叫「百萬人牽手護台灣」。這活動據說有150萬人以上參加,環島手牽手,就是要反對中共的武力威脅。其實我們這邊根本看不見,他就是要煽動民眾內部的情緒,起的是一個對內的作用。而且他們「紀念二二八」反對的對象有了微妙的轉變。「二二八」是一個國民黨城管緝拿私煙小販引發的動亂,本來是造成了本省和外省族群的裂痕。但是2004年的活動換成了「台灣人」和「中國人」的對立。所以台灣人對大陸的反感從歷史上來講一方面是對國民黨的反感,尤其是對國民黨早期統治時期白色恐怖的反感,一方面又是長期的反共教育,這就造成了他們對大陸的無知和恐懼。

  記者:現在有很多兩岸年輕人之間的交流,真的能起到溝通的作用嗎?

  歐陽:有,但是範圍還很小。畢竟來大陸上學的台灣學生只佔了很少的人數,而且這部分人也不見得就對大陸印象好。他們在意的是生活中的細節,比如服務員有沒有禮貌啊,地鐵上有沒有不文明行為啊。他們對這個非常在意,在台灣這也是他們引以為傲的。當然還是有一些台灣年輕人,在長期的大陸生活中,增進了對大陸的了解,而且確實能從兩岸不同的經驗來反思自己。這些人戲稱自己在大陸是「保皇黨」,在台灣是「革命黨」。就是在大陸說台灣的好,在台灣就警醒本土人的無知。在他們身上確實體現了兩岸溝通和交流的作用。

  記者:他們對大陸的無知主要體現在什麼方面?

  歐陽:我常常跟他們說,他們只看到了一半的世界,就是冷戰陣營中美國那一面的價值觀。他們認為對岸有「意識形態」,可是不認為自己也有意識形態,他們認為自己是「普世」的。這也造成了很有意思的現象:大陸學生出去會很容易反思自己,但台灣學生比較少會這樣做。可能這就是「普世價值觀」的不戰而勝。在我離開的時候有一個大陸同學跟我聊天,說她開始還很努力的想跟台灣同學講一些大陸的情況,我們的想法,但台灣同學有些確實還天真的以為「如果和中國打起來美國會來救我們的」,而且很認真。我覺得台灣社會中大部分人都活在一種鴕鳥式的幻想中,自己沒有睜開眼看世界,還怪別人老打它屁股。比如最近流傳很廣的「茶葉蛋」,「洗衣機」,你不要認為他是個笑話,真就有人那麼想。我在台灣時看到民進黨對服貿的抹黑,都是用一些非常低端的方式。有一個很好笑的是說,「服貿」簽了以後,大陸人去台灣開美髮店,就會「白天洗頭晚上洗腦」,而一般民眾真的很有可能相信。

  他們的電視上,不管是娛樂節目還是政論節目,到最後都是娛樂節目。那些所謂的名嘴,錯漏百出,常常會說出「茶葉蛋」這種笑話。一般人每天看這種節目,他接觸到的就是這些信息。實際上這無法讓他們形成自己思考的能力。他們總認為你們大陸人要翻牆,新聞不自由,但是他們就被這些低端的媒體餵養,也很少有人有主動搜索信息,主動思考的能力。他們自己媒體業內人士都認為,台灣的新聞里國際新聞少到幾乎沒有,通常也是直接轉播CNN等國外媒體,幾乎沒有自己去采編的新聞。也有人認為是自從香港的《蘋果日報》進了台灣之後就把風氣搞壞了,整天關注一些八卦消息,小道新聞。而他們的媒體也比較注重本土新聞的報道。就連「圓仔會走路了」、「黃色小鴨來基隆」這種新聞都能播一個月。有些台灣人自己也覺得很無聊。

  記者:後來你們對台灣人的態度也有所改變嗎?

