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自己的方言發音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尤其是當周圍人講的方言都是洋涇浜的時候。。。。。題設不僅僅包括糾正方言的語音,還包括糾正語法、從使用普通話辭彙轉變為努力使用方言辭彙。。。另,按照漢語語族的劃分標準,標題也可改成「糾正自己的漢語(非普通話)發音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包括了漢語語族下的眾多語言們(吳徽粵客閩贛湘官晉平)


吳語上海話

大概4年之前接觸到吳語的概念,然後根據吳語協會的吳語拼音和吳語小字典開始糾正自己的發音。具體條目如下:

1.區分o和u(車粗之分):原本一律讀成u,多年來聽不出區別。後來一查吳語字典,三觀被顛覆。。現在發o總是刻意口型很誇張以提醒自己。

2.基本能區分ah(石)eh(舌)(除生僻字可能受普通話影響選擇讀ah/eh,一般會查字典確認)市區連六七十歲的也很多混淆了。

3.普化音。括弧中為正音。

如 碩soh縮(zah石)(不過日常生活面對市區70歲以下人群,讀正音他們可能聽不懂)

如lu盧(zy/zyu池)(這個在糾音以前都不知道怎麼讀,一般說上海話的時候用假使代替)

帆fae翻(vae凡)(這個應該只有年輕人有可能讀錯)

全jioe拳/zhioe(這個組合也是普化了)(zi/zhi/zie/zhie 各種口音的 徐 錢

續shiu許(zoh昨)

側tsheh測(tseh折) 現在基本接受普化音為文讀了 tseh作為白讀部分留存口語中

微ue威(vi基本同英語字母v)(微信這個詞很少有人不普化了)

賃lin令(nin寧)這個字我無錫的朋友都讀錯了。。

等等。

4.新學了部分書面詞的讀法,如 侮辱、刀刃、忍讓等等,好像很多都是日母字和微母字

5 新學了尖團的區分,背了一些常用字和偏旁。不過日常不太敢用,原因是啥意會吧。。

6.嚴格區分腳(ciah)和結(cih),60後也不太區分這個了。

待續,慢慢回憶。


當周圍的人除了普通話攺調的猩派和懶音橫行的中派以外,再沒什麼稍微純正些的口音作為學習參照時……

扒資料,扒韻書,「發明」個老派出來也是夠折騰的 =..=

天津話


「掃墓就派讀成掃so磨moo,不是掃so木moh。」

「你那個屬老年人的發音,我們這代人全讀木。」

無話可說


《粵語審音配詞字型檔》雖然集合了四本粵語正音正讀材料,並收納當代出現過的讀音,然而有一個硬傷,就是收錄單字音多卻無詳細指引,不管正音還是異讀甚至是訛音都一股腦收錄下來,過於粗糙大雜燴,這勢必會讓後人查閱時徒增負擔,容易出現模稜兩可的情況。

粵音資料庫得到很大的擴充。

本網頁主要把黃錫凌編的《粵音韻彙》

李卓敏編纂的《李氏中文字典》

周無忌饒秉才編的《廣州話標準音字彙》

何文匯朱國藩編著的《粵音正讀字彙》

這四本書中所有大五碼漢字的粵音資料兼收並蓄。

為了照顧香港的語言現實,

我們把「香港語言學學會」諸君建議認可的口語讀音亦予吸納。

計劃以《粵語審音配詞字型檔》為基準,做減法,整理字音。

刪除多餘的訛音,去除矯枉過正的古音,標記並規範對粵語音系有益的普化音,明確細化每一個漢字的粵語讀音狀況及細膩的變化,枚舉多音或變調的適用字詞,最後一般一個字留下一個讀音(多音字另計)。

聯合檢音:

  1. 漢字範圍:2013版《通用規範漢字表》,共計8105個。

  2. 基準範圍:以《粵語審音配詞字型檔》收錄的單字全部讀音為單字檢音範圍(僅檢查讀音多於一個的字)。

  3. 受檢對象:單字當代出現過的讀音(簡稱「今音」)。

  4. 一檢資料:清代粵語韻書《江湖尺牘分韻撮要》,記錄的是廣府片南番順三邑粵語(與廣州話高度相似),兌出單字的粵語拼音。(簡稱「參考音」)

  5. 二檢資料:宋代韻書《廣韻》,將粵音套入反切,切出單字的粵語拼音。(簡稱「理論音」)

