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華為 2016 年凈利潤增長僅為 0.4%?可能有哪些原因?
華為在3月31日發布了2016年年報,報告顯示,2016年實現全球銷售收入5216億元,同比增長32%,但是凈利潤為371億元,同比僅增長0.4%。
1.利潤不增長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2.華為明年(2017年)如何在凈利潤上取得增長?
新聞背景:華為2016年增收不增利 凈利潤微增0.4%
儘管各個業務線收入保持高速增長,華為去年的利潤增長有限。華為在年報中稱,消費者業務快速增長,收入佔比上升,但整體銷售毛利率下降1.4個百分點。由於公司持續加大消費者業務面向未來增長的品牌和渠道建設的投入,去年費用率同比上升1.1個百分點。
雖然利潤只有0.4%的增長,比較寒磣,但也沒有辦法, 現在運營商業務還是華為最主要的盈利來源,在通信設備製造業整體下滑的背景下,華為運營商業務收入還能保持百分之二十幾的增長已經是難能可貴了,可以看看愛立信這個華為曾經最大的競爭對手,現在是什麼熊樣。
收入利潤全線下滑,凈利潤直接下降了87.33%,可以說都快被華為逼的無路可走了。
當然,也可以諾基亞、中興一個個看過去,你會發現一個比一個難看。(現在的諾基亞主業是通信設備製造,可不要把它當以前那個做手機的諾基亞。)
下面具體看看財報吧
收入增長32%,毛利增長27.6%,很好很強大。
三大業務也都表現不錯,企業和消費者(主要是手機)業務都增長40%以上,運營商業務在整體市場萎縮的情況下依然保持23.6%的增長。
那利潤去哪了?
先看這個
研發費用增長率和收入增長基本一致,但銷管費用增長38.8%,比收入增長高了6%,比毛利增長高了11%,這一下利潤就大大縮水了;財報的解釋是由於公司持續加大消費者業務面向未來增長的品牌和渠道建設的投入,如果這個解釋屬實,那華為的消費者業務本身收入只有1900億元,毛利也不高,還要投入大量的營銷費用,很可能2016年並沒有掙到多少錢。
不過銷管+研發費用,總費用率上升0.3%,倒也不是不能接受,但那個其他收支是什麼鬼?這一項就影響接近28個億的利潤。於是翻到附錄9
好吧,到底是不用上市的公司的年報,能看出保理費用多了4億,政府補助少了8億,但金額最大的一項其他,影響了16個億,到底是什麼財報里一個字沒提。(也可能是我沒注意到,誰要發現了提醒我一下)要這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報就該打差評了。
不過查了查,14年政府補助是10個億,比16年還低,其他這一項是-16億,或許是因為15年運氣比較好吧,不過總而言之,這一項應該和主營業務的直接關係不太大。
如果扣除政府補助和「其他」的影響,華為營業利潤增長在10%左右,雖然也不算亮眼,但我覺得也可以接受了。
作為前華為員工。
先說下目前情況
其實內部早就知道利潤最高的4G業務會在2016-2017到頂。公司高層很早就開始布局,以前所在的部門2012實驗室就如電影《2012》中諾亞方舟一樣是為將來打算的。這一兩年很關鍵,最賺錢的面向運營商的4G業務開始下滑,5G不會這麼快就上。面向大眾消費者的終端營業額高利潤低,而且諾基亞,HTC,三星證明了2C業務非常不可靠。被寄予厚望的企業BG還沒起來。為了應對將要到來的困難時期華為果斷選擇裁掉34歲以上老員工,並且主動出擊,進入公有雲,IOT等等新領域。所以我們看到研發投入的暴漲。
回答兩個問題
1.利潤不增長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最賺錢的運營商4G業務要建設完了。
2.華為明年(2017年)如何在凈利潤上取得增長?如果想,裁掉點員,研發支出少點就能做到。但是這樣會損害未來的競爭力。
另外:我在想一個問題。
華為增長時,員工拿獎金甚至工資買公司的配股,先苦幾年以後享受分紅。
當華為出現虧損(這裡並不是黑華為說它明年就會虧損,但是這一天終將到來),會出現什麼現象?是否會有意志不堅定的員工離職,贖回配股從而給公司帶來更大的資金壓力?
