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聖女貞德」讓娜·達爾克?


謝 @川菜館的武漢人 邀

一、背景

首先,評價貞德的話肯定是要從她的時代背景入手的。眾所周知,貞德生活的這一時期正值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這一時期又被部分歷史學家稱為:三個法國。即安茹家族宣稱並控制的北部,勃艮第的好人菲利普控制的地區以及在布爾日的王太子查理控制的南部。

(以下引自喬治杜比主編的《法國史》)

由英法聯合王國這個二元制君主國統治的法國領土上的法國人民承擔著沉重的稅賦,而且時不時會受到亂兵的劫掠,貞德自己家的村子就被英國人搶劫過幾次,加上後續的瘟疫,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很差。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在布爾日的王太子。

查理七世初到布爾日的時候,境況事實上很糟糕:一方面,英國人脅迫他的母親公開表示他是「野種」,不是他父親的兒子,並沒有繼承權(這是為了給亨利五世鋪路以及打擊對手的手段),這點對這個十六七歲(1403年出生)的年輕人的心理打擊是很大的,同時他還要防止這種對於合法性的質疑削弱南法的諸位領主對他的忠誠;另一方面,法王長期經營的地區基本上都在北法,這些農業條件好,基礎設施完善,人口密度大的地區大部分落入了英王的控制之中,一小部分落入了勃艮第手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被查理握在手中(包括奧爾良在內的地區)

顯然 ,一方面查理自身受到了較大的打擊(在記載中大家認為此時的查理焦慮多疑,不自信,時常會懷疑自己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他面臨著被手下的強力封臣架空的威脅。

但是優勢也有兩點:第一:此時的英軍並沒有能力繼續向南進攻,查理七世並沒有受到直接的威脅;第二,安茹,奧爾良,波旁三個大領地的公爵(奧爾良是瓦盧瓦的分家,瓦盧瓦,安茹,波旁則都是卡佩家的分家,共有聖路易這個祖先,從統治合法性的角度他們對於法王的威脅最大)都正在倫敦坐牢(更正:安茹公爵跑了沒有被抓,而且安茹家的祖先應該是聖路易的弟弟安茹的查理)……(奧爾良公爵在監獄裡沒事做還經常寫情詩)。

同時查理七世自己也在不斷的成長,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形容他的話:「統治塑造了國王」(事實上他是一個經歷過非常明顯的性格轉變,或者說成長的國王,他在統治前期和後期的表現,可以說是判若兩人,這點後面還會再講)。

下面則是另一個強大但是又遊離於這場王位爭奪戰之外的勢力——勃艮第公國

勃艮第公國本身也是瓦盧瓦家族的分家,這一系的初代勃艮第公爵便是查理五世的弟弟。在查理六世發瘋導致統治出現問題的時期,當時的勃艮第公爵「無畏者」讓謀求稱為攝政,和以奧爾良公爵為代表的奧爾良派進行著非常劇烈的內鬥,最後勃艮第派刺殺了奧爾良公爵從而取得了暫時的勝利。但是這場內鬥並沒有停止並在1418年達到了高潮,此時勃艮第派仍控制著巴黎為中心的北法,英王只奪取了諾曼底地區,如果巴黎的宮廷依然能夠團結一致的話英王並沒有能力攻取巴黎,無畏者讓自己的想法也是把諾曼底地區給英國,然後他自己可以繼續控制瘋掉的法王查理六世(至於他之後具體這麼做的目的是否是取代他的族兄我們也不得而知了),為了威懾英王他選擇了與阿馬尼亞克派(即奧爾良派)和解,結果在王太子面前被阿瑪尼亞克派刺殺,至於這次刺殺是否是王太子所為,我們也不得而知了(雖然他應該是有動機的)。這個事件的結果便是繼任的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直接選擇了和英國人結盟,出賣了巴黎。

之後勃艮第並沒有較深的介入戰爭,而是大體上遊離於戰局之外而去發展自己的領地,因此在1429年時,勃艮第可以說是三方之中最富裕最「強大」(從經濟的角度當時確實是勃艮第的情況最好)的勢力。