  6. 綜合比對:將一檢二檢出來的「理論參考音」和「今音」比對,排查出有問題或有嚴重差異的發音。

  7. 原則:常用漢字尊重今音,如非完全錯誤的文盲讀音和非常離譜的普化音,一般遵照今音(有可能和專家們有出入,但已是當代絕大多數人的讀音),非常用漢字和冷僻漢字有模稜兩可的發音時,傾向選擇與「參考音」接近的讀音(包括專家一致通過的發音就直接使用)。

  8. 細化指引:明確哪些單字具有多音,哪些字雖然是《廣韻》多音字但發音已經合併,明確文白異讀字有哪些,枚舉單字變調和陰平內連讀變調及特殊的變調個例,羅列所有需要注意讀音的字,明確區分出全部普化音並加以指引,明確所有容易被普通話帶偏聲調的字等內容。

  9. 其他內容:字詞全部配音,按照《常用字字形表》4,762 字兌出4000+個漢字的港標繁體,每個漢字按照《現代漢語字典》整理出普通話讀音用於對照。
  10. 輔助資料:《小學堂粵語》,《漢語方音字彙》,《廣東粵方言概要》,《論粵方言詞本字考釋》等等粵語相關書籍,把其他片區粵語代表音的單字讀音也一併收納進來。

最後會得到一個完整的Excel表(製作出trime的字典)如何推廣粵語拼音輸入法? - 知乎用戶的回答,連帶大量錄音片段。

曾經寫過的一個粵拼教程更主要是用來教學習者,而不適合母語者,會重寫一個粵語拼音教程(for native or ex-native speakers),不再允許模仿普通話發音,以免產生偏差,例如前a和後a的不同,[x]和[h]的不同等等都要避免。再模仿粵拼定多一個粵方言通用拼音來標記其他片區粵語多出來的音素,例如邊擦音sl,日母殘留nj等等。

這些數據,用來製作App,應該可以的,製作App自由度更高,後續加入精選本土辭彙和語法都更方便,可惜都不是一時三刻能做完的事情,不過總算是有個方向。

其實本人的發音會比同齡人更準確和穩定,因為一有疑問就去查資料來確定,比較有意識地去糾gau2 正自己的發音,但其他人就不一定了。上面的所有工作,更多是留給以後有需要的人參考之用。

【極速煉成粵語拼音,點擊:全新粵語拼音速成法(611次聲調辨析) - 荷達的文章 - 知乎專欄】


粵語廣州話。

在懂得粵語拼音之前,和其他方言一樣,都是模仿別人說話。之後先是學會了廣州話拼音方案(廣拼),然後是香港語言學學會拼音方案(粵拼),就開始通過拼音自我糾正學習了。包括:

  • 區分了聲母「g/k」和「gw/kw」:在此之前,所有聲母為 gw 和 kw 的字都被我讀成了 g 和 k,「廣港」不分,「抗礦」不分。了解到區別後,我都會有意識地把 gw 和 kw 的字讀得圓唇化。
  • 區分了聲母「ng」和「?」:在此之前,聲母 ng 和零聲母在我口中是自由變體。理論上,ng 應該接陰調,零聲母應該接陽調。如今我似有「矯枉過正」之嫌,大部分都讀為了 ng。
  • 區分了聲母「n」和「l」:印象中在此之前我的聲母 n 和 l 相混得不太嚴重,但偏向 l 多一些。現在基本嚴格區分。其實只需要把普通話中的聲母 n 和 l 一一遷移過來即可。
  • 糾正了陽上調和陽去調:在未了解粵語聲調之前,「市場」「婦女」總是被我讀成「si6 coeng4」「fu6 neoi5」,後來才知道應該是 si5 和 fu5,聽感和陰上調 si2 和 fu2 挺像,但稍微低一些。
  • 糾正了部分被普化讀音:就是「想當然」地從普通話遷移到粵語的讀音。有「垂:ceoi4→seoi4」「轟:hung1→gwang1」「觸:cuk1→zuk1」「艦:zin3→laam6」「纖:cin1→cim1」等。
  • 學習了許多新字的讀音:比如「不朽」「齷齪」「猥褻」等,屬於書面語色彩較濃厚、一般粵語口語不會用到的詞。還有一些學科用詞,如「冪」「羥基」「拮抗」「共軛」等。

然而有的錯誤發音已經「積重難返」,至今難以改正過來:

  • 聲化韻「m」和「ng」:固知理論上除了「唔」字外,其餘聽感似 m 的都應該讀成 ng,但多年來統讀為 m 已經養成習慣,且發音非常方便——事實上,從小到大身邊能在口語上區分 m 和 ng 的人鳳毛麟角。

謝題主邀請,首先報坐標,福建莆田。

我市語言基本統一,大部分都說莆仙話(興化語),除南日鎮和仙游部分地區有閩南語村落。

糾正母語是個挺不易的過程,以下引用同好的話:「閩北有明代字典《六音字典》、福州有清代韻書《戚林八音》,閩南亦有清代韻書《拍掌知音》、《渡江書十五音》、《匯音妙悟》等書存焉,而吾邑獨無。逮及我朝,閩北閩東閩南頻有現代性詞典、辭典迭出,而吾邑復獨無。」有位林阿火同志寫了本《莆仙方言辭典》也是民科之流,使坊間流傳一個傳說,我處的第一人稱/kua/本字是「寡」,嚶嚶嚶用這個字眼真的不怕被殺頭嗎……阿大你好好學學音韻學再來考本字可以不?

其實我的口語用詞、句法偏老派,但發音有些慘不忍睹。主要問題是/-o/韻、/-??/韻、/-??/韻、/-u??/韻、/-u?/韻會變成/-??/韻、/-??/韻、/-u??/、/-?/韻,就是所謂「懶音」。如今我聽到猩派口音就巨難受,但自己說話時也不經意會變成猩猩派。除了新派口音外,還有「新文讀」(誤讀)、新詞代替舊詞以及普化句法的現象。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380494/answer/6722146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47855/answer/67602368

在這兩個問題下有描述。

糾正誤讀是依據《廣韻》以及方言志里的同音字表,不過同音字表也有少許錯誤,比如「編輯」記成「偏七」/p??? ??i?/,本音應該都是不送氣的。

關於糾正發音的體驗。比如有次我之前說了句horh6 kiu2 tsia3 leng2 ming2,別人問我在說什麼,其實是「復仇者聯盟」……用詞方面倒沒有人說什麼,只是有時候會讓後生囝聽不懂,表示詫異。還有就是我地年輕人大部分上都說普語了,所以很少會去注意別人的口語什麼的。

新詞替換舊詞例舉

起鼓(k?i33 ?u453)&>開始(k?ai33 ?i453)

換 y?21&> hu??42(白讀的失落)

大才(tai33 ?ai24)&>帥 (?uei42)

凌遲(l??33 ni24)&>欺負(k?i55 u42)

絕(???21)&>太(t?ai42)

見覺(ki?42 ka?21)&>感覺(ka?24 ka?21)

其次就是語法受到影響,比如「我可以借你的本子嗎」,給現在的年輕人翻譯,一定會譯成「我可以借汝兮簿勿會?」,這樣就是受普通話句式影響了,應該說成「汝兮簿借我使,會使勿會?」

如果有生之年可以和同好鼓搗出本地的韻書和詞典,真是極樂之事。不過目前知識水平還是太低舉。就只能記錄記錄辭彙。_(:з」∠)_

基本上就這樣orz

[end]


我也是通泰方言區的江淮官話,我說的是南通小片的南通話,從小學普通話導致部分偏小眾辭彙讀錯,最讓我印象深的是老爸老媽和我說「羌姓(我們那有很多羌姓)」和「艦隊」這兩個詞,我理所當然的按普通話的音模仿了羌和艦,但是後來聽了父母的發音我才知道南通話里羌和艦沒顎化,讀kuon和gan,分別和南通話的康和扛同音


閩南話,泉州人

從小用閩南話,也學普通話。

最難的一點是小時候學習方言靠的是聽來的,…我自己出現過好多過了十幾年才發現:「原來xx不讀xx呀」這種由於沒有聽明白隨著感覺走的發音…別人也許知道發音有點偏差但不會刻意糾正。很難發現自己發音錯了是一個問題。


三年前,當我無意識地把「人民廣場」的人念錯並且被長輩指出時,我就下定決心要好好糾正自己的發音。從學習吳語拼音開始,然後學習國際音標,查閱各種論文以及縣誌中的方言部分,漸漸的就入了音韻學的大坑。現在我已經在整理自己這的方言的音系了,過段時間打算寫個同音字彙。


