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銀行在中國能徹底改變銀行業格局嗎?

互聯網銀行在美國等成熟市場有過不少嘗試,但是大多失敗了,很多人認為目前沒有徹底改變銀行業格局的原因是缺乏知名度和用戶黏性,但是即使如運通這樣的大牌做互聯網銀行也鎩羽而歸,不知國內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如何規劃並保證自身在行業中擁有一席之地?


在普通人看來,銀行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但在實際上銀行的主要功能是「管理風險」,這才是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舉個例子,銀行在發放貸款之前,首先需要對貸款客戶的基本信息、資質進行審核,其次要對貸款的用途、還款來源進行調查分析,在具體放款前要履行一系列的法律手續,放款之後顯然還要隨時跟蹤客戶和貸款的進展情況,必要的時候需要採取措施提前收款、追繳欠款。

為了做好這些風控工作,銀行內部通過組織架構、崗位設置、流程管理、資本比例控制等方法,構建了一套完整的風險管控系統。從外面看上去銀行是在低吸高貸,但往內部看,銀行實際上是在做風險管理,風險管理系統設計、運營得好,銀行才能掙錢。

所以說銀行是「風險管理」機構,而不僅僅是吸存放貸的機構。

銀行的這套風險管理機制是不斷學習和磨練出來的。

從大的層面講,中國的銀行普遍都參照實施了巴塞爾協議。巴塞爾是全球發達國家央行湊在一起,結合大家多年的監管經驗,設計和不斷完善的一套風險管理制度,可以說借鑒了全球最先進國家最牛逼銀行的風控經驗。

從細節的層面講,中國銀行業也有好幾十年的歷史,其間大大小小的岔子出過不少,各個崗位、各種業務、各個流程能夠犯的錯誤,基本上都犯過了。在這個基礎上銀行不斷總結教訓學習經驗,現在才能夠比較好的預防各種風險。

和傳統銀行相比,互聯網銀行的整體架構設計和行業經驗都差很遠,對風險的理解和處置還相當粗淺。

更何況現在互聯網銀行的規模還很小,很多風險挑戰也小。貸款幾千萬、幾個億和貸款幾百個億的業務量,其中的風險完全不是一碼事。在目前幾千萬、過億的業務規模上,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就已經比較脆弱了,如果再擴大幾倍、幾十倍、幾百倍,一個最普通的貸款審批人員也可能變成風險高發崗位,風險管理就更難了。互聯網銀行顯然還沒有做好準備。

儘管互聯網銀行目前很紅火,但在風險管理——銀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方面,互聯網銀行和傳統銀行的差距還非常大,還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慢慢追趕。

只有風險管理能力提高了,互聯網銀行才有機會挑戰傳統銀行業的格局。


作為銀行從業者來看,覺得短期內,互聯網是無力徹底改變銀行的競爭格局的~

就如同@Luo Patrick 所說,銀行的主要功能是管理風險,而管理風險,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數據作為分析和建模的基礎,另一方面也需要靠個人從業經驗積累而成的主觀判斷,這一點,在大客戶上會體現的尤為明顯~

當下互聯網金融時興,但就算天天喊著要改變金融格局的馬雲,我個人認為也不具備這個能力~淘寶的互聯網金融,其風險可控的部分僅限於他自身的淘寶客戶和商家,因為那些商家大量的交易數據就是風險控制模型建立最天然的寶藏,從那些商家和消費者在淘寶這個大交易平台的消費習慣、支付習慣和交易記錄,大致可以形成一個類似風險計分卡的東西,對風險進行有效的把控。但脫離了這些商家和客戶,他也無法對客戶的風險進行客觀的判斷。淘寶尚且如此,那些要做互聯網金融的企業,有幾家有這樣的規模用戶數據?如果沒有,僅僅靠網路申請,風險控制從何而來?