形勢圖:

(做個說明,英國人對於香檳等地的控制力較差,貞德的家鄉洛林事實上也是遊離在英國人的控制之外的,另外,勃艮第對於這些地區也有相當的滲透)

二、關於貞德的一些疑問

這就是時代背景,交代清楚了這些之後,我們再來看貞德。

第一個問題是:貞德宣揚的東西是真的嗎?或者為什麼她會宣稱這些?以下是我作為一個無神論者的解讀。

就我看來,以當時相對較弱的民族主義意識和貞德的教育背景(雖然她不像很多人想像中一樣是個貧窮的農家少女,她的父親是個洛林地區的地主,有五十英畝的土地,還是當地的「鄉賢」(霧),擔任過法王的稅務官,但是這種背景依然不可能讓她有超出中世紀的一般人的思維方式),她是很難自發的產生一種去利用宗教來達成趕走英國人的目的的想法的。所以我比較傾向於是英軍在北法的殘暴的行徑刺激了她(貞德自己家鄉就被英勃聯軍搶掠過數次),仇恨是愛國熱情最好的催化劑;然後可能存在某種巧合,當然也說不定就真的是她幻聽了還是如何,她得到了某種暗示,這種暗示被她自己進一步解讀成為了上帝的啟示(事實上我們可以對比1212年的平民十字軍,這次席捲北法,萊茵蘭和德國的運動的起源就是牧羊人看到羊在「虔誠地」下跪,事實上可能是腐蹄病從而引發的宗教熱情),又與她所被激發的愛國熱情所結合,從而給了她莫大的勇氣和信念。對於中世紀的人們,尤其是見識少一些的平民百姓,遇事從宗教角度去解讀是非常常見的事情。所以這種宣稱算是一種她個人的信仰和現實的結合。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是她?或者說:為什麼是貞德,當時宣稱自己見過神跡的人那麼多,為什麼是貞德打動了國王而不是別人?

就貞德個人而言,此時她與國王其實是一個互相需要的關係。

在當時的環境下,國王代表的就是國家,她的愛國熱情也是需要國王的認可和支持才能發揮(其實相似的是1212年的平民十字軍的起源也是牧羊人宣稱他要將上帝的旨意傳達給法王);而此時的查理其實也需要一個人或者說一面旗幟。

查理名義上的領地包括大半個法國,英國人在佔領區的暴虐行徑也讓老百姓的相對偏向他一些,但是無休止的內鬥依然在不停地牽扯著他。在這種情形下,貞德便成為了查理重新聚攏人心的一種方式或者說一面旗幟。

接下來,自然就是貞德自己具有特別之處,至於是什麼,我們並不能清楚,因為她和國王具體說了什麼我們現在也只能通過一些零星的記錄來推測,不過有一點我覺得很值得注意:貞德反覆強調:「你是法蘭西合法的王」 。我覺得這句話可能是打動查理的關鍵之處。因為查理早年最大的心理陰影之一就是母親公開宣布自己是「野種」。試想一下:養育了你十六七年的母親突然宣布你不是你父親的孩子而是個「野種」,你的心情會如何。即便知道這是敵人的手段,作為個人也是會受到刺激的。這或許也是查理七世在布爾日時常懷疑自己的統治合法性的原因之一。那麼貞德作為素未謀面的人(並不是平日里圍繞著查理的那些人),反覆的強調查理七世的正統性,顯然是能夠給查理以觸動的。當然了,她肯定不會只說了這些,但是結果是她說服了查理給予她信任,武裝了她並且命令她帶著五六千軍隊去救援奧爾良。顯然她個人肯定是有著某種突出的特質的,否則她無法讓查理信任她並把援軍交予她,而之後的戰場上她也發揮了相當的作用。

第三個問題:貞德在戰場上究竟發揮了怎麼樣的作用呢?

這點很難回答,因為在這點上的爭議很多,一部分人認為她只是法王在軍隊中的一個代表,法王自己不出面而讓她來打通指揮體系,至於她本人的軍事才能,未必有那麼決定性的作用;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她是一個天才的指揮官。就我個人傾向於前者,但是即便是前者,至少也說明了她的個人魅力和能力足以擔當起統籌各支部隊的重任(這還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好的)。

第四個問題:貞德的策略即直撲巴黎和查理七世的策略即外交解決兩翼再收復巴黎究竟哪個更合理?