  歐陽:其實也不會。我覺得我們還是抱著友好的態度的,而且深深感到這種交流的不順暢是被以前的歷史經驗人為造成的。我覺得還是可以和他們成為朋友,並且互相影響。我在台大上一門台灣文學研究所的課,和一個台灣同學一起作報告,她說她研究的是1945-1950年代在台灣的中共地下黨,看到我就很高興,問了我好多大陸的事情。我們經常在一起討論學術,也討論互相的觀點。她還決定等碩士論文寫完後今年十月就來北京玩,還想來北大蹭課。她自己是高雄人,來自一個深綠的家庭,她父母就是最反對陸生來台的人,就是聽信了民進黨的話,認為大陸人會搶佔他們的資源。但她本人還是支持「服貿」的,這幾天她都非常安靜,她說她想避免這樣的話題,朋友們都太激動了。她給我傳line說:「老實說我不認為大多數台灣學生真的知道自己在抗爭什麼,某些人抗爭的還不是中國,是馬英九。」但是不管是反服貿的,還是支持服貿的,他們或多或少都被「後殖民主體」的情感所支配,不過他們對於大陸的接受程度還是有所差別,這也提醒我們不要一概而論,也需要更多耐心和同理心。

  記者:台灣其實是有這種學運傳統的。你去過三次台灣,上學期也一直在台灣學習生活,對他們年輕人中間的社運風氣能給我們介紹下嗎?

  歐陽:他們幾乎每一個大學都有專門做社運的社團。他們的運動既有校內的也有校外的。比如說台大有一次學運是因為台大給職員的薪水太差,所以就幫他們去爭取,還獲得了勝利。也有一些社團是直接面對社會議題,進行抗爭。比如之前有一個強拆民宅的案件,有好多學生出來支援,去反抗,他們印了很多小徽章,叫做「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別在書包上,覺得很潮。平時也就一些社會議題做一些活動,很多也是通過學生樂團唱歌,或是請一些人來講話的形式做活動。就是從這種日常活動中積累了一些經驗,慢慢也滋長出一些跨越校際的社運組織。

  記者:台灣政治是不是本身也包含了很多學生參與的部分?

  歐陽:主要是民進黨的政治活動,他是一個不斷吸收社會年輕力量的組織,有這種明確的意識。競選的時候也有青年軍幫競選人在各地拉票。

  記者:比較多的參與政治生活對這些年輕人究竟有什麼深刻的影響呢?

  歐陽:我參加過一個「反核四」的運動,感覺這更多的是他們的一種日常生活。會讓關心社會議題的人有一個發言或傾聽的渠道,只是從這裡獲得的信息不可能是全面的,並不能提高你對這些事件的判斷能力,只能是讓不關心的人開始關心,或是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其實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他們對運動的熱情。我在東海大學上一個寫作課,一次有一個學生髮表了一個短篇小說,內容就是關於大埔拆遷案的學生運動,描述了一些學生領袖的形象,充斥了很多中國現代文學的用語,很像蔣光慈的小說。我看到鮮活的學生的力量在其中。

  記者:其實這件事上也能看出大陸學生和台灣學生對政治事件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像這次太陽花運動,台灣搞的如火如荼,但大多數大陸學生開始關注則是因為「行政院蕭家淇的太陽餅被學生偷吃」這樣一條搞笑新聞,以及「茶葉蛋」等無厘頭的笑話。你怎麼看這兩種態度?

  歐陽:這跟我們大陸的「去政治化」有關。89年以後我們根本沒有這方面的教育,而且我們現在信奉的是「認真你就輸了」的哲學,把社會問題都化為一個笑料,一個自嘲。而台灣有一些學生卻活的很認真,對這個社會的參與感很強。我自己也沒有想清楚,到底什麼是更健康的對待政治和社會的態度。但態度並不是架空的,它一定是和這個社會環境相關聯的。我們這個社會環境就是讓我們關心自己的經濟,個人的發展,而他們經濟發展已經停滯十年了,他們有自己的苦悶。台灣的年輕人出生、成長在一個寬鬆的環境里,大學畢業以後卻發現自己面對著種種的問題:薪水低,競爭力差,還要面對「服貿」,他們對這個社會能滿意嗎?當然,很多人對自己行動的後果還是缺乏估計,很多參加學運的人對自己的能力和目的並沒有清楚的認知。有些人面對行政院的流血不能接受,有的人認為國家好暴力啊,政治好黑暗啊,這說明他們並沒有對自己行為的後果和自己的責任有一個清楚的認知。這些人被台灣的長輩叫做「草莓族」,被生活的壓力一捏就爛了,可能確實是這樣。

  記者:好,今天就談到這裡,謝謝歐陽接受我們的採訪,也希望你以後給我們帶來更多精彩的消息和分析。


反服貿的聲音,除了台灣,世界各地都有過,而且聲勢並不比台灣這波弱。對於這樣的牽扯到不同階層人不同的社會認知和利益爭取,愚見以為,看通透事情過程,有時候會比揣測它的根源好很多!

