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沒有美國從太平洋上牽制日本海軍,中國沒有來自國際上的援助,我們會不會被日本滅了國?

如題


這種討論也很泛濫了,所有反方都咬死一點,就是「按照當時的國際形勢,列強一定會幹涉中日戰爭」,這就等於承認了「光靠中國自己,一定會輸給日本」。有人強調說「日本的資源和燃料都來自進口,面對禁運絕對不可能支撐侵華戰爭」,你都說了禁運了,這還不叫干涉?37年,中日雙方全都禁運,你看看是中國強還是日本強?日本大不了退回煤炭時代搞人造石油,中國是根本還沒進化到煤炭時代。

其實41年日本有點見好就收的意思。

「日美諒解案」里約定,只要日本不染指西南太平洋,那麼就可以繼續供應日本石油、礦物、橡膠等資源。同時中國要承認滿洲國,承認日本在華的特殊地位,汪偽政權和國民政府合併。

中國這時就已經是日本的半個屬國了。

可以肯定的是日本絕對不會就此收手,改天再打過來,那中國的情況顯然要比37年更糟。

最接近題主設想的,應該是二戰美國龜縮美洲大陸防守,日本完成印度登陸,與德軍會師蘇伊士運河。這樣一來中國所有外援就都斷了,必敗無疑。

44年豫湘桂戰役的大敗並不是因為國軍要保存實力,而是因為41年以前中國已經耗盡了所有物資儲備,經濟也面臨崩潰,中緬公路終端(空運資源大部分都用於轟炸行動,沒多少是給中國軍隊的),中國在失去大部分農業和工業基地的條件下乾耗了3年。

作為對比,45年初魏德邁上任重組國軍,要求美援以地面部隊所需為重,甚至從北方空運了一個軍過來守衛貴陽,結果日軍就沒拿下貴陽,後來中印公路通車,國軍一下子就翻身了,還策劃說要配合美軍的登陸作戰反攻廣東……

老蔣剛開戰的時候就想好了,最壞情況去印度組織流亡政府,總之堅決不投降。


美國人不是牽制啊。

是主力啊。

橫掃中國的日本陸軍,精英部隊後來都調去太平洋被美國人干光了啊。

空軍,海軍,都是被美國人干光的啊。

你想想,這些部隊,如果全投入到中國大陸上,國軍根本沒有任何機會啊。

二戰是現代戰爭,真不是拼人多的,日本這個工業國打中國當時那個農業國,真是吊打,這真沒辦法。

只能說天佑中華,有貴人相助。


其實,日本最大的問題就是根本不該全面侵華,不誇張的說,沒有七七事變和德日同盟,東北估計到21世紀也收不回來,軍部內的理性派都是堅決反對全面侵華,但是萬幸,這路人在整體狂熱日本沒有市場。

補充一點,最大的問題是,所謂「滅國」是個曖昧的概念,因為本質上日本也不需要消滅或者完全佔領中國,這時沒有意義的,對於它來說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中國的分裂、平衡各方力量,鞏固滿洲獨立傀儡地位,做一個離岸平衡者,甚至可以培植自己的代理人與蘇聯的代理人(是誰就不說了)對抗,不論哪一種成本都低得多,效果並不一定差。


謝邀。

無論二戰形勢怎麼變化,中國都不會滅國!

我們可以大膽假設一下,當年日寇高歌猛進,國軍苦不堪言毫無招架之力,而國聯列強卻無動於衷,中華民族前途命運未卜。老蔣和老汪一商量,搞一個苦肉計,下了一盤大棋——老汪忍辱負重投奔軸心國組建南京國民政府、老蔣堅持抗戰投奔盟國組建重慶國民政府。

這樣,中國便出現了兩個國民政府!

其結果就是:不管最終結局是軸心國勝,還是盟國勝,KMT國民政府都是戰勝國!

不得不佩服,KMT真TM機智!

+++++++

不得不補充兩句了。

題主都提到「美國從太平洋上牽制日本海軍」了,我還不得配合一下?

