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音樂修養為什麼那麼高?
其一:日本唱片銷量世界第一
其二:走在日本馬路上,各種音樂培訓學校不得了其三:走在日本,你會發現 到處都是放音樂其四:日本人二胡普及率很高其五:日本馬路上卡拉OK很多 好像娛樂就是卡拉OK.提問:為什麼日本人音樂修養很高,從各方面論述下。
在日本唸作曲専業的想講幾句首先是眾所周知的兩個大因素:1.日本是髙度發達國家,比中國也開放得早得多,能接觸到的信息量也大。一般來講祗有國民有銭了,才會花更多的銭在精神文化方面,中國目前還處於解決國民物貭方面需求階段2.版權環境當中國変成一個版權環境好的發達國家的時候,整體音樂素貭必然會提髙許多,或許那時候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知乎裡面就會出現「爲甚麽中國人的音樂修養那麽髙」之類的問題。另外我認爲爵士樂對日本整個音樂業界的影響也十分深刻,日本是亞洲唯一一個有爵士樂歷史和沉澱的國家,這是早期美國帯來的影響。
他們小學就有音樂類部活,最常見的音樂類部活有:吹奏樂(以銅管組木管組打擊組鍵盤組及倍大提爲主的配置的樂團,和西方的Brass Band/Brass Orchestra有?不同,是日本人自己創造出的一種日式Brass Orchestra,毎年在全日本各地召開的學生吹奏樂音樂節和比賽數不勝數),軽音(這個可能大家瞭解比較多),管絃樂團(由於絃樂樂器要求童子功比較深,演奏難度也較大,管絃樂團比吹奏樂團少見),爵士樂團〖與吹奏樂一様,毎年日本全國各地都有小學生中學生(本文提到的所有中學生包含初中和髙中)的爵士樂大賽和音樂節,相較吹奏樂團也比較少見〗,還有大學的各種Circle,很多非音樂大學的音樂類Circle相當有名。
放幾張日本中學生部活相關中的圗(都是網路上拾來的圗片)毎個學校的音樂部活都有自己的Rehearsal Room: 很多學校的樂隊都有定期上街演奏的傳統,雖然不知道這個風氣是甚麽時候形成的:5.日本第十六屆學生爵士音樂節,小學的部活樂團都幾多...:
日本第十六屆學生爵士音樂節Student Jazz Festival6.這是大阪一個比較有名的樂團BFJO的部活現場MakotoOzone and His Friends (BFJO)下面是三段自己的經歴:
①我曽經有幸跟著學校拜訪過千葉県東部一個比較偏僻小鎮的學校,參觀過他們的吹奏樂部活,所有感受祗能用一句話概括:在日本唸中小學眞的是太踏碼的幸福了!!(噢原諒我失控使用了粗口 TAT另外,我還特地問了那些非音樂類部活的學生,在非音樂類部活的學生當中,概率上來講差不多都是四五個人裡面有一個人會某種樂器,其中會結他的最多,其次是鋼琴。在全日本根據地區不同,大概毎20~50個人裡面有一個人會弾結他(注意,這個沒有官方數字,是許多日本人的體感數字值是的,他們從小或是自己學,或是在學校的部活裡面開始學習音樂,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從中小學裡面的音樂部活中走到職業音樂人這個地歩的,也有很多人在加入音樂類部活之前是不會任何樂器的,在音樂部先輩們的指導下學會樂器的演奏(雖然有「入部試験」,但是不難,因爲不會樂器的也有機會進,進去的話一般是由先輩們授予樂器演奏技法)拿我周圍的同學來說,作曲學科里我有七八成的同學都是中學音樂部活里出來的,你們能想像這群日本同學都在興奮的討論各自的音樂部活時候而我這個畄學生挿不了半?話時內心的無奈麽??羨慕到死啊簡直!!TAT
