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思想深刻?


你的大腦就像是一個人工智慧的程序……嗯,說錯了,應該是人工智慧的程序的表現看上去像我們的大腦做決策。

人工智慧是怎麼訓練的呢?用大量的數據喂它,教給它這個世界的現象是什麼樣的,下次它會自己做出更接近正確的判斷。

人也是這樣的,需要不斷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多接觸一些領域和鍛煉,自然會慢慢把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補齊。

如果你的「數據」太少,是很難得到完整的世界觀的。接觸的東西多了,看的東西多了,才會慢慢總結出這些表象之後的深層規律,這個時候可以說思想深刻一些了。當然了,少數天才或許不用這樣。

所以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都是能提高數據輸入量的方法。

當然,思想變深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究竟要輸入多少數據,持續多長時間。因為我自己也沒什麼思想深刻的經驗,因此不好在這個問題上做定量分析。

不過下面有個具備一定可操作性的速成的法子,能讓你在部分領域的話題上,變得貌似思想深刻一些(當然了,也只是貌似)。

這個速成法很簡單:

在歷史、政治、社會領域的話題上,如果某個問題或者某種現象持續時間越長、波及範圍越廣、影響程度越深,那麼它的真正原因很可能不在上層建築領域,而在經濟基礎、社會存在、甚至生產力層面。順著這條線往下想,而不是看到上層建築層面的現象就只從上層建築層面找原因。

如果按照這種思路去分析那些社會現象,相比從上層建築層麵糰團轉的做法,可能會分析得出這些現象背後更深刻且本質的原因。

當然,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不能濫用。不能張家長李家短母豬不下仔之類的問題,也要去做階級分析,那就被人笑話了。它是有使用技巧和範圍的:

現象持續時間越長、波及人數越多、影響程度越深,那麼它的根本原因不在上層建築層面的概率也就越高。此時去經濟基礎或者生產力層面去找原因,得到真正原因的可能也就越大。

注意,上面用的是「概率」一詞, 萬事無絕對。

很多知乎上的社會政治類問題,都可以用這個思維嘗試重新過一遍,有時候會很有意思的。

如果有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那麼這可能只是一個現象,這個現象未必代表著什麼;但如果蘋果掉下來這種事在地球文明漫長的歲月中長時間、大範圍上反覆發生,那麼它的真正原因可能是一個更深層次的規律在起作用,從樹枝、葉子、樹上蟲子、蘋果口感這些表面看到的東西上去找原因是找不到的。


民國22年出版、適用於「初級小學學生」的《模範公民》(第八冊)。頭4篇課文依次為:《我看見新事物,要常常留心觀察》《我發生了疑問,就想法去解決》《我要仔細地觀察事物》《我不盲從,不隨聲附和》。

我以為,從這幾課開始,一點一滴去做,總會成為有思想的人。閱讀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再深奧的內容,全盤接受也不是你自己的,質疑和思考很重要,凡事要有自己的看法。


從放棄一味追逐粗淺的愉悅開始。

很多人說知乎就是個看段子看故事看爆照的地方,那麼嚴肅幹什麼?試問,什麼地方適合嚴肅?很多人一輩子活在淺顯(也就是不需費力學習就可以感受到)的情感、思想與價值里,從來沒有機會(也不曾用心)認識較深刻一點的情感、思想與人生價值。

有個詞叫「沐猴而冠」,經濟困境都還可以忍耐,情感、思想、人生觀與文化素養的淺薄卻可能讓許多人枉費一生。

我相信每個國家都有一大堆人(也許50%~90%)只在乎當下的快樂,以及膚淺的快感,看看書店的暢銷書,網上的「大師」、「意見領袖」,在這樣的環境下,年輕人的情感、思想與人生觀到底能得到什麼樣的啟發與深度?

男人忙賺錢與事業成就,女人忙家庭與感情;大家有點多餘的心力,就追求一下小確幸;如果偶而還有餘力關心一下社會,那就真是少於1%的極少數了。

當成年人如此過活時,他們有什麼機會認識較深刻的情感、思想、價值觀與文化呢?

