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家裡為什麼不講標準一甲普通話?

2017.2.5 19:00 公共編輯:已恢復問題中原存「不」字,避免已有回答顯得答非所問或產生歧義。


問題又改了。。原來開頭的吐槽刪了。。

------------------

原回答(針對原來的問題 為什麼南方人在家不講普通話)

好奇怪的問題。。

答案顯而易見,因為我的第一語言不是普通話。漢語這個概念又不是只包括普通話。在家講第一母語有什麼問題?而且我又不是非官話方言區只會普通話這一門漢語的新新一代(圍笑臉),說不定他們的普通話還沒我標準呢(驕傲臉)。


要不是怕別人聽不懂,我在外面也不想說普通話。


回重慶的我

硬卧中鋪的我想下床

對下鋪說

「您好,我現在要下去,您可以讓一下嗎」

結果一沒反應

我只好重慶話說了一句

「哎,美女,我要下來,你把頭呲一哈也,等哈兒怕把你踩到起了」

果斷讓開

這大概就是我為什麼在家不說普通話吧


哈哈哈哈改題目了

回答莫名契合

坐標浙江

在家有時講普通話,因為有的話不會用方言說

95後大都漸漸不會講方言了

許多農村親戚不會普通話,所以會用方言交流

記得小時候家裡曾經有個親戚覺得方言low,所以從不教女兒講方言,在家裡都講普通話並以此為榮

在武漢上學,跟爸爸媽媽打電話都用方言

因為室友們都聽不懂我在講什麼哈哈

請把贊放到我的懷抱里來吧


我爸要跟我講普通話的話,我可能會選擇原地死亡╮(╯_╰)╭

不要高估大概六七十年代的推普工作( ????? )


沒有語言環境,家裡人都講土話,就你自己一個人講普通話會很奇怪,而且就算講普通話也會非常容易被土話帶跑。我從小到大全是在土話環境里長大的,生活中也用土話交流。普通話是語文課上學的,平時也就是看電視聽廣播接觸普通話。所以普通話對我有點偏正式,偏書面,很多生活中的概念不知道該用普通話怎麼說,很不方便。舉個例子,就拿吃麵條來說吧(土話叫「喝麵條」),如果麵條盛好了放時間長了會變硬,我們管這個叫「qiu3了」,這時候就會說「趕緊喝,不喝麵條就qiu3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麵條放在鍋里不盛的話會變軟變黏,時間長了就不好用筷子撈了,我們管這個叫「pang1了」,這時就會說「你趕緊撈麵條也,不撈就pang1了。」說實話,到現在我都不知道麵條的這兩種狀態該用普通話怎麼表達。這種例子生活中不要太多,比如包餃子的時候擀餃子皮的小棍我們叫「擀麵zhu2子」,盛生餃子的有一種專門的用蘆葦桿編的圓形的大容器我們叫「鍋pei1」。我也不知道它們該用普通話怎麼講。打掃衛生的時候,盛垃圾的我們叫「ba1 ca1 zi」後來去外地上了大學才知道叫「簸箕」,但是我們那裡的「簸箕」是用竹子編的,專門用來抖糧食裡邊的雜質的。這還只是北方的情況,而且我們的方言是屬於「中原官話」系統的,按說和普通話最接近。就這,生活中尚且多有不便,更別說南方非官話系統的方言了,這種不便可能會更大。


你朋友一定會像看傻逼一樣看著你說:「你有病吧,書讀傻了,回來就不會說方言了?」


呀呀呀,題目變來變去的,我註明一下哈

最開始的問題是:

為什麼南方人在家不講普通話?

後來改成了:

你在家裡為什麼講普通話?

現在變成了:

你在家裡為什麼不講普通話?

————————————————————————-

以下回答僅爭對題主最初的問題:為什麼南方人在家不講普通話?

