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釋大型超市「99尾數定價」現象?
日常生活中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但是非常難以解釋——為什麼在一些大型商場中,很多商品的標價為「998元」、「699元」、「199」、「19.8」這種差個一塊一毛就成整數的價格?照理來說如果僅僅是為追求某種視覺上的刺激的話,比如「998」相對「1000」元的標價還只是三位數,消費者也不傻,臨到真正要付錢的時候也不至於會去貪那麼一點點小便宜。何況商家還有找零的麻煩。那麼這麼做的目的究竟是為什麼呢?
我看到過的有兩種說法:
1,消費者心理:也就是讓消費者感覺99結尾的商品相對更便宜2,利於盤點出貨量:是以前手工計算時代雜貨店留下的記賬習俗,因為.99標價的商品,在最後結算銷售額時,會留下一個0.01的缺口。那麼每天盤點銷售額時,看小數點的數字就可以知道每天賣出了幾件貨品。
第二次補充回答:
1,參考書目《無價》第19章「神奇數字9」描述了這個問題,關於99心理效應是有數據支持的
新浪下載鏈接:(老羅推薦)無價.pdf_免費高速下載2,現在顯然不用這種方式。這種99來源的說法是否真實不可考,但由此作為習俗沿襲至今未必不可能(也可能由此發現1的效應而沿用)。
PS,很多理論存在一種現象,即「所有人都了解了的理論就會失去其效應」。
涉及到99問題,我個人的感覺是並不喜歡這種做法,因為導致了找錢的麻煩,但是針對歐美信用卡為主的消費方式,99的持續使用可能有兩種原因:1,消費衝動。有研究顯示,大部分的消費決策不是計劃性的而是臨時性的衝動性的,此時99的價格相比其他價格(注意,99是與其他商品類似9.5、10.2之類的非規律數字比較,而不是10.00的整數位置。因為你的消費決策是基於「這件商品比其他商品感覺更划算」,而不是「這件商品怎麼不是整數價格」)2,作為錨點(同樣基於《無價》),99催生了98,97等效應,利於品牌之間的競爭。
第三次補充回答:非常佩服@朱子帥 ,比我有耐心多了哈哈。針對問題也再來參與一下討論。1, 需求定律的使用是存在一系列前提條件的:a,商品完全同質化,b,市場競爭充分,c,消費者對於商品質量和價格的信息充分。以上3點,在現實里是無一條符合的,所以需求定律並不適用。
2,「消費者看到一件780的衣服,為什麼就是」這衣服七百多「而不是」我靠這衣服將近800太貴「了呢?畢竟是真要掏錢買東西的時候,消費者難道會被明明只便宜了個十來二十多塊錢的價格所迷惑嗎?」(以上是引用你的話)。這裡面有幾個問題:a,衣服的價值和價格本身是沒關係的,因為受到品牌、稅收、信息不充分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一個極端的例子:給你看一件大衣,讓你給出一個你願意接受的價格。假設你給出的價格是100。此時我告訴你這件衣服是LV的,再次讓你給出一個價格,你可能會願意出500元;而我再告訴你這件衣服是山寨LV的,你可能連50都不願意出了。同樣一件衣服,從功能性角度講完全一樣的,但銷售價格卻可以千差萬別。b,基於a說明的價格與價值分離,再來說說消費決策中的的問題。你的提到的「畢竟是真要掏錢買東西的時候,消費者難道會被明明只便宜了個十來二十多塊錢的價格所迷惑嗎?」里有一個前提,就是消費者是拿價格和整數位在比較。為什麼呢?消費者為什麼要和一個整數位去比較呢,整數位只是個數字,而不是商品,為什麼是比整數位便宜了個十幾二十塊呢?你在考慮一件商品的價格是不是合適的時候,難道是和整數位在比較,而不是和其他商品的價格在比較?