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漢墓發現了論語,而更高級的帝、王陵墓會不會藏有更可觀的圖籍?


謝邀,這個問題恰好也是我比較感興趣的問題。

從理論上說未知的地下陵墓里藏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典籍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但從實際角度是比較小啦,因為考古發掘工作隨著現在這二三十年大規模基礎建設的結束其主動發掘會越來越局限了。

在進入正題前,有必要看一看目前地下陵墓里都出土了哪些比較重要的文獻資料。

自從上世紀初的安陽殷墟甲骨問世以來,可謂轟轟烈烈的地下出土文獻層出不窮,舉起要者如下。

1.殷商及西周甲骨 2.周代青銅器銘文 3,楚國等諸侯國的簡帛文獻 4.晉國侯馬盟書

5.秦漢簡牘文獻 6,其他的陶文等等

海昏侯墓聽說發現了《齊論語》,若是往年或古人聽到此事或許會振奮,今人在近幾年層出不窮的簡牘文獻之消息中倒似乎不那麼驚訝了。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說「 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勾之。雖古書之未得證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證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斷言也」。

今日之人能夠得見許多古人都未必能看得到的珍貴的歷代典籍,排除掉一些確實是作家投機的贗品。其他卻有開宗立派,撥雲見霧的功效,特別是對於久已困擾諸多學人的先秦歷史研究。這正如歐陽修當年在《日本刀歌》一書中說到的:

徐福行時書示焚,逸書百篇今尚存。

令嚴不許傳中國,舉世無人識古文。

嗟予乘服欲往學,滄波浩蕩無通津。

令人感嘆坐流涕,鏽澀短刀何足雲。

今日藉助於考古發現,無論是清華簡、海昏侯墓新發現還是里耶秦簡、嶽麓秦簡、郭店楚簡等等,都為人們澄清事實開拓視野提供了方便之門,那麼未來發現大規模的新的地下文獻還有多大可能呢?這需要從一下多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並不是所有的墓葬里都會有相當數量的簡帛文獻或類似文字材料的東西存在,或者即使存在而被盜掘或為自然湮沒損壞。這樣的可能性是極大的。

其次,考古發現在未來會越來越趨近於飽和,倉庫和文物保護站里的文物已經足夠多,許多並未得到充分的研究。而在大規模基建結束後勢必考古發現的規模、主動性和層次會比現在更加拘束和麻煩,許多想挖掘的無法主動挖掘,而又不得不主動挖掘另一些也許價值相對較低的墓葬,這是與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是有關的。

第三,已經有許多人質疑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簡牘文獻,也有報道說在兩湖地區已經形成了相關的假的簡帛的製造網路,真假未可知,但肯定地下的文獻數量有限,歷經千年而破壞較少的畢竟是少數,也不是所有書吏或政府官員都有帶書陪葬的習慣,這樣來看就更加微乎其微了。

如上所述,未來也許仍然會有相當數量的簡帛文獻或其他出土文獻,但總趨勢來看只能是逐步減少。


更高級的帝、王陵墓里曾經藏有更可觀的圖籍,這個可能永遠存在,但是綜合幾個因素考慮,能夠最終被發現的前景是比較悲觀的。

首先,想要發現更可觀的圖籍的前提是,這些資料必須以金石、甲骨、簡帛為介質進行保存。魏晉以後,紙上書寫逐漸盛行,帝王陵墓里就算陪葬一座國家圖書館,現在挖出來也早就化為一灘爛泥,甚至連痕迹都找不到了。所以想要發現更可觀的圖籍,這個可能性基本上只存在於秦漢時代以前的墓葬中。事實上,我們國家的大多數上古文獻寫成定本又在東周以後,這就給帝王陵墓里發現更可觀的圖籍設定了上限。

其次,我國盛產帝王陵墓的河南、陝西一帶,不幹不濕的氣候非常不利於地下簡帛資料的保存,這些地區發掘出的以簡帛為介質的古代文獻資料少之又少。我國歷史上的出土簡帛文獻,大多來自西北漢簡和湖南、湖北一帶的楚簡,其他地區想要有所發現就要靠運氣了。

第三,中原一帶戰亂頻仍,帝王陵墓大多在歷史上就被盜掘一空,就算墓中具有保存條件也未必能在之後的人禍里倖免。比如民國時期各地盜挖了好幾座春秋戰國時代的國君墓,有些原本保存很好、歷史上沒有被盜過,卻被大揭頂式地野蠻挖開,因為盜掘者重視的都是金玉珠寶和青銅器,就算有保存下來的簡帛文物(爛如麵條或結成一塊黑疙瘩不易識別),肯定也在這個過程中損毀了。更不要說時代所限,就算是科學考古,當時的工作人員也未必能留意到這是文物並且能進一步保護下來。

最後,墓主人的喜好,考慮到我國歷代帝王的總體修養,我個人對這一點表示悲觀。雖然目前為止帝王陵墓不能發掘,但下降一級,以諸侯王墓來考察的話情況也說不上很樂觀。諸侯王墓近一個世紀以來還是發掘過不少的,尤其是科學考古發掘的漢代王陵比較多,比較重要的簡帛發現印象里只有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過一批,其中也有《論語》,保存狀況不是很好,再就是海昏侯墓這一批竹簡。不過帝王陵墓因為目標過大,被盜的甚多,也許這些漢墓里本來是有簡帛文獻的但是後來損毀了也有可能,話不能說太死……

說到底,帝王墓畢竟是稀有資源,而低一等的貴族墓葬或者平民墓葬卻很多很多啊。目前比較重要的出土文獻資料都來自等級比較低一些的墓葬。比如郭店簡、上博簡、清華簡的墓主人可能是當時的學者,汲冢竹書的主人可能是當時的史官;睡虎地秦簡的主人應該是當時的官員,銀雀山漢簡的主人應該是個將軍。馬王堆出了很多珍貴的簡帛資料,但馬王堆的墓主人也不過是長沙國丞相。

當然,能夠被發掘的古墓畢竟是少數,上舉的例子可能並沒有統計學上的意義,所以我認為真的有哪個帝王下葬時墓里藏了一座圖書館是非常有可能的,但綜合以上四點,這座圖書館保存到今天並且有朝一日可以重新被挖出來的可能性並不大。如果無差別開挖的話,在低等級墓葬里的發現也許會更多。


可能性永遠是有的,只是大小問題。

1、墓葬需要在地下水位高的南方或乾旱的西北,竹簡木牘易腐壞,「干千年,濕萬年,不幹不濕就半年」,中原墓葬中即使有也化為泥土了。

2、墓主隨葬品是隨著墓主興趣來的,不一定都喜歡看書喲。

3、考古工作者所做的都是搶救性發掘,而非主動發掘,搶救性發掘就是去收拾被盜、或建築工程需要必須發掘的爛攤子。遭盜墓者破壞過的墓,即使有竹書,多半也被破壞掉了。因為經過常年水泡,竹簡會像麵條一樣軟,且一捻就成粉末,拿不拿出墓室來都很容易迅速腐朽。

我還是相信肯定有噠~


坐等永和九年


推薦閱讀:

為何很多教參中說《湖心亭看雪》中的「崇禎五年十二月」被說成懷念故國?
武術底蘊深厚的中國軍隊為何在白刃戰中不敵侵華日軍?武術真的完全沒有實戰價值么?
古代人是怎樣種花的?
對比中英歷史,為什麼英國會出現君主立憲而中國卻走向君主集權?
美國人如何看待麥克阿瑟主導的華盛頓慘案?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考古 | 出土文獻 | 南昌海昏侯漢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