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法道佛,他們治世的道理有沒有殊途同歸之處?
儒家說禮,法家立法,道家論道,佛家悟空,這四派都是在歷史上留下過重重一筆墨的思想教派,小弟想問他們治世的道理有沒有殊途同歸之處?
【儒 道 佛】三家區別
一、儒家文化(進取文化)
1、做人標準:仁、義、禮、智、信。2、人生觀:
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3、世界觀: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台。 4、價值觀: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5、哲學傾向:入世哲學。 6、物質食糧對精神食糧的比喻:主食(如米飯、饅頭等),不吃就會餓。二、道家文化(規律文化)
1、做人標準:
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2、人生觀: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3、世界觀: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4、價值觀: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 5、哲學傾向:出世哲學。
6、物質食糧對精神食糧的比喻:副食(如各種炒菜、湯羹等),不吃沒滋味。三、佛家文化(核心文化) 1、做人標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智慧。 2、人生觀:慈愛眾生、無私奉獻,安分守己,借事煉心。 3、世界觀:萬物同一體,法界藏身,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創造地獄、極樂。4、價值觀:
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 5、哲學傾向:以空行有,在紅塵不染紅塵,即色即空的內在超越,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6、物質食糧對精神食糧的比喻:如營養品(如:蜂蜜,水果,五穀雜糧等),不吃不健康,會營養不良。中國的法家,徒有虛名,難以與儒道佛共列。
儒道佛三者,依據大眾的自身情況和所求,分層治世。如同融資中的tranche,是senior、還是夾層貸款,還是垃圾債券,根據投資者自己的風險偏好。
既得利益集團倚老莊以期平穩,屌絲鳳凰采孔孟以利奮鬥,閱盡鉛華方可轉佛教,不論二代屌絲,都躲不過生前煩惱和死後燒成一絲煙。
不厚同學不尚老莊,盲追治天下,落此結局。屌絲尚無錐地立足,空談老莊,裝逼耳。不諳世事而燒香抱佛,不是追求己身解脫,而是望得佛佑最大化未來所得、最小化未來風險,是功利主義披上了釋迦外衣。
看到過一種說法: 儒是人+需,是成為別人需要的人,看看儒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都是在生活中常用的技能,全都掌握就是個合格的管家。儒家的根本目的是治世,希望能夠成為對別人有幫助,為別人所必需的人。道家的終極目標是仙人,就是人+山,道家的傳人也基本上都是在山中修鍊,希望遠離塵世,目的是出世,自己過著逍遙快活的日子。佛教的終極目標是成佛,佛是人加弗,所以佛教要求出家(全真教是學習佛教的,出現晚很多,之前的道教是允許結婚生子的),有各種齋戒,目的是和平常的人劃分開,同時佛教一直認為信徒應該不事勞動,以化緣為生,這也是歷史上數次滅佛運動的根源。
但是佛教不同於道教的在於對信徒的吸收,佛教從小乘到大乘,從律宗到凈土宗,以及禪宗,密宗都是在走修鍊越來越簡單,功德越來越容易獲得的路子,念阿彌陀佛或者轉經就是修鍊,不用對佛教理論有深入的理解也能成佛。一直在不斷的世俗化,而相對的道教千年來幾乎沒有降低過要求,始終不以迎合信眾為目的,一個道教的信徒不了解老子,列子,莊子,易經這些中國歷史上最玄奧的書籍給人感覺他就是騙子。不過這可能也是目前佛教興盛道教勢微的原因吧。
最後說說法家,我認為從來就沒有真正的法家這個學派。吳起是兵家,商君書基本上被肯定為偽書,韓非子也是儒教治世的外化,沒有法家這門學問的師徒傳承,有的只是想改變世界不合理現象的人。其實西漢廢除百家獨尊儒術但是當時的人們卻一直想在政治制度上進行變化,直到王莽玩脫了這種趨勢才停止了。另外我是搞稅收的,從賦稅史的角度看變法始終沒有停止過,從門閥部曲到府兵到募兵到攤丁入畝是勞役從兵到民到貨幣化,從青田法到一條鞭法到取消農業稅是田賦從實物到貨幣到取消的過程。只不過有的當時變法激烈,名聲極大。有的雖然悄無聲息但是卻是外族入侵,改朝換代所換來的教訓。
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
共同組成一個人吧。拋開法家不說,法家屬於道家分枝。另外三家,性質完全一樣,或者說就是一樣東西,只是從不同角度來詮釋。歷史上治世成功與否,與這三樣宗教完全沒有關係,只能說宗教利用的是否恰當。
謝邀,由於只了解點佛學,所以不好論斷
國學大師南懷瑾都講過
http://m.shixiu.net/nanshi/zhuzuo/
這個問題不是很好回答的,知之為知之吧
推薦閱讀:
※菩薩還有執著嗎? 菩薩還有妄想嗎? 菩薩還有無明嗎?
※佛家說無我無相,為什麼又要強調破「我執」和「法執」?是否有違「自性」的說法?
※清凈自性何以存在?
※學俱舍論哪個版本好?
※佛教和基督教衝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