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高曉松所說的「人生不隻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鬥爭,不得不說像我這樣的文藝青年和掙扎在現實中的人聽了這句話胸腔會湧出一股熱血,理想不滅!

可是,在呼喚理想摒棄現實時,也要結合當時的語境和其他角度辯證的看高曉松的這句正能量金句。說這句話背景是奇葩說第一期面試時清華極優秀本碩博一路被保研的高材生梁植面對導師時說的第一句話是:「我該找個什麼樣的工作。」(說實話我當時也挺震驚的,第一感覺是這人情商好低),所以高曉松的話里有對現今大學學生功利化的批判和對連這麼優秀的學生都為苟且之事奔波的痛心。但是,他這麼說梁植,說清北學生,是因為這些處在頂尖象牙塔的學生有能力和資源追求理想,他們有選擇權。而現今很多學生連畢業能不能找到工作都是問題,他們的主要目標不是生活,是生存。

高曉松在要不要用潛規則那期節目中說過,如果是為了生存,可以用。

所以,追求理想者會拿這句話當作捍衛理想的工具,掙扎於現實中的人看到這句話也許會更加拚命的工作以期追求理想,當然,也會有一些人又不想努力工作而拿理想當靶子逃避現實。

對於這些人,大可用另外一句話回答他們:生活不只有詩和遠方,還有苟且。


大家不要矯枉過正,以為這句話又是理想主義什麼的。

其實,每句話都有一個對象的。這句話是說給誰聽呢?不是剛出學校的小嫩肉們,因為他們的詩和遠方不要太多,多到青春無處安放。

也不是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的小年輕們,因為他們眼中的苟且,正是自己需要的磨練,讓他們能夠腳踏實地,積累資本。

而是這一類人,每日渾渾噩噩沉迷於空虛之中,彷徨於溫飽之際,這些人通常有兩三套房,嬌妻美子,父母健在,車行車入。他們理解這個世界在發生什麼,卻不關心身邊的人。他們自私而苦悶,幸福而糾結,安然卻焦慮。他們在單位都有一官半職,在社會上有一定地位,他們不屑於各種三俗,也沒有高尚的追求,心如枯井。他們想改變卻沒有動力,想前行卻無人幫助,想再繃緊神經卻沒有力量。

他們是被時間和歲月吞噬的一類人。他們尚未發光卻即將熄滅,尚未年輕卻迅速老去,尚未想好卻已沒有時間。

他們已經是苟且本身。

所以,這句話正是他們中的佼佼者或倖存者逃出生天后回來,為坑裡的人們點起的一盞燈,卻從來沒有搬來一展梯子。

他們是誰?他們是天生軟弱動搖的城市小資產階級。

以上。


高曉松最有名的,除了《同桌的你》,大概就是這句話: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第一次聽這話的時候,簡直要熱淚盈眶。大概是畢業之後,眼前的苟且實在太多,都快把詩和遠方忘得乾乾淨淨了。再有人如此擲地有聲振聾發聵的提起,難免心中感慨萬千:是啊,老子原來也是個純正的理想主義者,怎麼能每天被這些社會上的蠅營狗苟搞得如此狼狽不堪呢?面對這些烏煙瘴氣,難道不應該像過去那樣用一句「去他媽的」簡單粗暴的解決嗎?

很多我原來的讀者,就是那些看著我寫博客的那批人,常說我變了。我不大清楚他們所說的變化在哪裡,大概除了我變的好看了一些以外,他們可能覺得我不如原來那麼理想主義。因為上大學的時候,我看問題常談解決辦法;而現在講問題,我常說理解和無奈。隨著我長大,我越來越少的會想到答案,好像整個人都猶豫了。隨著知道的越多,經歷的越複雜,大概就會明白,自己並不比別人聰明,如果社會上這麼多人都沒能解決,自然有一個道理在那裡,讓你不得不面對。

為什麼眼前會有那麼多苟且?又為什麼很少的人會想到還有詩和遠方?

如果放在四年前,我肯定也會熱衷於這樣的教誨,你們都別低著頭看路上的屎了,快抬頭看滿天繁星吧!

