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國民政府為什麼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才對日宣戰?

另外,1937年時日本正式向中國宣戰了嗎?這種戰爭「合法」嗎?


這個問題下的回答蠢得教人發笑,一堆人連「禁運」、「封鎖」;「貿易」、「援助」;「中立法案」、「國際法」等幾個概念都傻傻分不清,都在開口扯淡了。

麻桿打狼兩頭怕的事情。當然比起果脯不宣戰,也許更奇怪的是蝗國為什麼沒早幾個月宣戰,也許是無視了果脯吧。

簡單來講果脯是害怕「國際法」導致日本的「封鎖」進而使「援助」「貿易」中斷;蝗國不宣戰是害怕「中立法」導致的美國「禁運」進而使「貿易」中斷,分兩頭講。

1.國際法問題和「封鎖」問題

「封鎖」(Blockade)是一個國際法概念,其實是海上霸主大英帝國扯出來的淡。17-18世紀的系列戰爭中大英靠其強大的海上霸權確立了海上交戰規則,並最終在1856年的《巴黎宣言》(Paris Declaration Respecting Maritime Law)上形成了關於「封鎖」的交戰法規:

The neutral flag covers enemy"s goods, with the exception of contraband of war; Neutral goods, with the exception of contraband of war, are not liable to capture under enemy"s flag; Blockades, in order to be binding, must be effective, that is to say, maintained by a force sufficient really to prevent access to the coast of the enemy.

就是說,能建立有效的海軍封鎖力量的國家有權在海上檢查並禁運通往敵國的戰爭違禁品(contraband)。當然,此時的海上封鎖只是針對運往敵國港口的物資。

這不算什麼,更NB的是海上新霸主阿美利加又搞出的新標準。南北戰爭中,擁有絕對海上力量優勢的聯邦政府(北方)對邦聯(南方)實行了封鎖。急需來自海外軍需品的南部不得已只能通過墨西哥從陸路轉口物資,結果聯邦政府竟然宣布將封鎖擴大到運往中立國港口的物資。於是1863年1月英國商船彼得霍夫號(Peterhoff)在墨西哥港口馬塔莫羅斯被兩艘聯邦軍艦截住,並沒收了船上的物資和船,將之改造為聯邦緝私船。大英帝國並未對此提出抗議,只是冷靜地記錄下了這一案例——半個世紀之後的一戰,皇家海軍援引這一案例阻止美國商船把軍需品運往荷蘭。

實際上,二戰中盟國也是如此查禁德國物資的,不但德國的各港口被立刻封鎖,通往義大利(40年6月前為中立國)的物資也受到了嚴格查禁。英國巡洋艦利物浦甚至在離日本房總半島以東30海里的地方攔截了載有德國役齡人員的日本客輪淺間丸號,鬧出了著名的淺間丸事件(Asama Maru incident)。只是因為海軍力量不夠強大加之顧慮對日關係,才沒有演化為對日物資的全面管制。就是說,一旦宣戰,根據國際法,擁有海軍優勢的日本不但能封鎖通往中國港口的軍需物資,通往香港、印度支那、緬甸的物資同樣有可能被封鎖!

我們來看果脯自己的物資供應狀況:

長途運輸過程海運實際上是最便捷的運輸形式。能不被日本封鎖影響的就只有通往蘇聯的「西北通道」——然而這條通道路途遙遠,地形困難,且在數千公里的長度上幾乎沒有鐵路,以只有空軍能比較方便地抵達。許多蘇聯物資,包括利用蘇聯貸款購買的82輛T26坦克,也是經由海運而來。也有兵工署子女的回憶錄談到這一情況

抗戰中的中越交通運輸線:驚險偷運蘇聯援華軍火

而由於沒有宣戰,38年10月前各國物資就經過廣州大量運往中國。之後海運物資就經由香港、印度支那、緬甸,甚至通過掛著外國國旗的商船從中國沿海未被日軍佔領的港口大量運進。日本人雖然一直妄圖要求西方切斷,卻因為沒有宣戰而無法得逞。

另外強調一下:滇緬公路封鎖僅僅只持續了三個月(40.7.18-10.18),這三個月中果脯差點鬧到了對日媾和的境地(日本人自己稱為「戰爭中最接近勝利的一瞬」)。不得已日本人還在1941年徒勞無功地搞出了一個沿海封鎖作戰

這也是拿英國的情況來和中國類比蠢得令人發笑的原因:大西洋的霸主是皇家海軍,當然不用擔心封鎖問題,而中國顯然完全不可能抵抗聯合艦隊。

2.中立法和禁運問題

中立法就完全是美國自己的事情了,1936年中立法(Neutrality Act of 1936)規定:

The 1936 Act prohibited the trade of war materials and forbade loans or credits to belligerents.

簡單而言就是美國將對交戰雙方禁運戰爭原材料(war material),別的不說,光是日本對美在廢鋼鐵和石油上的依賴就能阻止日本的一切宣戰企圖。

最後就是這個決策的原因,也很簡單——兩國看到自己的困難是容易的,但很難掌握對方的具體情況。於是只能根據自身情況來定……


我想試著答一下。

1937年 7月17日,盧溝橋事變後國民黨最高統帥部第七次會議,軍委會第二廳就宣戰利弊報告:經和外交部等討論,結論如下:

……關於斷絕國交:如絕交後,雙方即具有交戰國資格,現在日本海軍絕對優勢,日本可以交戰過地位通告各國,禁止一切軍需品以及軍需原料輸入中國,其範圍很廣,先我國一切軍用品能否自給自足,大有問題。

又絕交後,日本拘留民和日租界之日人可遷入英法等租界居住,人可以造謠,擾亂,諜報等工作,英法租界必加以保護,我無法驅逐以及拘捕。但我國在日本僑民則無法保護,將被驅逐甚至拘留,而我亦無如許船隻裝載回國。

故兩相比較,絕交後日可以行使交戰國權利,我方則不能享此交戰國權利,因之交戰後,不宜絕交,仍以如918時狀況為宜。

因此,不宣戰的第一個原因,應該是便於獲得外援。

而客觀上,中國未對日本宣戰,的確為其他國家對中國的支持,以及這些國家拒絕日本的抗日提供了便利以及更多的理由:

?

? 1、1937年9月,在德國外交部長牛賴特和中國大使程天放會晤時,指出德國將繼續維持中德合作的現狀,牛說他和總理(希特勒)交談多次,「決定嚴守中立,只須雙方不正式宣戰,德對於中國之經濟合作辦法必繼續下去」。之後德國貨物多通過第三國船隻通過第三國港口轉運,當日本提出抗議時,德國外交部回應:對於中立船隻運送外國武器,甚至德國私人船隻運送德國出口武器,德國政府不承認有任何責任,因為「遠東沒有戰爭」。在抗戰爆發的前16個月,中國進口的軍火,平均每月6萬噸通過香港轉運,其中60%為德國貨。

? 2、1938年4月4日,日本大使重光葵就蘇聯援助中國並派出志願空軍提出抗議,蘇聯對此拒絕。指出,志願兵是個人身份參戰,就如同中國軍隊中其他外國人一樣。並指出「按照日本當局的說法,目前在中國沒有戰爭,日本也根本沒和中國作戰,日本僅僅把在中國發生的事情,看成偶然事件」。

3、1938年4月20日白宮記者招待會上,羅斯福指出,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僵硬地執行中立法「也許意味著一種徹底的非中立」。羅斯福承認在中國實際上進行著戰爭,但中日還沒斷絕外交關係,那就不必把它稱為戰爭。在解釋為什麼對於同時發生的西班牙內戰和中日戰爭中,採取不同的策略,僅對前者實行中立法時,羅斯福指出,如果對西班牙不實施禁運,將有利於弗朗哥,而如果中立法適用於中日,那麼將有利於日本而不利於中國,因此這是不中立的。

根據中立法,兩個國家是否處於戰爭狀態,是由總統判斷的,因此中日未宣戰,而美國處於維護自身經貿利益考慮,不願意承認中日的戰爭狀態,這給了中國在美採購軍火的可能。1937年12月的帕奈號事件後,美國援華態度日趨積極,從中國購買銀,並允許中國將售銀換金所得貸款用於購物,1937年下半年,美國運華的飛機達到279架。給了羅斯福拒絕孤立主義人士,靈活處事的便利。

根據1935年的中立法,規定美國對所有交戰國家進行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的禁運,美國也不得運送軍火。1937年5月,修訂後的中立法在繼續維持武器禁運的基礎上,允許交戰國以現購自運的原則購買軍火以外的物資。但仍然維持武器禁運。1939年9月,中立法再度修改,允許交戰國現購自運軍火。因此,在1939年9月之前,中立法的相關規定,是影響中國尋求美國援助以及是否宣戰的重要因素。

此外,抗戰以來,美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1937年全年對日出口額達到2.8億美元。但是隨著美國政府特別是羅斯福總統對日態度的轉變,貿易額逐步下降,1938年為2.39億美元。雖然美國未對日本實施中立法,但以「道義禁運」的名義,美國對日本,特別是軍需物資的出口日趨嚴格,就拿飛機以及相關部件來說,1938年6月份出口額為171萬美元,到10月份下降為7200美元。

這裡,美國出口貨物(當然別國也是如此,蘇聯除外)運輸的流程是美國將貨物運到香港,仰光(滇緬公路),海防(滇越公路)等地,再由中國方面接收並運到境內。

在雙方均未宣戰,日本無法直接引用戰爭法則禁絕中國輸入軍需品的情況下,日本2條腿走路:

一是通過戰略封鎖來隔斷,包括香韶公路切斷作戰,切斷雷州半島中國補給作戰,福州作戰等等。但是此類作戰,無法根本性地解決問題。因為中國有2條最重要的補給路線,一個是西北通過蘇聯,另一條是滇緬公路。

二是日本通過外交途徑的努力來解決問題,1939年,英日達成《有田-克萊齊協定》,大體上內容是英國協助日本解除中國反抗,並表示不鼓勵中國的反抗行為。基於該協定,1940年7月,英國宣布關閉滇緬路。而在此之前,6月份,滇緬公路月輸入量佔中國總輸入量的16%。此外,1939年6月,日本與法國達成一致,9月份起軍火汽車和汽油不得通過印度支那進入中國。1940年6月,當法國投降後,日本立即開入印度支那北部,以軍事力量封鎖中國邊境。