當成年人如此過活時,下一代有什麼機會認識較深刻的情感、思想、價值觀與文化呢?

有了手機之後,人的心靈更是被眼花撩亂的信息淹沒了。許多人也許會寫一些需要想一想才能下筆的文章,卻又怕閱讀量太低所以得把文章寫得「易讀、易懂」;結果,我們自以為有比過去更寬廣的視野,卻沒警覺到我們只有信息的擴張,而罕有思想深度的提升;我們有許多「茶餘飯後談笑之助」,卻往往在跳出一個意識形態之後又掉入另一個意識形態里。

現在的特點是信息碎片化,很多人看不到這個世界的完整圖像。一個人必須要先看過完整的圖像,才能據此經驗去摸索如何用碎片拼湊完整圖像;如果在學習過程中不曾看過任何完整圖像,就沒有能力從碎片拼湊完整圖像,也就是所謂的夏蟲不可與冰。

如果從懂事的時候就一直活在「只有信息碎片,而無完整世界圖像」的生活里,能有什麼機會去認識較深刻的情感、思想、價值觀與文化呢?

很多問題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那思索與論證的過程(深度與用力的程度)——思索與論證的過程會打開我們心靈的深度與廣度,任何種類的答案都反而會立即扼殺我們探索與開拓的潛力而把我們封閉在特定的意識形態里。

豐富(而破碎)的國際信息讓年輕人似乎有比我們更寬廣的視野,但是他們真的因此更深刻嗎?網上不時有許多年青的言論領袖大談「有廣度而沒有深度」的浮淺言論,甚至因為欠缺理論與思考深度而似是而非,然而他們所獲得的掌聲經常(幾乎「總是」)遠遠勝過深思的言論。

之前的一系列失敗學文章,反應的就是這種焦慮,如今無數人只關注於名利,而這種焦慮早已根深蒂固。

我在公眾號上經常介紹哲學內容,也是希望藉此讓還願意思索深刻問題的年輕人有一個提供刺激與深度思考的地方。聊勝於無吧。


簡單談一下我的看法吧。

既然是說思想深刻,那首先闡述一下我所理解的思想深刻。

在我看來,思想深刻就是能夠全面地看待一個問題,不偏不倚,不浮於表面,能夠抓住問題的核心,發現主要矛盾。

在這個基礎上,如何思想深刻,我認為有如下幾點:

一、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我認為是一個人是否能夠稱為「有思想的人」的主要判斷依據。

一個邏輯思維混亂的人,是很難通過一個事件的表象,一層一層剝開發現核心的。

要培養邏輯,首先需要分清的是什麼是因果關係,什麼是相關關係,因果關係是絕對的、一定發生的,相關關係則是相對的、不一定發生的。

在嚴格的邏輯推導下,只有因果關係才能形成邏輯鏈,相關關係則應慎用,在合適的情景下,也可將相關關係當成邏輯鏈的一環。

邏輯鏈,這裡就說一個最基礎的三段論。

以下兩段段引用自百度百科(手機碼字不方便):

『三段論推理』:思維時,首先用一個『人為定義的內容極為明確的、囊括的範圍比較大的總的原則』A(簡稱『大前提』),再通過科學實驗尋找另外一個概念『小前提』B,B的概念的全部內涵「能夠一定被包含在『大前提』A內、並且用文字描述的B的概念的內容時,不能人為與『大前提』A的內容本質完全一樣(B簡稱『小前提』),然後按照『小前提B如果屬於大前提A範圍內,那麼B的性質一定與大前提的性質一樣』,而得到可靠而正確的判斷,此思維過程叫做『正確的下結論C過程』——」科學術語叫做「三段論推理」。

即(百度百科中不完整,這裡有修改)

大桌子上有碗(大前提)——全家的碗一定在桌子上,且紅葡萄一定在碗里(小前提)——紅葡萄一定在大桌子上(結論)