3月17日,台灣「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查《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時,國民黨「立委」張慶忠宣布協議審查已超過3個月,當視為已經通過審查,要強行送「立法會」存查,引發不滿。18日,台北一些高校的大學生和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等集結,強佔了「立法院」,並於23日衝破警戒線,進入「行政院」,引發警民衝突。學生要求馬英九道歉、江宜樺辭職並逐條審查服貿協議。馬英九在25日表態稱,與學生對話不預設前提。

「服貿協議」為何會搞砸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這次學生因反「服貿協議」而佔領「立法院」、「行政院」,深層原因是什麼?

黃創夏:這個事件可以說是台灣社會對馬英九「政府」近年來不滿的瞬間爆發。直接引爆點是3月17日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上,國民黨「立委」張慶忠的「30秒」,違反原來國民黨與民進黨「逐條審查」的約定,欲將「服貿協議」送「院會」存查,引發朝野不滿。台灣70-80%的民眾認為此舉有違程序正義。

對於這些走上街頭的民眾來講,馬英九執政六年來與大陸簽署的多項協議,帶來的「和平紅利,他們沒有分享到,感受很不好,回頭看,台灣民眾當然希望兩岸能夠做得更好。民眾一路挺馬英九走過來,先是當選「總統」,後兩岸的「三通」政策和「E C FA」都相繼通過。2012年,在選舉的最後一個禮拜,兩岸關係又成決定性因素,助其當選。但馬英九給民眾留下的印象是兩岸政策的「和平紅利」的分配問題,他不願正視也不願解決。這「和平紅利」給人的感受是只有少數人和少數團體享有、壟斷了,致使民眾中有一股怨氣。

馬英九「政府」在簽署「服貿協議」的過程中,台灣的優勢產業,政府都有相關部門與行業溝通,但對於競爭力不足的行業,則有一些恐慌,像美髮、洗衣、安養機構和印刷出版等行業,擔心受到衝擊。尤其是美容美髮行業,在這次反服貿遊行中,更像是個「急先鋒」。

與很多國家和地區類似,台灣年輕人的失業率是偏高的,大概是12%,是成人失業率的3到4倍。這十幾年來,台灣的經濟有增長,但歷次民調顯示,台灣40歲以下的年輕人,月薪是不到4萬新台幣,與16年前相比無增長。「三十而立」不可能,而近年來房價飛漲,到40歲買房子都幾乎不可能。台灣現在35歲左右的這代人,可以說是非常「沉悶的一代」,對未來充滿疑慮。政府在處理「服貿協議」中方法不當,就激發了這種恐慌、疑慮和憤怒。而對於張慶忠違反程序正義的「30秒」,馬英九「政府」又不願意處理,這觸怒了台灣民眾的底線。

南都:並不是說「服貿協議」本身真的對台灣民生構成多大的衝擊?

黃創夏:兩岸簽署的事務性協議已經高達19項。「服貿協議」所涉並不那麼重要,但卻成為這次衝撞的標靶。馬英九為何會變成眾矢之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更重要的「投保協議」、「知產協議」等,台灣都與大陸簽署了。哪一次不是在「立法院」吵吵鬧鬧中,強勢表決通過的?這次的「服貿協議」的通過是馬英九「政府」把它搞砸了。

南都:為什麼這麼說?

