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性婚後隨夫姓,是否有性別歧視之嫌?

據我了解並不是所有西方女性都婚後改姓,但較大中華地區而言西方女性婚後改姓似乎普遍得多,這是否有性別歧視之嫌?西方女性如何看待這一問題?這一習俗的根源有何在?


絕對有,但是他們並不太愛承認。

我不明白,這都沒有性別歧視的嫌疑還有什麼是了。

————————————————————————————————————

跑題補充兩句

這種話題如果追問美國人,他們就總願意說「not necessary」 「It"s about choice.」

然而有關於中國的,就怎麼也逃不開stereotype刻板印象,

輪到你說「not necessary」 「It"s about choice」了

他們普遍就上揚一個音調 「Eh……」一下,有一點點condescending 地說

「I know what you mean but what I am saying is「 這個句式開頭就默默開始攢藍吧。「 generally you are still affected by your culture, which is kinda blah blah blah 此處全為bullshit, and you think you made a choice but actually you"re still following your social or the culture rules and that is 繼續bullshit"

當你追問你們美帝不也這樣,

他們就有長篇大論等著你告訴你如何他們的文化和我們的文化不同,開始論述我們的文化的約束力如何強於他們,然後最終總是願意車上祭拜祖先,雖然他們老強調「We respect your culture, don"t take me wrong" 但,dude,你要不想我們」錯怪「就首先學會多了解再和我們東洋而來的本土人玩兒嘴皮好嘛——否則虛心聽我們扯犢子可以么?

總的來說,他們話語里的主題提煉一下很明顯了:

「No, you are not making a choice. WE are"

我有一個挺好的美帝朋友,雖然蠻喜歡他,但是每一次他一說起有關中國的事情就挺像打他。

有一次他說道

誒,你們是姓氏放在名字前面吧,是不是側面反映出中國人更重視家庭和父權,你看,像我們,更重視個性,我們名字放在前面。

當時我就有點想呵呵,只可惜,英語里沒有」呵呵「,就只得多費口舌,說道:

但你們名字翻來覆去也就那麼幾樣,我們可是那麼多漢字隨意排列組合:重名情況遠遠低於你們喲。是不是可以說我們在起名字上比你們注重個性多了。

然後這貨就開始扯什麼美國名字其實多了去了,不光是最常見的那些,有很多典籍很多出處很多變種,然後開始跟我扯犢子西語系和德語系的變種

我就靜靜聽,最後說:反正你扯這麼多,也沒我們漢字的排列組合多, do the math。

他就又說:其實如果你想瞎編亂造一個莫須有的名字在美國也完全可以。

我說:反正我們高中重名的一個沒有,你自己想想你高中重名的多少。

他沉默了一會兒,開始扯

但是你們把姓氏放在前面果然還是更儒家,更強調家庭的地位

我笑了:所以我們起名字方式叼吧:我們既重視家庭也重視個性,一舉兩得。

他哈哈笑顯然反擊不了,我就差點繼續跟上,補刀說:你看,你們起名字家庭放後面,家庭被輕視,而主張個性的名字呢,也酷炫不到哪兒去,老跟人撞,是不是有點lame。

但那樣真得實在是太找揍,就說到這裡結束了對話。

————————————————

看到另外兩個答案忍不住跑題多說了兩句

沒有好好回答問題實在抱歉。

當然,並不是所有美國人都是這樣的

我這答案也有點散布美國人的stereotype刻板印象之嫌了

但不可否認,這種現象有,而且並非稀有,是常見

坐等有人認真好好回答題目本身


我認為這就是赤果果的性別歧視。

西方女性怎麼看?那就要看「西方」是指哪裡了。

【個人囧事】我剛到美國西海岸某著名「嬉皮士」大本營大學報到,與一眾師兄師姐在酒吧愉快地玩耍。談起來發現我新婚不久,就親切地問:「哦,那你打不打算改夫姓啊?」你造,我剛從「婦女能頂半邊天」的紅色社會主義國家來到腐朽落後的美帝(汗),一聽到這個問題心想「哪能啊什麼年代了都你怎麼不問我纏不纏小腳啊」,斬釘截鐵地說:「當然不,我從來沒想過要改夫姓,也沒被這樣問過。」當場氣氛就不好了,原本言笑晏晏的眾人一下子安靜下來,我奇怪地看了周圍一圈,好不容易才尷尬地轉移話題繼續言笑。

