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文編輯跟傳統編輯做的工作到底有什麼區別?
工作方式啥的,還真是跟技術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從編輯的發展歷史來看,比如在long long ago 的竹書時代,典校書籍上如果有錯誤,還得用刀刻來糾正,所以說,對當時的「編輯」來說,這是個手藝活兒!
同樣的道理,技術演進從紙媒時代到互聯網時代,隨著檢索和處理文本的速度不斷變快,工作內容和流程也要有所改變以此來相適應。
市場對於書籍需求的模式改變以及讀者對書消化速度的提高,都會影響編輯對書的判斷。
過去的出版商, 就像個「紳士」,逼格滿滿,依賴自身養成的對圖書質量和品味的判斷來決定出版哪本書或出版哪個作家的書,也不太care成本、銷售額等世俗之事。而編輯在其中擔任著類似「把關人」的角色,即憑藉其組織的地位決定哪些書提供給公眾,哪些書要從中去除,作者們`排隊過門。但是在數字時代成功的編輯往往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積極與他們想要出版的圖書和作者交談,積極走出去,努力約稿,這個工作就越來越取決於與各種未來暢銷書的簽約能力。
所以,在網路時代,編輯除了扮演中樞的作用,還是網路文學的發掘者和主要推手。網文通常是IP的內容源,在方今大熱的IP經濟中,培養一支專業團隊對於內容運營方就至關重要了。目前最大的文學IP內容生產者閱文集團,就對網文編輯的作用有著很獨到的認識。閱文說過,內容管理決定IP持有者高度。對於編輯的培養和管理,閱文可是用心良苦,那麼他們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最好的培訓機制是要與工作的內容和方式相適應的,如果工作中內容標準化的程度不高,最好的模式還是師徒制,而編輯的工作,就有部分需要對書籍近乎直覺的判斷的,所以閱文採取的就是幫帶的方式。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新手編輯是被允許犯錯的。放在傳統出版領域,這是很難想像的,因為傳統出版周期長,試錯成本普遍較高。
概括起來說的話,網文編輯和傳統編輯的工作框架大致是一樣的,無非是發現好書、培養好書、推廣好書這三個環節。只是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具體內容會有些差異。以閱文的編輯為例,簡單說說網文編輯的日常:
第一環節,發現好書。
因為網路文學的創作是去中心化的,所以投稿的作品質量參差不齊,而且數量也多。所以網文編輯要把針對不同年齡層、不同口味讀者的各類好書都挑選出來。這裡有兩把尺子,一個是編輯自身的閱讀量,看多了,自然就知道你這個套路是不是熟悉還是有獨到之處,這把尺子是面相經驗的,如果有超出經驗的範疇,譬如新類型的作品,那麼在無據可依的情況下,編輯用哪把尺子呢?那就要看對小說本體的基本認識了,也就是理論水平過不過硬,小說的角色,場景和情節設計,衝突的設置,人物的塑造等等,都是有理論的。
第二環節,培養好書。
剛才說,網文是去中心化寫作,同樣的,在讀者端,閱讀也是去中心化的,所以讀者跟作者的距離很小,編輯夾在中間需要起到充分的溝通作用,幫助作家認識市場和讀者訴求來寫東西。除此之外,編輯還需要向作者介紹網站的相關制度和政策,要因材施教,挖掘作家某一品類的寫作潛力。在這方面,編輯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策劃職能,比較考驗信息的溝通準確性和效率,這是為了適應網路文學的「快」的特徵。
第三環節,推廣好書。
網路文學的最大特點是通過平台發布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又可以回收到關於讀者行為和作品的市場數據。編輯要推廣哪本書呢?基準之一是看數據,比如看推薦數和點擊數,但是,僅僅靠這些就夠了嗎?那不就等於是機器人了,設置一個演算法,自動化就可以了。
當然不是,假設有這樣的情形,兩本書點擊分別是一萬和兩萬,如果點擊少的那本突然漲勢好了呢?
數據是行為的反應,行為是變化的,數據只是一個快照,它攝下的是當時的狀態,但是卻反應不了潛力,所謂的作品怎麼推,回過頭來還是要看小說內容本身,對於網文編輯來說,只不過是多了一個網站數據作參考。
說了一大通,放兩張圖總結一下,且看:
局外人表示往裡面看好爽,可以以看書為職業,真是好幸福。但看了有些回答,感覺還是挺苦逼的,看書之外還要干很多事情,其中還有很多不知所云的書。
他們的工作內容、面向群體、面向群體不同。
傳統編輯收到的稿子是傳統類文學,他們根據傳統文學的要素來評判一本書的好壞,之後會聯繫出版社,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宣傳、出版。傳統文學的篇幅大部分來說不是很長,所以大多數的編輯會在看完全部或者一半書稿的時候給與意見,再要求作者進行修改,整體花費時間可能會久一點。而網文編輯在作者的連載過程中就可以一直追蹤修改,他們時刻把握當下的網文熱門元素,對作者的支持更加密切和強力。網文動輒會有上百萬字的篇幅,會更加要求編輯的專業程度,如何把握未來的劇情,如何調動讀者的胃口,作者從主觀上可能不太好把握,這時候閱文編輯會根據他們的專業水準來幫助作者評判,理順。
傳統編輯熟悉的大多是傳統出版社以及傳統媒體宣傳渠道,而網文編輯可能更加熟悉現在的新媒體,他們知道如何在網路上宣傳、營銷自己旗下的作品,同時他們也要熟悉傳統出版業,因為網路作品的實體出版越來越普遍。
網編的角色裡面有作家助手的成分,這是傳統編輯比較少承擔的部分吧~
不需要那麼嚴謹,主要是原創和有吸引力。
網文編輯大體上不需要出版的那套程序,而傳統的編輯要走出版的程序,工作要比網文編輯更細緻,要求更高。
傳統編輯也有市場驅動的因素,但還承擔文化推動的責任。
老編輯都想知道新媒體語境下編輯的工作情況,要轉型適應大的潮流,但是網編也同樣需要繼承老編輯對書籍的品味。
可能是傳統編輯策劃完一本書就基本告一段落了,而網路文學的編輯還要跟進項目,手上可能有很多書還需要推進的。
想起了編輯部的故事~
是不是飽讀網路小說的讀者也可以去應聘網路編輯了?恐怕也不是,套路容易,鑒別有市場潛力的套路不易。
滿紙荒唐言更付於誰說?
我覺得編輯應該都是麵餅人,知識面很廣,但是深度不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