對此,外國的人士也持同樣觀點。1937年9月15日,就顧維鈞向國聯秘書處政治部主任法國人維吉埃溝通,希望國聯宣布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維吉埃對此表示疑慮。他認為如果宣布為侵略,就可能被視為戰爭狀態的存在,美國很可能以此宣布實施中立法,如此對中國不利。中國更應當著眼於獲得具體的援助。

第二個原因,我認為是便於和談。抗日戰爭和蘇德戰爭以及歐戰不一樣,有一個逐步擴大的過程,在1941年美日關係最終惡化前,國民黨政府始終未放棄和日本談判的方針。比如1937年10月25日的中國國防最高會議討論了停戰問題,從軍事角度進行了分析,最後的結論是:「停戰或者短期停戰均較有利,故在有利之條件下,自可接受。」1937年8月7日的廬山會議,蔣介石在重申堅決抗戰的同時,又指出「未正式宣戰前,與彼交涉不輕棄和平」。不過隨著813淞滬抗戰的開始,上述求和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即使如此,之後包括陶德曼調停、桐工作等等表明,國民黨政府始終(日本也是)在尋求和談的可能。不宣戰便於把中日之間的矛盾定在「衝突」這個層面,有利於開展和談。

抗戰爆發後,日本各個部門均對是否同中國宣戰進行研究。陸軍省意見如下:

宣戰優點:

1、現在對華作戰,最不便的就是第三國給中國的兵器以及軍需品,中國生產兵器能力微弱,如果惡意禁絕第三國兵器供給,將極大削弱中國的抗戰能力。

目前未宣戰,不能將其(兵器和軍需品)作為戰時違禁品禁止輸入中國,如果宣戰,根據海戰法規,對此戰時違禁品固不待言,急火多少會有爭議,且對附帶條件之違禁品,以及絕對違禁品,援引連續航海原則或者連續運輸原則,對於開往中立香港以及法屬印度港口的第三國船隻,可以主張遏止。綜上,宣戰對於禁絕第三國給予中國武器軍需,在軍事上給予便利,是宣戰的最大優點。

2、目前海軍封鎖中國沿海僅針對中國船隻,宣戰後對於第三國船隻與中國通商得以干涉,可以強化對華壓迫程度。

3、宣戰後可以對佔領區進行佔領地行政,強化防諜、宣傳。並且可以進行徵收、課稅、扣押等。

4、加強帝國的人民的決心。

不利:

1、違反政府的一貫聲明。之前政府強調是為促進國民黨政府反省,不是與中國國民為敵,因此宣戰的理由不足。

2、喪失在華權益。現在在華投資約合11億美元,宣戰後將損失巨大。

3、惡化國際關係,被指違反非戰公約,九國公約等。如此美國必然實施中立法案,如此對中國固然困難,但因為石油等輸出也可能禁止,對日本的長期作戰造成重大困難。並會增加國聯制裁的可能。

綜上,不宣戰為宜。

最為激進的陸軍都指出不宣戰為宜,其他海軍省,外務省,通商省等也有具體報告,均認為不宣戰為宜。理由和結論大致相仿。

最後,我想補充的是:

1、宣戰此類外交工作,牽一髮而動全身,不論國民黨政府的考量是否正確,至少最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至少絕不是以「認慫與否」作為宣戰或者不宣戰的理由;

2、作為一個近現代國際社會一員,雖然國際法是各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背後是實力支撐,但是一般情況也要遵守相關規則。日本陸軍狂妄程度說第二很少有人敢說第一,其在做出宣戰與否的判斷時也將國際法擺在最重要位置。

3、若以宣戰貿易禁運雖然對本國殺傷巨大,但對對方也有根本性殺傷作為宣戰理由,是對本國國家的不負責,因為沒人能預測禁運對對方的傷害到底有多大。這也是中日不約而同選擇不宣戰的原因。當然對於坐在電腦前的我們就不同了,因為有S/L大法,國家亡了再來一盤。

4、學者研究對於抗戰國民黨外交的重點始終關注於如何獲得外交援助,而對於宣戰相關問題總是一筆帶過,我的理解是外交的目的是是否能為抗戰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主要參考(抄襲)資料:《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抗日戰爭第四卷:抗戰日期中國外交》《抗戰時期中美租借援助關係》《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對外關係》《顧維鈞回憶錄》


目前的高票答案 @別鶴 說不宣戰是為了外援,那咱們就看看不宣戰讓黨國拿到了多少外援

「西方民主國家對中國請求援助反應比較遲鈍,並且態度曖昧。戰爭第一年,法國提供了一筆500 萬美元的小額貸款,以建築一條從印度支那邊境到廣西南寧的鐵路。美國用全部買進價值為1.57 億美元的中國白銀的方法來支持中國的法幣儲備,從而支持其在國際市場上的購買力。但是,直到1938年12 月,戰事爆發將近一年半之後,美國和英國才分別同意總數為2500 萬美元和50 萬英鎊(合200 萬美元)兩筆為數不大的對華貸款。而且,美國和英國害怕疏遠日本,特別禁止中國人使用這些借款購買武器和其他戰爭物資。從1940 年開始,西方的援助逐步增長。美國允諾的貸款1940 年為4500萬美元,1941 年前期為1 億美元。1941 年後期,美國按照新近的租借法案條款,開始也向中國發送軍械和其他物資。美國志願隊,一支在陳納德指揮下以「飛虎隊」著稱的空軍小分隊,1941 年下半年在緬甸投入戰鬥。在戰鬥四年半以後,西方民主國家的援助總額才與俄國所提供的大約相等。」——《劍橋中華民國史》

實際上,國府不宣戰的原因十分簡單:美國爸爸沒宣戰,我一個做兒子的怎麼敢宣戰?

如果說還有點其他原因,那麼蔣介石一直幻想著跟日本人一起媾和剿共或許算得上一個,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美英尚未宣戰,蔣介石在等他們表態。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沒法解釋為什麼1941年4月份美國都把中國納入《租借法案》的借貸國了,中國竟然還不宣戰;而一旦美國向日本宣戰了,第二天中國就馬上向日本宣戰這事。宣戰書里已經寫得很明白了:

過去四年余之神聖抗戰,原期侵略者之日本於遭受實際之懲創後,終能反省。在此時期,各友邦亦極端忍耐,冀其悔禍,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維持。不料強暴成性之日本,執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諸友邦開釁,擴大其戰爭侵略行動,甘為破壞全人類和平與正義之戎首,逞其侵略無厭之野心。

咱們翻譯翻譯,就是你揍了我四年,老子原本還希望你有天能幡然醒悟,迷途知返。我的諸位爸爸們也一再克制,以為你能浪子回頭,結果你呢?竟然把我爸爸們給打了!這特么我還能再忍么!?

所以就宣戰了。

PS.這事說回來,中國國力弱,想在夾縫裡求個生存,沒什麼丟人的——雖說以後有一共這麼個逆天的玩意對比確實顯得丟人一點,不過在當時的國際環境里看,號稱世界頭號陸軍強國的法國人都投降了,你慫一點怎麼了?想看英美口風然後見風使舵,這事也沒什麼丟人的。

不過你非要給這個事絞盡腦汁找個光明正大的借口,那就有點丟人了。


對於國民政府在宣戰這件事情上只能有這麼個結論:

918後無膽魄,77之後無決心,珍珠港後方敢戰,因為不忍爹被揍。

=============================

要理解為什麼當時民國政府要在太平洋戰爭後才對日宣戰,就不能孤立地看41年宣戰這件事情。必須從31年九一八以後到珍珠港之間一系列的外交和國際問題放在一起看。

  1. 第一個時間節點,918事變

當時中國國內的形勢還是相當地亂,國民政府剛剛獲得了形式上的統一,主要重心都在於剿共,因此對於東北地方軍閥和日本的准戰爭並未採取交戰的做法有一定的動機,雖然看上去似乎有點理由,但是任何一個正常的國家,對於面積如此巨大、人口資源如此豐富的主權領土被以軍事手段強行奪取而不採取戰爭行動的,實在是罕見。

退一步就算不宣戰,依然可以採取諸如斷交,經濟上的制裁,沒收日本在華資產等方式反制日本的公然侵略。然而以上措施一項都不存在,反而是當時海軍司令為了在日本訂購的兩艘當時中國最好的戰艦能夠正常交付,宣布海軍不參與128事變。不但如此,國民政府繼續還支付每期的款項,更是在36年將船送到日本舾裝。

可見當時的國民政府根本沒有膽量與計劃,來應對日本對中國迫在眉睫的侵略。面對日本國力和海軍的壓倒優勢,不但沒有將有限的經費投入到關鍵的陸軍建設,反而花在了幾乎沒有作用的海軍身上,更不可思議的是還向潛在的頭號敵人訂購海軍主力艦艇。真是千古奇聞。末了,當別人公然侵略還在老老實實的還錢。這些不作為無一不在告訴日本:中國不準備抵抗,你們獨走軍人儘管上。

2. 第二個節點: 七七事變+813抗戰

從918到77之間,日本也沒有閑著,不但繼續侵佔了熱河和察哈爾兩省,剪除了來日入關的側翼威脅,還大搞華北自治,擴大了華北和上海的「合法」駐軍規模。可以說「切香腸」戰術日本人是用的爐火純青,本來77事變日本設想繼續切下去,然而這次國民政府終於決心正面抵抗了。8月10日下令精銳的德械師進駐上海準備進攻日租界的日本守軍。

但問題來了,七七事變告一段落是7月底,到813在上海開戰之間隔了2周,如果按照77事變爆發之日起算更是相隔了近40天。而當時幾個德械師就駐紮在蘇州常熟等地。如果7月中旬,國民政府真得在政治上下了決心抗戰到底,那為什麼還給日軍近一個月的時間在上海調兵遣將呢?為什麼不充公日本在華資產,驅逐日僑,反而還如數照付庚子賠款,甚至等到1939全面抗戰開始了近兩年還未停止?

