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日本科技在各個領域優劣如何?

關於中日科技的問題一直很疑惑 像大型重工業的建設好像是中國厲害 但汽車 相機等等是日本厲害 航空航天 超級計算機是中國厲害 但中國的諾貝爾獎缺比日本少太多 請專業人士在軍工 生活 科研等各各方面比較一下中日科技

然後又看到這樣一篇文章中國為什麼造不出發動機?這謊言打斷了中國人脊樑 不知可信度與價值多大

類似問題:

中國與印度科技在各個領域優劣如何?

中國與美國科技在各個領域優劣如何?


各位,各位,這個完全沒有必要撕逼,推薦大家權威讀物2016年版《科學發展報告》、《高技術發展報告》,中國科學院出品,每年一本。這是我們單位必讀書目。


抖個機靈,差距我們應該承認,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有差距而直接放棄追趕。那樣是右傾投降主義。我們更不能出現阿基里斯追烏龜那樣的邏輯謬誤。

很多人出現所謂右傾投降主義傾向,並不是他能把整個國家代表了,而是他平時不能當人上人,卻以為問題不在他自己身上。


主要還是洗腦力的差距吧

答案里為了證明神威超算不行,特意發明了超算比體積的比賽,比單機浮點運算的比賽。

還有號稱日本是主動退出手機家電市場因為利潤低......還iPhone 60%是日本零件......iPhone6 349個零件中國採購,139個日本採購,會算數嗎?

至於日本軍工吹已經超出我理解範疇了。

評論里有了典型案例,已經代表全世界瞧不起中國了

再看看其在知乎的活動軌跡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答案了。


看了下樓里有朋友再次談到了日本坦克炮的問題,然後,有看到有人把日本坦克炮吹上了天在評論區內大喊貴乎軍盲開心就好同網友們撕的不可開交。

那怎麼辦?什麼不說也不好。所幸當下還存在【有圖有真相,無圖言個卵】定則。那麼在此特掛上99式320mm68°傾角裝甲板的圖,根據這圖的意思,400mm68°好像也在測試範圍內。既然日本坦克炮牛b,那也請日方開始他們的表演,秀出他們的穿深

而外貿型125彈也達到了這樣的水平

heat效果

不要給我說日本不屑於測或者為了保密不公布啊,這種硬性問題沒那麼多機會給你演內心戲,圖片一擺數據一掛沒什麼好爭的了,不然按照你們的邏輯我可以說我朝還有更厲害的沒公布……

可是這樣有意思么?有意思么??有意思么???

所以說日吹你吹什麼不好,動漫製作電子設備家用電器汽車製造哪個不能吹,具有一些爭議的話題比如說計算機航天海軍空軍哪個不能拿來撕,而你偏偏要吹坦克與打坦克,還在這個話題上和人家撕的不可開交……

再放點什麼粉碎一下日吹的玻璃心好了,前兩天航展上我國展出的1800mm穿深反坦克火箭(有網友指出這裡是我國的藍箭,放錯了牌子)

別給我說圖是p的是造假的這些話,廉價的無端質疑很LOW的

最後掛人


先不說精日們吹得日制萊茵金屬L44坦克炮,挺好一個泡因為日本電渣重融技術不過關變成一個雞肋炮,就像 @一顆賽艇的紅薯答主說的,吹什麼不好偏吹坦克?

現在我來教各位怎麼吹日本:

日本部分製造業領先於中國很多

無論是材料、工藝水平等都是世界一流,波音空客的複合材料大多數都是日本生產。1999年度開始從零件級向模塊級發展,最初的項目是新一代機載設備-液晶平板顯示系統、混合式空調系統、小型飛機著落系統,這些項目已於2001年度完成。以後是中央機翼、整個主翼部件。飛機項目的投資比率,波音767為15%,波音777為21%,波音787為35%;發動機部件的開發水平從V2500的一般部件開發進到CF34-8C的核心部件開發,投資比率V2500為23%、 CF-34-8/10為30%。投資比率與分擔的開發比率相當。

但隨著國內航空製造業衰落,日本已經不具備獨立研發生產自己的國產大型飛機(不信你看日本的MRJ到現在都沒首飛,而中國的ARJ21-700已經拿到適航證了)

日本重載火箭領先於中國

日本在氫氧火箭上的技術是十分先進且成熟的(成熟型號至少可從01年的H2A算起),有20噸級別的運力。H2用的LE7是日本第一次自主研發一級主發動機,而且日本還研製了分級循環的氫氧機,真空推力1070KN,比沖446,這一切都得益於日本從80年代開始對美國德爾塔火箭發動機的逆向工程。

但不論是仿製還是自製,日本從最初的N系列火箭到今天的H2B 火箭,這些成果離不開對美國技術的學習。

先寫到這裡,想起來再寫


先有單反後有天,圓珠筆芯日神仙。

好像以後圓珠筆芯吹不成了(╯‵□′)╯︵┻━┻


日本是單科狀元,中國是綜合學霸。就這麼簡單。


中國到現在都沒有建造出戰列艦出來。。。。

人家日本在一百年前就能建造戰列艦了!!!!!

