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會由中國主導嗎?
聽說華為對於5G技術的研究已經趨於成熟,將來的5G時代的標準會由中國制定並主導嗎?
在華為實習三個月大體上做的是標準化方面的工作,稍微談一下吧。
先說總體結論:標準化這個東西實際上是一個吵架的過程,最終勝出的技術總是自身實力強大的公司或者公司聯盟推出來的。不同的聯盟雖然推不同的技術,但是技術本身總是有長處有短處的。顯然,一個明顯有很多短板的技術是不會被任何公司推動的。就ran1(物理層)現在的設計來說,大概分波形(waveform)、幀結構(frame structure)、numerology(這個我實在不知道怎麼翻譯成中文)、信道編碼(channel coding)、調製(modulation)、多址技術(multiple access)、多天線技術(MIMO)以及其他一些和信令相關的設計(比如HARQ啊,initial access啊什麼的)
上述技術中,在之前的會議中都有討論到,然而最終有確切意見的,只是channel coding中的長碼。(君不見,在#86bis這次會議上最終達成的長碼agreement中,最後加了一句「華為對區分長碼短碼的長度有異議」)短碼還有得拼(雖然我感覺polar應該也拼不過turbo或者LDPC)。
而其他技術方面,在waveform中華為力推F-OFDM(filtered-OFDM),其他的選擇還有W-OFDM(window-OFDM)和非OFDM-based(後者基本已經出局),雖然F-和W-所用的方法不一樣,但是從數學的角度來看,效果是等價的。並且F-和W-並不是兩種方法,而是兩族方法(加濾波器或者加窗)。在multiple access方面,華為力推SCMA,其他的選擇還有大唐推的PDMA,中興在推MUSA,Samsung在推IGMA,LG推NCMA,Nokia推NOCA等等。但是這些方法中很多(比如華為、中興、大唐)雖然名字不一樣,但是從數學上來說也沒多大差別。
所以說,最終能夠推動的的關鍵,並不在於技術的先進性,而是在於公司的體量和影響力。
其他frame structure、numerology之類的設計並不很依賴於確切的技術,而是從覆蓋啊,干擾啊之類的角度來說,這方面可能運營商的話語權更大。
知道了以上背景知識,大概就能得出結論,中國在5G標準化方面有自己很強的聲音(華為、中興、大唐,如果考慮政治正確,太晚的聯發科也算在內吧,但是體量忽略不計,近來OPPO,VIVO一類的new comer),但是畢竟還有很多老牌的公司(日本有DOCOMO、Fujistu,是RAN1的chair。美國有Qualcomm,Intel。韓國有Samsung、LG,)在那裡坐鎮,是談不上主導的。但是正如我開頭所說,標準化是個互相妥協的過程,比如在編碼方面一方勢力得到了甜頭,在其他方面必然會做出一定的讓步。
最後說一下啊,雖然現在5G大家一般都指的是3GPP的NR,但是現在已經有其他公司另起爐灶搞了個Verizon 5G了,並且標準都已經制定出來了。在Verizon 5G中,中國是沒有參與的。不過這個標準能有多少人用,也是個未知數。之前去面試Samsung的時候,他們的人似乎說韓國國內近期似乎要開始部署Verizon規定的系統了。
--------------------------------------我是分割線------------------------------------------
應評論區要求新增加一些內容。評論區說昨天(2016-11-17)最新的消息是,polar在短碼贏了。其實確切的說,應該是在eMBB的控制信道中使用polar,而數據信道仍然使用LDPC。在這裡就這兩個信道進行一下科普。現在的無線通信系統的信道一般抽象為兩大類:控制信道和數據信道,前者負責發送控制信令,後者負責發送具體的數據。在這裡,所謂的信道其實就可以理解成某些物理資源。舉個簡單的例子,基站給你的手機發送一條包含著微信消息的數據包,這些數據就是在數據信道發送的。而你在接收這些數據的時候,怎麼知道在什麼時間在什麼頻帶上接收呢?這就需要在發送數據之前,先通過控制信道發送控制信令,通知你要在什麼時間在什麼頻帶上接收這些數據。