1938年9月8日《財政部曾熔甫提議向國際聯合借款致行政院簽呈》財政部應付外債數目表 :「(甲)有條約關係之外債 (一)庚子賠款 日本部分 英金 三十九萬四千鎊。」借來錢沒有?而且借來的錢到底還沒還日本人呢?1937年剩餘三月的庚子賠款每月32824,三月共計98472英鎊;加上預借的394000英鎊,總計492472英鎊。滙豐銀行日本庚子賠款賬戶525196英鎊2便士,減去492472英鎊還剩32724英鎊。通過上面的敘述可知國民黨政府不僅用借來的錢付給日本政府,而且還賠付到1939年1月!

可見直到1940年前,國民政府在全面戰爭已經實際爆發的情況下,也未下決心和日本侵略者戰鬥到底。而是寄希望於國際調停,幻想以不和日本徹底撕破臉皮的方式,維持自欺欺人的「未宣戰」狀態,使得自己的外交上顯得還有迴旋餘地。但是實際上,國民政府這種鴕鳥政策並沒有給中國帶來多少收益,卻清楚地顯示出中國政府沒有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日本,反而時刻準備著以犧牲領土與主權為代價,實現對日媾和(苟合)。而國際上希望援助中國以拖住日本侵略腳步的國家也會自然懷疑中國是否會在軍事局面轉好的情況下獨自退出戰爭。這也是後來蘇聯在諾門坎小勝之後就匆忙和日本簽訂中立條約,撤走援助的原因。

當時美國雖然奉行孤立主義政策,但是實際上已經和日本互為假想敵了。因此爭取美國國內的親華輿論,對抗親日輿論對中國爭取更多的國際援助相當重要。而支持親華輿論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顯示中國的抗日決心和能力,只有證明自己堅定對日作戰到底,才能使得美國政府意識到中國對於抵抗日本侵略亞洲的重要性。

二戰在歐洲爆發後,英國也遇到過類似的政策。丘吉爾作為老謀深算的政治家,清楚地知道顯示決心的重要性,特別在法國投降,國內失敗主義抬頭的關口,在輿論上鮮明地排除了對德和談的可能性,「Nations that went down fighting rose again, but those who surrendered tamely were finished.」 一個國家因為戰鬥而隕落了還會再次興起,而那些苟且偷生的不會再有希望。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恕不翻譯了)

正是這種堅定地抗德決心推動了羅斯福實施了旨在援助英國的「租借法案」 (對,租借法案一開始只針對英聯邦國家)

3. 所謂中立地位真的能阻礙中國獲得援助么?

目前有些答案有這種說法

詳細說,「中立國不作為義務、防止義務、容忍義務」是怎麼回事?日本和中國都知道,任何一方宣戰,雙方都會陷入外援被扣押,乃至第三方給交戰國中斷外援的局面,即使美援實際也只有4%到中國手裡,那種局面下中國不要外援等於自殺,日蘇簽約之後中國還被斷了蘇援。War Neutrality Law不是一紙空文

但稍微翻閱一下二戰前的那段歷史,就可以看出所謂中立國的約束當時在國際範圍內根本就是一紙空文。

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各大國均是中立國地位,但是英法美均有民間志願軍組隊參戰,大量人員武器通過海路由葡萄牙或者陸路由法國這兩個中立國進入西班牙,而德國義大利和蘇聯甚至公開派遣由正規軍組成的志願部隊直接參戰。在整個西班牙內戰期間,幾乎沒有出現過因為中立國規定,使得任何一方失去援助的情況。

1939年蘇芬戰爭,蘇聯對芬蘭宣戰,雙方為正式交戰國,但是絲毫沒有阻擋英法甚至永久中立國瑞典對芬蘭的公開援助,即使當時英法已經對德宣戰三個月之久,要不是40年初法國戰場態勢急轉直下和德國在挪威的勝利,英法當時還計劃派遣志願軍和蘇軍正面作戰。

至於蘇聯當時的對華援助也是蘇聯在中立地位下試試的,雖然在「日蘇中立條約」簽字後終止,但是這個條約本身只是日本和蘇聯私下交易的結果,之前或者之後直到1945年前蘇聯對於抗戰一直是處於中立地位的。

也就是說,決定是否援助主要取決於各國政府的態度和政治考量,而不是當時泛泛無約束力的國際法。

更何況實力對比比中日更懸殊的芬蘭在面對蘇聯侵略時也毫不猶豫地選擇宣戰,中國就更沒有理由在宣戰這件事情上猶豫了。

4. 關於租借法案

自己去看看美國的租借法案,要求交戰國現款交易、自負運輸,中國一沒足夠的外匯現款交易,二沒能力自己運輸,根本不適用

有人說租借法案要求自負自運,(cash and carry),我只能說以訛傳訛的人都不用腦子。

都自付了還何談租啊?租當然是只花很少的錢拿走本來很貴的東西啦,甚至可以不花錢,只抵押。

歷史上羅斯福之所以搞租借法案,正是由於當時英國因為之前的cash and carry 已經搞得美元外匯耗盡了,所以羅斯福為了繞開自付自運的規定才設立的租借法案。整個租借法案就沒提過一個字要求自付自運的:鏈接有法案全文,

http://legislink.org/us/stat-55-31


1.看看1941年的宣戰書,「更悍然向我英美諸友邦開釁」,這樣的語氣合適嗎?

2.利用國際法規則確實是一個因素,但是你們討論德國援助美國援助是不是忘了什麼?德國一開戰就停止了軍事合作(國民政府可是拿資源交換的,不是納粹發善心),美國大規模援助是珍珠港之後,1937-1941年蘇聯援助才是大頭啊

3.果粉們能不能少點表演,剛說了黃金十年成果多顯著,轉眼又要說沒有外國援助打不下去所以不宣戰,好意思嗎?

4.被大規模侵略了四年才敢公開宣戰,無論如何這都是民族恥辱,後人罵兩句也是合情合理

————分割線————

多說兩句,大家都知道民國弱小,認慫換好處也能接受,但絕不會稱讚這種事(畢竟前有天朝上國的歷史記憶,後有共和國的強烈對比),有些人把它當成多麼英明的事兒,這就別怪大家不待見了

PS:我是討厭國民政府的,抗戰時跨省徵兵抓壯丁結果死了一大半的事兒,也就他們能做出來,連蔣委員長自己都看不下去


簡單說,當時國際法,明面宣戰就斷外援,所以只能戰而不宣,日本也懂,所以日本也是戰而不宣,當然,網上那些帶節奏的水軍,常常把這等同於「沒有宣布抗戰」,那無話可說,廬山抗戰宣言、移駐重慶宣言、自衛抗戰聲明書等無數公告他們當成一紙空文好了。

詳細說,「中立國不作為義務、防止義務、容忍義務」是怎麼回事?日本和中國都知道,任何一方宣戰,雙方都會陷入外援被扣押,乃至第三方給交戰國中斷外援的局面,即使美援實際也只有4%到中國手裡,那種局面下中國不要外援等於自殺,日蘇簽約之後中國還被斷了蘇援。War Neutrality Law不是一紙空文,早在77之時參謀本部第二廳廳長徐祖貽就指出了無法自給自足的問題,一旦明面宣戰,日本就可以根據這個對第三方的軍援攔截。譬如蘇援通道,海路從海參崴敖德薩到香港仰光再經滇緬,鐵路從西伯利亞到包頭,公路從阿拉木圖到蘭州,撐開地圖看看,只要打破雙方「戰而不宣」的均勢,日本直接可以截斷哪些,所謂禁絕第三國對華輸出,正是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之前的包圍戰略(同時可參考吳相湘、許敬等學者的研究)。

比起二戰的蘇聯前期、西歐和美國在太平洋前期那種丟盔卸甲、迅速崩潰的恥辱,從甲申三百年後站起來的那三百萬烈士感染下的寸血山河,已經是人類精神史的絕響。很多人對兵家大事,想當然用滿清慈禧那種對十幾國宣戰的氣勢去先入為主,是無法真正理解當時如何打贏的。


「「如果說是抗日戰爭,從九一八就開始了。七七事變老蔣中央政府開始抗戰,八月份發了個自衛抗戰聲明。1941年12月27號,美國對日宣戰後,中國政府才正式對日宣戰。弱國的悲哀啊。但是中國的抗戰應該從九一八開始算,不然那些先烈的犧牲算什麼。至於現在境外某些組織和個人有些說法,說中國抗戰從42年開始,很大原因是為了降低中國在二戰中的歷史地位。因為中國如今五大流氓之一的地位就是二戰奠定的,外國的這種說法以陰謀論來講,未必不是從歷史上否定中國的貢獻,從而達到一些目的。」」

那些跟風起鬨的中國人,是蠢還是壞?

或者直接就是別有用心?

那些說美國爸爸的,看到一個拉黑一個。

如果說句「英美友邦」就是美國爸爸,那某黨的「武裝保衛蘇聯」又算什麼??

事實上侵華戰爭中的日本從始至終都沒有對中國宣戰,理由是日本人根本就不承認光頭佬的民國政府代表中國的合法性,日本人承認的中國政府是汪精衛的南京政府和淪陷區自治政府。

那些說光頭佬不對日本宣戰是想和日本媾和的有基本的常識不?

人家都不承認光頭佬政府做為中國政府的合法性,連和談的基礎都不存在,那些說光頭佬要和日本人媾和也是夠喪心病狂的(造謠抹黑也遵守基本事實和基本法,這個謠我給差評)。

還有人說,光頭佬不宣戰是為了和日本媾和,哈哈,不知道這些人分得清投降和媾和的區別不?

都沒有宣戰哪來的媾和?

根據國際公法和戰爭法中關於「戰爭和宣戰」的規則中日雙方都沒有宣戰,光頭佬的民國政府又怎麼和日本人媾和?

另外,光頭佬根本就不存在除堅持抗戰之外的選擇,除非他想成為汪精衛第二。

堅持抗戰到底,黃花口就是中國民眾為抗戰做岀的犧牲(反正我是這樣認為的,我相信主流社會和主流歷史也會這樣認為的),這點類似淪陷區死在三光政策下的中國人一樣。

那些硬要拿黃花口黑光頭佬的,卻又怎麼看待某黨敵後抗日造成日軍在淪陷區實施三光政策的這個事實?

投降意味著對前面中國軍民抗戰犧牲的徹底否定,他們的死亡沒有意義了,,誰敢這樣做這妥妥的秦檜待遇,恥辱及祖宗、遺臭於萬年。

那些人認為那位不負少年頭的行為是對日媾和?還是對日投降?