中國的戰列艦建造水平落後了日本一百多年啊!!!!!!!!


拿個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比,你們真是夠了。

所有需要基礎積累、技術迭代行業中國大多不佔優勢

(補充3:所謂不佔優勢,就是中國能造,但是精度、成本、可靠性、規模化生產能力..........你懂的-----》總有一項或者幾項比不過)

(補充8:有些朋友認為中國航天體系全是比日本有優勢+航天技術需要基礎積累、技術迭代-----》所有需要基礎積累、技術迭代的行業中國都不佔優勢結論錯誤,不嚴謹;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剛才我回復有點沖,回頭想想確實有點問題。不過我考慮的是中國體系全是因為國際航天技術分工不帶中國玩。這也是一個無奈的優勢啊,因為不帶中國玩,中國的商業衛星反射市場......就被打擊的七零八落。航天技術日本分工發展、側重的肯定在同領域類勝過中國,不過體系不全是他的弱勢。不過他能參與國際航天技術交流合作也是又一個優勢啊,抵消了吧...........為了嚴謹地加了個「大多」。)

實際上就是:蒸汽、電氣、微電子革命中國也就搭上了3.5代的信息技術革命的車了,所以

也就IT這個電子信息與互聯網技術還行。其他工業革命興起的產業你拿什麼和別人比?基礎都不一樣好嗎?人家好歹都積累了50年到上百年了的,技術、經驗和專業人才都累積了n代了...............汗。

中國在蒸汽革命(機械製造、金屬加工鑄造、材料科學、冶金、煤炭工業......)電氣革命(電機、電器、醫藥、生化、石油加工......)微電子革命(晶元、數字電路、光電.....)失掉的省掉的科學技術、失敗經驗、實驗數據、加工技巧等一大堆都要補啊.................

舉個栗子:

沒有精密機械製造+先進冶煉技術積累(1、2、3代工業革命持續發展)-----------------------------》得不到高純度硅

沒有精密機械製造+電路設計製造技術積累(1、2、3代和2、3代工業革命持續發展)----------》得不到高精度光刻機;

沒有光刻機+高純度硅+集成電路設計理論、技術、實踐積累(2,3代工業革命持續發展)----------》得不到性能優異的晶元;

其他的比如各種3D晶體管、硅鍺新材料、碳納米什麼的,都是一點一點技術積累過來後的在發展用來打破技術局限的;不打好基礎,飛不起來。

中國必須一邊引進別人淘汰的上或上上一代生產線,自己消化吸收才能慢慢趕上別人的腳步並超越。先學會走,在跑吧。

蘇聯援助的那一套幫助很大;但是啊,全中國的基礎教育普及、培養一代科研人要多少時間?至少平均下來要20年吧(去掉中間失掉的十年)+改開三十多年............所以..........共和國60多年,現在的成果不錯啦。但是在精密機械加工、材料科學、精密擊床研發製造、金屬鑄造、晶元、數字電路、生物化學、醫藥研發...........等一些領域還有差距要彌補的。

二戰後從農業國爬到工業國成為「列強」的也就中國一個了吧?(南非、巴西、阿根廷這些陷入陷阱,經濟衰退、低迷的就不要算了.....)

八國聯軍:英法德日 意奧美俄

八國集團:英法德日 意加美俄

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都不好。科技樹慢慢點吧。

希望第四次工業革命發生在中國............彎道超車

補充1:

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 時候還不興「封鎖」。到了蘇俄、中國一建立,得:政治、經濟、科技封鎖都來一套;倒是文化輸出輸入的挺high。

補充2:

以下都是我覺得:

1、中國高等教育細分有問題。專科重視不夠啊,機械設計、電焊、模具製造、零件加工...方面的實踐技術型人才是在是太少了(脫離實踐,空談理論的本科生太多啦),沒有這些人才,怎麼有精密機床,沒有精密機床......如何有一套相對精細的工業體系基礎(尤其是在高精尖領域)。

2、本科教育鬆緊度有問題:要有高中教育嚴厲的1/4的話...畫面太美不敢看;

3、研究生及以上教育確實要改革啊,閉門造車比較嚴重,我覺得從研究生教育開始,學校和社會、企業就要緊密聯繫起來。我覺的本科教育市場化難度大、會加大教育不公平而且可行性不佳;研究生及以上教育市場化研發才有競爭力啊。

補充4:

軍工方面比較意義不大,中國幾乎完勝;誰都知道日本被美國卡住脖子;

大規模投資金搞:火炮技術、戰機航發,全球定位系統,宙斯盾系統,薩德研究和研製、核武測試.....什麼的,你讓美國爸爸作何感想,臭小子想翻天了是吧,我軍隊在你家門口呢,老實點;

事實上日本的材料科學、金屬製造加工、精密機床製造及技術工人等等這些中國如果有的話.....國產發動機也沒有這麼命運多舛啊..............哎。總之還是積累不夠啊。

補充5:

這年頭不吹美利堅民主燈塔、人類希望開始吹日本了嗎:

{新的秋季 回復 上善下流(作者)

另外在量子計算機領域,日本的研究非常的深入。沒有日本的基礎研究,根本就別談什麼量子計算機。

D-Wave量子計算機,多項基礎技術出自日本--財經--人民網}

我:

你想說什麼?

