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這句話 : 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

這句話如法嗎?

如果不如法,又是哪裡出問題了呢?

如果如法,那究竟是為什麼?

希望各位師兄能夠引經據典,客觀回答。

感謝!

已邀請五位師兄。

補充一下,有師兄質疑這句話的出處,

它出自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而專持名號,猶勝持咒,亦勝余咒,亦勝一切諸餘功德。

為提問方便概括,於是改成了那句。

下面一定會有兩個邪教徒@杳然 和 @駑怡 來回答問題,大家無視她就是了。


謝邀。

《如何看待這句話 : 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

以上題主這句說話是否如法,筆者無興趣知道誰所說,一切不願置評,讀者只要細閱以下回應內涵,答案便呼之欲出。

回應這個問題,就必先要搞清幾個字~念、佛、經、咒如果連這四個字都搞不清楚,又憑什麼回答?

勿忘記這裡是知乎,必須為各大讀者負上大責任。

Ok!我們正式開始......

佛buddha:指覺。

經sutra:指路徑的方法。

咒dharani 、mantra:兩者之間也是咒語,但佛法的咒語是「總持」之意,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佛法的咒語是達到「覺悟的其中手段」。

《念佛》

anu:指「隨著、沿著」。

smrti:指「記起、記得、憶起」。

整體來說相當於英文的「mindfulness、attention」的意思。

buddha:指覺悟,本屬精神領域,並非指人。

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憶念覺、佛隨念」,指憶念覺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後學習效法。

在印度雨季的三個月期間,僧眾集結在一起修行居住,這期間僧侶不允許隨意外出, 直至結束大約此三個月才再外出,此情況梵語稱為「var?a雨安居」,原意指「雨」,也稱為「結夏安居、夏安居、坐夏、坐夏安居、安居」。佛陀在生之時,每年「安居」完結,各方的人都來探望佛陀。

佛陀洞悉如果百年歸老後,弟子可能因無法看見佛陀,必容易惆悵無依,故此,就宣說了有關「巡禮佛的聖跡」,以下就是經文典故.....

「佛告阿難:汝勿憂也,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

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三曰:念佛轉法輪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四曰: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

念佛生時功德如是,

佛得道時神力如是,

轉法輪時度人如是,

臨滅度時遺法如是。

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節錄自《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

根據以上經文得知,佛陀教育弟子以巡禮佛的「四聖地」方式作為切入點:

1)出生之地

2)成佛之地

3)轉法輪之地(弘法之地)

4)入涅槃之地(離世之地)

憑《長阿含經》此段記載清楚表述了「念佛」的意思,絕對「並非口念佛陀名號」,而是追憶與佛陀有關的領域,亦即是「憶念」的意思,並不是指單單用口念。

弟子透過親臨這些聖地四處巡禮,甚至可用千方百計的方式,務求引發起「思慕佛陀~憶念佛」的當時種種功德,亦即「繫念佛的功德、遺法、言教、身教,恍如親身見到佛陀。

由此可見,確實可以透過「呼喚該佛菩薩名號」,甚至專註佛菩薩的畫像,達到思慕佛陀效果,前提是必須先對「該佛菩薩有如實的理解」。

簡言之,念佛就是指「回憶思念一切與覺悟相關的領域」,當然包括佛陀本身的相關的事情,並不是單憑用口念念有詞,而是對覚悟的言教「念念不忘」。

《念佛經》

佛經buddha sutra,指覺悟的路徑方法。

佛陀時代沒有經文,後世的人把佛陀生前的言教記錄串連,彙集成的講座筆記,叫「佛經」。

「受持讀誦」:

是指「以心承受」。

是指「以心秉持」。

是指「以心讀誦」。

將佛陀的言教記錄~「佛經」,透過心去接受、承受、行持。好比學生閱讀一本教科書,並非指用口讀出來,重點是透過「眼見、耳聞」來思考,直至理解該書本的內涵,最後落實在生活言行,此過程才叫「受持讀誦」。

佛經是覺者留下來的言教,世上活人誤解經意者多,亡靈誤解亦多。題外話,如果單憑有人用口念誦經文,卻不理解經文的內涵,同時很大機會引來靈體希求超渡,可惜經文本意並非要人用口誦經,而是要在世之人須按經文教導去實踐供養,才能產生救渡罪靈的效果。

因此在筆者的恩師傳承之中,從不建議在不理解某經文之下,任意單憑用口大聲讀誦經文,確實可能會引來各方亡靈聚集。

(註:以上一段說話並非導人迷信,只是將筆者的傳承作扼要補充)