看看1941年之前國民政府的戰績,已經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再看看二戰勝利前夕的豫湘桂大潰敗,倘若不是日寇發了昏要招惹美帝,結果可想而知。


我曾經好奇過這樣一個問題,日軍為何沒有攻佔西安?

想明白這個問題,那麼在中國會不會被滅掉的問題上也就有了答案。

明天我會把這事講講。

————————————————————————

時隔兩個月的更新。2017-2-18

驚喜啊,谷歌地圖突然能訪問了,不過沒有衛星圖好像。

隨手補張圖先。

這張圖想表達的是抗日戰爭中,日軍的進攻路線,以及中華民國政府的最後勢力圈。

自己手畫的,有的地方不嚴謹,見諒。

這張圖畫了幾個地域圈,作為接下來討論所用。

1、「京-津」所構成的「東北-中原」要路的地域圈;

2、「濟南-鄭州-連雲港-合肥」所構成的中原平原地域圈;

3、「南京-上海」所構成的江南精華地域圈;

4、「太原-延安」所構成的北部黃土高原地區的地域圈;

5、「武漢-長沙-南昌」所構成的中央地域圈;

6、「廣州及其周圍所構成的中國南方口岸地域圈;

7、「昆明-貴陽-南寧」所構成的中國補給線及側後方地域圈;

8、「成都-西安-重慶」所構成的中國腹心的最後大本營地域圈;

為什麼劃分這麼幾個圈圈,是因為根據中日戰爭的進行, 以及相關事件的出現,和其所包含的地理、人文、歷史所決定的。(這句話很模糊,詳細看下文吧)

————————————————————————————————

中日全面戰爭開始之前,我們已經失去了東北(張時代所留下的遺產大部分為日本人所用)、台灣(這為日後兩廣收到攻擊埋下了伏筆),我這裡不做表述,這裡的討論主要為從七七事變開始的全面抗戰。

首先,我認為全面抗戰初期,中國政府是極度悲觀的,

1937-7-7,日軍由東北進攻「京-津」圈,並且長驅直入;

1937-8-13,爆發淞滬會戰(「南京-上海」地域圈),中國軍隊慘敗;

1937-12-13,日軍開始南京屠殺;

這幾個節點所標誌的是,中國軍隊在華北與華東地區無法與日本軍隊抗衡,那麼「濟南-鄭州-連雲港-合肥」所包含地區幾乎可以肯定淪陷。

如下圖所示,其與「京-津」、「南京-上海」地域圈的共同點就是完全是平原,無險可守。

那麼到這個時候,徐州會戰的出現,應該說是中日戰爭的一個關鍵點。

河北方向(北)與南京方向(東)日軍向「濟南-鄭州-連雲港-合肥」地區發起夾擊作戰。

而此刻中國軍隊完全是以大踏步姿態撤退,如下圖所示,黃河以北一馬平川, 濟南城背山面水,直面日軍兵鋒,自淞滬被日軍兩次登陸險些被包餃子的中國軍隊自然不能在面臨日軍有可能在山東半島登陸的情況下集結重兵死守濟南,所以防線布置是「開封-徐州-臨沂」一線。

這條防線仍舊面臨三個問題,

1、戰線狹長;

2、防禦區腹背受敵;

3、最重要的是中國軍隊憑藉什麼才能在平原地區予敵重創。

實際上,如下圖,整個徐州會戰對中國來說是一場初具機動防禦的會戰。

由上圖看,中國軍隊實際上全程都是邊打邊撤,這是雙方實力所決定的,但是在戰役的局部地區,通過兄弟部隊的犧牲牽制,創造局部兵力的巨大優勢發起合圍作戰,斷敵一指,是中國軍隊面對強敵的有效作戰方式。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該作戰思想,實際上與淞滬會戰以及國防線的思想並無實質上的不同,而關鍵就在於,對比淞滬與京津,戰場外因素對指揮的干擾實在太多,而在徐州會戰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例如龐炳勛部於臨沂阻擊與反擊板垣師團的戰鬥,倘若所部撤退,則必然無台兒庄大捷,由此例可以看到的是,中國軍隊充分執行戰役計劃的話,並非無法與日軍相鬥。