我說了有差距。但是目前新出來的科技大家都在一個水平線上,超越(錯別詞,是差距)能像實際正在運用的科技那麼大?

「沒有日本的基礎研究,根本就別談什麼量子計算機。」搞得量子計算機理論就日本一己之力搞出來的一樣;沒日本,就沒有量子計算機理論了一樣。

牛皮別吹破天了。

理論研究中的技術,誰先實用起來來時候才能決定生死;現在都互相共用研究、實驗成果..............真到實用階段,看誰牟足了力發展;真以為中國現在還是大清朝啊。

讓我來教教你如何打臉: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8F%E5%AD%90%E8%AE%A1%E7%AE%97%E6%9C%BA

隨著計算機科學的發展,史蒂芬·威斯納在1969年最早提出「基於量子力學的計算設備」。而關於「基於量子力學的信息處理」的最早文章則是由亞歷山大·豪勒夫(1973)、帕帕拉維斯基(1975)、羅馬·印戈登(1976)和尤里·馬尼(1980)年發表。史蒂芬·威斯納的文章發表於1983年。1980年代一系列的研究使得量子計算機的理論變得豐富起來。1982年,理查德·費曼在一個著名的演講中提出利用量子體系實現通用計算的想法。緊接著1985年大衛·杜斯提出了量子圖靈機模型。人們研究量子計算機最初很重要的一個出發點是探索通用計算機的計算極限。當使用計算機模擬量子現象時,因為龐大的希爾伯特空間而數據量也變得龐大。一個完好的模擬所需的運算時間則變得相當可觀,甚至是不切實際的天文數字。理查德·費曼當時就想到如果用量子系統所構成的計算機來模擬量子現象則運算時間可大幅度減少,從而量子計算機的概念誕生。

量子計算機在1980年代多處於理論推導狀態。1994年彼得·秀爾(Peter Shor)提出量子質因數分解演算法後,因其對於現在通行於銀行及網路等處的RSA加密演算法可以破解而構成威脅之後,量子計算機變成了熱門的話題,除了理論之外,也有不少學者著力於利用各種量子系統來實現量子計算機。半導體靠控制集成電路來記錄及運算信息,量子計算機則希望控制原子或小分子的狀態,記錄和運算信息。 1994年,貝爾實驗室的專家彼得·秀爾(Peter Shor)證明量子計算機能做出離散對數運算,而且速度遠勝傳統電腦。因為量子不像半導體只能記錄0與1,可以同時表示多種狀態。如果把半導體比喻成單一樂器,量子計算機就像交響樂團,一次運算可以處理多種不同狀況,因此,一個40比特的量子計算機,就能在很短時間內解開1024位電腦花上數十年解決的問題。

一般認為量子計算機仍處於研究階段。然而2011年5月11日,加拿大的D-Wave 系統公司發布了一款號稱「全球第一款商用型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設備「D-Wave One」,含有128個量子位。該量子設備是否真的實現了量子計算目前還沒有得到學術界廣泛認同,即使有證據顯示D-Wave系統在運作時確實出現一些量子效應。

2011年5月25日,洛克希德·馬丁同意購買D-Wave One。南加州大學洛克希德馬丁量子計算機研究中心(Lockheed Martin Quantum Computation Center)證明D-Wave One不遵循古典物理學法則的模擬退火法(simulated annealing)運算模型,而是量子退火法。該論文《可編程量子退火的實驗特性》(Experimental Signature of Programmable Quantum Annealing)發表於《自然通信》( 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2013年5月D-Wave 系統公司宣稱NASA和Google共同預定了一台採用512量子位的D-Wave Two量子計算機。

2013年5月,谷歌和NASA在加利福尼亞的量子人工智慧實驗室發布D-Wave Two。

2013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銜的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團隊的陸朝陽、劉乃樂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用量子計算機求解線性方程組的實驗。

同年發現了世界上穩定度最高量子存儲器,建構實用量子計算機更進一步。

2015年5月,IBM在量子運算上獲取兩項關鍵性突破,開發出四量子位原型電路(Four Quantum Bit Circuit),成為未來10年量子計算機基礎。另外一項是,可以同時發現兩項量子的錯誤類型,分別為Bit-Flip(比特翻轉)與Phase-Flip(相位翻轉),不同於過往在同一時間內只能找出一種錯誤類型,使量子計算機運作更為穩定。

2015年10月,新南威爾士大學首度使用硅製作出量子閘

2016年8月,美國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發明世界上第一台由5量子比特組成的可編程量子計算機

上善下流(作者) 回復 新的秋季

我就給你一段話:基礎技術=============基礎理論。這就是你的邏輯。

所以我看不懂你的邏輯。再見。

這都是什麼亂七八糟的人啊。評論里貼一大堆日本核聚變、量子聚變如何如何牛B,閃瞎眼睛。

可我回答的明明是現階段已經大規模使用的、推廣的科學技術水平差。

精神日本人?太平洋沒加蓋。

補充6:

韓、台、新加坡這些國家或地區和中國沒有可比性!!!