黃創夏:這本來是個影響很小的協議,「吳習會」後,可謂王郁琦和林中森的第一份成績單,馬英九和金溥聰又最喜包裝,為了顯示他們用的人是有能力的,特意把「服貿協議」包裝成兩岸政策上的又一個重大成績,重要性甚至超過了「投保協議」和「知產協議」。

馬英九與金溥聰慣常的政治邏輯就是,拉緊藍綠對決,泛藍自會歸隊。2011年,他們曾借「ECFA」痛踩蔡英文。所以,民進黨在「立法院」阻撓通過時,馬英九叫戰蘇貞昌,就「服貿協議」公開辯論。去年9月份「馬王之爭」爆發,處理「服貿協議」的官員又把在「立法院」通不過的責任推給王金平。馬英九公開指責王金平的一個罪狀就是與民進黨勾勾搭搭,阻止「服貿協議」通過,這就引起了全台灣社會的關注。台灣對兩岸政策歷來敏感,這個協議就跟著上升為「政治性議題」。馬英九又沒有分配好在政治上應對此事的團隊,把這個問題的處理丟給了專業官僚。這些專業官僚不懂政治,在與行業的溝通中,是越「溝」越「不通」,恐慌和疑慮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面對危機,馬英九又放棄政治處理,而回到「事務性性格」,再加上台灣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以及這個「30秒事件」,就造成了這次事件的爆發。

「服貿協議」終會通過

南都:在你看來,這個事件會向何種方向演化?

黃創夏:台灣社會這幾十年來基本上就是「衝突、妥協、進步」。這次學生佔領「立法院」、「行政院」的事件,把它歸結為「學生運動」有點勉強,因為這並沒有引領台灣進步的核心價值。學生的熱情抒發出去後,在那邊也不會撐太久。最初捍衛程序正義,全社會會支持,再衝撞下去,影響社會秩序和政體的運作,也不是社會願意看到的。多數輿論領袖包括工商領袖也呼籲要退回到協議簽署後的約定,即回到實質性的逐條審查。這群學生缺乏組織,他們的語言和訴求已經失焦失控。馬英九、金溥聰和江宜樺的講話也沒有針對這個問題,他們本來是想把這個問題演化為「馬王之爭」的第二場,把這個問題推給了王金平。但學生們在佔領「立法院」五天後,產生焦躁情緒,這是群眾運動的必然,一個不小心的失控產生了,就衝擊了「行政院」。

衝擊「行政院」後,如何善後已經擺到首要位置了。學生提出三個較高的要求,江宜樺辭職、馬英九道歉和回到逐條審查,有點騎虎難下。學生也談到此後兩岸關係如何談,要進行立法,實際上也在找台階下。而馬英九通過不常涉及政治的太太周美青傳話,願意不設前提與學生談。雙方會逐步下調標準,找好台階下。最後會回到當前台灣整個社會的共識,即「一字不改,逐條審查」。在審查過程中,若發現問題或思考不周全的地方,可要求相關主管單位提出救濟辦法,甚至形成所謂的「附帶協議」。若回到「立法院」,民進黨再刻意阻撓,會變成整個台灣社會反撲的對象,這個協議估計很快就通過了。

南都:這個事件中的一些場面很有意思,在「行政院」的台階上,民進黨的四位大佬蔡英文、蘇貞昌、謝長廷和游錫堃坐在一排,力挺學生。而學生中的領袖像陳為廷、林非帆等被曝出是綠營支持者。有聲音認為事件背後是民進黨在主導。

黃創夏:學生運動出現後,實際上民進黨「亡黨」的危機已經浮現了。學生沖在前面,而民進黨完全沒有主導的力量。幾個大佬急急忙忙出來沾光芒,「割稻尾」坐收其利。幾個大佬的那種行為和目的,台灣民眾看得很清楚。事件本身暴露了蘇貞昌帶領的民進黨落後於台灣的民眾訴求,沒有能力扮演一個合格的在野黨。學生衝進去後,民進黨第二天九點才下達動員令,連反應的能力都不夠。而國民黨「金馬指揮部」散布消息說是民進黨主導的這次衝撞行動,把「馬王之爭」,再提升到「藍綠之爭」,也只會讓台灣社會反感。

現在說這些學生領袖的背景是曾在蔡英文身邊工作過,暗示是蔡英文主導。這一點是讓台灣民眾覺得最可笑的。現在很多台大政治系的學生聯署反對、質疑江宜樺,江宜樺曾在2006年鼓吹學生上街頭是合理的,而當時江宜樺是施明德紅衫軍運動的執行長。江宜樺也是背景有問題,出身有問題,難道是施明德在背後操縱江宜樺嗎?這不是很荒謬嗎?這跟出身和血統沒有關係。現在雙方都在找台階下,而藍綠以過去十幾年的慣例,還想從藍綠對決的邏輯中牟利。

南都:你剛才用的一個辭彙很重,即「亡黨」,民進黨會有這個危機嗎?