事實上1429年,在蘭斯加冕儀式之後,貞德便和法軍攻打了巴黎,在野戰中英軍和法軍相持不下,第二天法王決定撤軍,並在之後開始走外交解決路線。不少人曾經把這一點作為國王的「罪狀」,我覺得,其實挺無稽的。因為敵人從來都不是只有英軍,比英軍實力更雄厚的勃艮第軍隊還在西邊虎視眈眈,法王新收復的從奧爾良到蘭斯一線實際上很脆弱,時刻可能被勃艮第軍隊輕易的拔除,在側翼威脅未解除之前侈談圍攻巴黎,我覺得並不明智。而查理七世後來的外交路線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布列塔尼的效忠提供了一支精悍的生力軍,與勃艮第的和解則消除了側翼的威脅,到1435年法軍對英國控制區形成了三面包圍之勢。

三、後續

之後由於國王選擇了走外交路線而不是軍事上的大規模進攻,貞德在沙特爾度過了冬天之後便北上去貢比涅參與與勃艮第方面的衝突,之後在這裡被俘。事實上貞德具有貴族身份(查理七世把她家全家封為了貴族),按照當時的習慣是可以贖回來的,但是英國人此時鐵了心要處死貞德,因為對於他們而言,把貞德作為女巫燒死,對於查理七世的合法性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畢竟一個由女巫擁護加冕的國王,還有神聖性可言嗎?

雖然很多人指責查理七世並沒有積極的營救,但是就現在的資料來看,在貞德被俘的這一年查理七世組織過三次對魯昂的圍攻(見貞德的英文wiki),雖然三次都以失敗告終(畢竟魯昂是英國人的統治中心,諾曼底地區最堅固的堡壘),在貞德被燒死後查理七世還下達過屠殺英國戰俘和勃艮第戰俘的報復命令。而且他放任貞德被英國人燒死對於他自己的名譽的損害不是最大的么?所以我認為這個問題更有可能是英國人動作比較迅速,勃艮第也更傾向於賣給英國。

查理七世國王的轉變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相當的驚人,這個在20歲的時候曾經時常焦慮和自卑的年輕人已經成長為一位成熟的君主。一方面他向勃艮第公爵誠懇的道歉修復了雙方的關係,另一方面他指揮軍隊收復了巴黎,在1437年蒙特羅的攻城戰中他表現得過於熱情地戰鬥以至於他的侍從們不得不攔著他不讓他沖得太靠前。1438年查理七世頒布布爾日國事詔書,支持法國教會遊離於教廷之外;1439年頒布建立常備軍的奧爾良法令,同時期還進行了財政改革;1440年,查理七世粉碎了大貴族們的叛亂,維持了法王的權威。

1436年收復巴黎,之後肅清首都周圍,1441年拿下蓬圖瓦茲並且向諾曼底滲透,但是國內大貴族們的陰謀拖了他的後腿,於是在1444-1449雙方經過了一個五年的和平期。這一時期查理七世之前的改革開始廣泛的見效,國庫重新充盈,經濟恢復活力,到了1449年法王已經有了1.5萬名裝備精良紀律嚴明的常備騎兵和按照五十戶一人的比例徵召的每年接受一定時間軍事訓練的徵召步兵。於是從1449-1453年的幾年間,法軍摧枯拉朽般的吃掉了包括整個諾曼底和加斯科涅在內的其他全部英佔領土(除加來外)。諾曼底的人民激動的給國王獻上了一枚紀念章,其題銘曰:「光榮與和平歸於你,國王查理,永恆的歌頌也歸於你。狂暴的敵人已經被擊敗;蒙基督之箴言和法律之襄贊,你的功績再造了這個經受深重危機的王國。」

四、評價

那麼如何評價聖女貞德呢?首先她個人有著特別的才能和突出的貢獻,這是她作為民族英雄的和精神象徵的基礎,其次那個真正結束了百年戰爭的男人並不適合被共和國放在檯面上崇拜,而且查理七世的形象也並不如貞德完美,所以貞德成為了百年戰爭以來法國民族主義和愛國熱情的象徵和精神旗幟。

但是這並無損貞德的榮光,因為她為這場戰爭的勝利已經做出了足夠的貢獻,不光是在於她取得的軍事勝利,更在於她對於法國人心氣的提振,包括查理七世本人難道就沒有受到貞德的那種勇氣和熱情的影響么?

