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不和,歷史原因是什麼?


就兩國關係而言,印巴矛盾歷史淵源不長。因為1947年才有這倆個國家出現。

而在那之前,英屬印度的控制範圍相當大,整個次大陸幾乎都在其治下。

回溯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女王榮光已經失去了對於印度的有效控制。至於印度獨立前的鬥爭,不細說了。但是在鬥爭過程中,有兩隻最為主要的力量。一個是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倡導者,甘地影響下的國大黨(甘地並非政治領袖,時任國大黨的主席是尼赫魯);另外一隻就是穆斯林民族聯盟,在真納的率領下。

1945年,新工黨上台,克萊門特指認蒙巴頓為總督,決定於1947年8月15日完成權力交接。才有了後來一系列的談判,也就是如何建國。

甘地自己也說,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說服他的朋友真納。按照宗教來劃分國家確實是蒙巴頓實施的,但是這當中其實混雜著黨派鬥爭和權力的漩渦。

「按照宗教」來劃分,這本身就是產生矛盾的源頭。所以有印度人也曾經批評甘地,說如果英國多統治兩年,也許印巴問題不會存在。

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衝突由來已久,從九世紀穆斯林進入印度開始,圍繞信仰的思想衝突和暴力衝突不斷。這是積怨已久的一次大爆發。

於是,在建國的那一天。東西巴基斯坦和印度漫長的邊境線上是大量難民分別向屬於自己宗教的一國涌去。在首都德里,開國總理尼赫魯也不得不在開國第一天走向街頭勸戒人民停止暴力攻擊。

宗教衝突,是最根本的由來。往後的發展,就混雜著政治等許多因素了。

我始終覺得,印巴分治就是把宗教矛盾直接上升到了國家層次。

如@任其然說的,後來發生了許多事情激化了矛盾。

比如,英迪拉甘地「英明」的東征,直接導致東巴獨立成孟加拉國;

比如,巴基斯坦與中國的好關係,巴基斯坦准許中國海軍停在阿拉伯海,然後從新疆直接修築的公路通向次大陸,這都是讓印度緊張的。

比如,穆斯林激進組織的恐怖襲擊,上個月德里高院不又炸了嗎?

比如,克什米爾問題上的僵持,其實克什米爾土邦是希望自己獨立,我們遇到的克什米爾人就說自己既不是巴基斯坦人,也不是印度人。

比如,板球世界盃上兩國的交鋒,都充滿了政治色彩。

宗教是個源頭,當這種仇恨上升到國家層面上,再經過大半個世紀的耳濡目染,兩國之間的矛盾就深了。


這個月,是印度與巴基斯坦慶祝建國70周年的月份,雙方都免不了要在邊境線上耀武揚威,請來許多遊人觀看自己把腳底舉過頭頂然後狠狠砸下來,不砸得抽筋不足以震懾對方。

在這樣的大喜日子,我們作為看客,自然是要未雨綢繆,先深刻學習一下邊境左右兩方這些年來到底在扯的什麼犢子。這樣,也好在看電視時當小外甥睜著好奇的眼睛問我們電視里演的哪一出時不至於語塞,而是擺好長篇大論的架勢將小外甥從左膝蓋挪到右膝蓋上,跟他白唬白唬。

背景介紹

一句話概括印度現狀:大刀闊斧快刀斬亂麻,搞到最後發現越來越像巴基斯坦了。

自從莫迪上台以來,印度一改往日萎靡不振的姿態,突然就在亞洲雄起了。他有著花白的、海明威一樣的大鬍子,他熱愛挑戰,他說到做到。印度人民自從尼赫魯以來第一次看到了民族崛起的曙光。莫迪改幣制,莫迪改稅制,莫迪讓屠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是一個消防隊員般精力充沛的男人,哪裡有不平,哪裡就有莫迪。

