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過的最能反映你應試能力的一件事是什麼?
學習能力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我想請問大家,你們有沒有做過什麼事情,能充分的展現出你的學習能力。譬如我上大學的時候學習成績不好,通常期末考試只得個六七十分。但是,這六七十分是我在一個學期一堂課都沒聽的情況下,在臨考前最後一個月看書看的。所以很多時候也願意拿出來吹牛。你們有沒有這樣的可以拿出來吹牛的事情呢?
這題目真是尷尬,我在讀博士前作的是比較純的Pde,沒學過有限元方法,博士入學的時候導師扔給我一個偏微分方程讓我完成其理論分析和有限元分析。原本老師打算讓我做幾年的問題,我在兩月內完成了主要結果,結果發表在一個高影響因子的數學期刊上。我在博士後之前沒做過最優化,博士後導師扔給我一本書和幾篇論文,對了,還有一道打算讓我做一年的題目,我兩月內完成了思路,六個月基本做完了結果,現在在打磨。目標也是發表。我說的這些都是一般博士和博士後需要面對的,他們都需要在短時間內消化大量未知知識,並且用它們解決未知的難題,所以,拿考試說事情實在是尷尬。
舉兩個大數學家的例子吧:納什為了證明一個幾何上的猜想臨時學習幾何,然後證明了納什嵌入定理。馮康原本做代數的,做得很好,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去做計算,成為一代計算數學大師。國內最大的數學計算獎就是馮康獎。這種人才真的叫學習能力好。(有人提示說,那時候納什是不懂pde,有人知道出處的可以和我說一下,我自己只是課上聽自己的老師講過)
考試能力和學習能力不是一回事。拿我自己舉一個例子吧,我在本科的時候覺得概率論low於是上課不聽,期末考臨時學了一個星期然後考了滿分,然後我很快忘光了,學了等於白學,明明第一次學了概率,又考了滿分,兩個快樂的事情碰到一起,但是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我是冬馬黨)。
如果知識無法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那麼很難說你學到了,那種能力也不叫學習能力。中國的大量學生,包括我,都有這種「學得快忘得更快」的「能力」,好像大腦在欺騙自己一樣,好像很快學了很多,但是又本能排斥那些新知識一樣,這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結果一堆人跑出來以此為榮,所以我個人覺得真真是尷尬。
平時則放蕩冶遊,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藉此活動於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
——蔡元培
並非針對誰,本人也有類似的問題——大學民法課幾乎沒聽過但最後狂背幾天,還是可以拿個高分,但這又什麼意義? 現在還不是翻過頭來重新理解記憶?人生那麼長,欠下的債總歸是要還的。
而把這種事情吹噓成「學習能力」 抱歉,這既是自誤,也是誤人!
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菩提。
一天一門課,
一周一學期。
上面幾句詩是浙大考試周時,(包括我在內的)學渣群體真實寫照。曾經我也拿這種話調侃,有時調侃中也頗有些得意的味道。
後來自己開始做項目做研究,發現自己公式推不動、理論讀不懂、和實驗室大神討論問題各種思路跟不上,只覺得自己傻逼。當年有多得意,現在就有多傻逼。
謝邀。
我本科是轉專業到數院的。轉進去的時候,當時數院的培養方案是大一下上高代1,大二上上高代2. 我轉進去以後是大二上,沒有降級,但是我沒學過高代1.於是大一大二之間的暑假,我把高代1自學了一遍(也沒用整個暑假,可能一個月多一點吧,復旦那本高代白皮書刷了前面1/3),直接跟數院的學生一起上高代2;然後期末考試拿A(復旦給分是等級制,A就是最高等級)。