所有經文就等於當日的講座筆記, 目的是拿來閱讀思考,關鍵是理解。所謂受持讀誦,即是以心去行持的意思,此過程叫「念經」。

《持佛咒》

咒dharani 、mantra。

dharani字數較長。

mantra字數較短。

兩者作用,略有分別,在此不贅。

佛法之咒叫「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是達到覺醒的其中方法,最基本是開顯我們人類本有的「般若智慧」。

「悉曇」為梵文音韻「siddham」之轉譯,意為「成就、完美」之意,據知約為西元600至1200之間所書寫之古代梵文文字,「佛法密咒」本是梵文音韻,梵音體系用「16母音及35子音」,配以「口蓋、反舌、喉、唇、齒、彈舌、濁、清、長、短、輕、重音、滑、壓」來誦密咒。

任何密咒絕不能加插配樂來唱誦,只須透過「有系統」的(濁、清、長、短)音韻發聲,自?構成有節奏的音調組合,有如摩士密碼般,就會產生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及妙用。

故此,密咒為以聲為主的法門,每一個音調都會通往身體上不同的脈輪,亦即所謂「三脈七輪」,音調乃此功法切入之關鍵。

japa:指唸誦,稱誦、唱誦」,以聲音切入。

anu-smrti:指憶念,以思維切入。

以上是完全兩種不同領域,中國民間信徒卻將兩種領域合而為一變成「口唸」,確實無知,更令釋迦牟尼佛蒙上不白之冤。

現代大部份人都不懂得梵文,更無法把所有梵文譯出本來意思,此刻筆者分享一個重點,就是除非為了接通該佛菩薩的「samaya 三昧耶~誓願」而用「口稱誦」之外,否則經文所說的「念經、念佛」所指的皆是「回憶」之意。

總結:

念是什麼?憶念。

念佛是什麼?憶念覺。

念佛經是什麼?憶念覺的路經方法來行持。

持佛咒是什麼?持誦覺者的梵音振頻。

相信讀者對以上四點,已經有初步理解,究竟哪一個領域優劣?就交由明智的閣下了。

筆者今次已將「念、佛、經、咒」四字作出解說,不要再以訛傳訛,四個根本是完全不同的切入點,不分高低。

尤其要清楚中國人所說的「口念」,完全跟印度文之羅馬拼音「buddha anu-smrti」無關。

P.S 看見很多回答,簡直嚇我一跳!他們根本不知什麼叫「憶念」、不理解「經」是路徑方法、不知什麼叫念佛、連半絲梵音都未學過,竟然回答咒語的問題?

更加將念佛、念經、持咒分作高低,他們簡直吃了豹子膽,絕對是天大的笑話。


蓮池大師不是自己解釋的很清楚了么?《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疏】雖雲交攝。而專持名號。猶勝持咒。亦勝余咒。亦勝一切諸餘功德。

【鈔】偏贊持名也。一。勝本咒者。以咒雲。誦叄十萬遍。則見阿彌陀佛。而持名。則一日一心。即佛現前故。又咒雲。晝夜六時。各誦叄七遍。能滅五逆等罪。而持名。則至心念佛一聲。即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二。勝余咒者。專持名號。即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以十念便得往生。一生便得不退。威靈不測。斯名大神。余可例知故。問。准提功德。至廣至大。如何但持佛名。而能勝彼。答。准提因地菩薩。彌陀果位如來。持准提既有神功。念彌陀寧無妙應。是故經雲。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不如一稱觀世音菩薩。其福正等。又雲。持無量無數觀世音菩薩名號。不如一稱地藏菩薩。其福正等。況如來乎。叄。亦勝諸餘功德者。六度萬行。法門無量。而專持名號。則種種功德。攝無不盡。以不出一心故。如前文中廣說。願凈業弟子。專其信。不二其心。如經雲。設有一法。過於涅槃。亦所不顧。禪宗知識。有教人但持話頭。一切不作。故知原業餘門者。尚當改修念佛。何況原念佛人。乃變其所守。而復他尚。心懷二路。志不歸一。云何叄昧。而得成就。直至無常。空無所獲。罔思己過。反起謗言。嗚呼謬哉。

  • 念佛一法淺者得其淺,深者得其深,其中的道理很深。不可輕看。
  •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觀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佛即是念心,心真如故,一切萬法何者不從此心出?
  • 一句佛號,全顯自心,全顯法界。這就是本來是佛,今又作佛。如萬流入海,一切經,一切咒,不都依此「心」而立?
  • 真明白這個道理,入念佛真如門。知此念佛一法,直下圓頓,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唯上上根人方能直下承當。
  • 這就是一行三昧,也叫真如三昧。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 《大乘起信論》:『依是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當知真如是三昧根本。
  • 這就是「既得本,何愁末」的道理。

說這句話的一點大乘佛教的常識都沒有。

念經姑且不論。

念咒不如念佛?

