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雜交稻真的不好嗎?

偶然看了評論,他的雜交稻真的沒有大的實際作用嗎?還有謝華安是誰,他有什麼傑作?


世界上有很多無知的人。

雜交稻確實不大好吃,現在好像沒有多少人吃雜交稻,但是雜交稻就沒有用,就不養活人?

我們先來看看化纖有什麼作用。有人可能要說,化纖有什麼屁用,現在我們有錢人,我們小資都穿棉、麻、皮的,天然產品,誰還穿化纖衣服啊!

可是化纖真就沒有用嗎?做繩,做防雨布,做保溫材料,做勞保用品,做裝飾品等等,都要用化纖。如果沒有化纖,這些東西都用棉、麻來做,你們知道要消耗多少棉麻嗎?這樣棉麻還夠做衣服的嗎?而且現在有大量窮人仍然在穿化纖衣服,這樣又省掉了大量的棉麻。所以如果沒有化纖在某些場合代替棉麻,今天的棉麻仍然不夠用,我們還得用布票,還得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同樣,雜交稻雖然不大好吃,但是可以做澱粉,釀酒,做飼料等等,這就代替了好多其它糧食,而且現在還有好多人在吃雜交米,才讓你能頓頓吃上你喜歡吃的優質大米。

還有,在以前缺糧的時代,雜交米比高粱,比紅薯好吃多了,比沒有東西吃好更多,人們吃起來噴香,而現在一有好米就嫌棄雜交米了,說雜交稻無用,這是沒有良心,是忘本。九品芝麻官里,宰相窮的時候別人給他一塊大餅救了他的命,當了宰相有山珍海味就看不起那塊普通的大餅了,我們是不是痛恨這樣忘恩負義的小人?別忙痛恨,說不定我們自己就是。

-----------------------------------------------------------------------------------------

改革後,是市場經濟讓袁隆平成了商人,成了資本家,利欲熏心。但是改革前袁隆平不是這樣的人,而言一個工作積極努力的人。是制度改變了人,誰在市場經濟里都不能是白蓮藕。不要用他現在的作為來否定他以前的貢獻,要科學公正辨證地看他。


雜交稻確實不好吃,我們平時吃的也不是袁隆平的那種雜交水稻。

但是,當袁隆平的那種雜交水稻代替普通水稻用作製糖原料、釀酒原料、做澱粉時,不就省下了非雜交水稻嗎?你就可以吃到更便宜的非雜交水稻了。

不好吃雜交水稻間接上讓更多人能夠吃得起非雜交水稻,這麼簡單的邏輯怎麼很多人就不懂呢?說什麼不好吃我們吃的不是雜交水稻這類的言論,沒有意義。


袁隆平研究的雜交水稻,最大的意義是實實在在的提高了糧食產量,別管他好吃不好吃,是不是營養豐富,他研究的是救命糧。

是窮怕了餓怕了的中國人,為了未雨綢繆,要有一種能確保高產的糧食作物,這樣才能做到真的在有需要的時候,填飽中國上上下下這麼多張嘴。

人真餓肚子的時候是不會管好吃不好吃的,別說是用來餵豬了,真餓急了,就算是豬狗都不吃的東西也會讓人紅眼拚命的。

只要袁隆平團隊的研究成果,能實實在在的提高產量,能在平時靠著高產讓糧倉有足夠的儲備糧,讓每個中國人可以不擔心萬一發生了災難沒糧食吃,那他就俯仰無愧,萬家生佛。


1、謝華安的貢獻是解決了第一代雜交水稻不抗"稻瘟病"的問題,他培育的「汕優63」從80年代起連續十多年成為全國雜交水稻播種面積最大的品種,也是累計增產最大的品種。

2、21世紀後,播種面積最多雜交水稻品種是江蘇農科院鄒江石培育的"兩優培九"。

3、袁隆平被輿論稱為"雜交水稻之父"。謝華安也被一些輿論稱為「雜交水稻之母」和「雜交水稻救星」。

4、袁隆平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因為其貢獻主要是工程上的創新而非理論突破。

5、袁隆平選育出的雜交水稻品種多次出現大範圍"稻瘟病"問題,並沒有成為實際應用的主流品種。

6、謝華安只有中專學歷、論文也欠缺,雖然他依靠"汕優63"獲得了大量榮譽,當上了全國人大代表,但他多次衝擊工程院院士失敗。

7、謝華安後來專攻論文和專著,2007年終於評上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時他也面臨一些爭議,不僅在於學術規範問題,也在於其最大貢獻"汕優63"是基於袁隆平的"三系配套",並無自己的創新,這與"中科院院士"這一理論創新要求很高的title是矛盾的。

