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從事金融工作是什麼樣的體驗?

在倫敦的投行工作是什麼樣的體驗啊?和在紐約生活的區別在什麼地方啊?


瀉藥。我們fund就紐約和倫敦兩個辦公室,去紐約出差還蠻多,就隨便講講關於紐約/倫敦生活上區別的自己的一點體會:

  1. 倫敦的文化比紐約(和亞洲)都要輕鬆,舉兩個小李子:a)在倫敦個人生活大過天,像我最近在的一個live deal里,我請了3天假去參加好朋友的婚禮,我老闆也在中間休了1天假去參加好朋友的單身派對,甚至目標公司的CEO在公司快破產的情況下還休了3周的假。。。在紐約應該是不可想像的。b)紐約是全天候打領帶,在倫敦除了少數會議要打領帶其餘時間都不用,我在辦公室還會換成跑步鞋。
  2. 倫敦同事之間關係更隨意。我們倫敦團隊同事之間關係好得不行,經常一起喝酒泡吧各種玩耍,是同事也是好朋友;紐約同事之間則連喝酒都很少,都極力保持一種professional的關係。
  3. 倫敦文化多樣性更大。我們團隊除了我以外來自歐洲不同國家(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匈牙利保加利亞等等),可以清晰地看出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有很多stereotype其實有一定的道理...),紐約就不用說了清一色美國人,真心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4. 和第三點有關係,其實在倫敦覆蓋歐洲的難度還是很大的(很多機構都是在倫敦覆蓋整個歐洲),因為其實歐洲不同國家的市場都有很強的獨特性,無論是發展程度/關係/法律法規都有很大的區別,如果不是本地人的話其實有很多項目很難做。美國沒有這個問題。
  5. 校友文化有區別,倫敦這邊校友基本上樂於向你提供信息和建議,但你讓他推薦你就很難;紐約的話感覺校友很多會直接面試你,我們紐約辦公室8個人有4個人是來自同一所大學。我覺得這個主要是因為美國的商學院文化影響力比歐洲的要大。
  6. 在倫敦不會有紐約街道兩旁高樓林立的壓迫感。這個雖然是小事,可是對個人感受的影響還是蠻大的。

瀉藥。今天正好跟一個轉去紐約的前同事聊到這個。她提到兩個區別:

1)紐約人很能聊,但不走心。倫敦的朋友更真誠些。在紐約難免有些孤單。

2)曼哈頓比倫敦髒亂差,無家可歸者很多。倫敦要乾淨整潔很多。

我覺得她老公要是能申請到倫敦的工作她會毫不猶豫轉回倫敦的。


謝邀先來佔個坑。

因為H1B的關係,七月底從紐約relocate到了倫敦,LOB沒變,還是原來的組。這兩個多月衝擊還是挺大的,容我整理整理把個人感受到的相同和不同點都發出來。背景是,我在紐約上學+工作一共四年零一個月,對紐約玩兒得也算是輕車熟路,有不喜歡的地方,但總體非常愛。

體驗是一種很私人的東西呀,甲之蜜糖彼之砒霜,歡迎探討,噴子勿擾。

如果大家好奇被摺疊掉的是什麼評論的話:

「秀nmgb的英文「

不吹不黑,我真的已經儘力不混著寫了,如果還看不懂的話,倫敦和金融的這個組合真的不適合你,出門左轉不送╮(╯_╰)╭

專業辭彙如果大家知道怎麼翻譯比較得體的,歡迎評論指教。比如trading desk的desk, trading book的book, 我都真心翻譯不來。。。


10月9日更新內容如下:

4. 公司的地理位置

我司投行部和交易部在紐約的辦公樓在中央車站附近,中城東邊,附近吃的可多了!也因為就在交通樞紐,所以四通八達,步行或者地鐵15-20分鐘可以到達曼哈頓大部分的地方吧。當然這也跟曼哈頓這座島就這麼一丁點大也很有關係。。。倫敦主要的辦公樓在Canary Wharf, 金絲雀碼頭,二區,進城怎麼著都要半小時,去國王十字車站都大概要45分鐘。。。聽聽我娘怎麼說啊:

感覺自己淪落風塵。。。真是慘。。。

5. 福利

在紐約呢,公司提供的群體醫療保險有兩種可以選,一種比較便宜,一種比較貴=w= 差別在於賠付上限和自付金不一樣。我買的比較貴的那種,每半個月發工資的時候扣100刀,一個月大概是200多。然後公司每年給一定的額度, 可以用來報銷自付金,所以其實看病不怎麼花錢。眼科和牙科保險另算,一個月大概三四十刀的樣子。牙醫保險感覺不是特別好的那種,但牙科管兩次洗牙,拍x光,報銷80%的治療費用。比方說我找的牙醫,拔四顆智齒大概自己掏了400刀吧,不算貴得咬牙切齒。眼科包驗一次光和沒記錯應該是200刀的抵用款項,可以用來換隱形眼鏡或者是框架鏡。

在倫敦,基礎醫療是NHS提供的,就是國家出錢。在此基礎上,公司給我們員工買私人醫療保險,我們需要為這部分福利繳納稅金,因為算是收入的一部分。私人醫保涵蓋基礎醫療做不到的(?)的一些專項治療,比方說骨科手術什麼的,需要GP(general physician?) 的referal. 公司樓里有紐約沒有的gym,每個月需交40多鎊就可以使用。兩邊都有駐場醫生和護士,身體不舒服的話可以去看,紐約的不需要給錢,倫敦的要麼每個月給10鎊還是多少,要麼每次看病給50。

另外零零碎碎的東西,紐約有commuter benefit, 就是用稅前收入充進一張專門的卡里,只能用來付交通費用,買地鐵卡,打共享車什麼的,省稅錢;倫敦沒有,但倫敦的公交卡25歲以下可以折1/3,也差不多;兩邊都有外包的員工折價網站。

會接著寫的,有什麼問題大家也都可以問。


10月8日初稿:

1. 同事的多樣性

我在desk上的直觀感受是,紐約的種族更多樣,但國籍不一定很多,基本都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中國印度啥的。倫敦感覺上還是白人為主,但國籍多,法國人尤其多。畢竟歐洲這麼大點地方這麼多國家,北美,你懂的。

2. 假期

英國每年的法定假日是8天,我的年假有25天,病假好像是五天,加起來是38個工作日;在紐約的時候,因為有bond market holiday,所以法定假日有10天,我的年假是20天,病假也是5天,總共是35天。當然咯,我是最底層的analyst嘛,老闆們假期多多了 :)

3. 工資

降薪了啊妥妥的!在我這個入門級都被降薪了25%,據我ED說他從香港來,實際收入打了個對摺…我覺得他好想不開哦幹嘛跟錢過不去T_T

以前每天下館子的我現在每天在家自己做飯嗚嗚嗚…

不過呢,畢竟金融業嘛,薪酬水平比別的行業還是高出一頭,活得還是挺自在的,就是出歐洲旅遊的話會好多東西以美金計價,就會心裡不舒服…在歐洲呆著還挺爽的~跪求英鎊升值!


看了幾個回,都寫的挺不錯挺客觀的。

Base在紐約但經常去倫敦出差拜訪客戶的大叔補充幾點:

1.倫敦作為老牌金融中心和帝國主義v1.0, 金融業總體比紐約有文化底蘊。最直觀的感受是同樣是CBD,倫敦寫字樓沒紐約那麼氣質恢宏大開大合,顯得較為內斂沉穩,建築風格更多體現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朋克風和現代簡約風格。懶得找圖了,麻煩大家腦補。

2.行業關係(sales and trading) 倫敦作為連接亞太和美國的時區,在交易上左右逢源得天獨厚,但也意味著倫敦同事的hours更辛苦:你想拼一點 早上4、5點鐘進來趕著亞洲盤的尾聲大有人在,或者晚上加班到9、10點鐘等紐約收盤的也有這個條件。這點紐約比較好,至少想加班也沒市場了。