廬山抗戰聲明

蔣介石於1937年7月17日在廬山發表《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

指出「中日戰端一開,則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惟有犧牲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的勝利」。

《國民政府自衛抗戰聲明書》

國民政府於1937年8月14日發表《國民政府自衛抗戰聲明書》。

《國民政府自衛聲明書》公告了盧溝橋事變(1937年07月07日夜)以來事變推演的經過,聲明「中國為日本無止境之侵略所逼迫,茲已不得不實行自衛,抵抗暴力。」《國民政府自衛聲明書》的發表,標誌中國政府正式進入抗戰,全國抗戰終於實現。

原回答

有很多人各種各樣的挖苦諷刺「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諸友邦開釁」這句話。

很好奇這些人說那些話的立場是什麼,目的又是什麼?不管怎麼說某黨現在的五常地位也是從民國手上拿過來的(直白點說就是用3500W傷亡換來的),更何況某黨在抗戰中也是有在敵後抗戰岀力的。

小紅粉們這麼黑民國對日宣戰書,你黨同意了嗎?

「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諸友邦開釁」
這句話一點問題都沒有,國家弱就要務實。

中國對日宣戰書先站隊,聲明中國是同盟國一員的。中國的抗日戰爭是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一部分,以確保中國在戰後能獲得戰勝國地位(五常之一)。

3500W軍民傷亡是中國為人類正義事業而付岀的犧牲。當時中國這個農業國沒能力大部分生產武器裝備(好像就只能生產一些漢陽造和少量機槍),武器裝備需要外部購買是客觀事實。過早對日宣戰的結果是日本人能攔截中國的物資船,可當時中國海軍力量連岀海的能力都沒有。中國需要岀口物資(桐油、鎢礦和豬鬃)以換取武器裝備抗戰,需要藉助他國船隻運輸,當時的中國沒有自行運輸並護航的能力。

侵華戰爭中的中日兩國都需要外部物資,中國需要武器裝備,日本需要工業原料和燃油。
中日兩國的國力決定了宣戰之後的兩個事實

①日本有能力自已運輸,當時的中國沒有。
宣戰後中國與中立國的交易,對方或者第三方就不能幫忙運輸了,得自己運輸,而且交易只能現款交易。

②日本海軍有能力攔截運輸中國物資的船,當時的中國海軍沒這個能力。
宣戰後日本人就能光明正大的用日本海軍攔截甚至擊沉運輸中國物資的船隻,當時的中國對此無可奈何。

我一直認為,討論應該是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的。

抗戰中國軍隊打的很爛中客觀事實,爭議的應該是為什麼很爛,,卻不可以說抗日戰爭中國軍人看到日本人就望風而逃(某些知乎用戶的言論)。

某些脫離事實的言論,我不會就無可爭議的客觀事實舉證說明,就像我不會同狡辯詭辯者浪費時間一樣。

「1940年年中滇緬公路和滇越公路都是重要的運輸通道。」

「民國政府從香港那邊38年運進來了300架飛機和數百輛汽車。

而日軍的一些記載中顯示他們明知道香港倉庫堆滿了民國政府的軍用物資,但因為中立條約他們無權搜查商船和香港的倉庫,甚至連向英國政府提抗議都不行。

當時民國政府還和美國簽訂了桐油借款,中國用22萬噸桐油為底和美國簽署了兩千五百萬美元的借款都是用來購買軍事物資。出口的桐油就是靠這個方法運到香港再讓美國船運走。」

過早對日宣戰的結果是:現款交易,自行運輸,,當時的中國沒錢也沒能力。

外國緩助也是一部分原因,來自蘇聯的緩助、買自德國的武器裝備和德國軍事人員,來自美國民間的飛機和飛行員等等。

從另一個角度看對日宣戰這件事

民國政府是否對日宣戰都無法改變日本入侵中國的事實,這點應該是大家的共識。

那麼答主基於這個共識之下觀點是:既然是否宣戰無法改變日本入侵中國,那麼民國政府為什麼不宣戰?

非常不同意某些人說民國政府害怕日本之類的言論。人家都動手滅亡你了,當時的中國政府又有什麼好害怕的,至於說投降日本不負少年頭算是,,但光頭佬可是堅持抗戰到底的。

所謂宣戰就是一份公告的事,很簡單。

民國政府自淞滬會戰後與日本要麼投降,要麼滅亡,,根本就沒有和的可能。

這種情況下,我不認為民國政府是因為害怕日本人是不敢宣戰。現實歷史中民國政府用行動去抵抗日本人,為此傷亡三百餘萬軍人,,某些人說這樣的民國政府是慫貨孬種,我就呵呵了。

難道在這些人看來登發一篇對日宣言放個嘴炮,比用生命在戰場上抵抗更勇敢不成?

相關

某些人說光頭佬在抗戰期間把勝利的希望寄托在英美俄這些國家岀兵干涉上,這是事實。
抗日戰爭就是一場根本打不贏的戰爭(二戰日本人失敗的本質不是敗在戰爭上,而是敗在政治和野心上)。

當時的中國也根本就沒有其他選擇。
只能把戰爭拖成消耗戰持久戰,等待最後英美同盟國的岀兵干涉。中國的抗戰說好聽點是抗戰,直白點說是命人命去消耗日本人的工業能力,這樣的持久戰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日本人在中國傷亡多少士兵誰知道?

抗日劇中常見的大刀向鬼子砍去,聽著很熱血激情。但這熱血激情背後是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中國這個農業國家為抵抗日本這個工業國的進擊,我們是拿著落後的冷武器去抵抗日本人的熱武器,我們拿著步槍和炸藥包去抵抗日本人的坦克。抗戰的真相是中國用人命去消耗日本人的工業能力(用人命去消耗日本工廠生產岀來的子彈和炮彈),,身為一個後世的中國人,我只感覺非常悲哀。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和日本帝國在合理利用國際法中立國規則下的前提下做出的對己方最有利的決策。

國際法上宣戰成為一種法律程序,兩國互相宣戰或者其中一方向另一方的宣戰都可以視為兩國間的法理意義上的戰爭狀態,這樣兩國交戰國際社會就區分了「交戰國」和「中立國」,中立國不能合法給交戰國提供軍事援助。

1937年77事變爆發後,民國和日本帝國雖然進入了事實上的全面戰爭狀態,但是雙方都未宣戰,原因在於雙方都缺乏相應的戰爭資源,必須依賴進口特別是中立國的進口。日本帝國工業相對發達但是資源貧乏,需要進口石油、鋼鐵、橡膠等戰略物資,民國工業不發達也缺乏石油(那時民國沒發現大型油田,國際地理學術界認為是「貧油國」),需要進口武器(特別是製造難度高的大炮、坦克、飛機等武器)、石油等物資。

特別注意,一旦兩國交戰中立國對交戰國的軍事援助行為是不合法的但並不意味著不會有非法的走私行為,對於中立國違反國際法資助交戰國一方的行為,另一方可以合法進行制裁(甲午戰爭時的英國商船「高升號」是經典案例,而且那時英國也是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一旦中立國因為非法援助交戰國的行為遭到交戰國另一方的制裁,要麼參戰成為交戰國要麼和其中一方外交交涉解決要麼自認倒霉(「高升號」英國的選擇是讓清朝賠償了損失)。

對民國來說,如果在沒有也向日本宣戰的盟友的情況下單獨對日本帝國宣戰,日本帝國可以以「中立國」原則禁止並制裁其他國家向民國提供外援的可能性,民國在綜合國力遠弱於日本帝國又失去外援的情況下戰局會極度不利甚至戰敗,而日本帝國卻可以得到大量國際黑心商人的走私援助,相反即使有國際黑心商人願意走私援助給民國也隨時會遭到日本帝國的制裁獲得的走私援助極為有限,而民國沒有制海權幾乎沒有能力阻止或者制裁國際黑心商人對日本帝國的走私非法援助行為。

對日本帝國來說,因為自己的軍事上的優勢完全可以用聯合艦隊封鎖民國沿海港口,民國獲得的陸地上的外援運輸量小于海運,而且日本帝國也認為自己將來有能力可以封鎖民國的其他陸地運輸路線,比如利用法國戰敗的機會佔領了越南,利用和蘇聯的外交簽訂《日蘇互不侵犯條約》終止了蘇聯對民國的援助(但民國修築了通往英國殖民地緬甸的滇緬公路,日本帝國入侵緬甸太平洋戰爭也全面爆發了,為了保障對民國的外援美國付出巨大代價開闢了駝峰航線)。更重要的是,日本帝國無論是軍部的哪一派都不認為民國是帝國的終極戰爭對手,日本帝國真正的戰爭對手是蘇聯或者美國,蘇聯和美國綜合國力強大而且資源自給自足,無論和哪一方進行決戰都極有可能進入國際法上的宣戰狀態,而資源相對貧乏的日本只能速勝,因此有必要進行戰略資源儲備,不宣戰可以合法向中立國以「大宗貿易」的名義獲得更多的戰略物資,這肯定是比哪怕不受制裁獲得的非法走私援助要多了。


對於高票答案,我並不能認同。這並不是因為我不認同他們對於當時國際法的闡述,而是我認為正是這樣的理由才恰恰說明了民國政府的無能。

高票答案的大意是,由於當時的國際法規定正式交戰的兩國不能對外接受武器與援助,所以一旦中日正式開戰,那麼日本將有理由正式切斷中國的對外補給線,這對中國而言不利。

但問題是,沒有這個理由,日本就不會這麼做了?

在沿海城市紛紛淪陷或被日軍艦隊封鎖的時刻,中國的補給來源主要是英美的滇緬公路與蘇聯的直接援助,前者於1940年7月在日本壓力下關閉滇緬公路,後者在1939年諾門罕戰役後停止對中國援助。中國在明面上的對外援助就此基本斷絕。而美國加入戰爭則是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後,這中間的時間長達足足一年半。試問民國政府在幹什麼?高票答案反覆強調理由對於保證補給線的重要性,難道日本沒有理由就不會斷絕中國的補給線了么?如果理由重要,那麼日本是怎麼找到侵華戰爭的理由的?