現在我明白,星星不是每天都有,颳風下雨沒有,霧霾沙塵也沒有,而路上的屎永遠在那裡。

高曉松的話一點都沒錯,可是他大概忽略了一點,在這個社會,作為一個普通人,生活起來有多不容易。

我和朋友在一起,常自嘲我們這代人:考大學的時候吧,是考生最多的時候;畢業的時候吧,是文憑最不值錢的時候;工作的時候吧,是工作最難找的時候;買房的時候吧,是房子最貴的時候。同樣一份工作,薪資差不多和十年前一樣,可是物價差不多翻了兩番,房價漲了超過十倍。

我太愛詩和遠方了,但為了活著,卻不得不在眼前的苟且中掙扎。

我的好哥們,家境應該算是比較殷實,準備定居北京。年前開始琢磨著買房,比對來比對去,遲遲沒有下手。過了個年再回來,原來看中的房子,最少都漲上個五十萬。他跟我講,在手機上看一整天房,整個人就慌了。就這麼一個過年的光景,五年白乾。

高曉松遊歷各國,見多識廣。他的話確實沒錯,但是他和我們還是有些不同。要知道,他小時候家裡的鄰居是林徽因和梁思成;要知道,他大學沒畢業的時候唱歌就紅遍了神州大地;要知道,他坐在攝像機前每周吹吹牛講講自己的生活,愛奇藝就願意掏出一個億的腰包;要知道,他這麼漂來漂去就成了阿里音樂的董事長。

要知道,他是這個社會的佼佼者,他是精英,或者說,他也是這個社會的幸運兒。他可以放下眼前的苟且,他當然可以,他可以一直生活在詩和遠方。因為他單就講講「詩和遠方」,他就足以此生衣食無憂。

但作為這個社會的普通人,大概就沒那麼多詩情畫意了吧。

這就是那些讀者覺得我改變了地方,我不再那麼滿滿正能量的煲雞湯了,我也不再那麼滿腹豪情的批判現實了。

我開始直面這些苟且,我也開始接受這種命運的現實。生活的艱難,真不是精英們腦海里腦補出來的畫面,它是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鐘每一秒,如此不間歇地接踵而來的;它是每個人每件事每個表情每個態度,如此洶湧的從四處朝你撲過來的。

那種焦慮,那份不安,縱使他學富五車,大概也不能全然了解。

而這正是現實最殘酷的地方,你一方面要仰望精英的生活,另一方面卻還不得不接受他們的教誨。

我同意要讀詩,我覺得要走向遠方。但我相信生活大概都是如此苟且,即便詩中,即便遠方,也不會有本質的差別。

現在我告訴自己,你無法依靠他人生活,所以你要堅強;你終生要徜徉於苟且,所以你要堅持。

當有一天你不再相信這個世界存在凈土,你才會釋然,然後在這滿世界的苟且中打個滾,繼續前行。

(作者:劉舒 微信ID:wojiushiliushu 微信公眾號搜索:「劉舒」)


他說的意思是,不要老想著工作賺錢買房子,還要想著買一個愛奇藝會員,多去看他的節目


第一次聽這句話是矮大緊的《曉松奇談》,本來倒並沒有想什麼。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兩天這句話突然在朋友圈火了,各種雞湯文層出不窮。這倒也沒有什麼。有意思的是沒過兩天又出現各種反雞湯文,弄個大新聞,把這句話批判一番。


現在的公眾號,真是為了閱讀量,啥幾把事都幹得出來。這倒也沒有什麼,反正各種騙流量的推送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


但是今天刷知乎的時候看到這個問題,問法和下面的回答都頗是有趣。


如果不是不安於眼前的苟且,我就不會在小小年紀選擇離開小縣城裡貧窮的小學,到城市裡去承受「城裡人」的白眼,去努力改掉自己的種種缺點,去忍著淚融入一個格格不入的環境。因為我不想在這個小縣城裡度過自己的生命。因為我想去看一個更大的世界。


如果不是不安於眼前的苟且,我就不會在問問地考上當地最好的高中之後,在同學都開始享受假期之時,錯過女票的生日,也要去省城裡連續參加三場嚴酷的考試,被虐的稀里嘩啦也不肯放棄。因為我不想在這做小城市裡安守一份苟且。因為我想去看一個更大的世界。