並且本次戰役中,中國軍隊「打完就跑」(雖說不光彩)的戰略能夠不受上峰瞎搞的執行,是徐州會戰能取得戰果而不再次全面崩盤的關鍵。

而事實上,徐州會戰後期,某些人想搞個大事情的心態又一次浮現,險些將數十萬將士再次葬送是值得警惕的。

另外相對於「京-津」、「南京-上海」的作戰來說,徐州會戰的焦土政策實在是有點矯枉過正,可以說是無組織無紀律的,意識到面對強敵應使用焦土作戰是對的,但是焦土的突然性實在容易讓人詬病。

很長一段時間中,河南人對民國政府的恨意估計是不會減退的。

自徐州會戰結束起,中國失去華北、華東的平原地帶。

「太原-延安」、「武漢-長沙-南昌」、「廣州」地域圈成為了新的前線。

與此同時,中國也基本開始了寸土必爭的焦土作戰。

1938年下半年,日軍繼續發起了對武漢和對廣州的作戰,雖然這兩次作戰最終由日本軍隊獲取了勝利,但是如下圖所示:

武漢會戰:

廣州戰役:

由此看來,日軍在不斷深入中國內陸的過程中,在地形複雜、補給線加長、老兵損失等等情況之下,每一次戰役的損失都在逐漸增加,

再看1937年十月的太原會戰:

1939年三月到五月,南昌會戰:

1939年五月,隨棗會戰:

1939年九月到十月,第一次長沙會戰:

到這裡可以看出,在進攻「太原-延安」、「武漢-長沙-南昌」、「廣州及其周圍的過程中,中國軍隊依託地利與人和,開始與日軍進入相持階段。

而這個時候是什麼時候呢?1939年下半年。

二戰歐戰爆發起始於1939年9月1日的德國入侵波蘭。

太平洋戰爭爆發於1941年12月7日的日本偷襲珍珠港。

美國軍隊太平洋戰場上的局部反擊起始於1942年8月7日的瓜島登陸戰。

而在40年以前,甚至41年以前,美國是日本侵華的最大幫凶之一。

中國抗日戰爭在41年,甚至可以說在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1941年12月23日,中英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之前,中國本身就是在單獨對抗美國資助出來的日本怪物。

所以事實情況是,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到達

「太原-延安」

「武漢-長沙-南昌」

「廣州及其周圍

「昆明-貴陽-南寧」

這樣一條防衛線之後,已經後繼乏力。

所以正確的描述是,

「入侵中國失利,使日本尋求掠奪更多資源以繼續戰爭消滅中國,從而導致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而不是

「日本與美國爆發戰爭導致了其入侵中國的失利。」


這個問題已經有人回答過了

作者矢鋒,已徵得原作者同意,複製如下

高票答案難不成是穿越了么?這是活在上世紀30年代的低調俱樂部文人吧?

抗日戰爭打不下去的不是中國而是日本,正是因為在中國戰場不斷失血導致的經濟崩潰,日本才不得入侵越南搶糧度荒,並進一步引發美國對日制裁,對日制裁則引發日本偷襲珍珠港。

侵華戰爭打不下去了去入侵越南,入侵越南被制裁就去偷襲珍珠港。這才是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的邏輯線。

日本學者纐纈厚在其《何謂中日戰爭?》一書中說:

可以說,當時的處境是,面臨註定的戰敗,雖然想要撤軍,但已深深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最終陷入了持續損兵折將、加劇國力消耗的困境。「中日十五年戰爭」自以柳條溝事件為起因發生的九一八事變開始,經盧溝橋事件而發展為全面戰爭,耗盡了日本的主要戰力,國力亦疲憊不堪。在戰爭之初,中國不堪一擊以及壓制論瀰漫了日本政府和軍部,輿論界和媒體也大肆宣揚對中國的戰爭必勝。在這樣的國內輿論形勢下發動了侵華戰爭,陷入了如同美國對伊拉克戰爭一樣的泥沼。為了擺脫這一困境,當時採取了對東南亞地區武力進攻的對策,並由此引發了對英美的戰爭。總之,對英美的戰爭,可以說是作為中日戰爭的延伸而啟動的。

那麼,日本究竟面臨怎麼樣的困境呢?