通信業寒冬將至,四大廠商幾家歡樂幾家愁 - 知乎專欄
針對華為等四大通信廠商的2016財報做了深度分析,長文見我發表在知乎專欄的文章。
具體到華為的凈利潤增長我的分析是:
華為的整體銷售收入在2016年同比增長了32%,但其營業利潤的同比增幅則僅有3.8%。這一趨勢從下圖銷售收入與營業利潤三年間的同比變化可以看到清晰的展現,但2016年的差距之大還是出人意料。
華為在財報中對此解釋為消費者業務的拖累,一是消費者業務增長較快拉低了整體銷售毛利率,再有消費者業務的品牌和渠道建設投入導致銷售管理費用大幅上升。
華為2016年的銷售毛利率是40.3%,財報中並沒有披露消費者業務單獨的毛利率水平,但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在財報溝通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說:「終端的毛利沒超過30%,To B(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毛利超過40%」。此外考慮到華為和中興在同一個市場上競爭,也可以參考中興的財報數據:中興2016年消費者業務的毛利率僅為13.5%,比自身的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的毛利率水平分別低了24%和22%。因此,華為的消費者業務的毛利率水平或許好於中興,但與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的盈利水平差距應該大體相當。
華為2016年的銷售管理費用在銷售收入中所佔的比重達到16.6%,為四大通信廠家中佔比最高,且比2015年的15.8%增長了0.8%,這多增長的0.8%轉換成人民幣就是241.6億,可以對比的是中興消費者業務的2016年全年業務收入才不過335億,可見華為消費者業務在品牌營銷上的手筆之大。
銷售毛利率下降而銷售費用大幅增加,消費者業務為華為整體業務的盈利水平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整個集團增量不增收 ,或許這也正是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新年致辭中將2017年定位為「精細化運營變革年,一切要以利潤為中心」的壓力所在。
謝邀。
利潤不增長根本不礙事。華為看重的也不是眼前的利潤。
增收但不增利,一方面說明了華為還是在爭取薄利多銷。另外,說明別的地方的開銷確實大啊。
首先是持續增加的高研發投入。 據歐盟委員會2016年12月底發布的「2016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華為以83.58億歐元(608億元)研發投入位居中國第一、世界第八。已經超越蘋果的74.1億歐元。
其次是員工工資的持續增長。華為給員工發錢是相當的厲害,近幾年各地房價的迅速增長,員工工資需求的也水漲船高。再加上華為大力發展IT雲計算業務,不得不以高薪跟互聯網公司搶人,老員工工資年年被應屆生倒掛,用人成本確實很大。華為很顯然頂不住如此高的支出,才有了逐漸辭退34周歲以上老員工的橋段,而這部分人手裡的股票和分紅還是相當大的一筆數字。
最後是產業面向轉型的過程中銷售成本的投入。終端崛起的道路上,必要的市場投入以及利潤的捨棄是必不可少的。華為手機最近廣告是不是做的很兇?這一點也不可小覷。
總之,增收32%說明市場局面正在打開,不論是消費者業務,企業級業務還是運營商業務,有不斷的生意可做,還怕以後沒有利潤嗎?
沒有具體詳細數據,只是一己之拙見,見諒
謝邀!
華為不是上市公司,財報不會完全公之於眾,也不像上市公司那樣的。關於增長問題這個有空看其他研究機構的報告吧。
還有就是16年的投資也不會立馬見影有回報的。
反對最高票@老段 以及@dax eursir 的回答!
老段主要說了華為研發費用的事情,認為華為高額的研發費用,把增長留給了以後,從而影響了當年的凈利潤。其實可以看到,華為2016年度的營收增長了32%,而研發費用增長了28.2%,研發項增長跑輸營收增幅。所以,這並不是當年的研發投入拉低了凈利潤,而是整個2016年相對更是在有效收割以往的高研發投入,研發增幅跑輸營收增幅,怎麼可能是研發投入拖了凈利潤的後腿了呢?
而dax eusir海軍司令,同樣也列舉了研發投入和員工工資+福利的支出,後者16年是高達1218億元,但16年這方面的增幅是17.4%,是更大幅度了跑輸了營收32%的增幅。而你也說了研發費用,怎麼同屬期間費用的銷售和管理費用項就沒有看到了呢?這部分不僅在絕對值還是增幅,都要明顯大於研發投入的啊!
