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核廢料循環廠所創造的就業崗位,經濟價值主要不屬於連雲港地方?

我不是經濟、稅務專業的,所以我希望能夠有人能夠從國稅、地稅兩方面稅收稅收,以及給連雲港當地財政帶來的幫助具體的量化一下。

相關問題:中法核廢料協議對連雲港到底是利是弊? - 知乎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9288538

看了很多回答,從安全性,科學性等角度很多人都回答了,很有幫助,我也相信項目的科學性和安全性。

但我有這樣幾個小疑問,希望專業人士能有所解答:

1、我不是很了解這樣的大型國企對地方財政是有一個怎樣的影響。 但我個人了解到的大量與核電相關的專業人才甚至相對普通的安裝員工基本都經過專業培訓且基本都不來自於連雲港當地,招聘本地人員大都是保潔、安保人員。還有就是核電上下游廠商在連雲港本地似乎也是非常少的,所以是不是可以說核電站對帶動像當地就業來說幫助並不是特別大呢?而這種情況是否和核循環廠的情況一致呢?

2、我能查到的一個可能較為靠譜的2008年數據來源http://xh.xhby.net/mp1/html/2008-01/10/content_6059772.htm,這裡寫到「2007年,連雲港市新增各項稅收22億元,其中,田灣核電工程繳納國稅5.38億元、地稅6200萬元,合計6億元,佔全市新增稅收的五分之一強。」可以看到核電站繳納的地稅相對於國稅來說是11.5%,是比較低的,所以我個人覺得可能到目前來說核電繳納地稅都是遠低於國稅的。那這種情況是否和核循環廠一致呢?

3、我一直認為地方建設維護費用主要來自於地稅(我不是很了解,如果有誤請指出哈),所以我個人就會粗淺的覺得地稅可能對於但個城市的發展來說會更重要一點點,請專業人士解答一下,我是否可以認為核電其實對連雲港這個城市而言貢獻力度並不算很大,而其實是從大的格局上對於區域乃至國家的貢獻更大?

希望有專業人士能夠從經濟角度予以解答,先謝謝了。


直接轉帖下其他問題下的回答。

個人的看法是弊遠大於利。對自己的回答,不像已有的許多答主那樣有信心斬釘截鐵的下論斷,我簡單談談自己的思考,供大家參考。

中期的損害

不計事故頻發,以失敗告終,已於2010年關閉的英國的塞拉菲爾德後處理廠,採用法國阿海琺La Hague廠同樣技術路線的日本六所村後處理廠在調試階段就事故不斷,開工23年,投運時間一再拖延,至今仍無確信。2011年9月,阿海琺集團所屬的馬爾庫爾 (Marcoule) 核廢料處理廠也發生過熔爐爆炸事故,在全法引發了走出核能的大討論。誠然阿格後處理廠擁有長期穩定運行的良好記錄,但參考其他地區上馬乏燃料處理項目的經驗,2030年左右乏燃料後處理廠開始調試運行後,發生核事故風險並不低。但即便是對環境和人體沒有重大影響的1至3級核事故,經過輿論放大後,負面影響仍是不可估量,這樣的情形下個人或企業很難再把連雲港當作旅遊或投資的備選地。

長期的風險

如果一切順利,乏燃料處理廠將運行40年。誰也無法預估在幾十年的時間跨度里,中國會經歷怎樣的時勢變遷,或者技術路線的變化會不會使乏燃料處理廠有中途棄用的可能,變成無人接手的燙手山芋。拋開這些不確切的風險不論,40年後乏燃料處理廠的退役也是棘手的問題。除了清理和拆除工廠里的大量設備室以外,還要回取和處理工廠本身運行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大量廢物。參考阿格廠UP1的退役過程,退役工作預計需持續30多年,花費以現在幣值計算幾百億元的費用。期間將產生數十萬噸的潛在污染廢物,退役完成後,10平方公里的廠區也基本喪失了再次開發利用的價值。

微薄的收益

乏燃料後處理廠的預計投資按1500億計算,支出中除去和建設地毫無關係的技術授權和設備採購費用,剩餘的基建工程大概率上仍由國企承擔,地方財政獲得預繳的增資稅、城建稅和部分企業所得稅。乏燃料廠建成後,按財政部印發的《核電站乏燃料處理處置基金徵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推測,運行費用應完全由國庫收繳的乏燃料處理處置基金支付,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七條規定,依法收取並納入財政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作為不徵稅收入。由於快堆技術尚不成熟,商業化應用遙遙無期,乏燃料處理廠產出的MOX燃料也難以產生經濟效益。至於拉動就業、帶動周邊產業帶來的效益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即便中核集團配套一批核裝備製造項目,考慮到江寧已建有江蘇最大的核能科技產業園,項目有很大概率會被南京截留。即是說,乏燃料後處理廠建設和運行的過程中,建設地唯一確定的收益就是10年建設期間每年約1億元公共財政收入。