這兩個信道的區別在於,一般來說控制信道裡面發送的信息量比較小,可靠性比較高。而數據信道發送的信息量一般比較大,可靠性比較低,更容易出錯。為了能夠糾錯,數據信道採用了HARQ技術,其過程是這樣的:1)A給B發送數據。2)B接收數據後進行校驗,並將校驗結果反饋給A。3)A接收校驗結果,如果校驗結果是正確的,則結束;如果校驗結果顯示傳輸錯誤,則A重發,跳到1)。從上面的過程中可以看到,為了採用HARQ技術,B必須要能夠快速對數據進行解碼,校驗。polar在長碼的失利,以及在eMBB的數據信道的失利,歸根結底還是因為polar編解碼相對比較複雜,速度沒有LDPC快。但是eMBB控制信道不需要HARQ過程,所以polar就有了可乘之機。上面是從技術層面來說,下面從推標角度評論一下。首先,我司應該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訓,並且真心是推polar之心不死。在這次會之前可以說是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來推polar。從最終的結果來看,所有參會的中國大陸/台灣廠商都在polar上署了名。其次,polar的成功反映了中國廠商對標準化。如果不是有那麼多廠商參會,最後投票的時候polar不可能得到那麼多票的。最後,我個人感覺,這件事的象徵意義遠遠大於實際意義。因為polar還是僅僅在eMBB的控制信道使用,只能算是一個小勝利。但是這是由中國廠商主導的,並且是外國廠商都反對的(之前的能夠布局專利的agreement往往都是中外廠商合作達成的,雖然我們自己有相關的專利技術,但是能夠進標準也考國外友商的幫助)第一次成功推標,這也預示著將來的標準化進程中中國會有更大的話語權吧。(我也對我的工作前景更加有期待了)恭喜中國通信行業,恭喜polar code,恭喜華為、中興、大唐為代表的中國通信公司,這對中國通信行業絕對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這也標誌著中國5G標準終於走到了前列,能夠佔據一席之地。
S^2: 決定了!!5G短碼一波三折,中國通信技術發展迎來歷史性的一刻!
除了polar code,華為還有兩大殺手鐧 SCMA和F_OFDM,希望能夠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話語權美國當地時間11月17日凌晨0點45分,在剛剛結束的3GPP RAN1 87次會議的5G短碼方案討論中,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和萬分殘酷的競爭,以中國華為公司主推的Polar Code(極化碼)方案,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方案。
5G時代美國應該會比4G時代話語權大一些了。畢竟第一強國。
我認為中國很有希望壓過歐洲。但不至於主導。多極的世界,中國能做到老二已經萬幸,不要太苛求主導。
另外,以美國、英國、印度這麼大的英文市場,移動商務前景廣闊。但通信網路卻很差。看好這個成為比中國更大的5G網路設備銷售市場,標準委員會的背後都是想買設備賺錢的廠商,所以:美國技術和市場都第一,沒理由不佔主導。中國技術和市場都第二,我還是很有信心站穩老二地位。技術上美中歐差距有限,決定因素還是市場。真如當年很爛的TDS,也能做成世界最大的單一3G網路,而且發展到合格的3.5G網路水平,最終回收研發和建設投資。就該知道市場多重要。
補一個長碼、短碼的事情吧。短碼選了華為版本。中國總算見到了曙光了。4G年代,核心標準中國幾乎沒有啊,TDD也是歐美的基礎上,中國做了修改而已。這種修改比3G的毫無發言權已經是大進步了。但這次直接實現了核心技術的突破。讓我們通信人感動流淚啊。
不要想著一步登天,到這裡已經不錯了。不要怪長碼沒拿下。
不過,eMMB不是5G最值錢的業務(可能是歐美將來幾年的最大投資,因為歐美的網路相對還是舊了,移動商務也發展還不夠,可預期高速寬頻業務發展空間比中國大。想想中國的移動寬頻業務居然領先歐美真的讓我們通信人感嘆不已)
5G最大的藍海是物聯網,就是窄帶高速網路。這個戰場東亞的市場應該能領先歐美。希望中國的技術能及時趕上,形成事實標準。在這裡成為世界第一。加油!華為、中興、大唐、中芯還有運營商的研究院。當然,還有各晶元廠家目前華為已經完成了核心技術網路切片的試驗。加上5g引入的Sdn技術,主打著集中控制,轉發分離等概念,c-ran的分散式基站架構無疑是支持5g的基礎架構,而c-ran又是中國移動提出的,所以,你說呢?
