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在外來語翻譯上由近代的創造漢字辭彙變成如今的片假名直接音轉?日本人如何看待這種現狀?

清末民初時,日本的翻譯家創造了大量漢字辭彙以翻譯英文術語,並且客觀上對中國吸收西方文化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反觀當時的中國,卻更多使用音譯,比如電話和德律風的差別。但現在的日本卻似乎放棄了這一做法,而更喜歡直接以片假名轉寫的方式音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日本學界和普通人又是如何看待這種轉變的?


其實對大多數語言來說,音譯才是最常見和最便捷的外來語接納方式。

但是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還是在於——日本人的漢字能力在逐漸退化。

江戶末期到明治時代,日本出現了許多漢字能力堪比當時中國學者的優秀知識分子,他們可以像中國人一樣用豐富的漢字儲存量輕易造出「意譯」的英文,比如電話、民主、物理、化學等等……

後來甲午海戰日本打贏了滿清,使得日本人開始逐漸看輕中國;福澤渝吉先生引領的「脫亞入歐」風潮開始影響日本學術界,「漢字能力」不再被年輕人所「崇拜」……

再往後,隨著老一代學者逐漸離世,能夠輕易用「漢字能力」自己「造詞」的日本人也越來越少了;於是,越來越多的雖然膚淺、但是相對便捷的「音譯」外來語開始變得更加主流,一直到今天。

多年前看雜誌,有個日本政治家把發音為"ローマ(Ro Ma)"的漢字「羅馬」,讀作「らば(Ra ba)」的笑話,至今記憶猶新。

最近幾年,日本學術界和教育界開始鼓勵年輕人學習、掌握漢字,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漢檢」——「漢字能力檢測」在日本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究其根源,大概還是大部分日本人內心深處依然認為,懂的漢字越多,就證明其學識越深。

日本和日本人從來沒有想過放棄漢字,無論它的源頭在哪,它都已經成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深入骨髓。


現在日文中的片假名化太嚴重了,不僅是新詞,很多有漢字的舊詞也變片假名了。

比如「記者」現在多寫作「ジャーナリスト」(journalist),詞比以前更長了,唯一的優點就是寫論文湊字數;「羊肉」不用了,都叫「ラム」(lamb);上課發表用了「社交」這個詞,老師說你不能用中文詞啊,得用「ソーシャル」,回去一查發現社交這個詞還是從日本傳過來的…

大街小巷都充斥著片假名音譯,「紳士服」(男裝)都改成メンズ(men"s),日語專業的猛一看也不習慣。

但這就是趨勢。

缺點?太多了!傳播學學術上有雲(cloud)和群眾(crowd)的概念,但寫成片假名都是クラウド。一家店寫著賣ソフト,你不知道他是賣軟體(software)還是賣冰淇淋(soft cream)。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

為什麼轉變?就像中國也有各種紐曼、來福士、華萊士一樣,日本也有崇洋媚外的習慣。yodobashi寫起來就比淀橋要cool一些。這種情況中國也有,比如來源於英文的「秀」,來源於日文的「達人」。你說用「表演」和「能手」替換行不行呢,也行,但聽起來就有些土。

@及川健一說的漢字能力在退化也不假,但我不認為這是主要原因。因為:

  1. 很多單詞漢字不複雜,但現在日本人就是喜歡用假名。
  2. 現在網路時代,讓人寫漢字的機會已經很少了,輸入讀音的話,漢字比許多假名還簡單。

但要說這些假名詞沒有優點也是錯的,很多假名詞誕生了原有漢字詞和日語詞所不具有的含義。比如「ランニング」(running),現在特指為了健身目的的跑步,算是一個進步。


不過其實有些東西真的是他們腦袋不夠用了,在明治維新後幾十年短時間要接受這麼多新知識。今天撿了一本昭和13年版,昭和32年重印的「理論應用有機化學」,雖然裡面全都是舊漢字舊假名用法,但除開可能是以前意譯或者原有的辭彙,大多數化學專門用語仍然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片假名。。。

書外皮

版權頁已經是新漢字新假名用法了,57年750日元還是很貴的,幾年後東京奧運快開搞的時候東京中產階級給孩子壓歲錢也只有500日元的樣子


清末民初時,日本的翻譯家創造了大量漢字辭彙以翻譯英文術語,並且客觀上對中國吸收西方文化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很遺憾,這句話是錯的。請參考這個回答:中國向日本二次輸出的漢字詞語有哪些? - sahwn wang 的回答

事實是中國的洋務運動在先,西方辭彙的漢化主要是由中國來完成的,日本的明治維新從中國借鑒了大批的辭彙。日本人的漢語水平現在不能,過去也沒有過能夠信達雅的完成西方文化翻譯的能力。 在中國翻譯的基礎上,日本對漢語進行了一些修補工作,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清朝搭立的語言辭彙框架逐漸不能適應需求,日本漢字也失去了進化的能力。