初來乍到的,我認識的美國婦女就是導師、小姑和婆婆,其中只有我婆婆隨了夫姓,我還以為是陳規陋習呢。聚會完了跟我家先生反映怎麼我一說不隨父姓他們都怪怪的,先生說別理他們明兒我去改成你的姓讓他們再吃一驚。

【西方情況】當時留了個心查了一下資料,發現美國已婚婦女居然90%隨了夫姓。法律沒有要求,都是自願的!而且,調查指出50%的美國人認為法律應該要求妻子隨夫姓!

名字,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身份識別(identity)。認為女性結婚就會改姓的這種觀點——哪怕是自願選擇的,就這種「選項」本身——就等於說女性自己的名字只是暫時的、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等於說結婚對女性的人生是一件改頭換面的大事而男人則婚前婚後還是他自己。

我常常以此為「美國太保守落後了,呆不下去」的理由之一。我們在美國的朋友多持進步觀點,細數一下,結婚後夫妻和子女的姓氏解決方案有如下幾種:

1. 婦隨夫姓,孩子隨父姓。

2. 將夫妻原有的姓氏合併為一個合成姓氏,夫妻都改,孩子也用這個合成姓氏。

3. 夫妻各自保留原有姓氏,孩子用合成姓氏。

4. 有一家全家跟妻子姓,即丈夫隨妻姓,孩子隨母姓。

第四類比較少有和特殊,主要原因是夫妻倆更喜歡妻子的姓氏「Lee」不帶強烈的宗教文化意味,因為丈夫的姓氏「Schneider」猶太色彩太強烈,而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猶太人或實踐猶太文化(其實往上數兩輩就是虔誠的猶太教信徒)。

不說美國這個裹腳布味濃的國家了。咱們看看別的西方國家中,婦女保留娘家姓比較普遍的有:伊朗、葉門、約旦和敘利亞這些中東國家的穆斯林婦女(父姓太強大);西班牙;委內瑞拉等中美、南美國家;冰島人民表示我們沒有姓氏;在90%婦女婚後隨夫姓的腐國,伊麗莎白女王保留姓娘家姓溫莎,兒女(包括查爾斯王子)的姓氏是夫妻姓氏的合成Mountbatten-Windsor。

信息來源:

More men taking wives" last names

Not Taking Hubby"s Name? You May Be Judged Harshly

Why should married women change their names? Let men change theirs


當然是性別歧視。「西方的就好么」是多麼好的懶惰的由頭。

西方的不好多了去,但你不是西方的選民,你管不了,你只能管自己。

都是時(公)臣(知)的錯,大略他們成天吹歐美像天堂一般,培養了我們這樣懶惰的思維習慣。動不動就「你們美國不也不怎麼樣...所以我們這樣就很好。」奇特的邏輯。

以上不是說題主,如果以為自己不是這樣的人,請不要對號入座。

我如果嫁給西方人(只是假設,不必現在就開始叫wf)是絕不會改姓的,不尊重這個的人不管什麼國籍什麼膚色,你嫁他幹嘛。

女權主義是世界性的運動,影響它進程的與其說是文化特色不如說是社會發展階段。我們到時候開始了,他們早開始幾十年,如此而已。


那年我送一批學生去法國,學校註冊填表格的時候,一位法語老師看到一個中國女孩是跟媽媽姓,於是問我:「在中國,孩子可以選擇不跟爸爸姓么?」我回答:「大部分人是跟爸爸姓的,但有的家庭會選擇跟媽媽姓。」然後那位女老師非常激動地跟她的同事說:「天哪,中國比法國走得更遠!」


是一種性別歧視。雖然現在傳統的意味更多一些,但是這種行為本身在形成的開始就是表示著性別歧視。


我黨就是婦女運動的先驅者啊,在這一點上比當時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進步,不過這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呢,共產黨本來就是左派,左派就是應該維護社會中下層利益,支持改變舊的不合理社會秩序,創造更為平等的財富和基本權利分配,事實上現在對「共產黨」這個概念的認識普遍都流於表面,了解基本為零,不求甚解就只想搞一個大新聞,這種態度我認為是不可取的。


