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姓重複的多而德國重名的很多?

這個問題來自工作中。德國工程師跟中國工程師一起干一個項目。通常在德國,會在一欄填上德國工程師的姓氏,從而來確認這個部件由此人負責。後來中國有個項目,請了幾個德國工程師來做,到了這裡之後,他們跟以前一樣,會在一欄中寫上中國工程師的姓氏,一個人在一欄填上了「Zhang」,然後就有中國工程師告訴他們,這個就好似在德國,有一欄的負責人是Markus一樣可怕。。。

所以有了這個問題,為什麼西方歐美國家姓氏重複的概率相當小,而名字的重用性如此之高。而中國恰恰相反,姓氏用來用去常見的不多,而名字相同的概率會比這個小很多。

順便問一句,在其他非日耳曼語系、拉丁語系的語言中,偏向於哪種情況的比較多?比如阿拉伯語,非洲的各種小語種。

或者給出一個思考方向好了,肯定有不少原因的。

謝謝大家滿足我的好奇心。


中國姓少是由於漢字的特點,大部分姓都是單字姓,複姓好像只剩下80多個。而漢字本身只有四五萬個,即使每個字都用作姓也就只有這麼多,目前常見的姓只有4100個。而西方國家用字母文字,一方面他們的姓里增減一個字母都會成為另一個姓,另一方面他們的姓是一個詞,假如中國人不用單字而是用詞來作為姓的話肯定要比現在多得多。

歷史上由於漢文化強大的同化能力,那些融入漢民族的其他民族絕大部分也都改用了漢姓。也有其他民族的姓成了新的漢姓的情況(比如拓跋),但由於漢姓本身絕大多數為單字姓這一大前提,使得這種情況導致漢姓增加的數量很少。即使那些未融入漢族但使用漢語的少數民族也往往按漢民族的習慣將姓氏簡化為單個漢字(例如回族的馬姓,滿族的那姓)。與此相比,由於西方國家使用表音的字母文字,當有異族融入時只要用本民族字母對異族姓氏進行標音即可,不一定要將異族姓氏本土化,這樣不同來源的姓氏就可以長期共存下去。

還有一個問題,西方國家姓氏起源很晚,比如在英國直到10世紀才有一部分貴族以自己的封地為姓,文藝復興時期基督教要求對姓氏進行登記,老百姓才紛紛有了姓。由於姓是後起的,這就導致西方人姓氏來源十分多樣,什麼東西都可以拿來姓,常見職業(smith之類),某某人的兒子(jackson之類)這種算是大姓。

這方面日本比較類似,明治維新前日本只有武士階層才有姓,明治維新後1875年日本頒布法律強制規定所有人都得有姓,那些本來沒有姓的平民要在短時間內編出一個姓,導致姓什麼的都有,沒有出現特別大的姓。日本第一大姓佐藤(這個是傳統武士姓)人口不到200萬,只佔總人口1.5%左右,而中國王李張三大姓人口都在9000多萬,各佔總人口將近7%。

順便說一點,據說近兩年加拿大第一大姓已經由西方傳統第一大姓smith變成了李,要知道加拿大有3000多萬人口,其中華裔只佔130多萬,由此可見中國人大姓所佔比例之高。


個人覺得,姓氏數量增加主要發生在一個民族吞併融合其他民族的過程中,因此當民族穩定成型後,姓氏數量增長會變慢,甚至因為各種政治或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而減少。在此之後則是隨著人數的逐漸增加,同姓氏的比例逐漸增高(比如某家族發達了,成為大家族,而後分家等等)。

中國建國後,中國的民族數量逐漸趨於穩定,再加上人口快速增加,故中國重複姓氏的概率高,尤其是那些大姓氏(比如唐朝的李)。

而德國那些國家因為在民族穩定形成後人口並沒有進行大量的增長(不確定.......有待考察)故重複姓氏的可能性較小。猜測在印度那種地方也是重複率高。

還有就是我們可以隨便拿什麼當名,比如王二王三王四王五王六王七王八等等.............而英法德等國的名都是有固定單詞的。你說你叫肖莎碧不會有人有異議,而你說你叫Alababasuperfucker James,別人會質疑你的名。

其實國內的重複名也很多,比如你生命中一定認識兩個以上叫劉暢的或者說你就叫劉暢。


推薦閱讀:

西方女性婚後隨夫姓,是否有性別歧視之嫌?
為什麼中國人發明的是筷子,而西方人卻是刀叉?刀叉一拿上手就會用,筷子卻不是?
外國人不給故人燒紙,那外國人的靈魂是不是特別窮呢?
為什麼飲食離不開煎炸烤的西方人卻似乎不會「上火」?
歐美的紋身文化和中國的紋身文化有何異同?

TAG:姓氏 | 名字 | 西方文化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