企劃院對經濟國力的判斷就極為悲觀。我國國力於1938年度達到最高水平,1939年開始下降,在日中戰爭第三年就處於嚴重狀態。 不管陸、海軍的武器裝備生產如何增長,基礎國力還在不斷下降,國家計劃沒到日中戰爭第三年就開始破產。

——《大東亞補給戰》

作為工業生產核心的鋼:

鋼鐵工業由於礦石、生鐵和廢鋼鐵不足,10-30%的鍊鋼、軋鋼設備停工待料。鋼材尤為不足,減產30%。

——《大東亞補給戰》

而最要命的糧食,情況最為凄慘:

日本為突然表面化的國力窮困狀態而苦惱著。寄以極大希望的擴充生產力計劃已正式開始執行,而實際完成情況僅僅為計劃數的80%。電力不足、嚴重的米荒一齊襲來。

在東京各警察署管區內,許多人家的米穀保存量降到平常需要保存量的一半以下。警察署長親自和糧商一同為買米而奔走,並採取了每次出售限制在二升以下的辦法。

39年在東京和大阪等城市,糧荒表現的尤為嚴重,市民每次的購買量被限制在二升以下。糧食問題造成民心極度不安,發展成為阿部內閣倒台的最大因素,接著組閣的米內內閣任然為此問題而苦惱,直到1940年5月,每次內閣的閣議仍「總是議論米的問題」。

——《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

為什麼這麼慘?一方面是為了應付戰爭需求輸入大米(從台灣、東北和朝鮮)大幅度降低。1938年為225萬噸,1939年為145萬噸,1940年只剩下48萬噸。一方面日本本土農業生產受到很大破壞。1937~1941年間,農村勞力減少了207萬人,農業用地減少了237774町。1940年稻米較前5年的平均產量減少了431.5萬石;而1941年的產量又較1940年減少了578.6萬石。

1941年日本實施的配給制規定,成人每日口糧定量330克。配套頒發的「白米禁止令」,即要求糙米和精米混吃。這個配給量甚至已經低於中國災荒年時代的標準。很多人宣稱日本是為了石油才去打太平洋戰爭。實際上相對於石油,飢餓才是日本最為迫切的危險。為了解決口糧問題1940年日本花了2億日元外匯從越南進口大米。

2億日元外匯對於當時的日本是個什麼概念呢?當時的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在回憶錄《使日十年》中說,在1941年10月:

可以利用的外匯,總數約為2萬德國馬克,需要付外匯的契約到期時,日本政府勢必拖欠。

你沒看錯,2萬,不是2億!

因此,對於日本來說,1941年最嚴重的問題並不是美國的禁運,而是即使美國不禁運,日本也根本沒錢去購買米和油了。這也是日本冒險入侵越南的根本原因。

何況日本要買的僅僅是米和油嗎?鐵礦、礬土、橡膠、鉛、稀有金屬乃至硫酸,日本每樣都主要或完全依賴進口。而在1941年10月,日本總共只有2萬德國馬克的外匯用來購買這些。

什麼是絕境?這就是絕境。不然你以為鬼子真不知道老美惹不起么?

要繼續侵華戰爭,日本唯一的出路是美國把日本列入租借法案。

好吧,你乾脆說東條英機是羅斯福他爹好了。

所以日本選擇了一條非常有日本特色,符合日本思維的道路:用一個更大的危機來掩蓋現在的危機。

美國歷史學家彼得·利伯曼(Peter Liberman)有一本著作叫《征服合算嗎?》。書中指出,一個國家征服另一個國家能增加物質資源,進一步增強其經濟基礎。對佔領者來說,這些新增資源的多少是變化不定的,它依賴於被佔領國的經濟發展程度和佔領者嚴加管制的意願。戰爭期間只能維持生存的農業國是沒有什麼資源可被佔領者榨取的。被佔領國要具備相當程度的現代經濟成分——特別是工業化、有效的運輸和信息等基礎設施,這樣佔領者才有利可圖,否則,剩餘產品太少,汲取費用太高。入侵時的戰爭破壞程度也影響佔領者的獲利前景,因為恢復現代工業所需的時間取決於損失的大小,因此也影響著佔領者的汲取能力。至於佔領者,利伯曼發現,其限制條件是是否打算積極無情地撈回征服成本。「佔領政府」的經濟汲取率不可避免地低於本國政府控制時期。如果佔領國不願意強迫被佔領國服從,那麼汲取率將降到零。佔領者必須試圖通過嚴厲的鎮壓迫使被佔領國屈服,尤其是被佔領國民族主義情緒特彆強烈的時候。