我在公司說句:中國女人結婚不要改夫姓,男同事表情一片敬畏;女同事表情喜大普奔。

更不要提,很多離了婚的女性都不改回原來的姓而是接著用前夫的姓氏,有苦說不出因為改姓等於公開告訴所有人自己婚姻不幸福已經離婚了,再婚的時候才由前夫的姓直接改為現任老公的姓。


有的人會說有,有的人說沒有,原來的原因是這樣:

跟中國傳統一樣,英國以前是女士嫁出去以後就當夫人家的人, 大部分的財產都會隨著兒子走, 妻子的財產只是丈夫的財產(也就是在丈夫先走,孩子沒達到成年的情況下),為了表示這些東西,女方姓也會變。

雖然情況變了,現在也有女性結婚後,不改自己的姓 (尤其是名姓,富二代或者職業很成功的女性),男方隨女姓,或者一雙人成為雙姓家庭(Lewis-Day, Peterson-Jones, Putnam-Powell). 其實現在就是一個傳統習俗而已,原來的涵義已經不存在所以跟女性的人權,社會地位的關係也不是很大。


實際上俄國最厲害,俄國的女孩沒有自己的姓,後面那個姓是變了父格的來自父系家族的族稱。

例子 比如 Карина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 Шарапова

這裡 Карина 是名字(Имя)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 是父稱(Очество),也就是她的父親的名字是Владимир 。 而這個Шарапова 最屌,這個詞是Шарапов這個姓(Фамилия)的父格狀態。 也就是說 這個女孩 Кариана 是Шарапов 家族的財產。

不過現在 Кариана 變成ЛаоБуМэнова了。 之後獲得了牢不萌的解放。變成了 Кошка Карина 。 好像有什麼不對,反正就那個意思。

@蔣澈@憤怒的凱文


當然是,希拉里當年因為不改姓柯林頓被吹成女強人吹上天去了。

想想看,如果女不貫夫姓是如某些答主所說正常的,何必專門拿出來吹?


其實這是一個普遍的誤解。

至少在現在來看,歐洲這邊女性結婚不一定是隨丈夫姓,有些人是反過來,丈夫改成妻子姓。我問過他們這個問題,他們說其實誰的姓不要緊,要緊的是夫妻倆必須要有同樣的姓,這樣孩子也是這個姓,這才稱之為一個家庭。甚至有的夫妻結婚後同時改姓或者把之前兩個人的姓組合起來變成一個新的姓。

不過從統計的角度講貌似應該還是女方改成夫姓的多一些,這可能和傳統觀念確實有點關係,不過我覺得主要是習慣了的成份多一些,如果有人一定要說成歧視婦女那誰也沒辦法。

我和我妻子去戶籍登記或者辦保險之類的人家覺得明明是一家人卻有不同的姓非常奇怪,我們跟人家解釋中國就是這樣的,我想這應該互相理解吧。

好吧,我補充一下,我從來沒去過美國,所以本回答只代表歐洲(主要是德國)。


其實婚後改姓,非常非常麻煩,駕照,信用卡,保險合同,很多很多都要改。

但老外的傳統是,一家人要一個姓,才是一家人,姓是family name,某些大家族,名字喊出去響噹噹,比如羅斯柴爾德。

要改傳統,先從這些大家族和歐洲的皇室開始吧,女權可以往這方面努力。


女權主義問題的核心,其實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商業信息化社會的巨大轉型!轉型過程中,女性或是最大贏家

很簡單,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重視體力,女性先天輸給男性,男性與生俱來的佔據經濟主導地位。因此無論中外,傳統上男性多是家庭頂樑柱,女性從屬地位。所以中國有三從四德等各種女德,歐美不少國家女性婚後改夫姓。所謂經濟經常決定上層建築,這些都是建立在當時的社會基礎上。

工商業社會體力重要性大大下降,女性完全可以憑藉頭腦和技能來賺取高收入,不再需要依賴男性供養。女性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也必然大大提升社會地位。所以女權主義的本質,其實是女性經濟地位提升帶來的男女權利義務再分配問題。