老提醒自己「冇(mou平)、腳(juo上)、葯(yuo上)、在(gai平)、筆(bei平)德(dai平)、國(guai平)、輸(ru平)贏、學(xuo上)、責(zei平)、測(cei平)嫩(lun去)、黑(hai平)深(chen平)、嫑(bao平聲)、提手旁+翁(這字我造的,念wong平,意為「推」)、二(不知咋拼)、的(li輕聲)、地(同:的「)、得(dai上或同」的「)、著(zhuo平)、誰(shei上)、只(zi平)、朝(qiao平,或為別字,意為早上)、顏色(shai平)、指甲(jie)打雷(luei平)、廁(cai平)所(shuo平)、塑(shuo去)料、所(shuo平)以、識足(ju平)、竹筍(xun平)、知(zhe上)、鞋(xai上)、肏(kao平,或為別字)」等等字兒以及其同音字許昌話的發音,比如」耳朵「、」道德「、」成色「。

別的一般大兒的(同齡人)說錯的時候我就渾身不得勁。

自從開始下決心保護方言,家中長輩說話的時候我都抻著耳朵聽,自己忖忖,發現有些東西居然不符合自己的發音習慣,但是卻符合我的直覺。基本以他們的發音為準。

說話時保護方言中的兒化音,比如官兒、車兒、姥兒、弟兒、門兒、餡兒、湯兒(分情況兒化)、今兒、明兒、後兒、yer(不知本字,意為昨天)、前兒、小蟲兒(意為麻雀)等等。

保護語言習慣。比如我上面用了「抻」而不是「伸。」不說」我很奇怪「說」我可發迷。「不說」什麼、怎麼「,說」咋、啥「不說」男孩、女孩「,而是翻翻,說」妮兒、孩兒「,不說縫而說liao(居然輸入法里冇),不說」拔「而說」薅「;不說」漂亮「說」齊整「;不說」帥氣「說」排場「;不說「小孩像大人」說「仿大人」;不說「抱」說「抪」;不說「怕」說「怯」;不說「幾個」說「幾幺」『不說「一個兩個三個」說「幺倆仨」;不說「競爭」說「爭競」,我記得西遊記里好像也是這樣;就算要」言字旁+厥「人,也少說傻屄,我們本來說xin(正字不明)屍+求、傻屌、暈孫。其實我老管不住自己說啥。

懂得某字兒、詞兒在不同情況下的音變,比如」人家(jie去)家(jia)",前倆字就是「別人的」的意思;「一家(jia)兒飯店」,絕不說錯。恁些意為多,恁些兒意為少。恁大就是大,恁大兒就是小。

注意常見連音的讀法,一般是省略第二個字的聲母,「下」念成「xie"或不變。比如裡頭(liou平)、頂上(diang平)、地上(dia上)、底下(dia去)、地下(dixie平)。絕不拆開讀。

注意語法,少說前置狀語+地形式的話,多說後置狀語+得的話。另外,我的直觀感受是,方言到底是受外語影響得少,簡潔,比什麼歐化中文不知高到哪裡去了,冇恁些無謂的邏輯連詞,亂起八糟羅里吧嗦的被動句。明明可以用省略施事的主動句,知乎上的一大堆人非得用被動句。

同時也很專心收集方言字詞,寫法意思都要弄懂。比如拌,意為」丟棄「;搊,意為」推、舉「;俺,意為」我的;我們的;我們「;恁,是」」俺「的反義詞;懟比較常見,不解釋了;聖人蛋,罵人話,跟裝逼比較接近,但是意思窄一點;tie音近似陽平,正字不明,意為能力強,厲害。cao,正字不明,也是近似陽平,意為性格強悍;老zha,正字不明,意為土鱉;「掙」,疑為別字,朝向;偌,nuo,疑為別字疑問代詞「哪個」。

暫時就想起來zhen(意為這麼,與」恁「相對,不知咋寫)些,如果有知道正字的同學,敬請評論我。


曾經嘗試過在吳語取消變調,逐字按原調來讀。一開始我是通過音韻學手段來記發音的,我當時沒去看連讀變調的規則來嘗試念,非常不錯。但是隨著我出門逛街聽到的上海話越來越多,慢慢的被連讀變調影響了過去,導致無法糾正回來之前按原調來讀的局面(想掀桌子)。