體量小,無需多豐富的科技樹就能養活人,而且他們是美日優先轉移底端、換代產品線的地方。

韓國壟斷財閥當道,左右國民經濟,拿出手來的也無非就是液晶、內存、晶元等微電子行業。研發資金投入不用太分散,而且沒有高新技術禁運..........武裝橋頭堡是很有必要的。台灣現在啥情況我就不吐槽了。新加坡..................我就告訴你,把新加坡移出馬六甲,他就萎了你信不信?

我倒是覺得因為中國人力成本低,消費市場大,後發國家底端產業未飽和;所以很多方面都要引進」先進「技術來填補空白,佔有市場,沒有心思獨立研發(因為時間+金錢,你還沒搞出來,發達國家又淘汰了一代產品線,得,被人引進,自己虧大了........),無論是國營還是私營都是這樣。而且國外還喜歡「陰」中國企業,我有技術(就算是淘汰的)我不放,等你搞出來,我給你個降價大處理,直接打擊然後兼并或者搞死。像網路技術(中興華為)互聯網的(阿里、騰訊)聚變、量子、這些起步一樣,就沒多大差距,有些還有優勢;

至於體制問題............我覺得真心沒多大關係吧。小企業沒有資金+金錢來研發,大量投入實踐和資金未來盈利期望低,虧本概率大。只有先做大做強才能和國外巨頭競爭啊。像日本那樣存在小企業的,除非有「核心」壟斷技術,不然不可能在大公司碾壓下存在的,只能依附,成為零件加工、代工地。你這樣說,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這些,肯定也是體制問題了.............

中國的制度至少保護了脆弱的民族企業和基礎民生、國防安全等行業免遭國外資本的侵吞和控制;真讓國外資本操控了.......巴西、阿根廷..........就是前車之鑒吧。利大於弊,現在就是慢慢整頓提高教育、科研行業創新能力、競爭力和活力。

補充7:

不要只看成品啊,要看到成品後面關聯的工業體系。只看現象,不看本質。具體問題不具體分析我也是無奈。

中國航天體系全,獨立自主,這一點既是優勢也是無奈之處啊。

考慮政治環境,國際航天市場不帶中國人玩啊。

日本在國際航天工業裡面有分工,人家不需要發展全套。

就他所獲得的、發展的航天方面技術而言。我國在同領域是有差距的好吧?

而且航天工業關聯的基礎工業更多好吧:精密機械製造、金屬鑄造加工、材料科學、電子電路設計製造、飛行控制技術.................

補充9:我真不想和某些人扯淡了:

湯培俊

胡扯的本事真不小啊!還蒸汽時代落下的技術積累,我都快笑吐了,好不好!

我他媽還冰川時代落下的技術呢!啊呸!

我也會:啊呸,火星人滾回你的星球。

中國的材料科學、機械加工精度、集成電路設計、化工。。。。具體到醫院裡用的核磁共振等醫療器材、我們學校里用的機密機床,實驗室里用的高精度儀器,農業自動化生產機械為啥都是大部分都是國外的,你倒是給個為什麼的答案啊?不是積累不夠,外國封鎖,難道是國人不想要,不想造、買自己同一精度、耐用性的產品?

(我就說我經常見到的,以往農機到農村割稻,都是久保田;這兩年才有零星國產機,你知道我爸嘗試國產農機後的第一句話是什麼么?灑的稻籽太多!!!!!這種差距是天上掉下來的?

你拿過來產品用,你知道西方為了得到這種產品,用了多少手段,試了多少技巧,用了多少種材料,累計的多少認知,嘗試了多少配方,更改了多少次設計方案,工業換代了多少年?有幾代技術工人的經驗、技巧積累么?

這些失敗的配方就沒有意義?這些失敗的加工方法就價值為0?就不能讓你詳細各種金屬、合金材料屬性?知道他們的可用領域?美國、日本、西歐給你技術從研發到實踐的所有技術資料了?還是只給你最終產品,培養操作工?或者拿個過時的和你要大錢?你不清楚?

在新型材料研究上,中國沒有落伍,但是在商業、民用領域,你知道每年購買外國機械設備花了多少錢么?

