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說的素酒是什麼?
看三言中,經常會出現和尚要素酒吃,這素酒和普通的酒有什麼不一樣,還有,古人真的男女都喝酒么?古時候的酒有現在這麼烈么?為什麼古人喝酒鬧不鬧就幾十杯幾十碗一缸一缸的喝
中國古代寺廟的戒律中,明確指出出家人禁止「貪酒」,而非絕對禁止飲酒。素酒這個詞語來源和中國佛教的戒律著密切關係,因為對於俗人來講,在喝酒時並不關心酒的葷素,而素酒這個詞其實根本來源自古代小說,因此「素酒」完全是一個虛構辭彙。 一般可以把素酒理解為中國古代水果釀造的酒。為了便於理解,舉幾個不是「素酒」的例子: 1、藥酒: 部分藥酒含有動物組織,在佛教「不殺生」的定義下,這種藥酒不能算是素酒。 即便不包含動物組織,不少藥酒的功用也與佛教教義相悖,比如壯陽酒,這種類型的酒也不可當作素酒。
2、糧食酒:
由於佛教認為,把哺育人民的糧食,糟蹋了用來釀酒是無道,因此糧食釀造的酒的背後都會有餓殍的冤魂,在這種觀念下,用糧食釀造的酒也就不是素酒(比如米酒、啤酒) 因此,酒精含量、釀造是否粗糙、是否蒸餾,都和是否素酒無關。舉例而言,法國出產的「白蘭地」,使用水果釀造蒸餾,按照定義歸類素酒,但是酒精度高達38%以上,因此喝這種「素酒」,則有「貪酒」之嫌,雖為素酒,但是按照佛教戒律,不應飲用。 因此為了便於理解,可以將素酒理解為中國古代使用水果釀造的酒。 四大名著中的「素酒」: 素酒這個詞語經常出現在《西遊記》、《水滸傳》中。但可笑的是,在唐朝和宋朝,蒸餾酒的工藝根本沒有普及,絕大多數民眾飲用的都是純釀造酒,只是因為書的作者多處於明代,而明代恰巧是中國蒸餾酒開始走向輝煌的轉折點,這才將「三碗不過岡」傳說中的蒸餾酒寫入書中(其實在宋朝,蒸餾酒根本沒有普及),因此誤導了不少人。再加上作者對佛教戒律理解不深,因此在書中對素酒的暗示也不準確。總之,素酒的概念,僅僅是因為小說的作者為了安排飲酒場面而編造的,自然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應當為出家人準備所謂的「素酒」導致尷尬的場面。沒有喝醉誤事,就是素酒。
素酒的意思,按《西遊記和水滸傳中的「素酒」與「葷酒」》此文所言,有三重意思
1 指酒精濃度低的甜酒(不易喝醉)。
2 即使喝了濃酒,沒喝醉也算素酒。
3 即使喝醉,沒誤事也算素酒。
《西遊記》第十九回
三藏道:「既如此,你兄弟們吃些素酒也罷,只是不許醉飲誤事。」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風飄大雪 僧思拜佛履層冰
陳老問:列位老爺,可飲酒么?」 三藏道:「貧僧不飲,小徒略飲幾杯素酒。」陳老大喜,即命:「取素果品,燉暖酒,與列位湯寒。」《調鼎集》雖然列出素酒:冰糖桔餅水
但是看《調鼎集》截圖,同時也說了,百果酒供奉素客,素客也可以喝酒精飲料。
「酒都是糧食釀的,沒聽說過拿大肘子釀酒的。」——吳荻
素酒 _百度百科
會不會是醪糟。。。
幾碗幾缸是因為過去蒸餾沒有發明,度數不高。。
古代有名的,羊羔美酒,配方裡邊就真的有羊肉《本草綱目》「宣和成殿真方,用米一旦,如常浸漿。嫩肥羊肉七斤,曲十四兩,杏仁一斤,同煮爛,連汁拌米。如木香一兩同釀」。一法,羊肉五斤煮爛酒浸一宿,入消梨十個,同搗取汁和曲米釀酒飲之《遵生八箋》「糯米一旦,如常浸漿,肥羊肉七斤,曲十四兩,杏仁一斤,蒸去苦水。又同羊肉,多湯煮爛,留汁七斗,拌前米飯,加木香一兩,同釀。不得犯水,十日可吃,味及甘滑雖比他尊貴,但綾錦紗羅,也不過裹了我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過填了我這糞窟泥溝。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據說起源於宋朝,起碼到了清朝這個東西還是很流行的素酒就是指糧食或者水果之類素食釀造的酒
素酒,對應葷酒……
葷酒,別名花酒……水果釀的低度酒吧。
佛教戒酒是為了清醒自律,明思醒悟,不那麼醉人的低度酒飲來爽爽口,也不算破戒。非蒸餾而得的高度酒,也指非糧食釀造的果類酒且非蒸餾低度果酒。西遊記中大量記載三藏法師品用。如遇孫悟空前,獵戶救了老虎襲擊的玄奘,請他吃山野菜品和果酒
果子酒
飯桌上不喝酒的都喝什麼?那些基本上都可以統稱素酒
好像以前有用肉釀的酒
