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菜網的前途如何?
美菜網於2014年6月6日正式誕生,在短短的七個月內,已經獲得徐小平老師近100萬美金的天使,雷軍和藍湖等近5000萬美金融資,創造了業界神話。好領導、好團隊、好願景、好大的舞台!目前已經是全球領域最先進智能的農產品移動電子商務平台。我們致力於用我們的全智能化供應鏈體系改變整個中國農業市場,讓農產品真正實現從田間直達餐桌,從地頭直達終端消費者!
Ps:這只是百度上的介紹。
謝邀!這麼古老的話題怎麼突然被邀請。
本人大學畢業後,賣了將近2年的菜和水果。每天凌晨兩三點起床,和我的合伙人開著一輛二手江淮箱式貨車去批發市場進貨。早晨6點要趕到我們承包的超市,然後,就要卸貨、整理、挑揀、上貨。7點開始開門迎客,一直忙到中午,吃完飯要抓緊時間睡覺,然後下午四五點要起床到超市,把尾貨處理掉,明天才好進新鮮的。一直到晚上11點打烊。然後抓緊睡覺,因為馬上又有起床了。如此,全年無休。
曾經有一家自稱他們的模式和美菜的一樣,按照他們的說法,只要進入他們的平台就有很多餐飲來找我採購蔬菜。我對美菜不了解,就仔細詢問了一下。他們要我把我批發市場的供應商拉到他們的平台上,讓他們上傳每天的蔬菜信息,然後餐館通過平台下單,我給餐館配送。我在廈門,他們在廈門沒有餐館的採購商,還要我自己去找餐館。等於說,他們平台的採購商和供應商都是我找的,他們什麼都不幹,就平白有了在線交易量。而且還要交會員費,每年3萬。頓時,我想說,艹尼瑪,想出這個模式人是豬腦子嗎?
現在本人在做農業互聯網創業,對美菜做了點了解,可能不全面,下面以美菜官網的兩張圖來說明我個人對美菜的看法:
1、每天睡到自然醒
很明顯,美菜針對的痛點就是,做餐飲的人跟答主一樣要凌晨起來去採購。他們想有了美菜,做餐飲的人就可以睡到自然醒。這個夢想很美好,想想就過癮。
但是這是不可能的。1-1、現在餐飲競爭如此激烈,利潤很低,為了生存,餐飲者是要千方百計去降低成本的,尤其是一些小餐館。所以,採購低廉、貨優的食材成為賺錢與否的關鍵之一。美菜給這些小餐館配送,首先不會像小餐館者一樣去尋找低價的蔬菜的,更不會去把控菜的品質和品種的。這裡尤其要說一下品種問題,普通人可能對菜的新鮮度比較容易感知,但對菜的品種問題可能就會忽視。每一種菜,都有好幾種、十幾種的區別,不同品種價格差異是很大。如果美菜不是有專業的採購人員,是很難滿足餐館對不同品種的需求的。
1-2、酒店、餐館、飯店、快餐店、大排檔、工廠、食堂等等都是有固定的配送商在給他們送了。這類配送商長期駐紮在批發市場、菜市場周邊,他們雙方彼此的合作時間是很長的,關係也很穩定的。下單、價格、賬務往來,都是一個電話、微信就能搞定的,完全不需要一個平台,多此一舉。因為這些配送商和餐飲長期合作,關係密切,彼此都很熟,所以能夠相互信任,配送商在採購蔬菜時,知道對方要什麼品種、什麼品質的菜,所以能夠做好品控。
所以,美菜做的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已經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傳統項目。餐飲對菜的需求是有很強的個性化需求的,而且對價格很敏感的。個人覺得,美菜有兩個難點很難突破:一是品控無法滿足餐飲的需求;二是餐飲長期都有穩固的配送商在合作。
美菜的模式應該說是B2B的,屬於easy come,easy go!退一萬步說,一家餐館真通過美菜找到一個合適的供應商了,以後他們的溝通就不會通過美菜了。有事你call我就可以了。美菜靠什麼去吸引這些用戶?補貼嗎?
2、生活越來越好
很明顯,美菜有個美麗的夢想,要對接基地,把基地的蔬菜直接對接到餐館或是其他終端消費者,讓農民增收受益。但是這也是不可能的。
我所在的城市廈門,有個閩南果蔬批發市場,全國十強,年交易額60億,交易量200萬噸。試想想,全國多少個批發市場,每年有多少交易量,就是如此巨大的交易量,我們的農民都還沒有脫貧致富。你美菜憑什麼能做到?