http://m.sohu.com/n/254741218/?v=3_trans_=000014_baidu_ss

8、總的來說,中國雜交水稻產業的誕生和發展,與計劃經濟年代全國各地農業科技單位和基層工作者們的通力協作是分不開的。但傳統的體制在走向市場化和產業化的過程中也造成了知識產權和貢獻大小持續不絕的爭議: 雜交水稻,青蒿素,牛胰島素。。


我來強行曬幾張圖。

首先表示家裡農村的,種了雜交水稻,約16畝吧。

前段時間找的機器割稻,直接割完就裝車賣了,我需要做的也就是跟去過秤,收錢。

割稻過程是這樣的

然後機器里容積滿了以後是這樣轉車的。

我爸表示雜交稻不好吃,買粳(jing)稻吃。(我爸發音是耕稻,不知道是不是就這個粳稻)。我媽表示自己種的想嘗嘗,打的農藥比較少,圖個安心。

於是留了一點自己吃。

昨天我媽忽然問我米飯好不好吃。我表示吃不出來。我媽說這就是那雜交稻。我說:確實吃不出來。。除非是特別特別好的大米,不然在我嘴裡都是一個味。。我媽也表示這雜交稻還行。

最後再配個圖,這個圖是我答這個題的真正目的。

可能不太清楚,我來講解一下,就是一個老太太騎著個破三輪停路邊,去地里撿可能機器撒下來的稻。光看圖可能沒啥感觸,但是如果實地去看,一個走路顫顫巍巍的老人家去地里撿稻子還是挺讓人感觸的。

點個題吧,雜交水稻好。就說一句,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沒面世的時候,地里是不讓任何人來撿稻子的,為了撿點稻子打的頭破血流的更是不知凡幾。更血腥的就不說了。


袁老爺子解決的是活下去的問題,而不是解決好吃不好吃的問題,只有活下去了,才有資格挑好吃不好吃。袁老爺子最大的貢獻就是讓我們不用再去評價哪種樹的樹皮口味好。


78 年左右的村部牆上寫的東西,14年拆的時候我路過 搶拍了一張。

應該是預估數字,但是還是很有參考意義

重點數據:

品種 面積 單產 總產

早稻 120畝 700斤 8.4W斤

雙季稻 110畝 700斤 7.7W斤

中稻 220畝 750斤 16W斤

晚稻 20畝 270斤 5500斤

這些全都不是袁隆平的種子。

那時候老爹還在海南陵水跟著袁老育種呢。

(76-78年,湖北湖南兩省大量抽調農村高中畢業生去海南參加育種試驗,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種的大多數人是為了雜交稻犧牲了自己一生種唯一一次出頭的機會----恢復高考)

可惜,育種筆記在老房子漏雨泡毀了。

不然還可以讓你們看看,當年雜交稻育種,試種,測產各方面第一手筆記。

厚厚三大本。

78,79年父親他們返鄉後,開始在各地自己制種,雜交稻開始推廣開,

即80年左右。

剩下的我不說了,反正現在水稻產量隨便查的到。自己對比去吧


首先,雜交稻和轉基因是不同的。

而雜交水稻的意義是,保證餓不死人,懂嗎?

現在世界上的糧食幾乎被四大糧商壟斷了,假如有一天開戰了,這四家來自歐美的的公司怎麼可能給我國輸送糧食?所以那個時候雜交稻不好吃已經沒人在乎了,餓不死人就行。

現在,我們也可以把雜交稻用於別的地方,然後倒出那些糧食給我們吃啊。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和袁隆平是雜交之父不是一回事。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的雜交方法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雜交水稻第一個能普及應用的。日本和歐美都搞過雜交水稻,但是總的來說不是很成功。歐美首先發明雜交水稻,但是沒成功應用,日本三系法是首創,但是後來應用上有很多問題。

中國袁隆平團隊首先發現雄性不育株,然後建立起雜交水稻路線圖,國內其他科學家都是在此基礎上開發的。所以說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

雜交水稻產量佔中國總產量百分之五十多,你能保證你沒吃過雜交水稻?