就你這狹隘的思路,我也不想和你討論。

噴子,走開。

推薦:中日之間的科技水平有多大差距? - 中國 - 知乎

中國航天和日本航天技術誰厲害些? - 運載火箭 - 知乎


我也就我熟悉的領域隨便說兩點。

科研用的儀器國產的真不如日本的,當然也包括德國、美國、我們都不如。

這些個領域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呀。隨你一個高校想要搞科研不投入個十幾億就買不下來這些東西。而且維護費用極為高昂,核磁共振換一次液氦你試試看。如果到時候國產儀器到了可以用的那一天,國外靠著中國養活的儀器廠家就有可能要被中國企業兼并重組了。希望可以來的猛一點2333333

比如國產的質譜儀那就是差人家島津的很多,我們國家去年才生產的第一台自主知識產權的質譜儀。

島津和我們學校有合作,但不是那個組的,不知道做的什麼。

搞科研的這東西有多重要那應該不用我多說。

日本也製造過一台超強場核磁,24T、解析度也是全世界最好。

中國目前還沒有能力獨立研發高解析度(&>800MHz)核磁共振儀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有一台7T的醫學影像核磁共振儀。但不知道是哪個國家的。

還比如日本電子生產的透射電鏡。點解析度0.08nm。我們還在無力達到這個水平。0.3nm應該是極限了吧。而且還不能量產。

這台機器就是這個變態的解析度

還有那篇文章是在自打臉嗎?裡面的HIIB可是技術水平比長征五號高到不知哪裡去的火箭呀。

531噸可以送19噸的LEO。長征五號800+噸可以送25噸、差一點。

HIIB的LE-7A真空比沖440s、推力224噸。

相比於YF77的418s、71噸。我們差距還有點大。關鍵就在這個發動機它用了分級燃燒循環,比燃氣發生器強一些,難度也大很多。

-----------------------

某幾個答案的同學自我膨脹過度了,在我們國家連一個小小的空調壓縮機(沒有獨立知識產權)都生產不好的情況下,還是努力工作認真提升實力吧。

-----------------------

好吧,整個樓里還有一群妄自菲薄的也出來了。這種問題的比較需要專業性。剛剛看到的有個人說的:單機浮點能力京比神威太湖之光要強,所以太湖之光還是差了。這是要笑死人嗎?確定是哪怕懂一點點計算機的人說出來的話嗎?


舉個例子,日本航空發動機重要指標渦輪前溫度非常高,側面反應了日本材料上非常先進,但這樣一款牛逼的發動機,推重比卻小的可憐,這一點基本可以反應出日本工業發展是非常畸形的


別的不多說,10坦克沒事就姨媽紅的液氣懸掛,從德國拿的授權進口炮鋼製造的rhl44,自產電熔渣爐就沒產出過一頓合格炮鋼,至於脫穿就更不用說了。樓上吹日本工業腳踩德國,拳打中國的,解釋解釋?日本除了先進材料,精密加工,部分電氣產品,還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么?論用先進或領先子系統攢出垃圾貨,日本說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


你們想多了。

工作關係,供職於一家相關光學國家單位。

就單反來說,很多人說我們為什麼造不出單反,有些可笑的人甚至覺得單反的技術含量堪比造航母。

其實就兩個字!

成本!

民用領域成本是個大問題,能從日本買低價的部件為什麼要買高價的國產?在價格面前什麼愛國心啊之類的估計......

順便謙虛的說一句,我們的cmos比日本落後不了多少,軍用的cmos相關部件就是我們單位在做。

我們單位還在進行一些光學材料方面的前沿項目,這些項目隨便拿一個出來的投入資金和現有的成果都能讓人驚訝。

其他的不說了,我不是科研人員,我們單位的科員人員也沒時間來這裡科普。

說的比較隱晦,大家自己領會吧。


1951年到1956年,小學畢業生從每年100萬增加到500萬;

1957年到1968年,初中畢業生從每年100萬增加到500萬;

1971年到1976年,高中畢業生從每年100萬增加到500萬;

2001年到2008年,大學畢業生從每年100萬增加到500萬!

2015年,預計將有749萬大學畢業生,50萬人獲得碩士學位,5萬人獲得博士學位。

而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不久就普及了小學教育了

美帝七十年代青年人上大學的百分比就百分之25以上了

中日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涉及到底蘊和人才的,就是差距

比如德日二戰被炸成傻逼,但是55年達到或者超過了戰前的最高水平,這就是人才的作用

當然我們也不要自卑,我們在1952年還打著抗美援朝的時候就超過民國的最高水平了

可惜沒什麼鳥用···民國的最高水平,那是乞丐里的皇帝,還是乞丐啊···

好了,因為引用了馬前卒督工的數據,貼一張馬督工的照片表示敬意


怎麼說呢,這種問題很容易引起日精和其他人等激烈討(si)論(bi)。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啊,我們教科書上明明寫著:日本是發達國家,而中國是只(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所以,還是踏踏實實幹活吧,爭取早日日本,重回巔峰…


這真的是應了那句話,在中國人眼裡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那就是中國和外國!

個人認為,在目前,整體上來說,日本是入不了中國的法眼的(也就是個別領域),我們的目標是瞄準美帝,瞄準全世界的!(這裡再強調一下,整體上中國目前不屑與日本比,評論區有的說日本這個行,那個行,中國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那就另開一個回答,用具體數據和指標列出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反正我是懶得去比。)

一張圖就可以說明問題,科技是經濟的動力,經濟是科技的支撐。

GDP總量

要具體的列舉也是一個體力活,需要大量碼字!這裡就偷懶了,直接貼兩篇文章!大家做參考。

看臉的時代,先上高顏值的!

