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人們的基本行為禮儀是怎樣的?
坐卧言行,舉止禮儀,盡量詳細一些,O(∩_∩)O謝謝!!
禮儀?或許正規場合還需要正襟危坐,但魏晉的禮儀,經常就是沒有禮儀。這和那個時期的士風有直接關係。
談魏晉文化,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恐怕是清談,但那並不是魏晉的真正士風。嚴格地說,魏晉的士風分為若干個階段。首先是魏國的建安七子時期,這幫人秉承漢時的知識分子傳統,積極評議政治,對當時以刑名之學治國的政府大加指責,因此很不得統治者喜愛。曹操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知識分子的聲音就被壓下去了。迫於朝廷的高壓政策,魏晉的知識分子只能以存身為先,而偏偏又碰上了戰亂的年代,人命如朝露,他們只能藏起苦悶的心情,選擇乖張的行徑和與現實無涉的清談,作為人生的寄託。這種情況下,談禮儀就顯得多少有些虛偽了。
說他們乖張是有理由的。比如阮籍:籍嫂嘗歸寧,籍相見與別。或譏之,籍曰:「禮豈為我設邪!」鄰家少婦有美色,當壚沽酒。籍嘗詣飲,醉,便卧其側。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識其父兄,徑往哭之,盡哀而還。其外坦蕩而內淳至,皆此類也。
先是不避男女大防,又直入陌生人家喪禮大哭,要換成後世理學的孝子賢孫看來,行跡近似於瘋子。難能可貴的是,他的放浪不羈並沒有讓少婦的夫家暴跳如雷;去見嫂嫂話別的舉動,最多也就是被譏諷一下而已。可見那時候,人們對這種虛禮遠沒有後世那麼看重。
晉以後是門閥的時代,加上經歷戰亂,王權並不非常強大。士族階層擁有很大的權利。在衣食無憂的經濟優勢下,士子們的貴族精神被大大地激發出來。雖不像魏時士子那樣放浪形骸,但和後世相比,兩晉士子們可能是最不講究繁文縟節的一代知識分子,飄逸而隨興是他們的特徵。比如下面這段出自《世說新語 任誕四十九》: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於岸上過,王在船中,便令人與相聞,云:『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這是說的東晉的事情。桓伊那時已是桓溫大將軍帳下重臣,初為司馬,後拜淮南太守,王子猷叫人上去攔下他,要他吹奏一曲,一點沒客氣;桓伊也痛快得很,下車就獻曲。三曲奏罷,兩人也不搭話,回頭就走。要按明清兩代的觀點,就算是你是王羲之的兒子,這麼讓人上去攔著朝廷大員停下來吹笛子,怎麼著也要辦一個不敬朝廷命官的罪名;便是以布衣之禮結交,也得上來問個家世寒暄一下。但他們就這麼理所當然地「客主不交一言」,會罷而去。在東晉,這就是平常的事情,而且按《世說新語》的記述,這種情況絕非個案。在他們身上,才能真正看到什麼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千古之後,我們再也不曾見到魏晉士子的風采。
推薦閱讀:
※古人是如何得知食物的加工的?
※能否拿西方的文明體系來衡量中國古代文明?
※古希臘與古羅馬哪個是更偉大的文明,為歐洲文化貢獻更多?
※有一個犧牲一個孩子讓所有人幸福的城市,叫什麼名字?
※諾亞方舟的故事發生時,中國大概是什麼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