記得最開始她們還喜歡問我「○○君你中學是甚麽部活的?」我解釋過很多次中國的中學沒有部活這個東西之後她們才沒有再問過我....然後部活還有個優?是,這群人幾乎都會幾種樂器!!是的,我周圍的日本同學,祗要是中學音樂部活出來的,全部都會至少兩種樂器!是全部!沒有例外!由於吹奏樂團這個在日本非常常見的部活,會銅管和木管組樂器的同學尤其多!而且不是那種祗會少少的,是幾乎和主攻樂器一個水準,還有幾個同學會四五件樂器的,以至於他們排練課到處換著位置玩,看著羨慕死。我在國內會弾個鋼琴就要被人羨慕了,我來這邉覚得自己祗會鋼琴簡直Low到無地自容啊!來日本後也開始被這邉環境逼著開始學鼓和貝斯了。②接下來要說說我以前做Part Time的新宿某咖啡舖就一間普通的咖啡舖而已,然后里面和我一様做Part Time的日本學生們,年靑人當中都有一半左右的人接觸過樂器!而且幾乎都是從小學,現在還在玩,祗是沒走音樂専業和音樂職業這條路而已(音樂専業難就業這個觀?在全卋界範圍通用,即便是音樂產業如此發達的日本也是如此。我就簡単描述一下這些可愛的人吧:松井,群馬県出身,30歲的大哥,喜歡蛋炒飯,玩Rock Band的,主唱位置兼伴奏結他,會結他貝斯和鼓以及鋼琴,毎月定期在都內(東京都內)Live House演出,靠著這個和咖啡舖打工的収入過生活。他說他家人比較反對他這様「不務正業」,希望他能夠找一份穩定的正社員的工作,但是他說他不會放棄音樂,就算一輩子這様也要玩音樂(我覚得他應該慶幸在日本這様玩也可以養活自己這?),好在他的妻子是支持他的。奈奈,學電氣的,性格比較「熱鬧」的日本妹一枚,從小學習鋼琴的,特別喜歡聽古典。鶴岡,超級可愛的小妹妹,中學管絃樂部活出身,中提琴手。凊田,一個去泰國畄學的小哥,從外觀到性格我都覚得他是典型的日本時下後生仔,貝斯手。平林,被大家認爲是店花,中學吹奏樂部活出身,也是比較典型的時下日本妹,化糚技術特別好,渾身上下散發出一種「我是日本妹」的那種味道w,Saxphone手。另外有一位不知道學甚麼的妹紙和一個小哥,也是從小學鋼琴的(Part Time時間段不大一様接觸的不是很多。還有一個一個小哥,結他手,因爲同是玩爵士的,話題比較多。但後來他辭職了TAT恐怖嗎?我說就一間咖啡舖而已,要不要給人這麼大圧力....音樂専業的感到無比大圧力。。。。對了我們還有自己的咖啡樂隊....我是擔任鍵盤手你們說,這樣的音樂敎育,音樂修養還能不髙嗎?③自己學校的一些亊放幾張自己學校的圗吧這個我忘了是甚麼課,圗中三個妹子都是中學吹奏樂部活出身,因爲沒經過同意此處我打格子處理,圗裡面都不是她們的主攻樂器,右方那個打鼓的妹子是整個作曲系裡面鋼琴最屌的沒有之一,除了鋼琴和鼓,中學吹奏樂部活中她玩的是黒管,參加過很多大賽,耳朵的能力相當恐怖。
學校的Recording Room,右邉那個沒上格子的是我,中間是經已畢業的學姊,長笛演奏家,左邉的是整個作曲系裡面我認爲功力最深的老師沒有之一,從小學就考進東京藝術大學(藝術生考這所學校比普通文化生考東京大學還要難數倍)附屬學校就讀,當然也是東京藝術大學畢業的。耳朵也是絕對的恐怖,我覚得她脳子裡面有一台DAW(數字音頻工作站),准到無法想像。有個我聴來的亊情,有次演奏系Rehearsal課同學們剛校完音準,她一走進來聴到就對樂隊說,今天的A不是440hz......經已說了好多,我在另外一篇關於日本音樂的訪談録裡面談了有關日本這邉游戱音樂方面的話題,有興趣的可以継續?擊進入査看:#SounDoer Interview# 旅日遊戲音樂作曲家蛋喜最後來一些直觀數據和推薦:全球樂器市場消費總量(所有樂器的銷售量): 從1到10分別是美國,日本,徳國,中國,法國,加拿大,英國,澳洲,義大利,韓國。可以看到日本樂器銷售總量卋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個人樂器消費量卋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加拿大,市場佔有率卋界第二僅次於美國。我國個人樂器消費量祗有日本的23分之1這?還是和國家經済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親身體驗,在國內買同様一件樂器,無論是價格還是購買力上來講都要貴過日本,日本還有許多卋界級別樂器大廠,代表性的Yamaha,Korg在日本,學生可以靠自己做兼職買到樂器,打不影響學習的工,一般一個月可以賺10萬日圓左右。中國的學生很少有自己在做兼職的吧,至少我在國內唸書的時候身邉是沒有這様的人,就算兼職大概也賺不了多少。全國鋼琴保有率順位日本全國的鋼琴保有率平均值爲4.8%,最髙的奈良県是6.29%。