3.前幾年美國搞沃克爾法則,許多大行把OTC自營交易從紐約放去倫敦(也有貪近放多倫多的),客觀上促進了倫敦的交易市場。Trump上來後有望改變這種情況。

4.可預見的未來 倫敦依舊是中資機構開闢海外歐美戰場的首選(去香港新加坡開分號或上市doesn"t count), 大英帝國還是比美帝更利益趨向性。所以有志於做中資客戶業務的、又不想去香港新加坡的同學可以優先考慮倫敦。

5.最後,世界上只有兩個超級大國。長遠來看倫敦只是一個加強版的香港。


用出版物來形容work scene的話

紐約:Men"s Health

倫敦:GQ

香港:大紀元

多倫多:CN Traveller


謝邀,吃英化的日式快餐吃吐了


知乎的首次回答,回憶下我喜歡的倫敦。時代久遠(我是接近10年前金融危機時在倫敦做投資銀行業的了),沒什麼參考價值了,各位看看就好。我在倫敦只做過投資銀行的IBD部門,以下回答未必在其他部門或者行業適用。

1,比起香港,倫敦和紐約的團隊更大,分工更加明確,做的活更細,質量更好,當然客戶也更懂行,對入行的新人來說基礎也會打得更牢。當然這也有好有壞,比如analyst就很難有機會去和客戶開會,基本時間都在辦公室幹活,比起香港的同事這方面就差了些;

2,在倫敦要負責整個歐洲加非洲加中東的業務,不同於香港(如果是中國員工,基本就是負責大中華區客戶)或者紐約(基本都是美國客戶),歐洲不是一個國家!!!!無論是語言、文化,還是法律法規,會計準則,報表格式都有差異,我會告訴你當年我對著全法語的年報不斷請教法國同事的事兒?

3,歐洲的工作文化更加輕鬆,即便是歐洲最累的倫敦,工作中沒有face time!不需要戰戰兢兢的看著老闆沒回家你也做完了事兒不敢走,也不需要提心弔膽怕老闆半夜三四點追魂奪命call。周六的早上基本都是可以保證的,同事們大多數都還在昨晚的party之後呼呼大睡。08年我是associate intern的時候,VP下午七點很關心的問我,你為什麼還不回家,這點事兒明天再來做好了......每年團隊都會組織冬天滑雪,夏天barbecue,時不時去night club,每周五的下午四點開始辦公室裡面就開始上酒了,可以在辦公室裡面開心的拿著啤酒繼續幹活,08年奧運會的時候可以看見重要比賽時候大家全都在看直播......

4,倫敦和紐約的投行從業狗不會像不少香港那樣的覺得高人一等,都只是份普通工作而已,analyst們拿一點點工資,交完稅也就夠房租交通吃飯的,全指著年底能有點bonus,然而也沒有多少,associate/VP甚至MD也都掙不了太多,和其他行業的差異沒有那麼大,都得坐地鐵去canary wharf或者the city去上班,中午都得要啃著冷的三明治或者簡餐,真心不會有什麼優越感。

5,比起香港和美國的同事,收入因為受到匯率的影響,波動較大。我入行的時候英鎊兌美元是1:2,不到一年就跌到了接近1:1.5了,交完了稅我的收入還不如在香港的小analyst,哭死啊。

6,華人在投行IBD部門主要還是junior員工,優秀畢業生來做analyst,高職位的很少見到,基本都迴流到國內了,畢竟國內發展空間更大。

7,倫敦和紐約一樣是最國際化的都市,而且還有悠久的歷史,無論你喜歡什麼都能在倫敦找到,吃喝玩樂樣樣不少,賭場都有好幾個。華人很多,做什麼的都有,不像在香港,大陸去的基本都是做審計律師投行PE這些,在倫敦人際交往更多樣化,也更有意思些。

隨便寫寫的,懷念在倫敦的日子啊,我的小實習生在酒吧裡面能喝到拿著不認識的女生的bra在酒吧門口睡了一夜,居然也成功拿到offer,不知道他現在如何了.......還有坐在我對面的黎巴嫩籍西班牙裔美女analyst......還有想去但沒有機會出差去莫斯科體驗全球最wild的night club.......我們團隊當年的staffer已經成了南非的naspers(騰訊大股東)的首席投資官了......