中國日本機器人對比:一個逼真 一個表情到位

中國的佳佳

日本的ChihiraAico

再貼這篇文章,作者兩年前寫的,還是很中肯的。兩年的時間已經發生了很多的變化,比如華為手機、量子通信衛星、長征五號、天眼望遠鏡、脈衝星導航試驗衛星、超級計算機等等等等。可以說,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中國的發展毫不誇張。

文章如下

筆者來說說中國和日本所謂科技水平差距:過高估計必盲目自大,低估自己必自卑_MR唐_新浪博客

中日科技水平差距,只是個別領域有差距,並不是整體都有差距,我們與日本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微電子製造裝備、光學儀器製造裝備等跟光學有關的領域,我們也有很多領先日本的技術。

戰後初期,日本的工業水平大概和70年代的中國差不多。追趕了30年,到80年代初的時候基本追上了西歐的主要發達國家。不過之後的進步速度就開始放緩。

一、中日科技差距在哪裡?中國目前的高端製造業整體上已經追到距離日本10年左右的程度。而且在有些領域互有長短。

1、差距比較大的是微電子製造裝備、光學儀器製造裝備等跟光學有關的領域。

2、中國在材料科學的技術儲備方面和日本的差距還比較大。材料科學是個力氣活,沒有捷徑可走,只能靠砸錢攢年頭來慢慢積蓄。

二、中國領先領域在哪裡?

1、航天領域。航天領域就不比日本差,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全球導航方面領先日本,導彈技術就領先日本,當然日本也是被限制發展的;

2、航空領域。中國的最尖端的殲20戰機已經試飛,但是日本的「心神」還僅僅停留在概念機。中國的有比較完整的軍工體系,日本的軍工要靠美國的幫助!

三、被過分拔高的日本所謂的尖端科技有哪些?

1、比如日本有索尼可以製造最頂尖的液晶視屏,但是,他們自己卻不能研發製造軍用戰鬥機多維彩色顯示器,平面水平顯示器,這些都是來自德國,義大利。

2、全球定位系統。不要說中國的自主北斗系統了,就說說GPS系統。中國在獲得民用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產品以後,隨即經過自行開發,將其轉變為軍用高精度的GPS系統。並且,早已列裝部隊。再看日本,民用全球定位系統在日本應用,遠遠超過我們。但是,他們卻沒有這樣的能力,將其轉化為軍用的GPS系統,目前日本軍用系統依舊依靠美國。

3、工業智能自動化系統。這個技術早於80中期,日本就開始進入實用階段。而中國只是90年代才拿出來。但是,日本軍用智能化系統,研發卻大大滯後。直到90年代末才出現。而此時。我們的軍用機械人已經進入部隊。然後,開始普及到民用警用。而日本雖然成果豐富其結果一半被美國所佔拿去。至今日本軍用全智能機械人系統,依舊依賴美國。至於日本2000年以後自主開發的那幾艘水下機械人。未免為時晚已。

4、火箭遠程制導技術。有很多人在網上把日本這個技術吹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實際,日本研製晶元能力世界聞名。美國阿里亞納火箭頂尖控制系統晶元一半來自日本。而日本火箭自80年代中期研製,2000年才第2次成功,歷經10年。如果再將其轉化為戰術戰略運載火箭,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但是,估計中日那時DFXX可能都開始部署了。

5、鋼鐵冶煉技術。日本,在鋼鐵冶煉技術是世界頂尖地位,而中國精鍊鋼不過剛剛起步。但是,目前解放軍可以製造,研發一百四十零毫米口徑坦克炮。而日本連120毫米炮都要完全仰仗德國萊茵鋼鐵。這不能不說是他的一個悲哀。

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在民用技術領域,確實在許多方面在世界上處於一流的技術水平。但是在軍用先進技術水平上,日本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筆者舉例說說陸戰之王坦克:

1、火力。現代坦克火炮的設計和製造,是不亞於航空發動機製造的頂級工業成就。能搞這個東西的,無非就是六個國家:德國+聯合國五大流氓。

就坦克火炮身管製造電渣重熔技術來講,水平最高的是中國和俄羅斯,其次是德國和美國,再次是英法兩國。早在1981年中國就製成了世界最大的200噸電渣重熔爐並將此記錄保持至今。中國從60年代開始北方一直受到蘇聯坦克重裝集團軍的現實威脅,所以在坦克火炮研究上下足了功夫,取得的經驗是日本人無法比擬的。

日本恰恰相反,因為缺乏電渣重熔相關的技術設備,戰後的74式和後來的90式都是採用從英國和德國原廠購買的炮坯,然後用從德國購買的機床加工成坦克炮成品--號稱「完成國產化」,日本在坦克炮領域幾乎沒有任何技術儲備。不要被日本民用技術的所蒙蔽,民用技術和軍用技術壓根是兩碼事,前者要考慮成本,成本高了賣不出去,後者僅僅需要性能先進。