黃創夏:在蔣經國時代的末年,是台灣社會力量崛起的年代。教育問題、民生問題和環保問題,當時都是超越黨派的社會利益。但由於台灣社會結構的特殊化,很快就形成了所謂的「黨外運動」,民進黨創立,當時是社會力量引導民進黨創黨。1994年台灣第一次選舉之後,藍綠對決開始形成,政黨開始綁架社會利益。這兩年來,台灣出了很多事,但蘇貞昌和民進黨連反應都沒有。現在的民進黨是被台灣社會看不起的。過去台灣有100多個政黨,反國民黨的力量很多,比如還有親民黨等。但這些政黨因為跟不上台灣社會的進步而被淘汰。現在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在黨內的支持度都不到一成。民進黨現在在台灣的民調和國民黨差不多,但國民黨有組織、有資源、有黨產。民進黨現在組織差,又提不出好的政策,人才也凋零,「泡沫化」的趨勢很明顯。

馬英九團隊缺乏協議應對機制

南都:馬英九也再次出面解釋,「服貿協議」不會衝擊島內民生。實際上,自2008年當選以來,馬英九主導的兩岸政策,包括「三通」,「EC FA」,「投保協議」、「知產協議」和「服貿協議」等。你怎麼評價馬英九這些年的兩岸政策和成果?

黃創夏:台灣人當然希望能簽署這類協議,能分享「和平紅利」,有掙錢的機會幹嗎放棄?像「投保協議」,「知產協議」,台灣與大陸早就簽了。這兩個協議,對在大陸經商的台灣人來說,感受很深,它們都是救濟機制,而不是保障機制。「投保協議」簽署後,現在累積的案件有兩千多起,馬英九並沒有在「政府」裡面設置專職人員處理落實,到現在只處理了15件,當然引起了絕大多數人的憤恨。「知產協議」也是如此。台灣「智產局」的人很努力,但只有四五十人在處理。大家本來期望簽署了這些協議後,在大陸經商有糾紛可以得到解決,但馬英九沒有做好相應的應對機制,期待很高,但落空會引發反撲。

馬英九呼籲台商「鮭魚返鄉」,但回到台灣的資金卻無出路,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馬英九又對股市持保守意見,不願意開放渠道讓這些資金進入股市。結果是這些回來的資金都湧入房市「炒房」。馬英九執政的這6年,台灣的房價飆漲得厲害。年輕人買不起房。歷次民調顯示,年輕人最痛恨的就是高房價。

像「服貿協議」,涉及到的就業人數可能是285萬,真正受到衝擊的可能只有1萬人,但馬英九政府與這些人或行業溝通不暢,致使這285萬人疑慮會成為那1萬人中的一員。馬英九又指責這些人的疑慮和衝擊是不對的,這不是讓人火大嗎?

結果是兩岸政策的受益者不會感激馬英九「政府」,受到衝擊的又充滿怨恨,這些怨恨不斷累積,終至爆發。而一旦出了問題,也沒有人為馬「拚命」。

馬英九喜歡江宜樺,江宜樺也是這種性格,一旦出事,他們就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這個事件出來後,國民黨中生代的一些人,包括郝龍斌、朱立倫、胡志強等都沒出來挺他。郝龍斌甚至還給馬英九難堪。

南都:這一事件會對今年年底台灣政壇的重頭戲「七合一」選舉,帶來什麼影響?