及川健一, 不知道這位是不是日本人士,你下面說的也完全是錯的:

其實對大多數語言來說,音譯才是最常見和最便捷的外來語接納方式。

但是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還是在於——日本人的漢字能力在逐漸退化。

江戶末期到明治時代,日本出現了許多漢字能力堪比當時中國學者的優秀知識分子,他們可以像中國人一樣用豐富的漢字儲存量輕易造出「意譯」的英文,比如電話、民主、物理、化學等等……

民主一詞,見於「美國傳教士丁韙良譯著,於1864年刊行的《萬國公法》

物理,1872年美國傳教士盧公明編纂《華英萃林韻府》

化學,1877年在上海成立的益智書會出有《化學衛生論》

這三個詞完全是中國人和在華傳教士創造的

電話,這詞可能是日本詞,但是之前中國就翻譯了電報,電車,電池,電線,電極等辭彙,這屬於日本人在中國人搭立的框架上的再創造。

此外,像「點」、「線」、「直線」、「平面」、「曲線」、「對角線」、「並行線」(平行線)、「直角」、「鈍角」、「三角」、「面積」、「體積」、「相似」、「外似」

「平方」、「立方」、「開方」、「乘方」、「通分」、「約分」

「原罪」、「採取」、「處置」、「救世主」、「造物主」、「公法」、「文科」、「理科」、「法科」、「法學」、「地球」、「大西洋」、「熱帶」

遺產、慣行、關涉、管制、限定、權利、交戰、固辭、國權、遵守、臣民、專管、宣戰、大局、追求、通知、特派、法院、民主、友誼、維持、異邦、會議、管轄、議定、權威、權利、公法、國政、國法、國民、戰時、戰爭、法院、盟約

「執照」、「國債」、「銀行」、「資本」、「價值」、「物價」、「公司」、「股份」、「工資」、「巡捕」、「空氣」、「機器」、「鐵路」、「汽車」、「紡織機器」、「煤氣」、「自來水」、「自來水公司」、「自來火」

「動產」、「不動產」,資本

變數、函數、微分、積分、係數、極大值、極小值等術語。《電學》釐定了電極、電線、電鐘、摩擦生電

「使徒」、「鉛筆」、「消化」、「交換」、「審判」、「法律」、「水準」、「醫學」、「自然的」、「必要」、「新聞」、「風琴」、「演習」、「半徑線」、「精神」、「單位」、「行為」

「文法」、「新聞紙」「金剛石」、「內閣」、「領事」、「碼」

「直徑」、「本質」、「知識」、「機器」、「幹事」、「物質」、「平面」、「白金」、「偶然」、「教養」、「交際」、「天主」、「默示」、「同情」、「小說」

「園藝」、「侵犯」、「蛋白質」、「陽極」、「映像」、「副官」、「銀行」、「麥酒」、「公報」、「想像」、「碳酸」、「陰極」、「克服」、「保險」、「白旗」、「自由」、「文學」、「元帥」、「原罪」、「受難」、「原理」、「特權」、「宣傳」、「右翼」、「法則」、「記號」、「隨員」、「寒帶」、「熱帶」、「噸」、「戀愛」、「讀者」

「電報」、「電池」、「光線」、「分子」、「民主之國」、「地質論」、「物理」、「光學」、「理論」、「動力」、「國會」、「會議」、「納稅」、「函數」、「微分學」、「代數曲線」、「沿海」、「羅盤」、「閃電」、「午線」、「拋物線」

等等等等無數詞語都和日本人無關,這些都是中國人和傳教士一起創造的。

中國向日本二次輸出的漢字詞語有哪些? - sahwn wang 的回答


日本人敢於放棄自己的東西去換通向世界的門票,歷來如此,但是不是什麼時候都正確。

日語發音本來就有限,不可能完全放棄漢字,音譯英文造成單詞又臭又長然後就攔腰砍一半,最後英國人也不認識日本人也不認識。

倒是有時間你們把漢字讀音好好整理整理啊!一個漢字一百多個讀音誰記得住啊!


書上說日本人似乎覺得這樣有種新潮的感覺。


雖然不知道對不對,我有天看到一篇文章,說日本人的認知是以詞為最小單位的。比如有豆油、橄欖油、花生油,但中國人就會說醬油不是油。相反,醬油在日本人的認知裡面就是一個固定的詞,不會聯想到醬和油。如果是這樣的話,確實不容易創造出新詞來了。

其實我學日語的時候,最不能忍的是,明明就是外來語,非得配上漢字。煙草tabacco之類的,完全認知混亂啊。還有新出來的當て字,更是挑戰認知極限啊


推薦閱讀:

奇葩用日語怎麼說?
哪些中文辭彙來自日語?
日本友人知道我們在這麼熱切地討論他們的語言嗎?
在古日語的「上代特殊仮名遣」中,甲和乙兩套母音有什麼區別?
去日本之後日語會進步特別快嗎?

TAG:日本 | 英語 | 日語 | 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