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的唐音為什麼是「あん」?

查了一圈資料

吳音:ギャウ 漢音:カウ

宋擬音:[hi?] 明清擬音:[xi?] 普通話:[?i?]

可是這些都與「あん」不相似啊?


杏(an)、行(an)燈,這個層次都來自宋朝吳語

這是日本漢借詞非常明確地來自吳語的一個層次,背景是禪宗傳入日本

不是中古漢語,不是官話,而是吳語

同一層次的發音還有:餡=an,茴=ui,胡=u,和尚=o syō,等等

這些音大概來自南宋杭州,從中可以一瞥南宋的杭州音是個什麼樣

總體來看,大部分是吳語,少數是官音層,

比如 外=ui 就顯然不是吳語常用的白讀 nga,現在文讀只有杭州有,以及鄰近官話的金壇、靖江

環=uan 應該一度是吳語區很通用的官音文讀,但現在在上海、蘇州、杭州等核心區卻沒了,白讀(g聲母)獲勝,文讀則是遺留在 嵊州、餘姚、寧波、台州、溫州、金華、衢州、永康等地


可能來自於一種 「匣母脫落」,"曾梗深臻合併",但通攝有鼻韻尾的南方方言,是不是古吳語不知道。另外「行腳 (あんぎゃ)"」腳「的入聲尾都甩掉了,吳語入聲脫落有這麼早?


日本唐音是宋朝一個的讀音啊,所以對音規律和吳音漢音有區別。

似乎當時的日本人已經覺得漢語鼻音尾用日語的ん對更加合適了,而不是像之前的日本人那樣用日語的g-來對漢語的-ng。可能和日語自身語音演變也有關係(譬如「京」用kegi/kengi比較像,但是kei其實不那麼像。具體的可能要比較會日語史的人看了。


就像「行燈(あんどん)」中的「行」字,來自於hang這個音的輔音脫落。「杏」在中國古代某些時期應該也有hang這個音,貌似粵語里就是這樣發音的。


無錫話「杏」字也讀ang


蘇南十八線小城

我爺爺名字里就有杏字,本地讀hang,第四聲。行,也讀hang,第四聲。

其實不是第四聲,更加短促, 是不是入聲啊。

曾經看《東京大審判》,裡面戰犯說的無罪兩字發音,跟我這方言一模一樣。


杏字在如今江浙一帶也有保留 ang 讀音的。例如,上海知名的糕點老字號杏花樓 滬語就念作 ang hu lou 。猜想是保留了古時的讀音。


吳語的「杏」到現在也念做「ang」。上海話 「杏仁」念做「ang nin」,跟日語發音一毛一樣。


我老家,把杏子讀作hen四聲。


樓主到江南走一圈就知道了,吳語的發音就是這


推薦閱讀:

英語作為日耳曼語的一支是如何被拉丁化的?
有沒有一個英語單詞,正著寫是一個單詞,倒著寫又是一個單詞,且兩個單詞不同?
螃蟹的「螃」字是什麼意思?
「慫」字當下的誤讀誤用,有必要糾正嗎?
韓國人平時不用漢字,起名字時是如何選漢字的呢?

TAG:語言文化 | 漢語 | 日語 | 音韻 | 語言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