中核集團極力推動乏燃料後處理廠建設,主要的目的是為核電項目的出口提供支持,由此獲取豐厚的收益。業內的專家多為從業人員,作為最直接的受益者,很難保證在他們利益的驅動下客觀公正的評價乏燃料後處理廠項目給建設地帶來的風險和收益。就像許多答案里提到到,由項目落地引發的抗議爭論根本原因不是源於民眾的無知或誤解,而是源於切實的利益博弈,乏燃料後處理廠帶來的不只有內部運行時的技術風險,也面臨著外部自然風險、社會風險、政治風險、經濟風險的挑戰。


1.只有勞動密集型能帶動就業,指望核電站帶動就業有點搞笑,指望核電周邊產業帶動也搞笑,核電是個資產專屬性很強的產業

2.核電是央企,地方管不著,稅收也就一些小稅種會給地方,比如城建稅,土地使用稅,還有職工交的稅費等等,所以給到地稅很少,而地稅全是地方支配。

3.我研究生念的是稅務學,怎麼說呢,以前做過我們國家稅收效率的績效評價,低到令人髮指,簡單來說就是給連雲港一年新增30億稅收就會有大改觀嗎?naive!別指望經濟撈好處,沒多少的,對連雲港經濟的負面我倒是能講一大堆!你有興趣我講給你聽,同一個經濟現象,本科碩士博士觀點會截然不同。

最後當然建立核廢料廠對全國人民是有利的,連雲港就一抗雷的,這雷總得有人扛,從政治角度看,以後連雲港永遠也發展不成青島大連級別的城市,你懂的


本人新海高中07級畢業生,現在不在連雲港工作,高中同學2位同學(河海大學)進了核電站,原因是連雲港除了716、幾個葯企,沒有什麼像樣的企業。716什麼樣的招人制度大家心知肚明,下屬的傑瑞電子就是神坑。大學畢業時核電站招人還算多,待遇也還算可以,某種程度上為想回連雲港的理工科學生提供了就業機會,但是,也僅限於此,更多的是非連雲港人。

另外說一句,像核電站、核廢料處理廠這種東西,本身就不是勞動密集產業,對當地老百姓的就業無任何意義,核能類的產業也不是當地政府和民營企業能跟著喝湯的,對當地的產業鏈拉動無意義。引進一個10億規模的富士康,遠勝於一個千億級別的核能,按照連雲港的發展水平,目前欠缺的正是富士康這樣的企業,單從企業增加的就業人數在萬級別,周邊配套更不用說,還可以帶動本地原料、模具、運輸等民營企業的發展。可惜現在已經有了核電站和PX,很難再引進灣灣的製造業來投資了,人家不傻。


我是連雲港人,最近我們那裡發生的事情,本地人發的帖子視頻也基本都被和諧了,我們走上街頭絕不是受什麼人蠱惑,而是大家聽說了消息以後自願走上街頭。多年前我們這裡建了田灣核電站,發的電去哪了,不得而知,反正我們的電價一直在往上走而不是往下調,對於經濟的貢獻沒有感覺到,反而很多大型的招商引資項目最後都不了了之。


經濟價值不好說。畢竟國企的收入繳完國稅地稅,還要上繳很大一部分利潤給上級單位(如果有利潤)。

至於就業崗位,想多了。

核電站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高層領導班子在項目完工前就組建好了,中層和部分基層在項目驗收前從各單位調派來做準備,剩下的崗位通過統一招應屆慢慢也就補齊了。單核電站項目給當地就業貢獻不了多少崗位。


我想說,連雲港有核電站不假,但是連雲港下轄的鄉鎮地區,每個暑假期間依然電力供應不足,時不時斷個電.......


你們不懂就不要瞎說,明明能帶動當地醫療產業升級,反正輻射就在那裡,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世代享受輻射恩。


國企不好進,進去的都是有關係的。


有些人啊,為了搞個大新聞,富士康那種血汗工廠都拿出來吹捧了,富士康早就放棄在東部建廠的想法了,再說就算現在馬上落戶連雲港能有多少本地人願意去也兩說。

還有說地方稅收收入少的都是鼠目寸光,這項目的意義比英特爾在大連建廠還要深遠,當年大連人為此可是牛逼的不行。

現在中國核電站算是遍地開戶了,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個名字還是秦山核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

還有說會影響其他投資渠道的,且不說資本家比你精明,再蠢的老闆也知道民粹盛行愛鬧事的地方招不上來有紀律性的合格工人。

愛建不建。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核電將毀滅中國》一文中提到的觀點?
為什麼說鈾 235 可能會用完?
中等規模核電站發生最嚴重泄露以後的輻射半徑有多大?
《英國核電項目投資協議》的簽訂對中國核電行業的發展有怎樣的意義?
可不可以用活火山作為核廢料、垃圾及其它廢物的處理途徑?

TAG:能源 | 核能 | 稅收 | 財政收入 | 連雲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