好了,好話說完了,我知道大家都在等著聽壞消息。莫迪的悲哀在於他的權力來自鼓動人民,所以他不能拒絕當人民的傀儡,而這個「人民」並不代表印度作為一個國家的利益。

莫迪一直堅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真理,這一點是值得稱道的。所以你看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他的前任們只是嘴上說說而已,但他一上來就真的幹了。收紙幣,就跟觀音菩薩拿個瓶子收小妖精一樣說收就收,收完連毛都沒剩下一根;改稅制,反正也理不清,乾脆一刀切,誰也別再嚷嚷;然後發現人民很受用啊,這個時候,大家都開始把莫迪當史泰龍看了,沒有他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喜歡他這樣霸道又不容分說的,人民群眾的呼聲越來越高。莫迪在群眾的鼓舞下,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把印度第一人口大省Uttar Pradesh省的所有農民貸款都免了。「吃他娘、穿他娘、闖王進城不納糧」是印度農民歌頌莫迪的保留曲目。

但是,同學們,作為讀過書的人,我們都明白事理,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一種經歷:你原本是個壞學生,但有一回運氣好,考試成績提高了點兒,老師狠狠誇獎一頓;下次你大力出奇蹟又考好一點,老師把你的作文拿到講台上去念了一遍以示鼓勵;再下次,你還沒開始考,語文老師、數學老師、音樂老師全都眼巴巴看著你,這個時候你已經沒有退路了,你也知道自己已到極限,但老師們抬著你不讓你下來,所以你這次只有考場作弊也要飛得更高:你,被老師的意願綁架了。

這個,就是莫迪現在的處境。他上次免Uttar Pradesh的農民貸款就是作弊行為,結果獲得了最大省的擁護與選票,但也吊起了其它省的胃口;然後,他又說要把牲畜交易市場關掉,因為印度人民是牛的好朋友,不能殺好朋友。但我們同時要知道,牛不是穆斯林的好朋友,在印度,有一大批穆斯林居民祖宗十八代都是殺牛的,做著每年數十億美元的肉品生意。所以,莫迪同學在印度民眾中的呼聲越來越高,做事也越來越快,越來越沒溜兒,已經停不下來了,因為他被老師們抬著,不能被摔下來。這種現象,有個學術名詞,叫做「民粹主義」,比較危險,哪個國家走火入魔,一般都跟它有關。

一句話概括巴基斯坦現狀:未來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終究是將軍們的。

巴基斯坦的情況就單純多了。這個國家自打獨立以來,沒有一天不是以「把腦袋提到褲腰帶上」的態度過日子的,具體表現為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敏感、易怒、你說動刀他就動槍,你說動槍他動核彈,所以每有衝突上升到動槍的階段,印度都得主動表示軟下來。多年來,巴基斯坦是吃不得虧的。在這樣的氣氛下,國家依靠軍隊的驕傲獲得安全感,於是,將軍們是全國幸福感指數最高的人。

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最大的區別在於:印度瞄準了要德智體美勞全面超越中國;巴基斯坦只管把槍口瞄準了印度;兩者的參照物不一樣。

梁子是怎麼結下的

Step1: 英國人hold不住了

印度本來是沒有印度的,有些是英國直轄領地,有些是英國王室封的土著諸侯國。二戰過後,全世界受壓迫人民迎來了一次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的革命高潮。英國駐印度總督是二戰英雄、有名的花花公子蒙巴頓伯爵。伯爵看著地圖上這麼一大砣,覺得大勢已去,就決定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留不住了,隨它去吧。

於是,甘地說好呀好呀,馬上組織印度人自己的政府吧;但穆罕默德·真納說,別介,我們這旮都是穆斯林,分!