但日本的鋼琴(包含數碼鋼琴、電氣鋼琴、電子琴、合成器等)普及率卻是卋界最髙的,1994年經已達到23.3%,那時候平均4世帯持有1台,現在這個數字更髙。出典原文:経済企畫庁の調査『家計消費の動向』に拠れば,日本に於けるヒ?アノの世帯普及率は 1960(昭和 35)
年頃から次第に普及し(1959 年 1.6%,1963 年 3.7%),1974 年(昭和 49)には 10%(10.2%)に達した。そして 1980 年代に掛けても普及し続けた(1984 年 17.6%,1989 年 21.9%)。1990 年代に入って停滯する(1991 年 23.3%,1994 年 23.3%)。 日本音學家人數的変遷(1950~1980):日本鋼琴普及率(1950~1980):
樂器輸入元排名:可以看到日本幾乎都是第1,尤其是管樂器和鋼琴(還是吹奏部活的功勞,超過其他國家相當多
另外從老師那聴來的一個數據,毎年日本全國的音樂専業畢業生人數有5萬人(我不知道這個數字他從哪知道的,全日本音樂大學每年畢業生人數6000人,按照他的數據,也就是說除了音樂大學外,音樂専門學校和綜合性大學的音樂系裡面出來的畢業生人數有44000左右。然而音大的6000人當中有53%的人無法就業(音樂専業眞的在哪裡都不好就業),但全球來講音樂類専業47%的就業率我覺得應該已經算非常髙的數字了。其中筆者在的作曲系就業率爲2%,即便可以說是全亞洲最髙藝術學府的東京藝術大學的作曲系每年的就業率也僅爲20%。就業率最髙的専業爲音頻工程向専業(録音、PA等等)以及音樂敎育類専業。來?我們中國的數值:中國家庭鋼琴保有數出典:
大前版「名経営者秘録」(5)-川上源一さんの「後ろを向いて報告しろ」(大前研一入門)①日本と世界のピアノの普及?浸透率を示すデータが知りたい。②ピアノ(15世紀初めのフォルテピアノ~1...)http://koara.lib.keio.ac.jp/xoonips/modules/xoonips/download.php/AN0006957X-00000074-0033.pdf?file_id=69222https://www.jetro.go.jp/ext_images/jfile/report/07001163/report.pdf推薦:推薦一部描述了日本吹奏樂部活生活的電影,叫《搖擺少女》/&給題主講一下我的個人體驗吧。
那是剛來日本求學不到一個月的時候,閑著沒事逛了逛日本樂器店,見到一位大嬸領著自己的孩子買吉他。那孩子頂頭初一左右的樣子,大嬸說自己孩子剛加入學校啥社團,想要學吉他。跟店員討論了有十分鐘不到吧,抱了個GIBSON les paul (人民幣10000+)瀟洒走人了,著實讓我震驚了很久。
我們研究室有兩個玩藍草音樂的,天天抱著吉他上學,晚上下班就去練習室練習個兩三鐘頭。這倆哥們家庭環境都不是太好,每年都要申請個學費減免,周末兩天還要打工30個小時賺生活費。我有一次看到他們在練習,一聽那吉他聲音就不對,湊到跟前瞅了瞅,一把Taylor 710,一把Martin型號忘了……他倆還抱怨這吉他爛大街,想換個更趁手的,就是手頭資金太緊怎樣怎樣,當時我心裡那個難受的啊,我彈了這麼多年,摸都沒摸過這倆牌子。
忘了是知乎上誰說的了,英國搖滾比美國搖滾容易生存,主要原因是不論是大神還是小蝦米,人人都可以加入醫保,而美國那些不入流的搖滾人因為沒有正當職業所以沒法加入,導致美國搖滾環境比英國惡劣不少。中國呢,別說底層音樂人了,連中高層的人過日子都很艱辛。推薦看看《再見,烏托邦》這部紀錄片,當年叱吒風雲的中國搖滾人的現狀,真的感觸好深。
音樂都是錢堆出來的,什麼時候中國的樂器店可以不坑人,什麼時候孩子們拿到手的第一把琴是實打實的好東西而不是什麼三合板橡皮筋,什麼時候中國底層的音樂人可以靠版權費或者編曲費滋潤地過日子,中國什麼時候就能走向世界,我是這麼認為的。
————————————————
這段話其實一開始是寫在問題的評論裡面的,只是寫著寫著發現有點啰嗦,就開了個答案扯了點這個那個,並沒有去參考什麼資料,如有不嚴謹的地方請見諒。@孟德爾書記的評論的確有道理。日本在2011年受到AKB48以及K-ON的影響,吉他的海外輸入量在單單一年達到了驚人的39.4萬把(主要為前田敦子使用過的GRETSCH 以及 小唯使用過的GIBSON),想到日本總人口為1.2億,真是一項可怕的數值。