三段論是演繹推理的一種,所有正確推理都是基於因果關係。

掌握了以上的內容,就算是邏輯思維能力入門了。

二、客觀性

邏輯思維是客觀的,但由於現實運用中常常需要將強相關關係替代因果關係進行推導。

我們在先確定結論,由結論倒推因果時,一定不能用相關關係進行替代。如果必要,也需要重新從因開始再推導一次果,防止在在證明中,為了證明自己的結論,選擇了不恰當的相關關係強行推導。

客觀性說的就是不能為了自己想要的那個結論,去選擇不合適的相關關係,忽視更重要的相關關係。

三、奧卡姆剃刀原則

這一點也是針對邏輯思維說的。

這個奧卡姆剃刀原則,概括起來就是,「若無必要,勿增實體」。

通俗來說,就是不能證偽的事情,是沒有討論的必要的。

比如說某教的真主是否存在就是不能證偽的。

「真主無所不能,你們哈拉姆是感受不到他的存在的!」

「那你證明一下真主存在唄」

「真主不需要向哈拉姆證明自己存在!」

四、主要矛盾

也是對前文的補充。

在現實生活中,因果關係、相關關係太多,有些關係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經典的比如說蝴蝶效應,比如說某些中藥的「安慰劑作用」。

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是主要的關係,能幫助我們快速理清因果。

抓住次要矛盾不放,忽視主要矛盾,其實也是不客觀,不恰當的。

這裡簡單插一句,中醫應該是稱作中國傳統醫學,西醫應該稱作現代醫學,這樣就省去了很多麻煩。

非洲的傳統醫學稱作巫醫,埃博拉時害死不少人,西方的傳統醫學如放血療法現在大家都看成是一個笑話,中國的傳統醫學豬流感時讓大家喝板藍根,這還被追捧成神?

不是說傳統就沒有好的,西方的傳統醫學有柳樹皮與阿司匹林,中國的有青蒿與青蒿素。

(評論區有人指出從柳樹皮中提取的是水楊酸,阿司匹林是人工合成的水楊酸的乙醯化產物乙醯水楊酸,而青蒿素確實是天然產物。)

至於中醫理論,在我看來其哲學意義要比科學意義大得多,也沒法證偽,所以……

五、見識眼界

見識和眼界提高後,在思考時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看到很多別人忽視的、看不到的因果關係、相關關係,同時也會有不一樣的思考方式,推導習慣,之前得出的片面的結論雖然也是結論,但只是結論的一部分。

這個只能用時間去積累,多看書,多經歷,多聽多看多思考

暫時只想到這麼多,想起來再補充。

感謝 @李雷 的認同,非常激動,以後會加油輸出更多乾貨


你凝視深刻,深刻也會凝視你。

你凝視庸俗,庸俗也會凝視你。

凝視基於興趣的,你的興趣在哪裡,你就會凝視哪裡。


世上本沒有老司機,翻得車多了,也就有了老司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老司機。

可是這世上有無數的江湖,

江湖裡有無數的人,

為什麼偏偏選中了這個江湖裡的這個人,讓他成為老司機?

老司機是怎樣煉成的?

無數熱血少年,在擦好手中的鐵劍,攥緊手中的銀錢,背上遠行的包袱時,

都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著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

老司機是怎樣煉成的?

直到有一天,一位橫眉冷目,八字橫胡的滄桑剛猛的中年人,

在自己的雜文中,寫下了這樣一個答案:

「世上本沒有老司機,翻得車多了,也就有了老司機。」

於是江湖側目,眾人驚呼!

老司機,原來是這樣煉成的!

是的,世上本沒有老司機,翻得車多了,也就成了老司機。

愛因斯坦不是生下來就可以成為愛因斯坦。

成吉思汗也不是生下來就可以成為成吉思汗。

朱元璋也不是生下來就知道自己的宿命。

一代聖人王陽明,也永遠意想不到,那一年,那個夏天。

世上本沒有老司機,翻得車多了,也就成了老司機。

每個小孩剛出生的時候,都不過是一張白紙。

所擁有的,只有天真、好奇、活力、和一顆探索世界的心。

他們也是無知的,他們也是對世界一臉茫然。

但是十年,二十年,

三十年,四十年,

人和人之間,便出現巨大的分野。

有的人成為了老司機,

有的人還是對世界一臉茫然。

有的人開始有了深刻的思想,

有的人的思想還是一片空白。

人和人之間的區別,到底有多大?

