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語的音調,到底是什麼人,或者什麼事物規定的?
12-30
比如我們講 爸爸 這個詞,為什麼用四聲,而不是其他三個聲調?這是語言演化的結果嗎?為什麼剛剛好這四個音調呢?
1. 聲調是語音演化的結果。幾百年前聲調的數量就和現在不一樣。不過聲調以外的「發音特徵」變化更快。2. 為什麼是四聲…表示親屬多用古上聲,後來發生符合語音演化規律的「濁上變去」變成了去聲,也就是現在的四聲。不過我覺得這麼解釋提問者也看不懂…沒辦法術語太多,總之知道它有據可循就是了。感興趣的話可以搜索「音韻學」。3. 為什麼剛剛好有四個聲調…這就像問為什麼英文有26個字母一樣,反正演化著演化著就變成這樣了,天知道為什麼恰好是這個數。
首先,漢語普通話是漢藏語系-漢語族-官話-北京官話-普通話,是現代漢語普遍通用語的標準語。
但是就漢語族內部而言,漢語的聲調不僅僅有四調的類型,普通話也並不是恰好就成了四調的類型。
漢語的聲調在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開始形成,在隋代已經形成完畢,唐代開始進一步演進,宋元明清不斷發展。形成的緣由是上古漢語的韻尾弱化消失,聲調算是一種韻尾消失而產生的補償性特徵,是一種音高差別轉變成辨意能力的特徵,並沒有人為規定,而是自然形成。
《切韻》的6-7世紀說起,中古漢語普遍被認為具有四聲,這四聲即為「平上去入」,但是四個聲調在清濁聲母方面開始發生了聽感上的分化,故被稱為「四聲八調」:
平聲字類是晚期上古漢語中沒有特殊韻尾的一類字上聲字類是晚期上古漢語中具有/-?/韻尾的一類字
去聲字類是晚期上古漢語中具有/-s/韻尾的一類字入聲字類是晚期上古漢語中具有/-p/、/-t/、/-k/韻尾的一類字《韻詮》《韻英》的8-9世紀,中古漢語秦音中,四聲八調即「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的分化已經完成,但是陽上與陽去發生了合併,所以世紀中古漢語秦音開始領導北方音走向8調簡化成7調的道路:
平聲分化:陰平、陽平上聲分化:陰上、陽上(併入陽去)
去聲分化:陰去、陽去入聲分化:陰入、陽入《中原音韻》的14世紀,中原漢語中的入聲消失併入三聲,奠定普通話聲調基礎:
平聲穩定不變:陰平、陽平上聲穩定不變:陰上
去聲陰陽合併:去聲(去聲陽上)入聲韻尾消失入聲併入平上去:陰入&>平上去、次濁入&>去聲、全濁入&>陽平21世紀普通話:古代的 陰平、陽平、陰上、陽上-去、陰入、陽入
現代的 一聲、二聲、三聲、四聲、一二三四聲、二聲平上去入是調,分陰陽是調型。普通話只有平上去三個調。
推薦閱讀:
※以鄭張尚芳為代表的上古漢語擬音有重大漏洞嗎?在主流學界接受度如何?
※「移」和「多」在音義上有聯繫嗎?
※為什麼人們在描述漢語方言/帶方言口音的普通話時說得最多的總是xx不分?
※為什麼很多老人把「國」讀作guǐ?
※具有「求也取也」這個釋義的是「索」還是「?宀索」(U+21A61),這個字是麥韻還是陌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