20年一遇的 5G 編碼大戰暫時偃旗息鼓,5G 三大編碼候選技術的背後是真正的三國之戰:美國主推 LDPC,法國主推 Turbo2.0,以及中國隊的 Polar code。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 5G 核心技術的撕逼大戰,就在里斯本。美國隊以高通領隊,中國隊以華為為首,法國隊排出了最強團隊(94年 Turbo 元老級 Claude Berrou 團隊)。 最終 3GPP 選定 LDPC 為 5G 中長碼編碼方案。然而短碼的懸念留到了下次辯論,Polar code 和 Turbo2.0 仍有望在未來的 5G 短碼編碼標準中佔一席之地
作者:Jialong DUAN鏈接:5G 中長碼編碼確認方案為 LDPC! - 科技蜘蛛 - 知乎專欄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跑題一個。
看到 5G,也要看到 5G 之後。
產品、專利、標準,現在還差演算法、理論。
到 CDMA、LDPC碼、Vertibi演算法層面,乃至到 information theory 層面。
恭喜CMCC也加入戰局成為帶頭大哥,我國這是仿照美國模式打造自己的ATT+Qualcomm么???能行的話起碼可以分得一大塊蛋糕了,當然,還是要低調,悶聲大發財,最近網路上有些輿論未免有些過於誇大了,全部拿到手裡了再宣傳不遲,在這之前,要當心吹多了反而引起對方的警惕和反感,聯合歐洲絞殺啊。當然,我們可以積極地爭取歐洲軍團的支持,E不是跟我們關係還湊合么。
---------------------------------------------------------------------------------------------------------------------------------恭喜菊花廠拿下一局,polar碼成功入局,雖然沒有拼得過Qualcomm拿下數據信道,畢竟也算是成為真正的帶頭大佬了。----------------------------------------------------關鍵是至今為止中國軍團拿得出手的東西,貌似前景不大明朗啊。本來中移動的C-RAN還有很大可能參與競爭,不過目前來看大家貌似也都興趣沒有massive MIMO那麼大。
Polar coding,SCMA等菊花廠的代表作,polar coding被LDPC搶先了一局,後面還有turbo2.0的追擊,SCMA目前來看起碼比NOMA要好些,不過前景也沒有特別明朗。
另外在automatics driving,IoT(無線農業,電網,醫療,教育,消費電子等)上要記得搶先布局,鬼子和美帝已經開始了。可以想到我的回答一定會被拍磚。但是我還是想說:題主本身的假設就是不成立的,並且這個想法本身就是很狹隘且危險的。
在說5G之前,我們先看一下234G:
2G時代:歐洲的GSM標準和美國的IS95(CDMA) 標準各不相讓 最後美國運營商多用了CDMA,而世界的其他地方包括中國大多採用GSM。對GSM標準貢獻最大的應該是歐洲廠商愛立信和諾基亞,而CDMA的最積極推動者是美國廠商高通
3G時代:WCDMA和CDMA2000並駕齊驅。WCDMA的主要支持者還是源自歐洲,CDMA2000還是只有美國部分運營商和中國電信(這個背後有政治原因,以後再解釋)在用。如果按照覆蓋範圍來看,基本上是WCDMA獲勝了。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狹隘民族主義作祟,國內的幾個所謂專家成功忽悠了當時的政府首腦,用行政指令強迫中移動使用號稱是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D-SCDMA。結果大家都知道了,4000億民脂民膏白白打了水漂。雖然為了保護政府的顏面嘴上不能說,但其實現在移動的3G網基本上處於沒人用狀態,事實上確實也很難用,目前只等退網。
