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既然 Android 是開源的,那麼 Google 如何盈利?


其實題主可以思考一下 QQ 輸入法,QQ 影音,QQ 管家之類的軟體如何盈利。——我覺得這些軟體根本就不是沖著盈利來的,而僅僅是為了避免其他公司壟斷了該領域,壟斷了對應領域產生的互聯網入口而出現,防止競爭對手通過該軟體搶佔入口,這個軟體的價值就達到了。

Android 的存在是為了,避免有某一家壟斷了移動平台的入口,只要互聯網是開放的,那麼 Google 就總有賺錢的機會。所以,Android 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它讓 iOS 沒能統治這個世界,沒能壟斷移動平台的入口。只要移動平台不是某一家封閉的公司獨大,那麼 Google 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就大有可為。——換句話說,只要 Android 沒虧錢,就是賺了。


google怎麼從安卓賺錢?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提醒大家別忘了google的本質,他不是一個設備公司(如apple)也不是一個軟體公司(如microsoft),而是一個廣告公司。google需要的是它的應用能夠讓越多的人來使用,這樣他就可以收集用戶的行為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加工,作為audience targeting和behavior targeting的來源,使得廣告投放可以更加精準。著名廣告大師約翰·沃納梅克說過:「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浪費了,但遺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費了。」。拿google maps來說,越多的人使用google地圖,google就越能準確的了解到,在某個地方有什麼樣的人在生活(audience),他們喜歡消費什麼產品以及消費能力(behavior),這樣的數據對於廣告投放者來說是非常有用的。通過對於受眾精準定向的廣告投放,能夠給廣告主節省這「浪費的一半」。另外一方面,應用本身也可以成為廣告的載體,比如搜索結果和地圖「周邊」裡面的軟廣告,效果又好又不影響用戶體驗。

再回過頭來說google為什麼要做android,上面有位同學說的好,是為了「避免有某一家壟斷了移動平台的入口」,這個是對的。如果市面上只有蘋果一家公司,那麼蘋果就能決定什麼應用可以在蘋果的app store上架,什麼不可以,因為沒有對比嘛,用戶不知道有更好的應用,所以蘋果不會有壓力。而如果這個市場不是一家獨大的呢,通過開發出優質的應用,google能讓大眾知道他們有好的產品,這樣即使用戶使用的不是android平台的手機,他們對google的產品也是有需求的。這個需求蘋果公司是不敢無視的,因為一個喜歡的應用不被支持而拋棄一個平台,這種行為在用戶有充分選擇權的市場中太司空見慣了。比如iphone5的蘋果地圖事件,這事蘋果乾的真是太操蛋了,知道google搜集了大量有用的數據,想把這些數據從google那邊攔截下來,簡單粗暴的搞法就是自己開發一套地圖應用,這樣可以阻擋google的數據入口——但是用戶不買賬啊,蘋果地圖的品質太差了,用戶還是喜歡google maps,所以蘋果不得不又讓google地圖重新回到蘋果,這一個回合下來,可以說蘋果是完敗。通過這個思路,你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google會把iphone上的google地圖做得比android上的還好用,因為他需要通過優質的應用使用戶對它的服務產生粘度——越是在它無法掌控而又有決定性影響力的平台上越是要如此。所以google完全不忌諱給iOS開發優質應用,而同時完全沒興趣在WP上開發同樣的應用,因為WP平台及其用戶群體目前來說還無法證明其具備廣告潛力和價值。


跟商場運營一個道理,

為什麼花錢建個樓,進去的人不收門票,有人蹭空調怎麼辦?

以Google 來說比較明顯收入,商場廣告位我是收錢的(即移動廣告),在我家代銷商店我分成30%(應用商店)

更大收入在於,比如我把周圍幾家商場人流吸引進來,會有更多收入形式。


google 是原始思路是這樣的,把移動廣告市場做大,然後通過 廣告盈利。

廣告收入才是google的盈利大戶,所以,大公司的思路就是不同。


@Kenneth 和 @pansz 兩位老師已經說得很棒了,我來進行一些補充吧,主要是集中在本答案的後半部分。

對於絕大部分廠商,Google都要求其必須內置Google服務和Google Play,以及部分Google出品應用;對於Google Play的開發者,鼓勵其接入Admob SDK。

詳細說來,其實就是以下兩點:

一. 搶佔移動端入口

移動互聯網時代,小小的手機屏幕所能承載的內容有限,用戶的心智和注意力愈發成為了稀缺資源,入口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有了入口,才有流量;有了流量,才有生存空間,才有想像的可能。

不久前,UC瀏覽器加入了「UC頭條」功能,在瀏覽器首頁推送新聞,遭到了強烈抗議,許多用戶都用在各大應用市場狂打低分的行為表示抗議。(可參考:UC瀏覽器首頁加入新聞是進步還是後退? - 互聯網

然而,UC官方並沒有因此將該功能下線,而是僅僅在設置菜單中添加了「UC頭條省流設置」,允許用戶在「默認更新」、「僅Wifi下更新」、「簡版展示」三項中選擇而已。

UC不重視用戶的意見么?數百個「1星」評價真的一點也不重要麼?