民國初立,為選官方語言,粵籍議員與北方議員互不相讓,粵語和北京話票數持平。

關鍵時刻,為顧全大局,孫中山對粵籍議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親自投給北京話一票,才避免了更大的語言之爭。

相信了?別急,再聽下一個故事:

1949年,為選官方語言,川渝元老與北方元老互不相讓,川話和北京話票數持平。

關鍵時刻,為顧全大局,毛澤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當然,兩個版本都是謠言。

講普通話,方便了全國人民交流。但人家家鄉就是說家鄉話的,幹嘛非得全國一致啊。

要真應那些個謠言,立了四川話或者粵語為普通話,然後人家南方人就得問了:「這北方人怎麼回家就不愛講普通話呢?」您該怎麼回?


我媽說普通話

我爸說濟寧話

所以我在家裡,兩種模式相互切換零壓力,前一秒跟我爸聊,後一秒跟我媽聊。

只要你是一個會講方言也會講普通話的人,那麼,相信我,大部分時間,你講方言還是普通話,由不得你。

而是根據和你對話的人講什麼而自由轉換

旋轉

跳躍

我不停歇


因為在我地,方言的表情、表意和表音能力比普通話強。


我在家講英語,日語,希伯來語,都不講普通話的。

沒辦法,講普通話太裝逼了怕被雷劈。


看了一遍目前的答案,很多是從家庭成員的籍貫組成出發來解答這個問題,這在一些依舊沿用單一方言作為生活語言的區域是一個合理解答,但是感覺不能夠解釋已經以普通話作為常用語的地方為什麼在家庭生活中還在使用方言。很湊巧,我就生活在一個已經通用普通話作為日常用語的城市,以自己的經歷,努力在這裡提供一個新的角度。

不過這個角度可能會有點憂傷,大家要有個心理準備。

先報個家門,我的父母都有大學學歷,母親曾經在外企長期從事會計工作,父親在本地大型國企中負責資產管理業務洽談,我個人從事法律行業,在家門外,家庭的任何一個成員都基本沒有用到上海方言的可能。事實上,由於上海地區普通話推廣得非常早,到我父母一輩對上海方言就已經不太精通了,再加上上海地區的海派文化包容性相當強,其實在我的記憶中,從小學時代起,即使在家庭內,我們也一般以普通話交流了。

大概在我剛剛踏上工作崗位時,上海地方頻道上熱播一款節目,叫做《儂最有腔調》,其中一個環節是上海話考核。也就是非常巧合的,在某次播放該擋節目時,我一下子意識到,最近一直在和父母用上海話交流。

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感覺,尤其是在我意識到這種語言轉換的原因的時候。

方言和普通話最大的差異在於,方言很難表達新興事物和專業概念。所以如果一個家庭總是在新興事物或者專業領域進行交流,方言是無法滿足交流需求的。但是與此同時的,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或者時代記憶的產物,由於並未普及,普通話沒有對應稱呼,在特色事務的描述上普通話反而捉襟見肘。這是兩種語言的差異所在。

譬如說上海名點「老虎腳爪」用普通話說出來就很怪異,相對的,「西敏制」在上海方言里我也找不到對應概念,更近的,如果要聊聊美國大選,我完全不能想像怎麼用上海話開頭。

我猜想讀到這裡你們應該想到了,在當時的那個瞬間,我突然意識到,我的父母老了,或者說,坐在父親膝頭,聽著一些簡單科普或者政治分析就崇拜欽佩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就在我在知乎上指點江山,在工作中如魚得水的時候,我的父母正在一天天的老去,他們的目光從曾經關心的國際局勢轉向了家庭天倫的溫暖日常,新的研究、新的局勢似乎已經被他們留在了過去的時光里。父母不在是我眼中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巨人,恰恰相反,我現在才是這個家裡學歷最高,懂得最多的人。當我在一步步擴展自己世界的時候,父母的世界卻是在萎縮著的,以至於,如今我們只能談起兒時的共同回憶,當下的家長里短,偶爾的人情世故。

知乎上以前有個答案,提到和親戚沒有共同語言是因為階級的流動性,其實不對,我依舊在父母所在的那個階級,但是我們的共同語言已經只餘下兒時回憶了,這是年齡增長的必然結果,當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深,就會有一些人停留在過去的某個地方,因為他們已經走不動了。