所以,貞德不朽!


Interrogée si elle sait bien qu"elle soit en la grace de Dieu

「Si je n"y suis,Dieu m"y veuille mettre,

Et si j"y suis,Dieu m『y veuille tenir.」

留給貞德的爛攤子

在貞德出生的時候正值百年戰爭(Guerre de Cent Ans)時期,在貞德出生前,英國採取長弓戰術在阿金庫爾戰役(Bataille d"Azincourt)中大敗法國主力,法軍損失過萬,元帥被俘,法國元氣大傷,英國與勃艮第伯爵結盟,徹底掌握了戰爭局勢。1418年,英軍攻佔巴黎。

1420年,英法簽署的和平條約——《特魯瓦條約》(Traité de Troyes)規定:英王亨利五世為法國攝政王,並擁有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的權利。條約還規定將法國領土三分,英國國王、勃艮第公爵、查理六世的王太子(即查理七世)各自分一塊。亨利五世統治著以巴黎為中心的北部法國,查理六世則控制著法國南部,形成了南北法國互相對峙的局面。1422年,英國國王亨利五世和法國國王查理六世逝世,年滿一歲的小王太子查理七世的繼位使得本就士氣低落的法國國內更是謠言四起,說查理七世其實是王太后的私生子。

新國王查理七世生活在一個非常病態的家庭中:父親查理六世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他相信自己是玻璃做的,為了保護自己,其所有衣服上都附上了鐵片,他拒絕按時吃飯睡覺,邋遢不堪,發病時他會抽搐狂叫,在一次發病時,他拔劍殺死了四個侍從;母親伊莎貝拉因行為放蕩而聞名於世,伊莎貝拉怕打雷,曾命人為其專門製作了一個躲避雷電的馬車,她諱疾忌醫,從不聽信任何醫生的話,對自己的兒子查理七世亦是從未照顧過,甚至在《特魯瓦條約》中,伊莎貝拉同意剝奪自己兒子的繼承權,讓英格蘭的亨利五世成為合法的法國王位繼承人。就是在這樣病態的家庭中長大的查理七世形成了優柔寡斷的性格,孱弱不堪的體質。查理七世走路內八字,容貌普通,眼睛小而斜視,這更造成他極度的不自信與無怒無常。

查理七世面臨的是一個債台高築的王室財政和經濟衰敗、士氣低下、政府癱瘓的國家。更有甚者,屠夫和鞋匠拒絕為王室提供肉食和鞋子,因為王室已經拖欠屠夫和鞋匠的錢太久了。

1428年,貞德16歲,這時英國佔據著巴黎,但更為要命的是勃艮第佔領了蘭斯(Reims),蘭斯是法國歷任國王的加冕與祝聖城市,不能在蘭斯加冕就意味著法國國王的不合法性,只有在蘭斯正式進行過加冕與祝聖,這才能算是真正的法國國王。

同年10月,英軍圍攻奧爾良(Orléans),奧爾良作為百年戰爭的戰略重鎮非常之關鍵,一旦奧爾良被攻破,英軍將全面進入南部法國的領土,法蘭西亡國指日可待。

1429年2月在奧爾良城外,法軍為了搶奪英軍的食物補給展開的鯡魚之戰(Journée des Harengs)中,人數占絕對優勢的法軍反而大敗給了英軍,這導致奧爾良城中的法軍士氣非常的低落,似乎奧爾良失守僅僅只是時間問題。

與此同時,法國國內農民起義、貴族內訌不斷,留給貞德的是一個爛得不能再爛的攤子。

貞德的登場

Dieu Messire me fraiera la voie jusqu』au gentil Dauphin.

