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觀點:Material Design 是一套雖然暫時號稱為正式版,但仍舊在不斷優化的「動態規範」。因為其誕生和立意的標準,就意味著它會因為瀏覽器、移動設備、性能、觸控與滑鼠操作的兼容性等不斷優化、改進。這其實是 Google 的 Android 發展這麼多年來欠下的債,現在出來了,是好事。
但也請各位回想,看看 Material Design 帶來的世界是多麼的可怕。閉上眼睛,各位在 Material Design 當中能回想起來的,除了卡片、列表、表單還有什麼?花哨而又新鮮的特效?Material Design 的設計師花了很多力氣做了很多的嘗試,都是值得鼓勵的,然而最終給的答案卻還是無法承載邏輯複雜的產品。以至於現在大部分應用了 Material Design 的產品,感覺不是像 Inbox、就是像 Google Plus 否則就是像 Google now,無出其右。
好吧,看了上面我說的這麼多,你是否覺得我根本沒有要誇 Material Design 的意思呀。怎麼可能不誇?我的意思是,Material Design 到處用,並不是因為它好看,也不是如有些人「揣測」的 Google 的野心多大。而是如果當你在製作一款同樣是跨手機、平板和桌面的互聯網產品,時間又相較緊迫時,你不妨就大膽運用 Material Design 帶來的成果。因為根據我實際的研究和比較,這套規範,至少自成體系、自圓其說,同時考慮了多平台上的情況、多語言的情況,還對之前各平台交互和設計上的不足,藉助這個規範做了融會貫通,做了不少的優化和改良(當然也有為了兼容操作和保持視覺統一而帶來的少量問題)。
直接使用 Material Design 的應用就好像,連做了 20 套模擬題,最終交到用戶手裡的答卷,是因為內之前豐富經驗得出的「最佳實踐」,再差也能及格。
所以在我看來,Google 在 iOS 上運用 Material Design 來開發應用,是偷了他的懶,檢了他的驗(iOS 平台也是他們希望能想跨的平台之一)。要把這種行為誇上天,說得多有戰略意義毫無必要,因為我說過了(至少現階段)Google 按 Material Design 製作的 Android 應用都還槽點無數(最諷刺的當然是裡面很多地方都並未遵循 Material Design 的指導意見),iOS 上使用 Material Design 來做設計,只是他們多條並行線上規劃內的有限創新。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 Apple Style Guide 和 iOS Human Interference Guidelines 兩個文檔,蘋果從來沒有說你們在 iOS 上發布的軟體必須按照這兩個文檔的要求來,蘋果也的確上架了許多不符合這兩個文檔中要求的 App(Android 粉絲口中 iOS 版的微信其實相當不符合 iOS 的設計要求),這兩個文檔給出的條例很多都是「建議」而非「命令」。
在 iOS 平台上使用何種風格的交互設計和界面設計,當然是自由的,但是 Google 的 Material Design 在 iOS 上我確實是不是非常喜歡。
我沒有安卓手機,所以我只能假定 Google 這些軟體是*幾乎*移植了安卓的界面的。
經常有人說,微信/QQ 把 iOS 界面強行移植到安卓上,是如何如何無視安卓平台的特性,不符合安卓的交互邏輯,如今 Google 也做了同樣的事。
具體我不是很好分析,因為我只裝了四個 Google 的應用,而且很少用(Google Map s,Google Now,Inbox,Gmail)
最典型的矛盾就是「返回」這個操作。
iOS 的右滑返回在 iOS 7 以後可以說已經深入人心,然而在我有的這幾個 Google app 裡面,沒有一個有右滑返回這個操作,有的只是右滑菜單、左右滑切換前後郵件、左右滑標記/刪除。初用下來非常不習慣,當然習慣是能改的,但是為什麼 Google 這樣設計,我突然想到……哦,安卓是不是有個返回鍵?
喪心病狂的把安卓三鍵都移植過來了(不過並不會覺得不好用)
喪心病狂的 Inbox (把廣告郵件當作 ToDo 我是在用不來……)用的是下拉返回,右滑是標記單條事件,沒有全屏右滑,而左側屏幕外的菜單一定要用左上角漢堡鍵。
Google Maps 就不截圖了,左上角有漢堡鍵,全屏右滑是調出左側菜單。
Gmail 和 Google Maps 一樣,左上角有漢堡鍵,全屏右滑調出左側菜單,次級界面只能點擊左上角返回,左右滑切換上/下一封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