事實上,在1941年7月時,歐美國家就已經因為極度反感日本侵略而對日宣布貿易禁運,由而促成了珍珠港事件與美國參戰。中國此時正拿著一個再好不過的理由,就是反抗日本的侵略。這個宣戰理由幾乎可以立即促成歐美國家對日貿易禁運,而且對內可以團結民眾與軍閥,對外可以使得自己成為反法西斯的橋頭堡。況且,當時的美國已經開始秘密援助中國,對日宣戰可以進一步加強美國支援中國的力度。然而民國政府卻猶豫再三,恰如他在濟南慘案,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變中一貫的沉默,恰如他在雅爾塔協定中同樣的沉默。

如果需要一個反例,我可以立即拿出一個:朝鮮戰爭。朝戰時的共和國是不為西方承認的,即便是承認他的國家也同時承認在台灣的民國政府。最重要是,當時全世界都認為中國是弱國。就在這麼不利的情況下,共和國政府仍然敢在朝鮮戰場上與美帝一決雌雄。雙方的台下實力是中國對抗世界最強大國家美帝,台上實力是中國對抗聯合國這個世界正義代表所組織的十七國聯軍。

然而共和國敢打也敢拼,他相信,任何道理都是要靠拳頭打出來的。所以只要道義在,就絕不能等到丟失半壁江山才出手。戰爭的勝利使共和國從蘇聯與美國手中收回了大連旅順青島港與中長鐵路和新疆聯合公司,還拿到了蘇聯的全方位工業援助。最重要的是,戰爭為中國贏得了他一百多年時間裡都未得到的尊嚴,這個尊嚴使得我們至今都不必擔心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威脅。

———

謝贊。

關於朝戰一塊我的描述不嚴謹,已作修正。


中華民國政府對日宣戰布告(1941年12月9日)

日本軍閥夙以征服亞洲,並獨霸太平洋為其國策。數年以來,中國不顧一切犧牲,繼續抗戰,其目的不僅在保衛中國之獨立生存,實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維護國際公法、正義及人類福利與世界和平,此中國政府屢經聲明者也。
中國為酷愛和平之民族,過去四年余之神聖抗戰,原期侵略者之日本於遭受實際之懲創後,終能反省。在此時期,各友邦亦極端忍耐,冀其悔禍,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維持。不料強暴成性之日本,執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諸友邦開釁,擴大其戰爭侵略行動,甘為破壞全人類和平與正義之戎首,逞其侵略無厭之野心。舉凡尊重信義之國家,咸屬忍無可忍。茲特正式對日宣戰,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特此布告。

中華民國三十年十二月九日  主席 林 森

以上是宣戰布告。字裡行間都在說「打我也就算了,居然還敢打我美國爸爸。是可忍孰不可忍!」


說白了,國民黨被打怕了

國民黨想議和,國民黨自己大部分覺得自己沒有收復失地的希望

當時甚至連亡國論都出來了

錢穆寫《國史大綱》

絕望到國歌唱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絕望到大量將士決定以死報國

絕望到

先說國民黨打的敗仗,

祖國的大好河山,我去過不少地方

北平的爆肚 涮肉 皇城根

南京的乾絲燒麥

還有銷金的秦淮風月

上海的潤餅 蚵仔煎

看得我直瞪眼的花花世界

(上海看得我直瞪眼的花花世界)

天津麻花狗不理

廣州的艇仔粥和腸粉

旅順口的鹹魚餅子和炮台

東北地三鮮 (狗肉湯) 酸菜白肉燉粉條

(苦哈哈找活路的老林子)火宮殿的鴨血湯 (還有)臭豆腐(和)

還有被打成粉了的長沙城

沒了 都沒了

我沒涵養 沒涵養

不用(親眼)看到半個中國都沒了

才開始心急 發痛(發急和心痛,不用等到中國人都死光了才開始心痛和發急,好大的河山,好些地方我也沒去過)

你去過"鐵驪 扶余

呼倫池 (海拉爾池)貝爾池 海拉爾和長白山

大興安 小興安

營口 安東 老哈河

承德 郭家屯

萬全 灤河 白河 桑乾河

北平 天津 (濟苑 綏歸)鎮頭包

歷城 道口 陽曲 開封 郾城

我是個瞎著急的人,我瞎著急

仨倆字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場大敗和天文數字的人命

南陽 襄陽 賒旗店 長台關 正陽關 穎水 汝水 巢湖 洪澤湖 鎮江 南京 懷寧

上海 淮陰 蘇州 杭州 黃浦江 太湖 南通

屯溪 六安 九江 武昌 漢口 修水 宜昌

怒江以西 寶山 騰越 銅鈸 還有我們身處的禪達

國民黨敗仗就不詳細寫了,

太多。

那時候國民黨沒覺得自己可以贏,於是汪精衛投降了

蔣介石也一直和日本在議和

第一樁:1938年的「宇垣一成、孔祥熙秘密談判 這是蔣介石第一次主動要求同日本進行的「和平交涉」。

1938年夏,宇垣一成大將出任改組後的近衛內閣外相。蔣介石獲悉,深感興趣。因為蔣在「二次革命」失敗後亡命日本,宇垣一成曾對他給以照顧而結下友誼。 蔣執政後,曾多次派張群去東京、漢城(朝鮮京城)同宇垣一成就中日關係交換意見。鑒於滬寧、徐州失守,日軍猛撲武漢,形勢嚴峻,蔣介石命行政院副院長、國防最高會議秘書長張群於1938年5月電賀宇垣一成就職,張群說:閣下就任外相「實為極其重要的大事」。「過去多次就東亞問題交換意見。余確信此次閣下定能將一向抱負付諸實施。」宇垣回電說:「余昔日談及想法意見,今後定當盡最大努力予以實現。」張群再次致電,說:「能讓我們進行和平交涉嗎?如有此意,可由汪兆銘或者我本人出面接洽。」 (註:〔日〕宇垣一成:《「對華和平工作」之經過》,《宇垣一成日記》,卷2,東京1970年版,第1245頁。) 宇垣答覆:「我們期望和平談判。」「由先生與汪兆銘出面處於第一線,則需慎重考慮。在貴國人士心目中,一聽說張群或汪兆銘,會當即認為是親日派巨頭。日本人同您和汪兆銘在交涉前列對話,很容易談攏。但貴國國民卻會譴責這是親日派乾的,他們賣國求榮,反而使交涉陷於不利。」(註:〔日〕宇垣一成:《「對華和平工作」之經過》,《宇垣一成日記》,卷2,第1246頁。)宇垣指名要「與日本關係不深」的新任行政院院長孔祥熙出面交涉。 6月26日,「宇垣一成、孔祥熙秘密談判」以日本駐香港總領事中村豐一與行政院秘書喬輔三之間在香港舉行「預備會議」的形式進行。 這次交涉有兩個特點:一是日本宇垣外相要求中國:(一)承認滿洲獨立;(二)華北、內蒙劃為『特殊地區』;(三)對日賠償;(四)經濟合作,共同開發(中國)資源;(五)在某些地區駐兵;(六)中國接受日本顧問或其他指導者。(註:〔日〕宇垣一成:《「對華和平工作」之經過》,《宇垣一成日記》,卷2,第 1247頁。) 而孔祥熙院長在「滿洲獨立」問題上對日本做出從無先例的大讓步;二是日本試圖將7月8日五相會議新決定——「蔣介石下野」作為中國中央政府「屈服的條件」之一(註:五相會議決定:《中國現中央政府屈服時的對策》(1938年7月8日),日本外務省檔案S493。),強加給中國方面。 《宇垣一成日記》是一份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交涉當事人宇垣外相在其日記詳細而具體地記述了這次交涉的經過。該日記揭示,孔祥熙「希望和平在漢口失陷前迅速實現」,急切謀求妥協。7月18日,他回答日本外相如下:

「在條約上公開承認滿洲獨立,我們國內很困難,只有悄悄地逐步實行。例如,首先設置領事,凡屬經濟問題由領事間解決。如遇眾多政治問題,領事解決不了,接下來再派公使或大使」。 內蒙設置特殊地區是可以的。」 「關於接受(日本)顧問,共同開發資源都是好事情。」(註:〔日〕宇垣一成:《「對華和平工作」之經過》,《宇垣一成日記》,卷2,第1247頁。) 孔祥熙說:在華北設置特殊地區不適宜,中國無力支付對日賠款。 日本要求「蔣介石下野」是這次交涉的焦點問題,也是難於達成妥協的癥結。孔祥熙說:「蔣先生果真下野,將由誰人同日本簽訂條約呢?」他提出一個退讓方案:「目前,我本人為行政院院長,居蔣之次席」,「可否由本人以行政院院長負全責而辭職」。至少在履行條約完畢之前,蔣先生依然居於其原有的地位。(註:〔日〕宇垣一成:《「對華和平工作」之經過》,《宇垣一成日記》,卷2,第1247頁。)可是,日本方面斷然拒絕。 為了達成妥協,孔祥熙答應乘日本軍艦親自赴長崎與宇垣外相直接會晤。最後,日本陸軍強硬派板垣征四郎、東條英機堅持要「蔣介石下野」,並以成立「興亞院」為手段迫使宇垣外相辭職,使這次交涉告吹。

《宇垣一成日記》這份第一手資料確鑿地記錄孔祥熙答應日本外相:國民政府將悄悄逐步地承認「滿洲獨立」,「派公使或大使」同偽滿建立邦交;國民政府認可日本「共同開發」中國資源和向中國政府派遣顧問;內蒙「特殊化」,置於日本的控制之下。蔣介石及其代理人對日交涉作出放棄領土、主權的重大退讓,難道這是「正常之舉」「並沒有錯」?

有的「戰時正常因應」論者也使用《宇垣一成日記》這份原始資料,但只引日方提出「承認滿洲獨立」等六項無理要求,卻不提《日記》所載孔祥熙在對案作出「派公使或大使」的承諾。(註:王建朗:《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對外關係》第四章《日本誘降與中日秘密接觸》,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196頁。使用《宇垣一成日記》原始資料又掩蓋國民政府面目者不僅這一處。第四章作者引用《宇垣一成日記》資料,卻避開張群提名汪兆銘「出面交涉」和宇垣稱汪兆銘、張群在中國人看來是「親日派巨頭」,他們出面交涉會被「貴國國民譴責親日派賣國求榮」兩段重要情節。其表述是:「後來宇垣又顧慮張群的親日名聲可能會把事情弄糟,遂又建議改請行政院長孔祥熙出面」。(見該書第194頁)類此改變第一手資料原意而「為國民政府諱」的做法是嚴謹學風所不宜採取的。)這豈不是「為國民政府諱」嗎?