去年華為銷售和管理費用高達864.42億元,且年增長38.8%;而華為一直標榜的研發費用是763,31億元,增長率為28.2%。可以看出,去年華為的銷售和管理費用增長率比研發費用增長率還高出10個點。
但還是有答友指出,華為凈利潤率增長微乎其微,只要把研發費用按下去點,利潤自然上升了。然而必須看到的是,華為的銷售和管理費用不僅絕對值要明顯超過研發費用,增長率同樣比較大幅度的超過研發項啊!
而華為費用增長方面,顯然是銷售和管理費用增長提過於明顯,整個2016年相比上一年度增長了240多億!相比把研發項摁下去點來增加利潤,我覺得把銷售和管理費用摁下去更顯效果了。
原因方面,公司年報把銷售和管理費用的增加歸結為「由於公司持續加大消費者業務面向未來增長的品牌和渠道建設的投入」(原話),顯然是最為大家關注的終端部門背起了這項費用增加的鍋了。
眾所周知,這個銷售和管理費用中,含有大量的廣告和公關費用,從目前種種跡象來看,華為也的確在大砍這個方面,之前同華為合作的4A、公關公司、媒體和自媒體們,可能日子不會有之前那麼好過了。
從朋友處得知,從17年初的發布會可以看得出來,華為終端在這方面的投入已經減少,甚至網上也出現了過去極少見到的華為手機負面的消息,其背後更有可能是輿情監控做得不到位,或者就是更直接的因為人家拿錢少了。
由此,未來華為手機在品牌建設方面會迎來更大挑戰,要知道去年下半年開始三星在國內的「銷售和管理費用」在增加,OV在銷量暴增之後,這方面的投入顯然會更大。
2017年開始的這場戲不會難看呢。
愚人節的真話與假話:手機廠商的財報與利潤之殤!
明天就是愚人節了,在這個特別的時期,正是廠商們2016年財報出爐的關鍵時刻。那些上市公司們的財報:包括華為財報、聯想財報、中興財報,酷派財報……各方國產手機廠商都希望憑數據說話,然後,在這些公開的數據背後,有多少企業的心酸與淚水,又有多少期待與夢想?
華為,聯想,中興,酷派……這些企業是壓力之下奮勇之前,還是市場浪潮之下回歸死海?2016的財報也許略知一二。
一半臉兒笑,一半臉兒哭
今天科技界的新聞是華為2016年營收5216億刷屏,同期是酷派停牌或延遲發布2016年業績,此前預警虧損30億港元。而前不久,中興通訊披露2016年年報,實現營業收入1012.33億元,凈利虧損23.6億元;前天,聯想財報顯示,2016年全年收入為人民幣3070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
在這一份份財報的背後,如果再深層次對比一下,無論是華為,還是聯想、中興,亦是酷派,估計都笑不起來。
以華為為例, 2016年全年,華為智能手機發貨量達到1.39億台,同比增長29%,銷售收入達到179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3.6%;但值得警惕的是,2015年,同比增長是72.9%。對比之下,增速下降近30個半分點。
中興呢,事實是據IDC數據顯示,去年中興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較前年下跌了36.5%,於全球手機生廠商前五名的榜單中,中興甚至榜上無名。
至於聯想與酷派,只能說未來的路還很長。
利潤之痛,手機廠商要轉思路
與財報正相關的是,在華為、中興、聯想、酷派等廠商的業務體系中,手機或多或少是其中最重要的業務體系。
然而,與銷量不同,讓中國手機廠商,甚至是手機代表企業華為感到難堪的是,中國手機廠商利潤低的面紗再次被數據研究機構揭開。
據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估計,在全球智能手機產業53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707億元)營業利潤中,蘋果佔到44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100億元),83.6%的利潤被蘋果拿走。
在剩下不到17%的利潤份額中, Strategy Analytics稱華為佔到全球智能手機產業利潤的1.6%;中興更是因為被美國政府的罰款,中興虧損達到3.4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61億元)。
正是如此,國產手機廠商發出了要份額,也要利潤的怒吼:
「太多利潤都被渠道商賺走了,我們成了為渠道商打工的了。這是任總(任正非)比較不滿意的。」華為某負責人如此說,華為為此也特彆強調,要提高資金使用和運營效率,強化在供應鏈、渠道、研發、服務等各個領域的基礎運營。但實效如此,相信余承東會交出答案。
「聯想構建新的增長引擎和利潤引擎,包括智能手機移動業務和現在的數據中心業務」聯想楊元慶如此說。
利潤之下,到底有多少手機廠商不再賠本賺吆喝?也許,2017年,又是一個輪迴。我們姑且看作是愚人節的搞樂!