我只能說,比大家想像的,都要大。

外貌是容易被辨認的,

身高是容易被比較的,

可思想,卻深深地隱藏在眼神後面。

除非受過專業的訓練,否則無法看到它。

於是我們便真的以為,

人和人之間,只有高矮胖瘦之分,只有貧富官民之別,

卻忘了,真正的差距,

在於普通人看不見的地方,

在大腦之中,在思想之間。

健身是可貴的,化妝是美好的,

但相對於思想的提升和豐富,

這些便都不值一提。

因為身材可以塑造,外貌也可以改變,

但唯獨思想,無法掩飾。

沒人可以替你,也沒人可以幫你。

你沒辦法請私教,也沒辦法請醫生,

你所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

但也正因為如此,它才忠實於你,常伴於你,

帶給你睿智的眼光和明智的判斷,

供給你美妙的靈感和絕妙的技巧,

讓你四兩撥千斤,一擊致命。

讓你以無厚入有間,遊刃有餘。

肉體脆弱,美貌易逝,

唯思想如風,常伴吾身。

————————————————————————

最棒的個人成長專欄: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有些技巧,只被少數人掌握,從未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新浪微博:秘傳心理學 Sina Visitor System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秘傳哲學」

秘傳哲學、心理學,為你解讀世界的元規則


一、大量閱讀,大量實踐。是一個人基本三觀確立的基礎。

二、系統性歸納總結,注意思維方式和方法論及歸納方法的正確作用。尤其強調批判性思維。

三、作用於實踐,提煉升華。

四、建議學一點哲學以及鍛煉邏輯。

五、思維過程尤其要注意擺脫情緒化,矯情的悲春傷秋與敏感的心思重並不是真正的思考。那只是與自身情緒或者加重偏見的行為。

六、減少情緒化。可以這麼理解,情緒上的選擇是優化的添加劑,但絕對並非解決問題的關鍵。再者來說生活中很多無所謂的歡樂和憂愁,少參與,去思考它背後的意義,你會知道大部分人的情緒猶如煙花,是短暫泛濫淺薄且毫無意義的。

我個人的理解——一個人的思想是指對生活中任何事物具有充分且準確的理解。從外觀世界再到內觀自己,都能獲得一個具體化的甚至指標化的,經典的,具有指導性的成果。例如,道家的思想體系,老子的思想體系,都可以稱作為一種深刻的思想。而需要糾正的是:思想是中性的,是理智而客觀的。思想從都不是一種感性的,像部分女性文人作家一樣充滿愛與悲傷對人生對情感的所謂人生感悟集。那不是思想,那只是一種心理覓食行為而已。

感謝各位的點贊和關注!這個回答會持續修改並根據我的實際情況慢慢完善的。


我也不清楚,沉迷哲學後,思想就莫名深刻了……不想談戀愛,不想玩遊戲,不想刷微博,看小說的口味變得特別挑……

對高中時暗戀的同學再也沒有感覺,只想拯救他岌岌可危的認識能力;玩18禁遊戲看出了克爾凱郭爾的存在主義,還寫了篇小論文發在空間和微博上,但因為遊戲太過敏感被刪了;偶爾刷微博,評論的點贊率變得非常高,因為我總能一眼看出本質或者總結出什麼;看小說也看不下去那些沒有思想性的文字了,愣是能從某些小說里看出各種哲學問題……

總之就是……看什麼都很哲學……而且還是在我並沒有看多少書的情況下(′?皿?`)

現在貌似只有藝術能拯救我,但是發現太久沒動筆已經不會畫畫了

天啊,我下學期才大二而已

———————————————————

還有,在網路上和人(當然大部分是哲學界外的人)辯論,對方到最後不是承認我說的有道理就是直接不回我了……這樣對我的思維發展真的是大大的有害啊!所以最近沒怎麼隨便回別人了,還是滾去多看點書


如果只求「深刻」,而不在意「廣博」。那麼提供一個簡單可行的建議——質量管理中的「5 why分析法」或許可以有幫助,不妨試試。

簡單的說來,就是遇到一個問題或一個話題/事件,問自己五層原因。也就是刨根問底抓住本質。

用這個問題舉例:

- 為什麼這個問題下面的很多回答乍一看都好像文不對題?