所以為什麼我在家裡不講普通話?因為真的沒有需要用普通話講的東西了,也因為現在講的,太多是在學會普通話之前的東西了。


為了練習方言【我是北方人


因為我的母語不是普通話


我來求助!病情如下:

從小在父母家人面前只講方言,在同學朋友面前只講普通話,就像兩條不會相交的語言平行線,而且無法在這兩條線之間進行任意切換。如果爸媽突然對我講普通話或是朋友突然對我拽方言,我瞬間就像得了失語症和尷尬癌一樣無法接話,如果碰上那種課堂普通話課下方言的老師更是噩夢。好在現在好多了,可以和家裡之外的人簡單的切換語言了。

(ps:從小接受「講普通話,做文明人」的洗腦,不知這二者之間的關係在哪裡。。。)


舒服,自然,放鬆,是完全不同的思維體驗


  謝邀,我在家也講普通話,不過不說一甲普通話。

  原因很簡單,因為水平不夠一甲,只有一級乙等。所以邀請我的那位,不好意思,讓你失望了。

  小時候在福建三明長大,這是一座建國後發展起來的移民城市。父母也都不是本地人,所以毫無疑問說普通話。學校里更不用說了,本身不具備使用任何一種方言的環境,又有推廣普通話的任務。所以吐槽福建人說普通話的時候,通常指的是沿海地區。

  父母兩人對話只說普通話,在各自的原生家庭分別講閩南話和客家話。本人兩種方言能聽懂,但說不了。原因很簡單:沒那個語言環境。差不多是到了七八歲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對許多人而言,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的切換是可以很自然的。

  這種情況繼續發展的結果,是夫妻兩個人很難有效溝通。於是離婚。

  父母各自再婚後,父親一方繼母也講閩南話,母親一方繼父說三明閩中話。結果母親繼續離婚。

  現在最不喜歡的事情就是回家,沒錯,因為在家各種意義上的語言不通。

  以上


小時候,有些「開明」的家長故意時時糾正孩子不說方言說普通話,當時覺得教育的不錯,現在想來,這是對主流文化的跪拜,對自己文化的漠視,寒心啊。


1、詢問別人真在幹什麼?

四川話:你在爪子,在弄啥,在搞啥……

普通話:你在幹什麼?

形容一個東西好吃

四川話:好吃得遭不住……

普通話:好好吃啊!

罵架

四川話:龜兒子媽賣批腦殼長乒乓(bing bong)……

普通話:傻逼臭傻逼大傻逼!

等等等等

普通話很多時候不如方言有表現力

2、我會四川話,但我爸我媽我姐我姐夫說得一口溜溜的四川話和川普,我家也不是普通話授課家啊……

3、因為大力推廣普通話的原因,年輕一代把很多四川話都忘記了,很多發音都和父母輩的人不一樣。

比如年輕人說醫院,老一輩的人說醫wan

年輕人說游泳,老一輩的人說游yun

年輕人說「邊上」是邊上,老一輩的人說捱間

……

所以回到四川,我更願意說方言,算是保持自己的鄉音吧……


談談經歷。

除了語文課,都不是普通話,這是學校,當然隨著時間推移現在已經全面改觀,有一段時間學校從小學開始強制下課玩耍都要說普通話,然後培養小線人互相舉報誰說了方言,wtf,幸好我沒趕上。

另外在家裡,要不是政策因素。在2006以前電視上滿是方言節目的時候,連普通話的電視節目也不會看的,

家人之間本來就都能說話用普通話作甚,一家人打官腔玩兒?

看著這幾年隔壁有些沒文化的爹媽給自己孩子營造什麼普通話環境,那才是奇怪了,也不看看自己是不是標準的那什麼文明人的普通話,小小年紀就學官腔,小心把牙齒硌了?


推薦閱讀:

方言是否阻礙溝通 是否應該消除方言?
捲舌和翹舌兩種發音描述在語音學中是一回事嗎?
蠅營狗苟這個成語在普通話里的讀音是巧合嗎?
紙牌屋第二季里中國官員的普通話口音是哪個地區的?
怎樣練好標準一甲普通話?

TAG:語言 | 方言 | 普通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