但是袁隆平自己開發的雜交水稻一直不是很成功,被在他基礎上開發的雜交水稻超過去了。

看看同樣是自花傳粉小麥雜交的艱難就知道袁隆平的偉大了

http://mp.weixin.qq.com/s/664oBrl8WHd6If2Bk8Vduw

如文所述,袁隆平做出兩項使得水稻雜交走向實用的關鍵技術,一是發現雄性不育,二是他的助手發現雄性敗育,從而構造三系法。

以下部分為引用

小麥和水稻雜交育種的關鍵技術是什麼?

答:與驢、馬不同的是,水稻和小麥採用自交的策略繁殖後代。以水稻為例,其每一朵花中既有雄性生殖器官(雄蕊)又有雌性生殖器官(雌蕊),稱之為「雙性花」。每一個稻穗上有上百朵或更多這樣的小花,每一朵小花中的雄蕊產生的花粉與這朵花的雌蕊授粉(稱為「自花授粉」),最終花粉中的一個精細胞和雌蕊中的卵細胞結合發育成胚,另一個精細胞則與雌蕊中的中央細胞結合發育成胚乳,成熟的胚和胚乳再加上包裹它們的種皮和穀殼就構成了水稻種子,在適宜的條件下就可以萌發生長成一株新的水稻。我們食用的大米正是從水稻種子加工(去穀殼)而來的。

由於水稻天然的「雙性花」和「自花授粉」的特點,如何才能使一株水稻的花粉與另一株不同的水稻的雌蕊授粉、從而實現水稻雜交呢?科學家想到的辦法是給水稻做「變性手術」—— 「人工去雄水稻雜交技術」:人為地去掉一株水稻的雄蕊,獲得只有雌蕊的「雌水稻」作為母本;而作為父本的水稻不用特別處理,因為含有精細胞的花粉很容易隨風飄落到旁邊已去掉了雄蕊的母本水稻的雌蕊上,授粉後就可以獲得雜交水稻種子。

雜交水稻技術最關鍵的地方便是「去雄」,產生「雌水稻」以備授粉。如果人們要生產足夠多的雜交水稻種子,就要在大面積稻田中對著數不勝數的水稻植株進行海量的人工去雄工作,需要極為繁重的人力工作,在生產上是不現實的。

那麼,有沒有辦法批量地實施「變性手術」呢?1963年,Henry Beachell首先成功實現了雜交水稻技術,科學家們發展了多種不同的雜交水稻技術方案,可分為第一、第二和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

雜交水稻技術的最初突破,來自大自然的慷慨饋贈。1964年和1965年,袁隆平從「勝利秈」、「矮特號」等水稻中發現了6株雄性不育株,其雄蕊發育不正常,不能產生正常可育的花粉;而其雌蕊發育正常,可以接受花粉完成受精。將這些雄性不育株作為母本經授粉雜交後,雜交種具有生長優勢和產量優勢。

但因不育株不能自交結實,不能繁殖具有不育特性的種子,故不能持續、大批量地開展雜交。要實現水稻雜種優勢的大面積推廣應用,不僅要有雄性不育株,還必須有一套繁殖不育系的方法。

機智的科學家們研究出了巧妙的「三系法」雜交技術,以雄性不育株為母本(為「不育系」)、雄性可育株為父本進行雜交,能使雜交種可育的父本為「恢復系」,使雜交種繼續保持花粉不育的父本為「保持系」。即用恢復系與不育系雜交製備大面積生產用的雜交種子,用保持系與不育系雜交製備不育系種子。

「三系法」雜交技術最先在玉米中應用。袁隆平團隊根據「三系法」雜交技術原理開展了雜交水稻技術的艱苦卓絕的攻關,1970年,袁隆平的學生及助手——李必湖在海南野生稻中發現一雄性敗育株,通過與栽培水稻雜交和多代回交,育成了以海南野生稻為細胞質、栽培水稻為細胞核的雄性不育株,並把這類不育系稱之為「野敗不育系」,隨後製備了該不育系的可育水稻作為保持系,並篩選出了相應的恢復系。自1973年後,雜交水稻在中國大面積推廣應用,為提高糧食產量作出了巨大貢獻。

理解三系法育種技術後,便會很容易理解兩系法育種技術。在三系法育種中,不育系、恢復系和保持系三者的組成設計雖然很巧妙,但是多了一步不育系與保持系雜交的環節,給雜交制種工作帶來了操作上的麻煩,使育種周期加長。那麼,有沒有辦法僅讓不育系和恢復系雜交(「一妻一夫」),既能產生性狀優良的雜交種,又能避免不育系絕種呢?