黃創夏:民進黨現在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可以往上擴張一下,要看今年7月蔡英文當選黨主席後的智慧和能力了。但估計選票不會有明顯增加。而國民黨已經成為這群學生的「敵人」,選票只有流失,很難擴張。整體上台灣民眾對選舉的疏離會強化。「服貿事件」終會過去,但馬英九的聲望不會再回來,江宜樺內閣的公信力也崩解了。


關於這個問題,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的學者是這樣解釋的,參加反服貿的大多是法律、社會系的老師和學生,他們看到的是條款中台灣和大陸的不平等條款,這樣的條款的確存在,但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條款?台灣公務員真是要把台灣賣掉嗎?答案是否定的。

中國是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WTO,所以當年在制定相關條款時,為保護髮展中國家,給予發展中國家一些保護條款。類似協議國進入中國出版業有一些限制,但是中國進入其他國家出版業無限制。和台灣的服貿協議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編寫的,相對其他國家,給予台灣更少的限制,但是條款依舊不是對等的。

對於台灣普通民眾,他們只看到了協議上的不對等,並沒有深入了解協定的制定源頭也沒有和其他與中國有相關貿易往來的國家的協議進行橫向比較,所以本能認為台灣簽訂了不對等協議,權利受到損害。這就是為什麼台灣發起反服貿的原因。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大陸是在原有基礎上退了一步,只是台灣民眾不了解,再加上政治炒作導致了事件的發生。


整個事其實就是民進黨故意搞馬英九的

這次所謂「太陽花運動」的兩個領袖林飛帆、陳為廷,他們的政治背景大家都很清楚,他們就是民進黨的人,蔡英文的得力幹將。你要是花錢帶領一幫臭流氓衝擊立法院,在裡面大喊大叫開派對玩男男親吻翻議員東西把人家珍藏的美食吃掉各種拍照各種秀,估計就被逮住槍斃了,但是你找一大堆學生做同樣的事,就完全沒有問題了,不僅不會受到處罰,而且全社會還會支持你,其可怪也歟!

學生運動從來都是飽受質疑的,包括蔡元培、胡適、魯迅在內的很多人都反對通過發動學生來抗議政府的某些決策,因為學生沒有經濟來源,屬於社會寄生者,而且接觸社會的途徑太少,過於天真,也都很年輕很熱血,很容易受到鼓動,進而做出許多出格的事。包括這次也一樣,成為了政治鬥爭的工具。想想他們也挺可悲的。

聊完學生們的問題,再來聊聊關於服貿,就台灣人反服貿的事,有個很到位的評價:「只希望台灣賺大陸人的錢,不希望大陸人賺台灣的錢」。個人覺得一語中的,當年世界著名物流專家常凱申把中國大陸的巨量黃金運到了台灣,使台灣人民以一省之民享舉國之利,以大陸的貧窮為代價實現了經濟騰飛,到現在了,還是想只佔便宜不想吃虧。其實分析協定大家都會明白,其實是台灣在佔便宜的,韓國人一直想和我們簽我們還不答應呢,這次我們再次吃點虧送點利給你們,防止台灣經濟倒了,可是你們自己給搞砸了。不想要拉倒,反正吃虧的是你們。

你們懷疑馬英九暗箱操作就去查唄,不是說台灣是民主社會的嗎,那就按照民主程序來查啊,你佔領立法院幹什麼,你們憑什麼來佔領的,誰給你們的權力,你們是代表人民來的嗎,選票呢?還有的居然說要逐條審查,呵呵,等你審查完了,協定完全都是對你們有利的,鬼才會跟你們做生意吧,請記住,這不是什麼你戰勝大陸後簽的不平等條約,這是在做生意,你無權要求所有內容都對你們有利!

越說越氣憤,吃個茶葉蛋消消火,哦對,忘記我是大陸人吃不起了!要不就吃點好多人會圍觀的泡麵?


很多人的回答都避重就輕,

台灣學生反的不是黑箱,也不是服貿本身,而是反統戰

這個再明顯不過了,

經濟貿易應該是互利互惠的,沒有平白無故的讓利,

學生又不是傻子,這點心思誰看不出來?

土豪不會平白無故請美女吃飯送名牌包,還不是覬覦人家肉體

經濟上獲得小恩小惠的代價是政治上有可能被控制

服貿協議大陸在多個領域讓利台灣,但出版傳媒例外的

以前香港也跟大陸簽過類似的經濟協議CEPA

其結果就是大陸媒體在香港暢通無阻,

香港媒體卻依然無法進入大陸,連網站也被擋在高牆之外

為什麼這次冒頭的是學生?