最後,我談談個人對生鮮電商的一點看法。
生鮮電商雖然是和互聯網結合的,但是其流通效率是不如傳統的批發市場來得高的,也就是生鮮電商是一種反效率的模式的。更準確的說,那些低端、大宗、民生必需的農產品是不適合走電商的模式的,傳統的流通模式才是高效的。之所以傳統的模式效率會高,是因為,我國農業在生產端是「散而小」,要想把農戶生產出來的產品集中起來,就必須進過一級一級的中間商去收集起來,而在銷售過程中也是分散的,要一級一級的分銷下去。所以,那些聲稱要低端、大宗、民生必需的農產品繞過批發市場,直供消費,都是痴心妄想。
總結:美菜的模式不是完全不行,而是不適合用來做傳統的品類。美菜現在做的不過是把原本就在線下存在的模式搬到線上而已,而且效率更低!我認為美菜是有前途的。
最近很多文章探討 「餐廳食材 B2B 電商是不是一個合理的商業模式」,有一些還來自創業者的親身經歷,寫得很真實生動,不過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 「反方」,結論大致都是 「遲早全都要燒死」。確實,從一年多以前開始,全國各地有數不清的團隊在嘗試這個模式,但是幾乎都死光了(除了領頭羊之外)。而也不能蓋棺定論,客觀的說,「美菜網」就恰好是碩果僅存的領頭羊。
這裡我用這三把剃刀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說美菜網有前途。
第一把剃刀,變革因素:為什麼是現在,是什麼發生了變化?核心其實就是智能手機的下沉(中小餐廳老闆、金杯車司機等),在這裡不贅述。
第二把剃刀,效率提升點:這個創新對產業鏈的整體效率是否有提升?
有幾篇 「反方」 的觀點是 「這個模式沒有減少環節,只是簡單替代」。講這個觀點的人,基本上舉不出確鑿的事實和數據。實際上,在一年多以前,美菜的銷售規模還不到現在的百分之一的時候,就已經有個別需求量大的生鮮品類的供應商可以從產地運來整車的商品,跳過銷地批發市場(新發地),直接送到美菜的倉庫里了。
這裡面的成本節省是非常明顯的。我們知道,生鮮商品的大部分成分其實是 「水」,而水只要遇到空氣就會蒸發,所以生鮮商品一離開土地,馬上就開始了 「損耗」。而且更多的損耗來自好幾個層級批發商的擺賣、搬運、磕碰。美菜的自營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縮短這個過程、減少損耗。比起節省的損耗,美菜網為批發商節省的新發地的入場費什麼的,其實都不值一提了。
自營模式,雖然跳過了若干級批發市場,不過也新增了一個環節 「分揀倉庫」,這一點也被一些反方的朋友詬病,說,你看,這麼大的倉庫,這麼多人,不就相當於農貿市場嗎。這個理論乍一聽還挺有道理的,但是經不起推敲。相比自由市場,自營電商的倉庫的運營效率大幅提高,不論是從「人效」(人均交易額)、坪效(每平方土地的交易額),還是從商品的損耗(周轉速度、擺賣搬動次數)來考量。考核不同零售業態的效率,「人效」 是最核心的指標,自選超市的人效比自由市場高(所以在過去幾十年間,沃爾瑪等超市在全球快速擴張,替代了無數自由市場),而自營電商的人效又比自選超市高。我曾經簡單計算過,京東的人效,按照 GMV 計算差不多是物美的 6 倍,按銷售額算也有 3 倍。
其實除了降低損耗、提高人效,這個模式還有許多效率提升點,包括終端配送帶來的便利、利用數據預測供求信息、一站式採購的便利,等等。
第三把剃刀,規模效應:這個模式的規模做大了,是更高效還是更低效?這一點的反方觀點是,假如規模越大越低效,那麼那些多如牛毛的小配菜公司和批發市場的組合,就是最高效的終極形態。
的確,規模大了以後,管理成本也確實會提高。而且小配菜公司、小批發商在主人翁精神、避稅能力等方面,比大型自營電商更有優勢(且稱之為 「小規模優勢」)。但是反過來說,大型自營電商,也在某些方面有規模優勢,例如終端配送的規模優勢(客戶越多越密配送成本越低),又例如規模化採購的價格優勢。在中國,大型自營電商的 「規模優勢」 是否能夠 PK 掉 「小配菜公司加批發商」 的組合的 「小規模優勢」 呢?現在還難以下結論。
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執行層面還有很多風險,商業模式其實也還沒有完全驗證。但是不論如何,藍湖資本願意一直支持他們,因為他們覺得他們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如果做成了,能為社會創造巨大價值。
我們是北京的一家小配送公司。一直在關注美菜的發展。因為不熟悉外地市場,以下對美菜的評論僅限於北京市場。
我們和美菜沒有競爭關係,雙方的客戶群完全不重疊。我很希望美菜能夠做起來的,在生鮮B2B領域,美菜實際上做了對市場的互聯網教育,小配送公司跟著是搭順風車的。
不過前天在美菜的微信公眾號上看到美菜今年的供貨商年會的消息,我開始對美菜有些擔心了起來,覺得美菜可能遇到了故事講不下去了的困難。希望美菜的高層能夠足夠有危機感和勇氣,在商業模式、戰略方向上要勇於迎難而上,而不要遇難則轉,最後漸入平庸。平庸的最後,其實就是會死掉了。
美菜的年會宣傳稿說2月23日,與農產品源頭企業齊聚一堂召開年會:益海嘉里、聯合利華、康師傅、統一企業、可口可樂等等等等,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網上搜。
說實話看到第一眼很詫異,還以為看到的是京東食品事業部的供貨商大會。
在我想來,美菜的供貨商大會,來參會的難道不應該是金鄉的某種蒜大戶、內蒙的某土豆合作社、和新疆的某西紅柿基地嗎?
怎麼這些一個也沒有見到?反倒是來了這麼多的標品食材供貨商?