此時,大自然又為人類獻上了一份大禮。

1973年,雜交水稻專家石明松,在種植的粳稻農墾58試驗田中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株,但在隨後按「三系法」雜交水稻的育種技術尋找保持系卻未獲成功。1979年,通過分期播種實驗發現,該不育系在9月3日以前的長日高溫季節抽穗為雄性不育,在之後的短日低溫季節抽穗其花粉可育,可自交結實,這種對光照長短和溫度高低敏感的不育系稱為「光溫敏雄性不育系」。

1981年,石明松提出了兩用不育系概念,開啟了我國兩系法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新紀元[2]。兩用不育系就是將光溫敏雄性不育系一系兩用:因為它在夏季高溫長日照條件下表現為雄性不育,所以可以作為母本(即作為不育系)與優良性狀的父本雜交獲得生產上使用的雜交種;而在秋季低溫短日照條件下它卻是可育的,可以自交繁殖種子,從而保持了其光溫敏不育的特性(即用作保持系)。

這種方法利用大自然環境的變化來控制不育系雄性不育和可育的轉換,成功使得不育系兼具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功能,由於該技術只需要不育系和恢復系兩個系而不需要額外的保持系,所以稱為「兩系法」雜交育種技術。


秈型雜交稻確實吃起來口感不好,這人說的是事實。

但是袁老研究出的秈稻有粳稻(也就是大家常吃的那種稻米)所不能比較的優勢。比如秈稻在高產,高抗性方面要比粳稻有優勢的多。

試想如果沒有秈稻,萬一世界局勢不再太平,國家周圍戰亂四起,我國因國內人口太多導致糧食供應困難,糧食托拉斯趁機囤積糧食居奇,哄抬糧價。百姓負擔不起高額糧價,那將造成我國數以億計的百姓因飢餓死亡。

所以說,秈型雜交稻的研究成功,對我國國家安全有戰略高度的積極意義,你想想,如果國家遭遇危機,那我們種了秈型雜交稻,雖然秈稻難吃點,但總歸餓不死人吧。

綜上,袁老所得的那些榮譽,完全實至名歸。


最大的問題不是他的稻如何。

是網路上把所有的功績都賜予了他。

一句袁養活了十億人,讓我覺得很不爽。

我不止為同樣為中國農業付出的人感到不滿。

就像一切都是袁的中國水稻就他一人,天天微博知乎刷啊刷。

同樣做水稻的人不用說。

看看其他的作物,比如小麥的產量升了多少,有幾個人知道?

你們根本不在乎國家的發展,只是跟著媒體風揮霍虛偽的表達自己對社會有多關注。一邊喊著公平民主,一邊崇尚個人英雄主義。


有些人,有了點錢後,生怕別人不知道,這也嫌棄那也嫌棄,這也批判那也批判,雜交水稻養不養得活人他不管,他要的是進口大米,他要的是獨具一格

我媽經常跟我講她小時候的故事,她有一個哥哥,三個姐姐,家裡只有我舅舅能吃白米飯,其餘的人都只能吃豌豆和大米一起煮的豌豆飯。

想裝逼,也先得活下去不是嗎,什麼事兒能比活著更重要呢


第一反映就是《鐵嘴銅牙紀曉嵐》的對白:

紀曉嵐:燕城這幫貪官啊,把人吃的糧食,換成了牲口吃的麩糠和草料。這件事,和大人可知道? 和珅:紀先生你有所不知啊。這一斤口糧啊可以換三斤麩糠。這就等於,原本能救活一個人的糧食,現在可以救活三個人了! 紀曉嵐:可麩糠是給牲口吃的,不是給人吃的! 和珅:哎呀,災民還算人嗎?嗯? 紀曉嵐:你說什麼? 和珅:你不要把眼睛瞪的那麼大。你知道不知道,行將餓死的人已經不是人了,那就是畜生,只要活著,還什麼麩糠啊,那是好東西。草根、樹皮、泥土都可以吃。 。。。。。。。。。。。。。。。。。。。。。。。。。。。。。

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初心應該是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不是飯飽之後的「淫慾」(口感)問題!


