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攘外必先安內」是誰提出的?
12-31
這是否隱含「團結」的意味?
按照常公的一貫作風來說,應該沒多少團結的成分。時至今日還有人覺得KMT這個政策有誤嗎?常公也是懂得歷史的人,從民族角度來看,從兩晉南北朝到五代十國兩宋再到明末,內不安者恆被外族欺。從KMT自身利益來說,自己拚命抵抗被對手搶奪勝利果實也是極為不好的結局。 現在諸多史料表明KMT對日本早有戒心,30年代初就已經在做戰前準備,同時逐步剪滅各處軍閥,平息內部割據。「攘外必先安內」這個政策自30年代初就已經在踐行了。
若不是張學良搗亂,認真執行委員長的戰略,我們百姓也不至於今日這般疾苦。唉~
說出來的是蔣介石,稿子是哪個秘書寫的,戰略是哪個幕僚提的就不清楚了。
是否隱含團結的意味,那就看解讀的人有多反共了唄……蔣介石!
蔣介石提出對日妥協、全力「剿共」 的反動政策。最早見於1931年7月23日,蔣介石在南昌行營發表的告全國同胞通電:「赤匪軍閥叛徒,與帝國主義者聯合進攻,生死存亡,間不容髮之秋,自應以卧薪嘗膽之精神,作安內攘外之奮鬥。」認為:「此次若無粵中叛變,則朝鮮慘案,必無由而生,法權收回問題,亦早已解決,不平等條約,取消自無疑義。故不先消滅赤匪,恢復民族之元氣,則不能禦侮,不先削平逆粵,完成國家之統一,則不能攘外。」這時之安內,主要已是對中共而言,反對派武裝退居其次;攘外則針對日本、蘇俄及對華有不平等條約和各種侵略行為的國家,主要又針對日本。安內攘外,安內仍是核心所在。
參考:http://baike.baidu.com/view/815993.htm
「攘外必先安內」的最早出處是1931年7月23日蔣介石發表的《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書》。文中很明確,「安內」就是要剿滅赤匪,並無「團結」之意。
到底共產黨黑暗還是國民黨黑暗
回答蔣介石的,考試足夠得分了!但是要想真正弄清這條政策的提出者,其實另有其人
早在護法運動期的1917年12月至1918年1月,戴季陶的《最近之日本政局及其對華政策》一文中已見雛形。他指出,「古語曰: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中國之國勢日危,而其根本原因,豈在外患哉。」並斷言道,「弱國無外交」,「唯一之救國方法,一曰整理內治,二曰整理內治,三曰整理內治,以至於思之至百千萬時,亦舍整理內治而外,無謀自立自存之道也。」
戴季陶終其一生反覆強調救國唯一的方法是整理內治,而在九一八事變外患來臨之時,提倡「安內攘外」政策,其實並非貿然。
此外團結二字,蔣介石事實上是在做的,楊永泰早先建言,對兔子應該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因此招安也是對兔子的方針之一,因此紅軍在陝北的時候蔣介石曾經秘密派人聯絡,試圖和平解決將兔子收編,後來被張學良察覺,於是他也連忙跑去跟兔子牽線搭橋,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些中國人寧可忘記日本侵華,也不寬容文革錯誤?
※中國古代皇帝的文化水平如何?
※歷史上有哪些「不是冤家不聚頭」的戰例?
※為什麼與歷史上的九州同名的城市都衰落了,同時豫州等還沒有同名城市?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沒有令你聽後很震驚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