但這並不代表她們起到了普及吉他的決定性作用。根據雅馬哈株式會社的統計,日本早在2002年,年間吉他銷售量就已經達到了29.5萬把以上,Guitar player 的數值更是達到了650萬人以上。一個國家平均20人中就有一人能彈吉他,先不管水平的高低,這市場有多大大家一目了然了吧。
這就像現在中國網路主播年收入幾十萬幾百萬一樣,靠的就是龐大的網民基數以及電腦普及量啊。這要是放在十幾年前CQ2000那個年代,WCG雙料名次又能怎樣?市場決定一切啊。
補充一點,關於東西方音樂融合,亞洲國家裡日本是最好的(我不敢說全世界最好),首先得益於日本當年的全盤西化,其次日本從來都把自己當做西方國家……。所以音樂人對西方音樂接受力特彆強。總之,開放的態度對藝術素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原答案================
說說古典音樂吧。以前認識一個女孩學古典的,後來在日本深造。我問過她日本和中國在古典音樂方面的區別,答案梳理如下:
1、主要還是國家經濟差別,別說什麼中國經濟世界第二的瞎話,幾萬億和你有毛關係,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和日本比還是差的太多太多。所以投入類似古典音樂這種高雅藝術的人群比例必然少很多。
2、在日本也不是靠高雅藝術就能衣食無憂,他們很多研究生博士生也對未來比較迷惘(就算在富裕國家,不是說玩好高雅藝術了就名人了、發達了,其實全世界成名概率都差不多)。但他們還是很堅定的去鑽研,就是因為真心喜歡。每天各種排練、演出,不亦樂乎。這一點日本人和中國人區別也比較大,對愛好沒有那麼的功利性。
總之還是一個字:窮。看到這個問題非常有同感,活躍在國際舞台上的亞裔音樂家,日本人好多:小澤征爾、內田光子、久石讓……並且,私認為從一個國家肯德基麥當勞或者大超市的BGM就能看出一個國家國民的音樂鑒賞水平。印象最深的是剛到日本時發現他們的麥當勞竟然放的是冷爵士……當時覺得很震驚,因為已經習慣了國內的麥當勞老是放Lady Gaga、Justin Bieber之類的口水歌。還有一次走進日本的一家Aeon百貨商店,裡面放的是披頭士成員麥卡特尼的《New》,當時他剛出了新專輯。關於日本人音樂素養高的原因,經濟因素固然佔一部分,但私認為不是主要原因,比如印度,就是一個典型的國民音樂素養普遍較高的發展中國家。我覺得日本人音樂素質較高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 流淌在大和民族血液中的「職人精神」在日本,「職人」是一個值得被尊敬的稱謂,代表了一個人是某一領域的專才或專家。尤其是日本傳統的手工業,職人精神可謂是一脈相承。日本有很多著名的音樂家、演奏家,要在音樂方面成「家」,除了天賦之外,那種潛心於藝術的高度專註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吧。以前看過小澤征爾的紀錄片,老爺子76歲的高齡,一邊和癌症作鬥爭,一邊還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探索,著實讓人欽佩。能在某一特定領域有所成就的人,必定多少都會有些偏執狂的傾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職人」都是偏執狂。2.中學、大學的社團活動(「部活」)大三時去京都同志社大學留學過一年,有幸去看了他們輕音部在學園祭上的Live。記得門票好像是200日元一張,演出場地是在一間教室里。日本大學生爵士樂團的水準完全超過我的預期,起碼和我的母校湖南大學的那些學生樂隊水準就完全不在一個次元……更令人感動的是,來看演出的除了學生,還有很多中年人和老年人,他們也在免費的飲料區拿一杯飲料,安靜地坐在黑漆漆的教室里,聆聽那些年輕的孩子演奏。大學時也參加過吉他協會,記得當時有一個瑞典的樂隊願意來學校免費演出,演出需要用到學校的大禮堂。