伯爵幫雙方算好賬,印度分得一批鍋碗,巴基斯坦分得幾個瓢盆,沒多久,家產就分得一清二楚;接下來按宗教信仰劃地而治,站錯隊的趕緊打包袱走人,走遲了小心被群毆。就這樣,還被群毆死了一百多萬人。但這僅僅是悲劇的開始。

因為,總有那土地肥沃、風光秀麗,而雙方又都剪不斷、理還亂的錦繡河山,比如說克什米爾。

Step2: 克什米爾

(圖片來源:economist)

克什米爾原本是個諸侯小國,其統治家族是印度教,但治下人口主體是穆斯林,這在英國手下也都相安無事。1947年,土著王眼看著大家都在分家自己被夾在中間保不住了,就也表示要獨立。太天真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巴基斯坦先下手為強,派出了志願者幫助克什米爾的群眾鬧革命,群眾都是穆斯林,自然表示終於找到組織了。土著王看著控制不住,於是邀請印度進來勤王,印度一聽正中下懷,派了隊伍進來,打得天昏地暗,一地漿糊。最後的結果是,巴基斯坦佔領了北部,印度賴著在南部不走,土著王這才發現,關於克什米爾這個問題,自己已經是個旁觀者。聯合國說,這樣太不像話了,大家都撤出去,留出空地來談一談怎麼辦。巴基斯坦說不撤,印度說他不撤我怎麼能撤?於是,雙方劍拔弩張幾十年,克什米爾一直都是你今天看到的克什米爾:三年一小打,五年一大打。

總結第一回合:平手。

Step3: 合久必分,分久了再細分

後來,印度也學習了巴基斯坦的手段,考慮到在克什米爾做不出什麼文章,於是聲東擊西,派出志願者到天高皇帝遠的東巴基斯坦去支持當地人民的解放事業,發動游擊戰爭。沒多久,整個東面都沸騰起來了。西面的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狼狽不堪,按下葫蘆又起瓢,連忙派兵鎮壓,又死了數十萬人,最後以放棄東面而告終。東面獨立,孟加拉國誕生了。

總結第二回合:印度勝。

這時候,雙方都沒有更多花樣去折騰了,只好又回到克什米爾做文章。今天你鼓勵我的群眾鬧革命,明天我為你的人民提供武器。來來回回度過了許多個春秋,犧牲很大,進展很小,唯一白白耽誤了的,是克什米爾地區人民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

總結第三回合:雙方輸。

Step4: 未來的展望

我相信,印度是已經厭煩了這個遊戲的,因為它如今不再滿足於村頭小霸王的地位,它的眼光是亞洲甚至世界,只希望家裡安寧、後院不要起火,才能一心一意發展成長,日後可以去更高更遠的舞台一試身手。而巴基斯坦不,面對一個人口6倍、國土面積4倍於已的對手,夜不能寐,每個月都有那麼幾天忍不住妄想一下自己被迫害的畫面,居安思危嘛。所以,這個世界,不是印度想安寧,就可以安寧的。

這種局面,往年不會有問題,因為印度的多任總理都會每每在關鍵時刻退縮下來,知道小不忍就會亂了大謀。但如今在上面被老師們抬著的是莫迪同學,他已經越來越不由自主,下次考試只能更努力、更為民族爭光、充硬漢,其結果就只有鋌而走險。

這,也是為什麼此次中印邊境對峙,如此艱難。因為莫迪同學負天下之厚望,這回是下不去了。


印度內部分為四大區域:

一、北部山脈區,從阿拉伯海直到孟加拉灣,在北部包圍著次大陸。

二、北印度平原,從德里東南部沿恆河流域向東直到緬甸邊境。

三、半島部分,以丘陵為主的德干高原為其主體,向南深入印度洋。

四、西部沙漠,位於北印度平原與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之間。

巴基斯坦位於印度河流域,沙漠與南部的沼澤將其與印度相分割,北部的旁遮普為巴基斯坦與印度之間的連接點(兩國的政治中心也在這一區域兩側),這裡也是從巴基斯坦入侵印度的通道(如歷史上的中亞民族)。

11至18世紀之間,穆斯林進入印度。穆斯林曾經入侵併佔領巴基斯坦,其後繼者則在幾個世紀內建立強大的莫卧兒帝國。

統治北印度的莫卧兒帝國

印度的獨立一方面使其統一於單一政府之下,一方面導致了印巴分治。穆斯林占多數的地區:印度河流域以及恆河下游,從印度分離出來,組成另一個國家,後又分裂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當今南亞次大陸的格局由此奠定。