單憑這個消息,很容易讓人推測在 2017年,美菜打算把重心轉到標品食材上來了。如果真的如此,這倒是和道聽途說美菜如今米面糧油醬油醋等占銷售額已遠超半壁江山的傳言一致。
2016年下半年,在北京市場上,曾有一段時間美菜對蔬菜等進行過提價,應該是在試圖解決自我造血的能力。現在看,多半蔬菜提價後的經營結果依然沒能給高層提供信心。
估計美菜還是沒能夠解決非標品的可持續盈利問題(或者是至少不賠錢或少賠錢)。
去年下半年,我曾不定期的挑選幾個蔬菜單品,在一段時間裡關注美菜的對應價格。如果美菜內部沒有大的管理漏洞,如採購貪腐、專業不精等,那麼估計當時美菜非標食材的綜合毛利率不低於25%~30%。印象很深的一次,是當時新發地黃瓜批發價每斤1.0元左右,美菜的價格定在了2.0元。
現在看,這種毛利水平,依然不足以覆蓋美菜對非標品的全部履約成本。
若真的如此,我覺得美菜現在的內部成本可真是夠高的。
對美菜我一直覺得它是行業的一個積極力量,很希望這家企業能夠發展壯大。相當程度上,美菜承擔了對客戶的互聯網教育,我們這些小配送公司都是搭便車的受益者。
但看到美菜的供貨商年會,我覺得作為一個小配送公司,要開始對美菜的各種可能走向重新做準備了,萬一美菜真的開始淡化對蔬菜等非標品的資源投入,最後轉型成一家標品食材配送商,那對我們這些以非標品為主營業務的小配送公司來說,當然會有影響。而且,對美菜為什麼做不好非標品的原因的分析,也會影響我對美菜的繼續看好或開始不看好。
美菜如今已開始嘗試平台化,做法據說是向供貨商收取流水扣點,美菜負責送貨,扣點高低各種說法都有,我聽說的是10%~12%,也不知道準確不準確。這說明單單是把貨裝車、送貨到餐廳、再向餐廳交貨這3個業務動作,美菜執行下來的成本就需要在銷售額中佔比10%以上;作為比較,我們公司如今這麼小的規模,這部分的成本佔比也不過5%~6%左右;而對於夫妻店的模式,丈夫自己開車送貨,人工可以不計,只算油費,那這部分成本佔比可能只有2%以下了。當然,美菜顯然不能和我們這樣的小配送公司或夫妻店比較,應該與京東或永輝這樣的大流通商比較。
2011年,京東的毛利率5.5%,也就是100塊錢進貨,106塊錢賣給消費者。這6塊錢的毛利不足以覆蓋倉儲、配送等履約成本,因此京東虧損,但低毛利對消費者形成巨大吸引力,使京東橫掃了蘇寧和國美。2011年蘇寧電器的毛利率是18%,也就是100塊錢進貨,120塊錢賣給消費者,這20塊錢覆蓋全部履約成本後有結餘,當時蘇寧是很賺錢的。
2016年三季報,京東的毛利是15.9%,這時蘇寧電器已改名蘇寧雲商了,蘇寧三季報毛利率是14.5%。這時京東商城是盈利的,但集團虧損;蘇寧也虧了幾個億,但不多。
讓我看,這個毛利水平,其實兩家大體都處在雖然不怎麼賺錢但已經可以打得起持久戰的狀態上了。
覺得可以把這個毛利率水平(15%上下)近似視為它們的盈虧平衡點:雖然不賺錢,但虧的也不多。
如果美菜最終也能像京東一樣,在15%左右的毛利率水平上,就可以覆蓋履約成本,那就可以說美菜模式已經成功了,不然就很難說。
但現在在蔬菜這樣的非標品上,很有可能,美菜核算下來25%的毛利率都無法做到哪怕不虧損。
對於新發地市場的大多數傳統型配送公司,差不多需要30%甚至更高的毛利率才能正常運行,這些配送公司基本還採取手工寫單、人工統計、粗放管理的方式,運營過程中的低效環節很多。
但據我們所知道的,一些運行效率比較高的中小型配送公司,自然包括我們公司,已經完全可以18%~20%的毛利率就良性運行了。如果美菜不能把運營效率做到15%的水平上下,那美菜的燒錢之路就看不到盡頭了。因為它出現了規模反而不經濟,無論有多大的規模,結果只是規模越大時成本相對於競爭對手反而更高了。
不知道美菜綜合成本高企的原因,有幾個可能得原因:
1、可能是由於專業度不夠帶來的損耗率高(儘管美菜把100%的退貨損失都直接轉嫁給供貨商,但供貨商有了學習曲線後,會在下一次供貨時抬高價格,所以損耗的成本最終仍是屬於美菜的)。
2、可能是由於美菜需要正規發票等導致的合規成本高(這點在營改增後更加明顯,美菜的米面油等都需要供貨商提供13%的增值稅專票,美菜再將之轉嫁給下游,原先餐館現金採購對應的基本是零稅負,現在美菜相當於在其中人為增加了一道稅的成本)。這種說法受美菜投資方的歡迎,藍湖就曾發文提到過這一點,讓人感覺是在說不是我們不努力,是行業目前不規範,劣幣驅逐良幣。
3、更有可能的是美菜還沒有把直營模式走通。比如人工配置、內部分工、薪酬體系等整個一套直營管理體系,其實是沒有走通的。
直營有其優點,比如我在京東上買東西,幾乎只買標有「京東自營」的商品,這說明直營能比較好的解決品控和消費者信任問題。