Car c』est pour cela que je suis née.

(主指引我到王太子的身邊,

這是我的出生的原因)

——Jeanne d"Arc

1429年,貞德在通過層層環節的考驗後,最終與國王查理七世見面了,貞德與查理七世的會談是私密進行的,沒有任何資料可以了解到貞德到底說了些什麼話。但是在會談結束後,查理七世一個羸弱不堪、優柔寡斷、自私自利、一文不值的男人連同那個一蹶不振的法蘭西都變得重新煥發新生。

也許是查理七世在戰爭中一次次的敗仗,法國政府王室的無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拯救法蘭西的嘗試之中,查理七世已經開始對自己和這個國家絕望了,才會在這個時候聽信一個來自農村的文盲姑娘。但是不能否認的是,貞德預言的四件事情,在之後無不一一實現:

Et la libération du duc d"Orléans,(解救奧爾良公爵)

La libération d"Orléans, (解放奧爾良)

Le sacre du roi à Reims, (蘭斯加冕)

La libération de Paris ,(解放巴黎)

貞德得到了查理七世的支持

此時法蘭西的命運系在奧爾良身上,而奧爾良的命運則系在貞德身上。

貞德的反攻及結局

Sur l"amour ou la haine que Dieu porte aux Anglais, je n"en sais rien.

Mais je suis convaincue qu"ils seront boutés hors de France, exceptés ceux qui mourront sur cette terre.

(天主對英格蘭是愛是恨,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除了屍體外,所有英國人都會被趕出法國.)

——Jeanne d"Arc

前面已經說過,在貞德來到奧爾良之前,奧爾良守軍已經慘敗過,士氣非常之低落,貞德的這支軍隊可謂是法蘭西最後的希望。

在最初,部隊中大多數將領和士兵是不信任貞德的,認為查理七世將軍權交付於一個農村來的文盲少女是瘋了的表現。所以一些將領也不斷的給貞德找麻煩,就連開軍事會議,制定作戰計劃也都是私下進行的,沒有告知貞德。

貞德軍隊乘船進入奧爾良後,奧爾良市民欣喜若狂,早已耳聞貞德的大名,城內人潮湧動,每個人都想靠近她,觸摸一下她或其胯下的馬。稍作休整後,貞德率領城內法軍於5月4日、7日兩天對圍攻奧爾良的英軍展開了反攻,並取得了完勝。5月8日,英軍撤退,結束了奧爾良的包圍。

解救奧爾良之後,貞德乘勝追擊,隨即在雅爾若戰役(Jargeau)、默恩戰役(Meung)、博讓西戰役(Beaugency)、帕提戰役(Patay)中大獲全勝。

一系列的勝利後,無論是英國人還是法國人自己都認為法軍的下一個目標是首都巴黎,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貞德選擇了法國歷代國王加冕地——蘭斯。要知道蘭斯的距離是貞德到巴黎的兩倍還多,而且深入敵人腹部。

軍隊在前往蘭斯的途中,無數聽聞「奧爾良少女」( la Pucelle d"Orléans )的人加入了軍隊。在圍攻《特魯瓦條約》的簽訂地特魯瓦四天後,貞德軍未流一滴血進入了特魯瓦,7月16日蘭斯打開了城門投降,查理七世在蘭斯城正式加冕為法國國王。

在蘭斯加冕為王后,也許是長遠的考慮,也許是已經自我滿足了,不管怎麼樣,從此刻開始查理七世態度大變,不再支持貞德。貞德主張進攻巴黎,而查理七世則考慮和勃艮第人和談。

9月8號,貞德軍隊在進攻巴黎的戰役中,遭到了自奧爾良戰役之後的第一次慘敗。

1430年5月23日,貞德在一次戰鬥中被勃艮第人俘虜並交給了英國人。

1431年5月30日,貞德在經歷了一場毫無公正可言的審判後,被火燒死,年僅19歲。

貞德的紋章

關於貞德

Je me attens a mon juge,

c"est le roy du ciel et de la terre!

