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屈勒味林《英國史》中說,諾曼入侵英國後諸王利用封建主義促進國家統一,雖則在別處只更造成分崩離析?

修改問題了各位不好意思見笑了

確實作為大一的小辣雞應該注意形而下基礎的積累

這個問題只是源於屈勒維林在書里一句類似感慨的話,我也沒有翻更多的史料。

也許因為他是個20世紀的英國人

這確實是一個大而空的問題,我這種菜鳥很容易被帶著走,認為有道理

不過屈生髮出這樣的觀點,不管多偏頗,應該總是有一定現實或心理因素的

我就不多說了(?˙ー˙?)[羞愧](?_?)


按最近一些學者的說法,歐陸的封建主義,多指封君封臣關係與采邑制的結合。這種制度容易導致中央權威的碎化和王權的式微,很多學者描繪的封建化進程就包括這一方面。

國王的權威固然在11世紀大為衰弱,但各地卻有非常大的差別。在歐陸,最為知名、統一化程度最高、諸侯權威最強的就是諾曼底公爵領。與很多其他地方不同,諾曼底公爵在分封貴族的同時,依然能夠很好地控制他們的行為,監控他們的城堡,並要求他們定期服兵役。至於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則是更為複雜的問題了。但不可簡單地把封建主義等同於分裂。

如果按現代學者的研究,屈威廉的說法對法國來說也不是完全合適的。比如,從12世紀開始,卡佩國王開始利用封建制來伸張王權。這方面最明顯的成就是封建金字塔的成型,國王開始依據封建法的慣例,要求他的封臣,尤其是各地的大諸侯,向他宣誓效忠。有名的例子是法王要求英王向他效忠【因為後者是諾曼底的公爵,法理上是法王的封臣】並堅持對諾曼底的宗主權。當然這個變化首先是基於卡佩王室自身的鞏固和發展。另外,一些高級文化人士保持的有關王權的記憶,對封建關係的條理化的表述【如聖丹尼的Suger院長的工作】,以及羅馬法的復興,從文化上有利於將封建主義轉化為重建王權的工具。


本來我不大想答這個題,因為你老設置的討論前提就有問題。但是看到題主也是學的歷史,大家都是同學,忍不住說兩句。

英格蘭的失地王約翰王簽訂大憲章,向國內的伯爵們讓權,這也叫促進統一?

英格蘭直到現在都沒有一套完善的行政區劃系統,還留著這種封建殘餘,這也叫促進統一?

獅心王理查經年累月不去英格蘭,到了自己被綁票的時候才想起來從英格蘭刮點油水出來,這也叫促進統一?

法蘭西的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大力削藩,擴充王室領地,這也叫分崩離析?

卡斯提爾人干翻了摩爾人,建立了日不落帝國,這也叫分崩離析?

在我看來歐洲大陸上真正玩崩的也就是波蘭——立陶宛。就連神聖羅馬帝國碎了之後,在他將死未死的屍體上,這些德意志小邦也都是建立了絕對君主制。

就是你的討論前提是對的,如 @lbq 君所說,區區英格蘭,跟整個歐洲大陸,沒有可比性,體量不是一個等級。

英格蘭的封建制度確實有些特殊性,它是諾曼征服帶來的新東西,所以在把封建制移植到英格蘭的時候諾曼征服者可以規避一下封建制里問題。

比如威廉一世上來就把英格蘭六分之一的土地劃歸己有,這比他老東家,只能在法蘭西島附近轉悠的腓力一世強太多了。

再比如索爾茨伯利宣誓,全英格蘭的領主無論上下主從關係都要向威廉本人效忠,這明顯不符合「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封建關係。

英格蘭的建立的集權也是經歷了幾百年反覆的結果。也不是所有歐陸國家都把封建制度玩脫了。

你要是光看12世紀時的情況,可能會覺得英格蘭根本沒有希望建立集權——她的金雀花君主們只關心自己在法國的領地,英格蘭只是他們龐大領地的一部分。反而是後來碎成渣的德國,她的霍亨施陶芬君主們無比的強力,甚至能正面與羅馬教宗為敵,看起來是最有希望建立集權的。但是歷史實際的走向正好是相反的。

所以歷史上的很多東西你光看結果是一點意義都沒有的,你要做到是觀察它們形成的過程,它變化發展的原因里有多少是自身的,多少是外部帶來的。題主你的問題在於,在討論形而上的東西的之前,缺少形而下的基礎。


我來說說個人的民科拙見吧。

個人認為,歐陸的封建制度和英格蘭諾曼征服後人為重新洗牌的封建制度是不同的。

歐陸的封建制基本是自然形成的,拿最有代表性的日耳曼人建立的國家法蘭克王國來說,原本就不是法蘭克人一家獨大的國家,而是難以避免在征服過程中融合勃艮第人、倫巴第人、弗里西人、西哥特人以及高盧-羅馬人等等而形成的國家。不提法蘭克人核心地帶的分封,邊緣地區的各部族自己就有很強的獨立性與地方主義色彩,這點以東法蘭克以及後來的神羅的所謂「Stem Duchies」制度最為明顯。

而諾曼人是一個很特殊的族群——在法國北部本來就是外來者。就像美國人的祖先來到新大陸,必然是可以在當地重建政治、社會秩序,因為沒有現成的地方主義傳統(或者說原本可能存在的地方主義已經被徹底消除),諾曼人的諾曼底公國也是在諾曼人成為塞納河下游一帶的統治者之後,先是接受法蘭西人的語言與文化,然後就是為了建立自己的統治秩序,必須消滅原住民的地方主義,重建自己的封建秩序。

然後,諾曼征服之後,作為外來者成為統治者的諾曼人再次推行了類似的政策,只不過這一次諾曼人的語言文化已經很大程度上法蘭西化,而面對的本地人則是差異略大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同樣的過程想要進行,必須全方位的進行盎-薩人的諾曼化。所謂的「促進國家統一」,在我看來不是封建制度的原因,而是這個消滅盎-薩人地方主義勢力、重建新的封建體系的過程的結果。

還有一點很重要:英格蘭是一個「王國」,不管

諾曼底王朝以及後來的金雀花把英格蘭當作一塊不重要的領地還是自己國家的主體,至少在英格蘭一頂王冠,也就有了一些作為國王進行分封的法理依據;但是對於後來的金雀花諾曼人而言,相比起大陸的巨大領地,英格蘭的最大意義,或許也就是這個「法理依據」而已。這點從無地王約翰的經歷可見。也許在他們看來,英格蘭就是英格蘭,是一個整體、一塊領地,不太在乎什麼韋塞克斯、埃塞克斯、肯特,畢竟對岸一個弗蘭德斯就富得流油。

總之,對於一個地方主義被彈壓,封建體系被重建,而且就體量和政治地位而言不見得最重要的英格蘭而言,王權可以被削弱,但是分崩離析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了。

以上。


中世紀史課上的一個觀點,我覺得可以回答我的問題。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網上有很多污衊孫中山的言論?
Emirate與Sheikhdom有何區別?
怎樣看待《舊制度與大革命》中作者對於革命洗刷貴族和封建制度的淡淡的惋惜?

TAG:中世紀 | 封建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