第二樁:1939年蔣介石直接指揮的復興社杜石山與日本萱野長知、小川平吉之間的香港談判。

1939年1月,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在中國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上確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在這一歷史背景下,3月4日,他致電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杜石山指示他同日本進行「和平交涉」,方針是:「和平之基礎」「尤不能忽視盧溝橋事變前後之中國現實狀態」。(註:《蔣介石致杜石山》(1939年3月4日),《小川平吉關係文書》卷2,第611—612頁)。 3月16日,宋美齡蒞港指導。17日,柳雲龍、杜石山、萱野長知在香港大酒店350號房間開始交涉。柳雲龍提出如下條件:(一)平等互讓;(二)恢復盧溝橋事變前的狀態;(三)領土(完整)主權(獨立);(四)(日本)撤兵;(五)簽訂防共協定;(六)中國贊成經濟合作;(七)不追究維新政府、臨時政府人員的責任;(八)對滿洲另行協定。(註:《萱野長知電報》(1939年3月18日),同上書,卷2,第614頁。)3月24日,日本前鐵道大臣小川平吉抵港參加談判。日本方面對柳雲龍的條件不予置理。4月初,小川平吉提出一個和談的「先決問題」,即要求蔣介石將「容共抗日」改為「排共親日」,首先討伐共產黨,然後實行局部停戰,同時開始「和平交涉」。(註:《小川平吉致東京諸公閣下》(1939年4月8日),《小川平吉關係文書》卷2,第618—619頁)。 這個「先決問題」是在中共領導的人民抗日力量日益壯大的情況下提出的,表明日方將「討共」作為日蔣妥協的基礎。這是此次香港交涉內容與以前和談的明顯不同之處。杜石山將小川所提首先討共的「先決問題」報告宋美齡,宋稱可以密約辦理。隨後,杜致電蔣介石請示,蔣複電「用密約辦理」。(註:《杜(石山)氏筆談》(1939年3月末),《小川平吉關係文書》卷2,第615頁)。

詭譎的小川試探蔣介石的誠意,指出:「方案內容極為微妙而且秘密,非面晤蔣委員長心腹要人不能詳細議談。」蔣介石聽到小川要求派孔祥熙或居正赴港,表現逡巡不前。杜石山搪塞小川:此次交涉乃蔣之「嫡系人物」所秘密進行。柳雲龍是蔣委員長姨母之子,直接與蔣以密電聯絡。且陳誠已派參謀長來港說明對付共產黨的準備工作:山西、陝西兩省有70萬大軍對共軍取包圍態勢,各軍校共系學員已悉行驅逐。5月11日,小川平吉直接致函蔣介石:「當此艱局,毅然不惑,如揮快刀而斬亂麻,此誠真英雄豪傑之所為也。」請蔣派要員來港,或允小川偕萱野赴渝聆教。(註:《小川平吉致蔣介石函》(1939年5月11日),《小川平吉關係文書》卷2,第624—625頁)。

小川密函轉到重慶,蔣介石提交嫡系幹部會議討論。但事為中國共產黨和桂系得悉。中共要求「通緝主和人員」,要蔣履行西安抗日約言,不得中途妥協;桂系聲稱:如果議和,廣西軍隊將單獨抗戰。(註:《杜(石山)氏筆談》(1939年6月6日及9日),《小川平吉關係文書》,卷2,第634、635頁)。 當日蔣圍繞派遣要員問題糾纏不休之際,汪精衛降日活動已有進展。東京確定實行「倒蔣立汪」政策。9月13日,日本政府聲明:將扶持汪精衛成立中央政府列為施政方針。於是,萱野長知10月13日離港,日蔣交涉停頓。 《小川平吉關係文書》是日本談判者收集蔣介石在秘密議和中所發大量「密電」及其代理人杜石山與日本人「筆談」手跡編纂而成的歷史文獻。它揭示出蔣介石指揮香港談判諸多秘密活動,內容翔實,具有說服力。這一文獻反映出的歷史事實告訴人們:蔣介石確曾允諾日本談判對手可以「首先討伐共產黨」,雙方「用密約辦理」。這是國民黨統帥背離他本人向國人莊嚴宣布國共合作,「共保國家的生命與生存」諾言的鐵證。《小川平吉關係文書》揭示蔣介石與敵密謀簽訂「討共」密約的歷史事實,很值得肯定蔣介石對日議和的研究者深思:所謂「為了結束戰爭而進行交涉並做出一定妥協並沒有錯」的論斷是否符合實際?顯然,「並沒有錯」的結論是站不住腳的。

第三樁:1940年「桐工作」(又稱「宋子良工作」)香港、澳門談判。 這是大家所熟悉的一次日蔣「和平交涉」。這裡僅簡略地列舉一些歷史事實,來論證蔣介石在敵人提出更為苛刻的亡華計劃的情況下,他為謀求妥協是怎樣作出重大退讓的。

1939年底,日本軍部為了擺脫陸軍泥足深陷和汪精衛集團難成氣候的窘境,重新確立同蔣介石直接交涉的策略。 蔣介石侍從室親信幕僚唐縱在其日記這樣記載:雨農(戴笠)說:日本人「天天在香港尋求中央路線講和。據敵方的表示,如果中央接受和平談判,汪逆可以棄而不理,日方可以撤兵,而且板垣(征四郎)可以來重慶」。(註:《唐縱日記》,1940年3月2日條,第115頁)。 於是,軍統局派曾廣冒充「宋子良」在香港同日本參謀本部鈴木卓爾中佐掛上了鉤。日蔣雙方持官方證書的代表於1940年3月、6月在香港、澳門進行兩輪交涉。 日本代表提出經參謀總長載仁批准的「停戰先決條件」:重慶政府應當保證放棄抗日容共政策;保證與汪精衛派合作,重新建立中央政府或與中央政府合併;正式調整邦交,實現「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提攜」;中國承認「滿洲國」;日軍駐紮於華北、蒙疆要地;華北、長江下游實現日中「經濟合作」;在治安恢復後日本始能撤退防共協定以外的兵力。(註:參謀總長載仁:《對實施桐工作的指示》(1940年2月21日),《今井武夫回憶錄》,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中譯本,第335—337頁。)隨後,日本方面又增加一條要求:日本在海南島設置海軍基地。 顯然,這是比先前兩次「和平交涉」更為苛刻的亡華條件。它有兩個特點:一是要求「汪蔣合流」;二是將對華軍事佔領擴大到全國範圍,而且長期化、合法化。其實質是:要求蔣介石放棄抗日容共政策;讓日軍佔領從東北四省、華北、內蒙乃至海南島的中國國土;聽任日本掠奪中國的資源,使中國淪為日本的獨佔殖民地。 據日本檔案《桐工作圓桌會議的經過概要》(1940年3月)、《今井武夫回憶錄》收錄雙方「對答記錄」和中國方面3月10日提出書面的《和平意見》的記載,重慶代表在交涉中對日本方面作了大幅度的讓步:

(一)「滿洲國的獨立是既成事實」,蔣委員長「對表示承認毫無異議」。目前,中國方面主張中日「締結特別協定,兩國共同將其作為保護國」。(註:《今井武夫回憶錄》,第134、136、341頁)。 (二)原則上同意「締結防共協定及使內蒙地區特殊化」;萬一「在國防上有必要時,可推遲一部分撤兵」。(註:《今井武夫回憶錄》,第137、340頁)。此外,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桐工作圓桌會議的經過概要》(1940年3月)的表述是:「中國方面提出,當撤兵之際,在具體方法上,日本軍可在必要地點,相當長期地延緩撤兵。」 (三)中國放棄抗日容共政策「乃和平協定後中國所取之必然步驟」。(註:中國委員:《和平意見》第二條,《今井武夫回憶錄》,第139頁。)重慶代表、最高國防會議秘書主任章友三強調:「自然停止抗日」;「中國正在努力剿共,所以防共問題可交給中國好了。」(註:《今井武夫回憶錄》,第132—133頁)。 (四)可以把華北、長江下游地區作為「經濟合作」地帶。(註:《今井武夫回憶》,第133頁。)「絕對同意」給日本臣民以在中國內地的居住、營業自由。(註:中國委員:《和平意見》,第五條,《今井武夫回憶》,第139頁)。 (五)中國招聘日本的軍事、經濟顧問。(註:中國委員:《和平意見》,第六條,《今井武夫回憶》,第139頁)。 此外,重慶代表指出:汪精衛問題「純為中國內政問題」,無庸列為和平條件之一;絕不承認日軍駐兵華北。

日本軍部實行以戰迫降的故技。日軍佔領入川門戶宜昌;猛烈轟炸重慶;迫使英國封閉滇緬公路三個月。在這種高壓之下,蔣介石於6月22日同意與板垣征四郎、汪精衛舉行三人「長沙會談」,解決中日之間「所有問題」。 此刻,美國「制日援華」動向開始出現,中國共產黨反對中途妥協的勢頭強勁。舉棋不定的蔣介石在最後關頭決定「暫時擱置」他已同意舉行的「長沙會談」。

蔣介石在「桐工作」交涉中對日退讓範圍之廣泛,性質之嚴重是空前未有的。同前兩次議和中讓步相比較:在滿洲問題上,由應允「派公使或大使」進一步退讓到締結協定,認可「滿洲國」是日本的「保護國」;由同意簽訂「討共」密約升格為承諾「放棄抗日容共政策」;認可日本「可推遲一部分撤兵」;把「經濟合作」地域具體化,同意日本在「華北、長江下游」開發資源;明白表示招聘日本軍事、經濟顧問;聽任「日本臣民」自由地在內地居住和經營……

當時國民黨根本沒有想過勝利,把日本打出中國

但美國爸爸的珍珠港被炸了之後,重慶是放鞭炮的

接著美國宣戰後,中國開始宣戰


看了那個叫十字花科的知友的文章也有點按耐不住就把新舊兩朝的宣戰文書拿出來溫習了一下,覺得對比著看挺有意思。全文略長我就選了幾段節選讓大家看看原文豐茂我在總結了一下中心思想方便大家。