(我相信我的判斷 ,

誰才是真正的天地之王)

——Jeanne d"Arc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一個楷模或是一個特例,貞德到死都堅稱自己不斷聽見的聲音是來自於上帝,是的,貞德沒有讀過書,不識字,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書寫,一個純粹的文盲農村少女。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沒文化的農村少女,帶領著法國軍隊、人民一步一步走向百年戰爭的勝利,在奧爾良戰役中,法國離亡國最近的時候,貞德出現了,並率軍大敗英軍,使得奧爾良戰役成為百年戰爭中的轉折點,那奧爾良戰役之於百年戰爭難道不亞於斯大林格勒戰役之於二戰的重要性嗎?

無論她聽到的聲音是否真的是來自神,或許她精神錯亂,或許她喝了沒有消毒的牛奶產生幻覺,但有一點是,她為了自己的信仰——那個聲音,付出了自己的一生,最後被燒死,連骨灰也被倒進了塞納河,生命永遠提留在了女孩子最美好的年華,19歲。

如果當有些人嘲笑貞德的信仰時,捫心自問他們自己還剩些什麼?當你覺得這個來自農村的傻姑娘,僅僅只是靠運氣和騙人的謊言來取得成功的時候,我告訴你以下事實:

在貞德被俘受審時,不懷好意的英國法官問了一個極其刁鑽的問題:

Interrogée si elle sait bien qu"elle soit en la grace de Dieu

你是否覺得自己受到了天主的恩賜?

在當時的神學認為,沒有人可以肯定自己受到天主的恩賜,如果承認則是異端;如果否定,則貞德就是個騙子。所以這個問題不管回答是與否都有罪。

但是貞德非常的聰明,她的回答讓在座些法官非常吃驚、目瞪口呆,貞德回答到:

「Si je n"y suis,Dieu m"y veuille mettre;

Et si j"y suis,Dieu m『y veuille tenir.」

如果沒有恩賜我,希望主恩賜;

如果恩賜了我,依然希望主恩賜。

衡量軍事能力好壞的標準是什麼?

很簡單, 無非就是看勝負。要知道在貞德出現之前,法軍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不堪一擊,不僅是法軍自己,就是王室和法國平民都覺得毫無希望,在貞德加入法軍後,法軍完全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就如同貞德手持的旗幟上寫的那句話一樣「de par le Roi de Ciel」(天國之王師)。貞德把自己的信仰、信念和信心融入了這隻軍隊之中,融入了這個即將衰亡的國家之中,不管她用了什麼手段,很明顯貞德對於提升軍隊士氣和維持軍隊紀律方面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她難道不能說是個天才?你要知道的是:就在一年前,她甚至不懂得怎麼騎馬。她曾經在父親的牛背上練習過騎術。她從沒穿過鎧甲,那套鎧甲重達六十磅一個矮小的女人穿在身上顯然要比高大的男人更覺沉重。而那些與她並駕齊驅的男人們,從小就開始接受這些訓練。她也從未學過兵法戰術,沒有見識過戰鬥。但是她知道自己是一個戰士。她的那個聲音告訴她,她將領導男人們取得勝利。她對此深信不疑。

其次,貞德是有軍事指揮權的。在圍攻特魯瓦戰役中,貞德親自排兵布陣,將炮兵安排在有利的位置上,這令許多軍事將領都感嘆不已。這就很能夠說明,貞德在法軍內的領導地位。而從後面法軍節節勝利的結果看,貞德未進攻巴黎而選擇更遠的蘭斯是非常有遠見的,王太子查理七世未正式加冕即意味著他只是繼承人之一,而非真正的法國國王,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

最後,貞德在作戰是非常勇敢。在奧爾良戰役時,貞德一馬當先,一支箭射中了她的身體,貞德自己拔出箭矢,在其傷口挖出一塊肉稍微包紮後,又繼續投入戰鬥。在雅爾若戰役中,貞德被一塊石頭從梯子砸下來,戴著頭盔的她確定自己沒有受重傷情況下,馬上爬起來,繼續參與戰鬥。就是這種精神能夠很好的激勵法軍的士氣,往死地沖。