利伯曼研究得出,1937至1945年日本佔領中國,維持佔領的費用龐大,而從這些支離破碎的佔領地區汲取財富和資源的前景暗淡,且貫穿戰爭之始終。中國當時現代經濟部門極其不發達,以至於不能快速產生回報;其通信設施落後,以至於不能執行高壓政治;民族主義力量又是如此強大,以至於日本佔領者不支付巨額鎮壓費用就無法進行經濟剝削。而這巨大的消耗僅僅3年時間就壓垮了日本經濟,迫使日本不得不尋求更加極端的軍事冒險。

從歷史事實來看,日本是在對亞洲的戰爭中,尤其是在對中國的戰爭中戰敗了。也就是說,日本戰敗,根本上是由持續不斷的所謂「中日十五年戰爭」(1931年9月---1945年8月)的長期戰爭所決定的。

——《何謂中日戰爭?》

最後,我們一起來複習一下《論持久戰》。雖然我懷疑知乎有多少人看過《論持久戰》。

從社會行程說來,日本已不是興旺的國家,戰爭不能達到日本統治階級所期求的興旺,而將達到它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國主義的死亡。這就是所謂日本戰爭的退步性。

日本國度比較地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日本統治者想從戰爭中解決這個困難問題,但同樣,將達到其所期求的反面,這就是說,它為解決這個困難問題而發動戰爭,結果將因戰爭而增加困難,戰爭將連它原有的東西也消耗掉。

它是快要死亡的帝國主義,它已處於退步時代,不但和英滅印度時期英國還處於資本主義的進步

時代不相同,就是和二十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日本也不相同。此次戰爭發動於世界帝國主義首先是法西斯國家大崩潰的前夜,敵人也正是為了這一點才舉行這個帶最後掙扎性的冒險戰爭。所以,戰爭的結果,滅亡的不會是中國而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集團,這是無可逃避的必然性。

日本在中國的掠奪雖然不能說它絕對不能有所成就,但是日本資本缺乏,又困於游擊戰爭,急遽的大量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日本威脅南洋和威脅西伯利亞,將較之過去更加嚴重,甚至爆發新的戰爭。

今日中國的軍事、經濟、政治、文化雖不如日本之強,但在中國自己比較起來,卻有了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更為進步的因素。中國共產黨及 其領導下的軍隊,就是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中國今天的解放戰爭,就是在這種進步的基礎上得到了持久戰和最後勝利的可能性。中國是如日方升的國家,這同日本帝國主義的沒落狀態恰是相反的對照。中國的戰爭是進步的,從這種進步性,就產生了中國戰爭的正義性。因為這個戰爭是正義的,就能喚起全國的團結,激起敵國人民的同情,爭取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

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雙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戰爭就是這些特點的比賽。這些特點在戰爭過程中將各依其本性發生變化,一切東西就都從這裡發生出來。這些特點是事實上存在的,不是虛造騙人的;是戰爭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殘缺不全的片段;是貫徹於雙方一切大小問題和一切作戰階段之中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觀察中日戰爭如果忘記了這些特點,那就必然要弄錯。

創建於 2016-02-19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複製鏈接如下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8271227/answer/87098667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297844/answer/144010990

作者矢鋒


先說44年的豫湘桂,看有人黑國軍黑得媽都不認了。

你就用屁股想嘛,這個時候國軍打還有元氣的50萬日本主力部隊怎麼可能打得贏?