校方對這種大規模的演出,態度相當保守和謹慎,審批流程也很繁瑣,生怕學生弄出什麼妖蛾子來。總的說來,就是中國高校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普遍漠視,除了有「十佳歌手大賽「這樣的校級音樂活動,再無其它。由學生社團來進行音樂活動,既沒有足夠的經費,也沒有足夠的場地,更沒有校方的支持和重視。或者說,學校不反對已經很不容易了。想要了解日本學生的音樂活動,可以參考以下電影動漫:《Beck》:中文譯名是《搖滾新樂團》,有真人版。一直很遺憾這部動漫為什麼不火,因為無論是劇情、人物塑造、配樂,都很出色,作為一部反映中學生玩樂隊的音樂類動漫,它在我心中簡直無可挑剔。起碼比《娜娜》就好了不知道多少。《搖擺少女》:典型的勵志類治癒系日影,講述了一群不思進取的高中女生,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成立爵士樂團,並為了公演不斷努力的故事。因為主演是上野樹里,看過好幾遍。劇情詼諧而溫暖,也真實反映了日本學生樂團排練時的情景。3.對外開放較早,東西融合度高。爵士樂、搖滾樂、古典音樂這些舶來品在日本不僅有著深厚積澱,還自成特色地發展著,這些都和日本對外開放較早不無關係。但難能可貴的是,在西洋樂如火如荼發展的同時,傳統的日本民族音樂不僅未走向式微,並且能與西洋樂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比如私下很喜歡的一個日本樂隊「人間椅子」,我覺得他們的風格就很值得國內的音樂人借鑒。他們雖然是一支硬搖滾樂隊,卻大量運用了日本的三味線等民族樂器,歌詞也多從日本文學作品中汲取靈感。中國有著比日本悠久得多的民族音樂積澱,但在這片肥沃的土壤卻並未長出茂盛的新枝。偶爾有一些流行歌手在歌曲的的前奏間奏里放幾段二胡、琵琶,就是所謂的「中國風」。中國民族音樂和現代音樂的融合之路,還很長很遠。
才疏學淺,無法從社會大環境來分析。
簡單的從自己身邊的人來說作為社會人工作的第一家公司(半「國企」性質的大手),同年入社的包含子公司有2,000人+,
跟我同期入總部的大概有50個人,最初兩年跟我分到同一職場的加我一共三個人。其中的男生鋼琴開過獨奏會,其中的上智西班牙語女生也會鋼琴,但是主要的愛好是長笛,並且加入了一個純共同愛好者組建的交響樂團,幾年天打雷不動每周日往返近三個小時去練習。。。每年最多兩場演出而已,演出木有門票。平時的租場地的費用,交通費用,演出時的各種費用全部是團員們支付的。同樣入社總部研修在隔壁組的東京外國語法國文學碩士,據說鋼琴水平與上述男生不相上下,工作第二年突然對長笛產生興趣,勤學苦練,現已進某業餘小樂團,不時來個演出。男友,朋友的聚會統統靠後,基本沒在周日見過她們這是種怎樣的精神啊!其實我覺得和東亞這邊重視教育有關。另一個重視教育的民族猶太人也有類似的現象。
中國家長有了孩子這個大玩具,成天想的不是讓孩子快樂成長,而是學個什麼東西將來有用啊。於是你就能看到中國城市的父母給孩子報十個課外班,從美術到音樂把人類藝術史過一遍,生怕孩子能活的輕鬆一點,而且這種家長,99%對孩子所學的東西沒有半點了解,也根本不知道應該讓孩子往哪個方向發展。
中國這是剛富起來,教育產業沒經驗,父母也沒經驗,有經驗之後就不會這樣了,就改日本那樣了,不會什麼都學,而是專註一兩個方向,效果會好很多,長大後保留愛好的概率也大了很多。
課餘愛好中比較百搭的,顯得高雅的,也就是音樂和美術了。產生的一個現象就是日本遊戲業程序員兼美工,或者編劇兼作曲的情況特別的多,甚至出現導演作為作曲家名揚海外的情況。
日本人的從眾心理也是一個原因,他們隨大流的程度是外國人難以想像的。
林 彌也 答案里提到的家長之所以會買那麼貴的吉他,唯一的原因是《輕音》女主角用的就是Gibson Les Paul。吉他日本人只認這個,貝司只認Fender Jazz Bass Fretless日本普通人不光是音樂水平逆天,你還沒看到那幾百萬業餘漫畫家呢。