明朝已經出現像今天一樣經蒸餾工藝的高度白酒了。這樣的酒味道香醇,酒精度較高,容易喝醉,和尚如果喝這種酒容易醉,而醉酒是破戒——就跟吃葷一樣,所以叫「葷酒」 而素酒,就是粗釀的酒,沒有經過「蒸餾」工藝,只是簡單的將酒糟濾除,餘下渾濁的酒水,放到鍋里煮開,以使酒不會變質。這種粗釀的酒度數極底,不容易喝醉,和尚喝酒也就不容易破戒,所以叫「素酒」。其實,水滸傳里人們喝酒,經常一喝就是一桶,那就是素酒了(那時候蒸餾工藝還未普及),你讓那些好漢喝上一桶茅台試試! 放在今天,二鍋頭就是葷酒,啤酒就可稱為素酒了。
個人比較認同「素酒」是未經蒸餾處理過的米酒,感覺和口味上應該和米湯差不多,度數極低。考慮到中國的蒸餾酒出現在宋、元時期,唐朝本不應該有此區分;但《西遊記》是明代作品,作者也沒做那麼多考究,只是為了情節需要加入了這種說法,近乎於虛構,但無傷大雅吧。
一般來說就是米酒,果酒。但是佛家經典又認為,糧食本是用來人吃的,釀酒是浪費糧食,可恥,所以米酒是有爭議的。
綜上,果酒是被廣泛認可的素酒,米酒則是要看你周圍圈子的。在江南等糧食高產地區,可能米酒也沒什麼關係;在陝西等經常受災的地方(明朝為準),米酒大概就不被接受了。
清食譜《調鼎集》茶酒卷里確實提到了素酒
「冰糖、桔餅沖開水,供素客。」
但是,《西遊記》中提到的素酒應該不是這種,因為,唐僧說:
「既如此,你兄弟們吃些素酒也罷,只是不許醉飲誤事。」
看來,唐僧師徒當時喝的酒,是可以「醉飲誤事」,會醉的,那就肯定不是冰糖桔餅水。
《宋史》志第一百三十八,食貨下記載:
「自春至秋,醞成即鬻」,叫「素酒」;
「臘釀蒸鬻,候夏而出」,叫「熟酒」。
熟酒是發酵熟化的時候比較長,度數比較高。就現在而言,就是蒸餾過的高度數的酒,而相對的,就是未經蒸餾過的酒,有點類似甜米酒,或者醪糟,既有濃度又不醉人,香甜爽口,醇香濃郁,味正甘順,醇度適正,但是喝多了也會醉,只是不上頭。
所以,《西遊記》中提到的素酒,就應該是這種米酒,度數相對低些而已。
至於古代的酒有多烈,《水滸傳》『智取生辰綱』一回里,有一段講到楊智帶的梁府里的人,在大熱天買酒解渴,酒到了可以解渴的時候,說明古代的酒度數是比較低的。
在南宋之前,酒精蒸餾技術整體比較落後,所以沒有現在這種四五十度甚至五六十度的烈酒,基本上是發酵酒,度數最多不過二十度,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故有"李白斗酒詩百篇"之類的詩句,像武松過景陽岡喝的那十八碗酒應該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幾度左右。
所以,古人男女都喝酒,甚至幾十杯幾十碗的喝也不算難事。
差不多像是啤兒茶爽,格瓦斯之類的東西吧。你喝酒開車回茶,喝這個沒事,而且味道和酒味差不多的。素酒大概也是這種有酒味但是不是酒的東西吧
從唐代開始,酒的種類已經很多了。主要分為水酒,果酒,燒酒。水酒主要是糧食釀造沒有經過蒸餾,味道發甜度數很低,一般人喝幾大碗都沒感覺。像是詩中說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中的綠蟻就是一種水酒,因為未經過過濾,浮渣很多,所以也叫浮蛆。至於古時候的僧人實際上喝酒的不少。中國的佛教從傳入之後經過和儒家文化的融合,發展出了一個派別叫禪宗,講究道法自然,推崇頓悟。他們認為喝酒以後四大皆空反而有利於頓悟。有詩云"我見出家人,總愛吃酒肉。此合上天堂,卻沉歸地獄。念得兩卷經,欺他道廛俗。豈知廛俗士,大有根性熟。"說的就是吃肉喝酒並不妨礙一個人有佛根。
度數低的就是素酒。其實,唐僧師徒喝的素酒是格瓦斯。
西遊記和水滸傳不是佛教的經典所以其中對出家人的戒律描寫應該不是很準確。古代不知道,但是如今的佛教出家人確實是嚴格禁止飲酒的。不要說米酒葡萄酒,嚴格的僧人連含酒精發酵的腐乳都不吃的。 但是佛陀制酒戒的根本目的還是防止神志昏沉和上癮,失去思考和控制自己的能力。泛指一切會累死的東西比如抽煙和吸毒。
我們這裡素酒就是葬禮的意思……
推薦閱讀:
※白酒品牌怎麼做營銷策劃?
※怎麼在國外把一批500箱白酒迅速賣出去?
※酒桌上有哪些講究?
※進口外國啤酒比國產啤酒好喝嗎?
※古代的詩人詞人醉酒狀態下是怎麼把詩記錄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