然後呢,雖然我已經學過高代2了,但是程序上我還是要把高代1這門課再上一遍,因為要修滿學分。於是大三上學期他們再次開高代1的時候,我選擇了初選免聽(就是說通過一個考試以後,可以不用上課直接參加考試就行,因為高代1的時間段和我的其他課程時間衝突,所以我沒法正常選課),然後兩次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都是拿的全班第一,自然順利拿A(不好意思把大一新生們的A的名額給搶了hhh)。
說這件事情,也不是為了炫耀或者怎麼樣;只是覺得吹這種牛沒什麼意思,天底下比我厲害得多的人多了去了。題主所謂「這六七十分是我在一個學期一堂課都沒聽的情況下,在臨考前最後一個月看書看的」,如果我告訴你,我當時有同學上復變還是泛函課的時候一學期都不怎麼去聽課,作業直接抄室友的,然後期末考試前一個禮拜自學整門課程,最後考試拿A,你會不會覺得心理不平衡呢?哦對了,借給他作業抄的室友好像拿的是B+(滑稽)。
臨陣磨槍,不快也光;考前預習,考後全忘。有這種能力的人比比皆是,有的厲害的專業課能全A,但是除了能考個高分,並沒有任何卵用。
就唯應試而論,反過來,學得紮實才是學沒學好的評判標準。
以我自賣自誇為例:
高中競賽(高二)學過動物學,三年後,在大學,除了點名沒去上過課,沒聽過劃重點,無複習裸考,A。
高中學過植物學,三年後,在大學,除了期中考試沒去上過課,沒聽過劃重點,裸考,A。(全年級120+人,含我在內一共4個A)
高中學過遺傳學,三年後,在大學,除了一次走錯教室沒去上過課,沒聽過劃重點,過了一遍ppt,A。(大二選大三的課)
高中學過細胞生物學,三年半後,在大學,只去過一次課,考試半中半英,平均分60多,過一遍ppt,A。
高中學過生物化學,四年後,在大學,點名通通不去(老師說考得好就可以不來聽),裸考,A。
我其實是屬於考試能力很差的學100分考80±20分,總GPA low的很,也出過通宵寫manuscript轉天考試咖喱gaygay的狀況。但是我高中就學得爛熟於胸的這些專業課,A檔都是手拿把攥的。
考多少分是給別人看的,不難看就行了,真正會什麼才是自己的。
在學習領域,堅持最為重要。跟學習大牛比起來,我肯定會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和提升。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教育資源都不一樣,面對同樣的高考或者四六級考試,可能智力相近的人在付出同樣的精力的情況下,成績會有較大的差別。而帶來這個差別的因素很多,我只談做計劃和執行計劃這個因素,權當拋磚引玉,供各位參考。
高中生準備高考複習,大學生準備四六級考試,以及職場人士準備職稱考試這類標準化考試,考察內容較為明確,範圍有考綱可依,而複習時間較為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針對複習內容做出具體到每天的複習計劃,並予以執行,將左右得分的高低。
具體而言,首先理清自己的複習時間,其次按照複習內容予以分配,最後是在複習的過程中予以調整。
舉例而言:
一、高考數學科目
複習內容:集合、函數、數列、解三角形、立體幾何、直線和圓的方程……
複習時間:高三一整年
複習計劃:A.緊跟老師第一輪複習,具體任務:自己額外做每個章節的補充習題,並進行總結;
B.每天晚自習第2節課撥給數學
C.複習資料,五三,錯題本(可點擊免費下載答主高考數學錯題本,僅供參考)
執行情況:如未能按照計劃完成額外習題,請找出原因,並根據實際的複習速度進行調整,比如補充周六的時間給數學,或者每天多撥半節課給數學等。
答主當年寫的複習計劃綱要,供參考,一晃十年前的事情了。
二、四六級
複習內容:四六級辭彙、四六級真題等
複習時間:3個月
複習計劃:A.整個大一至大二階段,按照每周吃透一篇《新概念英語3》推進英語學習(可點擊免費下載答主編寫的《應景新概念英語3》英語資料,僅供參考);
B.考前集中突擊生詞,重點記憶高頻動詞
C.每天早上早讀一個小時,白天在圖書館撥一到兩個小時做真題和總結
執行情況:十套真題,每周一套,如該周有事情未能完成,則周末補上等等。
三、社會資格考試等情況
具體參考答主的這個回答:如何通過基金從業資格考試?