另外,傳統銀行的另一個好處在於數據相對封閉,比如銀行的徵信記錄,現在管理就非常嚴格,只有用戶授權才能夠查到,這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客戶的隱私。但我想,純粹的互聯網金融就未必能做到這一點~而真正能產生凈值的高利潤客戶以及風險保守型客戶,一定是會更加看重信息和資金的安全性的~

最重要的一點,傳統銀行在網路金融方面的跟進速度是非常快的,任何互聯網公司的好的模式,都能被銀行用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在短時間內迅速複製和改進。而銀行自身基礎網點覆蓋的優勢和品牌優勢鑄就的巨大的競爭壁壘,卻是互聯網金融企業無法企及和模仿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和商業銀行進行正面競爭都不是那麼的切合實際,更何況去顛覆現有的格局呢?

所以,我認為純粹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銀行的網路銀行什麼的不算)的目標客戶群更多的還是有緊迫資金需求的中小型客戶或者傳統銀行眼中的高風險客戶,對於銀行的核心客戶,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都很難形成實質性的威脅。


作為一個從銀行出身的互聯網從業者,在現有的條件和用戶習慣上,互聯網銀行一定程度的影響到銀行業已經太難,徹底的改變現有銀行格局,不太可能。當然,如果認定現有銀行的網路銀行也算是互聯網銀行的話,可以說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互聯網來使用銀行服務,但不能認為是互聯網銀行改變銀行格局。


互聯網銀行肯定會徹底顛覆傳統銀行,只是近期不太可能,但是趨勢已經很明顯!

為什麼互聯網銀行可以顛覆傳統銀行?看兩者的優勢和未來經濟發展、生活方式轉變趨勢就可以了!

1、互聯網銀行的優勢最核心的是大數據的收集、整合、處理能力,以及貨幣虛擬化的綜合應用能力!中國傳統銀行基本都沒這些基因,而且以現有的體制 ,轉變成功的可能性太小了;

2、未來經濟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趨勢不用磚家研究都應該能明白吧,全球的電子信息化。只是現在還沒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所以感覺互聯網銀行還沒有多大優勢,但是這個突破點相信會很快到來!那時候對不管是整體行業、單個企業還是個人的數據的收集、整合、處理能力互聯網銀行就遠遠把傳統銀行拋在身後了;

3、網路公司增加銀行職能還是有可能的,但是以傳統銀行的體制想變成網路公司屬性,這個基本是天方夜譚了。


徹底改變是不可能的,鰱魚效應差不多。


一個基金經理說的好:美國的互聯網金融,真正受衝擊的,其實就是傳統的券商經紀業務,對銀行業至今為止的影響並不大。那些認為,互聯網應該能夠輕易地擊敗傳統銀行的觀點,是嚴重的低估了銀行業的競爭力。其實,銀行在IT和科技上的投入,絲毫不比互聯網公司少,互聯網金融崛起的結果更可能是科技進步幫助傳統銀行業更好地服務於既有客戶,而不是顛覆性的改變行業現有格局。


這個問題目前而言,還是太寬泛了, 如同@Luo Patrick所言, 銀行有很大的一個優勢是發展過程中積累的風險控制制度,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明確金融的本質是那些? 互聯網的特點又是那些?金融的本質資產管理、投資的風險控制、支付、外匯結算等諸多的功能在互聯網的特點下會發生那些變化? 金融行業和互聯網行業最終是否是一種什麼關係(行業特點有關)?

問題都很大 ,

有興趣可以看一下東方證券的這篇分析文章, 寫的比較系統, 不過某些觀點我不是非常贊同,在互聯網大膽創新模式下,銀行這種傳統服務業,是否也會成為新的一種O2O服務模式呢?

http://www.huxiu.com/upload/19322_18892.pdf


沒有攬存的話,一切都是虛的。允許攬存的話,銀行就會被互聯網取代。

這個主要是政策的決定。


互聯網金融挑戰銀行 130825

視頻封面互聯網金融挑戰銀行 頭腦風暴 130825視頻

我很好奇,媒體在為誰造勢嗎?

不知道為什麼最近這個問題很火?