但直營也有一個難點,就是相比加盟模式,直營模式下如果管理不到位,對應的成本會偏高。
倘若偏高的不多,那麼儘管在小規模時是虧損的,但隨著規模變大,其虧損額會逐漸縮小,最終會盈利,比如京東現在基本就是這個情況。這種情況下,企業只需要認準目標,一鼓作氣做到對應的規模就好。不用多廢話,只需擼起袖子加油干。
如果成本偏高的較多,以至於多過了一個臨界點:虧損不再隨著規模變大而減少,而是隨著規模同步變大,也就是虧損不收斂,那這就是比較嚴重的問題了,這說明在企業在運營效率或商業模式上有重大隱患,因為無論燒多少錢,到最後都解決不了不死亡的問題。
現在感覺美菜對蔬菜等非標品似乎開始有了畏首畏尾、害怕繼續投入的意味了。
當然,對美菜來說,如果把重心轉移到標準品,有一個立竿見影的好處,那就是成本終於比較容易控制,只要利用IT系統把庫房管理好,把成本像京東蘇寧一樣控制在15%上下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從而可以走出規模越大虧損越多的怪圈,對於眼下的資本寒冬來說,這意味著美菜的過冬能力大大增強。
但與此同時,這也讓美菜未來會遭遇挑戰。
美菜不是市場的蠻荒期發展起來,而是在面前已經有了一個標品直營電商的巨無霸京東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在它把精力聚焦於蔬菜等非標品的時候,和京東有清晰的錯位,企業發展的天花板也因此打開。但如果美菜開始做糧油等標品,說實話,無論是和上游益海嘉里等企業的價格談判能力,還是下游給餐廳進行配送的網路,美菜任何一個方面都無法和京東掰腕子。
美菜的商業模式如果轉向重點依靠標品,那或許眼下可以解決生存問題,但是辛辛苦苦培育出來的市場,在將來某一天,有可能會被京東輕鬆收割。
站在我們這些看熱鬧的人的角度,依然是不希望美菜放棄對非標品的各種探索嘗試的。美菜融到了足夠多的錢,因此有能力對各個方向進行探索,無論他最後走通了還是沒走通,它的成功和失敗對行業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美菜對蔬菜配送行業最大的貢獻,是它正在做一個實驗,我們最後基本可以用美菜的成敗,來看在當下的中國,農產品B2B餐廳食材配送領域採用京東的打法是否已條件成熟。
我們這些業內旁觀者,從美菜的經歷中,也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知識,要感恩和感謝。希望美菜不要重複在不靠譜的燒錢循環中,最後走出一個嶄新戰略來。
會持續的關注美菜的發展。
沒前途。
第一,生鮮電商就是個偽命題,是個資本騙局,你也許說我偏激,但是我們公司專業做農業投資的,見過的各種各樣的生鮮電商至少幾千家,各種模式都有,最後總結為:不靠譜。
第二,前行者如沱沱工社,虧了8000多萬了吧,幹了多少年了,都沒摸著盈利的道。更別說本來生活這種媒體屬性的、順豐優選物流屬性,都是虧。仔細想想,超市的生鮮不也都是吸客的嘛,都是虧的。而生鮮電商比生鮮超市難做100倍還不止吧。
總之,無論怎麼折騰,生鮮電商本身是很難 盈利的,當然,你說我燒錢,圈人,然後做金融、賣別的衣服百貨等等賺錢,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現在還沒有平台真正實現了地頭到餐桌的商業化吧
靠標準化產品大量補貼拉高營業額,80%以上銷售額來自非蔬菜產品,靠補貼砸錢獲取用戶,不知道這和農業有什麼關係,為農民和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貢獻了什麼。一場資本的盛宴下,創始人出了名,管理層鼓了腰包,餐館享受了低價服務。但是對產業沒什麼貢獻,懂行的人應該都明白,這種全品類重模式大倉統配的操作方式不但規模不經濟,而且在個性化服務,菜品質量保證等方面對比傳統模式甚至是倒退的。
作為一個三線城市的餐廳小老闆,剛開一年,我們這個地方還沒有美菜,沒接觸過,由於日常貨物都是我在採購,所以只能說下一家小餐廳在採購方面的痛點,誰能解決好我真的很高興去用。1.餐廳涉及的食材非常多!!!卻沒有一家供應商能做完的,導致每次批量採購都要從好幾家那裡買,有些小東西還要自己去買,在採購找貨方面花費的時間精力太多了,好累!!!真TMD累!!!每天都要花上好幾個小時。餐廳的食材包括調料類,糧油類,生鮮蔬菜類,凍貨水產類,清潔用品類,鍋碗瓢盆類,打包耗材類。2.有穩定供貨商的品類,價格也經常被欺詐!!!是的,被欺詐。特別是剛開始的時候,不懂行。以次充好算輕的!你要沒說詳細,就送最貴的!隔段時間說漲價了,一旦接受,就TMD降不回去了!沒有那麼多時間去跑市場調查物價,沒那麼多精力去更換供貨商。一旦合作穩定,你還是要接受被坑的現實。所以很多小餐廳老闆都是自己去買菜(你知道買那麼些東西大包小包拎回去有多疼苦嗎)3.廚師經常性告訴我,啊,什麼東西馬上沒有了,沒有了就做不出多少種菜來了。我操,你不早說。也是沒辦法的事,上百種物料廚師也不能隨時盯著看有沒有,往往用到的時候才關注。於是又風風火火的跑出去買。一次性也不能買太多,資金沉澱和存儲場地有限。誰能解決好這些問題,每個月哪怕多出1,2千塊我也願意(每個月各種物料採購金額2-3萬元),更多精力放在營銷,品控上。