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始終處於緊張狀態,印度一度認為巴基斯坦應當回歸,加上巴基斯坦在地理、人口、經濟上的劣勢,雙方已經進行了四次戰爭,多是因為克什米爾。兩國在這種緊張態勢下都將自己發展為有核國家。

印度的腹地是恆和平原,巴基斯坦的腹地是印度河山谷,兩者之間的土地並不難以穿越,兩條河之間的距離也不到200英里。相距如此之近,加上印度的廣闊國土,巴基斯坦自然始終處於緊張狀態。

歡迎關注我團微信公號:

地球觀察團

ID:diqiuguanchatuan

http://weixin.qq.com/r/BTr95TzEhmH5rXiG928X (二維碼自動識別)


英國分而治之的策略,今天中國變成了最大得利者


想想一下如果滿洲國當年獨立了,再和內地政權就遼寧的歸屬問題大打出手,並引來帝國主義勢力介入,帝國主義勢力就此佔據大連港。隨即滿洲國大筆一揮,就把大連割給人家了。再後來帝國主義勢力還給了滿洲國核武器。滿洲國的邊境地區還長年活躍著「八旗原教旨主義」恐怖分子,強迫其統治地區的人民梳辮子,留髮不留頭,常年對內地進行恐怖襲擊,曾經製造了數百人死亡的上海飯店爆炸事件。你覺得如果上面這些事情都發生了,內地政權和滿洲國是啥關係?


對於巴基斯坦而言,東巴(也就是現在的孟加拉)的分裂也和印度有很大的關係,當然這一切的一切追根溯源都要上溯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決議,克什米爾問題其實也是因為這個分治決議引起的。


印度和巴基斯坦最近又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衝突。但兩國的仇恨不只是領土爭端,也不起源於領土爭端。印度國內的網友罵起巴基斯坦人來,比我國某些人罵日本人還凶,極盡辱罵之事,兩國之仇不共戴天。

印度和巴基斯坦本是同一個國家,為何後來分裂?又為何相互結仇呢?

宗教之爭

印度人大多數信奉印度教,但是歷史上,印度曾被伊斯蘭教統治。

公元7-8世紀前後,伊斯蘭教隨著阿拉伯人的商貿和入侵而進入印度,並在13世紀德里蘇丹國時期被奉為國教。1526年建立的莫卧兒帝國同樣信奉伊斯蘭教,帝國前期阿克巴時代實行宗教寬容政策,但到奧朗則布時期,其宗教歧視政策開始激化印度教和穆斯林的矛盾。

18世紀英國殖民者進入印度以後,穆斯林不甘心從統治者降為被統治者,拒不接受英語和西方科技、文化,而原本地位較低的印度教徒更願意與英國人合作,於是社會地位和就業水平逐漸高於穆斯林,從而導致兩教矛盾日益加深。

英國殖民當局有意識地利用兩教矛盾,採取「分而治之」政策,以分化民族抵抗力量。

穆斯林尋求獨立

印度人民一直尋求從英國獨立。1927年12月,國大黨在馬德拉斯年會上通過尼赫魯提出的要求英國給印度完全獨立的決議。

而穆斯林抱怨在國大黨中穆斯林成員沒有與印度教成員相同的權利。1930年在倫敦舉行的印度各黨派圓桌會議上,國大黨和全印穆斯林聯盟在議會席位分配上產生嚴重分歧。1936年省議會選舉中,國大黨拒絕了穆斯林黨派與其聯合執政的要求,並提出解散組織,加入國大黨,及在今後選舉中只能支持國大黨等苛刻條件,這引起了穆斯林普遍的政治危機感。

1940年3月23日,以穆罕默德·阿里·真納為領導者的穆盟通過拉合爾決議,正式呼籲生活在南亞的穆斯林成立一個獨立的國家,被稱為「二民族論」。

印巴問題

1942年,英國教授科帕蘭在《印度問題》中主張把印度一分為三:印度教徒區、穆斯林區和土邦,該計劃被英國當局採納。但甘地和國大黨領袖尼赫魯始終堅持印度是一個民族。甘地認為,以分裂印度的方式解決民族問題,就好像「砍掉腦袋,擺脫頭痛」。