其實西方也一樣,他們家長抽風是在體育方面,你到西方隨便挑一個國家,學芭蕾學體操的人數都能完爆中國全國。我侄女在加拿大,小學生,回國的時候能單挑國內的冰球教練。至於日本體育倒是不用家長操心,日本學校運動部堪比二戰日本侵略軍。甲子園那一堆把胳膊搞壞傷殘退役的高中選手,比每天4點起床的你科瘋狂多了。日本有的小學都有作曲課。
你們有真正的音樂課嗎?看到問題里提到二胡,不清楚日本人的音樂修養如何,但是在許多日本音樂人的創作中確實有不少二胡的元素。這裡提提最近一朋友發給我看的截圖,目的吐槽,卻也讓我這個鋸了一年多床腿的人有點難過: 沒錯,這是一個自信可以聊得來藝術的人,在她/他的眼裡,二胡非常土,根本不算藝術。雖然說每個人鑒賞品位不同,但如此武斷的評論和一直以來大眾對民族樂器的看法好像就是這樣。而圖中的推薦也是…… 於是也是尋求安慰的去網易聽了幾首二胡曲(良宵、光明行什麼的,都是劉天華),手賤點開評論,寥寥無幾的評論中幾乎都是在吐槽這些曲子的考級。 個人接觸二胡是因為爺爺的關係,老人一手二胡拉的非常好。我爸也是從小耳濡目染,也喜歡拉,也喜歡聽。僅有的兩根弦居然能夠表現出那麼豐富的水月花鳥、柔情愁怨,這不是神奇美麗的藝術嗎?同樣的效果,貝多芬的月光需要十指翻飛鋼琴的鍵盤,斯美塔那的伏爾塔瓦河需要一隻交響樂團。(當然沒有貶低後者的意思,我都特別愛。) 我們一談到音樂素養,很少有能拿我們自己的東西跟西洋音樂相提並論的。我自己其實也不懂音樂,只要好聽,喜歡,就聽了,不敢說欣賞,就聽。 多嘴幾句,前面提到中國人音樂素養本來缺天賦的,我想說這或許與天賦無關,但跟物質基礎有很大聯繫。目前來說,學藝術作為專業都不是普通人家可以長時間支撐的。一二線城市火爆的興趣班以及樂器課程,老實說不覺得那是在培養,反而多數是在扼殺天賦。身邊練樂器的很多,受到賞識參加國際比賽的有,就倆。多數是從小練琴考級的,最後恨不得把琴砸了,一旦讀了大學最開心的就是離開家不用練琴了,有個朋友跑去練架子鼓去了,也是有模有樣。後來才說,其實有些曲子是喜歡的,但是懷著仇恨在練,根本沒有心情體會。還有一個小表妹,小學四年級,每天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輪流接送去老師家練琴,回來還得死摁著彈倆小時,對普通家庭來說,一節課的價錢算貴了,大人辛苦,孩子卻也覺得在受罪。 不清楚日本普通人的音樂修養如何。但至少他們的音樂從事人員中比我們的厲害有名,而且能夠靈活運用本國特色甚至我國特色樂器的,要多。對民族樂器的欣賞要多。
認真兩個字贏過了一切
日本的很多唱片都有英文歌詞翻譯,還有專人負責樂評,這些都在歌詞冊里,可見態度之認真。許多音樂人喜歡在日版唱片里加一首特別曲目(and just in japan)。所以不說收藏價值,日版的唱片的內容是最多最全的。ps,很多專輯內容其實真一般般,但看日本碟面上煞有其事的宣傳和大篇幅的樂評和背景資料介紹,還真覺得有必要要好好聽聽。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日本的音樂文化不是最近開始興盛的,上世紀就百花齊放了。1.比如80年代初我們中國很多的流行歌都是日文歌填詞翻唱的,這側面反映出日本音樂文化對我們的影響。2.日本的音樂種類齊全,每種風格流派都有對應的大師及代表人物。比如喜多郎,久時讓,坂本龍一,宗次郎,梁邦彥(beyond海闊天空的編曲人),搖滾方面Xjapan等等。3.很多日漫Acg都是經典之作,編曲製作相當用心精良。就連A片裡面的音樂都是用心做出來的……這些與他們良好的音樂教育是分不開的,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一脈相承的傳統。傳統很重要,是根基。日本是有音樂文化底蘊的國家,因此他們的音樂可以得以不斷開出鮮花。我們中國古代的音樂多麼燦爛啊,五聲音階的運用代表著古人的智慧,(藍調基於五聲音階,搖滾吉他也是基於五聲音階,它們可比我們運用五聲音階晚多了)古代重禮樂,因此留下了很多經典曲目;但是建國之後音樂文化就再也沒有興盛,當披頭士風靡全球的時候我們還在聽樣板戲呢。所以今天我們的整體音樂水平不如日本就可以理解了。
不得不提
久石讓
