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靈甫將軍戰死前,是否還有機會脫身?

請具體描述下


  1. 單純從逃跑概率來說,機會當然是有,只是成功率大小的問題。不過也要看是戰死前哪個時段?戰死前10分鐘,恐怕機會就沒有了。戰死前10小時,機會當然更大。至於獨自脫離戰場脫身,從當時的形勢和張本人的指揮個性看,他又不可能做出那種選擇。他嘗試過突圍,但這種突圍不是逃跑,是企圖打開缺口,帶出部隊。

  2. 傅作義手下王牌軍35軍軍長郭景雲說過:王牌軍的軍長不好當。為什麼不好當?按郭的話理解,主要是因為,王牌軍打仗是只許勝不許敗的,敗了的話,不管是被俘還是僥倖逃脫回國防部領罪,或者回去見那些將王牌軍當做基本部隊的主要負責人,都丟不起那人,對不起栽培。想要維持尊嚴,只能自殺。35軍的兩任軍長,魯應麟和郭景雲都是這麼做的。榮譽2師師長劉聲鶴,7兵團司令黃百韜都是這麼做的。18軍軍長楊伯濤是死了沒死成。還有71軍,當年在四平創造了所謂四平街會戰大捷,但是自那之後,71軍上上下下都背上了包袱,主要是怕打仗,怕打敗仗,怕把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一點王牌軍的品牌聲譽給敗光。所以,對於掌握優質資產的王牌軍部隊長來說,王牌軍不好帶。

  3. 關於孟良崮戰役為什麼張靈甫把部隊拖上山。一直以來都說張是主動選擇,為求中心開花。其實不然。張靈甫當時的任務很明確:在25師和83師掩護之下,拿下坦埠。當時張靈甫掌握的情報顯示:共軍主力都去了沂水附近,當面至多2-3個縱隊。5月12日,張的部隊開始進攻,與華野9縱打的很激烈,但仍有進展。5月13日發現兩翼被華野大部隊迅猛穿插所滲透,面臨被包圍的形勢。這時候,張靈甫才邊打邊退。需要提到的是,直到張靈甫上山之前,他也不知道華野此次是9個縱隊全伙下山,唯一目標就是吃掉自己。他的處置按照他所處的形勢和掌握的情報來看,並不算失誤。敵前撤退,且兩翼友軍掩護不利,華野以數萬人的大部隊迅猛穿插抄其後路的情勢下,你說他跑,來得及嗎?只能先站穩腳跟,扛一陣子再說。

  4. 此外有資料顯示,74師自撤退到上孟良崮堅守都是按照上峰命令行事。之前張靈甫曾有撤向界牌平原地區的打算,但是因為顧慮戰場情況如沒有想像中的嚴重,那麼他貿然獨斷,不僅丟失大批輜重(有資料說七十四師的騾馬有4000多頭,也有說1400多頭(1400多頭更可靠些),按七十四師沒有騎兵旅,這些騾馬大部分都是馱東西的),還將會影響戰役全局(湯恩伯對羅文浪有過電話指示,略謂「所有部隊都不許動,我已調集各路部隊開始運動」),對誰都不好交代而作罷。在74師戰後追悼大會上,蔣介石所派代表宣讀的蔣介石的祭文里也有「此次74師奉命固守孟良崮」的句子,都說明在那樣大的一場戰役里,上級對74師的指揮和控制是很強的,也就是說74師想要獨斷專行,不得不面臨太多的顧慮。陳毅在戰後與74師被俘高級將校座談,他們紛紛談到,當時曾有動議,想 一下子撤到界牌以西平原地帶,但都顧慮到萬一戰況沒有想像的那麼嚴重,74師進攻坦埠中途,擅自改變路線,是要擔負很大責任的,因此74師決策層最終沒有在戰況劇變之處,行此獨斷專行之舉。這說明什麼?一是情報不確!74師根本不知道共軍此刻的戰役計劃和作戰意圖。以為就像國防部統通知的情報一樣,所謂共軍主力都在沂水,當面至多2-3個縱隊。二是74師執行命令堅決,不打折扣。三個月前的萊蕪戰役,王耀武在和國防部磨洋工,打算對國防部命令打折扣時曾和73軍副軍長李琰(如沒記錯)商量過,當時李琰力主派霍守義12軍和46軍去到萊蕪策應臨沂南部的第一兵團進攻。李琰的理由是:跟共軍打仗就是耍滑頭,只要不吃虧就很好。這個任務派12軍去,再合適不過。(12軍是東北軍,霍守義打仗一向滑頭,害怕中央軍把自己當炮灰,犧牲自己。)74師不是雜牌軍,作為國軍序列中唯一的模範軍,它對命令的執行是相對來說很徹底的。如果74師換成12軍霍守義,那早就不攻坦埠,而會大踏步轉移,求自保了。正是因為74師上下把自己當標杆,當模範,令行禁止,執行堅決,所以抗戰以來歷次大戰,才能賺來一個「聲譽鵲起,越戰越強」(吳鳶語)這是戰鬥力之源,也是面對形勢劇變的時候,獨斷專行的羈絆。