下次如果我學習閩南語,一定不要受此干擾,努力嘗試字字原調。


不堪回首,加之目前和可預見的未來里都會留在離家鄉長沙有千里之遙的福州,這一事業只怕是要半途而廢了。

BTW,福州方言現在極其式微,估計我以後的兒女會比我還不如,將成為沒有方言的一代人。


不說別的,就說經常玩的微信,同齡人都把微(mei4)信念成「灰」(vai1)信了,自從發現我念錯之後,我是逮一個糾一個。

哈哈哈哈,三里街上的漢族兄弟經常被我糾正發音跟字詞,那感覺簡直不要太爽。

貴縣話跟玉林話差不多,有很多土詞都被普通話辭彙給代替了,就拿彩虹一詞來說,很多人都直譯普通話的彩虹(coi3hong4)了,根本就不知道有個土詞叫雙虹(song1giang3)。

這些錯音一般都是受普通話影響,錯誤推導導致的。

注音參考:貴縣話拼音方案 - 知乎專欄


【補充】哪裡的方言才是標準,這沒有爭辯的意義,我也不認同有「標準」這一說。以下所說「糾正」方言,指的是腔調口音這一方面,而非咬字之絕對。

—————以下正文—————

我的母語是溫州話,但是自從小時候經歷了推普,現在一開口就是外地人腔調。上了大學甚至連聽到家鄉話的機會都是微乎其微,故現在正努力重新糾正自己的方言口音。

我大概會用以下幾種方法:

1.給家人打電話盡量說方言。

雖然在家也很少說,但是在電話里我能少很多顧忌,不怕被家人說講得不夠好,也有不被身邊人聽懂講話內容的好處XD

2.多聽方言,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人說的方言。

雖然可能隨著時間推進不同年代的方言口音略有不同,但老一輩的腔調最為正宗,日常俚語也很少受到普通話的影響。所以在打電話或者放假回家時,我會特別注意這些特別本地化的腔調用語,注意學習。

3.一個人時心理活動用方言進行。

這相當於學其他語言時也要有一個內化的過程,讓自己每一句想說的話都變成方言脫口而出。我覺得在這點上我受益良多啊,經過一個多學期的練習已經能夠逐漸說出一些比較地道的方言感嘆句了hhh

4.看學術相關書籍

由於本人專業原因,也會接觸到很多聲韻學內容,對於自家方言的喜愛自是上升到會去圖書館找學術研究著作閱讀的地步OTZ事實上在看這些書時,我時時刻刻都感到一種慚愧…但是真的能夠從書中所示的音標、正字、音調變化、俚俗語中看到很多可能連家鄉長輩都不一定知道的知識。這也是把自家語言學到精通,更上一層樓的必經之路吧。


方言無標準,因為民俗無標準。


本人來自屬於江淮官話通泰片的大豐,本人一向注重對自己的母語保護,經常詢問老一輩的方言發音以此防止自己的方言發音被過度普化,比如說「看電視」的「看"老一輩讀「kewu」而現在普化成「kean」。可能是經常與老人交流,我大部分語音保持與他們基本相同,可是現在接著交流我發現我只是了解了冰山一角,還有許許多多的方言辭彙發音不知道老人說了我只有懵逼的反應,被他們糾正發音我是十分樂意的,因為這樣我可以把當地方言完好的流傳下去,只有在交流後我才從我祖母那裡知道打噴嚏不是讀「dea peng chi」而是「dea ti pi"裡面不是讀「ri ming」而是「tu lai」總之真希望有人可以好好糾正自己的發音。


江蘇鹽城北部響水人,表示發音屬於黃淮方言區,語調平和,不像再北邊說話有口音,接近普通話,我們說普通話幾乎聽不出口音,但是發音和普通話差距比較大,比如鞋子叫孩子,上街叫上該,鴨子叫阿子,等等


晉語區,但當地方言和官話的差別只有調和入聲而已了。

記得第一天上小學,回家爺爺問我有沒有認識新朋友。我說有啊,郭 /kwo/ XX。

然後爺爺笑了我半天,說怎麼會有人姓鍋。

我們那裡:郭 /kw??/


我是真的不理解,上海話里寧波的波為什麼要讀成入聲字。。。


竟然沒有人回答溫州話…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南方的方言相互間差異更大?
為什麼說晉語是北方漢族地區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安陽話為什麼歸入晉語而不是中原官話?
老人就醫的時候,一定要要求他們必須說普通話嗎?
非西南地區的人聽gosh的歌(gai bridge等)聽得懂嗎?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東北方言」和「帶東北味的普通話」應該如何界定?

TAG:發音 | 方言 | 漢語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