我覺得很有發展前途。理由如下:
1,目前美菜網的模式是B2B模式,自建倉儲很物流,模式很重,很像京東。雖然生鮮電商在冷鏈物流等方面存有限制,但哪種模式模式沒有自身的限制呢?,說生鮮現在不盈利或者很難盈利,但是人家京東照樣也沒有盈利啊,不是生存的好好的嘛。只要掌握了足夠的量,我想實現變現和盈利應該不是很難吧。
2,連克強總理都在強調重視「互聯網+」,那互聯網+農業又有何不可呢?以後國家還將繼續重視農業向互聯網方面靠攏,這是大事,也是大勢。所以,對於農業電商,早下手早有經驗。
3,需求決定市場。人家餐館每天凌晨三四點去疏菜批發市場去購貨,你是店主你會不辛苦?你每天想早點回家做飯,但是到家之後卻發現菜市場早已關門,超市的菜又很貴,你不覺得苦惱?前面的痛點預示著B2B的機會存在,後面的痛點也顯示著B2C的機會。目前美菜重點在B端,B端深耕久了,肯定也會向C端發展。前途當然光明。
4,資本市場的重視。目前美菜已經獲得了包括真格基金、順為資本、藍湖資本的融資,資本市場都對這塊領域看好,難道徐小平老師、雷軍大佬的眼光難道不如你嗎?
所以,別傻了,去做才知道呢!To B 可以做。
左邊接農產品供應商(甚至農民本人),右邊接餐飲服務企業(飯館飯店等),只要把價格打下來,這個模式就可以做。因為餐飲企業的帳算得很細。To C 做不來平時買菜的客單價不會超過50元,但菜品的物流成本高,倉儲成本高,而且風險吧(一天就壞了)。不過,做高端客戶,可以嘗試,小而美處於美菜低層職位(現在已經辭職),所以沒有什麼高見。只有體會。-_-||垃圾!管理混亂,1.員工不知道薪資怎麼計算的。2.人員流動性特別大!3.各環節之間嚴重脫節!同是一個公司的,發運核貨員交接給美鮮送司機互相不信任,重複核貨,浪費時間,差錯率大。回來之後互相推脫責任。4不追求實際,搞的類似大躍進。欺上瞞下。往下和員工洗腦美菜文化,吹噓待遇好,結果薪資計算都不清楚,其中有個月住宿水電費一個月扣了三百多!往上虛構各城市分倉庫的銷售額,什麼美鮮送發車率。事實司機和美鮮送員工一起合作為了考核績效,先掃碼假裝已經出車。其實才開始裝車。諸如此類各種弄虛作假,退貨率是假的,採購內耗也是假的,核貨準確率更是核貨員和司機推卸的重點。庫存更是不準,發出去的貨都是錯的,庫存怎麼可能准?
各位兄弟姐妹們,我叫張新偉,從美菜成立之初我就跟著美菜乾,我們的幾個大佬,如劉傳軍,陳士龍,王玢等…… 他們都很辛苦,陳士龍一開始騎著三輪去新發地採購,凌晨五點之前,要把幾十種單品分揀出來,為了拿到最新鮮的蔬菜夜裡一兩點就去新發地等候,那時候人少,一個人干好幾個人的活,如採購,分揀,品控,送貨,補貨,等等。一天休息不了幾個小時。創業難,一個剛成立的公司更難。這是我親眼所見和親身經歷的。 我跟隨美菜至今,學到了不少東西,我也承認美菜現在有很多問題,如管理混亂,貪污腐敗,好的建議無處反應,好多九零後,零零後瞎管理,互相推卸責任等等……但我相信任何一家新成立的公司都會碰到這樣那樣問題。美菜也一樣,過程是痛苦的必須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修成正果,我堅信美菜的未來和劉傳軍所講的願景,讓八億農民增收,讓十三億中國人吃上放心菜,讓天下餐廳沒有難做的生意。希望美菜能堅持下去,實現這個偉大的願景。我即將要離開美菜,說句公道話,美菜的制度是好的,只是被一些執行的人給執行壞了。我曾經跟許江說過,鐵打的美菜,流水的司機,不知道是水錯了,還是管理水的方法錯了,讓時間去證明一切吧! 我屬於物流部,原口號是,物流通天下,美菜進萬家,現在經過改良是,美菜鐵騎通天下,美菜美鮮進萬家。一名打工者的親身經歷,如有冒犯,敬請諒解