  5. 當然孟良崮74之敗,從軍事的角度看,根源還在於雙方情報的不對稱。當時,共軍對國軍指揮中樞的滲透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不但提前獲得了第一兵團整個戰役的詳細計劃,而且連戰役進行過程中李天霞向湯恩伯請病假,被湯恩伯拒絕這樣的電報往來都一清二楚。一方如瞎子,一方明察秋毫,你說這個仗怎麼打。華野對國軍戰鬥計劃一清二楚,連25師和74師最近的聯絡線距離多遠都明白,但國軍上上下下,一直到74師被十面包圍之後才意識到是山東共軍傾巢出犯。可謂被動至極。張在那個形勢下,是不可能像幾十年之後的後來人、旁觀者那麼輕鬆的決斷出事後諸葛亮式的最佳選擇的。

  6. 再說,後來的很多論者都說如果張一口氣突到垛庄就安全了。其實也不盡然。垛庄在戰役發生前是前進基地不假,但是那是因為6縱沒有現身、動作。你讓74師在華野5個縱隊包圍之下,再打一場出自己意料之外的垛庄攻堅戰,它有那個實力和決心嗎?即便拿下垛庄,就能安全撤回臨沂嗎?就能輕鬆靠攏25師嗎?要知道25師在解圍的時候,距離74師最近的時候也不過只有5000米,用公交車來衡量,也不過三站地。可是為什麼打不過去?而且最最重要的是,74師的決策層當時的情報掌握很有局限,是不可能像事後研究者彙集了各方資料之後,再圖書館裡平心靜氣坐下來,泡杯茶,然後慢條斯理地整出一條比較清晰的戰事發展邏輯的。

一句話,戰死前,張靈甫有機會走,但沒有可能走。

另外74軍的覆沒也並非沒有一點價值(相對國軍一方來說)。戰後,也正是74師以全軍覆沒的代價才換來了此後南麻、臨朐戰役中,國軍增援部隊的拚死前插,不敢懈怠。例如在南麻戰役中,64師劉振湘就要求自己的部隊鑽隙猛進,不管付出多大傷亡,哪怕只有一個連能打到南麻見到胡璉,就是勝利。南麻戰後,胡璉對著解圍成功的黃百韜,王凌雲和黃國梁最終留下了眼淚。黃百韜並稱,最擔心11師扛不住,最後成了第二個張靈甫。這種堅決性甚至持續到了1948年的豫東戰役。當時18軍胡璉拋棄輜重,率領9個步兵團,輕裝猛進,張軫為之大受感動。雖然最後黃百韜兵團扛住了解放軍的最後一擊,使之撤圍而去,因而18軍沒有打上。但這種對命令執行的堅決性還是讓人印象深刻。


難。張靈甫上孟良崮的原因,流傳較為廣泛的說法是:張靈甫是為了吸引共產黨的華東野戰軍(3野),企圖中心開花,利用外圍蔣軍合擊殲滅3野主力。但根據更為真實的說法應該是,74師官兵均著清一色的美式服裝和墨綠色鋼盔,部隊訓練有素,戰術動作純熟,善於利用地形地物;士兵體力強,衝鋒兇猛,榮譽感強、驕橫異常,自稱「天下第一師」。 但經過兩淮、漣水戰役,張靈甫已經是色厲內荏的狀態,不敢拼,所以出於保守而上山。其目的是避戰而非主動應戰,張靈甫希望就近上山既可以減少損失甚至失敗風險還可以換取榮譽,這中心開花總體上只是塊遮羞布而已。


孟良崮是個山,從山上跑下來要難多了,包圍圈也小不容易跑出去,不像淮海戰役,平原可以坐裝甲車跑,上百萬人交戰混亂不堪可以化裝逃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B5%E9%9D%88%E7%94%AB

眾說紛紜


沒有,因為粟裕喜歡一網打盡,不管你是誰。


推薦閱讀:

抗日戰爭時期各少數民族投靠日本人的都有哪些?
普洱的由來是啥??
儒家會再度興盛么?
為什麼我很多同學都歧視日本人?
古代侍衛切生殖器嗎?

TAG:歷史 | 張靈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