4G時代:CDMA2000到了4G已經無路可走,也變成了LTE。而LTE的主要貢獻者還是歐洲廠商。雖然世界上大部分運營商都採用了FDD-LTE, 但在國內,移動為了儘早拿到牌照擺脫TD-SCDMA,堅稱TDD-LTE是TD-SCDMA的升級版,從而最早拿到了牌照。而中國政府也因為這個原因(又一次被忽悠),在國內大力推行TDD-LTE而不是產業鏈更成熟效果也更好的FDD-LTE。搞得大家託人從國外買個iPhone回來還得特意囑咐一定要挑選支持TDD的。其實明白人都知道,TDD-LTE和TD-SCDMA之間的關係基本上就像李宗盛和李宗偉之間的關係。
所以大家可以看見,其實美國在3G,4G規範的制訂上並沒有歐洲廠商貢獻和影響大,但這並不影響它的國際地位。每個通信標準的產生,其實都是各方妥協的結果。由某家公司或者某個國家制訂國際標準,本身就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回過頭來看,華為很優秀,但5G研究其實也只是「進行中」,離成熟還遠著呢。何況在各個工作組的討論中,技術先進性並非唯一考量。技術實現難度、產業鏈成熟度、市場接受程度都會在考慮範圍內。所以需要理智的看待這件事,並不需要把這件事上升到國家主權和民族榮譽的高度。更需要避免在狹隘民族主義的思維下,強行用政令代替市場選擇,推行一些並不成熟的所謂自主產權的技術。因為通信行業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人類的互聯互通5G時代,我認為第一個誕生地是亞洲。韓國的機率非常大,其實是中國。5G這個香餑餑讓眾多運營商廠家紛紛跑來分一杯羹。至於5G技術現在研發到什麼程度,沒人知道。沒有一個標準,大家都在突破。也許到了極限就是標準的出現時間。從目前的測試來看,5G的確比4G更加快速穩定。未來5G將在物聯網領域大展拳腳,如家居、家用、商用辦公等,智能化是物聯網的動力。
鏈接:明年可以用5G網路嗎?電粉說說看_電粉小生_天涯博客即使主導了呢?協議是開放的東東,所有的人都能看都能自己做小改動(大改其實也可以,無非可能性能差些實現難些無法對接)經濟上?收專利費?CDMA技術上對比GSM是有優越性的,為何未能比GSM普及呢?政治上?掌控全球信息交互?假設可以(通常說的2、3、4、5G偏無線,也就是掌控全球經由無線傳播的信息的交互),那麼這是信息的一部分,雖然這部分佔比越來越大,但是對於政治有超高價值的信息應該也不會通過公網傳遞吧?長遠戰略?3G至4G協議標準的確定用了幾年?5G能保鮮多久?我國為何一度行政強推TDD且唯一?對這件事的看法,個人認同 @R先生最後一段的觀點;這只是在增強人們之間的溝通上的一些貢獻,(能不能成為主流的貢獻還不一定,但也是貢獻)。參考一個例子,某次在計程車上聽到北斗衛星定位在電台的宣傳節目,大概意思是GPS是美國的,美國如果關掉的話全球除了美國會怎樣怎樣;北斗定位是國產的,全國人民都用北斗就不怕美國怎樣怎樣。作為一名普通群眾的你,會因為這個因素而完全不對比使用效果就徹底改用另一個產品/系統?
最終的結果 有可能華為與美國平分天下,主要原因是美國的強國地位不可能動搖 ,因此美國一定會主導!華為現在在全球 包括歐洲建立不少研究中心,研發實力雄厚……代表歐洲亞洲 非洲等區域的先進技術和大量的客戶,再加上中國政府的需求和支持,因此分一杯羹也是必然,只是占的份額有多少 的問題,具體佔多少就看華為在歐洲的研發實力能否發碾壓法國和瑞士了?