久石讓(1950年12月6日-),日本著名音樂人、作曲家、歌手、鋼琴家。「久石讓」這個名字的來源是他的偶像——美國配樂大師、音樂家及製作人昆西·瓊斯。他把Quincy Jones這個名字改成日語發音,再聯上最近似的漢字姓名,就變成了「久石讓」。
曾七度獲得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音樂獎,為宮崎駿、北野武電影創作的配樂深深地打動了無數的觀眾以及評論人。除了令他聞名遐邇的電影配樂外,他還創作了不少現代風格的音樂專輯,其個人專輯已有15張以上。
久石讓除了配樂之外,更積極以鋼琴獨奏家身份參與正統演奏會形式,包括獨奏、室內樂、協奏曲等各類型演出,獲得樂界很好的評價。null在合理範圍中,尋求能夠顛覆自己原先想法的靈感。為了激起這一絲靈感的火花,時時刻刻都得淬鍊琢磨自己的感覺與品位。如果只是想要創作自己想要的東西,最好不要將創作當成職業。要將創作當成一份工作,不能只是做出一兩個好作品。如果一輩子只有一個作品,任何人都可以譜出好的曲子、寫出好的小說,或拍出好的電影。只要學會最基本的技巧,接著全身心投入創作,任何人都可以創作出優秀作品。但是,工作是一條連貫的「線」,並非只是單獨的「點」。集中精神思考、創作作品的這份工作,是否能夠接連不斷、持之以恆地去完成?如果辦得到的話,就能自稱為作曲家、小說家或電影導演,並且以此為生。所謂出色的專業人士,指的就是能持續不斷地表現自己專業能力的人。進一步而言,身為一名專業人士,決定一流或二流的差別,也與能否持續這股力量有關。所謂的一流,即擁有每一次都能夠發揮高水平的能力,不受情緒起伏的影響。只要是人,都會有情緒起伏。健康情況、心情和周遭環境等也成為影響當下外在狀態的可能因素。如果讓自己完全隨著當下的狀態起舞,一遇到好事,心情愉快,就覺得似乎可以寫出好作品;相反,若心情不佳,創作也就因此停滯。對於需要長期創作的人而言,如果完全藉助情緒作為創作的依託,那是相當危險的事。情緒並非感性的主軸,這點千萬不能搞錯。作曲家如同馬拉松選手一樣,若要跑完長距離的賽程,就不能亂了步調。藉助固定的步調,製造出容易保持專註的工作環境,並且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如此一來,就幾乎不全受到情緒起伏等因素的影響了。創作電影配樂時,我從未想過要迎合導演。我只從整部作品的角度思考這個畫面或這部電影需要什麼樣的音樂。我想導演大概也完全沒想過某段音樂是否符合自己喜好的問題,而是以是否合乎這部電影的內容作為考慮吧。即使是上班族,如果有人工作時只想著如何討好上司,又會讓人作何感想?我想對這些人說,別把工作的意義浪費在這種地方。前面說得很全面了,我補充一個,版權保護全面,實體唱片業相對來說還算髮達。
我教古典鋼琴,也做電聲樂隊。
我覺得,音樂產業的發展受國家政治意識形態、經濟能力的影響是第一要素,其後導致了國民對音樂的態度和認知。國家經濟不發達,思想也不敢太開放,導致音樂、美術等需要自由意志支撐的藝術行業的尷尬局面。
就拿我的學生家長來舉例,他們都分不清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的區別,每天聽著流行音樂,孩子學的古典音樂,他們也沒有什麼異議,就是說他們對音樂根本沒概念,有聲音,有旋律就是音樂。這種對音樂的認識甚至在很多中老年音樂愛好者群體里也普遍存在。
我國音樂行業的現狀十分凄慘,我幾次都有轉行的衝動,無奈中國教育無論官方還是家長,對音樂幾乎是視而不見的,開的音樂課流於形式。
流行音樂流水線化和同質化嚴重。
有時候在宿舍會用音箱聽音樂,我放new age室友說是佛教音樂。
有一次我聽德彪西的月光,他們說是喪樂。早就習慣了……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
作為中國農村出生的大學生,雖然從小喜歡音樂,壓根沒有機會學習。我說的是沒有機會,而非經濟條件的限制。因為很多樂器並非很昂貴稀罕,比如笛子之類非常普及和便宜的民族樂器,但是家庭根本沒有一點文化的氛圍,一直務農的父母不可能有讓孩子學音樂的意識,在農村能夠關注學習成績的父母已經非常優秀的了,身邊幾乎沒有人有音樂方面的知識,學校中音樂課能夠一學期開幾節已經是非常寬鬆的,所以無論如何喜歡音樂也沒有機會去學習。當然喜歡音樂也並非一定要學習樂器,能夠欣賞音樂也很不錯,可是農村中連聽音樂的機會都很少,我記得小時候聽到的都是什麼《九妹》之類的民謠,當然也有不少港台流行歌曲,也有一些地方戲劇。