以我的看法,就是根本就不用打,直接讓了就是。然後集中兵力挨個打回來。

然而,國軍就是國軍,作為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敵對勢力的靶子,B鍵已扣,就是只能被打退,不能主動後退的。

對於某些黑子來說,看清楚,44年媽的河南還在國軍手裡,什麼情況,皇軍吃乾飯的?打了7年河南居然還在國軍手裡?

大家翻地圖看吧,國軍要是抗日不利,44年了日軍居然還要打河南和湖南廣西。

東南亞盟軍大潰退,不是靠中國遠征軍把局勢穩下來的?

保住了南亞,修好的公路,就因為是給國民政府運輸的物資,你就權當沒看見?

豫湘桂日軍確實贏了,然而並沒有卵用。

日軍逼不得已打豫湘桂是為了保障大陸交通,可是搶到了交通要道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能保證交通的暢通。如前面說說,國軍大可以把地方讓給你,然後集中兵力逐點攻擊。事後的情況是,打贏了豫湘桂的日軍的後勤保障並沒有得到改善,人員調配也沒有變得更順利。

美軍不和日本打,倒好說,沒有國際援助是個偽命題。

盟軍在亞洲戰場打不贏,必須要幫手,美國可以不幫中國,但是必須要幫英國。於是答案不就很簡單了嗎,中國派出遠征軍,打退了日軍,盟軍從南亞給中國援助物資。

當然物資都還是干擾條件,核心問題是日本拼人力拚不贏中國。

44年的50萬已經是日軍在中國戰場能拿得出手的幾乎所有主力了。然後我們就可以看到各種十四五歲的日本少年兵在戰場上一批一批地被俘。

6萬萬比1萬萬怎麼打?況且日本還沒有1萬萬人。

不是說我要6萬萬把你1萬萬全部拼完才算贏。只要我讓你相當部分的青壯年不能正常工作參軍,你就完全崩潰了。注意,是完全崩潰,都不是打不打得贏的問題,而是完全任人宰割。至於這個比例是多少呢,沒有一個權威的判斷。單看後期日本必須要靠少年兵來補充多數兵源的情況,日本已經離崩潰不遠了。

二戰期間,日本首先要在東北屯兵以保證其在東北的統治和防備蘇聯,然後是剩下超過一半的兵力要投入到東南亞戰場,以保證物資的需要,然後是37年後新淪陷區域的駐軍,還要能拿出在中國戰場打太極的兵力。就這樣,日本超過500萬的大陸軍已經是日本人力能支持的極限了。這樣一個軍隊,且不說全部消滅,只是在更換一半兵力,日本就可以崩潰了。

惹不惹美國爸爸其實都不重要了。

再者說,對於日本來講,由於人力有限,陸軍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可能有太大發展了,那麼多出來的科技樹和生產力不給海軍就只有作廢了。而這樣一支海軍,不拿去和美國叫板,基本也就是放在港口生鏽了。況且日本當時還面臨著需要靠陸海軍聯合在東南亞獲得戰略資源的巨大壓力。

是不是有一種日本有力使不出的感覺?

是的,現實就是這樣,國力的強大是全方位的,日本能在某些方面做到碾壓中國,然而並沒有卵用。

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在中國戰場損失兵力200萬。


題目不對啊,說美帝在太平洋上牽制日本海軍實在太欺負美帝了。

日軍精銳大部分都葬身在太平洋戰爭,把這點精銳投到中國戰場上,無論重慶還是延安都是守不住的。


這是美帝被黑得最慘的一道題……


沒有外援。

曾經的滿清怎麼滅明。

當年的日本就怎麼滅中國。

這麼簡單的事情有什麼好討論的?

難道還真有人以為汪精衛放著一世英雄不當,僅僅是為了當漢奸而當漢奸?

在當時的境況下,亡國,是一個概率非常大的選項。

兩手準備是必須要做的,總要有人去做遺臭萬年的事。

中國人民從來就不勤勞勇敢。

中國人民也從來就沒什麼堅定不移的信仰。

怎樣當亡國奴,對中國人民來說,並不陌生。


這種題目非常『』無賴『』啊,隨意改動問題發生和解決的基礎前提。實際上日本能擁有「滅亡」中國的實力,和中國能迎來抗戰的轉機,都是因為同一個基礎前提:列強在東亞的平衡戰略,無視這個大前提,孤立的討論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上半葉的中日問題,只會陷入詭辯的死循環。


滿清政府可自稱中華,大和政府為何不能?