馬興瑞不是說深圳要做第一個5G實現商用的城市?看華為吧。
我的講師對華為充滿自信
在令人眼花繚亂的新產品襯托中,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支持下「萬物互聯」的藍圖正愈加清晰地呈現。全球的科技企業和運營商正醞釀著一場烈度空前的通信技術革命:5G。
如果它稍微來的早點,那粉粉們哪裡需要被劇虐的同時還被網速虐啊。講真,它還真的有點顛覆移動互聯的風範,那到底什麼是5G呢?先來一張圖讓大家感受下:
這組圖片中所描述的就是5G、4G和3G時速度的不同,或許略有誇張,但不可否認的是,5G相比4G,它的網速的確更快、網路容量更大、延時更短。
移動互聯網興起於 3G,推廣於 4G,而到了5G 時代,移動互聯網將不僅僅影響人們日常的上網習慣,更能在許多方面改變我們的生活:
前所未有的速度
5G將比4G快10到100倍,4G技術本身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在發展過程中,4G技術對5G系統的搭建以及早期部署起到了非常好的深入覆蓋作用。所以,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4G技術都將與5G技術相互補充、共同發展。
更快的速度也將提升網路的容量,可以容納更多的用戶在同一時間登錄網路。試想一下如果在地鐵上也可以流暢地觀看視頻,人們的上網習慣是不是也會隨之改變呢。
全景視頻:移動端也能實現
不少人一定會對體育館內的巨屏所吸引。但如果你能在遊戲或者智能手機中獲得同樣的實時畫面呢?你甚至可以切換鏡頭,即時重播,高分辨的4K視頻會讓你耳目一新。
自動駕駛汽車
我們目前使用的4G網路,端到端時延的極限是50毫秒左右,還很難實現遠程實時控制,但如果在5G時代,端到端的時延只需要1毫秒,足以滿足智能交通乃至無人駕駛的要求;現在的4G網路,並不支持這樣海量的設備同時連接網路,它只支持數量不多的手機接入,而在5G時代,1平方公里內甚至可以同時有100萬個網路連接,它們大多都是各種設備,獲知道路環境,提供行車信息,分析實時數據、智能預測路況……通過它們,駕駛員可以不受天氣影響地,真正360度無死角地了解自己與周邊的車輛狀況,遇到危險也可以提前預警,甚至實現無人駕駛。
虛擬現實:各種體感需要極速網路傳輸
當你戴上VR頭盔後,你便進入了一個虛擬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你可以與他人進行互動,遊戲甚至擊掌。有了5G,用戶之間的相互協作將迎來新的時代。相同物理位置的兩人將可以實現相互合作。各種體感功能需要極速網路傳輸,才能加強虛擬現實,網路天生就是管道。
資費網路或不再昂貴
2G、3G時代,人們數著流量過日子,到了4G時代,單位流量的費用大幅度下降,但由於4G的高速率和高清視頻等應用的興起,用戶對流量的需求呈幾何級增長,因此,單位流量費用的大幅度下降並未使用戶的流量總支出減少,一些用戶喜歡的應用對流量的要求反而刺激了用戶流量總支出的大幅度增長。那麼到5G時代,按前幾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規律,網速增長了100餘倍,用戶對流量的需求也將再次呈幾何級增長。
雖然流量需求呈幾何級增加,但用戶實際支出的流量總費用卻不一定比4G時代多。這是因為,一方面,5G的速率是4G的100餘倍,但運營商建設5G網路的成本未必會比4G網路多,因此,單位流量的費用必然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隨著網路的不斷完善和用戶的增多,不論是語音還是數據通信,其資費水平總體上是呈下降趨勢的。
「萬物互聯」的智慧生活
從第一代到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圍繞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通信,而真正意義上的智慧生活,需要實現「萬物互聯」,不僅僅是人與這些設備的相連,還包括這些設備之間的相連。目前的4G網路雖然可以提供較為理想的網速,但因其容量有限,並不足以支撐萬物互聯。5G網路容量的大幅度提升為實現「萬物互聯」提供了條件。
當萬物互聯成為現實,未來的終端將不僅僅是手機,手錶、眼鏡、汽車後視鏡、電腦等都可以成為終端。當家裡的所有電器和生活用品均互聯之後,藉助大數據自動分析,人們將享有更為輕鬆的生活。007系列電影中的各種炫酷技術,將並非邦德獨享,我們每一個人都將享有。
5G普及需要消除的誤區
1、網速已經夠了,不需要這麼快?