最主要的是通過制定計劃讓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紮實推進。考前衝刺不太像測試學習能力,倒像是測試短期記憶力。總之,學習這個事情,最容易糊弄的是別人,最難糊弄的是自己。
五門課,自學一個月,考六七十分。以國內絕大多數本科考試和給分的放水程度,這也好意思拿出來說?
退一步講,哪怕你考前突擊全部90+,又有什麼值得得意洋洋的呢?竊喜自己腦子好使,不如問問自己,現階段具有的所謂自學能力,其中有多少源於中學時期一天天的學習、一題題的訓練打下的基礎。
應試能力對許多普通人而言是獲取所需資源的捷徑,但它只是在種種環境、技術限制下發展出的畸形能力,絕非某種可供吹噓的資本。
學習能力,重點落在學習,而不是用來擺在高堂之上供人膜拜。
我初三第二學期開始零基礎學鋼琴。
也不是完全的零基礎,樂譜琴鍵都認識。每周日學45分鐘,每天練半個多小時。哪怕中考那三天還有整個高中生涯這個習慣都伴隨著我。學了一年半以後鋼琴五級。。。p.s.
高三的時候開始備戰八級,但是大學去了別的城市就沒再學了。儘管如此,我直到高考前兩天還在上課,高考那兩天中午回家吃完飯照樣練半小時琴……要是早學一年估計今天可以吹牛我高考和8級兩頭抓最後大豐收了吧……一晃六年沒再上過鋼琴課了,放假回家依舊天天練琴,定期入一些自己彈得了的新曲目。但還是阻擋不了退步。隔壁家孩子去年還彈的磕磕巴巴,上個月已經把四級的一個奏鳴曲練熟了,自己也彈了一遍,發現真是技不如人了。最後再聊聊什麼是學習能力。我覺得是最少的投入時間學進去最多的東西。能力體現在高效率而不是拿分能力。題主吹噓事迹我也有過類似的,某門課一整個學期缺勤,作業、midterm和final都是臨時抱佛腳,整個學期一分都沒扣過拿了A+。但是我從來都不把這事拿出來炫耀,自己覺得丟人。謝邀。題主說自己臨考一個月開始看書能得六七十分,且會拿此吹牛……然而我一直以為考前一天開始看書然後得七八十分,或者考前一晚開始翻書並且及格,是基本素養……
P.S. 如果非得吹牛的話,自覺某資格考試看了三個小時就通過,還勉強可以說說。當然,比我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的人太多了。
P.P.S. 然而,學習能力不等於快速拿高分的能力,能塌下心來慢慢學更是能力。
真要說純應試能力的話,03年遇到非典大半學期沒上課,暑假補課也沒怎麼聽,各種通宵帝國第二天翹課。因為一個月內要補前面幾個月的課程,所以考試安排得也比較集中,一天從早到晚考了五門專業必修。前一天夜裡一通宵背了一學期八百單詞看完了所有教材,五門課里四科4.0,最後一門沒考好,因為寫到作文的時候已經下午四點,實在困得扛不住在考場直接睡著了……
哎?題目被改成「應試能力」了,好吧。學習能力有很多種方面,每個回答者可能都有自己的標準。我就說一個我自己的小故事,與其說是學習能力,不如說是 hack 能力,所以跟「應試能力」更為接近——即快速解決一個問題的能力。博君一樂。
我 16 年到哈佛的一個分子光譜實驗室做合作項目,去兩個禮拜,時間很緊。那裡的實驗室整套儀器設備和他們自己寫的採集程序都是搭好的,過去了直接上樣品,優化一下條件測數據。其中有一個環節,是做一個叫做 double resonance 的實驗,就是採集三維譜:
就在 probe 段設定在能級 2 到 3 的躍遷頻率上,然後在 pump 波段逐點掃描,如果擊中了從能級 1 到 2 的躍遷,那 probe 那邊的譜線強度會有一個激變。掃幾萬個點,程序裡面有預設的後處理功能,積分一下,就能找到能級 1 到 2 之間頻率是多少。