有些佛號本身就是咒語的一種啊

比如往生咒(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開頭的「南無阿彌多婆」,其實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再比如釋迦牟尼佛心咒的「母儞母儞」,其實就是「牟尼牟尼」啊


云何菩薩思惟因緣而得近於大般涅槃。
因是思惟心得解脫。
何以故。一切眾生常為 五欲 之所系縛。以思惟故悉得解脫
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

複次善男子。一切眾生常為 常 樂 我 凈 四法之所顛倒以思惟故得見諸法 無常 無樂 無我 無凈。如是見已四倒即斷
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

複次善男子。一切諸法有四種相。何等為四。一者 生相。二者 老相。三者 病相。四者 滅相。
以是四相能令一切凡夫眾生至須陀洹 生大苦惱若能繫念善思惟者。雖遇此四 不生眾苦
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

複次善男子。一切善法 無不因是思惟而得
何以故。有人雖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專心聽法。若不思惟 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

複次善男子。若有眾生。信佛法僧無有變易而生恭敬當知皆是繫念思惟因緣力故。因得斷除一切煩惱
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

------------------------------------------------------

比丘汝今當知念佛事空念。所緣處是不應念。

汝所念空 念亦復空。是無性空 能斷色想 能斷取想。

是人爾時不得無想何況於念。

是人爾時都無所有 寂滅無性。不集諸想 滅一切法。

是則名為 修習念佛。

念佛名為破善不善一切覺觀。無覺無觀 寂然無想。名為念佛。

何以故。不應以覺觀憶念諸佛。無覺無觀 名為清凈念佛。

於此念中乃無微細心心念業。況身口業。

又念佛者 離諸想。諸想不在心。無分別 無名字 無障礙。無欲 無得 不起覺觀。

何以故。舍利弗。隨所念起一切諸想 皆是邪見。

舍利弗。隨無所有 無覺 無觀 無生 無滅。通達是者 名為念佛。

如是念中 無貪無著。無逆無順 無名無想。

舍利弗。無想無語乃名念佛。是中乃無微細小念。何況粗身口意業。

無身口意業處 無取無舍。無諍無訟 無念無分別。空寂無性 滅諸覺觀。是名念佛。


一句阿彌陀佛,至少描述了一百種靈感。比文字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阿彌陀佛。

當然,念佛不如打坐。


站在某一角度來看,沒什麼問題。如果系統地學習佛法,還是以念經為基礎。反觀凈土宗祖師,念經為下手處,最終以持名念佛為歸宿。


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各種能教人出離的法門,只要契機,都是最好的。

祖師稱讚念佛法門,並沒有詆毀貶低念佛之外的法門啊。


瞎說,

念啥都一樣,

因人而異,

有的就覺得念經像看故事書一樣有感覺,

有的人就覺得念咒有神秘感,

有的人喜歡簡單,念句佛省事。

老和尚說蘿蔔好吃,

所有人都會覺得蘿蔔好吃啦?

做事先定目標(已知你的目標是想往生凈土)

再選擇最有效最科學的方式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哪種方式最舒服就最有效)


我們說的念佛,無特指的話一般默認是凈土法門,依阿彌陀佛大願念阿彌陀佛名的加持接引往生凈土。因為人生苦短資質有限如果自覺不能靠自身開悟證道了脫生死所以依靠阿彌陀佛接引轉生凈土不墮三惡道,就如同不會游泳有沒本事能力對付海中惡獸,就乘坐大願之船度過苦海。

念經是開悟學知識的,持咒個人於法理上所學有限不明意義但經常念,像往生咒補闕真言,以前還偶爾念楞嚴咒。

個人對問題看法,認為是人精力有限能力有限必須有所偏重,而末法時代的一般眾生根器機緣修念佛法門比較容易有成,所以強調念佛。


什麼是如法?

諸法性空,怎麼如?


無論念經,念咒,還是念佛都可以呀,看你喜歡哪個?