可能是因為大家沒太統一「思想深刻」的定義。

- 為什麼大家對「思想深刻」的定義多種多樣?

可能是因為百度百科上並不能查到「思想深刻」的明確定義。

- 為什麼百度上查不到這個詞的明確定義?

可能是因為這個詞是一個合成的詞,不是專有詞。是由「思想」和「深刻」組合起來的。隨即查到:「深刻」的意思是「深入,透徹」。

- 為什麼要用深入和透徹這兩個詞來解釋呢?

可能因為思想深入和思想透徹有相關性卻又不完全一樣吧……有些人思想深入但是容易鑽牛角尖,做不到透徹。透徹不僅詳盡深入,還通徹敞亮。深入到一定境界之後可以豁然開朗。

- 為什麼有些人深入之後可以豁然開朗,而有些人卻不行呢?

可能是有些人越想越細緻入微,越發散,越在意細節差異,甚至越片面化,難以總結並統一成一個明確的觀點。而有些人越深入分析,越接近本質,越能找到根本原因和重點,並加以實驗或實踐驗證,以形成自己相對客觀和全面的明確觀點和看法吧。

以上例子是隨便說的,可能每個人的思路都不一樣。但至少 5 why能幫助我們更深度思考,不會停留在浮誇的表面。

知乎上可以看到有些釣魚帖,有些答主就直接上來放照片了,但也會有答主提到「題主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問了之後有什麼好處?這些答主為什麼要po照片?她們的目的是什麼?」

知乎上還有一些社會事件分析帖,有些答主就直接出來義憤填膺了,但也會有答主冷靜分析「題主的資料是哪裡來的?是否證據確鑿?會不會是誤導性新聞?新聞是否有目的性?輿論是否被故意引導?為什麼有些細節描述不清?為什麼會出現評論一邊倒的情況?為什麼事件發生時周圍的人不作為?……」

當然,我覺得更好用的還是 5 why的本意:質量控制和管理。管理廣義包含交流。

包括與孩子交流:

我家寶寶為什麼哭?因為著急……

為什麼著急?衣服老也穿不好,挫敗感,心情差……

為什麼衣服穿不好?拉鏈不好拉……

為什麼拉鏈不好拉?貪便宜買了五金配件不好的衣服……

為什麼貪便宜?因為沒有做好購買計劃,看見打折就隨便買了。

所以自我反省:有時不能一味的怪孩子哭鬧,不能罵孩子不會自己穿衣服,也不能成天嫌棄孩子脾氣暴燥。對於這一案例而言,其實我做好購買計劃,買質量好的適合寶寶的衣服就能成功解決問題了。

與周圍的成年人打交道同理,可以過濾掉很多表面上的負面情緒,抓住溝通內容的本質,找到自己需要的重點。

當然,長期習慣性深度思考,再配上不斷的學習、體驗和總結帶來的廣博度,思想應該會越來越深入和透徹。


人是直觀的動物,就是你看到什麼就想到(想要)什麼,至於背後的原因和背後的背後的原因,與人的動物性相悖。特別是在我們這麼一個信息大爆炸的碎片化社會,無時無刻不瀰漫著「景觀」布置給你的一切,坐在車上,走在路上,打開電腦或手機,你所看到的都是別人希望你能看到的,你想逃離這一切,難。

其次,你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成本去追求一種深刻,你一天把自己僅有的24小時的1/3都「讓渡」(賣)給了老闆,然後是吃喝拉撒睡,好不容易碰到了周末還要出去應酬一下,放鬆一下。然後,你想把你看到的既成「事實」推翻,自己去人類智慧的大海洋里撈一塊只屬於自己的大金魚,怎麼可能呢?知識分子天天干這事也辦不到啊,前些天某教授不是被某某女騙得人財兩空嗎?所以說,不要追求什麼深刻,先把塵世的騙人套路都了解一下,怎麼防著不被人騙是最重要的。