學生成為廣場政治的主角本來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學生理想主義,熱情衝動,而社會族群更現實


在Youtube上有位同學說了一段評論,我覺得很有道理

Tianran Yao1 day ago

前幾天看一個談話節目,談學運的根本原因,很有意思.嘉賓說這次"學運"現象很奇怪.1,運動主體奇怪.如果台灣社會覺得服貿協議太吃虧,覺得是協議是 "大陸吞併台灣經濟的大陰謀" ,那麼最著急,反對最激烈的本應該是各個覺得"吃虧"的業界人士(美容美髮等等),對比前些年的台美牛肉風波就是這樣.2,謠言傳播非常快.學生作為知識分子,本來是應當最具分辨是非能力的階層,但是面對 "懶人包" 等謠言卻輕易相信,以至於有人提出是民進黨操縱的學運.

我覺得,雖然有可能是民進黨操縱學運,但是根本原因更可能是:在台灣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台灣年輕一代對自己未來不確定性的集體過度焦慮.擔心自己未來能不能找到工作,擔心台灣民主制度等等.所以運動的焦點早就不是協議本身,在這種情況下,馬政府恐怕要改變工作方向,否則前途堪憂.現在這場學運已經有由 "反黑箱反服貿" 變成 "反華反共(反獨裁?)" 的意識形態鬥爭的傾向,不排除以後有外國(第三國?)勢力插手的情況出現,學運會走向何方,拭目以待.


我認為這是台灣社會處於逆境中,類似於義和團民族主義的力量的奮力一搏,到底救不救得了台灣不用我多說。服貿是大陸讓利台灣,明眼人都知道,台灣人也懂,他們怕的是為什麼讓利?大陸為什麼對台灣那麼好,不就是為了統一么,台灣人心裡明白。所有反服貿的理由都是躲在恐中、恐統背後的幌子。中國大陸國力處於上升期,台灣乃至美國都在下降,小小一個服貿,過與不過影響不了中國前進的步伐,但是小小服貿問題就撕裂了台灣的族群,這便是陽謀。張安樂的攪局使統一?獨立?擺到檯面上來,台灣人再也不能逃避這個問題。台灣社會的不安,我也能理解,我如果是台灣人說不定也會去參加。最後用孫大炮的名言送予台灣人:「世界潮流 浩浩蕩蕩 順之則昌 逆之則亡」。


我是台灣人,關於服貿,我想說我們並沒有受到什麼政黨操縱。我們很單純,我們只是希望對於自己的未來我們能夠更關切,而不只是被動的接受政府的安排。(當天的事發經過,我覺得可以看看這個網站的整理&>&>一夜不眠的台灣憤慨:反服貿黑箱的現場直擊 我覺得算是把事發當天做了完整的記錄)

這次的事件,更讓台灣人意識到台灣媒體第四權的淪喪,很感慨,真的很感慨。網路以即被控制的新聞媒體,像是兩個平行世界....


最開始是認為馬英九政府簽服貿程序不合法,後來提出簽了服貿後會對他們的各個行業造成巨大衝擊增加失業率,現在有點反中了。實際上服貿協議是大陸在給台灣好處。。。如果你看了網上流傳的那邊反服貿的學生代表的演講,你就會發現在他們眼裡大陸人真是吃不起茶葉蛋。。歸根結底,不過是綠營煽動的對抗藍營政策的活動而已,大部分學生並沒有了解過服貿協議究竟是個啥,他們知道的都是別人宣傳的而已。學生熱血,也容易被人利用啊。。。。


台灣內黨的鬥爭


推薦閱讀:

為什麼媒體總是跪舔王思聰?
華爾街見聞網站的背景有什麼?其信息的質量如何?
如何看感恩節吃火雞和狗節吃狗肉的關係?
一份好的報紙所需要具備的特質有哪些?
為什麼新華社不允許說「兩岸三地」這個詞?

TAG:媒體 | 台灣 | 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