這話得看是對神馬人說咯,對於那些自甘「丹陀羅」種性(老子這人就是笨,笨到可以耍橫:「老子就是笨,你他媽咬我啊」的程度了,所以,只能抱佛腳)的人來說,這話還是蠻正確的。但是對於那些對自己有點責任心的、想自己確保自己能解脫的人來說就未必正確了…………

話,沒有絕對的對錯,只看對症不對症。如果在絕對意義上:這話要是正確了,那麼至少金剛經就成了偽經了,這部破經居然宣稱:諸法平等,無有高下……


嘗聞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確有其理。

  佛經是佛親證真理,對真理境如實宣說。真理本來就是我們的佛性,與我們生命的最深處是一體,故讀佛經會感受到其生命的穿透力,有極大的加持,利於開發我們本有的智慧。

  但經文畢竟是此世人類的語言,人類的語言有人類不可逾越的局限:人類活在顛倒迷惑中,人類使用的語言,是與其顛倒迷惑的心智相應的,而不是與真理境相應,不是特為表述真理的存在。故欲用人類的語言如實傳達真理境是困難的,即使是釋迦佛的智慧也有困難,故經中常以指月之指為喻,說「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

  假如讀經時又拘泥於人類的語言、思維習慣,則經中所含佛性真理的光明,無疑被大大遮蓋,只剩一絲絲微弱的光而已。故古來大德皆提倡,誦經時,竭盡虔誠,不加擬議。我確信這樣的誦經,能得到經文滿分的加持。欲研經義,可另尋時間,又當佛心貫於內心、於經文不局其文字時,不加擬議地恭頌與思維經義,皆可。此時思維經義往往有法喜。

  但無論如何,經文存在「人類語言」及「人類習慣思維」兩重障礙,故非佛意的直接宣露。

  佛要直截宣露自證真理境,必須用佛的語言。那是專門與真理相應的語言系統,姑且用「語言」來表述吧。佛的語言是什麼?也許是心念、光吧,再者陀羅尼咒語。

  因為咒語只有音節,凡夫讀誦無法以思維來分別;而它本身又是來自佛的自證、自述。故此不加分別地誦咒,自然不會為凡夫分別意識心遮擋真理之穿透力。故說誦經不如誦咒。

  咒語的威力雖大,為佛自證、自知、自說,不倚世間語言;但咒畢竟是局於一法。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則類同於咒,而復包含佛一切功德在內,以名攝體,攝無不盡。故念咒又不如念佛。

  凡人每重誦經而輕念佛,因經文乃熟悉語言境,可以琢磨,感到親切;佛名阿彌陀佛乃驀地而來,不知為何,無以把著,無法琢磨,覺得疏遠。不知凡夫覺得近的,親的,恰恰離佛疏遠;而凡夫覺得疏遠的,恰恰與佛親近。

  念佛,直稱佛名,不憑人類語言,不假思維邏輯,不需折射,不經轉換,直達佛心,直入佛境,真正是佛佛乃知、凡夫頓入佛境之法門。

  念佛尤勝觀想。因觀想不離凡夫心識,夾雜凡夫心,不清凈;縱然定慧等持,也只是因地初心,不如念佛直登果地覺。次觀想難而稱名易。

  念佛也勝開悟。悟雖直達佛心,未能直入佛境,仍是因地法門;悟後起修,依然路途遙遙。唯悟者深知語言文字之不足法,而唱不立文字。念佛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在念者雖未悟未通,然由佛力直契如境,豈可思議!


念佛不如燒香,燒香不如布施。支持微信支付,支付寶


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

配合下兩句服用效果更佳!

求佛不如求心, 求心不如求己。


是不是因為佛號簡單?


。勝本咒者。以咒雲。誦叄十萬遍。則見阿彌陀佛。而持名。則一日一心。

一日一心恐怕比誦叄十萬遍咒難得多吧

又咒雲。晝夜六時。各誦叄七遍。能滅五逆等罪。而持名。則至心念佛一聲。即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

五逆等罪比生死重罪嚴重得多

專持名號。即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

既然比咒強,為啥用咒比喻


「這句話如法嗎」,這麼問可能就不如法了。

可以問「這句話怎麼理解」。

佛教內部各宗派,會從建立自宗的角度說自宗是第一什麼、最什麼,這是合理的。對於相應根機的眾生來說,適合他的是最好的。

佛菩薩祖師大德也是應機說法。比如,對於小乘根機的眾生,非要對他說小乘不如大乘,來破他的見解,這是違背菩薩戒的。大安法師曾說,凈業行人要知道凈土宗是最殊勝的,對於禪宗的人我們不要去破他們,但他們也不要來破我們。


推薦閱讀:

念佛應該注重質量還是數量?
大勢至菩薩是如何修行成就的 ?
為什麼大家不念「奧特曼佛」名號呢?
念佛可以治病嗎?
正常生活怎樣念佛?

TAG:佛教 | 大乘佛教 | 佛法 | 漢傳佛教 | 凈土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