其實在現代化社會的大染缸里,我們都行走在慾望與虛無之中,只要能意識到自己痛苦的人,我覺得這就接近一種思想上的深刻,但誰也改變不了。大叔不說了嘛:我唯一的才華,就是我的痛苦……balabala^^^(哦哦~~打住,好像跑題了^_~)

除非有一種情況!那就是你願意,你願意拋開眼前的一切誘惑,去尋求一種「別樣」的生活,先讓自己的人格獨立起來,比如你可以看書啊。。。啥?你不知道看什麼書???

MD,最煩別人一上來問,我正在讀啥啥啥(或我正在困惑某一問題。。或我正想讓自己變得深刻一點),你看我這階段讀些什麼書好呢。。。。我覺得你繼續痛並傻呵呵的活著就挺好啊,大家都是凡人,放心,沒人笑話你。

讀書猶如把妞,當你看到一塊獵物連最本能的興奮感都激發不起來,不想把它瞬間撕裂開生吞掉那還是別讀了,讀了也是裝裝樣子讀給別人看,還不如等別人讀完再塞到你嘴裡。。那問題又來了,我這麼下去,怎樣才可以讓我變得思想深刻呢??呢??呢?

親,您在逗我呢吧,您沒發現您現在已經很深刻了嘛~~


什麼是思想深刻?

認識到世界的物質性,並客觀的認識世界,得出科學的方法論指導實踐改造世界。說簡單點提高自己做事的正確率?

如果你是這麼想的,那麼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很適合你。

方法論入門:《系統論——系統科學哲學》(魏宏森,曾國屏),《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1959年蘇聯科學院版),《控制論與科學方法論》(金觀濤);

最後推薦某專欄,名字叫方法論的樸素走廊。

說的再裝逼點:勤行路,勤讀書,勤交友。


還是不要的好。

絕大部分人習慣上的懶惰和移情力的平庸註定了其達到「思想深刻」地步所需要的【大量密集的思考與各種處境下的第一手信息】必須要以自己親身多次陷入無法逃離的苦難和磨鍊為代價。

你覺得思想深刻是「好東西」,卻不知道背後可能的代價是什麼,

再退一步說,苦難和磨鍊只要你活得夠久總會來的,急什麼。


把你所有錢都存起來,只留一千塊錢出去外面找份工作開始做,就當你只有這一千塊錢了。對親戚朋友也一樣以這種姿態。

過個幾年我相信你的思想就會比較深刻了。


去看五百本書,看完再來找我。

什麼類型的書均可,但這五百本書不能是同一類型。

不一定是書,雜誌,報紙,新聞,什麼媒介都可以。

不一定是文史哲,科學,藝術,軍事,天文,政治,心理,歷史,哪方面都可以。

不一定是名家名作,漁父釣叟,迂腐書生,傲慢政客,青年作家,作者是誰都可以。

不一定是四書五經,談離經叛道,談世俗惡濁,談興衰演替,談兒女情長,談柴米油鹽,主題是什麼都可以。

你且不要問為什麼這樣做,不要問這樣做能否造就深刻的思想,你且一本一本地讀,挑感興趣的讀,五百本書不算多,幾年之內就能讀完。那時候,你再來看這個回答,自然明白其中用意。

問一個思想深刻的人,你如何讓自己思想變得深刻,那人多半答不上來,或懶於回答,也無話可答。但他會讓別人替他回答你,讓你在觀點風格各異的文字里,在前人大大小小的智慧里找到答案。

世上不缺找到明路的人,只缺敢於披荊斬棘的人。至於那些旁人為他指點了迷津,他還不敢從頭邁步越關山的人,窮其一生註定只能在自己的狹小天地里徘徊。

所以,希望我的這些話,對你是真的有用。


一本《道德經》,足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行路不讀書,個人之所限。

讀書不行路,文字之所限。


這個問題聽上去就好扯淡,思想深刻的標準是什麼?沒有標準就沒辦法找參照物,沒辦法找參照物,就沒辦法提意見。

但是大致理解題主的意思。

思想深刻從獨立思考開始,哪怕你獨立思考的結果引人恥笑也無所謂。

其一:自知;題主能問出這樣的問題,就已經有一些自知了,自知不只是說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也要意識到自己的優勢;不盲目崇拜偶像,也不盲目貶低自己;