二戰爆發後,英屬印度殖民統治難以維繫。1942年3月,英國政府派克里普斯前往印度,其提出「克里普斯提案」,許諾戰後給予印度自治領地位,但提出土邦有權不加入新建立的印度聯邦,這意味著原有的版圖上可能出現多個政治實體。該提案遭到了尼赫魯和真納的一致反對。

1946年7月,印度各黨派舉行了制憲議會選舉並建立臨時政府。然而尼赫魯在7月10日發表聲明稱:所有自治計劃都得經國大黨首肯,且隨時可被變更。此舉使得穆盟在7月29日通過決議,撤銷了對內閣使團方案的接受。

教派仇殺

1946年7月29日的決議中,穆盟還宣布8月16日為爭取建立巴基斯坦「直接行動日」。8月16日當天,在加爾各答,穆斯林與印度教、錫克教徒之間爆發了大規模的教派大屠殺,包括孩子、婦女、老人都慘遭殺害。教派仇殺蔓延至全國各地。遇難者多達數萬人。

英國殖民當局出動了4萬人的武裝才平息暴亂。事後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互相指責對方策划了衝突。

印巴分治

國大黨方面要求建立強大的中央政府,多次請求將穆盟成員趕出臨時政府,這進一步強化了穆斯林建立主權國家的願望,從而迫使真納接受了英國總督蒙巴頓分割旁遮普和孟加拉的「小巴基斯坦方案」。甘地等人維持獨立後統一的印度的構想和努力希望渺茫。

1947年6月3日,由蒙巴頓制訂的《印度獨立法案》公布:通過把英屬印度按照宗教信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方式來實現印度的獨立,孟加拉和旁遮普依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居住區進行分割;各土邦有權自行決定加入任何一方。這就是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該方案得到各方的接受。

根據蒙巴頓方案,旁遮普和孟加拉被印巴兩國分割。而劃界工作卻由之前和印度毫無關係的律師西里爾·雷德克里夫擔任。這條分割線被稱為雷德克里夫線,即後來的印巴國界。由於時間緊促等原因,疆界的劃分十分草率。

1947年7月18日,蒙巴頓方案在英國議會獲得通過,印巴兩國以自治領的形式獲得獨立,保留總督、分別成立制憲議會和政府。

根據獨立法案,巴基斯坦由東、西兩部分組成,被印度隔開。兩地居民的民族、語言和文化都不盡相同。統一的基礎僅僅是伊斯蘭教。蒙巴頓預言:不出25年,東部一定會脫離巴基斯坦。如蒙巴頓所言,巴基斯坦在獨立24年後,失去了自己的東翼。

英屬印度以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的方式獲得獨立,史稱「印巴分治」。

1950年1月26日,印度自治領末任總督查克拉瓦爾蒂·拉賈戈巴拉查理宣布印度共和國誕生,印度憲法正式生效,但仍然留在英聯邦內。拉金德拉·普拉薩德宣誓成為新共和國的總統。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也改自治領為共和國,定國名為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移民災難

旁遮普由於過去並未進行過分割,發生了大規模的混亂。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區的穆斯林逃亡巴基斯坦,伊斯蘭教地區的的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逃往印度轄區。

在雷德克里夫線兩側,短時間內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引發了大混亂。據統計,約有1450萬人越過邊界,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難民遷移。

特別是在旁遮普地區,兩教教徒之間發生了難以計數的沖暴動、屠殺以及報復。據理查德·西蒙茲的研究,在印巴難民遷移過程中,最保守的估計也有至少50萬人在衝突中喪生,1200萬人無家可歸。

印巴分治造成了難以估量的人道主義災難。在此期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產生的不信任感和仇恨對後來的印巴兩國關係產生了長期的不良影響。