顯然不是。UC的產品經理們,肯定也是希望它能一直保持簡潔清爽的;但真正有決策權的高層,顯然更看重加入「UC頭條」後用戶使用頻率、時長的提升,帶來的入口價值。

一個類似的例子:搜狗輸入法在輸入框上方添加搜索結果也是如此。明明會對用戶體驗造成損害,但為了搶佔入口、獲取更大利益,他們不得不這麼做。

而為了能夠成為這樣的入口,他們必須在用戶日常使用的流程中,不斷尋求向前插隊的機會

原先,用戶需要用瀏覽器訪問新聞站點,才能看到新聞;於是UC看到了機會,插隊到了「訪問站點」這一步的前面,讓用戶不用記住網址就能閱讀新聞,成功獲得了利用用戶注意力在內容中添加廣告的價值。

原先,用戶需要在搜索框里輸入關鍵詞,點擊「搜索」按鈕,才能看到結果;於是搜狗看到了機會,插隊到了「點擊搜索按鈕」這一步的前面,讓用戶在打關鍵詞的過程中被引導到搜狗的合作搜索引擎去,成功獲得了流量分發的入口價值。

而又有什麼入口,是比操作系統更為底層的、更為靠前的呢?

Android中內置的Google服務,以及預裝的Inbox、 Google Map等應用,為Google帶去了極大的入口價值。

二. 獲取廣告收入

Android給Google帶來的廣告收入,是需要分成兩塊來看的。

第一塊,是擺在明面上的,來自Google Admob的廣告收入。

Admob是一家移動廣告平台,09年11月時被Google收購。但因反壟斷調查,直到10年5月才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批准。這背後的考量,一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流量從PC端向移動端」的潮流,二是為了給開發者們提供「付費下載」外的其他獲取收入途徑,從而降低Google Play里的應用售價,幫助Android系統普及。(私以為這也是Google Play付費應用比例較低的原因之一,Google從付費應用下載中獲得的「三成傭金」總額很小)

開發者接入Admob的SDK,讓其代理自己應用中的廣告位(也稱「媒體資源」),並與Google進行分成。為了鼓勵開發者們這麼做,Admob提供了當時業界最高的分成比例,以及整合了許多Google Analytics的功能。

這些舉措的效果非常顯著。據Admob官網稱,已有超過65萬款App接入,並已向開發者支付了超過10億美元。在Android市場上站穩腳跟後,Admob也加強了對iOS等平台的支持。Google從這其中分得的收入,大家可以自行想像。

第二塊,是沒有擺在明面上的,移動端布局對Google整體數據能力的巨大提升。

眾所周知,廣告是Google最核心的營收來源。

而在目前整個在線廣告行業里,「跨屏追蹤」都是一個沒能完美解決的難點,也是許多公司發力的方向。

什麼叫「跨屏追蹤」呢?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吧。白天,你坐在筆記本電腦前,看了會兒漫畫連載,刷了會兒遊戲直播,還搜了搜最近熱映電影。晚上睡覺前,你打開手機瀏覽器,開始看連載小說,卻被頁面上一條「《瘋狂動物城》主題手游」的廣告吸引,於是就忍不住點擊「下載」按鈕……

你使用的設備從PC換到了手機,前後查看的內容相關度也看似不大,但廣告系統卻能認出兩台設備的使用者都是你,並且通過對你在網路上的歷史足跡進行分析,成功猜到了你的興趣所在,為你推送了最容易讓你產生點擊衝動的廣告。這一過程中,將PC端和移動端打通、追蹤到同一個用戶的數據能力,就叫做「跨屏追蹤」。

跨屏追蹤目前遇到的難點很多,比如IP資源有限造成的「多對一」、模型和演算法的不完善、設備信息的不穩定、Cookie有效期較短等,但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在於數據覆蓋面的不足。數據量不夠,覆蓋面不廣,訓練出的演算法自然也就精度有限。

而現在,Google坐擁移動端的底層系統(Android)、基礎服務(雲服務)、賬號體系(Google賬號)、高頻入口(Inbox)、用戶興趣數據(Admob)、廣告展示場景(接入Admob的應用),可謂是深度滲透了移動端的每一個用戶場景。

移動端的精心布局,再加上PC時代AdSense、 AdWords、 Double Click的雄厚積累,使得Google的數據能力不斷進步,廣告精準度也繼續提升,在跨屏追蹤領域大有可為。這個在明面上難以看到的收益,卻會是Google未來發展的重要助推器。

那麼,Google到底從Android系統中獲得了多少收入呢?

2014年,高盛的分析師曾發文表示,Android每年大約能為Google帶去30億美元左右的收入。現在看來,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這一數字太低了。

相信不少人都記得Oracle與Google間關於「Android對Java技術的使用是否合理」的拉鋸戰吧。它已進行了五年之久,讓人難免有些審美疲勞。可就在前不久,這場糾紛出現了新的波瀾——Oracle向Google提出了88億美元的天價索賠!