太短不看:不能。

——————

了解金融的人都知道,銀行業是傳統行業最肥沃的領地,銀行是中國最賺錢的經濟體之一。根據雜誌《財富》2016年發布的「500強最賺錢的40家公司」榜單中,「工建農中」四大商業銀行依次包攬前四席位,其中利潤排名靠前的多屬銀行。這足以說明,在中國,開設銀行「來錢很快」,無怪乎互聯網企業紛紛進軍銀行業

創辦銀行除了能大幅度提高互聯網企業的利潤以外,拿到銀行牌照還可以使這些企業的金融業務合法化,從而創造出更多個性化的服務。傳統銀行有三大業務——存、貸、匯,而互聯網企業部分已經拿下後兩項,擁有銀行牌照也更加使人信服其業務。另外,銀行業是一個有公信力的經濟體,創辦銀行將大幅提高企業的公信力。

有人或許會問,這些互聯網企業創辦的銀行和傳統的銀行有什麼區別。互聯網公司進軍銀行業與傳統銀行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主要依靠線上數據開展業務,或許不會設立線下實體店面,後者主要依靠線下店面與用戶接觸。互聯網銀行的優勢在於它能直接在線上服務,免去了繁瑣的線下核實過程,以前在傳統銀行得超過一星期的貸款過程,可能在網上只要十幾分鐘。

但是,正是由於網路的便捷性,帶來的隱患就是安全問題。傳統銀行幾十年來在信息核實上的做出的措施和政策已經相當完善,具有很大的保障,但是網路資料很容易造假,不管是圖片、聲音還是視頻都可以,如果互聯網企業不能核實用戶的真實性和安全性,用戶交易、貸款和銀行的運作都無法實現。另外,互聯網企業在金融業務經驗、專業人才儲備、風險控制能力等方面也無法與銀行相比。

從經營風格來看,傳統銀行一切求穩,講究風險控制,所以說銀行是「風險管理」機構,並不僅僅是吸存放貸的機構,而互聯網的從業人員更多講創新和開拓。互聯網企業銀行技術系統最大的特質,就是可以根據業務需求隨時調整系統,而傳統銀行,使用IBM、EMC廠商產品,受到系統制約,很難、也不願意時刻調整系統。舉例而言,傳統銀行所使用的複雜且軟體兼容性極差的「U盾」,在互聯網銀行移動App、指紋認證、「刷臉」支付等新科技的面前,就像是上個世紀的產物。

「不給網上開戶,互聯網銀行只能叫有牌照的技術公司。」2016年3月23日,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指出,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這兩家互聯網銀行一個重大的問題沒解決——央行沒有開闢網上開戶的許可。不過,為了做好遠程開戶的準備,阿里網商銀行去年就在公司內部展開「刷臉」識別的嘗試,在網商銀行前台安放有大屏幕,員工進出門已經無需再掏工卡,而是直接「刷臉」進出。但時至今日,遠程開戶仍然是互聯網銀行普遍面臨的問題,要解決還需要時間。

但是要注意的是,一旦開放遠程用戶,互聯網銀行基本資金結構、運營方式將會受制於總行和銀監會,只是在服務方式上會稍微靈活,和普通銀行不會有太大區別。事實上,雖然這些企業有互聯網基因,動作快敢創新,但是自己經營銀行的思路和經營傳統銀行沒什麼區別,仍然是控制風險高於一切。

和傳統銀行相比,互聯網企業在口碑、信譽等方面優勢不大,但可以另闢蹊徑。由於長年積澱下來的社會文化、「圈子」意識,互聯網企業很難去爭奪金融傳統 「二八定律」(20% 的人掌握了 80% 的財富)中的20% 權貴人群用戶,但能通過優質的用戶體驗來獲得剩下的大多數「屌絲」用戶。例如在線上服務、移動支付、交易體驗上爭取更多的用戶。畢竟互聯網企業強烈的服務意識一直是吸引用戶的一大法寶,這點遠遠勝過傳統銀行