美菜銷售,準備離職。咱不說什麼2B、2C、模式、渠道那些高大上的,就說說作為一個基層員工的感受。至於發展前景,可能有吧,前面已經有人說了,這裡重點吐槽一下哈哈。1、美菜的價格不低,許多都要比市場價高,甚至有些菜品貴的離譜。有一個客戶寧願花100塊錢讓別人從菜市場把菜運過來,都不願從我們這拿菜。況且現在只要稍微大一點點的排擋,菜市場都是給送菜的,價格還比我們低。價格是硬傷,價格是硬傷,價格是硬傷。2、菜品質量差,尤其是蔬菜和雞蛋,許多客戶收到都反饋說蔬菜不新鮮,雞蛋破碎 不足重量也是常有的事,有時候一筐雞蛋200多個,能碎掉四五十個,關鍵還不給換。因為這個「死」了好多客戶。3、內部管理混亂,各部門之間相互不信任。愛喊口號,打雞血,定一些不切實際的指標,鼓勵員工加班。4、服務態度、售後差。只管把菜品賣出去,之後就不管了。有一個客戶,因為有些事情我們沒做好,打我們客服投訴了好幾次,搞得領導也親自登門道歉,結果都是形式,到最後還是不了了之。另,送貨司機都是大爺,脾氣比誰都大。
這個跟農業就沒什麼關係,也無益於中國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發展,從批發市場進菜,然後承包給社會拉貨麵包車做物流,然後靠資本補貼實現菜價的低廉賣給餐館,純粹就是資本運作,這個無益於農村電商的發展給互聯網+農業 帶了個不好的頭,老闆真的要發展農村電商還的從基本功做起,實現農民到餐桌全流程管理,其實做農村電商最關鍵的還是怎麼做低價的冷鏈物流,個人覺得以社區生鮮超市做冷鏈物流的最前端是可行的 。
有誰願意合作?,我們可以取代美菜,他們管理差,我們抓管理,他們口號和行動不一致,,美菜很爛.爛的一塌糊塗,我敢說,未來只要他們不再注入新的資金,必崩盤,美菜現在是進退兩難,退兵敗如山倒,堅持只是在耗空這就是盲目擴展的下場,太過於急功求利啦,美菜眼下唯一的希望就是重新洗牌,撤銷擴展的區域,集中做好幾個標榜城市。蔬菜利潤空間很大,b2b非常好,如果我做的話,名字品名都已經想好啦,地點我會選擇武漢,理由,中部城市,他的消費可以南北衡量,若成事,南可廣州北可發展到北京,再穩步輻射,我的計劃方案如下,在武漢做的話,不一定什麼品種都我們去產地採購,說實話不現實,品種太多,不過我們只需要把十幾個大眾產品自己親自到產地採購就可以啦,例如土豆.西紅柿.黃瓜.白菜,青椒.紅蘿蔔.包菜等,,,菌菇類可以集中一次性採購,,其餘的我只需要在大市場採購即可,在武漢市,一天配送二十噸蔬菜的話,也就相當於二十餘家商場超市,如果配送酒店,那就要分檔次啦,有高檔的還有就是一般的,利潤很透明的,企業的話多數是便宜的,就好,菜質不是很好,一般一下,既便宜又上些眼,所以,企業是及好又便宜,呵呵,不矛盾。。。若紮實競爭對手,必須要有強硬的產品接應,而且還能保證平均利潤在百分之二十以上三十已內。至於物流成本的話,也有很大的節省空間,針對運輸環節,完全可以套班試,即可節省運輸配送環節,又可減少不必要的勞動力。。損耗降低,必須要有倉庫,還有就是精準的預算能力。。本人十八歲從事採購工作,身處基層,配菜和保鮮工作長期接觸,對於全國各地產地,品種季節,了解。
美菜到底有沒有前途這個只能讓時間來判斷。
這邊說下親身感受吧,15年剛畢業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上海做這個,也算是上海比較早的人了,目前離職。美菜,講真這個公司還可以,也是蠻有前景的,當然,問題也不少。優勢:1、公司平台大,有錢砸,但是公司並不是一味用錢砸,餐飲是個大蛋糕,最先吃到的不一定是美味,但是一定能嘗到甜頭。2、一鍵下單免採購,現在餐飲從業者不可否認的開始往年輕人走了,而80、90都有自己的家庭,有一定的惰性,本身餐飲業就很辛苦,不管是為了家庭還是自己身體,能夠在成本和質量能夠保證的情況下偷懶下肯定,價格也不再是決定性因素了。3、很多價格透明,做賬清晰,不存在採購油水和採購成本。4、產品全、價格總體相對有一定優勢,米面糧油、水果蔬菜、肉禽蛋、調料餐廚用品都有,省事省事,部分產品直接代理商或者廠家拿貨,相對商家自身拿貨有優勢,比方說恭喜10L118一箱,一般商家都是買的124左右的元寶,再配合一些滿贈可以送批發市場了。5、基層銷售能看到自己的努力,有回報。這個並不是賣房一單吃三年,講的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累計,雖然很苦逼,但是只要努力總會有收穫。6、平台發展到現在,確實有很大優勢,走前上海一天正常營業額150萬左右。7、系統還可以,雖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是很少出問題,大半年也就兩次問題。8、小團隊氛圍很好,我老大我現在都覺得他很好,要不是他老早就走了。缺點:1、後端採購分揀太亂了,什麼雞巴玩意都能採到,草了他了個媽,爛肉臭肉、生蛆的雞蛋、爛成一堆的蔬菜,商家出現了這種情況,採購後端就雞巴推卸責任公司也不管,只能銷售填坑,這個問題後期有改善但是問題還是很大。