如果不是不安於眼前的苟且,我就不會選擇來到離家幾千公里、競爭殘酷的帝都,不會忍著爆表的霧霾帶著口罩堅持明天跑兩千米,不會在這個安逸的環境里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忘危機感。因為我不想讓高考成為一生的巔峰。因為我想去看一個更大的世界。


你可以選擇犬儒,但請不要安守著你的苟且還鄙薄那些有夢的人。你可以選擇犬儒,但請不要用你的無知與懦弱,澆滅青年人心中的火焰。


你可以被自己狹隘的視野困囿在圍城之中,但請不要嘲笑那些期盼著翻出圍城的人。你可以被自己淺薄的認識禁錮在囹圄之內,但請尊重倔強地追求詩和遠方的少年。


最後摘一段馬薇薇的話:


這個世界上,已經有人在宇宙漫步,星空是他們最後的墳墓。相比之下,你那點考試升職親子關係家庭問題就像屎克郎找不到合適的糞球一樣卑微。

以上


許多人都知道這句話是高曉松的媽媽對高曉松說的,然後高曉松又說給了許多人聽。我認為追求詩和遠方是一種出世的態度,踏踏實實對生活負責是入世的活法,兩者不該割裂,脫離一個去談另一個是錯誤的。二者其實壓根不矛盾,這句話將二者對立起來只是一種文藝的表達方式,旨在特彆強調容易被人們忽視、難以被人們追求的「詩和遠方」。結果呢,什麼你的父母還在苟且你卻要去遠方,什麼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以後的苟且,一大幫人還真的以此為題爭開了……我恨不得把這些人都送到中文系去讀上五百年!哪有這麼去理解和分析文學語言的?


我覺得:我愛的人,就是我的詩和遠方。


何不食肉糜?


跨的過去就是詩和遠方 ,

跨不過去就是苟且。

記得羅曼羅蘭說過「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後,依舊熱愛生活。」大概詩和遠方更是一種心境吧。


我理解的詩,是自己的憧憬或者人生規劃的其中一個方向。我理解的遠方是一種責任,自己在某個階段中需要到達的一個高度。所以我理解的苟且是當下不要因為各種太繁忙的原因停止學習,讓自己停步不前。


請注意「不只」和「還有」,又不是說生活沒有眼前的苟且,只有詩和遠方。


「夜黑黑的 ,伸手不見五指 。王一生已經睡死 。我卻還似乎耳邊人聲嚷動 ,眼前火把通明 ,山民們鐵了臉 ,掮著柴火在林中走 ,咿咿呀呀地唱 。我笑起來 ,想 :不做俗人 ,哪兒會知道這般樂趣 ?家破人亡 ,平了頭每日荷鋤 ,卻自有真人生在裡面 ,識到了 ,即是幸 ,即是福 。衣食是本 ,自有人類 ,就是每日在忙這個 。可囿在其中 ,終於還不太像人 。倦意漸漸上來 ,就擁了幕布 ,沉沉睡去 。」

——阿城《棋王》


我終於慢慢的變成了我曾經最討厭的那種人!我每次聽到這種話都想糾正下,你他媽不是變了,是死了。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對錯,少數人終究是個異類。當苟且成為大家眼裡的主流價值觀的時候,詩和遠方的田野確實顯得太小眾。


可是這是他麻麻說的呀


年少不懂高曉松,讀懂曉松不少年。

人生不止有眼前的百威,還有82年的拉菲…


只可惜,詩和遠方在遠方。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的苟且


認為,在人們心理弱的狀態,這句話相當有作用,對於現在的我我可以扔了這句話,生活寫照活在當下,向著遠方,背向森暗


生活不隻眼前的苟且,還有過去和未來的苟且呀(? ̄? ??  ̄??)


即使你(特指絕大部分人讀著詩走向遠方,也只是從自己眼前的苟且走向別人眼前的苟且罷了...噢,難道就是為了冷眼看待別人的苟且並且高高在上的認為自己與他人不同?人,本來就是俗不可耐的


推薦閱讀: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如果不在乎那縷清風,還有盛開的必要嗎?
沒有理想支撐怎麼活下去?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我,應該怎麼辦?
三年前舍友在打遊戲的時候我在刷知乎,而如今舍友都在刷知乎,我該做些什麼?

TAG:人生 | 生活經歷 | 高曉松 | 人生追求 | 奇葩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