華為年報中有很多「其它* *」的項,金額挺大但又沒說清楚是啥,說白了就是華為把利潤藏起來了。為啥要藏?1.華為的主要客戶運營商日子都過的不好,華為如果還賺的盆滿缽滿,運營商都得要求華為降價了。2.華為處於轉型期,需要大量的投資保證未來更大的發展。另外為啥能藏?華為沒上市的好處就體現出來了,不需要對外部股東負責,內部股東都是員工,好控制,好忽悠!
快速變革的時代,就不要總關注凈利潤了。
這幾年,華為在晶元,終端,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AI方面和基礎科學方面的投入很大,研發、銷售和服務體系的建設都需要投入,而產出是未來的、不確定性的。
不能再以傳統通信網路製造商的視角看華為的銷售額和利潤了,技術變革日新月異,華為是以製造業為基礎,涉足大量互聯網相關業態,不確定性將越來越明顯。還是17萬員工,還是那個神一樣的任老闆,還是那麼的拚命。。。。。。所以只有一個原因:移動通信的4G周期已經接近尾聲,手機的人口紅利已經接近尾聲!
余承東說為了鋪貨,渠道費用佔比太高了。
.
2016年的華為年報出台了,
http://www.huawei.com/cn/about-huawei/annual-report/2016?utm_medium=smutm_source=weixinutm_campaign=anre
作為一個花粉,我看到新聞後,第一時間去找到原文地址,下載最新年報仔細查看了一番,
最敏感的,是研發經費,僱員費用,凈利潤,海內外收入構成比例,營收。
1.研發經費:
在華為年報出台之前,我根據華為的5200億營收估算出,華為研發經費應該在780億¥左右。
現在年報出台,果然跟我之前估算的差不多,是760多億,2016年世界排名第七。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278708
2.僱員費用:工資+各類福利支出=1218億。
3.凈利潤,371億¥;
華為的股東分紅的98.6%都是華為員工分享,
任正非佔有股份1.4%,拿走5.2億。剩下的360多億由華為員工分享。
華為員工的工資+各類福利支出+分紅是1218+360=約1580億¥。
按17萬員工計算,人均工資+各類福利支出+分紅=92萬¥約合13萬$;
4.海內外收入構成比例:海外營收佔總營收的59%;
5.營收:5212億¥,增長32%;
6.其他有點意思的條目:
加入員工持股計劃的人數是:81144人;公司的現金存款=1230億¥;
1. 終端市場利潤受到其它品牌擠壓
2. 運營商利潤進一步飽和3. 企業業務還沒是在打開局面的狀態另外,公司在轉型,很多的投入目前都是沒有盈利的;比如我現在這一塊的產品,屬於雲這一塊,既服務於運營商,也服務於企業,但目前完全屬於投入開發狀態,版本經理的預估是兩年後開始盈利;這還只是我所做的這一塊產品的情況,可以推測的到的是,在轉型期間,有很多投入,目前是都還沒有盈利的說明華為的轉型還沒成功,在運營商行業中高舉高打,服務優於產品的做法,無法複製到企業和消費者行業中來,會導致成本過高。
不知道你關注另一個數據沒:華為2016年投入研發的費用764億元,想想看,只要少投入那麼幾十億,凈利潤的增長百分比可以增長多少……
另外,作為曾經的華為人,就個人的感受而言,華為一直在剋制自己的增長,特別是一些表面的數據。一方面是因為不想來年的數據不好看,另一方面華為更喜歡投資未來,把錢花在未來的戰略高地,所以投資研發的錢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公司發給某個研發部門的錢過多,部門用不掉把錢退回去,結果被強制打回去了,說一定要花完,結果部門裡每個人都直接換了最新的高配機、用了沒多久的設備也直接換新的了~按常規的投入,華為研發投400億經足夠了符合同類公司的標準,但是華為多投了幾百億,如果華為常規投入的話,也也是年利潤600多億的世界巨頭,比肩世界知名科技巨頭的,有興趣的可以查查思科高通等這些世界巨頭的利潤。但是華為選擇非常規發展,尤其是企業與消費者業務都處於開拓期大筆花錢沒見成果很正常,米家軍之類的黑子不用高潮了,就算華為終端利潤微博也是百億以上的,不知道你們米家搞了那麼多東西你們整天費勁吆喝利潤比得上華為的零頭嗎?貌似曾經曝光過小米年利潤3.5億?是華為集團的百分之一不到。。。當然還是不應該嘲笑小米的畢竟是專做屌絲市場的利潤薄正常,不過米粉千萬不要碰瓷華為,你家小米的利潤永遠都只能是華為的零頭不到!這是公司基因決定的!