2、配送瞎雞巴亂來,司機是大爺,隨便招的,遇見坑爹的,沒事都能給你找出事來,晚點兩小時常事,有時候沖業績老司機不夠就隨便網上招人,然後隔天全是問題。3、洗腦沖業績,周一周三衝鋒日,各種傻逼標語沖沖沖,然後管殺不管埋。4、福利那麼屎,說好的不打卡自由上班,然後朝9晚11,還得等排車,年終獎績效浮雲。5、績效考核看不懂,一天夠30單才能拿到70%提成,60單90%,這個開始都不說的,不過起點低,努力大半年月薪過萬還是有可能的,就是人比較苦逼。6、掉店規則操蛋,7天不下單就掉了,可能你之前註冊的沒下單,後來辛苦搞定了,可能在你不經意間就是別人的了。總的來說,它是不是有前途,只要你不是投資者,只要你不是為了夢想,那就沒有一毛錢關係,福利啥的都是浮雲,拿到手的錢才是實在的。PS:近期在猶豫是不是回去。看好,準確的說是,非常看好。要不是現在也正在做很好玩的項目,肯定投奔過去了。理由:1-從B端切入,切入點很好。B端的客單價是C端無法相比的。對於中小的飯店,平均下來每天一個店客單價也是在600上下,甚至更高。這個客單價是可以扛得下冷鏈物流和冷鏈倉庫的。當然,如果要盈利,還需要做好規模化。2-相對於用戶體驗,B端用戶更看重價值體驗。簡單點說,相比於去批發市場採購,就是你能不能為我省錢。如果能在品類覆蓋面和價格優勢上,都做得到,會很容易爆發的。3-當然,這兩三年會是積累功力的時候,會很難,要看誰的融資能力更好。為什麼?因為剛起步,肯定不可能繞過所有的批發商,直接到地頭採購。一開始,肯定有相當部分和從批發商這裡進貨的。批發商也不是傻瓜,後面肯定和批發商有兩年左右的大戰,簡單來說,就是燒錢,在採購上提高價格,在消費端降低價格,誰的錢能支撐下來,誰就能活下來。4-自建物流雖然模式很重,但是路徑是對的。做農副產品,沒有自建物流,根本就玩不轉。要玩轉農業,你就要有一開始就吃下最難吃下的部分的決心,後面的人再進來的時候,這就是你的門檻你的護城河。5-B端用來建立起完整的供應鏈和磨練團隊的,這個階段,需要沉澱很多能力了,包括供應鏈管理能力、倉儲管理能力、物流管理能力、技術能力,這些,沒有一個是簡單的,所以,預計未來三四年,都是苦哈哈的生意。整合完B端之後,基礎的能力建立起來,進入C端,才是真正無敵的時候。6-除非他們本身的團隊太差或者運氣太差,我沒有看到任何做不起來的可能性。至於融資,現在政策對農業的風向這麼好,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所以這個團隊,只需要做三件事情:擴大規模,優化供應鏈效率、融資。也許後面這句話有點危言聳聽,但確實我就是這麼認為的,如果這個模式都做不起來,農業就不會有什麼好的機會了。
其實做生鮮這個行業不管是2B還是2C,只要符合切入點都是比較有前途的。
但是美菜,我不認為他的壽命會很長,至於原因稍等再說。針對生鮮電商,我先談下自己的看法生鮮,字面意思已經決定了他嚴格的配送時效性,目前蔬菜配送的渠道為:大農戶【不包括中小農戶】——蔬菜批發商——批發市場——批發市場——小型批發商or飯店、超市——大眾人群這裡面有兩個批發市場,有可能是山東到江蘇,也有可能山東到河北這裡面有幾大主體,大農戶、蔬菜批發商、N個批發市場、小型批發商,而這幾大主體之間合在一塊就是一個利益整合體,每個環節都是為了賺錢而存在的,為了賺錢、減少損耗,各環節會配合的無比密切。以下全部按照白菜來列舉壽光下午採摘的大白菜,傍晚會到批發商,零點前會到批發市場,凌晨3、4點就到了江蘇或北京的批發市場,然後眾多的小型批發商會蜂擁而至經過瘋狂的挑揀把品相好的大白菜搶光,到了中午或晚上這顆大白菜或許就會進入餐桌。而這顆大白菜的身價也會華麗的攀高大農戶0.47元/公斤——蔬菜批發商0.54元/公斤——批發市場0.6-0.7元/公斤——批發市場0.7-1元/公斤——小型批發商1.5-2元/公斤從大農戶0.47元/公斤到大眾人群菜市場購買1.5-2元/公斤,白菜華麗的溢價300%,扣除昂貴的物流、倉儲、冷鏈,最終盈利最多的是小型批發商。話又回美菜,為什麼我認為美菜的壽命不會太長呢,美菜目前採用的是B2B,農戶直接到小型批發商,規避開中間幾個盈利點較少的環節,但是自己負擔起昂貴的物流、倉儲、冷鏈環節,切不論美菜在農戶處能否按照0.47元/公斤的價格拿到白菜,美菜供給小型批發商的價格絕對遠遠大於批發市場給出的0.7-1元/公斤,而且美菜的物流周期肯定會遠遠大於傳統的生鮮配送環節生鮮電商是一個很大的蛋糕,但是想吃這個蛋糕的人太多太多,同時也有很多的人失敗,或許感覺今天拿到了融資,明天得到了政策扶持,就感覺成功了,這個遠遠不夠,目前的生鮮電商都沒有摸清這個行業的脈絡,前期沒有目的性的投入,盲目的跟從,只會獲得失敗。生鮮電商是未來的趨勢,也是一個完整的產業規劃,如果有朋友對此感興趣,歡迎一塊探討,Q7072962--------------------------------------------------------------------------------------------------------------------------------- 我的夢想只是想找個伯樂,把我的狂想可以實現作為一個內部員工,從內心上來講,這是一家不靠譜和沒有節操的公司,情懷願景都是一邊踩踏一邊泡酒的,哦還有騙投資人錢的。