用戶的新技術需求在不斷提升,渴望是無止境的。我們不需要,是因為還沒有體驗到新業務的好處。未來5G也會從發燒友用戶、高端用戶逐漸普及開來。特別是市場上銷售的硬體設備慢慢更新為5G智能設備後,對5G的需求會進一步快速普及。就像現在,市面上都是4G手機,你不用4G也不行了。
2、手機用WiFi就可以?
隨時隨地上網,已經是移動互聯網的標誌。未來手機只是5G網路的一種載體,穿戴設備、智能家居、人工管家、機器人、無人汽車、自助設備等無處不在。手機將變成消費者無法離身的終端,甚至會與人合為一體。所以,手機不再是手機,而是人的功能的延伸。如果手機只能在WiFi條件下才能使用,那豈不是太有局限性?
5G 不僅是新一代移動技術,更是一種全新網路,它將重新定義廣泛的行業,為不同維度的技術提供統一的連接架構,讓萬物進行互聯。
現如今5G已經成為了全世界關注的科技前沿,並且正逐漸脫離概念階段,進入實際試驗階段。而我國也正大力開展5G技術與產業化的前沿布局,在多個領域取得了積極進展,為搶佔5G發展先機打下堅實基礎。
互聯網改變了世界,移動互聯網重新塑造了生活,「在家不能沒有網路,出門不能忘帶手機」已成為很多人的共同感受。人們對動互聯網的要求是更高速、更便捷、更強大、更便宜,需求的「更」是沒有止境的,這促使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技術體制的更新換代也隨之越來越快。很多用戶剛剛踏入4G的門檻,5G時代很快就要來到了。
5G 將會開啟一個新時代,一個無線網路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時代。據悉,5G將在2021年前後實現商用,屆時人們的生活將變得更快、更便捷,你期待嗎?
本文首發自公眾號:檸檬VC(ID:Talent_linked)
希望可以啊,畢竟我們人口基數那麼大。一旦用起來,商業價值無限啊。這個就是動力
2016年全國「兩會」正在北京舉行,兩會代表委員熱議「自主創新」,其中中國5G更是被寄予厚望。今年「兩會」最重要的議程之一,就是審議「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草案」明確提出,積極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5G)和超寬頻關鍵技術研究,啟動5G商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協副主席鄧中翰表示,從「十一五」到「十二五」,隨著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專項的實施,我國實現了從2G跟隨、3G突破到4G同步的可喜成績。5G時代,中國應該在國際競爭中跑在前列。
目前,中國運營商和廠商憑藉創新實力,已經在5G領域獲得全球業界的高度認可。在5G時代,中國將開創從未有過的、全面領先的大時代。
中國移動董事長尚冰指出,2011年2月成立至今,GTI已經發展成為信息通信領域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產業合作平台之一。5年來,GTI在推動TD-LTE端到端產業成熟和全球商用、促進TDD/FDD融合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已有43個國家和地區部署了76張TD-LTE商用網路、用戶數超過4.7億,此外還有26個LTE
TDD/FDD融合網路。由中國主導的TD-LTE真正實現了在全球範圍內的規模商用,在為用戶提供高速手機上網服務的同時,有力地促進了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和新興業務應用。在對GTI2.0的重點工作提出建議時,尚冰表示,希望推進5G標準制定和技術成熟,促進TDD技術在5G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本人在通信行業(bi??)公司工作,嗯現在工作交流大概是5g五年後開始投入使用吧。所以,五年誰知道??當然這個是技術層面,不過通信最重要的是普及和應用,目前通信公司很多還是重點放在23g用戶向4g轉化,因為事實上抗拒流量業務的用戶非常多。他們不願意去消費流量。這也是國內通信行業的痛點。對應的教育程度對應不同的科技接受度。很多地區的用戶比你想像地更保守。當然作為行業從業者我覺得引導用戶去使用和接受流量業務比45g技術更重要。嗯大概技術開發與技術應用的差距就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以上??
大華為加油!!
5G信號現在還沒出來吧,應該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中國密碼學泰斗肖國鎮教授?
※循環卷積和線性卷積在信號處理中的意義是什麼?
※國外的手機卡在中國能正常使用嗎?基站是所有移動運營商公用的嗎?
※有沒有 ping 值高但帶寬大的情況?
※乙太網通信是同步還是非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