另外,互聯網企業還有自身的優勢,比如阿里網商銀行的優勢在於背靠阿里系的交易場景,有商戶信用數據的積累;而騰訊微眾銀行可以依託QQ和微信活躍用戶數發展業務,並努力搶奪線下場景,這些都是傳統銀行無法企及的。

民資進入銀行業,開設民營銀行是大勢所趨,新的競爭者進入也將迫使傳統銀行提升效率,改善服務,尋找差異化優勢,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競爭會愈加好看。隨著時間推移,互聯網銀行的真正難題才會顯現出來。一方面是來自監管的挑戰,另一方面是同業競爭激烈。互聯網企業應該發揮互聯網基因的優勢,彌補自己缺乏金融基因的不足,完成自身的金融布局。


開銀行不是說你有聲望,在網上炒炒輿論,罵罵國企銀行業壟斷,借著所謂金融創新施加輿論壓力給政府,這樣就可以開銀行的。保障銀行的是資本,安全靠的也是資本,把控風險靠的更是資本。國內排名50+的銀行資產都在千億之上,較高的法務風險和內部股權的糾紛某集團上市都難以成行,讓人實在對某金融或某銀行的資本駕馭和對抗風險能力打了個問號。另外它到底有一千億嗎?


民營銀行分一杯羹


錯位競爭,互相合作,應該是傳統銀行與互聯網金融巨頭(包括互聯網銀行)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趨勢,截止目前京東與工行、騰訊與中國銀行、阿里巴巴與建行、百度與農行、蘇寧雲商與交行都已經建立戰略合作關係。

互聯網銀行在中國很難說徹底改變銀行業格局,只能說衝擊或者影響了當前的銀行業格局,十年二十年內不會出現顛覆性的(徹底改變),但你要說五十年、一百年後是什麼情況,估計誰也不知道。

未來傳統銀行的客群定位主要是優質大客戶、資金需求量大、有抵押或有擔保;互聯網銀行的客群定位是小廠商、個人信貸等。

傳統銀行資金源豐富、資金量大,建立在自己長期摸索出的風控制度基礎上開展業務;互聯網銀行優勢是利用各自場景積累的電商、社交數據,進行大數據風控,降低資金融通成本。


其實還是體制問題,就近期的虛擬信用卡管理來看還是一巴掌拍死的節奏,就像打車軟體慘遭「充公」。創新中出現的問題還是得在創新中解決。就目前看還是券商受到的衝擊最大,繁華不再!


顛覆涉及到本質,不管是傳統金融,還是互聯網金融,其本質還是金融,核心還是風險。無論互聯網金融如何發展,如何改變,其金融本質是不變的。從這個角度講,互聯網金融是不可能顛覆傳統金融的。但是不難理解,互聯網金融會對傳統金融形成一定的衝擊和改變。舉個例子,現在比較火的P2P,實際上做的是金融脫媒的事,把銀行撂一邊,自己做平台讓資金方和資產方更快的結合。但其核心任然是風險把控,而這些正是銀行幾十年所擅長的事情。另外互聯網帶來的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也是傳統銀行應該要學習的地方。目前互聯網銀行的切入點是正是銀行忽略的小微部分,通過大數據來實現風險控制。但是針對中大型客戶,大數據的意義就沒這麼大了,這一部分客戶,銀行傳統風控佔優。

因此,未來互聯網金融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需要向傳統金融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同時傳統金融也要擁抱互聯網,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最終兩者會相互融合。


對互聯網金融來說,目前可以說萬事俱備,卻差一個牌照。這個牌照的發放當然不是那麼輕而易舉,因為互聯網金融在風險監管上仍然有一些缺陷,但監管方面的漏洞可以不斷完善,其代表著金融進步的方向不可扭轉。


在國內幾乎不可能改變,如同在國內如何讓人不買房一個道理,在國外很多人可以租房住一輩子覺得沒問題,在國內無論再沒錢都想買個房子,覺得才算有個家。觀念問題,所以要想讓互聯網銀行取代傳統銀行,也是天方夜潭。國外這麼多年了,這麼發達的互聯網了,但傳統銀行仍然活得很好。