貞德的戰友,諸如:讓·德·梅斯(Jean·de·Metz)、「奧爾良的私生子」迪諾瓦(Dunois)、蓋伊·德·拉瓦(Guy de Laval) 、拉·海爾(La Hire )、吉爾·德·萊斯男爵(Gilles de Rais)等不管是論貞德的人品也好或軍事能力也罷,都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拋開天主教宗教因素,貞德的人格也是完全能夠配上聖徒的稱號。她愛戴窮人,經常施捨,她關心愛惜士兵,不允許將領們說髒話,制定嚴格的軍隊紀律,要求士兵們進行懺悔,禁止招納軍妓,然而戰爭對人性造成的真實影響也令她震驚,她曾親眼看見一個法國士兵捶打英國俘虜的頭,任他倒在地上,鮮血直流,奄奄一息。她立即跳下馬,托起俘虜的頭,聆聽他的遺言和臨終懺悔,並呵斥士兵,不允許這種虐俘行為的再次發生。這些措施可以說是超越了那個時代的行為,有著如此嚴格要求的軍隊,在那時候的中世紀中是不可想像的,身邊的將領從最初的懷疑和不信任到最後無比為貞德的品行所感染,並堅信她是來拯救法國的,可以說,你完全在貞德身上找不到什麼污點。

她是個如此引人注目的人,任何對其的評價都是片面的,她是個理想主義者,但她的理想卻成為了現實,她用熱情和信仰超越了理性,拯救了一個國家,激勵了一個民族,改寫了一段歷史,她的愛國、勇敢、犧牲感染著無數法國人,鼓舞著他們前進,而貞德卻不會在原地等他們。

對於知乎上一些像 @淚痕春雨 這樣,大放厥詞,以出格的論調、博眼球的話語、激進的言論才能獲得點贊,我實在無話可說,只是徒增笑耳。

========================================================================

文章快完了,這幾天寫貞德,查閱各種資料,特別是翻看貞德的審判記錄,想不到這世上竟有如此純潔完美虔誠的人!

最後我用以下的詩來結束本文章,

May she become a flourishing hidden tree;

That all her thoughts may like the linnet be,

And have no business but dispensing round,

Their magnanimities of sound,

Nor but in merriment begin a chase;

Nor but in merriment a quarrel.

O may she live like some green laurel,

Rooted in one dear perpetual place.

願她長成隱藏不露之樹,枝葉茂密;

而一切意念皆如紅雀,

四處播送慷慨的歌聲,

不為其他俗務羈絆;

只為嬉戲,才飛逐,

只為嬉戲,才拌嘴。

噢,願她長青如月桂,

生根在一片可愛永久的土地上。

Yeats《Prayer for My Daughter》

(完)

部分參考書目:

Colette Beaune,Jeanne d"Arc ,Paris,Perrin,2004

Olivier Bouzy, Jeanne d"Arc, l"histoire à l"endroit !, Tours, CLD éditions, 2008

Régine Pernoud,Jeanne d"Arc ,French édition,1986

La Guerre de Cent ans,Ouest-France

Jonathan Sumption,The Hundred Years War: Trial by Battle ,Pennsylvania Press,1999