克什米爾爭端

英國殖民時期,部分土著王公與殖民當局簽署條約,臣屬英國,仍在其領地內世襲其君主統治,被稱為土邦。土邦或直接受英屬印度政府控制,或由諸省省督或行政專員領導。

蒙巴頓方案的另一懸案即土邦問題。克什米爾土邦王公信仰印度教,傾向于歸屬印度或獨立,而占人口77%的穆斯林傾向於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爾與印巴兩國都接壤,且控制著通往中亞的交通孔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1947年10月,克什米爾王公哈里·辛格宣布與印度正式合併。此舉違背巴基斯坦和穆斯林的意願,於是印巴雙方先後派兵進入克什米爾,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後來先後爆發了兩次戰爭,時至今日兩國摩擦不斷。

克什米爾爭端無疑導致印巴矛盾升級,本是同根生的兩國結下不共戴天之仇。


一個不吃牛肉,一個不吃豬肉,看到隔壁穆斯林大叔吃俺們的神,誰會樂意


原因很多:巴建國時印度人對遷往巴基斯坦的穆斯林沿途的屠殺,領土(克什米爾)問題,三次印巴戰爭,孟加拉的獨立。。。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獨立前都屬於英屬印度,在1947年印巴分治後獨立期間,克什米爾歸屬問題沒有解決,這導致了日後的三次印巴戰爭及一系列的衝突。

參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rtition_of_In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Kashmir


在英國人過去殖民之前,莫卧兒王朝的版圖覆蓋了現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克什米爾大部分地區。

在這一帶,有兩個宗教矛盾尖銳並且一直不消停,一個是印度教,一個是伊斯蘭教。印度教前身是婆羅門教,一個幾乎是被種姓制度「綁架」的宗教,是雅利安人的產物,後來受印度本土宗教的影響形成印度教。

後來英國人來了。兩個宗教繼續不消停。

後來以甘地為首一批人尋求印度獨立。兩個宗教依然不消停。

1930年,伊克巴爾(穆斯林)表示穆斯林們建立巴基斯坦,從印度獨立。

1947年,蒙巴頓頒布《蒙巴頓方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獨立,各土邦自己選擇加入哪一方。實際是利用宗教矛盾挑起爭端。

克什米爾地區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口信伊斯蘭教,但是蒙巴頓把決定權交給了印度教教徒。於是有了第一次印巴戰爭。

1965年,克什米爾的穆斯林起義,於是有了第二次印巴戰爭。第二年簽訂《塔什干協定》退回原控制地區。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東巴基斯坦獨立,也就是孟加拉國。


NHK有個紀錄片專門講印度獨立與巴基斯坦建國,比樓上的回答要客觀和豐富些


幸虧印巴分治了,不然一個統一的印巴人口比中國還多,那才是我天朝第一大威脅。


攪屎棍英國為了讓獨立後的印度實力大打折扣所以分解了印度 印巴又因為宗教等原因摩擦不斷 最後巴基斯坦又被分解出去一個孟加拉


從大格局來說,就是英國當年「分而治之」政策導致的,如果說,沒有把當時的南亞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那麼今天的矛盾最多就是國內的種族和宗教矛盾,上升不到國家層面。

最好的反映就是當年把巴基斯坦分為東巴和西巴,東巴基斯坦也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國,想一想,要是中國也受不了啊,處於一種半包圍的狀態呀。後來東巴被策反獨立建國了。

另一方面就是種族和宗教的問題了。巴基斯坦是伊斯蘭國家,而印度是印度教國家。宗教的不同宗不同源就會帶來衝突。或者是以宗教為借口的利益衝突。

中世紀時期,歐洲教皇就數次發動十字軍東征,試圖佔領小亞細亞的耶路撒冷,同中東的伊斯蘭教發生流血衝突。

宗教總得來說是具有排他性的,更多的信仰就意味著有更多的資源,獲得更大的勢力範圍。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的宗教間大多是水火不相容的。


根本原因就是宗教。


巴鐵兄弟我只能說這麼多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印度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
如何評價印度阿瓊2主戰坦克?
印度真的這麼不堪嗎?
印度的快速發展是否是中國的威脅?
印度為什麼總是喜歡和中國比?

TAG:印度 | 國際關係 |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