這個行業目前都是處於燒錢階段,人員,倉儲,配送,售後……等各項支付,而且農產品毛利比較低,所以一直在虧錢,有的一線分公司建站兩三年了贏利還遙遙無期,至於二線城市就更不用說了,一味燒錢下去投資人也不會那麼傻。
至於「為八億農民謀幸福,讓十三億人吃上放心菜」,蔬菜那便宜那採購,與八億農民好像沒有多大關係,至於後者大家都知道,生鮮行業本來就難做,問題太多,來源地倉儲環節加上配送環節,都會出現問題,入庫把控不嚴質量參差不齊,倉儲保存不好腐爛,配送擠壓搬動,往往送過去個別菜變成了菜渣,然後退貨賠償,投訴率居高不下,禽肉保存不當,尤其夏天,問題還是比較多的,高溫變質情況普遍存在。另外蔬菜根本沒有價格優勢,標品米面糧油干調餐廚更是沒有,因為還要上稅。
具體的我來說說銷售工作,這個公司一般工作19個小時,早上九點上班但是五六點你就有可能被商戶、被配送司機或者被倉庫的電話催醒,司機找不見商戶地址(因為司機更換比較頻繁),所以你要早早起床聯繫司機和司機一塊送貨,每天晚上都要集合促單一般就是晚上十點半十一點各回各家,回去還要看第二天配送路線之類的工作。
傭金提成很低,看看產品你就知道,具體不細說了,反正二線城市最好的top銷售也就8k左右吧。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公司很害怕人拿錢,傭金提成政策幾乎一個半月一變動,提高台階,然後你就發現業績增長了,反而提成越來越少了。正好和公司的企業的文化「擁抱變化」符合。而且每個月考核增長率大於20%,低於就走人,經常將老人的客戶劃給新人或司機,老人走了客戶新人接手,然後幾個月後在重複。
工資是不透明的,發多少就是多少,沒有明細,你覺得工資不對有時連負責的人都找不見呵呵。在這裡提供一下本人前東家的同樣互聯網思維做蔬菜配送案例:
模式:自家有機蔬菜(歐洲有機認證)農場+自配送生鮮鏈+每周更新下單訂菜
農場方面:根據時令種植時蔬(有產品變化),但最終產量不可控(需求不對稱),氣候風險大(供應壓力)
生鮮鏈:雖然單鏈管理簡單,仍會出現誤時誤點(犧牲蔬菜新鮮度即建倉存儲可完美解決)
下單系統:客戶需求變化浮動幅度大,需求多樣。初始合作卻以定量供應的方式展開,以考核供應鏈穩定性,正式合作後問題複雜多樣,供需不對稱問題突出
以上模式下,農場的供應有限甚至比下單計劃少供應,產品幾乎全部被消化,但需求端未必完全被消化,會犧牲了需求端利益;遇上氣候風險時問題特別突出,甚至有時候通過從他家購入不是同一質量的蔬菜濫竽充數,但你別當需求端的採購是吃素的,影響的是自己的品牌。這裡還沒提及內部管理的混亂。雖然前東家賺錢,但是利潤太低。
將模式中的農場數量和產品質量等級再細分就可以得到美菜的供應模式,但是美菜解決每一家農場的所有蔬菜不?如果沒有,供應穩定性怎麼解決?畢竟對於農場來說,你不給我收購全部誰特么跟你玩這麼多條條框框的電商?
以上的冷鏈物流和內部管理混亂程度放大千萬倍,就是美菜面對的實際內部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要制度、人才,更重要的是燒錢燒時間,聽說美菜的管理層很naive,準備犧牲多少人員流動性和時間金錢才真正開始做大事?
需求端:需求端極端不穩定,依然是先以定量考核的方式考察可靠性,合作放大後又影響客戶粘性,怎麼破?需求端的不穩定性導致農民參與供應的積極性低下怎麼破?
美菜到底要不要犧牲蔬菜新鮮度來成全供應穩定性?到底遇到氣候風險時質量如何保證?美其名是自建 其實吧 都是外面人送貨 根本不是自建
推薦閱讀:
※移動互聯廣告體系中,有哪些重要的概念和數據(如CPM,eCPM,CPC等)?
※作為 Twitter 用戶,為什麼我感覺不到它有廣告?Twitter 的廣告營收模式是怎樣的?
※虛假的電視廣告為什麼屢禁不止?
※為什麼 ATM 機上沒有可以交互的廣告和商品推薦系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