回答可能不具有代表性,畢竟地產私募可能不在核心金融圈,就聊聊幾個簡單的感受:

  1. 國際化程度極高,大多數面試過的機構英國人比例 &< 1/3
  2. Alternative AM 這一塊的玩法和種類極為豐富,但是規模小於紐約
  3. 賣方投行跳買方很普遍,但不像紐約那麼普遍,買方招聘流程也不太 structured
  4. Work-life balance 明顯好於中美,但是不如法國和南歐國家
  5. 三個主要金融區 Mayfair 和 City 和金絲雀碼頭差別極大,大多數人(包括我)都覺得 Mayfair &> City &> 金絲雀碼頭,但是剛來倫敦的人大多不能理解大家為什麼都喜歡 Mayfair
  6. 慢慢體會到英國其它地區與倫敦的脫節,這一點類似中國
  7. 行業從業人員的名校情結沒有中國重,校友文化不如美國明顯
  8. 行業從業人員更注重實踐,英國本國人大多高中就會開始實習,讀碩士比例較低,反而在倫敦從業的意法德國年輕人讀碩士比例較高
  9. 投行招聘更側重 online application + online tests + behaviour-based interview ,面試更看中 fit,對 networking 和 technical knowledge 的要求相對較低

據我一朋友說他最懷念的是在美國的時候開車能掛上六擋,倫敦想都別想……


在倫敦一家top tier投行工作,之前學校安排去過紐約一段時間,參訪過紐約不少各類金融公司,感受到倫敦的特點以及兩座城市的區別主要有:

· 個人感覺倫敦比紐約更國際化,具體地講,倫敦因為地緣的關係,距離EMEA各個地區都相對比較近,又因為歷史原因-殖民,二戰etc. 所以匯聚了大量各個國家的人。倫敦的金融行業尤甚,因為倫敦(至少brexit談判完成前)是大量金融機構EMEA的總部所在地,這就意味著要有各國背景的人去cover相應的地區。在我司見得最多的是英國人也是法國人/德國人/義大利人...我曾經所在的組七個人講七種不同的母語(英語、義大利語、南非語africaan、俄語、印地語和中文)。而在紐約參觀過的幾所公司感覺美國人的比例遠大於倫敦投行英國人的比例。走在兩個城市裡,也能感覺到周圍的口音是倫敦什麼稀奇古怪的調調都有而紐約更整齊。

· 倫敦的城市結構更舒展,城市建築更有歷史和韻味,對我自己而言更宜居。紐約公共綠地分布比較集中,倫敦綠地更像是把中央公園打碎了撒一地這樣的分布。另外雖然道路不算寬闊,但建築都比較低矮,所以城市是伸展開的感覺。

· 倫敦的工資更低,生活成本和紐約比有過之無不及。我們在紐約的對應職位少說也比我們高個30%-40%。這時候就看個人的喜好和取捨了。

最後既然題主感興趣金融行業,再來講一點個人對行業的拙見。倫敦在brexit的當口,未來前途短期內應該差別不大,長期命運難講-具體還要看和歐盟談判結果。我司因為歐洲業務體量龐大已經開始build up法蘭克福office了。未來markets的搬磚汪們可能都要挪窩。相比之下,紐約還是從前的紐約,除了那川那普那橘紅色的逗,一切都還是那樣吧。

希望這個答案能有所幫助。想到別的什麼再來更新~


Canary Wharf風太大


在倫敦從事金融工作的人沒有什麼優越感。因為實在太多了。


推薦閱讀:

本科非 211 類學校畢業,申請復旦 / 上交的全日制 MBA 的可能性大嗎?如果順利畢業,進入券商投行部或 PE/VC 的機會有多少?
在華爾街,投行從業者是如何保持旺盛的精力的?
現在美國是不是已經沒有雅皮士的概念了?
為什麼在職業的某一階段 很多金融非金融的人士都希望能進入PE行業?
從現在來看,短短 10 年美國就產生了一次金融危機,那麼 1999 年廢除《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是否是錯誤的?

TAG:投資銀行 | 倫敦GreaterLondon | 金融 | 外資投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