人民日報社論《為什麼我們對美國侵略朝鮮不能置之不理?》1950.11.06

節選:我們處在侵略者刀鋒之前的中國人民,怎樣能夠熟視無睹?怎樣能夠置之不理?我們的熱血同胞 ,怎樣能夠不紛紛起來以志願行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中心思想:我知道你們是世界第一的軍事強國,我也知道你們不好惹,但我現在對你們好言相勸不是因為我怕你們。北緯38度線是我的底線,因為近代滿清就是被日本趕出半島才導致了日後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你們如果想走日本的老路,我告訴你們,我們中國人還是有幾根不怕死的窮骨頭的。

人民日報社論《是可忍,孰不可忍》1962.9.22

節選:「局勢是險惡的,後果是嚴重的,我們要正告印度當局,勿謂言之不預也。」

中心思想:你要找麻煩我好言相勸,你就是不聽我仁至義盡。給了你那麼多機會你不珍惜,沒有辦法我只好打死你了。

人民日報社論《我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1978.12.25

我最喜歡這篇所以我要上全文:

最近,越南當局對中國的挑釁越來越猖狂。越南武裝力量不斷侵犯中國領土,任意槍殺和槍傷我邊境居民和漁民。越南當局如此肆無忌憚地欺侮中國,已經到了令人難以容忍的地步。

長期以來,中越邊界一直是一條友好的邊界,兩國邊民一向頻繁來往,和睦相處。在越南抗美 戰爭期間,中越邊境的中國一側成為越南的可靠後方。中國邊境的廣大人民不惜承擔犧牲,給越南軍民提供了巨大的有力的支援。但是,從一九七四年起,特別是越 南實現統一以後,越南當局為了迎合蘇聯,瘋狂反華,竟然忘恩負義,有組織、有計劃地在邊界許多地段挑起糾紛,製造摩擦。他們經常越界到中國一側巡邏、修 路、開荒、植樹,干擾中國邊防部隊的正常巡邏,竄擾中國村寨,干涉中國邊民生產,破壞中國邊境的生產設施,甚至綁架中方人員,開槍威脅中國群眾,製造多起 流血事件。越方公安人員以種種借口,任意指認邊界走向,企圖單方面強行改變邊界現狀。正是由於越南方面的挑釁,致使邊境局勢日益緊張。邊界問題成為近幾年 來中越關係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據不完全統計,中越邊界糾紛事件一九七四年發生一百多起,一九七五年增加到四百多起,一九七六年劇增到九百多起。一九七七年 又連續發生越南公安人員開槍威脅我邊民的事件。今年越南反華升級以來,越南方面在邊境的挑釁活動更是有增無已。僅從今年八月二十五日到 十二月十五日,越南當局就侵入我廣西境內近百處地段,大量蠶食我國領土;出動武裝人員兩千多人次,挑起兩百多次邊境事件,造成我邊境群眾數十人傷亡。

與此同時,越南當局加強戰爭準備,在全國加緊徵兵,擴充軍隊,頻繁進行以中國為目標的軍事演習,在邊境地區加緊「凈化」活動,增派軍隊。最近(註:指1978年),越南當局又掀起一個全民總動員的「大運動」,公然叫囂中國是「新的作戰對象」,要「打一場大規模的 戰爭」,其氣焰之囂張,達於極點。

越南當局不僅在中越邊境製造事端,蠶食中國領土,而且無理地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一九七五年四月,越南當局在解放西貢的前夕,乘機侵佔了中國南沙群島的六個島嶼,繼而在國內外大造輿論,宣傳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是越南的領土,妄圖鯨吞我大片南海海域和島嶼。

越南還打算強佔北部灣的廣大海域。北部灣是中越兩國陸地和中國海南島所環抱的一個半封閉 海灣。它歷來是中越兩國人民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重要海上通道,也是世界各國同中國南部和越南北方往來的一個海上交通要道。中越兩國之間的北部灣海域從來沒有劃分過。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越南外交部副部長向中國提出:「兩國在北部灣海域由於越南一直處於戰爭環境,至今未劃分」,「建議兩國 政府派代表團,就劃分北部灣海域問題進行談判」。中國方面表示願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同越南協商解決這個問題。可是,越南當局後來竟出爾反爾,硬說越南和中國在北部灣的邊界線早已劃定,並把它的所謂邊界線划到中國的海南島邊上,要把三分之二的北部灣海域劃歸越南。這種毫無道理的要求,充分暴露出越南當局貪得無厭的領土擴張主義野心。

越南當局侵佔中國南沙群島島嶼,妄圖把北部灣海域大部分攫為己有,蠶食中國邊境領土,同它對柬埔寨的侵略活動,幾乎都是在越南抗美戰爭結束前後發生的。這就說明,越南當局今天在中越邊境的挑釁活動和對柬埔寨的侵略戰爭之間,是有著有機的聯繫的,是它的地區霸權主義野心的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

對於越南當局這一切侵犯中國領土主權的背信棄義的行徑,中國政府為了維護中越友誼,顧全 大局,一直採取忍耐和剋制的態度,或則建議進行談判,或則在兩國領導人會談中婉言勸告,希望越南當局有所悔悟。但是越南當局卻以中國的忍耐和剋制為可欺, 不僅不肯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反而依仗有蘇聯社會帝國主義作它的靠山,更加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

尤為令人憤慨的是,越南當局如此欺侮中國,卻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裝出一副受中國欺侮的可憐的樣子,妄圖欺騙世界輿論。越南宣傳機器口口聲聲說什麼越南是個小國,惹不起中國呀;接受中國的援助是「含辛茹苦」的呀;甚至侵佔中國的南海島嶼也是 「忍氣吞聲」的呀,等等。越南當局這種裝蒜的流氓手法,令人作嘔,十分卑鄙。越南當局以為,只要一說越南是個小國,不管它幹什麼壞事,人們自然都會同情它。但是,一個國家欺侮不欺侮別的國家,不在於這個國家是大國還是小國,而決定於它的政治路線和對外政策。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一貫奉行無產階級的外交路線和政策,歷來主張國家不分大小,應該一律平等,堅決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二十九年以來,沒有侵佔過別國一寸領土,沒有在外國駐 軍,沒有欺侮過任何人。越南當局自稱搞社會主義,實際是搞民族沙文主義和地區霸權主義。它的野心所向,不問大國小國,它一律都要欺侮。越南今天北欺中國, 西侵柬埔寨,難道不是對它反誣中國的謬論的最有力的駁斥嗎?

越南當局侵犯中國領土主權,得到蘇聯社會帝國主義的鼓勵和支持。中國正在為加速實現四個現代化而進行新的長征。全國安定團結,生氣勃勃。世界各國人民對此感到由衷的高興,蘇聯社會帝國主義卻如坐針氈,忐忑不安。中國的安定和強大,是妄圖稱霸世界的蘇聯和妄圖稱霸東南亞的越南當局的一塊心病。用邊界挑釁和戰爭威脅給中國製造困難,破壞中國的安定團結局面,阻撓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進程,是它們兩家的共同需要。但是,它們這個陰謀是絕對不能得逞的。

越南當局在反華的道路上已經走得夠遠了。勿謂言之不預。

中心思想:我把你養大是要你看門不是要你反咬主人。你既然以為自己兩條腿走路裝出副人樣子就是人了,那我就讓你看看人是怎麼做事的。伸臉過來,看好了!啪啪啪

——————————————————————————分割線

《國民政府自衛聲明書》1937.8.14

節選:近年來,中國政府及人民一致所努力者,在完成現代國家之建設,以期獲得自由平等之地位;以是之故,對內致力於經濟文化之復興,對外則尊重和平與正義,凡國聯盟約,九國公約——中國曾參加簽訂者,莫不忠實履行其義務。

中國政府於盧溝橋事件發生後,猶以誠意與日本協商,冀圖事件之和平解決。七月十三日,我外交部曾向日本大使館提議雙方及時停止軍事行動,而日本未與置答。七月十九日,我外交部長復正式以書面重提原議,雙方約定一確定日期,同時停止軍事動作,同時將軍隊撤回原駐地點。並曾聲明:中國政府為和平解決此次不幸事件起見,準備接受國際公法或條約所公認之任何處理國際糾紛之和平方法,如雙方直接交涉,斡旋,調解,公斷等等。然而以上種種表示,均未得日本之置答。

於此之際,中國地方當局為維持和平計,業已接受日本方面所提議之解決辦法。中央政府亦以最大之容忍,對於此項解決辦法,未予反對。

以迄於今,吾人敢言中國之所以出此,期於盡可能之努力,以期日本最後之覺悟而已。及至盧溝橋事件爆發,遂使中國幾微之希望歸於斷絕。

吾人此次非僅為中國,實為世界而奮鬥;非僅為領土與主權,實為公法與正義而奮鬥。吾人深信,凡我友邦既與吾人以同情,又必能在其鄭重簽訂之國際條約下各盡其所負之義務也。

(全文寫的跟老太太裹腳布似的,絮絮叨叨沒完沒了的,磨磨唧唧哭哭啼啼跟被欺負的小姑娘去告老師似的)

中心思想:求你別打了,只要您停手什麼都好商量。在打下去我無所謂,要是把英美盟邦的在華利益打壞了可怎麼辦呀?

《中國政府對日宣戰文告》1941.12.9

此文雖短內容卻妙不可言特全文錄入:

「中國為酷愛和平之民族,過去四年余之神聖抗戰,原期侵略者之日本於遭受實際之懲創後,終能反省。在此時期,各友邦亦極端忍耐,冀其悔禍,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維持。不料強暴成性之日本,執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諸友邦開釁,擴大其戰爭侵略行動,甘為破壞全人類和平與正義之戎首,逞其侵略無厭之野心。舉凡尊重信義之國家,咸屬忍無可忍。茲特正式對日宣戰,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

中心思想:你打我我可以忍,可是你不能打我親粑粑呀!現在我親粑粑被你打了,我看你怎麼面對我親粑粑?