這個已經是最後一個階段的實驗了,應該是倒數第二天上午,調試好開始掃描之後,那個實驗室老闆請吃飯,大家就高高興興出去吃飯了,還碰巧選了個中餐自助餐,甚合我意。吃完的時候,已經掃了四個多小時了。等回去一看,傻眼了——程序莫名其妙的崩潰了,啥都沒留下。
我這下急了,趕緊先查看,發現重啟採集程序後,還可以調出每一個 pump 頻率點在 probe 的原始光譜還在,但是沒有生成最終的積分譜。可是已經采了幾萬條了啊……重采?時間來不及。我問實驗室的人,他們說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情況,自己寫的程序有時候就是莫名不穩定。我問怎麼恢複數據?他們說不知道,要不你手動一張張看吧。
咋辦?讓我人工一張張看原始譜找信號?Excuse me 幾萬張譜啊豈不把滑鼠點爛了?況且還有雜訊的問題,不做積分譜出來看,信號本身也有可能被漏掉或者誤判。我心想,原始譜還有,那就一定有辦法在採集程序中重建積分譜。它其實就是程序崩潰之後,沒有執行最後一步後處理的操作。於是,我決定 hack 這個我此前一無所知的採集程序,重建積分譜。
1. 每一張原始譜都可以導出,一般導出的默認文件夾就是原始文件的文件夾,於是我定位到了原始譜在硬碟中存放的地方。
2. 類似的,我也找到了專門放 double resonance 後處理的積分譜的文件夾,和原始譜是平行關係,文件夾也是平行關係。
3. 我需要知道這個採集程序是怎麼調取積分參數的。於是我調出了之前成功處理了的譜的子文件夾,發現裡面有個配置文件。很棒,把它複製出來,放到新建的文件夾里,按照編號順序改了文件和文件夾名。
4. 用文本編輯器打開配置文件。很棒,是純文本,不是二進位。那就不需要解碼了。文本很好閱讀,幾個參數都寫在裡面。然後把參數改成這次需要重建的原始譜 id 範圍和積分範圍的值。
5. 我之前意識到採集程序打開的時候會有自動計算操作。於是我重啟了採集程序。它果真找到了新的參數表,恢復了積分譜。搞定。
前後 hack 時間,也就十幾分鐘。
於是,我拯救了我的實驗,拯救了我的合作,拯救了我的 paper。
沒和他們說我 hack 了他們的程序,深藏功與名。
這大概是我最開心的一次快速解決未知問題的案例了吧。
我複習周一天一本書就能60+。。沒啥好驕傲的,我反而每次都自責為啥又得這樣取巧。。。我倒是挺贊同有個答主的答案,最強的學習能力是肯踏踏實實的俯下身子慢慢的構建知識框架,而不是背幾個知識碎片為了分數而取巧。
.
高二拿到物理競賽省一
…然而其實大概不是自己多喜歡多熱愛物理,而是只是發揮了自己的應試的聰明。如果能重來,我想選中文。以及緣何題目說的是應試能力,描述里說的是學習能力?
二者差別很大。學習能力很難有直接證明,因為是厚積薄發的(其實就是我學渣)能有更長的高興奮高專註的思考時間,能夠更快速更敏銳地提出問題,能夠對思路的挫折更有耐心,都是學習能力的體現。才智不足,終不敢想那些七步成詩的天才是怎樣的。自考本科,自學考過了CPA和司考。
31歲開始學編程,現在我處理數據用到的程序都是我自己編寫的。
大學,不應該最後突擊一天,就能及格么,一個月?我猜你是自黑
做了一件大事,通過網路自學,問其他人學會了唱歌
通過獨自學習教唱歌做到了網路教學聲樂老師
幫助了不少學習唱歌遇到困難的人
從零開始複習一整天大物96。。
別贊,丟人
推薦閱讀:
※怎樣系統的學習英語中的吞音弱讀連讀?
※熬夜學習和早起學習哪個效果好?
※你見過怎樣的學習能力超強的人?
※東北有哪些神奇的習俗與習慣?
※你最喜歡《老爸老媽浪漫史》當中的哪一個?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