政府會用歷史教育自稱正統,如鮮卑魏、如滿洲清一般。

那時候你照樣愛國,照樣愛天皇,照樣自豪無比。以軍國主義的尿性,你們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只會比當前更甚。


二戰是靠美國人結束的。如果美國人不和日本人打,中國會不會亡國?不知道,只想換個角度想這個問題。日本人為什麼在沒有滅掉中國的情況下南下東南亞,發動太平洋戰爭?戰線拉這麼長難道不蠢嗎?覺得不然是拿不下來,不然就是豬。日軍戰鬥力是強於國軍,但是打仗還要看人心,還有日本國內也有很大問題,海陸軍爭權也爭得厲害,大腦指揮不了四肢。很多人都說他不打美國肯定結果不一樣,但是他也是被封鎖了,被逼無奈才打美國的。這其實也有一定必然性。


這個問題已經問的很極端了。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在美國的幫助下,日本能否滅掉中國。

因為日本是不在乎武器禁運的,人家武器能夠自產,人家缺的是資源,缺少武器的恰恰是中國。單純的武器禁運就是在幫助日本打擊中國。

那麼單憑中國是絕對擋不住鬼子的。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西北太貧瘠,四川交通不便,日本很難有興趣佔領。

所以最後的情況很可能是這樣:

中國被肢解成幾塊:滿洲國,內蒙古國,華北自治政府,南京國民政府

以上是日本的保護國

還有重慶國民政府,西藏地方政府,以及新疆青海軍閥。

延安會被以上勢力聯合打回蘇聯。

然後就是一等洋人二等官,三等某族四等漢的形勢了


兩種考慮,一是全世界都不管,允許自由買賣物資,那以當時國力對比,日本很難抵擋。

但是不可能,全世界看你們打架。

二是雙方禁運戰略物資。(主要是美國在太平洋的禁運)

那日本攻不下中國的,最終自己要完蛋。

日本乾急忙去偷珍珠港打東南亞,就是因為沒石油橡膠。

沒了石油橡膠、戰爭純粹靠拼人,就算是KMT也能防住啊。


不會,日本自己都沒弄明白自己要幹啥。

如果是為了發展日本國內經濟,最好的方法是不開戰端而是對中國進行工業化援助,將中國變成初級工業化國和產品消費市場,就比如改革開放前10年,日本當時因為廣場協議被美帝吸血,能撐到現在,完全靠中國市場。就靠著轉移低級工業和中國市場,日本能吃中國至少50年。

如果僅僅是拓展海外領土,轉移人口?(不明白這麼做為啥)應該往東南亞。那裡熱帶,土著又少,又蠢。更加好佔領。

為了一個登上大陸的千年理想,佔領整個中國。好吧,文化上你不佔優勢,人口上你不佔優勢,軍事上打贏了之後,治理佔領區沒有任何預案,完全是打到哪裡想到哪裡。對於中國尖銳的階級矛盾,貧富差距,根本沒有解決的方法,也沒有解決的興趣。

首先,你怎樣解決4倍於日本的人口的吃飯問題。

全面進行殖民教育,好吧,你真要這樣,你首先得建立教育體系吧。你怎樣建立遍及全國的教育體系。好,進行精英教育。日本大和文化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亞文明,你先天就弱漢字文明一頭,怎樣進行同化。最起碼的平仄不分,音調差一個音階。也就軍隊的馬鹿們想當然的覺得能征服中國。

當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之時,就註定了日本全面失敗的結局。


從日本的糧食,農林水產等指標可以看出,即便英美蘇不禁運,不宣戰,日本也是在走下坡路的。

以日本整個工業生產指數衡量的國力,則以 1938 年最強, 以後就逐年下降。

那麼問題在於,中國是否在日本這個下坡路走到崩潰之前能扛住? 可惜的是在這方面的中方數據很少,比如石油這項,根本就沒有。

所以我認為,即便當年沒有美國的太平洋戰爭,日本也會失敗。 但是中日之間的勝負,不好說。


答案是不會!