我贊成別鶴的答案。

抗日戰爭爆發後,德國和中國關係比較密切,隨著戰事進展,國府節節敗退,陶德曼調停失敗後,德國轉而支持日本,不再支持中國。

諾門坎事件後,蘇聯與日本簽訂友好條約,蘇聯支持日本在滿洲國的利益,日本支持蘇聯在蒙古國的利益。

法國被德國擊敗後,維希法國政府將法屬印度支那讓度給日本。

美國和英國都在發戰爭財,既向中國出售軍火,又向日本出售戰略物資。英國甚至和日本簽訂了條約鞏固貿易關係。

1941年年中之前,近衛文麿第三內閣之前,日本獲得了世界主要國家的支持。

以我們現在的眼光看,抗日戰爭是正義對邪惡的決戰,但在列強看來,不過是又一次瓜分世界,又一次賺錢的機會。

不宣戰就永遠都是軍事衝突狀態,日本實際佔領的土地再多,都沒法合理化和法理化。

如果1940年,中國對日宣戰,窘迫的蘇聯和英國是支持日本還是中國?如果日本向蘇聯照會要求蘇聯對中國禁運,否則視為蘇聯破壞友好條約,日本進攻蘇聯遠東,你覺得蘇聯會不會聽日本的?日本照會英國,要英國切斷對中國的軍援,同時提供一份三倍於中國採購額的大型外貿協議,你覺得英國是不是想賺更多的錢?1940年的亞洲,瀕死的民國,會有幾個國家願意為幫助中國得罪日本?如果鄰國紛紛表示中立,民國靠什麼和日本繼續打下去?

其實不宣戰,日本要進攻補給線也不難,只進攻國內的線路就可以。但是一旦宣戰,日本可以通過外交手段徹底給中國斷奶,國際關係處理不好,恐怕在1941年12月7日之前,中國就亡國了。


這一點上我是贊成不宣戰的。

就如同常公所說,一旦宣戰,日本就可以要求各國保持中立,中止對華武器貿易(援助),否則就等同於加入戰爭。應該也沒人會為中國提前加入戰爭的。


一戰1914年秋戰火就找到中國土地上了,1915年送第一批勞工去戰場,在美國宣戰(1917年4月6號)四個月後中國才正式對德宣戰(1917年8月14號)

1928年鬼子製造了濟南大屠殺,1931年鬼子入侵東北三省,1937年鬼子入侵剩下中國國土。地獄的軍隊在中國土地上燒殺搶掠四年多中華民國也沒敢正式宣戰。美國1941年12月8號對日本宣戰,中國當天就跟著正式宣戰了

國家弱小只能被欺負。只有確定欺負你的人肯定會在這場戰爭中被暴打致死你才敢上去補刀


這會咱們不說國際法了,我們也不管1941年前拿外援的問題,直接拿最簡單粗暴的邏輯來說:

古時宣戰一般由進攻方發布類似討賊檄文,然後被進攻方提出應對的官方文件互噴。而抗戰無論從918還是77算起,這兩次都只是由中下層不管日本大本營而引發的事變,日本作為進攻方政府一直沒有發宣戰書,在淞滬打成拉鋸戰之前甚至淞滬戰局崩盤之前雙方政府都認為這次戰爭依然是可控的,特別是中國一方處於弱勢,老蔣打淞滬也有很大的目的是以勝逼和(當然,沒做到這點),所以雙方在戰局崩盤前一直在談判,而宣戰對於談判這一目的顯然是不利的。

而算時間點,錯過了77事變和813事變兩次節點後,國民政府已經沒有合適的宣戰時間點了,戰爭實際進行了幾個月,沒有第三方新摻和進來的情況下突然再宣戰是很莫名其妙的。所以說等日本作死開了太平洋戰爭,算上營造了一個新的節點。而當時的國際形勢是1941年6月份蘇德開戰,英美立刻宣布援助蘇聯,8月份英美定好《大西洋憲章》開始調整全球戰略,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雛形已經有了,12月7日日本炸珍珠港,8日美國對日宣戰,9日國民政府對日宣戰目的很明顯是想把自己綁上美國的戰車,像蘇聯一樣拿一波美援,而英美本身沒和中國討論過同盟的問題,那就只能自己的宣言書里單方面表示一下同盟意思了唄。特別是這時候蘇聯被德國打得媽都不認識了,已經沒有蘇援的可能性了,當時國內軍工廠的武器產量低於戰場消耗量,子彈產量和儲量基本剛夠持平消耗,急需一批新的外援。

至於說之前四年不宣戰是因為美國爸爸沒宣戰而不敢先宣戰的顯然是黑的失了智,美國對國府的影響正是隨著1942年雙方合作後國府對美國依賴度大幅上升而上升的,之前美國並算不上爸爸,對國府的影響力非常有限。


希望有人認認真真答題,回答一下為什麼,一群人一口一個美國爸爸,美國爸爸的,我看的都尷尬死了。當然也不能怪他們畢竟知乎上牛逼人多,月入百萬的有,經天緯地的有,為了黑別人,美國爸爸,美國爸爸叫的歡的人更多。


首先,是由誰來代表中國宣戰的問題。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前,偽滿不可能,汪偽不可能,自治的華北五省也不可能,這些都受控於日本。蘇區1931年剛成立,後來還戰略轉移到了陝甘寧,沒有宣戰,宣戰了也不一定能得到國際承認,至少是因為邊區那個時間很難代表中國。然後就是國民政府了。

注意!前面四個部分已經佔去很大一部分中國了。雖然汪偽是1940才有的。汪蔣合夥時,對於戰與不戰的問題就爭論於廟堂,更別提宣戰的問題。地方上,東北軍雖然逃了,但隊伍還是龐大的,和西北軍合在一起完全可以抗衡中央。閻錫山不聽老蔣的,盛世才不聽老蔣的,川軍各大頭領不聽老蔣的,甘寧一帶的回族武裝不聽老蔣的,韓復榘不聽老蔣的,……還有數不清的規模較小的武裝勢力也是不受控的,國民政府內部就是一團散沙。算算國民政府能控制的地方真沒多大,能夠掌握的資源也沒多少。憑什麼宣戰?

軍事上,我們的武器是萬國造,缺槍少炮,更尷尬的情況是有炮無彈。清末以來,多年戰亂,教育系統極其渙散,士兵素質普遍較低,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身體素質也沒多好。

日本人打到山東,一省軍政長官居然不戰逃跑了。只不過他沒有小六子那麼威武,沒攤上個好爹給留下一個強可敵國的大家業做後盾,於是就被老蔣殺掉了。殺掉一個大佬,接著才有滕州保衛戰,台兒庄大捷,徐州會戰,棗宜會戰等比較像樣的戰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形成的情況下,大佬都能臨陣逃脫,西安事變前地方軍閥幾乎不可能聽從調遣。

國民政府想宣戰,真的是沒底氣。其他政權要麼被馴服要麼根本就無力組織較大戰役。

而日本方面的情況。僅滿洲,台灣,香港,日本本土加起來,不算其他淪陷區,也不算東南亞和朝鮮半島,經濟實力是國共雙方加起來的十倍以上甚至二十倍。戰役打的武器裝備軍隊素質和戰鬥意志,戰爭打的可就是資源和經濟了。經濟實力對比大概像中國對土耳其,大陸對台灣,甚至基本上相當於中國對越南。並不十分團結的中國到底有什麼底氣宣戰呢?勝負有懸念嗎?

不宣戰,就是沒有站隊,還可以廣結善緣,爭取國際介入,爭取國際支援。那種條件下,只要還有點智力都不會宣戰。

1941年日本炸了珍珠港,機會來了。中日之間的相互了解是很透徹的,憑著日本人的秉性,日本不被打到極慘是不會求饒的。美日之間的實力對比是顯而易見的,日本在戰前就不如美國,此時的日本又是身心疲憊,美日戰爭日本必敗。中國極有希望贏得戰爭並收復所有失地,甚至比戰前擁有更大版圖(後來不但收回所有日本佔領領土還收回了慈禧時期就割讓出去的台灣就差琉球群島了)。


日本一直到戰爭結束都沒有向中國宣戰


沒有宣戰的決心?「準備媾和剿共」?然後一上來就在上海和日本人拼家底?現在連土共都不敢否認國軍在正面戰場上的意義,就讓一些幫閑一句話說沒了?如果叫兩聲友邦就算認爹,你讓「武裝保衛蘇維埃」的怎麼說?

蔣不宣戰,一方面是從實際情況考慮,因為宣戰就要遵守交戰國義務。更重要的是不宣就不能和,意味著日本永遠無法確認自己的戰果。這也是日本人為什麼又是滿洲國又是北京政府的忙個不停。

蔣公的失敗恰恰在於認爹不夠堅決,在於他對世界和自身的認知混亂。蔣公以為自己接過了孫中山的權杖就能領導國民黨,贏得了民族獨立就能領到全中國。

鼠目寸光。

國民黨是個什麼黨,一個號稱三民主義,內核上的法西斯,形式上的青幫流氓。而蔣做了什麼?不講黨建不講肅反不講意識形態不講領袖效忠,他大概以為自己管的是谷歌公司。

蔣面對的現實世界是二戰,而他對世界的認識還停在一戰前。

一戰在歐洲消滅了什麼?消滅的就是近代中國這樣的多民族帝國。續命靠什麼?列寧主義。

二戰為什麼要打?打的就是意識形態戰爭。意識形態不清晰?打到你頭腦清楚為止。續命靠什麼?列寧主義。

孫中山老早都把道指明了,奈何蔣公悟性太差。

另外一方面,蔣學三民主義說皮毛都是在抬舉他。對民族主義心心念念,生怕自己「一邊倒」成了淪為大國代理人,殊不知連代理人都要沒的當了。明面上和美國卿卿我我,背地裡和蘇聯眉來眼去。人美國是三歲小孩嗎,容你給他頭上長草?總以為自己能左右逢源玩大國平衡,其實就是在颱風天里走獨木橋,哪邊都不靠哪邊都沒落。

其實蔣從坐上交椅的那一刻起,他的選擇只有一個:外交上向美國一邊倒,內政上向列寧看齊。只不過直到他死估計都沒想清這一點。


推薦閱讀:

皖南事變的真相是什麼?
以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有沒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渡江戰役國軍憑天險重兵防禦,有強大的海空軍,共軍渡江好似以卵擊石。為什麼共軍還敢渡江,而且僥倖打贏了?
「抗戰中,國軍 206 位將領殉國,而共軍只失去了兩位將軍」是真的嗎?
紅軍長征的意義是什麼?

TAG:歷史 | 戰爭 | 中國近代史 | 抗日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