但是!但是!音樂絕不是僅僅限於這些只重視旋律和挑逗性歌詞的流行音樂。我記得看《魔法少女小圓》時,真的被梶浦由記的配樂深深的震撼,真的被震撼了,不是因為梶浦由記的音樂多麼動聽,而是她的曲子包含著一種玄妙的感覺,一種只有在宗教中才能體會到的罪,死亡,永生,審判之類的情感,梶浦由記的bgm非常切合的表達了瀰漫在動畫中的情緒,第一次,第一次,我明白了音樂也可以是這樣的,之後我又接觸了澤野弘之的作品,同樣是由動漫開始的,兩大神曲真的給我非常大的享受。不像我所接觸的中國的音樂,僅僅局限在流行,民謠和戲劇上,換一句話,僅僅還在傳達日常感情體驗上(愛情,友情,奮鬥之類的),所用的樂器也不過幾種而已。除了建國早期那些音樂家創作了非常流行的交響樂外,現在幾乎沒有在大眾中流行的交響樂一樣的作品。然後我又開始了解一些音樂流派,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new age了,那麼具有中國風的音樂流派竟然是日本人開創的,尤其是我聽到《故宮》的時候,我非常驚訝,為什麼?為什麼中國的作曲家作不出來這樣的音樂?這個問題是《故宮》之類音樂評論中永遠最熱的。然後我在寢室中放《故宮》時,被無情地嘲笑了,室友問我,好聽嗎?我想說,這壓根不是好聽不好聽這個維度的問題。我卻只能回答,其實我在裝逼。之後我也了解並不是中國的作曲家做不出來這樣的音樂,只是不流行罷了,比如程池。
之後,我入了東方大坑,是由音樂入坑的,東方的同人曲聽了好多。好聽嗎?很多曲子在旋律上難言優美,但是我卻開始能夠欣賞,尤其是b站上的東方的交響樂,聽了好多遍。
我僅僅是一個音樂小白,所懂得樂理非常有限,但是我個人的經歷來看,中日在音樂上的差距是全方面的,尤其是在整體社會上音樂素養的差距非常明顯。當音樂還被當做進入大學的一個更簡單的道路時,音樂特長生還被當做智商不足的時候,中國的音樂氛圍又如何能夠培養起來?
這一切還是歸結於中國經濟上的全面落後,百年的戰亂連正常的教育都能以維持,何況看起來沒有任何實際價值的音樂呢?還是說自己的事兒,十年前我在東京留學,剛去的時候因為不太懂日語,只能在一個小工廠打工謀生,為了練習口語,沒事就跟一起幹活的日本小夥伴們聊天扯淡,其中一哥們,其貌不揚成天無精打採的,聊天中知道我喜歡nirvana,他喜出望外,聊了一堆還跟我說當初跟glay還有過同台演出,我說我kao你這是wuso吧,glay是神一樣的存在啊,你看看你的樣子,哈哈。。。小哥很生氣,第二天下班後非得免費邀我去sibuya的一個live house看他的band演出,當他彈出吉他的第一個音之後,整個人就像古龍書里的頹廢高手一樣突然變得光芒萬丈,完全不像上班時候那個病秧子。後來小哥說,當初也就是glay運氣好而已,還憤憤不平的說將來有機會也要去北京演出,可我等了這麼多年您老也沒來啊。。。同意高票層主的意見,其實部活這種課外活動才能真正為你的未來打開一扇門,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挖掘自己的潛能,即便將來成不了多麼大的人物,就算僅僅作為一個愛好,起碼能讓自己的人生過得很充實,很自娛自樂,總比家長們一股腦的送自己的孩子去學什麼奧數,上各種補習班要強吧,隱隱的感覺這好像成了教育層面的問題,越說越遠了,算了。。。
從小的社團活動,和尊重版權和職人精神吧。 我只恨為什麼不是在日本讀的小初高。我恨應試教育。
這個問題你問得這麼籠統我只好籠統回答你。
人家逼格還真的就是比你高。
不止是音樂。
整個社會的藝術氛圍。嘻嘻。
我還真沒見過中國這麼浮誇的。推薦閱讀:
※日本手工匠人的 器物 為什麼跟中國的不一樣?
※為何部分愛國網友指責韓流是文化入侵,卻不指責日本A片是文化入侵?
※日本少女漫畫的發展是怎樣的?
※日本和牛為什麼那麼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