以二戰時期的力量對比來說,沒有外部力量的幫助,中國確實難以對抗日本。

但問題在於:沒有來自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幫助,日本也無法成長到威脅中國的程度!


很沒意義的問題呀,當時那個國際環境,外國干涉實屬必然。德日法西斯是一派,同盟是另一派。美國一開始名義上中立但傾向性已經很明顯了,難道干看著日本鯨吞中國,壯大為超級大國?

世界歷史開始後,不考慮國際影響全是耍流氓。沒有美國?沒有美國一站德國都未必輸,二戰都未必打的起來。到那時殖民地重新洗牌,中國這邊發生什麼都不奇怪。再說了,沒有美國,也沒有黑船事件,那就更沒有日本什麼事了。

說實話,討論這種話題就是單純列數據,哦,日本國力比中國強,可是,誰知道呢?一切必然發生以前都是偶然。東北軍在華北抵抗了呢?蔣介石沒有背叛革命呢,日本軍部不造反呢?

就好像打麻將,國力只決定了你拿到的是好牌,壞牌。快贏了,怎知道對家點炮?牌爛,撐過去興許就自摸了呢?


日本本來的計劃是蠶食中國,陸軍馬鹿腦子有問題非要把文官殺光下克上,日本侵略中國完全是陸軍武官為了個人利益倉促開戰,壓根就沒有準備好,但是日本人打了東北後發現東北軍居然不抵抗,掠奪了大量的財物,然後順勢打下北京南京武漢,又掠奪了大量物資,本來超開心的,後來發現戰線太長,人力不夠用了。

對比滿清入關我們發現,南明內部及其不團結,才給滿清有機可乘,但是當時的民國內部還算團結(笑)

日本人為什麼急於逼民國投降就是因為戰線太長人力捉襟見肘,偽軍戰鬥力一時還上不來還老拖後腿,加上軍國主義根本懶得玩安撫,中國礦工用完了就往山洞裡面一丟,最後沒多少中國人真心實意願意被日本統治,日本人還是改不了自己強盜的本性,王者和強盜的區別就是王者打下來會統治成自己人,強盜打下來搶了就走,這就是日本失敗的根源。

日本自己也知道自己在透支國力,淪陷區雖然大,日本卻懶得建設,最快的途徑還是搶,但是以陝西---湖南一線都是山區,打不下去,透支的更厲害了,中國怎麼騙都不肯投降,打也打不動,於是就心生歹念打毛子,結果損失慘重,於是又去打南洋,很輕鬆就打下來了,都是為了彌補日本透支的國力。

美國等國家雖然壞也不蠢,看到日本想獨吞中國,是個列強都不願意。漸漸的不給日本鋼鐵原油了,日本買不到就搶,搶之前還做好計劃想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逼美國議和,其實美日開戰前人口沒有那麼懸殊,美國應該是日本人口兩倍,主要是國土太小了,資源不夠。

結果沒徹底滅掉美國,美國人不高興了,就開打了,主要還是日本人自己堅持不住自己的賤手什麼都想搶,強盜本性的貪婪,符合日本這個海盜民族的本性,但是海盜一輩子都是海盜,上了岸就是水土不服。

所以說,美國開戰完全是因為中國大陸一直堅持抗戰的結果,中國大陸越打越團結,日本人之前幾十年積累的國力快透支完了。

-------------如果當年沒有美國從太平洋上牽制日本海軍,中國沒有來自國際上的援助,我們會不會被日本滅了國?

所以你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對抗戰不太了解而問的,事實上是因為日本力氣用完了才打美國。遠遠談不上滅國,懂么?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台兒庄戰役?
滿洲國對其境內的非日裔/滿族人存在怎樣的歧視性政策?關東軍和偽滿當局對無辜居民的大規模迫害乃至屠殺?
為什麼抗日戰爭的時候,日軍沒有轟炸故宮?
如何評價出賣楊靖宇的人?
為什麼很多日兵投手榴彈之前都會往頭戳一下?

TAG:中國歷史 | 中國近代史 | 抗日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