我們父親普遍是一家之主,母親往往扮演賢內助角色,因為很多家庭父親財務貢獻最大。但現在越來越多情侶,男女收入差不多,甚至女多男少,再嚷嚷所謂男主外女主內顯然不合時宜。感情上,原先男性主導變成男女互相選擇,局部地區甚至女性主導婚戀市場,這是男性今天所必須認識到,更要積極面對的問題

濕哥有個預感,傳統的小孩跟父親姓,未來很可能會不再如此。曾經和聽過一個美國的人類學家講座,大概60多老頭研究中國某個民族地方的風俗,在那呆了好幾年,然後我問了個問題,就是美國女性婚後跟夫姓,他說他結婚時,女人很自然的跟夫姓。後來她女兒事,基本可以跟也可以不跟,現在到她外孫女,好像外孫女還小,基本不需要了。

同樣道理,今天很多年輕人結婚,是兩個家庭合力出首付,婚後雙方共同還貸。男女投入差不多情況下,不僅女性要求產權,未來很可能會對小孩姓氏提出要求,比如兩個小孩,一個跟爸姓,一個跟媽姓。

所以男性同胞們,天下大勢,浩浩蕩蕩,我們只能適應!


是性別歧視

雖然歐美沒有法律規定必須如此

雖然日本法律上是說夫妻同姓以表示一家人,並沒有規定妻子必須隨丈夫姓

但還是性別歧視,畢竟默認的都是妻子隨丈夫姓,很少有反過來的情況

不過你以為不隨夫姓的大天朝女方就因此佔便宜了嗎?

圖樣圖森破

從小到大聽到過這句話:「她畢竟姓X不姓Y!和我們不是一家人!」(X,Y自行代入)的童鞋請舉手

所以我有時候想,在大環境改善不了的情況下,已婚婦女隨夫姓也不見得會比現在還糟糕。畢竟那麼重視姓氏的天朝人,如果媳婦跟了自己家的姓,說不定會對她好點

但後來又想,還是算了吧,那樣的話會不會死更多不能傳遞姓氏的女嬰?現在多多少少還有人提兩個孩子一個隨父姓一個隨母姓,女人跟了夫姓後總不可能讓孩子單獨隨姥爺/姥姥姓吧?那樣在看重家族的人眼裡女兒可就是徹底成潑出去的水了。

綜上,在天朝這種大環境下,這樣的不隨夫姓的做法利大於弊。鼓個掌!


是。感謝太祖吧。

然而現在不改的更多。

而且不要忘記,歐美還存在一種情況,王室招女婿,包括財閥家族,男方改姓也很正常。

現在來看的話,他們的想法就是一家一個姓氏。畢竟名字重複性太高,毫無美感。不加上姓氏孩子都要搞錯好么。


謝邀

當然有性別歧視之嫌,但這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嗎?

母系社會→父系社會

現在只是一個傳統習慣而已,很多歐洲女孩子在結婚後,都可以保留自己的姓氏。

比如我一個德國朋友叫 MüSELER ,非常少見的東普魯士姓,所以她嫁人後繼續叫這個。

很多女孩遇到心儀的男生之後,都會喜歡把自己的姓換成男孩的,按照中國的話來說,叫花痴,人家女生都不介意。

但是,歐洲有些女權主義者沒事幹,總是要拿這些小事炒作一下。其實,現在還有誰在乎這麼不痛不癢的事情啊,漲工資和福利才是硬道理。

我還想問題主,孩子生下來為什麼要跟父親姓?是不是也有性別歧視之嫌?

所以題主你是不是想搞個NEWS?


絕對是性別歧視。然後並不覺得中國女性在世界上的形象是非常薅弱的角色。

好像一提到北美就是一種女人都有自己事業都是女強人都是自由女神的錯覺,其實並不好嗎,家庭主婦在這邊依舊一抓一大把只能說可能確實比日本少一些,但絕對比中國多多了。

家庭主婦也很有自我價值,尤其我們可以看到亞洲的家庭主婦,那真的就是個職業,做到好很難。北美家庭主婦多半中產以上,經濟寬裕,其實很多都不會自己動手,純純在家玩兒,帶孩子,健身,購物,跟同為中產主婦的姐妹淘們聚會。如果再往上點兒走極端,以曼哈頓主婦為例,那就是天天買買買,喝下午茶喝下午茶喝下午茶,沒別的事兒可做了。完了她們一結婚還要冠夫姓,這樣還有人覺得北美女性就天生比亞洲女性自由平等嗎。