華為這是要不行了啊,國內手機/通信行業的未來就靠友商了。花廠已經放慢了腳步,請友商加速追趕並超越,超越了的請發個財報炫耀一下,別客氣。
1.4G尾聲,5G未興2.手機業務利潤率低3.企業業務不成大器,還不太會玩4.研發投入高,部分新興產品不見效益,雲計算,無人駕駛.....再加上胡搞瞎搞,互聯網理財,工卡一卡通5.HR高級別員工太多,人力包袱重
我已經離開華為一段時間了,問到我了,我就客觀的回答一下。
一,華為對凈利潤增長很少還是很在意的。前幾年喊著戰略投入,不計成本,那是在增速和利潤都能保持的情況下堅持的。現在凈利潤增長如此低,據我了解,華為內部現在嚴控新人員入職,據說是走一進一。並且將一些不賺錢的業務都關停了。
二,短時間看,華為的凈利潤增長可能不會變好。原因如下:
1,華為的三駕馬車,運營商、終端和企業級是華為的三大戰略業務。
2,運營商,華為已經攻佔全球TOP50的運營商中的43家,剩下的7家在美國。受到美國8大金剛和國防局的影響,美國運營商市場暫不對華為開放。43家運營商目前4G建設已經基本建設玩,在5G尚未商用的情況下,短時間不會大的項目啟動。
2,企業級,我以前就在這塊業務領域。這塊業務目前在華為處於潛力發展區,雖然說增長還不錯,但是底盤子太低,增長個200%也不能支撐起華為千億級總盤子的增長點。短期看,不會有飛躍式增長。
3,終端業務,這個業務大家現在都知道了。因為這個業務的普及和打響,華為的品牌也從幕後走到前台,讓中國人甚至全球人知道了華為品牌、中國製造。這個不能不說是我們中國人的榮耀:)但是終端的普及率和流量都上去了,短時間看不能像互聯網公司那樣用流量掙錢。之前終端業務大賣的時候,花錢也如流水,結果後來一結算,發現利潤超低,導致好多大牛被離開了終端業務,這也是華為所沒有想到的。
4,聽說現在華為增加了第四個戰略業務,雲計算。我認為,這塊業務可能會陷入長時間的膠著狀態。因為私有雲是華為的強項,當然,這裡說的可能不僅是技術,而是服務和客戶關係。但是公有雲市場一直有互聯網公司阿里、騰訊這樣的鯰魚在攪局,估計沒有個3-5年全球的公有雲市場格局不會穩定下來。不能穩定下來就會有價格戰,各種價格戰一打,利潤也上不去。
三,當然,以上是我的個人看法,也許任老闆已經想好對策,明年就能利潤大翻身。那等魄力和能耐是我等平民所不能預見的。聽說今年終端業務就會利潤飆升,我也期望看到此情景,畢竟我等國人也期望見到中國的強大,中國企業在全球各地業務頻頻報捷。
任何一個公司,國企也好,民企也好,外企也好,在發展過程中,不得不提投入和產出比。
在當今整個全球經濟形勢處於低迷狀態下,一些例如華為和中興等都面臨收入增長盈利下降的嚴峻形勢。」,僅僅有些虛無的例如熱情,理清還不夠,在低迷的時候去增大研發投入,不適為一種明智選擇。
華為2016年重金投向研發體系,同時和一開始敘述的老業務利潤降低有很大的綜合關係,企業要發展,投入必需階段,利潤增長率有時在不同的時間階段,對公司體制來講,是一個衡量的雙重標準。
推薦閱讀:
※一個關於商譽計算與處理的問題?
※阿里巴巴 2015年財報靚眼,2016年 Q1收入同比增長 39%,為何華爾街反應冷淡?
※如果財務報表可以造假,那我們看財務報表的意義在哪裡?
※Tesla 2013 年三季度財報都有哪些值得注意的?
※Tesla 2013 年第二季度財報有哪些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