超級工程里三,第一集,中國用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百分之二十二的人,這一切都因為一個人。這是這個系列紀錄片,以及我看的所有的紀錄片,從未有過的評價。鎮國之事,因一人而改變


袁隆平的理論確實是開拓性的。雜交水稻之父當之無愧。

雜交水稻的研究確實是在他的理論指導下得出了豐碩的成果。

不過現在的宣傳確實有問題,比如雜交水稻,比如兩彈一星,都集中在個人的宣傳上面,好像這些成果都是一兩個天才偶然得到的,這些領軍人物背後的團隊和國家的支持都被華麗地無視了。

育種成功,名字不為人知的人多了去了

謝華安、石明松、李貞生、林守烈、黃耀祥、羅孝和、顏龍安、張先程等人,有幾個被現在的人們像袁隆平那樣所熟知?他們的貢獻對於研究雜交水稻都很重要。

比如顏龍安,1972年冬,顏龍安選育的「珍汕97A」和「二九矮4號A」經過南繁北育連續四代回交,不育株率達100%,不育度在99.5%以上,宣告我國首批「野敗」不育細胞質的雄性不育系選育成功。之後,顏龍安將2個不育系種子分給全國協作單位測交配組,先後選育出100多個強優勢組合。著名的「」汕優63「」就是謝華安用自己培育出恢復系「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雜交培養出來的,解決了雜交稻抗稻瘟病的問題。

顏龍安說起當年科技大攻關,很感慨:「一個人能力再大,也不能包打天下,沒有好的團隊,就不能成就雜交水稻的輝煌。那時候大家只有一個目標,所有的成果都無償分享。」當年正是他培養的兩種不育系種子分給全國協作單位才有雜交水稻推廣的今天。

多說幾句顏龍安72年培育出來的「珍汕97A」

這個成果是我國應用時間最長、選配組合最多、推廣面積最大、適應性最廣的不育系,是名副其實的「英雄母親」。歷經40多年考驗,至今世界雜交水稻中還沒有一個母本貢獻堪與她媲美。以它為母本,科研人員選育出上百個「汕優」組合,1982~2003年,「汕優」系列雜交稻累計推廣18.74億畝,佔全國種植雜交稻總面積的56.13%,增產稻穀1874.4億多公斤。

並不是說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不好,而是其他人在袁隆平成果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研究出了更實用的雜交水稻。袁隆平當年的研究成果也是無償提供給全國研究機構的。

雜交水稻研究突破也和當年全國的協作體系有關,70年湖南就搞過由專業人員和農民相結合尋找不育系的活動。不久,這場運動遍及全國,各地農科研究機構、農場、良種場、生產隊、大專院校都參與其中,各省都成立了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形成一個全國大範圍的協作網。而瓶頸也因此突破:70年李必湖與三亞南紅農場的技術員馮克珊在當地一個水溝邊發現了一株野生的花粉敗育不育株。正在北京查資料的袁隆平為了這一株水稻連夜趕回三亞。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範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1973年10月,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了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湖南省試種20多畝,平均每畝產量超過650公斤,充分顯示了雜交水稻的增產優勢。1975年冬,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

1976年定點示範208萬畝,在全國範圍開始應用於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占水稻面積的39.6%,而總產量佔18.5%。10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面積12.56億畝,累計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以上,增加總產值280億元。


口感不好就說東西不好么?難道雜交水稻的研究目的和意義是為了參加美食大賽么?個人認為,牛油果口感也不怎麼樣啊,為啥還能賣那麼貴


餓他三天他啥都吃,典型的剛過了小康線就忘記溫飽時候的苦了。


雜交稻以前解決的是吃不上飯的問題,現在解決的是吃不上肉的問題。

現在日常生活中那麼多副食品雞鴨魚肉,這些可都是用糧食堆出來。

如果沒有像雜交稻這樣的高產品種,估計我們就得跟日韓一樣,想吃肉(魚肉除外)的時候能放開吃那都是上層社會。


問:端起碗吃飯,放下筷子罵娘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人性啊,真是醜陋。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微博用戶「譚延桐」對於袁隆平雜交水稻的看法?
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安全性到底如何?
我的關點是:袁隆平造福億萬人,莫言成就了幾點戲子?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這麼好,為什麼推廣不開呢?

TAG:生活 | 人物 | 雜交水稻 | 袁隆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