在我看來,第一銀行大而不倒,第二,顛覆為時甚早,第三,要真正理解金融的本質,而不是在邊緣打轉。


美國互聯網銀行運作模式

美國互聯網銀行主要是線上為主展開業務,資產端主要是住房按揭貸款,並且競爭上對利率採取了一定的優惠。下面為大家介紹美國互聯網銀行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商業模式。

Bofi:以房地產按揭貸款起步

Bofi成立於1999年,2000 年開業;以線上線下結合、線上為主的方式開展負債、資產業務,背後以互聯網平台和技術為支持,從而實現快速、有效地滿足客戶需求。負債端,Bofi主要以互聯網+手機App+借記卡形式,憑藉有吸引力的利率和較少的收費來吸收存款。

Bofi最初以房地產抵押貸款為主,主要是面向居民的住房按揭貸款,後來逐漸拓展到汽車消費貸款、保理業務。在保持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始向其他領域擴展。目前住房按揭貸款依然是Bofi最主要的資產運用方式,公司從中獲取利息收入和相關手續費。

ING Direct US:純網路運營

ING美國直銷銀行於2000 年在美國設立,2002 年實現首次年度盈利。2008年、2009年因為不良率大幅上升連續兩年虧損,2012年出售給美國區域銀行第一資本金融公司。在ING Direct的品牌下獨立運營一年後,2013年初在「Capital One 360」品牌下運營。

ING直銷銀行的目標客戶是接受電話、網路等方式,受到良好教育,收入水平較好,對於價格敏感的客戶群。ING 直銷銀行幾乎不設立物理網點,而是通過網路運營,吸引對存款利率敏感、對互聯網熟悉的用戶。

總體來說,ING直銷銀行走的是「薄利多銷」的模式,低資產端收益、高負債端成本,使得其NIM 要低於同行業水平。

Simple:個人金融的銀行服務商

Simple是由有銀行從業經驗的人士創立的銀行服務商,本身並不是銀行,而是與合作銀行建立合作關係,由後者提供存款賬戶,Simple在此基礎上通過互聯網+手機App+電話等方式提供一系列的銀行服務,除了傳統的存款和支付服務外,還提供消費儲蓄計劃的理財服務。

Simple 的真正價值在於,為使用者的日常儲蓄和消費提供綜合的理財服務。Simple只做平台,不做資產運用。通過提供有附加值的消費儲蓄計劃的理財服務吸引客戶,並從合作銀行手中進行利息收入等分成。Simple的收入來自存款帶來的存貸利差與支付帶來的收單費,按比例與合作銀行進行分成。


讀了排行靠前的回答,覺得很有道理,但是也不完全贊同。

P2P算不算互聯網銀行?廣義上,我覺得至少沾邊了吧——從事資金借貸的信息中介服務。

P2P如何生存的?傳統銀行不幹的事,P2P去干,差異化發展。

所以,廣義的互聯網銀行能不能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與傳統銀行進行差異化發展,專註去做傳統銀行暫時不做的事情。而當廣義的互聯網銀行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積累了運營經驗,一方面擴展了影響力後,與傳統銀行的力量懸殊態勢也將逐步變化。

從這個角度,我還是比較看好廣義的互聯網銀行的發展。至於是否能夠顛覆傳統銀行,這是個無聊的問題,為何要你死我活?互聯網銀行給傳統銀行造成越來越多的經營壓力,是可預期的。

PS:P2P不算銀行,只是信息中介,所以我也只把P2P作為廣義銀行。


肯定的


推薦閱讀:

互聯網金融在證券業的發展方向有那些?
為什麼錢寶還沒倒?是轉型成功,還是氣息奄奄?
互聯網金融?
爬蟲與金融結合的前景?
免費送POS機有什麼貓膩么?

TAG:銀行 | 互聯網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