我之前提到過「消費決策是基於「這件商品比其他商品感覺更划算」,而不是「這件商品怎麼不是X00元」。因為在整數位上其實並不存在一個可以比較的商品,單純的數字只是給你一個價格數量級的感知,而沒有實際意義。所以你提出的這個問題,前提就是錯的,結論當然也會是有問題的。3,關於99。我問了相關快消品行業的朋友。他們給出的回答是:99暗含著促銷和折扣的意義,從而刺激人們的消費。我認為這是可信的說法。商品通常會有幾個定價:1,正常售價,也就是維持供需平衡的價格。2,促銷售價:為了某種目的降價激發需求。在促銷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一部分的時候,即便沒有價格讓利,僅僅是促銷標誌本身就足以激發消費者的熱情。舉一個有前提的栗子:(前提是消費者對商品的價格並沒有實際印象,鑒於現實中商品的繁雜,對大部分商品這點是適用的,可樂牛奶之類每天消費且同質化的產品可能要除外)超市裡的一件商品,往往不必更換價格,只要更換其價簽的顏色,無論是黃色紅色,瞬間就能使其從一堆商品中突出出來,因為價簽的顏色就賦予了它「促銷讓利「的含義。同樣的,99也承擔了類似的功能。無論之前的價格是什麼,只要消費者沒有跟蹤其價格,那麼99的出現就會瞬間激發消費者「貪便宜」的心理,而銷量增長。
謝邀.除了@馬千里 提到的幾點之外,還有一個特別的衍生效果,就是在"滿200贈158"或者"滿200減40"這類活動的時候讓你湊單多買點啥.不過這不是尾數定價的成因,只是個衍生效果.
不過,說真的,現在賣服飾的尾數定價才多.超市貨品反而經常看見2.1這樣的定價.又,很多品牌已經摒棄了799這種定價方式,改為790了.更甚者有780這樣的.這可真的會讓你感覺"這衣服七百多"而不是"這衣服八百"了.假設一種商品成本為7元
a品牌原售價為8.5元,利潤為1.5元 b品牌原售價為9.5元 利潤為2.5元c品牌原售價為10.2元,利潤為3.2元a品牌,為加大利潤把產品提價到8.9,利潤增大後提高了30%左右,同時與b品牌保持距離。
c品牌並沒有比b品牌品質更高,但是是行業老大,所以價格較高,為了避免客戶流失,同樣把價格降了1分,9.99形成兩個品牌沒有太大價差,利用品牌效應佔領市場,在損失2.1毛,增加了總銷量
b品牌發現雙方以它的價格定位,決定學習c品牌,降價9.39元,試圖吸引雙方的客戶維持原本的利潤。在付款的時候是不差那兩塊錢,但在決定是否買的時候,給的一個錯覺就是這貨900多,而不是1000。這在購物是否發生上,影響不可忽略。
在國外有一種講價格的習慣99元的,他們會說不到100,又或者90多一點。幾乎全部的超市位數的標價都是99。比如說1,99或者9,99什麼的。國內可能覺得國外這樣就跟著學吧。國外衣服標價尾數也都是99的。
個人認為這種定價更多的是給人造成一種價格較低的錯覺而引起消費慾望
不請自來,這個策略有很好的心理暗示作用。比如999的東西,買了以後覺得才幾百塊(也確實1000差一塊),自覺划算,其實是商家的營銷手段。第一眼看到價格,覺得可以看看質量如何,低價的種子在你心裡逐漸發芽,支撐你產生購買衝動,這個衝動的魔鬼會勸你買吧買吧,於是很可能成交了。類似的跳樓價,驚爆價,都是博人眼球的營銷手段。
這個定價方式對我無效,我自動進位。499就是五百3688就是三千七
推薦閱讀:
※超市要做哪個體系的認證?
※國內外超市有什麼不同或者讓你初次看見感到新奇的地方?
※為什麼中國大陸沒有好市多 (Costco) 這樣成功的會員制連鎖店?
※檳榔的食用感覺如何?為什麼檳榔很少在超市或商場銷售呢?
※國內有各大連鎖超市可買到,不兌水的巴氏牛奶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