我也沒覺得冠夫姓是多大的性別歧視,生長在這個男強女弱的世界,也許有時候還覺得冠夫姓是種浪漫的小甜蜜。這樣想的女性也不少,甘之如飴的肯定很多。我有一些亞洲女性朋友嫁給美國人,冠了夫姓,人都覺得挺樂的,覺得很甜蜜,就算如此,性別歧視了就是歧視了,這也是無法遮掩的。

北美的一些男性朋友愛跟我嘮這種關於中國女性亞洲女性與他們西方女性男女平權的嗑,我一般都不太接招。歐洲一些國家平權確實牛,真平權。但那種地方太少了,世界的規則起碼截至目前,都是男強女弱,並且我還無法看出這個規則目前有任何轉圜的可能性。

中國都市男女性別平等方面,絕對是沒比美國差的,我個人在生活中的感受,其實中國平權是覺得比美國更好的,但也沒大數據支持,所以只好和個稀泥答個題。

西方社會一是【階級】,二是【男女平權】。這兩點是中國人對他們的最大的誤解。西方社會階級非常明確,男女不平權也十分瞭然,但這些都可以與自由無關。


其實「大中華地區」隔壁的日本,也是女性隨夫姓,那是明治維新仿效西方的產物(吐槽一下日本人,連這都學)。東方社會根本就沒有改夫姓的傳統,最多就是在特殊場合冠夫姓,日常生活中全都是「王熙鳳」、「潘金蓮」、「孫二娘」,根本就不會稱夫姓。

這當然是性別歧視了。孩子隨父親姓當然也是性別歧視。根源不是很清楚嗎?任何人類社會在古代都是重男輕女的。

但是我反對女權主義者在這種問題上大做文章。中國的女權主義者應該更多地去關注實際的問題,比如有些父母偏愛男孩子、有些婆婆隨便使喚兒媳婦等等,這些現象才是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姓氏這種事情,雖然也是不平等,但畢竟不疼不癢。如果因為這一丁點的不平等,就去顛覆文化傳統(不論東方西方),那麼顯然是得不償失。最近在知乎上(不是指這個問題)經常看到某些人打著「女權主義」的旗號,其實背地裡是一種極端的自由主義。他們對男女平等並沒有興趣,只是單純地想顛覆傳統罷了。

我認為最佳的姓氏方案是回歸到中國上古,區分「姓」和「氏」,每個人都有「姓」和「氏」這兩種不同的family name,並加以改進。「姓」由母系傳承,外婆傳給母親,母親傳給子女;「氏」由父系傳承,祖父傳給父親,父親傳給子女。男性只能把自己的「氏」傳給子女,女性只能把自己的「姓」傳給子女。一家若沒有女兒,則母親的姓會失傳;若沒有兒子,則父親的氏會失傳。這樣一來,就能兼顧男女平等和文化傳承,還能和人類學生物學相對應(姓對應線粒體DNA,氏對應Y染色體)。

有些人主張的子女自由選姓氏,實不可取。因為那樣一來,就和「廢除姓氏、每個人取三個字的名字」沒有區別了。如果廢除姓氏,那家譜怎麼辦,祭祖還要不要,人類學研究又如何能把姓氏和基因對應起來?為了修正這一丁點的不平等,如此大動干戈實在得不償失,還是有一「姓」一「氏」較好。


在美帝結婚領證時候,法官問我要改老公的姓改姓張么,我馬上說no,法官明顯的一愣,接著說以後改也可以,囧死我了。。。其實我個人覺得還是有歧視在裡面的。


以後另一半要隨我姓 (?^o^?) 我是女生。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人發明的是筷子,而西方人卻是刀叉?刀叉一拿上手就會用,筷子卻不是?
外國人不給故人燒紙,那外國人的靈魂是不是特別窮呢?
為什麼飲食離不開煎炸烤的西方人卻似乎不會「上火」?
歐美的紋身文化和中國的紋身文化有何異同?
你最喜歡的stand-up comedian是哪幾個?

TAG:姓氏 | 西方文化 | 性別歧視 | 外國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