其二:識物;我不認為想要自己思想深刻就一定要去讀哲學、歷史,雖然我認為這些不可或缺;識物,只需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足矣,關鍵在於得識透,而不是半瓶子晃蕩;你能在一個領域有所建樹,你在這個領域就是思想深刻的;且我覺得大學之道,在於有一些互通性,你能理解一個領域,你也會漸漸意識到其他領域裡的好多玄妙,即便不理解,你也會抱著「這個領域我不懂,所以我不能瞎評判」的態度;

其三:獨立思考,一個只是複製粘貼他人觀點,從不自我思考的人,不管他混出多高的學歷,也是枉然…(ps:這麼說有些對別人的不敬,但是我的確是看到太多這樣的人了)。獨立思考在於考慮外物對於「我」的意義,而不是對於「多數人」的意義,一個人開始考慮這個,就已經懂得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不是諸多片面的信息片段。

其四:多學習(我這裡不用多讀書,讀書、看電影、逛博物館、看話劇、讀論文等這都是學習的手段),學而思、思而學。

其五:創作,哪怕有一堆人說你創作的是個垃圾,你也得頂住壓力繼續去創作。


多去多方位去看待一件事

15年不動產登記出台

那年可謂是震天動地。

結果呢!天還是那片天,地還是那種地,人還是那群人。

現在宛如好似一切都沒有發生一樣。

————————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復以驗來;反以知古,復以知今;反以知彼,復以知己。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復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 《鬼谷子》


剛好昨天我看到了尼採的話。

疾病不一定給人智慧,但會讓人變得深刻。

人面對各種各樣的痛苦,都可以逃避。

沒升職,就歸因在傻逼老闆上。被男女朋友甩了,罵對方是渣或拜金。買不起車和房,罵社會早晚要完……

但人生里總有解釋不了的,讓人非思考不可的東西。

那就是「生老病死」。

因為老,你不得不思考怎麼應對自己的老,察覺到自己的變化。因為會死、會生病,所以不得不思考自己人生的意義。

生老病死是大難,滅頂的大難,但也是人生最後一道坎,給人最後一次機會,解脫和超越生命。

總體來說,我奉勸大家不要思想深刻。

坐著等癌症都能讓你思想深刻起來,何不淺薄的遊樂人生?若是自然而然的,哪一天突然感覺打遊戲、看肥皂劇千篇一律的沒什麼意思了,那就翻翻名著吧。

其實名著也是娛樂,就看你是要身體娛樂還是心靈娛樂了。

這些答案里,有不少方法論,我給方法論鼓掌,但也欣賞大實話。別有事兒沒事兒思想深刻,思想即便深刻,該刷碗照樣刷碗,該挨罵照樣挨罵。不是看了好幾遍哲學書,就能成為思想家的。

有人生活里磨鍊,有人多靠看書。這也就是不同人不同特性。打遊戲做網購的不見得膚淺,啃哲學書拽文採的不見得深刻。這也就是一人一個玩兒法。

等大災、大病,死亡降臨的時候,誰都是自己人生的哲學家。別那麼著急成長,人生變數多著呢。


讓一個人思想深刻的方法不過幾種,

第一種是觀察與思考,這是最有悟性的人。

第二種是閱讀,觀察,思考,這是勤奮的人。

第三種是經歷,閱讀,思考,沉思,這是有毅力的人。


推薦閱讀:

今天的儒家能不能夠讓中國重新崛起成為超級大國?
雅利安人是怎樣的民族,與日爾曼人,德意志民族,還有斯拉夫人有什麼歷史淵源?
為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雙重國籍?
如何評價部分公知大V和普通網民號召抵制《我的戰爭》,該片票房慘淡?
如何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

TAG:思考 | 政治 | 哲學 | 思維 | 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