因為,Oracle聘請的顧問團根據保密的財務數據推斷,Google已從Android系統中獲得超過310億美元的營收,和超過220億美元的利潤!(新聞鏈接 戳我)

而Google對此是什麼反應呢?

既不承認,也不否認。

「我們不會把Android系統帶來的營收和利潤從Google整體運營狀況中剝離並公之於眾。這項不對外公開的財務數據是高度敏感的,一旦曝光,可能會對Google的業務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Google向法官遞交了一份信函,要求撤下法院網站上該文件的電子版,並就違反「信息保密條例」嚴厲處罰Oracle。

也許,這個具體數字究竟是多少,我們將永遠不得而知。

本文同步發表在我的個人專欄:理性與感性各半的商業世界

我的其他答案推薦:

你是通過什麼渠道獲取一般人不知道的知識和信息的? - Gavin Li 的回答

有類似愛范兒、36氪、癮科技的外國網站推薦一下么? - Gavin Li 的回答


android是一個賺錢機器。

你每一次搜索,都會被記錄。

被記錄的越多,google越了解你。

越了解你,給你推送的廣告就越精準。

廣告越精準,廣告的點擊率越高,google收入越高。

google移動端廣告收入已經很可觀了。2012年突破了45億美金,騰訊一年才69.833億美金的營收,百度是223.06億人民幣。

可以說,google的移動廣告,就接近中國最後的科技企業的營收了。

你在手機登陸了google的帳號的話,還可能同步你的使用習慣等信息。

等你在多終端使用同一帳號時,手機的搜索行為,在PC登陸帳號,可以被pc機的廣告提供參考,也是一種精準推送廣告的途徑。


盈利肯定是靠廣告

而android剛開始的目的只是對抗iphone

現在當然又更大的戰略意義了


Google的誕生就是理想主義者的實踐,它做的大部分項目都是這個思路,至於現在的財富和價值,可以說是阿甘式的奇蹟。

它的理想就是--為人類服務。

你懂的,我說的是真的。


首先題主要知道,Google本質上是一家賣廣告的公司,這是他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為什麼Google這麼大力發展Android,因為Android的市場佔有率越高,Google就有越多的機會賣他們的廣告。

看看你Android手機上的各種原生app吧,從Gmail到Google Maps,隨處可見他們的精準營銷廣告,如果手機市場被iOS占完了,那豈不是Google分不到移動互聯網這個目前看起來最可口最大的蛋糕了?


Android其實由AOSP和GMS兩部分組成的,經常說的Android開源其實說的是AOSP這部分,這部分是免費公開的;GMS——谷歌移動服務,這裡面包含了所有谷歌的服務軟體,Play市場、地圖什麼的都是其中的一部分,然後,谷歌就靠這堆東西掙錢了,主要都是廣告業務,還是通過他的老本行-搜索-來提供精準廣告投放,從而獲取利潤。


佔有市場,決定市場。可以審核【】,如先許諾民主,後專制獨裁


你可以想想為什麼從開始到現在360產品一直是免費的?佔有市場,成為品牌,那麼想做什麼都行了。360的模式與谷歌是一樣的, 先有市場,後才有廣告營收!你看京東好幾年都在虧本,但是當名號打響,一上市就大賺特賺了。歡迎拍磚!


類似商場或者中國。只要你停留在那裡。

從你身上或者因你掙錢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比如:你會逛一天商場水都不喝嗎?


如果google的android不開源,那麼就變成了硬體+操作系統的封閉體系,蘋果硬體杠杠的,對策就是把操作系統提供給全世界廣大硬體商,擴大份額。google也沒有喬布斯的控制欲,非要給用戶提供端到端的體驗。至於掙錢,android自帶的google應用商店就是掙錢平台之一。從技術進步來說,開源也是件好事~


入口 x 轉化率 = 收益

就這麼簡單。


qq也是免費的,騰訊如何盈利


垃圾知乎, 不玩了


谷歌play商店 有付費內容 遊戲 音樂 圖書

並且免費應用有些都有廣告 谷歌賺廣告費和 收費應用分成


先把市場佔領了,再通過其他附加產品來盈利~


Google play 商店 國外版 有下載 遊戲 軟體 視頻 音樂 圖書 等功能 有的下載需要收費 同 App store 而中國版為刪減版 只有軟體 而且極少 所以谷歌會靠這個賺錢……


推薦閱讀:

介紹 Google 搜索技術的書有哪些?
那些互聯網公司,特別是像中國的BAT,google,facebook,twitter這些大公司,是怎麼樣賺錢的?
為什麼有人喜歡用原生安卓?
微軟最大的競爭對手究竟是誰,蘋果、谷歌還是亞馬遜?
為什麼安卓系統下收費軟體不如蘋果系統普及,對於安卓系統下的收費平台會如何發展有什麼看法?

TAG:谷歌Goog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