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末進行過120和105坦克炮的研製,而且還聲稱能夠接近M68和120L44的水平,但是這是金玉其外,撿好聽的說。其實這二者的身管技術來源卻匪夷所思:說出來可能不信,但是日本這兩款炮的身管技術來自於石油鑽井的鑽桿,由此可見日本鋼管技術的匱乏到何等程度?而日本聲稱的接近120L44的水平,也僅僅是在某些單項測試的數值比較接近而已,在自緊(注意不是單壁自緊,因為鑽桿工藝基礎發展的東西就要說單壁自緊了)燒蝕,膛壓,壽命等等幾乎所有指標上都無法滿足軍方的設計要求最後不得不放棄自研而改為採購漢斯的120L44.。。。。。。。(註:坦克炮不能使用合注和連鍛的方式進行多塊電渣鋼錠的連接。必須是單塊電渣錠子。而且是要在爐子里調質的。這就要求爐子必須能在爐內拉出長6米以上,直徑200毫米以上的圓柱體,並且在調質的過程中要保證從頭到尾的調質的精確,也就是兩頭兩平--無論設備和工藝,日本都不具備)加工設備更是如此,日本本國沒有能夠用於加工坦克炮管的精密旋鍛機,只能從德國進口;加工機床呢,不要被鬼子的民用機床給騙了,加工物件6米以上的機床日本企業根本造不出來,也只好從德國進口。所以說軍用和民用是不同的,日本製造的僅僅是相對便宜的民用品,很多軍用高科技領域俄羅斯乃至中國都遠遠強於日本。

2、穿甲彈。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和成果其他的文章已經說得太多了,一句話「都是當年被前蘇聯的重裝集團軍給逼出來的」;日本呢,有資料顯示90式坦克一直採用從德國進口的DM33穿甲彈,DM33啊,同志們,30年前的東西,均制裝甲鋼400毫米的水平;我們出口巴基斯坦的都能達到600毫米,何況自用的。

不是說日本的高強度合金很厲害嗎?機床刀具,開山鑿岩的還有軸承鋼模具鋼---那是民品,和軍品比就是玩具。坦克穿甲彈那是高硬度碳化鎢,硬度接近於貧鈾,僅次於金剛石,中俄美三國在高硬度鎢合金研究領域居於前三。

3、觀瞄火控。拳頭硬了還要耳聰目明才是,日本是個什麼水平呢?別被民品市場上什麼日本的左一個CCD 右一個單反給騙了。那是民品,而且是低級民品。真正高級專業相機都是歐洲貨,至於日本的CCD都是美國軍工和宇航項目多年淘汰下來的渣渣。

從日本間諜衛星的水平就可以探知日本在該領域的水平了---美國可以做到0.1~0.2米的解析度( 車牌辨識) ;中俄也做到了0.5米;日本呢,最高水平嚇死你---2米。

其實不妨揭個短,被無數國內童鞋吹捧的日本的90式坦克的火控。。。。。。也僅僅是實現了穩線,而沒有實現完全穩像。。。。。。。所謂的自動跟蹤,不過就是個簡單的角速度器罷了。。。。。。。熱像也只有2000的視距,識別距離僅為視距的XX%,不知道這些扔出來,是不是會讓很多人覺得窘迫萬分,難以接受呢?這還不算那故障率高達1X%的裝彈機呢。

其實還沒有揭完涅,嘿嘿,比如那個YAG測距儀,不是啥高科技,就是普通的釔鋁石榴石激光器,結果日本不知道怎麼搞的,搞的這玩意和熱像頻率有些接近(導致衝突?不清楚原因)。。。。。結果就經常出現熱像看得到,測距儀測不到的搞笑場面。。。。。你說說日本人有多笨蛋,哈哈。

4、發動機。日本一直缺乏大功率柴油機的研發製造技術。小轎車的發動機也許還可以,畢竟是很容易從歐美弄到的民用技術(日本偷技術倒是很厲害)大功率柴油機就不行了---那個90坦克臟乎乎的二衝程發動機10ZG ,個頭比德國MB873早期型號大了1/2,還整整晚出來十年。本來二衝程發動機優點是,體積小,升功率大;但容易過熱,廢油,故障多而且壽命短,結果本子給90搞的10ZG ,優點一樣沒有,缺點倒是放大了不少,90坦克夏天爬大坡沒事就爆爆缸的兩衝程發動機,那冬天太冷了不敢開出加溫車庫的懸掛(又是笑點)。。。。。。。。

至於自動變速箱,我們99大改使用的CH1000綜合液力自動變速箱據稱性能已經超過了法國勒克萊爾使用的ESM500全自動變速箱,達到了豹2坦克使用的倫克HSWL-354的水平,性能領先世界。日本呢?所謂日韓無重卡--很重要一點就是日本無法自研生產先進的重型車輛自動變速箱。

5、裝甲。日本雖然沒有公開其裝甲技術,但是其整體水平還停留在非約束狀況,日本也承認90式坦克的防護僅僅是位列世界中流水準。日本在本世紀初提出要研製以鈦合金和碳纖維為基礎的約束陶瓷裝甲技術,而這項技術在十五年前就已經在蘇聯和東亞某過開始應用,按照目前國際裝甲水平的發展判斷,以40噸車重想抵禦穿深在600以上的脫穿的打擊,是不可能做到的。所謂的模塊化,都是在主裝甲外面掛上形形色色的附加件,稱之為模塊化。。。。。

靠這個去頂大口徑脫穿?不是白日做夢是什麼?看看炮長鏡到炮塔前部的距離,就算日本搞成了鈦合金約束陶瓷裝甲,有了1.0的係數,這個厚度才多少?相比現在三代坦克動輒600的厚度,別說日本的裝甲技術逆天,也別說火星,更別說日本在裝甲技術上落後世界水平N年,就這麼個爛貨,還有人吹捧?