Helen Castor,Joan of Arc: A History , Reprint edition,2016


基佐還是梯也爾說過一句話「為什麼拯救法國的必須是一個女人?因為法國就是一個女人!」這是對貞德的最好評價。


謝邀……

既然已經用「聖女貞德」這個符號來指代她本人,我覺得還有一個值得討論的角度是這個符號脫離本身作為民族主義象徵的塑造與記憶被淡忘又被重新拾起的歷史。

其實我是在推薦《記憶之場:法國國民意識的文化社會史》……

目錄 · · · · · ·

Ⅰ 記憶與歷史

記憶與歷史之間:場所問題

紀念的時代

如何書寫法蘭西歷史

Ⅱ 記憶與象徵

七月十四日:從狂暴之日到慶典之日

《馬賽曲》:戰爭或和平

埃菲爾鐵塔

環法自行車賽

Ⅲ 記憶與敘事

貞德

自由·平等·博愛

拉維斯的《法國史》:對祖國的敬愛

馬塞爾·普魯斯特對逝去時光的追尋

附錄一 外國人名譯名對照表

附錄二 《記憶之場》三部總目錄

至於她本人,我沒什麼可補充的了。


謝邀

法國的精神圖騰之一,危難之中挺身而出的勇士,就算她死後也依舊也能鼓舞法國人為國家統一而戰。

既然英格蘭能有戰神下凡黑太子,那法蘭西也能有奧爾良無畏聖女。


還能怎麼辦?去刷個淫蕩加憤世嫉俗啊。


瀉藥,這個題稍微認真答一下,不過實際上我也不是特了解,所以可能有地方說的不到位,請大家指點。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貞德出場的時機。

雖然我對法國這個國家的好感是外國里最高的,但以我對法國歷史的了解,法國被許多國家打過。而貞德出現的時候,是英法百年戰爭中後期。百年戰爭從1337-1453年,中後期的時候法國北部是英國的亨利六世宣布繼任法國國王,法國南部是逃亡的查理七世,就是說已經丟了半個法國了。然後1428年10月,英軍圍攻奧爾良,這場要是輸了,法國南部就都暴露在了英國面前。

這個時候貞德出現了,說服了查理七世讓她帶兵解圍,在成功的解圍後又連克數城,到了七月攻下了蘭斯,查理七世加冕為王,而貞德侍衛在他身邊。後面的火刑設計勃艮第派的問題,在此不細數。然而31年受火刑時其實英軍已經有些大勢已去了,不過還是到37年才光復巴黎。

所以可以說這是一段非常有法國浪漫主義色彩以及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故事,蕭伯納也為其寫了歌劇,然而我不幸的買了北理工出版社的聖女貞德機翻版本,質量實在太差,所以到現在還沒完全看過。給大家看看坑爹的機翻(啊我的老哥,我要狠狠的踢翻譯的人的屁股)。

另外,在帝國二里的法國戰役就是聖女貞德。所以說,聖女貞德是法國那個時候宣揚民族意識的象徵。至於這位是不是真的會打仗,我記得看有的書里說主要是精神象徵,畢竟是農家女,要是會打仗真是天才+天啟了。

以上。


如果華萊士是確有其人的話,那麼華萊士是西方歷史上的第一個愛國者,泥腿子愛蘇格蘭這個他認同的國家。聖女貞德就是第二個愛國者,英法百年圍繞繼承權的騎士老爺貴族之間的戰爭,她一個泥腿子摻乎進去,那就是愛國者,她愛法蘭西這個國家。


作為一個B站動漫愛好者,我的第一反應是Fate中的貞德。

言歸正傳。聖女貞德是法蘭西的英雄。如果不是她,歐洲歷史將會改寫。

當時正值英法百年戰爭後期,英國佔據優勢,佔領了巴黎;法國因為接連失敗而士氣低落。

一個十幾歲的,大字不識的村姑,用宗教的力量,組織軍隊進行反攻,居然還取得了勝利。這對於重振法國士氣有著極大的作用。

我很是懷疑貞德是被法國王室賣了,所以沒有救援,被俘身亡。當時這姑娘的威望太高了,如果王袍加身,被擁為女王也不是不可能。

儘管英國人燒死了貞德,但法國人的鬥志被激發 出來了,英國最終失去了這場世紀之戰的勝利。法蘭西則免於亡國。

當交戰雙方勢均力敵,物質條件沒有代差時,除了指揮,謀略外,人的士氣意志也很重要。誰能堅持到最後五分鐘,誰就能取得最終勝利。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歐洲如此歧視猶太人,當初卻不把他們消滅,還允許他們控制商業大發橫財?
西歐中世紀的封建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古代歐洲為什麼不像中國一樣實行中央集權,而採取分封制哪?
同樣是以男權為主導的古代農業社會,為何歐洲中世紀與中國封建社會存在較大的差別?
中世紀的結束時間應該是哪一年?

TAG:歐洲歷史 | 法國歷史 | 中世紀 | 英國歷史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