目前坦克裝甲研究水平最高的國家---俄(不要被阿拉巴子手裡面的猴子糊弄了)、中、德、英。。。。。美國呢?拋去電磁裝甲什麼的糊弄人的虛幻未來技術,這個領域美國還真的落後於上述四國。只能冒著讓坦克乘員得白血病的風險用乏鈾製成 裝甲救救急,當俄中德的主戰坦克都裝上了以鈦合金和碳纖維為基礎的約束陶瓷裝甲時。美國M1A1還是非約束符合裝甲水平。

所以說。過高估計必然盲目自大。低估自己又是自卑。因此,我們應該抬著頭迎接任何挑戰,而不是低頭在一旁顫抖。

更多關於中國經濟科技的信息可以移步這裡

中國真的能在未來抗衡美國么? - 者也的回答 - 知乎


1.日本的武士刀生產技術就比中國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日本武士還表演過武士刀劈子彈的絕活;

2.日本的10式主戰坦克車重40噸級,中國的99式車重60噸級,車輕=跑得快,高下立判;

3.日本海自的軍艦造的比較好,所以中國不得不大力發展航母、導彈之類的武器來對抗海自;

4.日本能夠生產M16、G36之類的世界名槍,反觀中國只能用國產的低質量95、03啥的,落後不止一星半點;

5.最後來個正經點的,日本的諾貝爾獎獲獎人數比中國高的多,基本都是自然科學領域,這個是真差距。

--------------------------分割線----------------------------

我也是不容易,答案還沒有高票回復贊多,就這樣還被幾個老大舉報,當個愛國青年好累。


我也來強答一下,日本在七十多年前就發明了人工制導導彈,曾經擊沉美軍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艦隻43艘,擊傷各型艦艇約370艘。就這一點上,我們落後太多了!另外,日本曾經製造出世界最大的航母信濃號,這個放在七十年之後也是排名前十的噸位,除了這個噸位,還創造了好幾項不可超越的記錄,比如服役生涯快進技術,超薄護甲技術,戰機超載技術,快速省材料建造技術等~~~~


軍工,航空航天現在基本是全面被我兔按地上摩擦…

F15給J11追到撒了干擾彈的事兒還熱乎呢,要不是被咬了屁股,沒有戰機會丟干擾彈的,這基本上和打架的時候尿了褲子一樣丟人。

J20和J31馬上要列裝部隊了,心神在哪兒呢?

航天嘛,就問日本的探測器能不能上月球?能不能建立空天實驗室?出艙走兩步,沒病走兩步。

陸軍…99A 125mm穿甲彈1800mm的垂直穿甲深度,1048mm傾斜穿甲深度,就問世界有幾輛坦克能擋住。(我記得知乎上有人po圖)

二炮就算了,燈塔爸爸都怕兔子的二炮,霓虹兒子算什麼。

海軍…我們有航母和彈道導彈核潛艇,完

其他方面不知道…但是軍工嘛,稍微了解一點的都知道我兔吊打霓虹了


看到你們一心撕比,我覺得很無力。為什麼不去行業里看一看呢?為什麼不能去學習別人優秀的地方呢?低下頭去學習就那麼難嗎?就機器視覺行業來說,大把的設備國內做不過日本,液晶面板檢測,3d aoi,3d感測器,柔性電路板檢測,元器件外檢測試,硬體上相機,鏡頭,採集卡,沒有一樣比得上,演算法庫更別提了。很多行業國內檢測設備這些年國內陸陸續續都開始做了,但是,光源,演算法,這都是需要積累和創新的,你想短短几年就趕上別人二三十年的積累,開什麼玩笑?國內中小公司沒有資金和技術研發實力,不敢碰大東西,只想賺快錢,大公司倒是做出了一些不錯的設備。就3d掃描技術而言,從去年到今年看到日本新出的三種技術,潛力非常大。國內並沒有出現新的原理的技術。從業人員的技術實力差距有點大,國內很難出現原理性的創新,更多的是組合現有的工具。希望大家不要以為軍工實力就代表一切了,平靜下來去了解技術吧。


推薦閱讀:

網易新聞IOS客戶端是否有私自在後台抓取用戶數據?
電視被槍擊後真的還能看嗎?液晶屏幕被子彈擊中後會發生什麼?
埃隆·馬斯克為什麼那麼強大?怎麼做到像他這麼強大?

TAG:日本 | 工業 | 科技 | 國家 | 中國 |